很难想象在第一部如此成功的情况下,第二部能拍成这样,我甚至怀疑不是同一个导演。
第一部在些许漏洞的情况下依然保证了高质量以及相对完整的站台世界观,本片去年有资源后一直舍不得看,直到今日终于看完,趁着余温还在想要写一些自己的个人看点,可能很多地方都写的不到位。
第二部前半段还算不错,情节紧张且紧凑很容易入戏,但依旧某些地方很让人难受,比如几个角色进来时的对话神神叨叨非常影响观感,这种穿插式的拍摄手法拍的和诺兰完全不是一个等级,还想让观众享受这种神秘感?
后半段更是莫名其妙,主角我一直就在想着她什么时候死,一点共鸣感都没有和第一部给人的代入感完全不同。
以下我就来说一下我个人的观点,仅仅代表个人,前作记忆没那么清楚可能会说错1.如果没记错第一部中男主用了很多合理的办法,比如几天一顿的吃法,比如摄入适当食物的吃法,这些都是相对科学的分配,但依然很难维持所有人,一点是因为食物确实不够,二点是确实也无法保证所有人都守规矩,但在本作中居然说了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样自己的食物,如果按照平均法来推算,应该是可以满足所有人的,而唯一的困难就是需要让数百人遵守规矩,再多嘴一句333层666人确定这个平台能放下这么多?
2.里面角色定位非常无聊,从胖子说起,从一开始给予观众的那种外表凶实际废的一个反差以及铺垫了死亡让女主角成长我觉得没多大意义后面的一直出现的类似意念镜头和第一部想表现出的东西也差距甚大,而且立马出现的一个角色断臂女又让女主出现了反转,在刚刚坚定了信念的情况下又立马出现逆反心理,在明确告知规定且自己没什么能力的情况下依然选择违背,我对于女主没有丝毫同情,还有那个断臂女,我甚至觉得很爽。
女主有一段的怒吼真的很让人恼火。
3.想逃?
那你来这里干嘛?
况且真觉得能逃的出去?
还是以为偌大的一个机构只有这333层站台?
以为是过家家呢,在这里我不想讨论ZZZQ和各种宗教关联以及派别的问题,因为本片表现的太过于明显,我只想说一句那些反抗者所谓的自由就是自私自利,而女主更是带有目的的逃脱也是没脑子,大师的做法是极端的,但大致方向是对的,在一个无秩序的数百人的空间中,本就需要一个强硬的制度来管理,人性是禁不住考验的这点从无数个教训中也能感受到,哪怕好人占多数也是如此,而带坏一锅粥的可能就是一个老鼠屎,更别说一直有为止新人的加入,如果按照第二部设定是每个人选择一个食物,那大师的做法确实是最优解。
另:吐槽一下里面的东西吧,平台怎么运营和受伤怎么治疗这些我就不谈了,我谈一下其他的1.实在不理解为什么死人的食物不能吃需要倒掉,这明明或许可以救下很多人,这也是我说的大师太极端了。
2为什么惩罚者每次不能多几个人?
留下信息只留下一个不就行了,当然这点在电影中也出现过只不过依然用规定就是规定来带过,如果是老弱病残妇女这些岂不是白白送死?
还是本来就带有这个目的?
3.最后的大战也是莫名其妙,明明可以一直让下面的人挨饿到自相残杀,难道是为了大场面而故意拍出来的?
4.最后的下面是什么意思?
一大批人在下面的食物从何而来?
是上面人的尸体?
最后送上去的孩子是选出的幸运新生儿?
从到上面在经历磨难最后才有真正的自由?
最后,我以为第二部会给第一部来一个完美的衔接,就算不以第二部为结束最少也让观众能更加清楚的了解站台的情况吧,这倒好,第二部简直就算是番外或者是拍了等于没拍看了个寂寞。
作为续集实在是大失所望,特别是在第一部的质量很不错的情况下,还是那句话过于的神神叨叨并不代表着高质量,起码不适合每个国家的人看,过于的宗教感属实有点没意思。
本片在第一部架构的基础上丰富了一些细节,但个人感觉这部影片传达出的东西带着一些虚无或者说绝望,理想主义和自由主义都救不了这个系统,理念执行的过程中总有偏差,只有探索人的内心世界,可能还有一点点希望。
在现实隐喻层面,影片似乎在表达:理想主义的炽烈会发展形成极端、严酷的社会,而自由主义的扩散会导致秩序的崩解与混乱,人类的社会组织无法解决现有世界的核心问题,只能陷入无尽的轮回。
传说中的“大师”或许一开始真的是一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仿佛人类历史中无数的圣人一样,“以身饲虎”“割肉喂鹰”,在十字架上担负人类的罪恶,为建立起一个没有压迫的“乌托邦”而奋斗终身,赍志以殁。
受他感召的“受膏者”除了继承了“大师”的理想之外,也掌握了巨大的权力,他制定并阐释这里的法律,建立起严酷不近人情的统治,然而“饥饿站台”底层的生活并没有改善。
压迫之下,人心思变。
在女主人公的影响下,为追寻自由的众人反抗“受膏者”建立起的秩序,但没有组织的反抗也只能放大每个人的欲望,每个人各取所需、以暴制暴,反抗以秩序的崩塌与混乱收尾,陷入“人相食”的可怕境地。
整个故事仿佛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微观缩影,也暗合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王制、斯巴达和克里特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的嬗变。
王制只存在于理念中,只要每个人都只拿自己的食物,城邦中具有“金银铜铁”不同特质的人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整个系统就能有序平稳运行。
然而历史的真实却走向了反面乌托邦,在其他政体间不断轮回。
而在精神层面,这个333层的监狱类似于但丁《神曲》中描绘的“地狱”,两部主人公主动下降又让孩子上升的举动可以联想到但丁《神曲》由地狱、炼狱进而上升到天堂的救赎之路,如果说主人公是但丁的话,那么两部都出现的老者类似于维吉尔这样的引路人,孩子则是贝雅特丽齐,主人公只有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才能走向天堂。
女主人公在弥留之际拯救了孩子,这一段或许是她精神层面的一种幻想。
人只有面对自己过去的错误,不断忏悔,洗净罪恶,才有重生的希望。
我看完了1-2部,以下是 个人认为的 本片规则漏洞(缺陷)与设想的最佳解法:漏洞:1、统治者暴政。
建立制度只为了食物不为人,只为维护秩序不为公平正义,甚至像女主这样出于维护正义而违反法律的人也要受惩罚,刑罚也是无人道的断手断脚等不可逆的人身伤害,你不能要求在秦朝生活的人不暴乱。
解法:一是采取累进式执法。
初次犯罪的人对应比较宽松的刑罚,多次犯罪的人对应较为严格的法律;二是减轻刑罚。
刑罚方式改为减少食物, 避免以人身伤害为惩罚手段 ,减少的食物将用于奖励相邻的上一层遵守规则的人,促使上一层的人主动监督下一层的人。
三是结合主观动机选择刑罚。
出于维护正义而违反法律的人减少刑罚或者免罚。
将其定性为法律上的见义勇为、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
漏洞: 2、执法人数过少。
规则最多只允许两层的人跳下去制裁野蛮人,忽略了 野蛮人 本身攻击力过强或者有武器。
解法:事实上只要让信息链不断,那么应该尽量多层数的人下去制裁野蛮人,比如上面6层的人保留2个人去传递信息,其他人一起下去制裁野蛮人,这样至少有10个人制裁野蛮人。
漏洞3(本片最大漏洞)、 死去的人的食物不能吃,直接倒掉。
本片认为 吃 死去的人的食物会导致互相残杀,同时也是不尊重殉职的战友,但是忽略了资源本身就比较匮乏,下层的人都没办法吃饭,资源不足必然引起暴动,即使法律再完善也无法掩盖资源不足带来的罪恶。
解法:增加法律规则: 从 所有人已吃完自己选择的食物该层 的下一层起开始可以吃死人的食物。
(比如157层的2个人已经吃完自己的食物,此时桌面只剩下的死人的食物 ,158层开始,每个人限吃一份死人的食物。
) (本段已更新) 漏洞: 4、没有详细的法律说明和宣传。
法无禁止即可为,女主之所以第一次违反规则跳下去制裁野蛮人就是因为对法律和刑罚不理解, 同时,法律不明确导致新人不懂刑罚而违法(比如胖子,即使在24层也犯法,很大原因在于不了解刑罚的严重性)。
解法: 应该通过书面的方式在每层张贴法律条文,详细说明规则的含义和刑罚。。
漏洞: 5、没有人向上层报告自己所选择的食物。
导致上层对下层的监督权无法形成。
解法:每个月开始每个人必须向室友和上一层报告自己所选择的食物,违反者将受处罚,下一层人进食时上两层人必须进行监督,严禁偷吃其他人食物。
漏洞:6、有人选择吃那些不能充饥的食物。
比如李子,导致营养不均衡、食物种类单调,这类人必须吃其他人的食物才能生存解法:建议大家以相邻2层或同层为一个单位互相分享食物,其中3人必须点充饥类食物,剩下1人可以选择点水果或者甜品,以保证营养均衡,丰富食物种类。
漏洞:7、没有设立民主制度。
容易滋生暴政。
解法:建立执法 、 立法 、司法权力制约制度, 均由民主选举产生且必须由未偷吃过的人中产生, 执法者 即 受膏者,负责执法,立法者负责制定法律,司法者负责审判,定期换届,立法者每个月收集民意,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保证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运营成本通过对食物纳税和对违法者罚款的方式支付。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与社会现实最大的不同在于,社会现实根本不会发生“每个月随机换一个社会阶层 ” 的情况,而本片中每个月换一次层数,恰好提供了权力互相监督、利益互相制衡的渠道,所以说在这点上现实远比电影里的更可怕。
让333层的666人都遵守游戏规则,这本身就和给-1开根号一样,是一个伪命题。
所以在这个预设的乌托邦社会制度下,必然会出现捍卫者、破坏者、反叛者、革命者、自由者、弃权者等形形色色的人物。
随着身处环境的演变,这些角色也会变化,在其内部还会分化。
每个社会参与者的背景、家世、学识、素质、认知,包括原罪参差不一,都要遵守轮换的社会等级(楼层)来参与所谓社会财富(食物)的分配和再分配。
上层不考虑下层,下层不理解上层,即便上层中有遵纪守法的卫道士。
这种人多了,就诞生了扭曲的暴君,既不允许你违法,也不授权你执法,只有他才是法。
你控制不了他人,甚至很难控制自己和随机的狱友;你可以联合他人,但对方随时可能反目;你可以选择中庸之道,但自己有一天也会被放逐到底层。
所以遵从内心,打破禁锢自我的牢笼,偿还自己欠下的心债,在无法改变外部世界的前提下,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新世界。
一个个荒唐的人物,一层层荒诞的故事,一出出荒谬的闹剧,正是我们在地球上各个角落每天都在上演的血淋淋的日常生活,无法重新洗牌,无法抽身而退,不想离经叛道,不想苟且偷生,却又徘徊于囚室、默念着心斋、期盼着自由…
有第一部珠玉在前,这一部能拍出自己的东西来,其实很不容易了,值得鼓励。
但话说回来,第一部对于社会结构的分析本来就过于简化(简化到甚至不能称为“隐喻”了),所以能进一步挖掘的空间一直是存在的。
就看导演愿不愿意去发现,或者能不能抓准了。
如果说第一部最大的刺激,是最后从上往下走时,低层级中超乎想象的惨剧所带来的震撼。
第二部则反而几乎跳过了低层级的存在,只留下了最底层(小孩子),也就是“希望”的象征意义。
这并不是一种失误,反而传递出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无论你是当权者还是革命派,如果你所处的位置不够高,你连参与进去的机会都不会有。
在上层勾心斗角之间,你始终只会是他们口里谈论的——可以牺牲的“代价”,或者可以食用的“资源”。
试想一下生活在这个监狱坑下层的“普通人”的视角。
每天看到的是上方的人把资源抢夺一空,然后又为了不同的想法,在明明舒适安全的地方彼此攻击谩骂,打得血肉横飞。
在他们看来,这些人都是怪物和疯子。
甚至,如果高层打得越惨,反而会有更多败者的尸体碎块落下来,让他们可以果腹。
结果,在这个体系中,永远是野蛮人和新人更多。
有机会学会法律的所谓“文明人”始终是少数,无论牺牲多少人,也永远不可能带来受膏者口中的完美世界。
但这个世界的愿景,就如同宗教一般,催眠着所有人。
现实中也是一样,很多人以为自己信的是无神的纲领,就不会受到盲信的影响。
其实是很可笑的。
说到这里,我发现似乎很多人觉得影片里表现的是左与右的冲突,是管制和自由的对抗。
这确实是一种误解,你见过有哪一次抗争和起义,打得不是“自由”的旗号吗?
这只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所有冲突到最后爆发的核心。
和左与右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无论是左还是右,只要你想把这种观念或生活方式强加给他人,尤其是不惜杀掉其他社会成员也要如此去做……极端到这一步时,左和右的行为模式是完全一样的。
因为除了集权,没有其他路可走。
所以这一部前传是集权和反集权,专治和反专治的斗争。
你问我选哪边?
我永远是反专治的但我不会去杀人。
“饥饿站台”第二部看的有点失落,主要是没看懂,太抽象了。
饥饿站台2 (2024)5.62024 / 西班牙 / 科幻 惊悚 恐怖 / 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 / 米莱娜·斯米特 霍威克·库区科利安没看懂,又看懂了的那种绝望的虚无。
我的理解是电影揉了三个部分:一、客观描述了社会现实环境跟遇到的难题。
监狱坑弱肉强食的野蛮行不通,需要秩序建立法律。
可推行、执行法律是艰难的,一是不能保证人人守法,二是演变成新的暴力、控制。
最终内斗,还是悲剧。
二、女主的视角探讨了现实中生存之道。
太守规矩或者太过自由都是不可取的。
拧巴的人生痛苦中挣扎。
三、传递“信息”的孩子,寄托希望的孩子,最终梦会破碎。
依然逃不出监狱坑的循环。
前面部分,衔接的非常好,如果每个人只吃自己的那一份食物或者自愿交换,就能保证每个人吃到食物,需要建立规则、秩序,引出法律的概念。
可是法律执行起来又很困难,这就必然得有惩罚机制,起到威慑,靠自觉是不能对抗人性的贪婪的,毕竟资源还是不够丰富,自己的食物只保证不饿死,日复一日的只吃一种食物也是很痛苦的事情。
从初衷来看,法律秩序是好的,但是普及到“333”层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断完善秩序的漫长等待里,底层依然在饿死,越在高层责任越大,他们得保证食物有秩序的送到底层,能做到这份负责人是高尚的,只是总会有违规者,理想的情况像是不存在的乌托邦,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沦落到底层的恐惧,就会有活在当下的享乐主义,自由派跟忠派的对抗也是必然的结果。
想要维护秩序,就得严苛的执行不然有破窗效应;过分严苛,看起来缺乏人情味,死去的人的食物必须倒掉,宁可浪费也不可以给有需要的营养不良的人吃。
威慑也就演变成新的暴力。
会吃人。
(电影里提到不倒掉食物只有少部分获利,做不到公平,死去狱友的食物不该成为我们的奖赏,其实我也是认可这套逻辑的,能避免自相残杀)所以核心,还是资源不够,也做不到绝对公平,生存是无解的难题。
女主既不是野蛮人,她前面是守规矩的。
也不是忠诚人,看到狱友因偷吃一块肉最后自我了解,她不认可忠诚人粗暴冷酷的处事方式,所以反抗,违规。
可受膏人断了他们食物之后她也没吃人肉。
拧巴的像每一个普通人。
任何极端都要不得。
剩下的只有在苦难中自我救赎。
估计每一个有良知的普通人,都会怜悯别人的遭遇,却无力改变糟糕的局面,也没勇气成为彻底的坏人。
只能委屈,不满、无解、忏悔、和解。
救赎的部分我就没看懂。
女主因自己的疏忽而伤害了男友的孩子心存愧疚,虽然打赢了官司可过不了心里那一关,来到监狱坑算是对自己的惩罚,需要时间去忘记不愉快的经历。
最后也是坚持救下那个小孩来赎罪。
我只能理解为,电影是想说,人在一生中都会为做错的事造成的后果感到自责痛苦,受折磨,直到跟自己和解。
解脱了。
“你的旅程结束了,他还有一次机会”。
女主此时赎罪完也到了333层,只剩下等死,而孩子还有生的希望,有做选择的机会。
至于孩子的命运如何,是生是死,是做对了做错了,那是孩子的一生。
最让我绝望的,也没太看懂的就是那一群小朋友。
电影开始,各种肤色的小朋友在开心的玩滑滑梯,他们在监狱坑的环境里,却跟监狱坑是隔离的,并没有参与到残酷的资源争夺的生存当中。
直到结尾,孩子们争强滑滑梯堆成了山,乱七八糟,人仰马翻的,有些孩子摔倒,也玩不成了,跟开头天真烂漫欢乐的玩耍形成对比,最后进来两个人,把其中一个孩子带走,送进了坑里的床上,是不是暗示,孩子学会了争抢具备了社会属性?
是时候面对残酷的现实了?
而孩子就是监狱坑的希望,是“信息”。
跟第一部呼应,孩子是监狱坑所有人的希望,是把自己活在水深火热的境遇传达给上面的人的“信息”。
但如果这个“信息”也是上面的人设计的一环,那是何等的绝望?
人类终极命题,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是未来,可这个孩子是被编排进来的。
希望也是虚无。
虚无是不存在的。
结尾一代又一代把“信息”传达出去也没能改变苦难的命运。
这是被编排好的命运。
第一部解构的太完美,监狱坑的阶层设计完美的契合了社会现状,不同的阶级能接触到的资源不同,而“出生”在哪个阶级又是随机的看运气的,在人性的贪婪、欲望、恐惧趋势下必然造成地狱般悲剧,所以他们想改变,想传递信息告诉设计监狱坑的人,不接受这样的设定,于是,他们保护了一个蛋糕,完完整整的送到上面,希望上面的人看到饿鬼一样的他们今天没吃蛋糕,这么反常的事情希望引起他们的关注,重视他们的需求,反思设定的不合理,可是上面的人拿到蛋糕只看到了上面有头发,难怪他们不吃,明天开始得更加注重卫生才好。
反馈机制是不奏效的,信息接收是不对等的。
所以第一部的最后,孩子成为了“信息”。
试图用孩子跟设计者,外部世界,或者上面的人沟通。
而第二部是想说,孩子也是一环?
传递信息没有意义,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最终会长大,只能参与到监狱坑的残酷。
又满怀期待的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自己的旅程也就结束了。
4星,影片的点睛之笔是小黑孩,虽然戏份不多,但是诠释了整部影片的意义。
小黑孩一开始跟一大群孩子在金字塔上玩耍,暗示人的阶级天生就有,但是小孩子的阶级还不明显,后来小黑孩成功登顶金字塔顶端,暗示小黑孩成长强大后就要加入到成年人中的竞争与测试了。
影片快结尾时,刀叔告诉女主:他自己不想逃走,因为人是自己的囚徒到哪里都是一样的, 最后女主死了,说明人逃是逃不掉的,死才是人的最终解脱, 资源就这么多,不是饿死就是撑死,人难逃一死, 这时死去的众人们也劝女主,你死了你的人生旅途走完了。
小黑孩他还小,他还要上去接受人生的测试,走自己的人生旅途,你不用为他操心,你救不了他,人终归无法逃脱自己的人生与测试。
上一部看规则体制。
这一部看法律规矩。
上一部让观众明白了资源就这么多不会增加不会减少你们看着办。
这一部让观众们看这帮人如何建立法律让大家一起受规矩扛下去。
这两部都告诉观众横竖都要死,不是饿死就是撑死!
看看第三部要拍什么了?
我还挺期待的。
四年前,一部西班牙惊悚片横空出世。
凭借反乌托邦的奇观设定和生猛大胆的讽刺表达,它迅速火遍全网。
豆瓣上,它的口碑也低开高走,目前共有超过33万人评价,评分7.9。
这部电影就是有着“垂直版《雪国列车》”之称的《饥饿站台》。
时隔四年,这部好片终于等来续作,但口碑却遭遇滑铁卢。
爆款佳作扑街,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今天就来给大家好好聊聊。
饥饿站台2El hoyo 2导演: 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编剧: 大卫·德索拉 / 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 / 埃戈伊茨·莫雷诺 / 佩德罗·里韦罗主演: 米莱娜·斯米特 / 霍威克·库区科利安 / 娜塔丽·特纳 / 奥斯卡·贾恩那达类型: 科幻 / 惊悚 / 恐怖上映日期: 2024-10-04(西班牙网络)片长: 99分钟
先为大家简单回顾第一部的内容和基础设定: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垂直的“监狱坑”里,一共有333层。
在每一层里住着2个人,提供洗漱、如厕和睡觉的简陋设施。
除此之外,这里一无所有。
在监狱坑的中间,是一个贯穿每一层的通道。
监狱坑的管理者,每天只为关在这里的所有人提供一顿饭。
这些食物被统一放置于平台上,从监狱坑的第一层,层层往下传递。
它们在每一层停留的用餐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
等时间一到,放置食物的平台将继续往下传送,一直到最底层。
或许会有一些投机取巧的人,想先私藏食物,等饥饿的时候再拿出来食用。
对此,管理者也有一套残忍的惩罚措施:一旦在非用餐时间发现食物,就会将该层的温度调到极高或极低,以此来逼迫每个人维护既定的用餐规则。
在这种变态的规则之下,每天的同一顿饭,却要供所有的人食用。
于是,越是靠近最上层的人,吃到的就是越精致干净的美食盛宴。
而越到下层,就只能吃剩下的残羹冷炙。
超过一定的层数之后,甚至连一根骨头都不会剩下。
这个监狱坑是谁设置的?
又由谁管理?
这些人是从哪里进入监狱坑?
这些问题,在片中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
但关于进入这些监狱坑的人,以及他们的食物选择,监狱层数的分配变化等等,延续了上一部的种种设定。
第一,这些入坑者都是报名进入,且进入时要先参加面试。
每个人在面试时要讲解自己的入坑动机,并且选择一种食物,以及一件可以随身携带的物品。
换言之,监狱坑里每天传递的盛宴,其实是每个人所选择食物的大集合。
第二,每一层共同生活的两个人是随机分配,初始分配的楼层同样是随机。
但在每个月底,管理者会把所有人迷晕之后进行重新分配。
如果某层楼其中一人死亡,会为其安排新的室友。
第三,管理者除了对每天的用餐时间、每个月的各楼层人员分配进行管控之外,不会对监狱坑里的其他行为进行干涉。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努力让自己活下去,并且防止被其他人伤害。
一个弱肉强食、等级森严的反乌托邦人性实验也就此展开。
在第一部中,男主角体验了三个不同的楼层,见识了人性的自私与卑劣。
最终,他为了将布丁/小女孩送回顶层,主动选择留在暗无天日的坑底,保留了一名理想主义者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抗争。
在第二部中,主角佩伦是一名艺术家,她在一场意外中害死了一个人,想要来监狱坑获得心灵救赎。
当她醒来时,发现自己处于24层,其室友是一个名叫扎米的中年壮汉。
初来到监狱坑,佩伦对这里的规则一无所知。
通过和室友及上层的人对话,佩伦逐渐明白了这里建立起来的新秩序。
不同于第一部中对食物的肆意分配和挥霍,第二部中的入坑者们主动制定了一条规则:每个人只能吃自己报名时选择的食物。
这样一来,即便每个月被随机安排到底层的人,也不至于忍饥挨饿,是最为公平的一种方式。
但在规则面前,总有一些拒不遵守的人。
于是入坑者们又附加了一条新的规则:如果有“野蛮人”吃掉了别人的食物,其他楼层的人就会层层传递消息,最终让此人接受“受膏者”的处罚。
所谓“受膏者”,来源于监狱坑里流传的一个传说。
传闻曾经有人身处监狱底层,但却挨饿整整一个月而不死。
不仅如此,此人还割下身上的肉给其他挨饿的人食用,这个人最后被大家奉为“大师”。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大师叫什么名字,目前处于第几层,但他的伟大事迹却一直得以流传。
而“受膏者”就是曾经接受过大师赠肉的人,他们拥有极高的威望,也成为了当前监狱坑里的规则捍卫者。
一旦有某层的人违背规则,偷吃别人的食物,“受膏者”就会通过传送食物的平台去到该楼层,执行最为残酷的惩罚。
轻则断手,重则丧命。
有了“受膏者”的介入,食物以一种较为公平合理的方式在各层间分配。
但由于监狱坑人员众多,且执行惩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总有一些试图浑水摸鱼的人,也使得这套规则并不能完全保证食物能到达最底层。
因此,越靠近最底层的人,依旧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难题。
在监狱坑的第一个月,女主角佩伦和室友扎米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到了第二个月,两人却被分配到了180层。
传送台到达时,已经没有任何食物。
经历了数日的饥饿之后,精神恍惚的扎米用带来的打火机自焚并跳下深坑。
佩伦经历了扎米之死带来的打击,也意识到了这套规则的局限性。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受膏者”借由执行规则之名,残暴不堪、豪无人性。
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为了改变既有的规则,佩伦不得不进行新一轮的反抗和逃脱……
作为一部高概念电影,《饥饿站台2》有许多隐喻。
比如监狱坑一共333层,每层2人,一共是666人。
在西方神学中,666被认为是撒旦的标志,这其实说明了所谓的“监狱坑”其实就是一个宛如地狱的无法逃离之地。
电影中还出现了一幅名叫《溺水的狗》的油画,其在现实中的原作是西班牙画家戈雅的画作《半淹没的狗》(Perrosimibundido)。
画中的小狗被淹没于流沙之中,只露出一个头悲伤仰望高处。
这其实也暗示了每个入坑者的处境:在致命危险的环境中起起伏伏,身体不由自己掌控,只有被命运摆布的无力和窒息。
此外,片中还多次出现了在监狱坑底,一群小孩奔跑玩乐的场景。
他们聚集在一个宛如金字塔的地方,争夺最高处的位置,胜者就能被人带走。
这似乎也在暗示,不论年龄、性别、身份如何,只要你进入监狱坑,就必须与其他人进行竞争有限的资源,陷入一场无止境的争斗游戏。
可以看出,《饥饿站台2》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高概念设定和关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抽象表达。
如果说把第一部看做资本主义寓言,以一种生猛犀利的方式展现自由无序的分配下,阶级的分化与矛盾,以及它所带来的人性的异化。
那么第二部则让大家看到,在引入法律(规则)之后,信奉原教旨主义的“受膏者”的残酷与暴政。
不管监狱坑以哪种模式来运营,最终受到伤害的都是处于底层的千千万万普罗大众。
从片中的时间线和细节来看,《饥饿站台2》似乎更像是第一部的前作。
但相比前作而言,在这部新作中却留下了更多的疑问。
比如监狱坑里的小孩是怎么来的?
为何死去的人都会在坑底重逢?
监狱坑管理者重新分配楼层时的零重力是如何实现的等等。
这些并未明说的谜题,让大多数观众感到晦涩难懂,这也是此片招致大量差评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饥饿站台》保留引人入胜的新颖设定,在奇观营造上也依旧到位。
只可惜过多冗杂的表达介入,让他未能进一步支撑起前作对于人性和阶级的辛辣讽刺,反而变得无比混乱。
加之大量抽象的隐喻和不明就里的结局,让整部影片的观感大打折扣,与前作的整体质感相去甚远。
它在情理之中的口碑扑街,也再次验证了一个道理:观众苦“狗尾续貂”久矣。
当片头出现网飞logo的时候,我脑海里一个大大的危就出来了,网飞简直是近代电影史上的一颗绊脚石,网飞电影最近的标签是 白左 圣母 lgbt zzzq……总之都是些违背人本性的玩意儿 ,这些标签不适合出现在惊悚片的黑暗法则里,准确说不是不能强制塞入这些元素,而是你的剧本拿捏不住。
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有目的性的,这部电影可以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我要逃离狱坑,如果我要逃离狱坑,我必须先活下去,如果我要活下去,那就需要分析一下当下的情况,显而易见,在狱坑里想活下去,最好的方式就是遵守忠诚派定下的秩序,在这个秩序之下,至少能保证有一部分人能吃到东西,而女主选择了饱吃一顿,往后顿顿饿的做法,说好听的,她要自由,要民主,她要打破既有规则,搞的就是白左那套不顾后果瞎胡闹的活儿,后果是她破坏了整个监狱的秩序,搞的第一部的男主角一出场就陷入极为艰难的处境,然后整部电影就失序了。
这个世界有很多关于越狱的电影,我从来没有看过哪部越狱电影的主题不是越狱,而是在监狱里搞民主,咱就说,你都进来了,就别搞白左那套了,先活下去吧,所以正确的拍法应该是女主角在维持了现有的规则下,发动狱友传递信息,然后再想方设法逃出去,怎么逃出去很有拍点,密室题材总是有无穷无尽的思路,而电影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补全电影的世界观,这是第一部留给第二部最大的拍摄空间,监狱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是漂浮在外太空,还是在地底深处,到底有没有人出去过,监狱所谓的管理者又是谁,是为了满足某些当权者bt的斗兽欲,还是其它什么,这些都是可以拍的,且看看本片是怎么拍的,一个艺术家说她想思考人生,然后进了监狱,一开始她很遵守规则的,胖子的死让她更加遵守规则,然后突然有一天,她决定成为执法之手,主动下去惩戒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上下两层的人好说歹说不让她去,她愣是拉都拉不住,老娘就是要去,她还带上了她只有一只手的室友,然后她就去了,最后被罚砍掉一条胳膊,那些当初没能阻止她的人也受了牵连,然后她就心态崩了,要搞什么民主自制,说白了就是闹情绪,其实女主的思维转变恰恰说明瞎子的惩戒制度是正确的,甚至瞎子的惩戒制度都不够严苛,严苛一点应该是直接取了她的命,从女主的视角来看,瞎子制度似乎有些疯狂了,但从整个体系来看,瞎子其实是对的,既然已经安排了执法者做事,你就千万别干涉,你的目的是传递上下层信息,吃了你那份不该扔进马桶的食物,做好自己,你一老百姓非要干警察的活,那能行吗?整个过程是啥样的?女主拉了三四个人下去惩罚破坏规则的人,因为不专业,死的死,伤的伤,最离谱的是理应被处死的那个人还在女主的圣母心态下保了性命,故事拍到这里,我已经很胸闷了,因为整个故事已经在失序,这导致这部电影没有所谓的高潮,因为女主对付的人是制定规则的人,而制定规则的人恰巧定下的规则是对大家最有利的,女主所作所为无法说服大部分观众与她站在一起,我并不是认同瞎子,在故事所构建的极端的情况下,就需要极端的规则,因为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说白了,这也是第一部男主角一直希望有的规则,每人只吃自己一份,最后送上一份奶油布丁,传达出我们并不是野兽的信息。
而,最尴尬的是这部电影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收尾,如果说第一部结尾送小女孩上去传达的是理想主义,那么第二部再送一个小孩上去,是纯尴,我只会觉得工作人员好累啊,哪个大聪明又送了个小孩上来,你们消停消停,好好坐牢吧,又不是小孩送上来我就能抱回家,我还得还回去的,公司有规定的。
《饥饿站台2》看似展现给观众一场秩序派与自由派的战争,但问题是,绝对自由主义——或者说,以电影中呈现出来的,无政府主义、混乱主义、达尔文主义——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法形成组织。
换而言之,一个真正绝对利己的人,根本就不会参与到女主所煽动起的“反抗”中。
就像一个合格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不会承认自己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要知道,挑战现有秩序,本质上是一种利他行为。
如果一个人真的信奉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以及“绝对自由”,那么他绝对不会为另一个人做出自我牺牲。
他会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在有的吃的时候,服从秩序派的权威;在没得吃的时候,下到下层,去吃别人。
因此,这部电影根本不是混乱/自由派与秩序派的对抗,而是秩序派与秩序派的对抗。
女主所煽动起的暴动,本质上是在用另一种秩序——有的吃就随便吃的秩序——取代忠诚派的秩序。
换而言之,女主不是混乱善良,她是守序邪恶,而忠诚派显然是守序中立——或者说,同样偏向于守序邪恶。
至于电影本身,女主本身是个非常糟糕的角色,她的人物动机太薄弱了,根本就是编剧的牵线木偶,导致整部电影的主要矛盾的爆发也极为牵强。
真是应了那句话:形式大于内容,但你要说形式有多高级,也没多高级,但还是大于内容。
在第一部几乎完整的世界观下,又塞进来太多的概念。
为什么非要二选一啊,我大概率会和女主一个选择。有人说女主破坏了原来的秩序,那请问原来的秩序给了女主什么,一条断了的胳膊和死去的朋友,这种东西我还要维护他我才真是得了失心疯。
派系斗争,自由与秩序
不知道怎么打分 结局云里雾里的 本以为这一部在讲秩序 然后呢??嗯?????
3.5星,大型反乌托邦寓意故事,《地狱333层》续集,其实也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差。
如果说第一部是反资本主义,第二部就给你说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故事。
跟《小丑2》一样,毫无意义的续集,其实说是续集更像是前传。除了对背景世界观进行补充,其他也没什么了,血腥程度和故事剧情拓展比第一部多,最后十几分钟是真意识流...本来能向艺术程度奔去的,可惜想讲的太多,但都没有讲清楚。
有人多吃,其他人就只能少吃,饿肚子。上层人一直能吃饱,底层就不一定了。如果不能公平分配,越是底层人就越受伤。
1的好概念普通延续,可能缺少令人惊喜的突破。开头交代的有点混乱,结尾这个意思是还能续吗。贪婪的人就能获得更多,在极端环境下产生脆弱的公平,依赖绝对强制力运行。最后小孩爬塔和失重通道场景非常艺术,有点像为了这两个想法拍了整部电影。
为什么在反抗,自由×自私✓反抗后要建立什么样的制度?相对来说在现状下,守膏者的制度能维护更多人的利益。
看不懂的话可以听听黑水公园
一开始以为这么久以后终于有秩序了,结果第一部的老头一出现,居然是前传,背后发凉,秩序的建立和崩塌只在一瞬间。感觉这部想讽刺的东西比第一部更深,第一部胜在新颖的设定和惊悚,这部纯粹就是玩映射和概念了
这一部超脱了人类阶级的命题,换成了法律和自由的对抗,这剧的后面是不是会增加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抗?一个是法律和计划,保守派的规则、计划,一个是自由的市场经济和货币规律。两大历史阵营的人类社会科学的影视化讨论。电影已经不满足于讲述故事了,开始进行社会试验了。——难怪编剧要这么多人,是要让剧情往更合理的角度去发展了。
第一部尚且還有嘗試顛覆Big Brother的掌控,這一部則變成了在Big Brother掌控下兩種制度的對抗,不僅沒能在高概念之下更進一步,反而退了一大步,變得保守了許多。第一部就已經被我嫌棄話太多太密,倒是留白不足,而一部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前面還會跟著拋出的話題思考,後面就對概念化的表述疲倦了,到了第三幕更是讓人昏昏欲睡,眼皮一度沉得難以自抑。
就等于是把上一部建立的规矩都推翻了呗?
还是整得形式大于内容。。。严重怀疑编剧只写了上半场,下半场是导演high了随便拍随便剪的吧。。。
续作从人性惊悚片转为意识流是最失败的延伸,是对爆款IP的浪费。这部虽延伸了前作对阶级固化和资源分配不均的探讨,映衬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抗,在下层甚至没有反抗的资格,但对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无力感描绘极度缺失,也几乎毫无感官刺激,而是用所谓的“艺术”带着观众神游了将近两个小时。人性元素体现也微乎其微,全篇几乎都在输出整个体系的矛盾,天平严重向宏观层面倾斜,忽视了该有的细节化处理。最失望的是世界观没有任何拓展,前作中“0层”这个重要关键词也毫无涉及,通俗点说就是拍了个寂寞……
人的黑暗深不见底。
两部同补。有些电影120分钟看完,不知道它想说啥。有些电影100分钟,似乎每一分钟都可以暂停,去思考。“官僚制度”既不是贬义词也不是褒义词,是当下环境必须执行时,个体所站立场产生的视角。1和2有点像贪吃蛇设置,那群孩子是希望也是循环,最底层可以看作归属,解脱?也许吧,只有死亡才能彻底摆脱。1比较凝练,2有点散形,略过了。
上一部太多,这一部太少——上一部说得太多,这一部说得太少;上一部市面上太多,这一部市面上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