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律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3
简介:以采访梦境的形式串联在韩打工的外乡人的群像,通过他们身在异乡为异客,异乡犹有故国梦的的讲述和大量生活环境的空镜展现他们不一样的乡愁和孤独,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又散落韩国各地,他们各自有梦,生活在不一样的风景之内或之外详细 >
纪录片果然没什么张律感。。。。
以 “梦”串联起来的《风景》是一幅群像。然而 “梦” 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它无法成为凝聚这些外来者的纽带。所以真正将五湖四海千差万别的 “异乡人” 拉拢起来的是语言。他们用母语或第二母语诉说着同一个梦(乡愁)并试图以 “梦” 描绘着它们的形状,但问题的根源在于眼下的身体却作着与这些白日梦完全相反的运动。除了种植和展示梦,张律的人文主义镜头也在残忍的击碎和瓦解着梦。
平淡 冗长 但有力量
张律的第一部纪录片,全州电影节“三人三色”项目出品。
留白的空镜,好久没发这么长的呆;异国他乡的梦,原来也不那么异国,不过我倒是很久没做异梦了
尽管我真的很喜欢这个题目,但此片无疑是拍砸了。原因在于:1叙述梦境和梦境本身是两回事2拍摄风景和感受风景依然是两回事。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就像是闯入这些异乡人梦境叙述的游客,看看这新鲜看看那好奇,于是贪婪的把这些触动都拍下来,但这不意味着你感受了风景,理解了梦境。所以结尾的跑到力竭,其实就是拍到力竭,趣味的堆砌让自己都疲惫了,作茧自缚。反作者。
到后段才意识到空镜很像阿彼察邦。通篇贯彻着张律的元素,电线塔和被遮挡的天空,不过这次是神游。梦是回忆,于是发觉自己想到的人物都来自过去。近结尾时,脑海中出现了一位现在的人,但我或已距离电影太远。《风景》处于剧情和纪录间一个奇怪的位置,两头的便利都没去完全利用。再想到张律后面的作品,他的纯虚构创作是种过筛,质感也并没有离现实更远。(白塔之光–补片)
导演:第一次拍纪录片,不知道怎么拍。难怪,就是把素材堆到了一起,看得我好煎熬,不过作为对他其他作品的注解,也是挺好的。蔬菜大棚里雾气氤氲的感觉很梦幻。@苏州张律影展
异乡同梦
听了导演的解读之后才觉得有些开朗,原来是这样异乡劳工的风景,一切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细致考量,空间和那些显于空间里的故事,时间和回忆的混乱与模糊,融为一体
蔬菜大棚里农民边工作边哼着小曲,工业厂房外童车虽无人却缓缓前行。他们在梦里中了乐透,回到故乡,和爱人去了济州岛,带同事去了斯里兰卡,梦比现实甜蜜。也在梦里遇上法务,处理内脏,被父亲鞭打,被木工嘲笑,梦和现实一样艰辛。在城市突然奔跑,跑到力竭声嘶,这国家的繁华是一道风景,落寞也是。
2013釜山Wide Angle(从全州三人三色短片版发展而来)。9分。起初不太起眼但是越看越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亚洲电影”,遍布韩国工农服务业的外国劳工与他们工作空间的关系,采访聊“梦境”也特别有新意。最神的几个场景:高速公路上的浓雾,列车经过后两个人消失了,以及结尾的运动镜头(完全是梦的“身在多处”的呈现方式,太厉害了!)
张律拍纪录片还是太手生(感觉素材爆棚可是成品一般),长镜头多得有点不像纪录片…不过很喜欢几个多语种路牌(关注点是都没有日文),还有孟加拉人自述后吃草吐草的大象~
他镜头里的韩国,是一团迷雾,作为发达标志的摩天大楼都隐藏在迷雾背后,看不清楚。外来人的梦大多数关于故乡,关于家庭。说是在拍韩国,其实这些人吃的东西,住的家的样子,都不像韩国。他很爱拍在一个静止的环境里不应该动起来但最后又动起来的东西。他的纪录片虽然是以采访为主,但他拍摄了大量空境,很多还是在用手持镜头,抖抖的,想他也参与了这部纪录片,而且他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角一样。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最后,镜头狂奔了,然后在一条狭小的巷子里停下来,发呆,坐下来,然后望向天空,镜头的参与感格外突出。
纪录片的个人化:就像此前一直作为他人之梦的客观记录者终于忍耐不住自己心中的寂寞,开始奔跑、穿过人群、越过车阵、开始喘息,最后抬头望见被周围建筑切割的多边形天空,冷静与旁观被彻底抛在脑后,独属于自己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外乡人的梦最为动情,悲也动情喜也动情。
节奏刚刚好。镜头都很美,有呼吸感的,平静的注视。
补标
身处异乡的人,梦里都是故乡。最后一个奔跑镜头摇到人头晕,如果此刻在梦中,大约也被摇醒了。醒来的生活没有梦中的惊奇刺激天马行空,如同一滩死水,真实得叫人失望。
野心或者说创作的探索方向真的完全不是意识形态批判或者社会学角度的,也就是说真的完全不是卢卡契式的。依然是在《咏鹅》中体会到的那种风景的日常性,超越亚洲地缘政治的历史维度和劳工压榨的阶层维度,这种日常可以被庸俗地定义为一种“个人尊严”,但如果仅仅这样会坠入一种粉饰,张律应该不满足于此,对于影像的野心中有一种诗意的深情,现实主义手法中突然撞入的艺术性影像,所以会产生很奇妙的摇曳。要完成那种逃出社会性批评理论的整合之网,又不掉入不痛不痒的岁月静好式颂歌的成品,还是相当难的。依然很期待他持续开掘东亚这个空间。
梦境串联异乡人群像,并非单纯纪录,韩语(外语)与其他语言(母语)交织带来一种生涩的迷人感,导演自身同样作为外来者,带着摄影机(也是一种入侵)观看韩国。此作让我对张律产生浓厚兴趣。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纪录片果然没什么张律感。。。。
以 “梦”串联起来的《风景》是一幅群像。然而 “梦” 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它无法成为凝聚这些外来者的纽带。所以真正将五湖四海千差万别的 “异乡人” 拉拢起来的是语言。他们用母语或第二母语诉说着同一个梦(乡愁)并试图以 “梦” 描绘着它们的形状,但问题的根源在于眼下的身体却作着与这些白日梦完全相反的运动。除了种植和展示梦,张律的人文主义镜头也在残忍的击碎和瓦解着梦。
平淡 冗长 但有力量
张律的第一部纪录片,全州电影节“三人三色”项目出品。
留白的空镜,好久没发这么长的呆;异国他乡的梦,原来也不那么异国,不过我倒是很久没做异梦了
尽管我真的很喜欢这个题目,但此片无疑是拍砸了。原因在于:1叙述梦境和梦境本身是两回事2拍摄风景和感受风景依然是两回事。在这部电影里导演就像是闯入这些异乡人梦境叙述的游客,看看这新鲜看看那好奇,于是贪婪的把这些触动都拍下来,但这不意味着你感受了风景,理解了梦境。所以结尾的跑到力竭,其实就是拍到力竭,趣味的堆砌让自己都疲惫了,作茧自缚。反作者。
到后段才意识到空镜很像阿彼察邦。通篇贯彻着张律的元素,电线塔和被遮挡的天空,不过这次是神游。梦是回忆,于是发觉自己想到的人物都来自过去。近结尾时,脑海中出现了一位现在的人,但我或已距离电影太远。《风景》处于剧情和纪录间一个奇怪的位置,两头的便利都没去完全利用。再想到张律后面的作品,他的纯虚构创作是种过筛,质感也并没有离现实更远。(白塔之光–补片)
导演:第一次拍纪录片,不知道怎么拍。难怪,就是把素材堆到了一起,看得我好煎熬,不过作为对他其他作品的注解,也是挺好的。蔬菜大棚里雾气氤氲的感觉很梦幻。@苏州张律影展
异乡同梦
听了导演的解读之后才觉得有些开朗,原来是这样异乡劳工的风景,一切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细致考量,空间和那些显于空间里的故事,时间和回忆的混乱与模糊,融为一体
蔬菜大棚里农民边工作边哼着小曲,工业厂房外童车虽无人却缓缓前行。他们在梦里中了乐透,回到故乡,和爱人去了济州岛,带同事去了斯里兰卡,梦比现实甜蜜。也在梦里遇上法务,处理内脏,被父亲鞭打,被木工嘲笑,梦和现实一样艰辛。在城市突然奔跑,跑到力竭声嘶,这国家的繁华是一道风景,落寞也是。
2013釜山Wide Angle(从全州三人三色短片版发展而来)。9分。起初不太起眼但是越看越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亚洲电影”,遍布韩国工农服务业的外国劳工与他们工作空间的关系,采访聊“梦境”也特别有新意。最神的几个场景:高速公路上的浓雾,列车经过后两个人消失了,以及结尾的运动镜头(完全是梦的“身在多处”的呈现方式,太厉害了!)
张律拍纪录片还是太手生(感觉素材爆棚可是成品一般),长镜头多得有点不像纪录片…不过很喜欢几个多语种路牌(关注点是都没有日文),还有孟加拉人自述后吃草吐草的大象~
他镜头里的韩国,是一团迷雾,作为发达标志的摩天大楼都隐藏在迷雾背后,看不清楚。外来人的梦大多数关于故乡,关于家庭。说是在拍韩国,其实这些人吃的东西,住的家的样子,都不像韩国。他很爱拍在一个静止的环境里不应该动起来但最后又动起来的东西。他的纪录片虽然是以采访为主,但他拍摄了大量空境,很多还是在用手持镜头,抖抖的,想他也参与了这部纪录片,而且他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角一样。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最后,镜头狂奔了,然后在一条狭小的巷子里停下来,发呆,坐下来,然后望向天空,镜头的参与感格外突出。
纪录片的个人化:就像此前一直作为他人之梦的客观记录者终于忍耐不住自己心中的寂寞,开始奔跑、穿过人群、越过车阵、开始喘息,最后抬头望见被周围建筑切割的多边形天空,冷静与旁观被彻底抛在脑后,独属于自己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外乡人的梦最为动情,悲也动情喜也动情。
节奏刚刚好。镜头都很美,有呼吸感的,平静的注视。
补标
身处异乡的人,梦里都是故乡。最后一个奔跑镜头摇到人头晕,如果此刻在梦中,大约也被摇醒了。醒来的生活没有梦中的惊奇刺激天马行空,如同一滩死水,真实得叫人失望。
野心或者说创作的探索方向真的完全不是意识形态批判或者社会学角度的,也就是说真的完全不是卢卡契式的。依然是在《咏鹅》中体会到的那种风景的日常性,超越亚洲地缘政治的历史维度和劳工压榨的阶层维度,这种日常可以被庸俗地定义为一种“个人尊严”,但如果仅仅这样会坠入一种粉饰,张律应该不满足于此,对于影像的野心中有一种诗意的深情,现实主义手法中突然撞入的艺术性影像,所以会产生很奇妙的摇曳。要完成那种逃出社会性批评理论的整合之网,又不掉入不痛不痒的岁月静好式颂歌的成品,还是相当难的。依然很期待他持续开掘东亚这个空间。
梦境串联异乡人群像,并非单纯纪录,韩语(外语)与其他语言(母语)交织带来一种生涩的迷人感,导演自身同样作为外来者,带着摄影机(也是一种入侵)观看韩国。此作让我对张律产生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