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这个故事很不错,同时也认为背后真实的故事更加发人深省。
因为从第一分钟起,我都无时不刻不在想这不就是“巴拿马俩冒险女孩失踪事件”的翻拍版本吗。
从这个老式苹果手机,到两个女孩的一壮一瘦造型,再到腿部受伤和遇到的没有人性的路人。
我对巴拿马悬案特别感兴趣,所以知乎何袜皮的“90张照片背后的秘密”专栏,我看了至少5遍,b站x调查的相关视频我也看了至少5遍。
真实的事件和这个电影至少有5点相似。
我认为真实事件更加引人入胜,电影景色更加恢宏壮丽。
第一,都是两个闺蜜去作死最后遭遇危险。
第二,在恶劣环境下,姑娘都尽可能去自救,包括尝试手机发信号,尝试做一些高难度动作。
巴拿马事件是过了独木桥。
第三,都是老式苹果手机,续航都在三天以上。
真实事件里的苹果手机我记得坚持了好久好久。
第四,都在晚上发信号,电影里是信号枪,真实事件是用相机的闪光灯。
第五,都是有一个同伴先去世了。
电影里乌托邦结局用光环救了女主。
现实中两个人都没了。
第六,都有遇到当地人,且被火上浇油。
现实事件虽然没有破案,但是推测遇到了人,且这个人没有救她们是大概率事件。
下面是真实事件的简单描述,具体可以看知乎或者b站,搜索巴拿马雨林90张神秘照片。
2014年,荷兰籍刚刚二十出头的丽萨妮·福伦(22岁)和克莉丝·克莱莫斯(21岁)攒了半年的打工费来到巴拿马想做一个半月的义工,顺便游览当地风光。
但是她们在攀登一处山岗并登顶后。
没有按照当地游客的惯常即原路返回的路线回到旅店,而是选择了另一条荒僻的小路,从此不知所终。
两名女子失踪后,巴拿马以及荷兰的搜救队搜索附近的丛林,没能找到失踪者。
直到两个多月后,附近村庄的一妇人在农田附近发现了两个失踪者的背包(包里有相机、手机等物),紧接着搜救者在附近密林中发现两女子零零散散的三十多块遗骨(最大的是穿着鞋的一只多处骨折的右脚)。
警方由此判定丽萨妮和克莉丝是在雨林里迷路不能走出而死一-归咎于徒步旅行的意外事故。
“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观影的前半段,我满脑子里都像弹幕刷屏一样,不停闪过上面这句话。
女主贝琪和女二亨特,你们俩真的是职业的户外攀岩家、极限运动爱好者吗?
即使只是一介外行人的我看来,也能明显感觉到电影全程她们诸多离谱的操作,本片作为一部作死教科书,实在太典了。
细数一下都有哪些吧——攀爬之前不事先踩踩点做下功课,这座年久失修的高塔,俩人头脑一热是说爬就爬,也不管女主是不是已经荒废一年没有锻炼了,每天酗酒EMO,那么快就能去攀爬了吗?
最起码也要先恢复训练几天吧?
爬也就算了,如果能事先告知其他朋友或旅馆里可以信任的人,说要是她们多久没回来没消息就报警,那也就不会有后续一系列向外界发消息求生的糟心问题了。
嗯……也许是她们俩确实没有别的朋友了吧。
边开车边拿手机拍视频,纯纯的交通安全错误示范,小朋友们可千万别学习。
当时我还以为女二是在直播,但是并没有,她只是在录视频素材后面回来剪辑了再发。
由此可见有时候户外探险直播还是很有用的,除了能赚点火箭嘉年华之类的,还能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
俩人的包里就一瓶水、一条安全绳、一架无人机、一个自拍杆,然后检查完毕说了声“嗯,东西都齐全了!
”就自信出发……你齐全个鬼啦齐全?!
多带点吃的用的是会死?
要春游的小学生准备都比你们齐全吧!
之前你们没事就去鸟不拉屎的荒山野岭攀岩,当时就没遇到什么危险情况然后手机没信号的问题吗?
正常来说应该会配备一部卫星电话的,但她们只有一台续航超强、信号超烂的手机,连块充电宝都不带的。
而女主甚至连包都不背,轻装上阵一身轻松,正所谓是前期顺风有多浪,后期守家就有多狼狈。
不带卫星电话也就罢了,你们连手套都不戴?
看得我全程提心吊胆,生怕她们被高塔梯子上的铁锈、突刺扎到了手,然后受伤又感染了破伤风。
后面看到她们各种徒手拽绳子,我看着都觉得手心疼、宛如刀割。
单肩背包的脑瘫操作就不提了,太多人都吐槽了。
看到女主下来时因为单肩背包导致包掉到信号锅上时,我居然觉得大快人心,很想说一句——“你这不是纯属活该吗?
”
用绳子拉着手机往下放去探索信号,结果绳子不够长,女二这小机灵鬼灵机一动,想出的法子居然是用肉身增加长度——超危险的单臂悬空操作以身试险?
你们就不会把身上的衣服撕成布条(观众:这个我爱看)、或者用鞋带啦、皮带啦延长一下绳索的长度去试试吗?
非要玩一波极限操作?
……类似的槽点,就不一一叙述了,我相信绝大多数观众在看本片时,都能找到各种让人胸闷气短的细节。
但吐槽了这么多,其实我对本片的评价还是很不错的。
全片情节紧凑、配乐和镜头都颇为优秀,让人相当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尤其是恐高症患者,看电影时大概手心都捏着一把汗,比看什么鬼片还要惊悚刺激上几分吧?
而电影后半段的大反转也相当震撼、让人头皮好一阵发麻,作为感官惊悚电影,毫无疑问已经达成了电影的目的——吓你一跳。
我个人还挺喜欢这类有点高概念式的小空间求生影片,近几年来的《活埋》、《鲨滩》都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该类型影片将场景和演员都压缩到了一个极限小的维度,对于电影的调度、编剧、演员的演技和节奏把控都是一大挑战,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在我看来,《坠落》里,双女主的这堆作死操作虽然让观众看得血压飙升,但并不算电影本身的bug和剧情的问题,事实上,我还挺能理解的。
更何况如果不这么拍,不给主角们设置一些低级操作引发连锁的灾变,这电影还有啥看头可言?
能理解主角们作死的理由,其一是因为:
对于这两名过去征服了各种陡峭岩壁的极限运动爱好者来说,B67电视塔虽然很高,但其实整个过程不过是爬梯子而已。
若不是这座铁塔年久失修,危险系数其实非常非常低,如果户外攀岩的难度系数是10,那么爬这座塔的难度顶多也就2-3的程度。
毕竟对她们而言,爬电视塔的意义超过难度本身,所以她们特别“轻敌”也不是完全无法理解的,亨特甚至做好了早上出门、中午爬完回来吃午饭的心理准备,拍视频时也全程轻松愉快,根本没把这座塔的难度放在心上。
如果不是那些该死的松动螺丝钉,攀登B67压根不算极限运动了。
第二:则是因为我深知这世界上,即使是顶尖高手,因为愚蠢的作死、偶然的失误、各项准备不充分而失手殒命的人类不在少数,亨特和贝琪并不是只存在电影里的虚构形象,否则网上也不会有那么多极限运动作死失败合集的视频供大家观赏了。
人类会作死,本来就是一件很常见的事。
俗话说,溺死的都是会水的,再厉害的高手,准备再充分,总在危险边缘徘徊,也难免有失手的一刻。
因此,虽然两个女主全程作死的举动看起来很愚蠢,但我并不会因此而怒喷本片有多辣鸡有多没逻辑,毕竟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展示人类的多样性。
而此刻拥有上帝视角的我们,在该犯蠢的时候,其实也比女主好不到哪里去。
如果本片教会了我一件什么事,那就是我们还是要多爱惜生命,享受人生。
宅家颓废、泡吧酗酒什么的都OK,反正总比没事去爬个悬崖峭壁、老旧的高塔作死来得要好,如果你真的想去,最好中午再去,因为早晚会出事。
要说在我心中,这部电影有什么主要问题的话,那就是剧情的铺垫安排过于刻意生硬,好多情节就差没把“快看,这里是伏笔”几个黑体加粗大字写在脸上,比如:女主男朋友的“143”暗号啦、帮亨特拍照片的男人是谁啦、可以用灯泡电源给手机充电啦、塔下遇到的嗜血秃鹫啦、到处松动的螺丝钉特写画面啦……等等等等,简直就像老师在考前和学生泄题一样——“这整段都是必考的重点,全部给我圈起来背下去!
”
存在感之强,让人非常在意后面必将到来的故事展开,以至于观影时令人很是焦虑,一直在想前面的伏笔什么时候该派上用场了吧、主角她们怎么还不遇到险情?
那种明知道糟糕的事情马上要发生了,而电影里主角们还在谈笑风生的时刻,嗯,怎么形容呢?
……就很如鲠在喉。
这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全部感受了。
iphone能坚持用3天,我是真的服!
刚上线的惊悚冒险电影《坠落》,看得人心惊胆战!
按说这种小成本电影,以小搏大必定有过人之处,而这部片就讲将惊险刺激和剧情反转玩得很6!
610米高空废旧电视塔带给人的视觉冲击也十分震撼(当然都是特效)!
两个作S的“好闺蜜”,为了把共同心爱男人的骨灰撒向高空(《战神4》奎托斯:这我熟啊),硬是不报备,也不提前对塔做好研究,没有留应急的联系人,也没有准备好补给品,就敢冒险,不能说勇气可嘉,只能说智商堪忧。
尤其逃生方式还是有一些,比如绳子绑腰上和柱子上不是也能滑下来?
还有手机信号差绑无人机上飞低点发信息不就完了,非要飞几千米远的餐厅?
还有影片最大的bug,不充电的iphone超长待机3天,女主还是不是翻看照片和视频。
不过女主最终等来了救援,闺蜜兼情敌摔死了,她要找回了亲情和父爱,从这段感情和遭遇中得到解脱。
恐高症的观众也有收获,从此可能更加恐高了
1、女主在身体很虚弱的情况下徒手干掉一只秃鹫,太不现实了。
在动物园见过,真的很凶猛,翼展宽达2米
这个喙看着就不好惹2、如果女主确实被绝境激发出潜能徒手干掉了秃鹫,她也不可能一顿吃掉整只秃鹫,完全可以吃一部分秃鹫肉补充能量后,把手机塞进秃鹫体内,然后把秃鹫扔下塔,一样能达到发出信息的目的。
3、如果确实要吃完整只秃鹫才能恢复精神体力,那也不至于连秃鹫的羽毛爪子骨头渣子都吃完吧。
女主从平台往下爬时,平台上一丝秃鹫残渣的痕迹都没有,我不信这个时候她还有心情吃饱喝足后把平台打扫干净。
空空如也的平台
上面的镜头挡住了一部分平台,这个角度看得更清楚4、女主从平台下降到信号锅的过程,除了最开始下降那一下要使点劲,剩下的只需要借助绳子滑下去就行了,全程不需要太大的力气,比攀岩容易多了,她冒险在平台上干掉一只秃鹫,再吃饱了往下降,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
5、秃鹫是腐食动物,它不去吃已经失去生命的闺蜜,却来攻击生死不明的女主,有点不合理。
百度的,秃鹫是很谨慎的动物6、综上我认为,这段吃秃鹫的戏,仍然是女主的幻觉,她真正吃的,是闺蜜。
女主根本没有在平台上干掉秃鹫,她早就下降到信号锅上了,她和秃鹫干架的激烈画面,其实是准备吃闺蜜时内心疯狂挣扎的过程。
吃秃鹫,不需要这样的自我说服吧甚至再阴暗一点,她下降到信号锅上的时候,闺蜜还没死透,她杀的不是秃鹫,而是闺蜜,这点是我结合前面两个人刚来到这个塔下时,看到两只秃鹫在分食一只没死的狗,胡乱联想的。
“它还活着”“如果你在这里挨饿,你也会这么做的”还有一点是,面对死不瞑目的闺蜜,女主说“天啊,我爱你”的表情神态,不知道是刻意为之还是演技的问题,感觉不像是伤心,更像是庆幸(有人垫背)。
此处纯属个人的阴暗解读,如有冒犯,我道歉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女主干掉一只秃鹫后,在已经拥有可以给手机坠落到地面当缓冲的秃鹫的情况下,还要冒险下降到闺蜜旁边的行为逻辑,因为压根没有死秃鹫,只能下去找闺蜜。
有剧透bug1:为什么第一部手机要发Facebook?
而不是发短信???????
bug2:手机塞鞋里,为什么不脱了上衣和裤子再包裹一下?
外面包个外套裤子啥的,手机一定一定不会被摔碎。
而且由于体积大、风阻大、落速慢,落地前信息应该就发出去了。
bug3:无人机飞那么低干啥?
三个bug的答案:剧情需要。
哈哈哈哈哈
本周看了两部时间不长、全是bug、但非常有趣的惊悚悬疑电影。
一部是讲高空攀爬的《坠落》,另一部是Amazon新出的改编自2014年奥地利同名电影的《晚安妈咪》。
两部电影的时长都在100分钟以内。
这简直是最适合带娃父母的时长——哄娃在九点之前上床,连滚带爬收拾完东西,看部电影,享受一下仅存的个人时光,还有望在十一点前睡觉。
现在的电影有变得又臭又长的趋势,比如漫威,除了能多卖点爆米花根本没必要。
五六十年代的片子都在九十分钟上下,比利怀尔德《控方证人》这种这么大悬念的电影也在两小时内搞定。
人到中年根本没有两个小时以上的注意力,虚弱的我们躺在沙发上说。
两部片子都是新片。
《坠落》的情节过于简单:两个女生好朋友相约去爬一座废弃的据说是地球上前最高建筑的电视塔,不料到塔顶之后楼梯断裂,两人被困在高空自救的故事。
这片子哪怕在不专业的人看来,也全是bug,每秒钟都可以吐槽,比如攀爬不戴手套,不穿长裤,连个士力架都不带,绳子不够长,没有外套高空也没有半夜失温,最重要的是身材根本不像专业攀岩选手。
但这些奇妙的bug反而增加了我的兴趣——我怕那那种极度真实,比如主人公要把自己手砍了才能出来的《127小时》,或者干脆就是纪录片的Free Solo——这种bug让我心理轻松了不少,想着反正就是个娱乐故事,随便看看而已,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故意为之。
但除此之外,整个故事的情节安排得相当不错。
根据电影,我去查了查这座塔,发现还真有其物,是KXTV/KOVR,在加州萨克拉门托,是一座1980年代建成的地方电视塔,确实如同电影里所拍,是直上直下的针形,高625米,据说在迪拜和东亚那些通天塔建起来之前是地球上离地面最高的人造建筑物。
攀爬难度其实就是爬梯子,除了体力之外不要求其他,但困在高空的小转盘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故事里有反转、有悬疑、有惊悚,还有女主和秃鹫的武打戏……总之在不剧透的前提下我可以说的是,一个半小时你绝对不会起来上厕所。
《晚安妈咪》是另一部内容完全不同但也是以悬疑和惊悚为卖点的小成本电影。
这部电影的环境也很简单:一对双胞胎父母离婚,两人在父母家轮流居住。
暑假他们到了妈妈的别墅,却发现妈妈带着面罩,同时行为诡异。
双胞胎逐渐开始认为,他们的妈妈是假的,有人顶替了他们的妈妈。
比如妈妈撕了他给妈妈的画;妈妈的眼睛不是原本的颜色;妈妈甚至打了私自跑出去玩的弟弟等等。
一切的线索都让兄弟俩越来越恐惧。
这部电影让人想起的是《万能钥匙》和《逃出绝命镇》一类。
我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就明白了,是部有反转的电影。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儿童视角,后半部分是妈妈视角。
我没有看原版,但看剧照,其血腥和惊悚程度估计要大大超过这部,好在这部演妈妈的主角是大美女娜奥米·沃茨,虽然是五十多岁的娜奥米·沃茨,但演技和容貌还是秒杀大多数平庸演员。
剧情基本发生在极简北欧风的高级别墅中,主要人物也就是双胞胎小男孩和妈妈三个人,没有多余的枝蔓,没有废话,比漫威电影还是强了很多。
反转大概发生在故事三分之二、双胞胎试图逃出别墅去找爸爸的时候。
我惊奇地发现之前那些不以为意的细节,在反转之后回想起来,竟然都能一一对得上,更使故事有了个合理的解释。
妈妈是不是真的?
这是故事的最大悬念,也是一直吸引观众看下去的理由。
而在悬念过后,电影揭示的更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以及悲剧之后不同家庭成员的挣扎与分崩离析。
这种小成本小故事看完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再叹口气的电影,以后要多拍。
昨天刚刚看,正好下午是华为发布会,如果她们用了Mate50系列手机,就不会有这部剧了,可以直接用北斗卫星发求救消息🙃综合来看,两个女人之间还有很多小心思,关系并不像看起来那么铁。
从这个角度出发,有些BUG就可以解释了。
例如,去拿包的时候,完全可以把绳子调整到手可以碰到的那一边,然而却并没有,让人看得很迷惑……
不知电影创作者有没有请专业攀岩者进行咨询,不然以下bug不可能出现:1、 攀岩中遇到不了解的岩洞时,专业人士不会贸然直接伸手进去,贝琪老公就不会摔死,也不会有后面故事。
2、2000英尺(600多米)的铁塔,不可能从上到下一个截面大小,影片中这样的铁塔,侧向风荷载早就吹断。
高空中的锅盖接收器安装也太随意,根本顶不住风力。
3、如此高的铁塔的爬梯,会有环形背部保护设计。
梯子也不会从上到下一条直线,而是不同阶段换着方向,以保持重量平衡。
4、塔顶天线,通常都会设计焊接式简易爬梯,用以维修更换顶部导航灯。
天线底部女生休息平面,绝对会设计防护栏和楼梯上下空间,不必像女生一样费力翻上翻下。
5、顶部导航灯绝不是个普通灯泡,片中灯泡亮度照不了多远。
6、天线直接就落在三角形塔顶平面,这样的安全结构太假。
7、爬铁塔,特别是弃用的锈铁塔,专业人会戴手套、戴头盔,不会穿短裤。
8、爬2千英尺高铁塔,不可能只带一条50尺绳。
背包不专业,连胸扣都没有。
并且各人背一个。
9、影片中在塔顶的风,简直就是凉风有信,不像2千尺高空中的风,脱手的绳基本不会垂着。
10、塔顶灯包有电,中间看不到送电线管。
11、铁梯是一段一段的,不可能从上到下一次脱落。
铁梯的自重也不可能让所有锈死螺栓断裂。
12、这种专业的攀爬拍摄,会在头盔上装gopro等运动相机,而不会拿着手机杆摄影,容易掉。
13、攀爬除了上去,更重要的是下来。
上爬过程中如发现任何危险问题,要么停止,要么修好才爬,越是极限,越会注意安全。
螺栓松脱这种事,不可能视而不见。
14、都敢违令攀爬高塔,即不敢把地面围门弄开,车子开进去?
15、大家吐槽的为何不用无人机把手机放到地面发送信号?
暂时想到这些……
攀岩女孩贝琪自从目睹丈夫丹坠崖丧生,整整一年都走不出悲痛情绪。
每天以泪洗面,借酒浇愁,一遍遍打亡夫的电话听留言,晚上还发噩梦,整个人都快魔怔了。
身边人当然不忍心见她这样,从老爸到闺蜜,都劝她别再自暴自弃。
但劝的结果却南辕北辙。
老爸没说几句,贝琪火气越来越大,两人吵得不欢而散。
一起爬过山的闺蜜也来劝,成功让贝琪振作起来,答应跟她一起去爬电视塔。
结果发生意外,两人双双被困在了塔顶上,这就是惊悚片《坠落》的开场。
一番跳低爬高的求生操作后,贝琪意识到老爸是爱她的,把最后一个求救信息发给了他。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深爱她的老爸,也明明是关心的劝解,为什么话一出口就吵了起来呢。
闺蜜又是怎么靠着三言两语,把贝琪劝动去玩命的呢?
有人说,这不全看编剧安排的嘛。
还真不是。
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各自是怎么劝的。
深夜贝琪在酒吧喝得烂醉,出来要开车回家,发现老爸就在眼前。
劝人之前,要先跟对方建立信任。
就算是亲爸,这样突然出现也会吓着人的。
贝琪又惊又怒:“你是在跟踪我吗?
”老爸:“我也没办法啊,你又不接电话。
”贝琪:“你太离谱了吧,之前就跟我说,我不该那么伤心,因为丹就是个混蛋。
”老爸:“我不是那意思,我是说你太崇拜他了,也许他不值得你这样。
”我们后面会知道,话都是对的,但他的说法不好,爹味太重。
“你不该”“你太”这些简直是按着头否定对方,尤其在喝醉酒的人听来,被逼着认错,不反感才怪。
贝琪:“你就是这么安慰女儿的?
”老爸继续解释:“我只是希望你放下,开始新的生活。
”贝琪:“我不想放下,我想他,我每天都想起他。
”要去开车门,被老爸拦住。
贝琪急了,借着酒劲骂了句:“滚开!
”老爸也失控了:“你不能这么跟我说话!
你跟你妈把你养这么大!
”这句咱们中国家庭里也常听到,无非就是“别没大没小,我是你爸。
”女儿对爸骂粗口确实不对,贝琪也面露愧色,但老爸心里更后悔。
拿长辈的权威来压,姿态上就是放弃讲理了。
后面还怎么沟通?
意识到气氛不妥,老爸立刻补了一堆:“我知道你经历了很可怕的事,但整天这样一点好处也没有,你得去探索新世界……如果死的是你,丹才不会这么伤心……”。
其实他这一段有理有据,也说得很真诚。
尤其是中间还来句“我需要你振作起来,让我送你回家吧”,已经在走心自我表达,完全不是开头的说教了。
只可惜,“我是你爸”的宣言一出,后面说得再多再诚恳,在贝琪耳朵里也只会是噪音。
连老爸都不理解自己,贝琪回家后越想越绝望,差点吞药。
这时闺蜜打来的电话响了,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闺蜜当然也是来劝她的,但这个开局就比老爸强太多。
先请求见面,得到允许,让她有时间整理情绪,把最糟糕的一面藏好,留出体面。
门一开,闺蜜上来先带着笑跟她打招呼,还送上一个大大的拥抱。
完全不是老爸那么愁眉苦脸地亮相,没有对抗消极情绪,整个气氛已经轻松了不少。
闺蜜也不急着劝她,两人躺床上叙旧聊天,聊一些有的没的。
等贝琪明显开朗一点了,闺蜜抛出了话头:“最近有个大计划,我需要个伙伴。
”贝琪立刻换了脸色。
哦,搞了半天你也跟我爸一样来劝我的?
闺蜜立刻解释:“你老爸打电话给我,说他实在没办法了,很担心你的状况,都一年了还这个样子。
”前面老爸替自己解释,显得很像是辩解,俗称的“我都是为你好”,子女一听就容易抵触。
但闺蜜替他解释就没这个味道,反而暴露出一个关切女儿的老人家的内心。
贝琪态度也软了下来:“他是有担心的权利。
”闺蜜继续说:“比丹的死更让我难过的,就是你被困在这个情绪里出不来。
”这话也完全不说教,纯粹是倾诉自己情绪,不会激起戒备。
然后她抛出提议,周末一起去爬那座好几百米高的电视塔。
回顾前面,老爸另一个没说好的地方是尽来些“你不能这样下去”“他不值得你这样做”。
要知道,你没法劝一个人不去做什么,就像让一个人不要想红色大象,他满脑子都会是红色大象。
你得找个新东西把大象替换掉。
所以闺蜜的方法就有效多了,直接给她一件值得做的事。
介绍完任务闺蜜说:“这是一次冒险,就像我们以前的时光一样,你还可以把丹的骨灰从塔顶洒下来。
”这句说得很棒,感性上让她回想起过去自由奔放的自己,理性上给这次行动赋予一个意义。
贝琪心动了:“但我很久没有攀爬了。
”闺蜜:“我理解,但如果你不直面恐惧,就会一直害怕。
”光说大道理不够,她还引用了丹生前说的几句话,继续理性感性双重夹击。
贝琪听得呜呜哭了起来,这已经不再是悲痛欲绝的哭,是情绪得到理解和宽慰的哭。
闺蜜没有再劝,只是说着“你可以的”“没事的”,抱住了哭泣的她。
第二天早晨贝琪气色好了许多:“去吧,我们去爬那座塔。
”那一刻很美好,一个曾经崩溃自毁的女孩,获得了一次小小的重生。
继续往下看,你还会留意到在整个爬塔的过程中,每当贝琪打退堂鼓,闺蜜都会进一步鼓励她。
“你能做到的。
”“你已经干得很好了。
”“这才是我以前认识的那个贝琪。
”鼓励和肯定,都能滋养一个人的斗志。
总结一下,如何劝一个意志消沉的闺蜜(或任何亲密的人)振作起来:◎先缓和气氛,建立信任。
◎花时间陪她。
◎别批评她的行为,别否定她的情绪。
◎不要说教,多说对她的感受。
◎情绪到了再讲道理。
◎别告诉她不做什么,而建议她能做什么。
◎让她重温曾经的好状态。
◎鼓励她的每个进步。
◎多抱抱她。
最近有一部豆瓣评分达到7.5分的惊悚片《坠落》牢牢地占据着豆瓣热度榜的一个位置,看过《坠落》的观众都对其作出了不俗的评价。
《坠落》带给人的惊悚体验与一般的惊悚片还不一样,它是那种真实的惊悚,那《坠落》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坠落》的主要人物只有两个正值花季的少女,虽然仅仅只有两个人,但是却依旧演出了让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因为她们两个人在影片中被真实地困在了2000英尺的电视塔上,那种来自人类本能恐高的真实恐惧感第一时间就让观众喘不上来气。
女主和闺蜜还是男友都是极限运动徒手攀岩的爱好者,但是在一次征服高山的过程中,女主的男朋友意外身亡,女主从此一蹶不振。
闺蜜为了帮助女主走出阴霾邀请女主攀爬美国第二高的建筑物,一座超2000英尺的有着明显岁月痕迹的电视塔。
女主克服了极大的心理障碍才决定和闺蜜前往去攀爬电视塔,而带给她力量的依旧是与男友的往日时光和男友一起攀登时留下的点点温情瞬间。
但是久疏战阵的女主在攀爬电视塔的过程中遭遇到了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阻碍,如果不是因为闺蜜,女主不可能最终登顶。
不过如果没有登顶可能她们也就不会被困在2000英尺的电视塔顶,电视塔已经多年都没有维护过了,所以它所有的梯子都是生锈的,梯子的螺丝都是松动的。
就在她们在塔顶炫耀完自己的胜利成果后,她们下不来了,电视塔的梯子因为年久失修螺丝崩掉完全倒塌,女主差点就直接丢了性命,幸亏闺蜜死命拉回了女主。
虽然女主的命保住了,但是她们两个人也完全被困在了电视塔上,孤立无援,这样的感觉比在大海上的孤岛还不好受。
她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将手机放进鞋子里,在鞋子里塞进袜子,胸罩等缓冲的东西,以便手机完好无损的着地让路过电视塔的人发现。
电视塔下的确有人,但也的确忽略了她们的求救信号。
一次尝试不行,她们在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后再次尝试,用电视塔顶留在那里的信号枪向电视塔下不远处的房车里的人示警,效果的确达到了,她们开过来的车也真切的被房车里的人顺走了。
人性的确是一个很让人难以捉摸的东西,当看到有人身处绝境的时候,有些人会做的不是伸出援助之手,反倒是推那个人一把。
同理心和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在电视塔上被困2天后,在各种方法用尽后,女主向闺蜜提议再次用第一次的方法将手机放进闺蜜的鞋子里扔下电视塔看能不能引起路过的人的注意。
但是此时女主猛然发现闺蜜的右半边脸全都是血,而且眼神可憎地望着她。
原来闺蜜早在爬下去捡掉落的包时就已经摔死了。
女主不想一个人面对死亡的绝境,所以一直告诉自己闺蜜没有死,她用绳子将闺蜜拉了上来救了闺蜜,闺蜜一直都在自己身边。
不过这一次闺蜜还是用自己的命救了女主,女主爬到了闺蜜身边,把手机塞进鞋子里,把鞋子塞进闺蜜受伤的腹部,然后将闺蜜推下了电视塔。
《坠落》带给人的惊悚感是实打实的高空孤立无援的恐惧,大部分人本就有恐高症,在《坠落》的镜头下更是无处遁形。
而《坠落》最绝的地方是女主第二次想用闺蜜鞋子塞手机的那个反转,其实闺蜜早就已经死在了距离女主不过20英尺的地方,但是女主必需让死去的闺蜜给自己一些活下去生的希望,所以一直幻想着闺蜜在自己身边。
但其实闺蜜已经不是第一次护女主周全了,这次攀登电视塔本就是闺蜜让女主重拾生活的一次救赎之旅。
闺蜜在之前甚至与女主的男友曾有过一夜情,不过与男友比起来她始终觉得女主才是那个她一直都值得放在自己心上的人。
而女主获救的最直接原因还是因为闺蜜,即使闺蜜死了,闺蜜也在用自己的生命一直守护着女主。
《坠落》何尝不是闺蜜用生命在坠落以换得女主逃离惊悚,重获新生!
恐高患者病逝
在小空间里最大化人类的原始恐惧,类似《鲨海》的深海恐惧和《活埋》的幽闭恐惧,《坠落》深度挖掘了高空恐惧的概念。有很多硬伤,但仍是一部小成本惊悚片佳作。
今年到目前为止最好看的类型片,再次证明哪怕你只有一个梗,只要用心经营,同样能拍出精彩的作品。完全属于大银幕的电影,极限运动+极限求生,女一女二都青春靓丽,活力十足(完全吃准目标观众的喜好),花样作死看得人手心冒汗,脚底发凉,反转和最后获救方式的设计也诚意十足。如果能删除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让节奏更加紧凑,效果应该会更好。
也真是醉了,作为极限运动爱好者专业性几乎为零,不说基本装备和工具,单说背背包这一点,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单肩背好吗。自始至终都看的人着急,但凡用无人机绑着手机放下去发信息,都不至于这么麻烦,获救希望还更大
片头都介绍了角色是传统攀岩玩家(虽然他们的攀爬方式也很谜而且还不戴头盔),结果正片开始,不建保护站、不带升降器、纯靠对方人肉保护(那甚至根本都不能叫“保护”)……除了“上去自杀”之外我完全想不出别的解释。片子里至少有一半的危险都因为攀爬前几乎不做任何准备工作导致,故事背景要放在19世纪我敬她俩是女神,但发起人既然是21世纪的3万粉丝大网红,那我只能当讽刺欧美脑残作死网红的喜剧片看了。影片主旨克服自己的恐惧没问题,但为了搞气氛而忽略最基础的极限运动安全保护跟大自然硬刚,再怎么上价值也毫无意义,还好意思 life is too short 都给我整笑了,不如改成“life is so long that 我都不知道该怎么霍霍了”更合适。片尾的反转还不错,勉强加一星仅此而已,三星不能再多了。
过程中我一直很好奇600多米的高空就这么点风吗
不加乱七八糟的男导演意淫式的两女争一男感情线会更好,这段一出来整个俗套到不行……你自己看你觉得合理吗?
每一个转折都能猜到🥲
不恐高,但晕奶,,,
设置的反转是很巧妙的,而且过渡自然,从女主想到最后传递一次信息需要用闺蜜的鞋,引入到拿不到鞋,因为闺蜜掉在下面,逼迫女主打破幻想,直面残酷现实——她早已孤身一人。绝境也是层层递进,本以为失去无人机,与希望擦肩而过已经是尽头,从有同伴到独自求存又将绝望感推进了一个层次。后半段给我的两个震撼点,一个是闺蜜早已死亡的自白,另一个是女主将鞋子塞进闺蜜肚中的决绝。
看完觉得很一般
就这?
问鞋确实高光,2.5倍速不影响观看
设定是很吸引人的,就编剧不太行,剧情老套、单薄、漏洞太多
22_118。挺多bug,最典型的一个问题既然都是爱好者了不可能这么轻装去爬好吗。但确实看得很惊艳刺激,在电影院看应该观感会更好。(以下是剧透)其实这电影拍得挺理想化的,出轨的老公死了,出轨的疯B好友也死了,自己啃着好友的骨和肉(只是一个比喻)战胜悲痛活了下来,永远爱自己的父亲永远都在背后等自己。生活有这么简单就好了
女主问鞋和扔尸体的情节直接加星。
看完之后仍心有余悸!治好了我多年的恐高症……不对,更他喵的恐高了!
两个女生困在高塔死路一条的时候,还要讨论爱上同一个男人这种事吗?
拍得确实挺刺激,已经接近于生理而不是心理刺激了。那安全绳也太强了吧,这么折腾都一点问题没出……
渣男骨灰扬,女孩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