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反感有人质疑贾樟柯的电影只知道揪住揭露中国的黑暗面不放,靠出中国的丑来吸引外国人的注意。
但现在觉得这种质疑放到张艺谋的早期作品上再合适不过了,张就特别会选小说,专门博洋大人们的欢心。
《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这些他广受称颂的作品,全是改编自别人成型的小说。
一但没了自身具备深切人文关怀的小说,他的片子就成了笑话。
张的电影的灵魂从来不是他的,没有别人写的好本子,他只会拍风光片。
人家贾的本子可都是自己写的,表达的也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好的导演不是不拍烂片,有的电影我不喜欢,比如《太阳照常升起》,可能我没看懂,可能他的表达方式超前,但我能看出来导演的努力和野心,即使是失败,也是伟大的失败。
我又想起了当年《无极》上映之前,陈凯歌接受采访说:“我保证《无极》能给大家带来最终极的感动,远超《霸王别姬》。
”看完《无极》我不知道是陈太无耻了,还是脑袋短路了,还好张还没陈脸皮那么厚,一贯是比较低调的。
水准倒是不相上下,张也不用嫉妒陈是大陆唯一一个金棕榈,陈也不用嫉妒张拿了一堆小熊、小狮子了,我宣布你们打了个平手,去一起给李安提鞋。
总有人问啥是作者导演,戈达尔是,贾樟柯是,就算塔伦蒂诺也是,张艺谋就不是,他就是一个只会拍大红大绿的摄影师,他适合去评高级工,绝对的技术人才,但不是艺术家。
这不是review,就是一篇乱喷。
买来个别人的本子,凑几个今年的热点人物,鼓捣出纯是为了赚钱博眼球的花里胡哨的一堆胶片,有啥好评的。
倒是闫妮儿,可惜了了。
md,就因为我最爱的片子之一就是"Blood Simple",虽然早就对张不抱希望了,还屁颠儿屁颠儿的一个人赶去看早场,何苦呢我?
这几天,很多人开始谈论《三枪拍案惊奇》。
这里面,肯定有托,因为电影制作方、发行方要赚钱,就要找人来公关,制造话题热点,来吸引眼球。
很多人就乖乖地把腰包里的银子掏出来:张大爷,你笑纳了吧。
这里的张大爷,就是张艺谋,张伟平。
我特别注意了韩寒的评论,拍一拍身上的土。
张艺谋无疑是一个投机主义大师。
问题是,在当下的中国,谁不是呢?
从邓爷爷到今天的主政重庆的薄公,哪个不是?
张国师从西安棉纺厂的工人,到写信给教育部长才得以参加高考进入大学,从广西一个小电影厂,到走向世界,哪一步,不是踏着投机主义的鼓点?
问题就在于,他成功了。
黄土地、大阅兵、老井、红高粱、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奥运会、国庆庆典,他一路走来,在正确的地方,作对了正确的事情。
三枪里面的元素,无非都是市场的热点,一切的元素,都是为了钱。
商人的计谋,一切的切点,都是看市场上有多少肉。
这样的电影,多俗啊。
赵本山、小沈阳、孙红雷、闫妮、张艺谋、科恩兄弟,都是刀,而所谓的艺术,就是案板。
观众,就是肉。
问题还在于,在当今的中国,有很多的人愿意做肉被人切,特别是当张艺谋的刀高高举起的时候。
1.最初知道张导要拍片,请来赵家班作为主打阵容,鉴于小沈阳春晚上苏格兰裙的遗韵犹存,我第一反应便是这是“山寨风”的跟风之作,而且几乎张艺谋此前所有的经典影片,剧本都是直接改编自别人的小说。
而后耳闻《三枪》取材自科恩兄弟的处女作《血迷宫》,科恩兄弟最擅长的就属黑色喜剧了,他们的影片总是可以着墨于人性的弱点,比如《冰血暴》中男主角的贪婪,以及《阅后即焚》中女主角的自私,总是直接引出一系列戏剧张力极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进而引发剧情之外,观众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所以我一直到《三枪》上映之前,很好奇张艺谋如何将赵家班融合进剧情,而又不至过于突兀。
2.先简单说说演员们,本山大叔“着重要抓作风问题”、“我有正眼瞧过你们吗?
”一连串台词,率先溜出本片第一个爆笑点,毛毛和程野这对搭档也在各自的戏份中尽量发挥各自搞笑的功力,尤以两人辩论赛和一同撬保险柜这两场戏最为出彩。
而本片最大的亮点,恰巧是我之前最担心的小沈阳,前半部分卯足了劲耍宝自不必多说,而后半部分表现惊慌失措的同时,还顺便幽你一默,总之这一段的心理戏可圈可点。
另一方面,全戏最严肃的孙红雷和全戏最悲惨的闫妮也都表现上佳,对剧情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再说说剧情和布景。
整部片总体感觉是把一段段喜剧小品穿插而成一部悬疑片,因为是多条线索同时发展,孙红雷出场的惊悚,其他场景的喜感,竟也做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调和,这是我很赞赏张艺谋的地方。
而布景方面,张艺谋不只是简单地为了展示风景而展示风景,而是伴随人物的出场以及各自心理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乌云翻滚的阴天总会预示事件的发生,而闫妮遭遇殴打那场戏,苍茫的土黄色戈壁大漠,恰到好处表现了人物此刻的无助以及对命运的无能为力。
最后,片子的结尾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全体演员全部复活大扭特扭“擀面舞”,孙红雷还秀了一段霹雳舞。
而张艺谋的“他大叔他二叔都是他叔”的Rap也让人捧腹。
这便是大餐之后的一道甜点。
3.观影过程中,全场爆笑次数不少,看完电影,满场的观众都坚持看完熙熙攘攘的字幕才离去。
本片到底怎么样,其实从现场观众的反应也可见一斑。
不过先说一句,如果我们就是抱着批判的态度去看这部电影,尤其抓住小沈阳“恶俗”这个中心思想,坚持贯彻电影必有“人生哲学”的重要方针,这部片子确实不名一文。
不过我还是奉告这些黑们,贺岁档的电影拍出来就是让你娱乐的,何必这么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
P.S.:个人观点,不喜勿骂。
没一句好话,不爱看的鼠标右上走。
少量剧透。
>>>>>>>>>>>>>一直都跟人说我笑点奇怪且高,一般的能让大家都笑的我基本笑不出来,这不,《三枪》就很直接的说明了这一点。
大概是因为位置没选好的缘故,在挺靠前的六排中间,整场看下来一点儿也不舒服,偷带进影院的酸奶也没喝舒坦剩了两杯,导致心情也很恶劣,一度对周围不时爆出的笑声感到不齿,嘴里唠唠叨叨着:傻逼傻逼你别笑。
我在看片前就在豆瓣晃了一圈,发现大家都在说此片极二、烂得没谱,说好话的基本没有,本来也绝了去花钱的心,但是看到一篇“您别太端庄”,以为有理,就抱着反正我是来低俗的来找笑的来逗乐的,大片不大片的不关我一毛钱事儿,反正半价就三十块的心情进了影院。
电影看下来,对于整场能笑不停的,我很羡慕。
但是,我就不明白了,TMD的这破片儿哪儿那么好笑了?
是您笑点太低还是我笑点太高?
电影开始前的那个ten贯three贯的,闫妮跟波斯商人讨价还价买枪的段子,是好笑,可那是个广告,民生银行信用卡的。
虽然除了结尾都来自电影本身。
可是看完电影里被剪切的那部分我就觉得,广告的剪切比电影还紧凑,更让人能笑起来。
证据就是看广告的时候我笑了,大家也笑了,但是后来电影放到同一段的时候,没人笑了,包袱都抖没了,而且之前抖得更好,还笑的就真傻逼了。
至于其他的,我想我没什么可以乐起来的。
你说赵本山那斗鸡眼好笑吧,说得跟大家都不看春晚一样。
你说小沈阳那就是个笑料吧,说得跟电影里小沈阳的做派不是照搬春晚一样。
你说闫妮的动作举动语言都很可乐吧,说得跟大伙一集武林外传都没看过一样。
你说小沈阳埋尸体那场,麻子使劲扣扳机扣不出子弹,小沈阳抢过来弄了两下,告诉麻子说“老板,卡住了”,然后砰的一声枪响麻子被打死了好笑吧,真不晓得哪儿好笑了,这种桥段也算陈年老段子了,但是影院里硬是有人笑得直抽。
你说小沈阳被尸体吓得走路不稳打摆子、毛毛和大板牙去偷钱心虚得走路不稳台阶都下不顺溜影院里有人笑得直抽吧,可我还想说这哪儿好笑了,不就是不好好走路么,那些几个月的小孩儿都不会走路,您随便找一小区就能见着好多,对着乐就成了,何必花冤枉钱看仨走不稳路的肚兜呢。
说毛毛和大门牙的那个辩论有意思吧,嘿,这个真有点意思,虽然依然一股子小品味儿,要知道我不是来看小品的,我花三十块进了影院排了那么久的队买票,在一个不咋地的位置上盯着大屏幕眼睛都有点不舒服,我就来看个小品?
我不如等春晚呢,小品有的是,还不花钱。
总而言之,作为一部喜剧,于我个人而言《三枪》完全失败了,我那强韧而怪异的笑神经未曾被触动,黑暗中周围的人抽疯般的笑起来,我面无表情的吸酸奶,这画面还真有些后现代。
既然作为喜剧失败了,那么从剧情看呢?
据说有人认为此片很跌宕,孙红雷N进N出N杀人。
如果说N进N出N杀人就算跌宕了,那跌宕这词该羞愧自杀了,就像某篇影评里说的那样,得有悬念,得吊着大家,得让大家欲罢不能。
起码您不能那么一根肠子滑到底扑通扑通掉下水,又不是跳水比赛,跳水比赛还得压水花呢。
《三枪》的剧情是什么呢?
虽然很二,但具体的还是您自个儿进影院或者等下载吧。
我只想说:大家都一起犯错一起打时间差一起误会别人还真是跟演戏似的,虽然这真的就是在演戏。
当然,就跟我出来后跟人发短信说的那一样,影院里不断爆发出的我个人觉得奇怪的笑声,说明部分群众对于这种片子还是很喜闻乐见的,他们也乐意花个几十块,看一把大屏幕小品,而且有些笑料对于他们或者也还比较新。
比如那些不正经的非传统的不该出现在古装片里的,类似“这是我们的合法权益”、“ten贯”、“must die”的这种台词,但是大爷,咱上网没十几年也几年了,这种风格东西还看得少么?
咱春晚的历史更悠久,您一些春晚路子就别拿出来再用了。
严肃点,这儿看电影呢。
我这儿有一个忠告,如果您平时都上一些很正经网站比如人民网啊CCTV啊新华网啊啥的,您赶紧买票看去,虽然很OUT,但起码只落后个位数,而不会过时得上面的灰尘都结成化石硬得撬不动了。
(笑过之后,其实没啥可说的。
片后听到其他观影的同事说笑不出,快哭了等,以及回来看到一大堆认为此片极烂的评价,本想等看完原版的血迷宫再说,现在也忍不住了……)根据调查,普通群众如我,小猴子,宋小卡之流,都如张艺谋所承诺,至少笑了二十次,我和小卡甚至决定再去看一遍。
非常失望的PLL同学是此片的专题编辑,上映前已经看了无数片花幕后视频,上传过无数剧照,而且还看了血迷宫。
因此看到片子以后毫无悬念,失望也是难免的了。
觉得一点也不好笑的星星同学是周星星的粉(尽管我也是周星星的粉,在此顺便推荐周星星监制编剧的《跳出去》)。
不过当星星同学说她看不差钱也觉得不好笑的时候,我能理解了。
这是笑点的不同,我和小猴子之流看见小沈阳的一脸贱像就会傻乐,以及本山大叔的斗鸡眼。
另外一个只给了一颗星的GJL同学和看得快哭了的HX同学,他们都是东北人。
据小卡同学分析,GJL同学平时经常给她发二人转视频,并自以为自己比小沈阳好笑,因此他给一颗星纯属嫉妒小沈阳能演他不能演,好阴暗啊。。
至于HX同学,也是个自以为自己很好笑,平时看过大量二人转视频(或者还有现场表演),并且很能装13的人,他的评论亦不用考虑在内。
综上所述,三枪是一部完全能符合中国大陆普通群众娱乐需要的大型小品。
觉得不差钱好笑的人必觉得三枪好笑,4亿没问题。
至于您要把它当一部正二八经的电影看,您就等着失望吧。
张艺谋自己说就图一乐,您那么认真干嘛呢?
至于要把它当作一部张艺谋的作品(张艺谋三个字要念的掷地有声),而认为此片过于低俗的,我倒觉得黄金甲里那些白花花的胸更低俗呢。
礼拜天和老婆吵了一次架,这几天都不想回家。
昨晚闲得无聊,突然想起礼拜二是电影院半价日,于是跑去看了《三枪拍案惊奇》。
说实话,看之前并没对这部电影抱太大的期望,因为这段时间关于该片的宣传太多了,多到已经令人反胃了。
直到现在,每次打开电视,那些娱乐资讯和人物访谈中,晃来晃去的都是张艺谋、孙红雷、小沈阳、闫妮,这几位分身乏术,电视台和发行方便拉张伟平、程野和丫蛋上阵。
连一把年纪的赵老爷子,大病初愈,也被拉出来赶场。
每天都有,每个频道都有。
挤上地铁,也是播了万千遍的宣传片。
身为曾经的同行,虽然久疏战阵,无缘一窥堂奥,却也深知这背后所投入的金钱和精力,我都替他们感觉到累了。
也正因此,我能体会到他们内心里的虚弱和底气不足。
真有底气,又何必东跑西颠地搞这么多花样呢?
看人家《2012》,上映前没做任何宣传,票房轻轻松松地就突破了四亿。
而他们,无非是想通过高投入的宣传,大面积的轰炸,于短时间内在全民中造成一个巨大的公共话题,让大家赶紧去电影院。
他们知道这电影的生命力只有一个礼拜,因为他们知道这电影的口碑不会很好,不可能通过口碑传播赢得持续的票房,所以他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在口碑还没形成之前,一次性让尽可能多的人走进电影院。
事实果然如我所料,整个观影过程实在乏善可陈。
除了几处纯粹用来搞笑的段子,我跟着大伙笑了几声,其余的部分都让人倍感失望。
啥玩意儿啊?
故事没有一点新意,却还故弄玄虚。
麻子让张三去杀人,张三只搞来了两件血衣,一看就知道两人没死。
张三为什么不杀人呢?
我一直等着后面会有一个交待,可是全片结束,也没有搞明白。
老板娘一直想杀老板,可是拿着枪追了几里地,这枪也没有响。
她买枪不就是为了杀人么?
那她为什么又没杀呢?
我可以理解你是为了制造悬疑,让故事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你好歹也得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啊。
还有节奏,更是一塌糊涂。
为了搞笑,刻意插进波斯女郎的舞蹈,还有赵六和陈七的无厘头式辩论。
笑是笑了,观众却一再出戏,完全无法体会故事的妙处,以至于我对原片《血迷宫》也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科恩兄弟编出的故事也这么弱智?
全片让我印象深刻的只有两点,一是赵家班的二人转表演根底,一是尚敬的喜剧风格。
但这仅有的两点,也无非是强化了之前已有的印象,并无半点突破和新意。
至于张艺谋,这次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
不管怎么说,您也是国内的顶级导演啊。
拿到世界范围内,您也是导演过奥运会开幕式的,代表着我国的形象和智慧呢。
我们对您的期待是如此之高,您再怎么敷衍,也不能草率到这个程度啊。
以您的身份和地位,吸引到的绝对都是一流的资源。
您要赚钱,我们也绝对捧场,只要您一振臂,我们马上就会涌进电影院。
可是,您端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盘垃圾?
这不是存心侮辱人么?
当然,您可以说,这是我们自找的。
那样,我将完全无话可说。
本来,这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在我而言,即便面前真的是一盘垃圾,也只有自认倒霉的份。
想想前天兴冲冲跑到簋街去吃什么梭边鱼,结果端上来一盘辣椒汤,我又能说什么,能做什么,还不是乖乖掏了68块钱。
顶多吃一堑长一智,下次不再去那家饭馆而已。
这次,咱也就当是上了一次当,更何况还只花了30块。
今天看报纸,娱乐版上正好有对张艺谋的采访。
张导说,这次自己想面对的是观众,是内地市场,因此他更在乎的是观众的反应。
他多次扮成普通人偷偷溜进各地影院,看到的是观众都很满意。
看到这里,老子就气不打一处来。
一场电影,大家看完后有几处笑声,就表示大家都很满意了?
难道我国观众的要求如此之低?
您也太小看观众了吧。
老子看的时候也笑了,但走出电影院后老子非常后悔,后悔得想揍人。
当时你要是站在老子对面,说不定就会挨上一拳。
张艺谋之后还有张伟平的回应:“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娱乐大众的事,既然张艺谋首次为贺岁档拍一部电影,那么给全国人民带来快乐,这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当初拍三枪的宗旨。
所以,不管他们说像小品也好,像春晚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看完以后很开心。
”妈的,又一个拿观众当挡箭牌的,你们说观众开心,到底有什么证据啊?
观众不开心了,你们又将怎么办?
退钱不?
这种腔调又让我想起了冯小刚和他的《非诚勿扰》。
《非诚勿扰》上映后,也是一片骂声。
冯小刚的嘴皮却一直很硬,说票房证明一切,观众满意就好。
老子一直就很奇怪,票房高就表示观众满意?
妈的,观众还不是冲着对你们的信任,被你们忽悠进电影院的。
你真有本事真有诚意的话,敢不敢改一种赚钱方式,让观众先消费后付账。
老子真想看看这个时候你的票房会有多高!
再说了,你们一再强调观众的身份,难道媒体采访的都不是观众?
难道记者不是观众?
难道影评人不是观众?
难道韩寒、洪晃都不是观众?
难道老子不是观众?
二人转演员腿脚都不好使,怕你不信,《三枪》便轮着来,反复的摔,各种的摔,不笑是吧,我还摔。。。
把小品拍成大品,把电视拍成电视电影。
这是一部透着腐烂的死亡气息的让人看了无比绝望的“电影”。
这绝对不是能力问题。
除非,他压根没拍,除非都是他女儿捉刀练手,除非都是尚敬的临阵磨枪。
没有除非!
因为一切都得由导演来负责!
总之,这会是中国电影历史性的一夜。
我崇尚娱乐,可《三枪》连愚乐都不是。
不如改放小沈阳演出视频得了,肯定比这乐。
可网上看视频,还免费!
消费者没有权益么?
三鹿奶粉什么下场?
为什么三枪可以免责?
国人受骗太多,习惯了么?
麻木了么?
《三枪》是骂中国电影观众是傻B的片子!
《三枪》是骂中国电影从业者是傻B的片子!
《三枪》是:一帮毫无创作诚意、毫无职业道德、毫无对“电影”和“电影观众”表现出哪怕最低限度尊重的“电影投机商人”,对观众和电影本身极尽亵渎和侮辱之能事的,对善良的观众进行地极其廉价而狂妄的、明目张胆且大张旗鼓地公然诈骗行为!
作为观众,我出离愤怒!
作为电影从业者,我感到莫大耻辱!
周六。
搜秀。
三枪拍案惊奇和麻辣诱惑。
其实比实际评价还要好很多。
当粉色的(男主人公/男主角/男一号)哭喊颤抖着把尸体往马车搬的时候,笑声爆发在影院中。
明暗交替中,大脑没能转过弯。
他的确是一个胆小、没有担当的男人。
所以所有人看到这样的人都会感到自己/自己身旁的男人还是有所作为的,既是嘲笑,也是自我安慰。
但是他最终却是举起了铲子。
生活中大概有太多对自己的局限了吧,胆小、心软、懦弱、无能之类是属于他,但归结于本性却是【不敢担待】。
那么,有几个人在这个词面前还可以大笑着站出来呢?
几年前学微观的时候,对【需求】这个词的定义深刻。
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欲望。
【担待】这个词也是相同。
空口无凭,任谁佳人在侧时都可以许下“我愿为你赴汤蹈火”的誓言。
愿意,可你能够么?
上学的时候,总是轻狂不把人放在眼中,脸上虽然带着微笑,骨子里却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态度。
工作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局限是越来越多,做不到的事情直线飙升,有的是不愿意而更多的还是不能够。
面对过去的自己,心中充满了厌恶和憎恨,但意图塑造新的自我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正如他一样面对着未知恐惧惊悚地颤抖。
Socialization无疑是一个极其漫长和痛苦的过程。
我们都强迫着自己融入这个已经畸变的社会,勾心斗角和坑蒙拐骗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学习程序。
如同血淋淋地撕下原本包裹在身上的皮肤,然后生生地浇上铁水铸成铠甲。
我们坐在麻辣诱惑里言笑晏晏,披上外套又匆匆地潜入帝都的浓重夜色中。
送君千里终须别。
算了还是扯回正题吧。
整部电影套用了血迷宫的剧情,外面则是挂上了近年流行的轻喜剧。
但比起描写西方式婚姻暴力出轨的《血》剧,中国农民式的婚姻情节对人物性格塑造无疑要细腻很多。
而擅长处理西北民俗细节的导演自然不会放过这种机会,一如片中无限延展浓墨重彩的土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荒凉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直至疯癫。
本来是不太喜欢男一号的,甚至不喜欢提起他的名字。
但毫无疑问这次电影中,他的演技是很好的。
《三枪拍案惊奇》票价应该订一百二,并附赠有线电视包年一年,然后在央六放放就得了。
基本就是一个拉长了的小品或是二人转。
这破玩意根本不能叫电影。
张艺谋这厮真是猪油蒙了心,这么好的本子让他搞得不伦不类。
满是炒冷饭的笑料,连点新鲜的都没有,倒是图省事,这真是赚快钱来了,借着春晚《不差钱》的余热,抓紧捞一把。
电影真不是这么弄的,毕竟也算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这不自己往自己头上扣屎盆子么。
是,小沈阳这一颦一笑的多妩媚啊!
不过想找乐你去刘老根大舞台多好啊,那更热闹,还有黄段子呢,那一段一段的多招笑啊。
花好几十跑电影院里一本正经的看90分钟,这不是找不自在么,你说这黑灯瞎火的。
看到结尾还来了一个喜剧部分导演尚敬。
这才多少明白点,哦,这张艺谋是拿这片当情景喜剧拍的,还专门找个情景喜剧导演帮他把关。
在尚敬的帮助下,张艺谋终于把这个片子搞成了这个奶奶样。
当然了,少不了小沈阳、赵本山他们的倾情奉献,这里处处是他们的影子。
不不不不,不是人影,我说的是风格,整个观影过程这个跳啊,一会小品,一会二人转的,就是不见电影的痕迹。
一个磨磨唧唧,毫无悬念的故事,这么好个本子,悬念呢?
节奏呢?
一部电影能让人坚持看下去,是因为他有悬念或是一些情绪的东西带着观众走,观众渴望知道下一步发生了什么,谁死了?
谁活了?
最后他俩在没在一起啊?
这就叫悬念。
而这个电影呢,会有抓人的东西么?
有一点悬念的东西存在么,一个如此精彩又交错制衡的剧本,却成了一个简单的闯关游戏,三下五除二,完活。
这倒是痛快。
还有那个愚蠢的剪辑,大段大段的情节,搞得节奏拖得要死。
黑色幽默的电影,精彩就在于各个线索之间的纠结与制衡,可这里呢,几条线索都快成平行线了,还有什么精彩可言!
确实,丫蛋和那个龅牙伙计的辩论脱口秀很精彩,这也是唯一让我叫好的地方,当当当当这么多句台词,一个长镜头下来,演员确实很辛苦。
听相声《报菜名》也就这样了。
不过这段最大的问题是:这分明是个鸡肋啊,精彩是精彩了,这玩意破坏气氛啊,上一场是孙红雷要杀人,下一场是孙红雷去见倪大宏,中间夹这么个玩意,真当是电视插广告呢。
剧情也是漏洞百出,孙红雷假借杀闫妮和小沈阳,骗取倪大宏信任,于是搞来两人带血的衣服,这俩人的衣服哪搞的啊,他俩为什么会睡那么久,这跟孙红雷有关么。
这里就缺交代镜头。
小沈阳埋倪大宏,说是自己以为是闫妮杀的,他帮着处理一下,同样也缺一个交代镜头,他怎么就那么确信是闫妮杀的,起码你在小沈阳看见尸体的时候给个闪回,强调一下闫妮的杀人的决心,这种不严肃的叙事省略,很容易造成歧义。
包括这么谨慎小心的孙红雷,为什么突然狂性大发,跑去杀小沈阳,一个阴险狠毒的人,如果狂性大发,一定是要被屡次刺激才会如此,而孙红雷这种,就有些太莫名其妙了,搞得人物性格也不统一了。
注:以上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我知道,即使我再骂这片,还是很多人会去看的。
不过我觉得,这种片还是下载下来,用鼠标拖着进度条,快进着看看就得了,花钱去影院,即浪费金钱又浪费生命,真是不值。
虽然上面风声紧,但是下载一定会有的,加油吧,少年们!
是谁说这电影很难看?
开篇的时候觉得确实没什么好感,但是十分钟之后我就改变了看法,我觉得人物刻画的很好,电影场景很单调,,连绵的山脉,红坡,却很震撼,小沈阳的红衣,安妮的绿衣,我不知道张艺谋为什么这么搭配,但这两人站在红坡上,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孙红雷台词不多,但神态却相当到位。
这电影有种推理小说中孤岛模式的感觉,里面每一个人不同性格的角色,终将走向各自的结局···
我就觉得拍的很不错啊,很张艺谋,比春晚还好笑,你还想怎样?人家摆明了拍商业电影赚钱,表现已经值回票价。就算是给张艺谋奥运会义务劳动的一点辛苦费,我都觉得很划算!
不入流。
“俗艳”风格+“穿越”元素+“二人转”式的搞笑台词=稀里糊涂的三枪。
能让我笑成这样 就必须给5颗星了
如果不考虑喜剧的成分,它是部悬疑片;如果换成几个职业的演员,它其实没那么烂;如果张导舍弃他那大红大绿的着色,改变些灰色的基调,它就挺黑色的;如果没有之前的那么多如果,它也不会有那么多票房了----宽容些看待,至少这个悬疑的故事不错
可能是看盗版的原因吧,感觉十分糟糕,不仑不类,我的孙红雷啊!
别看《三枪内衣传奇》,今年我看过最烂的片子~张艺谋已经彻底脱离群众了,生硬的滑稽戏,不伦不类的“幽默”可怜的“喜剧”全场我真正开怀的笑,1个都笑不出。这就是国内的名导的片子吗?忽悠观众的智商也来点技术含量啊。自从我得知三枪得了去年票房第三,决定打1星!!!
果不出所料,这是一个抻长了的小品。我愿把一切脏话献给他。这根本不是电影。到处是炒冷饭的笑料,完全不值得去电影院看,网上下来快进扫两眼就可以了。
刚看完《三枪拍案惊奇》,没有想象的那么烂,有些情节还挺搞笑的。不过说实话,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大片儿,因为本片中建筑场景几乎就一个地方,人物就那几个,特效几乎没有,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的成本是多少,但我相信它应该就是一部标准的小成本制作,可这部小成本制作却被“包装”成了一部大片儿。
孙红雷的舞跳得真好。人不可貌相呀喂。
萝卜开会。
我个人觉得不错,反正能够一笑,哪里有那么多严肃呢?那些评论家真是少活多少年啊……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马拉戈壁……
一分给闫妮漂亮的演技。一分给一如既往优秀的摄影美术。
MLGB还tm整过不来你丫们这毛病了!
好片,真好片,导演好,剧本好...都TM让两个傻逼演员给搞坏了
仔细想想除了那对不知叫什么名字的男女也不错
没看懂
张艺谋你不能因为你是腕儿你就玩票,视听玩的再漂亮,这也是一片没有内涵的过眼云烟
张导的牌子也得顶一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