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你跟着艰辛的单身妈妈长大,你一成年她便自杀(还跟你有关),你不知道爸爸的样子,却继承了他的写作爱好和天赋,你缺乏父亲榜样,有些懦弱,对维持长久的感情关系和职业选择感觉迷茫又随遇而安,失业又劈腿,被前女友赶出她的公寓,无奈之中,你去收容所打工,然后进来一个酗酒、暴躁、吹牛逼、四处惹麻烦的邋遢流浪汉,但他是你爸爸,还当着你所有同事及全体流浪汉的面大声嚷嚷“你就是我,我创造了你”——你该如何是好?
你会不会像尼克•弗林那样喝得酩酊大醉、吸毒沉沦?
是的,别怪尼克自暴自弃,做个叫弗林的人是艰难的,无论是父亲乔纳森,还是儿子尼克,虽然他们都是混蛋,也都梦想成为小说家和诗人。
人的信仰是十字架,让你的生命充盈,满怀希望,也让你背上难以承载的重负,梦想亦然。
乔纳森一生都在撒谎,自我催眠成他想象中那个与马克吐温、塞林格比肩的作家,在自吹自擂中掩饰他破碎的自尊心、失败的人生甚至对妻儿的愧疚,但他确实知道如何成为一名作家:随时体验生活,把一切当成素材;生来帮助他人的信念;随时练笔;透视人性的毒眼;忍受孤独;对天赋自信;坚强勇敢;甚至放荡不羁又悬崖勒马的生活方式——天才和疯子的区别是,天才会去工作。
无论是伴随成长的书信还是后来的交往,客观上,尼克学到了这些,他成为诗人、出版诗集并教书育人也绝非偶然——我们也能从尼克写的收容所夜班记录中看出他天生自带文学敏感,女友偶然读到的他写的诗句,纯洁稚嫩,却有独特的风格和乐感。
本片基本是父亲和儿子自传式双线视角,而他们的往事,是通过插叙镜头和暗示让观众慢慢发现的,这种悬念设置很吸引人,也使人被人物内心的痛苦抓住:父子初遇,尼克以为父亲有枪,表示反感,原来尼克妈妈是开枪自杀的;尼克对写作一事纠结,原来她是发现他写的小说草稿之后决定自杀的;他妈妈出场不多,但明显对他爸爸又爱又恨,还有对其文学追求的不接受甚至轻蔑,也许是因为了解他的性格、处境和天赋;乔纳森说了一辈子的他的杰作《纽扣侠》,原来真的存在,只是散乱、不连贯,他唯一完整的杰作只有儿子尼克。
片方焦点影业出品过很多优质文艺、独立电影,最著名的是李安电影,讨论两代人关系,寻找自我,也是李安的常见题材,尤其结尾乔纳森抱着尼克女儿时,父子俩含义丰富的眼神交流,很像李安对《饮食男女》等片的结尾处理。
亮点:三位主演罗伯特•德尼罗、保罗•达诺、朱莉•安摩尔的表演,细腻生动;整个故事涉及美国赤贫者的街头生活,真实自然;介绍尼克妈妈的各种男友陪尼克玩棒球那段剪辑;配乐很清新,温暖。
你还可以看:同导演的《关于一个男孩》,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此外登载于《环球荧幕》10月号。
登时有删减。
名字是编辑取的,我忘记取名字了。。。
一个是对梦想从不妥协、自诩为伟大作家的年迈老人。
一个是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拥有写作天赋的无业青年。
他们是一对素未谋面的陌生父子,在相隔了18年的分离后由于生活的所迫偶然间又重新相聚了。
然而二人间迥异的性格,相互的不信任、不理解、欺骗、排斥、直到最后的决裂,使他们又陷入了自甘堕落的万丈深渊。
但是两人都有着相同的特点,那就是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和共同深爱着的女人。
最终父子间的亲情使他们从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继续追寻着各自的人生梦想。
德尼罗饰演的老父亲是一个梦想着能够与马克吐温齐名的狂妄自大、傲慢偏见、抑郁寡欢不得志的作家。
只能开着那辆经典的黄色出租车像幽灵般孤独的游走在城市之间以此讨为生计,和《愤怒的公牛》里一样,老爷子还是如当年那样生猛,滚完床单后拿着棒子冲下楼去沆瀣一气大战摇滚乐队。
影片中两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家中的墙上始终挂着当年爱妻与幼年儿子的照片,虽然始终未能相见但仍然挂念着家人保持书信来往,儿子隐约记着父亲的教导:“我们来到世上就是为了帮助别人”。
父亲希望儿子能够继承写作天赋延续着成为作家的梦想,当儿子的诗集出版成册,父亲欣慰的将封面裱框挂在墙上,父子间的亲情在经历了波折后更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母亲是影片里最为悲催的角色,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年弱的儿子,枯燥繁重的工作、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扼杀了年轻女性的青春自由的向往,只能通过不断地更换男友带来稍许慰籍。
最终当看到儿子的自述小说了揭示母亲的无奈生活,映照了母亲心中的无限失落和痛苦后最终无法释怀。
只可惜还没有等到儿子深爱着感谢母亲部分的完成就用一颗子弹结束了生命。
不知道如果她能等到那部分的完成,生活还是否会是原来的摸样。
母亲的故事贯穿整个影片像拉锁一样紧密联系、影响着父与子的关系,成为影片中沟通父子感情的纽带。
还让我惊讶之处是影片描绘了一套完善的弱势群体收容救护体系。
实行人道主义,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美国社会着实给人以温馨、感动。
最后说说那个青年作家的女朋友,看的过程中就感觉好眼熟,忽然想起就是影片《朱诺》中的那位闺中密友,好久没有作品出现,原来短发也能如此美丽,必须得持续关注。
最后推荐影片的原声,喜欢的风格,必须下载!
塞林格: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每一个成名的作家,笔下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只是照抄往昔的同行,也不可能成功。
独一无二的原因是因为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家只想塑造出最具特色的人物,最令人神往的故事以及构筑最复杂最丰富的幻想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老弗林是没错的,他不像小弗林的妈妈,一点点挫折就放弃了人生,尽管那是她的自由。
小弗林的同事兼女友说在流浪者之家的这些流浪汉,大部分人的下一站就是坟墓,说明什么,说明即便很多流浪者为了一个床位为了一口热饭在这里当乖乖仔,那也无法避免最终死在街头的命运,流浪者之家并不是永久的家,更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寒冬里划亮的那一根火柴,只是短暂的歇脚之处。
老弗林激动的说自己不是失败者,而是生活的幸存者,他无论多么落魄,都始终相信这只是暂时的,自己是艺术家,是注定伟大的人,为了写作,他可以开出租,也可以失去出租车之后在咖啡店在图书馆,在一切有桌子的地方写,他不喜欢的人和事儿就是不喜欢,不愿为了一口热饭一个床位而忍受邻床的噪音,他始终在力所能及的养活自己,并持续不断的写作。
其他流浪者是为了活下去,而老弗林心中有一个事业。
这电影让很多从事写作事业且不成功的人看了感觉有点沮丧,让憧憬作家生活的人看了有些梦想破灭,但这不就是生活本身吗?
小弗林有这样一个父亲,小弗林的人生就是这样的人生,无法选择,但他可以选择从事自己喜欢的作家职业。
常常想起鲁迅说的,正如煤的形成,树木那么多,形成的煤只有一点点。
人的注意力是这样一种东西,集中到哪一点,就要占用几乎全部的内存资源,同一时间没法再干别的事情,如果老弗林真的只是为了活下去而使出浑身解数,那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
越来越感觉到,美国的电影编剧其实并不怎么高明,或者说也很高明,他们并不像欧洲的编剧那样搞一些你根本搞不清来龙去脉的作品,而是把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改头换面一下,成为弗林一开始看不清楚,引用了塞林格的一句话,立刻也就懂了。
还有《赌棍》,不就是加缪的西西弗神话的重新演绎吗?
他们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真正的抓住了那些经典作品的核心意义,用一个全新的故事赋予了时代的或者个人的鲜明特色。
英语作品翻译成汉语作品,我不知道这中间会不会少了什么东西,就我目前所接触的这些来说,并没有少,美国人和我们的制度不同,文化不同,但对于经典的膜拜学习之情是相同的,对人生不断的反思也是相同的。
人真的不能堕落成动物,感谢老弗林。
看了演员介绍,才发现nick flynn和little miss sunshine的哥哥是同一演员(paul dano),才开始去了解这个演员,发现那张有些滑稽的脸和眼神,可以忧郁,可以傻气,可以倔强,还不错吧。。。
父亲的演员师老戏骨,不过在这里没有多出彩。
jonathen告诉nick,你不是我,但是你是我儿子,你和我一样顽强。
我不文艺,也不懂什么作家的世界,但却能感受到淡淡而又真实的亲情,父亲的要面子,儿子其实也一样,在harbor street里面的碰撞,虽然能猜到相遇的情节,但是具体动人的细节,还有最后父亲依然说着那些逞强的话,和儿子生活慢慢起来的变化,如此真实。
罗伯特·德·尼罗和朱丽安·摩尔,这个阵容不错!
乔纳森·弗林,一个曾著出小说《一个伟大的故事家》的著名作家,却在多年来一直在命运和看似凌乱的生活中寻找和定义自我。
自从与妻儿的不告而别之后,乔纳森就过上了独自一人的落魄生活,尽管他时不常的会给儿子尼克寄上一封只言片语的信件,但他却始终在儿子最需要他的成长岁月里保持着缺席状态。
这是2012年上映的电影。
德尼罗在其中饰演一个无家可归的父亲。
这是一个描述父子两代的故事。
原本弗林有一个正常的家庭,可好景不长,乔纳森在恶势力的胁迫下,干了伪造证券的犯罪勾当。
“如果我不按照他说的做,他就威胁杀了你们娘俩”。
结果蹲了多年的监狱,夫妻离婚。
十八年来,妻子实在忍受不了生活的压力,选择了自杀。
成人后的儿子尼克·弗林在一家流浪汉收容所工作。
父亲乔纳森·弗林因为无家可归也走进了这家收容所。
父子俩不期而遇。
十八年未见,尼克对父亲没有印象,更谈不上感情。
几天的接触,俩人遭遇了不少尴尬,也增进了理解。
在父亲的鼓励下(如果乔纳森的方式能够称为鼓励的话),尼克坚持写作,终于出版了自己的诗集。
影片结尾有这样的场景:尼克向乔纳森介绍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妻子梅内芙对公公说:“你想抱抱孙女吗?
”尼克赶忙阻止。
乔纳森说:“我有过孩子。
尼克。
” 他慈祥的抱起孙女,骄傲的对尼克炫耀说:“看!
”可孙女并不认可这位爷爷,开始哭叫,挣扎着要从爷爷手中脱出。
观众一定会感觉到,祖孙三代虽然仍有距离有隔阂,但毕竟走到了一起,是一家人了。
影片没有剧烈的喜剧冲突,只是将乔纳森和尼克的情感关系娓娓道来。
这其中,引起我关注的是乔纳森的性格刻画以及他们父子的感情发展。
乔纳森的整个生活无疑是失败的。
他的性格也是复杂的。
如尼克对父亲的评价:“他贩卖伪造支票,也写优秀的美国小说。
”一方面,他坚持相信自己有当作家的潜质,坚定的认为“美国只出过三个一流作家:马克吐温、塞林格和我。
我的作品都是经典。
很快我将会出名”。
几十年来孜孜不倦的写作。
装了满满几个纸箱。
可是人们始终未能读到他的作品。
最后他“忍痛”将这些作品给了儿子尼克,还不忘了嘱咐儿子:“别抄袭我啊。
”儿子读起来的感受是“前30页还有模有样,然后就像他的人生,很快崩溃了”。
乔纳森虽然嘴硬,但是在他的潜意识中,也逐渐知道自己这辈子的作家梦是没什么指望了,于是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在狱中给儿子写了几百封信鼓励他,终于成功。
乔纳森自得的认为这就是他遗传的功劳。
因为他的创造,因为他的鼓励,尼克才能“成为弗林”的。
在乔纳森身上还有许多令人厌恶的品格,喜欢吹牛,明明是无家可归,还要向别人吹嘘自己在某某饭店有一个套房。
脾气暴躁,因此被房东赶出门外。
喜欢嗜酒,又因此被救助站推出。
应该说,他最后落到无处可去的悲惨结局都是他自己的恶劣秉性造成的。
可是,我们从乔纳森身上,同样看到了不可多得的优秀品质。
一是他坚定的意志。
当作家的信念一直伴随了他的一生。
写作是他的兴趣,更是他生活的寄托。
无论在狱中或是当出租车司机的时候,无论是他衣食无忧还是穷困潦倒的时候,写作都是他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从不放弃。
二是乔纳森始终直面生活,顽强生活,从不向逆境低头。
有这样一个场景,寒冷的冬天,他无处安身,先是遭到往日朋友的拒绝,只得在自己的出租车内睡觉,后又在马路边的长凳上、在暖气出风口外将就,在他穷尽了各种办法实在无法抵御风寒时,他走进救助站,指望得到一张床位。
而恰巧在分配床位的窗口上,看见了儿子尼克。
乔纳森望着目瞪口呆的儿子,平静的说:“我要个房间过一夜。
”没有尴尬,没有躲避,没有掩饰,没有自卑。
父子俩有一段对话。
乔纳森问尼克:“顺便问一下,以前怎么没让我和你一起住?
”尼克:“我怕如果去救溺水的人,自己也会淹死。
”听到这话,乔纳森怒了:“溺水的人?
溺水的人?
我不是溺水的人!
我是顽强的人,是大师。
我在外面死不了。
我不像你多愁善感的妈妈,我是顽强的人!
知道吗?
你很幸运是我的儿子,所以你也顽强。
你不是我,尼克·弗林,我赦免你。
我创造了你,可你不是我。
”这些话,即是对自己的总结,也是对儿子的鞭策。
看到这里,我们怎能不对乔纳森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感到由衷的敬佩呢?
影片所要表达的重点,是他们父子二人的情感。
对于亲情,东西方的观念略有不同。
东方所要考虑的是孝道、责任和感情,而西方只是责任和感情。
在咱们这里有一首古代歌谣讽刺那些假孝顺:“举孝廉,父别居”。
这是东方人所认为的大逆不道的作为。
在西方则没有这样的概念。
尤其在尼克这里,他和父亲十八年未见,他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也只是在想像中在和父亲互相传球。
然而当他真的见到父亲时,乔纳森对于尼克,也只是一个陌生人,彼此之间除了血缘,再无其它关系。
不要说孝道,即便是责任也是可有可无的。
那么“父别居”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可是,亲情作为人类情感中的一种,就不一样了。
它可以深深的埋在心底,不需要用任何行动来体现。
可是当这种感情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所有的关爱、体贴、行为就是亲情的自然流露了。
“慈母手中线”是因为有了“意恐迟迟归”的那份惦念。
在影片中,我们更是可以逐步领略到他们父子之间那种亲情的发展和成熟。
尼克看着父亲的背影在寒风中渐渐远去,乔纳森在儿子的诗歌朗诵会上凝眉闭目侧耳聆听。
都在表达着他们之间浓浓的亲情。
再看看咱们这里的这些年中,别说亲情了,起码的孝道和责任早已荡然无存。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亲情更是变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了。
不说了,说起来太恶心。
好在我自己和亲人之间,还保留着那份情感,令我愈加珍惜,也让我暗自得意。
德尼罗饰演父亲乔纳森。
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角色。
德尼罗演起来却游刃有余,荒唐中的理智,潦倒中的自尊,吹嘘后的无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守,分寸把握的非常好。
整个影片的情节和结构同样非常出色。
只是没有警匪片和动作片那么热闹。
本人评分:8.0。
当不羁老家伙遇到忧郁小年轻,且他们还是久未蒙面的亲生父子,这故事似乎给人以大有看头的印象。
但实际上影片并没有花枝招展的情节,也没有大起大落的节奏,就像这父子俩写在纸上的作品一样,在平缓中娓娓道来。
男人之间的情感是很特别的,没有女性之间那般直接,却有时又超越了她们更加深邃。
在这对有着纯粹血缘的父与子之间,复杂的情感层次让两人从陌生、到相互排斥,再到步入正轨,看似错综的变化其实却自然而然。
在老头子癫狂地冲着小伙子嚷着“你就是我!
我创造了你!
”,到他愤愤地指着儿子的鼻子告诉他“你不是我!
”的转变中,这位年轻人似乎获得了某种新生,而当他带着自己的儿子见到自己的父亲时,他又意外地收获了父亲的另一种表情。
【《Q》用稿,请勿转载】
幕后花絮两代弗林的倾情参与 最新电影《成为弗林》改编自尼克·弗林(Nick Flynn)于2004年出版发行的一本名叫《衰城烂夜》(Another Bullshit Night in Suck City)的自传,探讨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牢不可破的同时又很脆弱敏感的维系……尼克是在1997年开始写这本回忆录的,前后花掉了7年的时间,才最终编辑成册得以面市;至于韦兹,他在2004年小说一经发表就投入到了改编剧本的创作当中,巧的是,他同样用了7年,总算是得到了一个让他满意的电影故事。
不仅仅是韦兹和尼克迫切地想要讲述这样一个生命的传奇,包括尼克的爸爸乔纳森·弗林(Jonathan Flynn)在内,同样表达出了引人注目的兴趣。
尼克·弗林的自传记录了上世纪70年代他在马萨诸塞州的近郊的成长阶段,包括他于80年代在波士顿的一家收容所的工作经历,尼克回忆道:“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的父亲一直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我一点都不了解他,自从上一次我见到他,已经过去18年的时间了……后来,他突然出现在了我工作的那家收容所里,而且还是以一个需要床位的无家可归的人的身份。
随着我们的生命有了交集,我们也终于对彼此有了一点点了解——要知道我当时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被父亲遗弃所造成的痛苦的家庭历史,还有我自身的毒瘾和酗酒的问题。
” 2004年,这本自传一出版就牢牢地吸引住了保罗·韦兹的注意力,他读完之后,马上就意识到可以把它改编成一部电影作品,在制片人迈克尔·考斯提甘(Michael Costigan)的引荐下,韦兹终于见到了尼克·弗林,他开始游说这位作家将他的作品拍成一部影片……虽然这只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尼克却深受鼓舞和感动,他很快就对这部电影长片给予了自己最真切的祝福,尼克说:“打从一开始,韦兹就围绕着我的回忆录展开了一种令人信服且恰到好处的视觉想象力,一旦我们达成了合作的意向,他马上完成了剧本的初稿,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异常引人入胜的好故事。
” 只要是由保罗·韦兹自编自导的作品,一如既往地对焦在了家庭关系和家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上,其中探索最多的,无疑就是父与子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了……不过,在他看来,下载电影《成为弗林》无疑还具备着另外一个特殊的意义,他需要着手处理的是一个全新的戏剧内容,为这种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情感维度寻找一个极具说服力的切入点,同时还得展现出难得一见的清晰度。
在创作改编剧本的过程中,韦兹不得不时刻谨记在心的核心理念,就是对尼克·弗林真实的生活经历维持住最基本的尊敬,然后再去挖掘与家庭有关的大众化主题——这里最为明确的一条故事线索,就是作为一个孩子,如何在父母各自布满缺陷的生活当中,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未来之路。
在这部影片正式开拍之前,韦兹写了整整30个版本的剧本,就为了让故事中的元素和人物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而且要尽可能地还原一种忠实的逼真色彩……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改写,韦兹的目的是希望原著的读者能够对他的影片产生强大的共鸣,因为他灌输于其中的都是一些很有腐蚀性的趣味体系和强有力的情感时刻,尼克坦承道:“在我创作小说的那几年,我深刻地了解到,你所写的东西,是不会在最后一刻走向终结的。
不过,来自于不同的电影公司的人总是会对这个由韦兹完成的相当出色的电影剧本提出一些糟糕且无确实根据的建议,这会让本来美好的东西蒙上一层阴影——从这个角度来看,韦兹的本子就好比诗歌一样美丽且生动。
”切身去体会收容所的真实状态 作为保罗·韦兹以及克里斯·韦兹(Chris Weitz)这对兄弟电影人的合作伙伴之一,制片人安德鲁·米安诺(Andrew Miano)同样对这部影片寄予了很大的期望,而且他还保留了每一个版本的剧本,米安诺说:“我之所以选择这么做,是为了在回应别人的质疑时,手中掌握的是不容辩驳的真凭实据,确实是有30个那么多……我想我们最不喜欢的就是那种好莱坞式的皆大欢喜的结局,甚至有些版本的故事还要显得更加地黑暗一些。
我们正在讲述的是发生在真实的人身上的现实经历,这是属于尼克·弗林的故事,同时也是乔纳森·弗林的,韦兹惟一能做的就是把它们全部视觉化,然后做出合并和一体化的影像处理。
我们都真心喜欢原著小说,与许多优秀的电影计划一样,想要实现它的话,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但是我们一旦找到了那个最合适的途径之后,我们是不会轻易放手的。
”尼克接着说:“从创造性的角度出发,我们确实是很合得来——而这中间还增添了一层对韦兹的尊重和敬佩,包括他这么多年来在电影行业里显而易见的成长,还有他为了实现这部影片,所做出的无所畏惧的努力和挣扎。
” 在影片中饰演了乔伊的莉莉·泰勒(Lili Taylor)同时也是尼克·弗林现实生活中的妻子,她描述道:“我想说的是,保罗·韦兹在最初的接触当中,就已经实实在在地打动了尼克,我喜欢看他们一起工作时的样子,还有做前期的准备和相应的素材收集……我非常钦佩韦兹的坚韧和对电影的热情。
” 发生在保罗·韦兹和尼克·弗林之间关于影片的交流与对话似乎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即使作为一个非常忙碌的电影人,韦兹在此期间已经完成3部影片的制作工作了,却一点都没有耽误过他们对这部《成为弗林》的发展……由于需要做广泛的搜寻和研究,也使得尼克和韦兹多次来到波士顿做实地的勘测和调查,他们还与在尼克曾经工作过的收容所做顾问的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他的父亲也曾在那里呆过,尼克说:“我和韦兹不仅在那里吃了一顿饭,还洗了一个澡并一直等到所有人的就寝时间——也就是晚上9点。
这里不但有我曾经一起共事过的同事,而且还有很多我认识的需要在收容所里过夜的‘房客’。
” 对于保罗·韦兹与尼克·弗林来说,他们同样经历了一些以前从未有过的体验,到了晚上,他们也加入到了开着货车进行巡逻的队伍,主要是为了劝说那些无家可归之人不要露宿街头,去收容所过夜,尼克形容道:“我和韦兹都穿着很薄的外套,当时波士顿的夜间是只有5度的低温天气,我们不得不从货车里找一些厚衣服御寒……我们差不多是在凌晨两点出来的,然后随意走动,去一些能唤起我的记忆的地方。
然而,等我们返回货车停靠的位置时,却发现它已经开走了,因为接到了紧急的通知,有人遇到麻烦,所以他们赶过去支援了——于是我和韦兹只能站在那里傻等了,盼望着货车尽早开回来,我们真的彻底地体验到了一次什么叫彻骨的寒冷,韦兹希望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有过的感受和体会全部融入到我们的故事当中。
当货车回来之后,我们听到了另外一个相当悲惨的新闻,就发生在一个星期以前,一个没有去收容所的男人,在外面过夜的时候被几个年轻的成年人殴打致死,韦兹毫不犹豫地决定将这个故事也放进我们的影片里……就在那一夜,韦兹开始对无家可归这个概念有了更加直接且强烈的意识,而且经常会被看成是一种威胁,让人变得如此地脆弱无助,不仅仅是因为寒冷的天气,还有来自于他人的危险。
” 好几次,保罗·韦兹都陪伴着尼克·弗林一起会见了乔纳森·弗林——他一直和他的儿子保持着联系,那时候他就在马萨诸塞州,尼克说:“我和韦兹第一次见到我的父亲,我们在他的那间特别小的公寓里坐了7个小时……房间里到处散落着一摞摞书,还有他的一些作品也凌乱的摆放在那里,我把韦兹介绍给他,然后对他说,‘他要把我写的一本书拍成电影。
’我的父亲早就看过我的自传了,只不过他对里面的内容没什么记忆了,除了他自己,他对任何事情都记不大清楚。
而从我的感觉出发,见到父亲就好像之前的所有经历又回来了一样,他不但对韦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电影剧本同样给他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我们拜访我父亲的过程中,我们将很多关键的时刻提炼了出来,同样把它们添加到了影片当中,真的会有一种回忆与现实重合的不真实感。
” 影片的创意来自真实故事,改编自作家尼克·弗林的自传小说《烂城衰夜》,讲述了自幼在被父亲抛弃的单亲母亲的呵护下度过少年时代的他,仅仅依靠狠心的父亲几十封文字聊聊的信件而长大电影下载。
之后,却在命运的鬼使神差之下,在波士顿城的一家收容所里撞见了无家可归的父亲,两人间随后又发生了种种颇具戏剧性的悲喜故事。
在展现人世间亲情、成长、教育等诸多问题的同时,也揭露了社会诸多的阴暗面和人们难以回避的种种人生问题。
如此独立且充满话题性的电影故事,自然不可缺少演技派且个性独具的主演阵容。
的确,聪明的保罗·韦兹在爱情喜剧片里徜徉多年后,终于开窍起来,联手作家尼克·弗林一同打造这个情感故事。
并凭借优秀的剧本故事一举网罗了奥斯卡影帝影后的“金边”组合:罗伯特·德·尼罗和朱丽安·摩尔,还将一直成功游走于独立电影中的清秀男保罗·达诺收入帐下。
显然,如此绝配的组合,在如此富于戏剧化的人生故事里,绝对吊足了众多影迷的胃口。
难怪,影片在尚未公映,制片方焦点公司仅仅公布了一款意境深远的海报之时,便引得无数影迷关注和期待。
如今,在唯一一款的2分钟有余的预告片中,人们更是欣赏到了三位主演的精彩到位的表现。
尤其是老戏骨德·尼罗与小后生达诺之间的对手戏,更是为影片故事大大加分,非常值得期待!
我觉得看到一部出色的电影,只要简单的一句"好看 ! " ,已能充份表达了电影给我的观感。
然而,单单以一句"好看 !" 来形容这部电影 ,又好像有点对不起台前幕后的电影工作者,所以我会多给力一点,说这是一部编、导、演皆优秀的电影。
本片的编剧和导演是Paul Weitz,故事改编自美国当代作家Nick Flynn的真人真事,也参考了他的小说,而Nick Flynn正正是本片的主角。
故事讲述男主角Nick的父母在他年幼时已离婚,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对亲生父亲的印象,只停留在父亲于狱中给自己写过的百多封信里。
然而分开18年,两父子在机缘之下重遇,遂展开一段愈趋恶劣的关系。
别以为这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便觉得一点也不吸引。
因为当二人相处的环境是在露宿者之家,儿子是职员,父亲是宿友,便为这个老掉牙的父子故事,徒增很有观赏价值的戏剧元素。
尤其是这名父亲常自吹自擂有多威风八面、甚么也看不顺眼、每分每秒都狂躁症缠身般吵吵闹闹,便可以想象到父亲为儿子带来多少尴尬场面,二人的关系有多恶劣。
儿子本身已对父亲有个既有的坏印象,相处之下更令彼此的关系加速恶化。
电影的手法非常了得。
为了配合父子二人都立志成为作家的心愿,一开始以二人自传式的开场白,带出他们各自的遭遇。
之后不断交集了Nick与母亲(Julianne Moore 饰)的回忆,由轻松到沉重,渐渐给观众绘画出他的背景版图,让观众了解到他对父亲的憎恨源于为何。
从开始的铺陈,分别讲述一个尖酸刻薄的老人家的故事,以及一个仍未找到人生目标的年轻人如何找到理想的故事。
两个活在两条平衡线的人互不相干,但当这两条并行线相遇的时候,引爆点一触即发。
因为观众已对Nick的背景瞭如指掌,所以会觉得一切来得合情合理。
此外,其中一幕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讲述Nick对父亲形象是从母亲如车轮转的男朋友身上得来的。
那一幕的展现手法挥用得很独到,很讨我欢喜。
我在此不详赘,留待有兴趣入场的你们去留意一下。
无可否认,Nick的父亲性格可憎,简直是一名瘟神。
但是他不是普通的一个人,不是一个可置之不理的人,而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我觉得这段父子情描写得很独到。
其中说到Nick希望努力阻止自己步父亲的后尘。
他愈努力摆脱父亲的阴影,愈希望自己不要像父亲,却愈来愈似这名如烂泥一样的父亲。
Nick的父亲因此振振有词地说 : 因为是我造你出来的,你当然似我,因为是我造你出来的,你当然继承了我的写作天份 ! 面对这样的父亲,作为儿子的可以如何面对 ? 想想都能理解Nick的无奈。
从这段父子关系看去,Being Flynn这个英文名字确实命名得相当好。
Being Flynn,作为费连的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夹集着痛恨和同情。
他态度恶劣令人可恨,但他无家可归,外面却寒风刺骨,看到他瑟缩街头依然嘴硬,心里反而由憎恨变成可怜他,可真是有苦自己知。
编导在这段父子关系着墨颇多,加上演员的表现出神入化,角色相当立体。
Paul Dano当然演活了Nick,但表现完全被Robert de Niro的风芒盖过了。
由Robert de Niro来演译这位有躁狂症的父亲真是再合适不过。
他的表现犹如延续了《的士司机》(Taxi Driver)的角色性格,一样愤世嫉俗,一样痛恨社会上所有人。
老马虽有火,可是都已是老人一名,又可以有甚么作为呢 ? 所以唯有将所有不满发泄在身边所有人身上,由得自己惹人生厌,自暴自弃还觉得理所当然。
看到这样的一个角色,我不其然思量到究竟是甚么原因令一个人变成如此这般 ?我很相信是因为这人自视过高却长期郁郁不得志所致。
然而,帮凶却是那些不懂得欣赏自己的人。
戏中,Nick的母亲从没有与父亲有对手戏,但是她每次出场,几乎都提及到Nick的父亲,而眼神都是看不起他,嘴巴也没说过甚么好说话。
她的戏份不多,但已足以令我联想到,她与Nick的父亲之间是由爱转变成怨怼、讨厌和憎恨。
若然她反过来对他抱持从不动摇的信心和欣赏,可能一切都会有所改变。
而编导在结局时从Nick对父亲的态度改变,也印证到我这个想法。
有说,以喜写悲,悲更悲。
虽然这戏不是搞笑类型,但电影的调子由一开始的幽默,经历了中段在露宿者之家的社会现象、悲哀百态,继而引领观众到后段的悲情。
Nick的父亲纵然惹人厌恶,但看着他一直沉下去,仍是叫人伤心的。
整体而言,这戏很能让那些跟父亲没甚么感情的人身同感受,更令人想到父亲纵有不是,但他始终是自己的父亲。
我们常要求有一名让自己引以为傲的父亲,然而,扪心自问,自己又是否他能引以为傲的子女 ? 这电影没给我们答案,答案其实在我们心里。
祁佳仕
(劇透) 這彷彿是失敗者的美國夢。
沒有超級英雄和成功人士,主角是沒有家的人 --- 既是家人離散的孤獨人,也是無瓦遮頭露宿者。
《我的單身爸爸》(Being Flynn)劇情主線的破碎家庭和父子情仇是俗套的,但把主要場景設置在「露宿者之家」就增添了新意。
主角Nick Flynn正是編劇之一,他把親身經歷編寫成書,再改編為電影劇本。
Nick的父親很久以前就離棄了妻兒,卻常常寫信給兒子,吹噓自己是個偉大的作家,實在上卻是個因行騙入獄的罪犯,後來卻成為了露宿者。
Nick受父親影響,也立志要當作家。
諷刺的是,兩父子最後竟然在homeless shelter重遇,卻沒有溫馨相擁大團圓,而是火星撞地球。
Nick的母親早自殺了,成了孤兒;不過,他父親不在家卻仍然發揮影響力,使Nick也像父親一樣渾渾噩噩過活,同樣染上惡習。
羅拔.迪尼路的過火演技早看熟了,演這個醉酒躁狂角色還算說得過去。
老Flynn在露宿生涯之前是的士司機,不知算不算是一種顛覆或反高潮 --- 若經典電影《的士司機》的主角Travis Bickleh心中的躁動不化為暴烈的行動,老了會否就成了只懂吹噓的糟老頭Flynn?
不論是動作英雄還是社會寫實的題材,荷里活的美國都是暴力的。
動作英雄是對「侵入者」施以打擊的外向暴力;社會寫實則有關內在的暴力,拆毁家庭與心靈。
Nick的母親抑鬱,父親躁狂,他自己也耐不住以吸毒來逃避。
但電影最後還是樂觀的,告訴世人失敗者的「美國夢」是真實的 --- 除了慈善組織等社會性的援助,文學也帶給人希望。
Nick最後回到校園,終於成了作家。
就如他父親所說「我造了你」,父親自稱為作家大概是胡謅,兒子卻化之為真實,這就是寫作的力量。
(原載於am730「730視角」2012年7月16日)
这么强的卡司,挺有料的故事,怎么拍的这么没劲呢?!拖的卡司也不亮,Robert De Niro, Julianne Moore和Paul Dano也就是个无功无过,同样都是演作家,达诺还是在<Ruby Sparks>里演的那个灵
当他知道图书馆的出风口这类环境的时候还不忘远离这个溺水者
这片儿是给想成为作家的人一个打击,你想成为作家,写了一辈子,写出一个大师之作,但是你还不是作家,待明儿你有了儿子,耳闻目染,长大了倒是出了本儿书
美式爹道。
都是喜欢的演员。看似散漫的节奏中也偶有爆发点,也是喜欢的调调。在编剧的名字里看到 尼克.弗林,原来真是根据他的自传《Another Bullshit Night in Suck City》改编的。
没什么意思,父子情
真心不喜欢男主那张脸...
比想象的深刻,父子二人演得都很好,拍摄手法也很特别,穿插着回忆,说明了父子关系如何恶化的。最后双方的理解和释怀很自然很真实。
又是三星的故事四星的表演 对PD大脑门大鼻子小嘴窄下巴的组合有种说不出的着迷 他总是穿着宽松显短的下摆两只手略拘谨的垂握在两侧走过来 带着天真的眉眼神情 PD一直是我最喜欢的青年男演员
卡司赞··演得也不差··可就是很无聊= =
前面的插叙令故事的叙述很灵动,德尼罗和达诺的表演也令人动容。不过结尾过于仓促,不够力度。感情,不强求、自然生。
小情节电影,转变不深刻,只是通过外部环境改变来表现,弱小的很。这类影片请参考《paper man》
剧本空洞又乏味,达诺明明一副天然呆的稚气样,演个小混混真别扭啊...
一些小片段和台詞是不錯的
欣赏不来保罗达诺...
基本上我只要看到paul dano的名字都会毫不犹豫的下拉~都是文艺青年演技派...可是故事真的太琐碎太散了很难入戏..
再次对本人认脸能力无语。。。美国往事,出租车司机,教父,,,我瞎了吧
看睡着了
罗伯特德尼罗+朱莉安摩尔+保罗达诺无法挽救剧作本身的空洞无聊,真实不代表规避富有戏剧性的真实事件,独立不代表结构散淡技巧平庸。打棒球摇镜头表现母亲男友多以及最后球落空表现没有父亲,也就这一个镜头算是有设计
过于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