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看过两遍电视剧,看过较早之前的电影,限于成本的关系,总觉得有某些地方比较别扭,比如场景,一些演员的尺寸把握等,但是这并不妨碍电视剧的主题和很多细节的感人和触动心灵。
第一次看是在09年的1月份,一年半后又在电视里看到了小花和她的爷爷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没有大起大伏,无非就是和谐社会崇尚的主流价值感,但是很多细节可以看出导演要表达的东西。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可以发生的可能,想想曾经在农村生活的几年,邻里之间,村落之间,大致是这么个情况。
虽然导演在影像中用一个小女孩想达到教化一个甚至几个村落的目的显得有些夸张,但是在小花的一系列的发自内心的真实,懂事,体谅和大度的背景下,每个人都像在高尚价值观的洗礼下变得不好意思,然后去改正缺点,达到驯化劣根性的目的。
电视剧比电影来的拖沓一点,源自于内容不够充实,一系列的故事,剧本还可以再深入挖掘一下,比如香草把小花送走这场戏,送了那么多集还是没送走,不至于这么浪费胶片,可以把纵向的叙述变成横向的,这样会丰富一些。
相对于电影的画面,电视剧有些欠缺,主要是过于明艳吧,但毕竟电视剧不能像电影那样发挥自如。
在这种社会现实下,现实生活伦理类题材的电视剧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毕竟每天守着电视机的不是大学生,中小学生,也不是整天奔命的白领,而是四五十岁的接近半退休和已经退休的人群,所以生活现实题材还是受欢迎的。
而每个人在看完这样催泪的片子后,都会是各取所得的。
很奇怪的现象,电影和电视的导演是同一个,我很不理解中国演艺界电影和电视市场混乱的现象,非常畸形,看演员也是,一般情况下电影演员是不太出演电视剧的,尤其像中国电影这样大批次的演员跟电视产业重叠,而且电影在所谓产业化口号下每年生产几百部所谓大片前提下,露脸的却总是那几张脸,范冰冰哪儿都缺不了她,黄晓明,张涵予,周迅,李冰冰……拍来拍去,就这么几个,这只能给那些鼓吹中国电影辉煌的人当头一棒,这样的现象再加上中国电影剧本比较差的现象,只能说明中国电影产业还在初级阶段,所谓粗放式的增长。
需要努力地还有很多。
最后推荐暖春的片尾曲 徐百卉的 花儿 ,听的很让人心醉,澄澈而亮堂的声线,简单的歌词,适合电视剧营造的氛围。
偶然在节目中看到剧中的演员长大的小花和爷爷相见,瞬间拉回当初看的剧里,很感动偶然在节目中看到剧中的演员长大的小花和爷爷相见,瞬间拉回当初看的剧里,很感动偶然在节目中看到剧中的演员长大的小花和爷爷相见,瞬间拉回当初看的剧里,很感动偶然在节目中看到剧中的演员长大的小花和爷爷相见,瞬间拉回当初看的剧里,很感动偶然在节目中看到剧中的演员长大的小花和爷爷相见,瞬间拉回当初看的剧里,很感动
这是个很催泪的电视剧,真的被深深的暖到了,也被虐到了!
同情小花悲惨的遭遇,父亲遭矿难,母亲伤心过度流产,在风雨交加之夜这个家庭破碎了。
年迈的奶奶也离自己而去。
寄人篱下的她,整日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
拿着奶奶买的小风车离开那个悲伤的地方,在奄奄一息之际还好爷爷出手相救。
有了温暖的港湾,有了可以依靠的大树,虽然叔叔和婶婶不给好脸色,但有爷爷就可以了吧。
爷爷是个善良的人啊,他的一生都给了宝柱和小花,多年前带着宝柱来这扎根,现在又收留了小花,还要受着儿子和儿媳的气,最后知道真相那更多的是温暖吧,香草也接受小花,,,美好的结局,暖的是心❤❤❤
初一时,学校组织去电影院看的,刚开始没什么,后来哭的停不下来。
旁边同学都哭得很惨 后来老师让我们写观后感,我写了好多好多。。
这是我第一次,一次性在日记本上写好几页的东西。。
暑假的时候窝家里看的,也是偶尔看见!
不知道怎么的看的时候竟然是黑白的,一直以为这就是黑白的电视剧,只是最近才知道那是彩色的……但我已没了当初的感同身受,没了那时候看一遍哭一遍的心情。
我想,这部电视剧更适合用黑白的来演绎,那是最单纯的人性,就像一个人的说的,不遮掩的自私,不遮掩的柔弱,不遮掩的善良,不遮掩的人性,直接也婉转,伤感也温暖。
唯有爱,是暖春。
我相信一部作品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他人!
乌兰塔娜,这位当时的年轻女导演,用自己朴实的镜头,去描绘了人性最真的一面,编剧兼导演的她,为了一个“暖春”,先后出品电影和电视剧,如果没有真正的切身的感动,怎会耗费多年时间花在这个故事上。
剧中爷爷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很富裕但还是收养了小花,小花也很孝顺爷爷,两个人彼此照顾相互陪伴。
因为收养小花爷爷不被儿子儿媳谅解,他们认为这是小花是拖累,但是爷爷还是对小花很好,哪怕儿子儿媳因此对爷爷不好爷爷也很体谅儿子儿媳,是很善良慈爱的一位老人。
所幸经过了一系列的事,儿子儿媳最终接纳了小花,使事情有了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
最后,小花回到故乡回报抚养她的老人。
为啥非要把那么点个小姑娘弄的那么悲情呢?
看着真是折磨人。
希望结尾是小花成了女杀手,把虐待她的人全杀掉。
世界上还是有些东西是能真正感动人的,小女孩的演技太赞了但是最后小花却还是回到起点,做了乡村教师,让我有点遗憾因为我更希望看到她在城里发达了,接老爷子什么的进城享福也许是我太功利了
边缘理由一,我是个loli控。
除二次元的无敌萌loli外,我对海角七号中大大的饰演者麦子也非常感兴趣,以至于爱屋及乌到对她那首歌词恶俗的爱你爱到死都非常喜欢。
小花的外表是我喜欢的类型,虽然我不欣赏她的性格(仅仅是性格)。
边缘理由二,用我们近代史老师的话说,看完《暖春》这片子,你就会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
小花没人管时,政府在哪里呢?
社会福利在哪里呢?
很明显的体现了政府制度的缺失和社会保障的不完善。
我总是喜欢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那些反党反社会推崇个人英雄主义的片子(口胡)。
再想来,怀疑是一种自身泛滥的同情心需要找寻发泄的途径。
对于一个饭能吃饱,便能拉爽,觉能睡足的人来说,精神生活显得尤为重要。
知道什么叫消遣不?
精神上的充实感是生理需要满足后人的最高追求。
虽然每个人对这种追求的标准不同,但大多颇难实现。
这种追求得不到满足便慢慢演化出情感富余的情况,亟需发泄。
人是多么感性的动物呀,何况多愁善感如我一般呢。
对着阴天阴郁半天,对着烈日骂娘半天。
虽然我的EQ并不高,但我具有丰富且澎湃的情感,这可不是一种夸耀。
不经意间产生的复杂情感影响着我的大脑,占据着我的面部表情。
你说这东西要是不走大脑走肝脏该多好呢,我妈总夸我没心肝。
富余的情感得不到有效的宣泄,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病态。
所以,我总会不自觉地找寻一些发泄的途径。
在我看来,同情心发泄起来是最爽的。
那种酸酸的感觉很合我的口味。
因此,我还下意识邪恶地希望小花的境遇更惨些,以便我的同情心更加泛滥。
这种同情心很廉价,像眼泪一样,流露的很随意。
突然间感觉到,我并不在意情感的积压,而非常喜欢其肆意宣泄而出时的快感。
像鸦片一般,让我上瘾。
所以,我喜欢看小花。
其实,细细想来,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所在,我发现这是一种SB似的优越感在作祟。
自始至终,这种SB似的优越感都一直存在着。
在小花捧着鸡蛋舍不得吃的时候,在小花的奶奶说鸡蛋真好吃的时候,在小花向爷爷承诺以后要让他天天吃白面馒头的时候,在小花拼命干活并说自己不累的时候,在小花的爷爷靠没日没夜编筐给小花攒学费的时候,在小花的爷爷用颤颤巍巍的手伸开包着攒下的钱的手帕而露出一沓零钱的时候…… 有一种SB似的优越感叫同情。
等级观念为我们所不齿,但其总是细微却又顽固的体现在很多小的方面,无法摆脱,无法根除。
我怀疑这是否是人的一种本性,至少这种SB似的优越感是很说明问题。
然而悲哀的是,这种SB似的优越感仅仅源自于自身物质生活的相对丰富。
呜呼,我又有哪一点比小花强呢?
所以,我为什么喜欢看小花,就是因为她让我意淫到了这种SB似的优越感。
那么,你呢?
某些人SB似的优越感又从何而来?
无论剧作还是拍摄,《暖春》的编剧兼导演古兰卡娜都将人间真情的主题体现的惟妙惟肖。
影片的情节设置巧妙,画面写意而有富有情感,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到位,堪称国产小制作影片中不可多得的好片。
影片高度感人的鲜明特点是该片的最大特色,也是这个“好”字的最高体现。
电影的拍摄与观看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移情”的过程,制作人员通过电影将感情移给观众,让观众在观片的同时体会到制作者的所思所想,这便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一部感人的好电影,必须是以一部感人的好剧本为基础的,否则就会无情可移,观众也就毫无感动可言。
古兰卡娜将剧本取材自中国农村,将主角设定为弱势的老人和小孩,故事在发展中经过几个令观众潸然泪下的大小高潮,最终以大团圆的方式结局。
这个剧本框架可以有力的抓住观众的心,让观众在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中,顺利自然的完成感动的全过程。
加之故事的情节设置巧妙,同时注重细节表现力,给予观众多而不腻的感动元素,使影片更加有血有肉。
例如,老人为了供小花上学,拖着年迈的身体上山看柳条编筐,让观众在老人的伟大中深受感动。
再如,老人与孩子吃鸡肉的情节,充分的表现了彼此间真诚无私的感情。
细节上,小花识字的那段情节,短短三分钟,寥寥十余个画面,便将小花的童真、聪明与老人的和蔼、心酸展露无余。
老人为小花买新鞋的情节更是单用一个镜头就达到了震撼的效果。
最为巧妙的是风车的设置,故事于不同阶段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插入了三个风车,用风车作为故事的旁线,寄托了人物感情。
好的剧本要经过好的演绎才会真正使影片感人至深。
片中没有明星大腕,却有着表现出色的老人、孩子。
影片最感人的几处几乎都有哭戏,面对数目众多的哭戏,老人与小孩的扮演者用毫无华彩的演技,告诉了人们眼泪是怎样感人的。
老人脸上的皱纹,孩子的大眼睛,在一个个中近景镜头中,传神的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
影片的画面把色彩做的很足,冷暖色调分明。
例如,影片开始的夜幕运用黑色和蓝色的冷色调,表现了小花内心的痛苦与不安。
再如,那个大雨瓢泼的傍晚也是运用冷色调,表现了老人和小花心中的苦涩等复杂情感。
而更多的,在对庄稼、房屋等景物的大全景、全景画面中,影片大量采用暖色调,不仅切合了《暖春》的片名和人间真情的主题,也为感人的故事情节做了良好的视觉陪衬。
背景音乐也为影片的感人程度做了重要贡献。
该片的背景音乐,从音乐本身到播放时机都是很值得称赞的。
例如,在影片高潮与小高潮处中多次播放背景音乐,每次都是在情节铺垫基本完成、人物感情即将倾泄的关键时刻,恰到好处的响起了那情绪催化剂一般的小提琴曲,让观众的心随着音乐,陶醉在深深的感动中。
在感动过后,仔细思量这部《暖春》,同大多数国产电影一样,也是有着许多瑕疵的。
例如,影片中近景画面过多,特写镜头过少,镜头的运动也没能与演员的表演达到足够和谐,镜头的表现力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
再如,片中对于原本就稀少的特写,处理的不够细腻,尤其是姨娘将眼泪滴在手上的大特写镜头,没等到泪水在手上充分滑落就匆匆切换画面,不免令观众产生“吃冷枪”的感觉。
而片中最大的败笔在于片尾的十分钟,彻底打乱了全篇的格调与节奏。
先是揭露儿子身世时的几个镜头,没有更多的捕捉到主要人物的神态动作,却浪费在了对围观群众的中镜头拍摄上,而群众的动作无非是用手机械的抹一抹眼泪,甚至有的群演表情木讷眼神迷离,完全没有起到侧面衬托的作用。
接着是小花长大以后,老人的一段语言独白和青年小花的一段内心独白,两段独白好像作报告一样,用数十秒的时间喋喋不休的总结着自己的思想,却始终没有出现足够经典感人的语句,就好比用填鸭的方式向观众灌输了自己的想法,用极不和谐的方式结束了全片。
回顾国产电影,在感人程度上能够和《暖春》相媲美的并不多。
中国电影的未来,绝不可缺少《暖春》这样感人的故事影片。
但愿一个个《暖春》这样样的好电影,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多更深刻的感动,能够用真情的主题产生深远的社会意义,能够为中国电影带来真正的暖春!
太虐了……哭惨了……
从此之后就悲惨应激了
大三全寝室在那看啊 哭的西里巴拉的 要不要这么催泪 你妹啊
电影是学校逼着看的 电视剧没看下去 十分的矫揉造作
当年在学校,全班一起看的。莫名的就哭得很惨…
哭哭哭,就知道哭
看了两集,小主角不会演也没人指导?除了哭,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觉。 每过一会小主角就如期哭了。搞这么煽情来赚取收视率和泪水啊?导演 SB不?
小时候最讨厌的一部电视剧。一开播家长就会指着小花对我说,你看看人家小花多懂事,学习多努力,再看看你...很抱歉主观色彩这么重,但现在看到这部剧心里依旧有阴影。
那些年讓我懷疑人生的電視劇之一
我妹妹不知道從哪裏聽說了這個電視劇,現在正在瘋狂的追劇當中,我給她說有電影版的兩個小時就能了解的故事情況,她非得去追26集的,而且根本不聽我的,我又想起來小的時候跟媽媽一起看這個電視劇的感覺了,太可怕了,每一集都在哭,從頭哭到尾,現在想想他們的臉,我都哆嗦
看一次哭一次~
祥林嫂的故事也应该拍成电视剧。。。。
齐鲁台
这倒霉剧 可太苦了
电视剧还是比电影传播的广一些,于是当年凭一己之力让央视禁拍苦情片。当年哭的撕心裂肺的感觉还记忆犹新,可能还是有一些情怀滤镜在吧,打分算是给当年流过的那些眼泪
导演总折磨那小女孩干啥!整的跟悲伤逆流成河似的。
不能不流泪的亲情
又是部全家集体观看的电视剧,现在只记得大葱卷饼。
泪奔的电影。
看了前面几集,每一集有一半的戏在哭,加上不停出现的催泪的音乐,这看完不得叫人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