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自负,心狠手辣,虚伪,龌龊,荒淫,野蛮,聪明,激进,成功,集于一人。
今年奈飞出品的电影《飞黄腾达》,这部人物传记电影讲述就是近期最红,春风得意,竞选成功的美国下届总统 —— 唐纳德·特朗普。
最近他的励志演讲满屏飞,我可是抱着向他致敬的态度去看的这部电影,显然导演并不是这样想的,猛烈向世人输出:年轻的川普是如何通过有影响力且十恶不赦的律师罗伊·科恩,从替父亲收房租到建特朗普大厦,从而登上权力宝座。
导演全方位无死角的展现人性丑陋的一面,气的“不在乎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川普大骂要给他们发律师函,整部电影其实蛮中规中矩的,反正不是纪录片,或许可以更偏颇刺激一点。
尽管管中窥豹,还是值得一看。
其中电影中罗伊·科恩教导川普的三条行事准则:一 进攻进攻进攻 二 否认一切你不想承认的事 三 任何时候,宣称自己胜利了,永不认输
故事从特朗普认识他的精神导师,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律师罗素科恩开始。
分为三个章节,每一个章节对应特朗普的三个阶段,菜鸟阶段、学徒阶段、变成今天的特朗普。
这三个阶段导演使用了三种不用的影像风格,分别是16毫米胶片、电视风格和数码高清,这三种视觉风格也代表了特朗普成长的60、70和80年代。
在服化道上导演也着重区分了三个年代的细微差别。
这一点从特朗普的西装上能比较明显的看出来。
经过三次转变,最后影片用一场手术向观众宣告,邪恶大帝的诞生。
就像星战里西斯的诞生。
在意识形态上,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左翼价值观的电影,说的直白点它就是一部特朗普黑点大全。
其中黑的最狠的一笔,就是特朗普和科恩两个人物的对比,一开始影片把科恩塑造成一个做事不择手段的人,而那时的特朗普还懵懵懂懂,但到了后期科恩却表现出对自己同性爱人的不离不弃,而此时的特朗普对待自己的结发妻子却无比的冷漠和残酷。
其他还提到了,特朗普有多动症,吃药导致的做事三分钟热度,面对医生的反智言论,及其抠门送别人假珠宝,骗自己的家人、土包子不认识安迪沃霍,剽窃里根的口号“让美国再次伟大”,科恩教给他的三原则他说成自己的感悟等等等等。
可谓黑的那叫一个过瘾。
但这也是影片最大的问题。
这明显是为了黑而黑。
反对特朗普的人看了很爽,支持特朗普的会说:“就这?
” 其实影片全部的黑点都依赖与美国左派对特朗普已有的认知,如果二十年后的观众再看会觉得莫名其妙。
另外作为传记片这样的叙事方法也是狭隘的,从结果反推历史,是历史学的大忌,因为这样你只会得到一个隧道视角。
这样的反推叙事你就忽略了历史中多如牛毛的矛盾反例。
人物方面特朗普塑造的很完整,但科恩与特朗普的关系却有明显的问题。
他一开始为什么要帮特朗普影片并没有交代,拿难道到是看上他的身子了?
也不是,因为特朗普并没有感染艾滋病。
科恩和特朗普的地位反转也太过生硬,没有明显的事件发生,也没有什么过度。
再有令人遗憾的点是,影片的商战逻辑过于儿戏。
例如特朗普和纽约市长的博弈,就是电视上打打嘴炮,特朗普就这么赢了。
我们知道美国的政界和商界是完全不同的运作逻辑,政治要比商业复杂和险恶的多,否则特朗普也不会在四年前被赶出椭圆形办公室。
从上映时间【2024-05-20(戛纳电影节) / 2024-10-11(美国)】基本可以推测,这部电影绝非特朗普的励志传记,大概率是出自反对“懂王”重回白宫的娱乐资本之手——为了能在美国大选期间更好地争取民众选票,影片基本把青年特朗普“黑化”了,描绘了他如何一步步“整容蜕变”,最终成为一个冷血杀手般的“资本大鳄”。
讽刺的是:现在的美国大选结束了,这位影片中桀骜不驯,自诩富有“杀手本能”并叫嚣“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特朗普,真的再次当选了!
这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果,着实让筹资拍摄这部电影的娱乐界体会到了“啪啪”打脸的苦涩和痛感。
我觉得更有趣的是,正因为现实中“懂王”如愿归来,反而更加衬托出这部电影中特朗普三条胜利法则的有效性和励志性:Rule first:attack attack attackRule second:admit nothing deny everythingRule third:you claim victory and never admit defeat
刹那间,原本一部以丑化个人为初衷的传记电影,不仅因选举结果验证了特朗普“厚黑学”的实践价值,而且还似乎揭示出了漂亮国“美国梦”内在由资本操控的底层逻辑,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偷鸡不成蚀把米”和“家丑外扬”。
这不禁我想到了武侠小说里的“七伤拳”,杀人伤己,只不过娱乐界的这一次出招,杀人未果,倒是把自己给摔得不轻。
我相信,无论是懂王本尊,还是他的反对者,今后都会刻意淡忘这部电影,毕竟虚虚实实的青春过往,真真假假的丑陋故事,都是双方不堪回首的灰色印记,还是不提为上。
不过,特朗普总统已注定载入美国史册,作为普通观众,不妨把这部电影作为观察一位美国总统“养成记”的生动注脚,仅供参考,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影片中懂王从年轻时的稚嫩无措,走向中年时的成熟独立甚至独霸一方的传奇经历,值得一看。
在特朗普就任之际,看了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特朗普传记片《飞黄腾达》。
看完才感受到,深蓝阵营的好莱坞为什么会拍这样一部看上去很爱特朗普的电影,原来爱是假的,冷冰冰的恨才是真的。
如《娱乐至死》反对大众传媒将政治娱乐化的论点所说,特朗普的威望正是建立在电视时代一档叫《学徒》的真人秀节目里,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在14季节目里担任制作人和主持人,品评筛选为了成为特朗普学徒而激烈角逐的参赛者,通过对话语权的绝对控制和狡黠的自我包装,特朗普将自己打造成功成名就的地产商人,以及一枚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飞黄腾达》的原名《学徒》便是借用了这档节目的名字和形式,讲述了青年时期的特朗普从学徒成长为无往而不利的商人的发迹史。
他的老师或许很多,但电影只聚焦这位对他影响最大的律师罗伊·科恩。
在美媒眼中,他“深谙关系勾兑之道,热爱操纵权力的杠杆,是合法世界和非法世界之间的桥梁,是美国政坛如今这幅局面的始作俑者”。
在这样一个毫无疑问的讼棍对比之下,青年特朗普显得相当纯真正派,轻易被老师占据了首要幕僚的位置,甘做亦步亦趋的传声筒。
电影时不时还会赋予他聪慧、大胆、浪漫、坚韧的人性刻画,至此的走向,电影都更像是一部言说商界江湖的励志片。
但随着学徒的出师,恶人终成大器。
可能是老师的人生哲学染黑了他,但比起处事方法论,更有可能是学徒的本心如此。
他的人情近乎一种习惯性的伪装,而灵魂的温度本来就很冷。
他怀疑和拒绝爱的靠拢,在亲哥哥最潦倒的时候把他推搡开,在妻子试图安慰自己的时候把他推搡开,在老师患艾滋病的时候把他推搡开,他对自己的爱无能不以为意,还能够游刃有余地假装盛情,直到无需掩饰被自己踩在脚下的一切的睥睨和厌恶。
他服用药物成瘾、婚内出轨的劣迹倒还算普通,而在妻子羞辱他又胖又丑时气急败坏的强奸,以及随后毫不犹豫的抽脂和头皮移植手术,则展示了一种毒性更大的人性异化。
电影还针对特朗普的“懂王”特质加以挖苦,有意指出他的“三大制胜法则”源自老师,竞选口号“MAGA"也是剽窃,而他把这些利器统统从容不迫地当成自己的“天赋”,足以看出,撒谎是反人性者的特长。
所谓的江湖豪情被证伪,励志元素被推翻,电影的本意随着主人公的丑态毕露被证实,飞黄腾达原来是一种反讽。
《飞黄腾达》打出了“部分虚构”的免责声明,但编剧是追踪特朗普的资深记者,电影手法又颇有纪录片的风采,效果超乎寻常的故事片。
塞巴斯蒂安的演技复刻了人物一毫一厘的皮相细节,常见的耸肩、嘟嘴,说话时梗着脖子、扬着眉毛以及皮笑肉不笑,乃至不受管教的头发,从皮相浸入骨相,似乎一举一动都由真实的思想发端,在很多时刻都让人晃神,仿佛这就是曾年轻过的特朗普本人。
在看过电影之后,对特朗普的恶感难以遏制,我想这就是电影有仿真意图时势必产生的实用意义,拥有的这股力量,既可能是它被戛纳垂青的原因,也是特朗普会起诉它的原因。
这个片最大的可悲就是妄图利用电影这种媒介去塑造一个半真半假的“两小时”fake news合集去对冲另一股借助fake news上位的势力。
这本身就间接拉低了自己阵营的水平。
浮光掠影的过目了特朗普的前半生,塑造了一个如此刻薄、莽撞、盲目自信的gorgeous boy,莫名其妙的就被罗伊大佬带飞。
而又不懂得适可而止、知恩图报。
然后又是我最喜欢的、经典的“old money即使坏但人家有规矩有道义懂得利益交换、互惠互利,傻逼new money愣头青坏了规矩,害死老一辈”的叙事,但他真的在人物行为逻辑上不成立啊。
编剧用一个时光倒流的刻舟求剑把如今对于特朗普种种的刻板印象,甚至将他今天的政治口号与MAGA都盗梦植入到四十多年前的这个人身上,只会让一切的编排更加无聊。
而家庭线,有功高盖父的“弑父线”,有弃兄不顾的“漠视亲人线”,但也都是每隔半小时拿出来走马观花。
罗伊线一个劲儿的体现,杰瑞米饰演的罗伊举手投足都像个真拿钱办事儿的主,即使罗伊可能真看上特朗普了,也解释不了为什么要帮他走的如此一帆风顺平步青云…….然后到头来竟然换来这么一个忘恩负义的sucker 。
把特朗普越是塑造的简单无脑,众星捧月得就得到了如今的地位才越显得可笑,尤其是复古电视画质噪点+人物综艺节目的摄影取材风格,包括名字对于《学徒》的戏谑,都反而更加降低了对于如今特朗普走马上任的究竟是个好事坏事的讨论严肃性。
仿佛这些不伦不类的人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领袖都与综艺无异一般。
要说这电影真压中什么就是舆论媒体,但也就一部分,毕竟他起家的时候还是纸媒时代,现在是互联网媒体,虽然也榜上了马斯克但电影拍的时候主创肯定还没遇到这个情况。
舆论这个问题其实也说明罗伊传授的三条守则落伍了。
如今的特朗普不需要防守,不需要否认,不需要自我树立成功了。
在媒体上他只需要表现出一味的“attack、attack、attack”,底下的舆论会替他完成一切……rule number 1就足够用了。
到最后当特朗普真的成功上任后,这部电影的处境就是自己在山头画了条线,要么承认是自己的故事带有夸张的贬损特朗普,要么就是在骂这个占多数人选择投出来的美国总统和这个国家,你们这群傻逼把这样一个混蛋选了上去….(虽然这听起来有点自绝于人民的味道)考虑到这种非常极端的二选一结果过于符合现代了,我都怀疑这电影是不是一部反串黑…
6-7分总体合理感觉影片一直在讲川普的人生记录,也没有看到影片的主旨,感觉不知所云。
但看到最后三原则,好像就解释得通了。
也让我对这部作品的评分高了一分罗伊是川普的领路人,是他把三原则告诉他的,然后等川普成长起来,完美的诠释了当初罗伊的三原则,把这三原则真正地当成了自己的三原则,给人吹牛。
其实是那三条原则贯穿了电影的始末,而罗伊最后也是最终受到了三原则的反噬自食恶果。
而他在死亡前,是否曾后悔过?
总的来说不知道是不是真川普的生平,感觉稍微有点抹黑成分在里面,可看可不看
电影《飞黄腾达》讲述了懂王年轻时候从初出茅庐一路成长为铁血战士的过程。
这里的铁血战士无关褒贬,只是形容他的一种状态以及他所谓的三个准则:1、attack, attack, attack;2、Admit nothing, deny everything;3、Claim victory and Never admit defeat;无论他的真实性格如何,懂王像只鲶鱼一样搅动着各方势力,从外人的角度看来这个年近八旬的耄耋老人内心中还有把火继续燃烧着,多少是有点激励成分在的。
这部电影观感有点循序渐进,前半段主要讲述懂王如何放低姿态求助于铁血律师Roy,遇见伊万娜并坠入爱河结为夫妻,以及如何面对强势的父亲和相形见绌的哥哥。
而电影进入到后半段,随着律师的生病,懂王此时也成长起来了,开始露出了真面目。
对伊万娜的厌烦、对昔日故人的冷血及对家族的强势,尤其是有一幕,Roy已经病入膏肓,懂王邀请他到自己的庄园为他庆祝生日并送了一副蒂芙尼的袖扣,说是镶满了钻石。
而当在坐席上Roy给伊万娜展示的时候,伊万娜一语道破:这是假的,只是普通的锆石。
”Donald has no shame”。
看到这里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应该是好莱坞们为了抨击懂王拍的一部电影,结合上映时间2024年5月刚好是竞选的关键时期,难怪懂王起诉了。
但是从电影情节来看每位演员都各司其职,演出了打动观众的样子。
也许在每个光鲜的背后总是会有几片乌云,越长大就越要去踏过这些阴影,直面心中的恐惧,be brave.
把The Apprentice翻译成“飞黄腾达”有哗众取宠之嫌。
电影说的是川普年轻时,如何在导师罗伊·科恩的指导下,一步步成长为地产大亨的。
直译为“学徒”更能够让人明白故事的重点。
整部片子看下来,科恩老师倾囊相授,川普徒弟笃行不怠,两名演员演技精妙,师徒互动很有看头。
尤其是川普的外形、神情、语气和手势都极为传神,连说话时嘴唇的形状都惟妙惟肖。
川弟一开始结识恩师,是为了让恩师帮他打赢一场种族歧视案——川家的主业是出租房地产,拒租了几个黑人申请者,黑人就告他们种族歧视。
恩师使出浑身解数言传身教,让川弟看到他是如何赢得这场看似不可能赢的诉讼的。
川弟第一次来到恩师家拜访,看到恩师家墙上挂着一些他跟名流的合影,其中包括尼克松总统。
川弟说,可能有一天我的照片也会挂在你家墙上。
恩师说,可以呀,你完全可以。
川弟就问,你是怎么结交到这些名人的?
恩师说,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想跪舔赢家,我跟政府打了36次官司,赢了36次,我就是赢家。
川弟问,你是怎么赢的呢?
恩师就告诉他,他的胜利秘方,都在于三大法则。
第一,攻击法则,想尽一切办法攻击对手。
第二,否认法则,不管说过什么,不管做过什么,什么都不要承认。
第三,必赢法则,不管别人怎么说你,不管别人怎么打击你,你永远都要自称赢家,永远都不要认输。
我们无法确认恩师是否真的教过川弟这三大法则,但从川弟成为总统后的行事方式来看,每一条都是神总结,每一条都经过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身体力行。
攻击法则可以让我们想起川普在舆论场上表现,他无论针对政敌还是媒体都有一套语言暴力的艺术,比如在竞选中给对手起“骗子希拉里”、“瞌睡乔”这样的外号,在疫情中把矛头对准“中国病毒”,把对他的调查说成是“猎巫行动”,在短平快的社媒时代,这无疑是一种流量密码。
否认法则其实是攻击法则的预留后招,在攻击出错的时候,他可以死皮赖脸永不认错,他不仅无凭无据地质疑奥巴马的出生地,连自己父亲川爹的出生地都可以信口开河,纵然然造谣无数,但是从不道歉。
面对法庭的宣判依然拒不认罪,就更不用提了。
必赢法则更是有目共睹,每次选举前他都要放出话音,说要是自己输掉选举,就一定是民主党舞弊,这就是铁了心不认输——我赢了就是我赢了,我输了也是我赢了。
在2018年中期选举中,共和党失去了众议院控制权,但在他口中这依然是“巨大胜利”。
作为“攻击法则”的回旋镖效应,这部电影上映一段时间之后,说不定“川永攻”、“川不认”、“川必赢”会成为他的新外号。
电影中恩师跟川弟的其他对话,也无疑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各种金句频出,比如:打球的规则,是玩球,而不是玩人;但在现实中是完全相反的,你只玩人,不玩球。
你想赢,就不要管球,而盯住人。
组成这个国家的是人,而不是法。
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是一种优势。
这世上没有什么对错,没有什么道德,没有首字母大写的真相(Truth),真相都是虚构的,都是人造的。
除了赢,其他什么都不重要。
你要创造你自己的现实,真相是可以揉捏的东西。
为了赢,你要不择手段,六亲不认(You have to be willing to do anything to anyone to win);对敌人,你要抓住软肋,灌输恐慌(You have to be willing to exploit your enemies and instill fear)。
我爱这个国家,我把美国当作自己最重要的客户。
你们是我的客户,我很不想这么说,但美国比你们更重要。
我们是自由世界与极权地狱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
民主受到威胁时,我可以不拘小节。
为了美国,为了守护民主,你必须不择手段。
这些成功信条可以看作三大法则的补充条款,或者实施细则。
如果回想一下,当川弟成长为川爷以后,他拿捏人心、扭曲信息、耍弄口号的种种技法,这每一句都像是他从没说出来的心里话。
尤其是最后两段话,对民众来说极具蛊惑性。
似乎只要举着“为了美国”这面大旗,他的所作所为都会被自动赋予了正当性。
难怪人们要说,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庇护所。
回到电影来说,川弟在里面也不算彻头彻尾的反派,他烟酒不沾,对废柴哥哥也存着情谊,但其他大部分情节都可以解读为“川黑眼中的川普”,所以川粉定然会攻击这部电影,说这是民主党出品的选战伎俩。
不管电影有没有幕后黑手,看得出电影主创大概率确实是川黑。
只不过川黑将他们黑的倾向和原因公诸于众,也无可厚非。
这几天我看到《经济学人》就公开宣布支持哈里斯,并且阐述了这份杂志的大选背书传统和背书原因。
相比之下,贝索斯不让《华盛顿邮报》站队,说要保持媒体中立,这种操作就让我很不解。
媒体是由人组成的,是人就会有倾向性,有倾向性就该大大方方说出来,否则就显得虚伪做作。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舆论就对媒体的“政治中立”提出了莫名其妙的严苛要求,稍微有点倾向性就被说成被某派操控了,右派说媒体都被民主党操控了,左派说媒体都被默多克操控了。
其实这种针锋相对的指控正好说明,西方左右媒体都可以独立发声,并不存在独大的某一方,强势到可以主导整体舆论。
美国民主的原则是自由竞争,民众可以凭自己的判断自由地选总统,也可以凭自己的喜好自由地看媒体,一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和观念占了上风,就说成是作弊和操控,其实就是一种输不起的“必赢”心态。
川弟在电影里对第一任妻子说,这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杀手(Killers),一种是输家(losers)。
他把“赢家”说成是“杀手”,说明在他的世界观里,这就是一个“赢者通吃”的世界,也就是一个输家一无所有的世界。
在这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输不起”也就可以自圆其说了。
但扪心自问,这个世界真的是这样的吗?
美国两党轮流执政已经好几百年,大家都是有赢有输,赢得光彩,输得服气。
不知怎么就冒出一个输不起的人,硬要把良性竞争说成是生死战争,结果这么多人就信以为真了。
在自由竞争的状态下,每个人都有可能赢,也有可能输。
对输不起的人来说,为了达到必赢的结果,他就一定会费尽全力证明自由竞争是不靠谱的。
既然自由竞争不靠谱,那垄断权力就是唯一的选择。
何伟在《他乡之河》(Other Rivers - A Chinese Education)中提到,2019年他在浙江参观了一些小工厂,有些工厂已经接到了Trump 2024的旗帜订单。
2019年的时候,川普还不知道自己2020年会输,那他准备2024年的旗子是要干什么呢?
在什么情况下他才能第三次当选美国总统?
有些小事情,常常会令人细思极恐。
极有可能,他想的不止是“必赢”,而是要“永赢”。
唐纳德·特朗普的商业与政治生涯,始终贯穿着在电影《飞黄腾达》里呈现的其青年时期从导师罗伊·科恩处习得的三大原则:Rule first:attack attack attack(想尽一切办法攻击对手);Rule second:admit nothing deny everything(不管说过什么做过什么,都不要承认);Rule third:you claim victory and never admit defeat(不管别人怎么说你,永远都要自称赢家)。
当这位地产商出身的总统发动全球关税贸易战时,科恩传授的"攻击、否认、胜利"法则已演变为重构国际经济秩序的战略工具。
这场贸易冲突,本质上是特朗普将商业博弈术移植到国际政治场域的一次大规模实验。
一、攻击法则的全球化投射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黄昏斜照中,特朗普用金色签字笔在《1974年贸易法案》第301条款文件上留下粗重笔迹。
这个象征性动作揭开了关税战的序幕,恰似《飞黄腾达》中年轻特朗普掀翻咖啡杯的暴力美学重现。
科恩传授的"永远先发制人"策略,在此转化为对全球供应链的精确打击——中国、欧盟、加拿大等经济体被列入攻击名单,并非基于实际贸易数据,而是遵循"制造冲突以重构规则"的商业逻辑。
在301调查报告中,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指控中国"系统性知识产权盗窃",但拒绝提供完整证据链。
这种模糊指控策略,恰是特朗普在1980年代地产诉讼中惯用的"法律恐怖主义"升级版。
当中国要求WTO启动争端解决机制时,美方已单方面加征500亿美元商品关税,完美复刻了科恩教导的"用程序暴力摧毁对手谈判空间"战术。
攻击法则在国际舞台的运用,使传统外交磋商机制沦为摆设。
特朗普团队对关税武器的使用,呈现出显著的商业谈判特征。
2019年5月对墨西哥的关税威胁中,白宫创造性地将移民问题与汽车零部件关税挂钩,这种跨领域打击策略正是科恩"将不相干筹码纳入谈判桌"理念的延伸。
当加拿大铝制品被加征10%关税时,特朗普在推特宣称"这是最伟大的交易艺术",将国家间贸易争端降维成曼哈顿写字楼里的商业博弈。
二、否认主义的政策化实践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发布报告,指出关税战使美国企业损失460亿美元时,白宫经济顾问纳瓦罗立即指责"这些数字来自中国资助的智库"。
这种条件反射式的否认,完美继承了科恩"真相取决于谁在定义"的哲学。
特朗普政府创造性地将商业否认法则升级为数据战争:美国商务部重新定义贸易逆差计算方式,将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收入纳入统计,使原有逆差数据瞬间蒸发23%。
在农产品出口受挫的艾奥瓦州,特朗普面对质疑声浪宣布:"中国正在支付数千亿美元关税"。
这种违背经济学常识的断言,与其在特朗普大学欺诈案中的应对策略如出一辙——当事实与叙事冲突时,用更高分贝覆盖真相。
政府官员配合出演的"否认者联盟":财政部长姆努钦坚称"没有股市波动",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否认"供应链断裂",构成科恩"否认矩阵"的官僚体系版本。
最具破坏力的创新,是将否认法则转化为政策工具。
2020年6月,白宫将10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时,提供的"威胁国家安全"证据被加密处理。
这种"不可证伪的否认",使国际规则陷入空转。
正如特朗普在《飞黄腾达》中应对种族歧视诉讼时,通过反诉政府诽谤转移焦点,关税战的实质争议在否认迷雾中失焦。
三、胜利叙事的战略透支2020年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仪式上,特朗普手持放大版协议文本宣称"史上最伟大胜利"。
这个经过精心设计的视觉符号,与其在《飞黄腾达》中宣布赌场交易成功的场景构成时空呼应。
科恩传授的"胜利宣告术"在此完成国家化改造:协议文本中73次出现的"双方同意"条款,实际上将中方既有改革承诺重新包装为美国胜利。
白宫发明的"关税杠杆胜利法"更具创造性。
当墨西哥为避免关税威胁而承诺加强边境管控时,特朗普将其宣传为"不付钱就胜利"的经典案例。
这种将威胁成本转化为政治收益的操作,正是其在1986年大西洋城赌场交易中"用破产威胁债权人让步"策略的升级版。
胜利叙事超越客观得失,成为支撑政策延续的精神鸦片。
最具风险性的胜利透支,体现在对全球贸易体系的解构性宣称。
当WTO上诉机构因美国阻挠而停摆时,特朗普宣布"我们终结了全球主义的骗局"。
这种将体系破坏包装为重大胜利的话术,与其在《飞黄腾达》中将四次破产重组吹嘘为"战略调整"如出一辙。
通过将多边机制崩溃转化为"美国优先"的胜利,科恩传授的叙事炼金术完成了从商业欺诈到政治工程的质变。
结语:规则崩解者特朗普的商政实验留下了双重影响:在国际贸易领域,其将科恩三原则制度化的尝试,证明商业战术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适配性存在致命缺陷;在政治文化层面,这套"攻击-否认-胜利"机制成功解构了事实与谎言的界限,为后真相政治提供了操作模板。
正如电影《飞黄腾达》中科恩的幽灵始终盘旋在特朗普大厦上空,这套诞生于曼哈顿写字楼的商业哲学,仍在持续释放其改造现实秩序的黑暗魔力。
英文名《学徒》,这是一部美国现任及前任总统特朗普的真人传记片,但是拍的又不是太真实,充斥着符号化象征意味,以特朗普向他的精神导师罗伊•科恩拜师学艺为切入点展现他从学徒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一段发迹史,在特朗普80多年的人生上演的众多戏剧化故事中选取了这样一个视角,可谓构思独特。
罗伊“三原则”被特朗普发扬光大,永不认错,永不承认失败的表演型人格原来源于罗伊。
特朗普自踏入精英俱乐部遇见罗伊开启了他的开挂人生,精英俱乐部各色名流汇聚,光鲜靓丽外表下暗藏的是各式阴谋诡计、声色犬马的污秽行径。
特朗普的成功,代表着又一个美国梦的实现,资本主义的繁荣竟是一个又一个残忍、伪善、自私、丑陋的小人策划的一桩桩成功的商业、政治事件推动起来,让人心惊更让人心寒。
特朗普疯狂敛财欺骗父亲,对哥哥残忍把他赶出家门间接造成哥哥的自杀,就是这样一个泼皮无赖、骗子刽子手两次当选美国总统,这个世界真是疯了。
特朗普不仅对亲人狠,对师长朋友狠,对自己更狠。
有个印象很深的桥段,注重个人形象的他,想减肥却不想锻炼加节食,选择了抽脂;想逆转秃顶却不想植发,选择了头皮紧缩术。
忍常人不能忍,为了变美如此受罪,这决心毅力果然是干大事的人才有的,不得不佩服。
影像颇有80年代复古风,“冬兵”扮演的特朗普和杰瑞米•斯特朗扮演的罗伊•科恩表演都很精彩。
虽然罗伊是个烂人,最后罗伊生日宴一场戏,看着罗伊的落寞残败竟有点心酸。
猎奇。是否写实不清楚,不过感觉对懂王的确不那么友好
两星半。把如此丰富、在漩涡中心的人拍得如此无聊和落俗也是一种能力。
表演非常精彩,快节奏展现早期川普成长蜕变的过程,同时表达商战的腐败黑暗。师徒二人的转变残酷又现实。剥离情感,圆滑厚脸皮又充满战斗力的“赢家”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做旧的质感和摇晃的镜头有种老剧的感觉。
384真好看呐曾经需要挨家挨户收房租还险些被开水泼为了pre-nup在街头讨价还价过后还要求龙熊小黑屋的秘密卷宗买名牌还支票想到了阿宝帮爷叔倒霉亲哥被老爸羞辱的称为跑天上的公交司机三大准则,进攻进攻进攻,坚决抵赖不认账,然后哪怕搞砸了也要装赢不切香烟,不切老酒,不健身,好孩子,吃安非他命副作用养胃,怪不得80岁开会王为了形象抽脂,然后割掉块头皮止秃,是个狠人大卡蒂凡尼袖扣啧啧啧不愧是犹太人中的战斗机也只有妈妈会宠爱的夸他像罗伯特雷德福,又明智拦下兄弟姐妹们的信托抵押
无趣的川普cosplay 也就影像风格算是有一些吸引人的点,不过感觉用在深夜魔鬼秀会那部影片更好看
没什么意思
用最没新意的方式讲了川普,甚至觉得它就没有拍出来的必要。塞巴斯蒂安·斯坦也没有太出色。
挺好看。美国能有这样的好儿子,活该啊。灯塔能选出这样的总统,也是很努力很认真很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是不是做灯塔久了自己的那一套道德浆糊给美国人民弄恶心了,来个特朗普这种看着还实在,弄进来破坏破坏给自己解恨,那些道貌岸然的大富豪老百姓也很无奈啊。但这事儿吧,就是这样,你绝对服从一个教父,那就只能当会鼓掌的好儿子。万斯你看过这个电影吧。
明白了trump哪儿学来的这些阴招
生日那场拍的不错,至于川普本人。。。。给他立传还是太早,身为一个传记片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弧光,比起这片,播客里的他更真实更好看
主线是特朗普从罗伊罗恩那学来的混世规则,大部份特朗普标签我们都已经很熟了,所以谈不上一惊一乍了,最多来一个哦~~~至于真的假的也没人在意。作为传记电影,总觉得有点轻飘飘,就看了好像又啥都没看过,不过电影本身调性还行,就这种进攻进攻进攻,永不认输的燥性。
传记片拍得太平了,缺乏人物魅力,对比现实中的川普形象都显得过于保守,川普的发家史无异于一部厚黑学,缺乏人物的高光时刻,对这样一个神经质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的名人而言,表演的张力和剧作的戏剧性没有被如预期的呈现。或者说,导演正在进行一种祛魅式的创作,讲述川普成为“川普”前的过程,一个关于谎言、操控和背叛的美国梦的故事,太多的经典珠玉在前,这部的分量有些微不足道。
当你割下血肉饲养毒蛇当做baby pet时,就该预判到某一天自己会中毒的事实。毋庸置疑,特朗普这个人才是那三条规则的主人:永远进攻,永远正确,永不认错。旁观者角度,一个心里只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人,眼里没有春天秋天,这种生命的意义稀薄到周围无法正常呼吸。
比较初步的文献整合,连字体都还没统一的那种。
没想到实际上是一部同性恋电影,能把trump这样的人拍得如此无聊也是一种技术。律师演得很好。
川普:阿巴西阿西吧
拍得挺好挺到位,冬兵演得相当传神,斯特朗也很厉害很厉害,选择的影像风格很有年代感,就是中间稍微差了一点点气和节奏
超出预期的号,Bucky 和 Jeremy Strong 都贡献了极其优秀的演出,尤其是 Bucky 在模仿川普上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从最基础的发型设计和戏服选择,到身形的变化,再到细节之处咬字的嘴部变化,斜眼的微表情,甚至发音位置都可以说是可以以假乱真的程度。编剧还很心机的在台词里用了很多川普喜欢的词汇,例如 I've never seen anything like this, fabulous...标题“Apprentice”一语双关,指的是川普大火的节目,也是这个作品中的他 —— Roy Cohn一手推出来的魔鬼。但仔细想想看,没有他也会有别人,川普有一句话说对了"you got to have it in you"。导演是带着非常明确的拍的,所以在发行和票房上会获得阻力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从电影院出来,想象了一场景:如果川普今年真的当选了,奥斯卡把最佳男主颁给 Bucky,那该多好玩。
权力关系对调后,身份地位也进行了互换,造出“野兽”的人也成了“野兽”口中的猎物。演员表演俱佳,最大问题还是在于讲述方式比较死板且平淡,且角色人格魅力几乎没有,让人很难进入。观感就是不管是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还是make Trump great again,似乎靠的就是不要脸、忘恩负义和自我麻痹,不过倒也是跟这个片名形成了很好的讽刺呢。
阿巴西应该把拍这部戏的过程和首映后的风波拍出来,戏外比戏里精彩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