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想结束这一切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主演:杰西·普莱蒙,杰西·巴克利,托妮·科莱特,大卫·休里斯,盖伊·博伊德,哈德莉·罗宾逊,格斯·伯尼,艾比·奎因,蔻碧·米纳菲,安东尼·格拉索,泰迪·库卢卡,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我想结束这一切》剧照

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2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3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4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5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6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3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4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5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6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7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8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9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20

《我想结束这一切》长篇影评

 1 ) 都逃不过那场漫天飞雪

万王之王尚且埋进莽莽平沙,芸芸众生又怎能一直光芒万丈?

谁不是这位垂垂老矣的清洁工?

谁不默默无闻地来赤条条的走?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不要嘲笑老者的褶皱和臃肿,外貌和职业不过是寓意的普世注脚,每一道皱纹都是生命的挽歌,变形的身躯只是皮囊终朽的表征,法老王穷尽心机的木乃伊也难逃这场终极的风雪。

指点江山,儿孙满堂又如何?

你的殿堂终将崩塌,你的旧物终将湮灭,几代人之后,谁还记得你的样子?

谁还诵念你的名字?

生命的单程票里充满了不甘和遗憾,不仅小人物如此,伟人巨匠莫不如是。

 2 ) 我从顶点往下跳

写下这段文字时,我刚刚拿到国奖。

成为我们学校第一个拿到国家奖的专硕学生,答辩依然被老师为难。

我依然笨手笨脚、不会和人打交道,演讲依然怯场。

自信、从容、成熟、情商,这些原来不是长大了就会拥有,国家也不会按需分配。

成绩和荣耀并不会带给你活下去的动力,我依然每天都不想起床,找不到内心的驱动力。

当我发现完成一件“大事”之后生活依然没什么起色,我比从前更加失落。

我们的校园会好吗?

我不知道。

每年依然有很多硕士和博士死于非命,我累了就会加入,遇到温暖的人就再扛一扛。

我想结束这一切,我想让爸爸妈妈喜欢荣誉背后的我;我希望男人爱我的灵魂,而不是辛辛苦苦健身后的肉体;我想躺在床上看漫画,我其实不喜欢运动。

我去找自己,才发现一切都来不及。

 3 )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我想结束这一切

(一篇自用笔记)农舍+公路版《纽约提喻法》,自知版《穆赫兰道》。

开片库里肖夫影像。

超现实/意识流:时空流转(小狗骨灰瓶、洗衣、母亡)+虚实穿梭(①叙事层次:片中片与当下事件②身份问题:被Jake听到自白,像她的Jake童年照片,署名Jake的她的画,电视剧主角Yvonne与Lousia的来电,被错叫Loucia/Lousia/Ames,生物学者、物理学者、服务生、画家、诗人之间变幻的职业)。

Lucy是一个装置、一个《搏击俱乐部》般的拼合Jake及其一生所有爱人形象的意识造物,时空错乱则在某种程度上呼应Jake幻想过程的迟疑——该把她放在时间线何处?

通过捏造相恋,Jake捏造了自己,一个理想的Doppelgänger(二重身)。

素材拼贴:电影(片中片)、舞蹈、动画、演讲、舞台剧。

强弱有别的两种音量:心理距离(车上自白与对话)、物理距离、真与幻(地下室呼喊)的距离。

构图:①海报的那帧画面,Lucy居中,对称,均衡,摒除Jake及其父母,“只有Lucy在宴席”的视觉错觉是“只有Lucy并非脱胎于真实琐碎”的反喻。

②闪回的无人走廊,引向消失点的直线,纵深感强烈,空荡而幽深的内心的具象。

③雪地黑车,左上布光的对比最强,而周围阴暗如死将至;鸟瞰远景,主宰性的全知视角下,走出车的角色小如蝼蚁。

阐释性/暗示性的自指/互文: 指向形式,剧情的虚幻属性与Lucy的理想属性:①威廉·华兹华斯《颂诗·忆童年而悟永生》里的Lucy。

②Anne Kavan小说Ice的主角亦在追求一个无名女子。

③Lucy自喻吹过Jake父母的风、时间。

④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⑤Jake卧室里有《纽约客》前影评家Pauline Kael的选集For Keep:30 Years at the Movies。

Lucy在车上评价《醉酒的女人》与Gena Rowlands的表演,一字不差地模仿Kael的言论,而年龄不定、各层次的表情、精神崩解等评价吻合Jake父母年龄与Lucy身份多重性的意识加工。

指向内容/主题,Jake的生活困境与所思。

①模仿,被他者的电影、诗、画作填充的精神世界。

地下室临摹调性主义画家Blakelock的画作;Lucy自白“很少有人在死前拥有自己的灵魂”,接着引用爱默生与王尔德;而Jake死前模仿的约翰·纳什演讲源自《美丽心灵》,唱段Lonely Room源自《俄拉克荷马》。

②给自己喂精神鸦片,希望的利用与否定。

Lucy自白“只有人类知道自身死亡之必然性”“所以发明希望”;Jake讽刺“Every cloud has a fucking sliver lining”。

③外貌焦虑。

Jake讨论美丑问题。

④原生家庭,渴望并幻想母亲的赞美。

车内讨论精神分析,“母亲是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这种废话,那是厌女的噱头、弗洛伊德式的胡说八道”。

⑤恐惧衰老。

Getting old ain't for sissies, as Bette Davis said;Lucy关于老年的课题;车内讨论,“怎么能因年龄而敬佩一个人”。

⑥停止幻想,最终自杀。

David Foster Wallace的A supposedly fun thing, I will never do again,以及他的出名的死;校园舞蹈《俄拉克荷马》Curly之死。

“回家”是回忆的溯源,“我想结束这一切”由Lucy想分手到Jake与自己分手,幻想、生命、自我安慰,以与猪和解、雪地之死终结。

其他印象片段:牛顿第一感情定律。

Bonedog,妻子形状的孤独;一切都不动,除了你体内潮起潮落的盐;你的眼睛已成为一种饥饿。

Genius与Genus问答游戏。

勤奋胸针与聪明胸针。

Lucy反复下楼。

塔尔西镇奶品店的挽留。

-You don't have to go.-I don't have to go where?-Forward, in time.You…you can stay here.两个角度特别的影评:以公路旅行为喻体构建毁灭的必然性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66355/物体及语言细节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858751/

我愿称之为游戏式+小说式影片,可考据可推理,随便滑进度条哪点都能愉快重温,比考夫曼的前作《纽约提喻法》睡点高多了,昨晚看到凌晨都不困,只略后悔把它在想看列表塞那么久,都2022了……

 4 ) 考夫曼败在这个高难度的文学作品改编里

查理·考夫曼的剧本构思奇特,充满了无拘无束的幻想和荒诞不羁的人物,情节发展也是令人捉摸不透,自然获得了鬼才编剧的美誉。

他早在1999年就凭天马行空的《傀儡人生》而一举成名,进入到千禧年后,更接连创作出《人性》、《改编剧本》、《美好心灵的永恒阳光》等剧本,捧红了斯派克·琼斯和米歇尔·贡德里这两位以拍摄MV起家的文艺片导演。

直到2008年考夫曼才执导自己的处女作《纽约提喻法》,没想到的是,等了12年他才再次执导真人电影,那就是今年这部作品《我想结束这一切》。

尽管相隔多年重出江湖,但是考夫曼依旧不按常理出牌,在貌似简单的男女情感故事里编出超级诡异的情节,烧脑程度直逼同期上映诺兰的《信条》。

众说纷纭的解读似乎成为了这部奇作的最高待遇,从细节中抓到蛛丝马迹并完整拼凑出剧情成为影迷欣喜若狂的时刻。

对于读过原著小说的观众来说,这无异于是一次绝妙的体验,而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毫无准备地看完这部考夫曼的新作,如坠雾中和莫名其妙才是最真实的自然反应。

考夫曼大胆地将主人公的心理投射转化成一对年轻情侣,两人驾车前往男主角家中的路上闲聊,两人所有的对白和内心想法均出自主人公临死前的思绪和意识。

这种意识流的叙事令作品呈现出玄幻飘渺的观感,不合逻辑的情节和超现实的画面接踵而来,女主角的名字(甚至面孔)不断变化,而在男朋友家中样貌年龄不断变换的父母这段情节最为瞩目。

▲在男主角家中的情节最为惊艳然而,在我看来,这种不断变换人称视点的意识流叙事方式似乎更适合文学作品,因为在文学作品中的叙事人称的转换往往轻而易举,毕竟只是文字。

而在电影里,这种叙事观点的变换往往要依赖影像,要么是回忆,要么是相似的人物。

在这部作品中,这种操作显然未如人意。

尽管老校工的线索在影片开始便出现,但是在大部分叙事过程中都隐藏不见,前置的人物是误导观众的男女主角,将实际不存在的人物当作重点角色来进行刻画,这种叙事策略相当冒险。

观众已花去四分之三的时间对男女主角产生了共情,到最后秘密揭露之后,观众要迅速调整已有的感受,并将这种复杂的观感从男女主角移情到这个老头身上,一时间难以让观众找到两者之间的情感共通点是意料之中的事。

尽管导演后来用一场发生在校园里的舞蹈场景来努力实现这种情感的过渡,这种舞台剧的表现手法在考夫曼处女作《纽约提喻法》里令人惊艳,那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戏剧导演,他导演的戏剧与自己的人生逐渐合二为一。

然而,这种手法在此却带来生硬突兀的感觉,此前主人公幻想出来的男女主角情节,根本没有融洽地衔接上这场主人公现身参与的舞蹈表演。

▲绝大部分情节是两人在车内的对话除此之外,考夫曼显然也没能掌握好对白与影像表现两者的分寸。

男女主角两人在汽车里大段的对话戏份显得枯燥单调,从物理到诗歌,再到影评人对卡萨维蒂名作《醉酒的女人》的分析等等不一而足。

丰富而芜杂的话题有过于炫耀的成分,也许还有导演夹带私货的嫌疑。

这部分在车内谈话的处理基本上照搬了文学手法,似乎欠缺了一些影像上的表达。

相比之下,女主角在男主角父母家中的段落明显有趣多了,不停变换年龄和容貌的父母,优雅诡异的室内设计等等都将文字中难以实现的部分得到出彩的影像化处理。

尽管这部作品没能如导演12年前的处女作《纽约提喻法》令人惊艳,但是考夫曼执导的作品主人公都不约而同地具有无法摆脱的宿命和悲剧色彩。

死亡这个话题一直萦绕着主人公的思绪,无论是纽约的戏剧导演,还是籍籍无名的老校工,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过不少美好的事物,也曾得到过爱情和亲情的眷顾,但是到最后却落得孑然一身的无依状态。

幸福对他们而言要么是转瞬即逝的珍稀体验,要么是在绵绵不绝的回忆/幻想中用来聊以自慰的兴奋剂。

死亡和孤独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这也是考夫曼导演的作品中永恒不变的主题。

 5 ) 骨狗

Coming home is terrible whether the dogs lick your face or not whether you have a wife or just a wife-shaped loneliness waiting for youComing home is terrible lonely so that you think of the oppressive barometric pressure back with you have just come from with fondness because everything's worse once you're home You think of the vermin clingling to the grass stalks long hours on the road,roadside assistance and ice creams and the peculiar shapes of certain clouds and silence with longing,because you did not want to return Coming home is just awful And the home-style silence and clouds contribute to nothing but the general malaise Clouds,such as they are,are in fud suspect and made from a different material than those you left behind You youself were cut from a different cloudy cloth, returned,remaindered ill-met by moonlight unhappy to be back,slack in all the wrong spots,seamy suit of clothes,dishrag-ratty,wornYou return home,moon-landed,foreignThe Earth's gravitation pullan effort now redoubleddragging your shoelaces looseand your shouldersetching deeper the stanza of worry on your foreheadYou return home deepeneda parched well linked to tomorrowby a frail strand ofanywayYou sigh into the onslaught of identical daysone might as well,at a timeWellanyway,you’re backThe sun goes up and down like a tired whoreThe weather immobile like a broken limb while you just keep getting olderNothing moves,but the shifting tides of salt in your bodyYour vision blearsYou carry your weather with youthe big,blue whale,a skeletal darknessYou come backwith X-ray visionyour eyes have become a hungerYou come home with your mutant giftsto a house of boneEverything you see nowAll of itbone参考译文:回家很可怕无论狗狗是否舔你的脸无论家中等待你的是一个妻子还是妻子形状的孤独回家孤独得可怕以至于在你回想起你刚刚离开的那个充满沉重气压的地方时 也带着一些喜欢因为一旦回家后 一切会更糟你竟带着渴望地去想 附着在稻草杆上的害虫路上长时间的路程 道路救援和冰激凌还有某些云朵特别的形状和寂静 因为你不想回家回家是...就是可怕而家庭生活的沉默和乌云仅仅只会徒增普遍的不适感这样的云其实很可疑 他们的构造物,不同于你留下来的那些物质你自己是从另一块 多云般的布上裁剪而出被归还,被剩下 月光下不幸相会不乐意回归 不该松垮的地方会都松垮满是线头的布服 抹布般的邋遢 破烂不堪你回到家里像是抵达月球的外星人地球的引力拉扯现在力量加倍拉扯松弛了你的鞋带还有你的肩膀将你额头上担忧之诗节刻的更深你回到家里 更为深沉一口连接至明天的干涸之井通过一缕虚弱的如此这般日复一日 毫无变化 你长长叹气有时人也会这样好吧总之,你回来了太阳像个疲倦的妓女一样起了又落天气犹如折断的肢体一样毫无起伏一切都是静止的 除了你体内潮起潮落般的盐分你的视线朦胧你不为外界气象所影响巨大的蓝鲸 骸骨般的黑暗你回来了 带着X光的视线你的眼睛已成为一种饥饿你带着变异天赋 来到家中来到一个骨头之家现在你看到的一切所有一切都是骨头

 6 ) 时间与记忆的迷宫(试着拼个全图,有剧透)

我觉得导演的意图是搭建一座时间与记忆的迷宫,那里有非线性的时间,有记忆的碎片,有强烈的感情,有无逻辑的徘徊,有难以名状的忧愁,有生而为人的无尽痛苦。

本片并不是一盒拼图。

如果观众试图把一切归位,一定要拼出一幅清楚有逻辑的图像,那估计会有点失望。

但是,我恰好是一个看侦探小说长大的解谜狂,我对以因果关系解释一切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

所以我还是想在拼图方面做些努力,希望能给觉得此片很难理解的友邻提供点线索。

本片的主角其实是那个拖地的老头。

他应该是一所高中的清洁工。

Jake这个形象是他脑海中的自己——年轻时的他加上想象中的他的那么一个综合体。

这解释了Jake对那所高中的描述:“130间教室,一个体育馆,两个更衣室,讲堂,10个洗手间,6个办公室,教师休息室,辅导员中心”。

几乎只有学校的清洁工会这样描述学校,不是吗?

学校对他而言是房间和房间的数目,是每天要巡视清洁的路线,而不是里面的人。

这也说明主角是个孤僻的人。

我们可以想象他在学校里很少和人交流,只是一直默默地打扫着所有房间,一天又一天,几十年如一日。

所有情节和对话都是主角脑中的想象。

我们注意到对话中大量出现了文学、电影、艺术和科学的内容,可见主角是一个知识相当丰富的人。

他可能受过良好教育却郁郁不得志,当了一辈子清洁工;或者他虽没受过太多教育,但热爱阅读、观影和欣赏艺术。

不管怎么说,我相信他是一个性格内向、内心丰富、感情敏感、沉迷幻想的人。

他没钱没地位,从来不被人看见。

他这样沉默而压抑地过完了一生。

他在一个农场里长大。

他的父母有些怪异、上不了台面。

我想他有时是以父母为耻的。

不管他成功与否,他毕竟是个比较聪明的人,他小时候得过奖;但他父母智力不高、总是不得体、讲错话。

他大约有过带朋友或女友回家的经历,他的父母表现得很糟糕,令他很煎熬。

父母也不理解他,他喜欢艺术,而父亲对艺术的无知评论令他窒息。

他和父母不很亲近,至少智识上他们无法交流。

但他是爱父母的,年老失智的父亲、病弱垂死的母亲令他痛苦,但他无能为力。

这些都可能是他生命中真实的场景。

他也记得父母给他的温暖:满桌的食物、总记得给他做他最爱的甜食,可是那些场景同时又是满满的尴尬和隔阂,他们也许从未通畅地表达过对对方的爱。

在“回家吃饭”那段戏中,父母一会儿年轻一会衰老,因为那些是记忆的非线性组合。

从主角的年龄看,他的父母应该早已去世了,他的记忆里确实有死去的母亲躺在床上的样子。

我想他是一个喜欢甜食的人,从他肥胖的身型便能猜出。

他总是默默地窝在家里看书、看电影,同时吃着糖份极高的食品。

他喜欢那个冰激凌的广告:这里没有烦恼,请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第一口咬下去,就包治一切忧愁、让你喜笑颜开。

他从小沉迷甜食,因为巨大的份量和毫无节制的糖分填满了他内心的寂寞和空虚。

但是那种徒劳的填塞有时也让他感到恶心:在记忆的迷宫里,他买了两杯巨大的冰激淋,但终于觉得甜得恶心,吃不下去。

他暴躁地想扔掉那些爱的替代品。

Lucy打开垃圾箱,里面都是最大号的空冰激凌杯。

那是无数个孤独的夜晚。

我猜他无数次突然对自己狂怒,想戒掉恶习、想走出家门过更积极的生活。

他对自己虚度的人生感到恶心。

但当然他不会成功。

Lucy提到:“你(Jake)的母亲冷而甜”;Jake说Lucy也是冷而甜。

女人在他心中都是冷而甜。

她们冷若冰霜地拒绝他,但她们看起来那么甜美。

如果得到一个女人的爱,一定包治一切忧愁,他是这么想的。

然而我猜他也许从未得到过女人的青睐。

Lucy可能是他从前某位女友的形象,或多位女友的混合体:鉴于她一会儿叫Lucy、一会叫Louisa或者 Lucia。

我觉得更可能是一位女友,或者主要来自对一位女友得记忆:一来主角不像是有过许多女友的人;二来这几个名字过度相似,像是对同一人的模糊追忆。

也可能Lucy完全是他想象出来的人,取材于电影(比如那个女主是餐馆侍应,男主突兀示爱的电影)。

他对情爱十分自卑,这个想象或回忆中的女友同意与他交往只不过是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并且她时时刻刻都在打算与他分手。

而他总在讨好她,试图用体贴得体的应对留住她。

那种焦虑感始终存在。

在回家吃饭那段戏里提到他遇到女友的方式:他想要她的号码,但太怕羞不敢开口。

他应该有过那种经历:默默地看着某个女子,却不敢上前搭讪。

他会幻想一些补偿性的情节:Lucy明白他想要电话号码,心里也默默地觉得他可爱,所以主动给他开口的机会。

如果真能找到这样的女友带回家里,父母一定会给他鼓掌、为他高兴,但这种事情大约从未发生过;也可能确实发生过一两次,但女友很嫌弃他家或他父母,总是想赶紧离开,就像Lucy总想赶紧离开。

是的,Lucy总想离开,她一再地催促他快走,她(或她们)那样嫌弃他、那样嫌弃他的家人——他的自尊受过多少这样的屠戮。

他不可能不愤怒,他终于发了脾气,但最后仍是以向Lucy道歉告终。

他是个明理的人,他知道那种基于性饥渴的愤怒是错误的,但这不代表他可以消除那种愤怒。

Jake保持了绅士风度,因此获得了卑微地轻吻Lucy额头的资格;清洁工给了Lucy很多理解和包容,因此获得了一个无关情爱的拥抱。

这已经是最好了,扮演理解、尊重女性的卑微好人,总能得到一点爱的残羹冷炙吧?

更炽烈的爱情,那段超现实舞蹈中那种火热的、基于性吸引的爱情他不配得到。

注意那段舞蹈中,从丑陋肥胖的Jake背后走出了一个更英挺帅气的理想版的他。

与女子舞蹈的是那个理想版的他——肥胖版的他连上场的资格都没有,即使在他自己的想象中也没资格——“我不配”。

如果模样生得好些,也许就会有爱情了吧?

他肯定这样设想过、叹息过。

同时他当然恨那些帅气有魅力的男人:舞蹈的最后,年老的清洁工(他自己)杀死了那个男人,试图强夺那个女人。

他当然无数次有那种欲望,强奸那些看不上他的女人的欲望。

买冰激凌的时候他说:她们都认识我,如果她们知道是我就不会过来服务了,所以你帮我买吧——他可能当过stalker,骚扰过女店员。

但是女人最后都毫发无伤地逃走了。

还是买大杯冰激凌吧——去买冰激凌总不会被拒绝,大杯冰激凌四块钱,想吃多少吃多少,包治一切烦恼。

他是个矛盾的人:他轻盈又超脱,像那个写论文的女人,谈着文学和艺术,对生活早就看淡。

他猥琐又卑微,像那个肥胖丑陋的家伙,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去骚扰美丽的女人,不要脸。

他那样渴望被看见,所以他让老年清洁工对Lucy说:“我能看见你“,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

同时他又那样害怕被看见,所以他千方百计阻止Lucy进地下室,因为那个洗衣机里有清洁工的制服,一件又一件,像他每天枯燥重复的卑微人生。

他不希望她看到那个有知识、有礼貌的男人(幻想中的他)背后,真实的他是一个衰老可悲的清洁工。

他实在太自卑了,连在满足愿望的幻想中他给自己设计的形象也不怎么样。

他想结束这一切,如那个坚强独立的女人想离开男友,那是优雅决绝的,自杀是一种姿态;但他也知道其实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在别人眼中他是什么样子的:脱光衣服的肥胖衰老的身体,一大坨脂肪而已,一头浑身是蛆的猪而已。

那头猪的事情大概是他童年的一个阴影的片段。

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个片段,那个片段里有对死亡的恐惧,有对令人恶心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厌恶,有对自己的厌弃——他是个敏感而热爱文学的人,他不会体会不到这一层。

在最后的想象中,他得了诺贝尔奖。

他在致辞中说他的生活充满成就和意义;他毕竟是个聪明人,他小时候得过奖,如果做了正确的选择,也有可能过上那样的一生吧。

这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冻死之前的幻觉里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然而那些该死的痛苦总是冲破潜意识的表层,连片刻甜美的幻觉也不让他享受。

于是致辞之后他又唱起了光棍的悲歌:我想要一个女人,她美丽的长发拂过我的脸庞,她温暖的手臂环绕我的身体,她甜美的爱情治愈一切。

理想中的一切,不可能得到的一切,也许就在隧道那一侧的光亮中——在皑皑白雪里,终于可以结束一切,真轻盈、真好。

可是有一天人们会挖开白雪,看到真实的结局——一个肥胖丑陋的老家伙,赤裸裸地死在车里——真恶心、太恶心了。

 7 ) 隐喻、梦与傀儡人生(长文多图:含拉片图解、原著对比与两篇采访总结)

我看见木偶在小小的剧场里手舞足蹈,随着木偶线的操纵而上上下下地运动着,严格按照角色规定进行表演。

我学会了理解木偶剧场的逻辑,发现自己的眼睛在追随木偶的表演。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里,我也被吊挂在操纵我的木偶线上,我借此给自己定位并承认了这种定位。

一刹那之间,我知道我很像是个木偶。

不过,随后我就捕捉住了木偶剧场和人生戏剧的深刻区别。

两者不同的地方是,我可以停止木偶的演出动作,抬头仰望并感知操纵我的那条木偶线。

这个停止演出的动作是我走向自由的第一步——彼得·伯格(Peter L. Berger) 腹语术(Ventriloquism)

当看到这个插入镜头的时候,我们会回忆起《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熟悉、独特的目光潜入身体,只不过这次视角从窥探者变作被窥探者。

这是考夫曼从未脱离的母题(Motive):傀儡,如果将主人格(老人)之外的人格视作傀儡,或者说“容器(Vessel)”,正如查理·考夫曼在Google Talk的访谈中提到的,那整部电影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隐喻。

原著中当副人格与老人(本体)相融合时,伊恩·里德写道:“寓言,”他回答,“精妙的隐喻。

我们不只通过自身的实际经验来理解和认知事物的意义和效用,更通过象征来判断是否做出接受、拒绝、理解等行为。

我想结束这一切7.0[加] 伊恩·里德 / 2017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查理考夫曼将这个隐喻完善成了更具戏剧风格的诡异演出,正如《失常》里身高30厘米的木偶人的逐渐失序,《我想结束这一切》中腹语者(Ventriloquismt)的表演在人格裂解的过程中逐步崩塌,于是他们向着着熟悉安全的地方(学校)驶去,没有回头路。

失常 (2015)7.52015 / 美国 / 喜剧 动画 奇幻 / 查理·考夫曼 杜克·约翰逊 / 大卫·休里斯 詹妮弗·杰森·李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 (1999)8.31999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奇幻 / 斯派克·琼斯 / 约翰·库萨克 卡梅隆·迪亚兹隐喻的架构1.以老人的真实行动作为线索贯穿全片原著中的真实事件是以旁观者对话的形式插叙呈现的,如,在描述老人的死因时:——有人知道正式死因吗?

——失血过多,从那些刺穿的伤口流出来的。

——真可怕。

——我们估计流了几个小时的血。

流血量特别大。

而查理·考夫曼选择了一种更方便视觉呈现的形式。

开头要注意老人的房间:

通过墙纸的对比,我们可以得知这就是杰克的童年房,在杰克父母家的一个几十秒的镜头中,考夫曼展示了杰克的部分书籍与碟片,我将列出其中的一部分,粗体的书与电影重点出现在老人的幻想中,在后文将加以解释,其他涉及到的领域成为老人幻想中女主与杰克的职业。

(从左到右)《化学》,《体质人类学》,《物理学原理》,Sylvia Plath的两本诗集,《歌德的色彩理论》,吉米的骨灰盒 在原著中,老人之前为一个不善言辞的物理学家,之后做了三十年清洁工,本片似乎也沿用了这个设定。

《冰》Anna Kavan

Ice评价人数不足Anna Kavan / 1997 / Peter Owen Publishers著名成人杂志 《阁楼》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华斯华兹诗集》,碟片《美丽心灵》,《病毒学导论》,David Foster Wallace的散文集A Supposed Fun Thing I'll Never Do Again,Pauline Kael的电影评论集For Keeps,《哼鸣的影响:为了健康和快乐的声音疗法》

美丽心灵 (2001)9.12001 / 美国 / 剧情 传记 / 朗·霍华德 / 罗素·克劳 艾德·哈里斯

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7.6[美]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 2017 / 湖南文艺出版社

For Keeps评价人数不足Pauline Kael / 1994 / Dutton Adult

含有Bone dog的Eva H.D.诗集Rotten Perfect Mouth

Rotten Perfect Mouth目前无人评价Eva H. D Eva H.D

左下角的《怪形》《杀人狂魔》《我是少年狼》《极度空间》《电话谋杀案》都是经典科幻、恐怖、邪典电影这件屋子近乎老人的心灵之屋,既组成他的精神世界又将他囚禁其中。

也正是第一次在这个屋子里,出现了后面反复提起的一句话:“恐惧不断增长,现在该有答案了,只有一个问题需要解答......”这不禁让我们想起荣格(原著中确有反复提及荣格)曾这样讲:“我存在的意义就是生活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或者,相反,我自己就是向世界提出的一个问题,我必须给出我的答案,不然我就要依赖于世人的答案。

”前六分钟,考夫曼用几个镜头简洁地交代了老人的基本信息:

老人的秋千

老人的皮卡和冰激淋女王之后每次插叙出现的老人片段,便成为伏笔,一一对应在女主与杰克的旅途中出现:

嘲笑老人的女孩

围绕黑色光环的女孩有了和老人一样的红疹

之前在走廊看到学生跳舞,在同样的位置女主和年轻版杰克跳同一支舞

之前看到的排练出现在车上的音响里

第一次清晰看到衣服上的校工标志后出现在洗衣机里2.模糊化与混淆为了使观众明白一切都没有发生,查理考夫曼在改编时增加了一些对人物身份、年龄的模糊化和人物之间的混淆。

(1)女主作为杰克理想身份的化身,女主的名称与身份一直在发生着变动,她也每次都会接到由自己当前身份的名字所打来的电话,有以下五个阶段:[往杰克父母家走,杰克讲华兹华斯的诗歌,杰克称呼她为“Lucy”,这时候她接到了来自Lucy的电话,她的研究方向是病毒学]

[在杰克父母家吃饭,女主身份是在大学学习量子物理的画家Louisa,她所展示的自己的相册(后面发现不在相册里)里的画实际是杰克自己画的,她对画的状态的描述“内在(interiority)的悲伤”,出现在Jack地下室墙上的画报上。

]

(现实中这些是Ralph Albert Blakelock的画 )[作为圣菲汉堡店服务员的Yvonne,男主给父亲描述他们的见面方式变成了老人所看的电影里的]

[在讨论老年人与社会隔绝的境遇时,她是研究老年学的Lucia]

[讨论景观社会时,她是Ames]

片中所有人都在面临记忆的崩塌,女主总是说“想不起任何东西”,而父亲的疾病进程也使他逐渐遗忘掉不愿想起的事情;当女主看向杰克小时候的照片时,她认为照片中的人是自己,这是个更加明显的暗示;考夫曼甚至还安插了一个狡猾的细节:“年轻”的女主每次看近处时都要戴上老花镜。

(2)父母老人分裂出的父亲与母亲人格也带着自己的痕迹,如对“娘娘腔”的讨论,对“塞翁失马”谚语的引用。

这种不稳定使杰克和女主看到了杰克父母的三个阶段:杰克婴儿、青少年时期,母亲收拾杰克的玩具,婴儿食品粘在围裙上,此时母亲是卷发,父亲偶有白发

父母中年后期,母亲是直发、父亲白发变多

父母老年时期,父亲失忆,母亲快要死去

(3)杰克母亲在讲述杰克没有朋友的时候曾说成他的“50岁生日”

在车上女主看到杰克拥有老人的手。

3.对二人的关系描绘在一开头,女主就说他们有“罕见而炙热的依恋”,却又是一次“深刻的、不可修复的错误”。

在二人认识了多久的问题上,女主一直无法讲清楚:“感觉是好久之前的事了,甚至记不起多久之前”。

杰克和她领域共通,能够分享所有“奇怪的想法”,而且好像总能知道她在想事情,每次女主“想要结束这一切”的时候都会被杰克的“你正在想什么”打断。

这种状态在原著里被形容为:但我认为长期关系更多的是为了能够彼此理解。

我想要有个人懂我,真正地了解我,就好像他住在我的脑海里一样。

那会是什么感觉?

进入一个人的思维,仿佛拥有了某种特权,可以知道对方的所思所想,可以去依赖对方,同时也让对方依赖你。

4.解释老人创造女主的需求(1)陪伴老人是个孤独的人,独居且害羞,片中当歌剧队女孩看向他的时候,他立刻把头低下。

原著中是这样描述的:每天一想到要和别人互动交流,他就会很焦虑。

最奇怪的一点是,他喜欢他们,但他就是没法和他们正常交流。

你明白的,就像那些正常人一样,聊天什么的。

他在去自己高中的时候说:

母亲也说

而家庭关系也非常糟糕,父母行为怪异,”甜蜜而冷漠“,不论是想象中还是最后回忆的现实中,都有他父母吵架的场景

所以,女主朗诵的《骨狗》大概就是他晚年的生活,形单影只,不愿意回家,日复一日,毫无变化。

在这样的生活里,他创造了女主来陪伴自己。

原著中说:“他表示这说明我们总是需要他人。

但如果没有别人呢?

如果我们都独自一人呢?

“”但若想拥有忍耐力,你就不能只是一个人。

你需要和他人保持亲密关系,这始终是构建生活的基础。

孤独只会演变成一种缺乏忍耐力的挣扎。

“(2)被看见与承认女主在前面说:

片中也不止一次表达了对变老的恐惧,“科学和艺术领域所有杰出的事情都是年轻人做的“

杰克的父母,认为他是个天生不太有才华,靠勤奋获得胜利的人,哪怕杰克不喜欢这个说法,在父母提起勤奋胸针的事情时感到很羞愧。

在提起女主(也就是杰克)的画时,父亲不喜欢这种画,母亲刚开始也只是说

在年龄与身份带来的近乎透明人的社会处境和不被父母承认的情况下,被看见与承认就成为他强烈的渴望,女主帮助他被看到

也会得到称赞

于是我们就完全明白了查理·考夫曼让女主用整整五分钟去讲述影评人Pauline Kael写的那篇电影《醉酒的女人》的评论观点的原因。

片中被送去精神病院的家庭主妇玛贝尔试图“取悦所有人,忍受着极大的委屈”,在这个过程中精神逐渐崩解。

但又该怪谁呢?

卡萨维茨试图塑造玛贝尔身边角色的病态来使玛贝尔孤立起来,却用的是“虚伪的细节”和“白痴般的象征手法”,那该如何解释那些角色的冷漠呢?

而考夫曼将这个问题延展开来,观众曾经在某个瞬间同情过尼克(杰克父母)的挣扎,但对受害者(玛贝尔和杰克)的同情又该怎么处理?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考夫曼甚至否定了唯一可以针对的矛头,“人到了一个时刻应该对自己的性格负责”,于是剩下可以怪罪的就是“一切”,“疏离的社会”,充满谎言和陈词滥调的世界,总有人受害而不会有人为此负责,“被排斥的人”只好永世带着黑色的光环生存、变老,落入更加糟糕的境地,成为一道流脓的伤口,就像那两头被活活吃掉的猪:“两头猪都活生生地被啃食着,从内而外,但远远看去根本发现不了。

从外面看,只觉得它们很满足很悠闲,走近了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原著)

醉酒的女人 (1974)8.31974 / 美国 / 剧情 爱情 / 约翰·卡萨韦蒂斯 / 彼得·法尔克 吉娜·罗兰兹(Pauline Kael因为对卡萨维茨片子的评论被他本人扔过鞋)5.以公路旅行为喻体构建毁灭的必然性开头时女主说暂时还没有结束这一切的原因是“人喜欢维持现状,因为改变需要精力”,但人又有“过度抗议安好的现状”的欲望,所以公路旅行就将“提醒你世界上并不只是脑子里那些东西”。

也暗示着老人将走出自己的心灵小屋。

毁灭也不一定糟糕。

开头女主的引言里说“不知道是否一切早有注定”。

羊的存活方式是被编码好的,被基因和人力一起,有些物种自我毁灭的选择也可能是编码好的,既然在被“活活蚕食”的状况下自我安慰“事情还有希望”是一种欺骗,那人知道自己必然会毁灭,是否成为自由意志下唯一的选择机会呢?

毕竟就像父母所说的那样“生活是直通地狱的列车”。

即使步履维艰向前走也不一定会变好。

(在采访中考夫曼被问到,这是否意味着他有宿命论的倾向,他说这是因为他不喜欢主流的人物写法:运用人物弧光arc,经历磨难后人物获得成长,事情便开始有转机)在收拾婴儿玩具时,杰克被母亲的人格点明杰克是个控制欲强的人。

用勤奋来换取回报使人谨慎,而这种谨慎的后果就是会自我封闭以获取控制感,并加强对身边“所剩无几的人”(也就是老人所有的分裂人格)的控制强度。

母亲和女主人格都不太受得了主人格的控制,这也从副人格的角度为最后的崩解作铺垫。

当从心灵小屋中彻底剥离,他们去吃甜食的原因是要“保持清醒”,然而母亲人格最后对女主的告诫是 “危险地活着” 所以当“这一切都这么危险的时候”,杰克并没有吃下冰激凌。

冰站姑娘的人格担心这毁灭的发生,想让他们留下来,因为“路途很危险”, 而女主也知道“从来没有回头路”,杰克便也不再掉头。

公路之旅彻底成为无法回头的“墨索里尼火车”,他们穿行在时间中,越来越老,最终与主人格(老人)相会合。

(墨索里尼火车指墨索里尼上台时提高了行政效率使火车准点)

6.摄影手法三个有趣的点:(1)单人入画,双人入镜时虚化单人

(2)女主念《骨狗》的时候直视摄像机,暗示“我们都是骨头”

(3)当女主思考是否见过红疹女孩时,镜头拍摄的是杰克在思考

花非花查理考夫曼擅长用花隐喻死亡与梦境

而一开头我们就能看到老人家的大片花朵墙纸

同时女主告诉我们:杰克相信思维多于语言与行动。

在车里谈到色彩时,杰克说:“没有客观现实。

"这也同样是歌德在《颜色论》里所陈述的,他写道:“随着光线的平衡或低消,大自然在她事先确定的限度内振荡,这样就产生了我们在时空中感受到的现象的全部变化与条件。

因此是光线与物体的动态变化,使颜色得以被眼睛看见。

正如外界与人本身的交互关系使人的视角发生改变

原著中也有类似的语句:“每次记忆被唤醒时都有所不同,每次都不完整。

建立在真实事件上的故事,虚构部分往往大于事实部分。

虚构部分和真实记忆会同时被唤醒,同时复述,它们共同组成故事。

而我们往往通过故事了解情况,通过故事了解他人。

但事实只会发生一次。

所有的故事都是编的,即使曾经真的发生过。

“如果真实世界并不真实,那么逃往永恒的童年,虚拟与想象力的世界又是否可行呢?

杰克提到的那首华兹华斯的诗歌《颂歌:从童年回忆唔及永生》描述了一种童年荣光的消逝:From God, who is our home:年幼时,天国的明辉近在眼前;Heaven lies about us in our infancy!当儿童渐渐成长,牢笼的阴影Shades of the prison-house begin to close便渐渐向他逼近,Upon the growing Boy,然而那明辉,那流布明辉的光源,But he beholds the light, and whence it flows,他还能欣然望见;He sees it in his joy;少年时代,他每日由东向西,The Youth, who daily farther from the east也还能领悟造化的神奇,Must travel, still is Nature's Priest,幻异的光影依然And by the vision splendid是他旅途的同伴;Is on his way attended;及至他长大成人,明辉便泯灭,At length the Man perceives it die away,消溶于暗淡流光,平凡日月。

华兹华斯在解释这首诗的时候曾说,在他童年时看来,想象的事物比感官中接触到的更加真实可信。

但在人造的梦境中我们又做了什么呢?

我们在书本和电影堆砌起的文化环境中生存,在笔直开向前的火车上,我们无法跳车,只好用虚拟的谎言代替自己的语言,”他们的思想是别人的思想“,男主的精神小屋架构起了他的精神世界,就连他的幻想世界也充斥着别人的言语。

拉康讲”无意识是像语言那样结构起来“,人们仍旧把自己框在格子里,为了让我们体会到这种幽闭恐惧(Claustrophobia),考夫曼在采访中讲他尝试了不同的屏幕比例,最终选择了最有装嵌感的老电视机的横纵比。

但又为了不至于让摄影风格太沉闷,考夫曼让摄影师卢卡斯·扎尔用摄影机引导下一步行动,也就是说,摄影机仿佛拥有了预见性,当它开始运动的时候便会是观众猜测人物的下一个行为。

比如,当男主去放碟片的时候,摄影机在男主说”来点音乐“之前就已经开始向右移了。

于是,在资本、媒体与文化环境组成的透镜玻璃后面,一切都变成人造景观,我们的视角实际是它们的视角,病毒般蔓延。

我们在景观后试图逃避孤独,却反而陷入更深刻的社会疏离,在与玛贝尔相似的处境中,我们成为完全的傀儡人偶,陷入精神分裂或被指责精神分裂的境地里,或者像小说《冰》里逃到幻觉的世界里。

当华莱士的自杀成为神话,我们该如何面对人不复为人的世界?

所以考夫曼展示了某种仁慈,与卡萨维茨类似的,当女主面对老人的灵魂传声承认 “描述他的长相就像描述40年前叮咬我的一只蚊子那样”时,他给这两个人格的剥离安排了一个温柔的方式:“这是你的,拜。

在《俄克拉荷马》第二幕大雪中的争夺战后,杰克意识到了幻觉之爱的不可能性,在音乐剧中Curly的位置倒地,腹中红色的丝带甩出,如佐杜洛夫斯基的《圣山》,替代了原著中橱柜中的尸体、血与红色油漆混在一起的情状。

“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

”庞大身躯的老人由不复为童年阴影的猪引导着,关于自我(ipseity,前文出现的队名,精神分裂的英文是 ipseity disturbance)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成为散发着黑色光环的人在死亡的平等面前第一次不那么可怕,赤身裸体的老人随着自己的幻象,走入冰雪之中,回到“平静安全”之地,进行了一场盛大的谢幕,虽然他的结局与约翰·卡什完全不同,他还是朗诵了《美丽心灵》中的演讲词,并让生命中“所剩不多的人”来观看:

“在爱的方程式里才能找到逻辑理性。

”模仿秀的最后,他演唱了一曲来自他最爱的歌剧中的《孤独的房间》,在心灵之屋前谢幕,愿望成真,“甜蜜而冷酷”。

“Everything is influenced by dream.”考夫曼在采访中说。

但在这场盛大的梦境中,毁灭才是问题唯一的答案。

《空心人》 艾略特 库尔兹先生——他死了 1 我们是空心人 我们是填充着草的人 倚靠在一起 脑壳中装满了稻草。

唉!

我们干巴的嗓音,当 我们在一块儿飒飒低语 寂静,又毫无意义 好似干草地上的风 或我们干燥的地窖中 耗子踩在碎玻璃上的步履 呈形却没有形式,呈影却没有颜色, 麻痹的力量,打着手势却毫无动作; 那些穿越而过 目光笔直的人,抵达了死亡的另一王国 记住我们——万一可能——不是那迷途的 暴虐的灵魂,而仅仅是 空心人 填充着草的人。

2 眼睛,我不敢在梦中相遇 在死亡的梦幻国土 它们不会显现: 那儿,眼睛是 映照在折柱上的阳光 那儿,是一棵摇曳的树 嗓音 在风的歌唱里 更远更肃穆 相比于一颗在消逝的星。

让我不要更接近 在死亡的梦幻国土 让我也穿上 如此审慎精心的伪装 耗子外套,乌鸦皮,十字棍杖 在一片田野中 举止如同风的举动 不要更接近—— 不是那最后的相聚 在黄昏的国土里 3 这是死亡的土地 这是仙人掌的土地 石头偶象在这儿 被升起,在这里它们接受 一只死人手的恳请 在一颗渐逝的星子的光芒里。

它就象这样 在死亡的另一王国 独自苏醒 而那一刻我们正 怀着脆弱之心在颤栗 嘴唇它将会亲吻 写给碎石的祈祷文 4 眼睛不在这里 这里没有眼睛 在这个垂死之星的峡谷中 在这个空洞的峡谷中 这片我们丧失之国的破颚骨 在这最后的相遇之地 我们一道暗中摸索 回避交谈 在这条涨水的河畔被集中汇聚 一无所见,除非是 眼睛再现 如同永恒之星 重瓣的玫瑰 来自死亡的黄昏之国 空心人仅有 的希望。

5 这儿我们绕过霸王树 霸王树霸王树 这儿我们绕过霸王树 在凌晨五点 在观念 和事实之间 在动作 和行动之间 落下帷幕 因为天国是你的所有 在概念 和创造之间 在情感 和反应之间 落下帷幕 生命如此漫长 在渴望 和痉挛之间 在潜能 和存在之间 在本质 和下降之间 落下帷幕 因为天国是你的所有 因为你的所有是 生命是 因为你的所有是这 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 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 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 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

参考资料: 1.考夫曼常用的创作手法 https://youtu.be/mLcQsULoyaA 2.华兹华斯《 颂歌:从童年回忆唔及永生》https://www.docin.com/p-120596544.html 3.歌德《颜色论》 https://m.sohu.com/a/259983363_7320914.《俄克拉荷马》情节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072303/5.Google Talk采访查理考夫曼 https://youtu.be/fQ8gSZN7viE专访 https://www.indiewire.com/2020/09/charlie-kaufman-explains-im-thinking-of-ending-things-1234584492/ 6.《空心人》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12491491/ 查理考夫曼采访中提到的最近计划:

Antkind评价人数不足Charlie Kaufman / 2020 / Random House

IQ 83 (2025)尚未上映2025 / 美国 / 科幻 灾难 / 史蒂夫·卡瑞尔

 8 ) 我被动地结束这一切

我被动地结束这一切我梦想年轻时候自己意气风发,中年低谷时期碰到了有独立思想并且能理解我的伴侣,老年时候我是风度不输当年的研究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沉浮一生,似乎什么都经历过,锋芒毕露的年少时光,沉稳成熟,能屈能伸的中年研究时期,出世入世都只是过眼烟云,潇洒地进退来回,即使死后,人间仍有我的传闻。

——骗你的,我只是一个校园清洁工而已因为其貌不扬等等原因,在校期间受尽凌辱。

女人?

我怕极了女人,除却身体的渴望,她们扫过我的眼神常带着一丝鄙夷。

我从来不是纵横狩猎场的存在,我厌恶他们,他们就像是塔尔西镇的甜品女郎,冷,甜到齁人,那讽刺的眼光洞穿我的渴望。

我渴望女人,尤其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尊重我的人。

她和我恰好相反的职业,却拥有理智冷静的头脑。

她美丽却不修边幅,穿着低调。

她是个女权主义者,深谙自己身为人而非他者的本性。

她如此完美,却又如此顺从了解我,就算带她去我怪异的原生家庭,她也会选择体贴地忍气吞声,强颜欢笑。

——我知道你痛苦,但或许这是我想看到的。

一切落幕,我在最后的低温效应中涨红了脸,一切的一切就像是地下室里生蛆的猪,我想我就是那头猪。

这沿途的人生,这走走停停的步履痕迹,一切标明我来过的只是腐肉中掉落的蛆虫。

他们还在蠕动,他们,,他们才是我真正的留给世界的东西。

 9 ) 集体性自嗨。

我想结束这一切,看完了。

片头这几个厂标挺反主流的。

杰西普莱蒙有些地方真的像马特达蒙…片子一直试图营造出尴尬感,但并没有营造出来真正的尴尬,显得虚伪做作。

那个正面中全景镜头还是挺好的,前面的对话几乎都是正反打人物特写,突然来了一个明明身边有人却不在画面里的中景,就很有意思。

看到照片的那一刻脑补了一个变性后穿越回来跟我自己恋爱的故事…shit…我看的这三部查理考夫曼,观感是上升的但是没有任何惊喜,我都准备好当考夫曼黑了…一会画面叙事一会对话叙事,还是蛮割裂的。

而且台词抖那么多书袋的意义何在?

也不抖掉没听过的,抖景观社会这种书真是…这就是西方左派民哲的神书吧…不逼逼几句我们是否生活在景观社会里仿佛就对资本主义没有认识一样…这片子为啥是r级啊?

而且在日本韩国也是r18?

我想不明白…全片主打一个wtf,演员(尤其是男主,因为女主有几场戏情绪逻辑还是充分的,但男主没有这种戏)演这片子时究竟在想什么呢…林奇的片子能带来集体自嗨我也算能理解,查理考夫曼为什么?

质地浅薄,思考破碎,戏剧张力几乎没有,试图带来情感共鸣的片段都拍得像三流商业片,观众嗨点在哪里?

是没看过话痨片,没看过惊悚片,还是没看过歌舞片?

所有说年轻气盛里那段女演员集体出现的戏拍得傻逼的人都应该来看看这个,这才是真正的傻逼ok?

3分。

查理考夫曼究竟为什么能拿到投资…

 10 ) 揭示影片核心设计的细节梳理(欢迎补充)

女主的服饰:出发时是明度饱和度都很高的红色大衣和黄色围巾,让人感到活泼温暖。

进入Jake父母家之后大衣变成紫红色,色调变冷。

返程变成深蓝色,围巾也从大红变成绿色,至此全身冷色。

这种变化和影片中女主对时间的思考呼应:时间如一阵冷风,把站在原地的人吹得失去了热度。

女主的配饰也不断变化,最初没有任何首饰;在男主家突然戴上了珍珠耳环和珍珠项链;返程途中戴的是玉质大耳环。

如同一个任人打扮的洋娃娃,暗示她是一个想象中的人物。

镜子:女主自始至终没有看见过自己的样子。

出发时女主试图照车上的镜子,却发现镜子被涂黑了。

在男主家地下室翻出手机,里面居然没有一张照片。

这个细节既在暗示观众女主的真实相貌很可能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让人联想到致命ID最后镜子出现时的翻转效果,也从侧面说明老人对自己衰老的相貌的厌恶,不愿看到自己的脸。

女主的眼镜:女主看手机必须戴眼镜。

这种行为和女主的年龄并不吻合: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女性为什么会有老花眼呢?

很可能是老人把自己的经历投射到幻想的女友身上了。

用词:女主在餐桌上讲和男主相遇的故事中提到男主是一个词汇量丰富,喜欢玩文字游戏的人。

而返程途中,女主点评电影用到了assertation一词。

因为这个词很少见,男主并不确定这是不是女主自己造的一个词,而女主霸气回应look it up。

此时咬文嚼字的人设变成了女主。

再后来look it up又从男主口中再次出现,人设又一次翻转。

类似的情形还有一次:trecherours这个词先后从男主、女主、冰激凌店黑发小妹口中都出现过。

这个口语中并不常用到的词也使三人形成了一种无形的联系,暗示着他们三人共享着同一个人的记忆和习惯。

对衰老的感叹:感叹首先是男主妈妈提到自己耳鸣时引起的。

男主爸爸和妈妈伤感地提到人老了连幽默感也打了折。

Jake便顺势给自己的父母介绍女友是学老年学的。

此时女主提及这个对老人不友善的社会,并对男主衰老的父母展现了同情。

后来衰老这个话题又经过患有老年痴呆的男主爸爸重新提起。

而返回时男主则开始表达衰老带来的无力无助和绝望,同时表达了对年轻人的崇拜。

虽然被安排在不同的角色身上,但其实句句都是老人的肺腑之言。

在这样一个经验几乎完全被网络信息取代的时代,老年人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衰老除了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外力,是否还有什么别的意义?

诺奖感言:这一段几乎完全照搬电影《美丽心灵》,而《美丽心灵》是讲数学家/经济学家纳什饱受精神分裂之苦,幻想出自己的朋友及其侄女的故事,和这部影片有相似之处。

不同的是,纳什最终得到学界肯定(虽然不是他最看重的数学领域),而本片中的老人却一直庸庸碌碌,一直在学校做清洁工,没人看得到他在艺术和学术上的追求(读诗、画画、生物、物理),也没人看得到他人性的光辉(照顾父母),最后孤身一人无所依傍,在漫天风雪中想要了结自己平凡寂寞的一生。

对妈妈的态度:餐桌上Jake对妈妈有难掩的不屑和愤怒;女主则自始至终强调男主有一对很好很爱他的父母,除了唱冰激凌的歌时脱口而出的男主母亲sweet and cold;同时女主还对把一个人的所有精神问题归结于母亲的不当养育的观点表示了激烈的反对;最后Jake发表获奖感言时母亲就坐在台上非常显眼的专属席位。

从这一连串相互连系又相互矛盾的对待母亲的行为可以看出,Jake对母亲有着十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感激母亲的养育和爱护,一方面又不满母亲的老土和对自己的不理解;一方面不愿意把自己人生的失败推责给母亲,一方面又在埋怨母亲没把自己培养成更好的人。

与现实的对应:影片开始老人车上放的tulsy town的冰激凌和男女主一起去的冰激凌店有相同的logo;男主妈妈“口误”提到男主50岁生日;男主妈妈脱口而出的"quantum psychic" (哈哈哈哈量子灵媒学这个梗真是又好笑又推进剧情);冰激凌店三个女孩的形象取自老人在学校见到的三个女孩;黑发女孩手臂上有和男主一样的红斑;男主的拖鞋先后由男主和老人送给女主两次;女主的职业在老人看完电影以后从学者变成了电影里的服务员后来又变成了影评人(老人也渴望拥有像电影里一样不顾一切的爱情);老人在学校看到的一队搭档练习生涩的舞蹈变成了影片最后成熟默契的双人舞。

最后的舞蹈:年轻的男主和女主在舞蹈中都升级成了更美更优雅的版本;清洁工老人也变成了强壮的敢于(literally)横刀夺爱的形象。

这一段让本就建立在幻想中的故事更上一层,让本来基于现实和理性的幻想情节完全脱离了现实,变成纯粹的如音乐剧般的梦幻场景。

有趣的是老人多年的工作习惯在这段歌舞中还予以保留:两人翩翩起舞时还顺便把没关严的储物柜门关上了,世界真的变成了老人喜欢的样子:年轻、强壮、美丽、整洁。

最后的最后,一定要看完字幕。

影片开头就点明了影片的核心:思想是比行动更接近真实的东西。

《我想结束这一切》短评

都。。都颇抽象下喔~ 唔明。

5分钟前
  • 𝗟𝗼𝘂🩴
  • 较差

“关注我豆瓣:百年光影岁月”🐶

10分钟前
  • Aislinn
  • 较差

低于预期,一开始以为是女主分手前的内心挣扎,结果不是,是一个老头的回忆和幻想。冗长了。

13分钟前
  • Wzbiao
  • 较差

这部片就是TM装神弄鬼的,观感极差,剧情非常无聊,一般人扛不住,十分不建议看。如果非要看,可以看最后30分钟即可,不过就这也没啥可看的。非要说有啥看点的话,此片最大的看点是雪夜行驶和雪景。

18分钟前
  • 申由己
  • 很差

怎么说呢,考夫曼还是考夫曼吧

19分钟前
  • 离净语
  • 推荐

讲了一堆之后,其实都是某个人内心的独角戏吧

23分钟前
  • 通叔
  • 较差

精彩到失语,在夏末时分,全片不止的风雪却好似身临其境般刺骨。查理考夫曼贡献了后新冠时代第一部浓缩了这个日渐寒冷的世界,和身在其中,每个心灵日渐紧缩的人类的电影。尴尬、焦虑、孤独、荒谬和虚无,附着在道路,房间,雪地,以及哭笑之间的静默时分,幻化成流动的奇观,还像是被材料赋予了实体的意识世界,摆动在幻觉和妄想之间,又于时间的长河中出没无常。孤独啊,你像一首在风雪路上哼的小诗,像一只被蛆虫啃丢了下半身的猪,像荒野里冰淇淋店的女服务生,像芳名无数的姑娘,像一台观众只有自己的戏,像白花花的雪地。上一次看见如此轻盈无痕的滑动,还是费里尼[八部半]。

26分钟前
  • 白斬糖
  • 力荐

在時間和記憶,真實和虛幻交織的迷宮裡,哼著童年時那首包治一切煩惱憂愁的廣告歌,你以為一切都為時不晚,以為世上總有希望。到最後你才發現,其實從一開始你就知道,希望只是幻想,一切都是陳詞濫調。人生是通往地獄的高速火車,是附著在稻草杆上的害蟲,是垃圾桶裡甜到惡心的冰淇淋,是手臂上瘙癢難耐的麻疹,是剽竊來的詩歌,是無人欣賞的贗品風景畫,是堆積的脂肪,長滿了蛆的死豬,是大雪掩埋下的那具醜陋的尸體。

31分钟前
  • 偏时差
  • 推荐

你别笑,这可能是21世纪大多数不婚主义者最终的归宿:带着暗黑原生家庭的恶性基因,熬过孤独的怯懦的不敢与他人产生感情的一生,然后在自卑与自负之间盘旋,在YY中终老和死去。这电影是个警示预言,如果你看完打了个哆嗦,那就好歹告诉自己,要打破恶性循环去接触接触人群和爱情吧。

33分钟前
  • L.C.
  • 推荐

饭后看的,血糖上来太催眠~

36分钟前
  • 喵与刀
  • 较差

很精致而不可名状的电影。太可怕了,我真是错到极致,毫无功课可做而直接带着寻常思维就打开了电影,大部分看不懂,满是“有趣”的尴尬和“妙不可言”的转折。或许我得看原著补补课——或许就干脆放弃这一系列之于我如《寒枝雀静》般难以意会难以言传的电影,相较之下连大卫·林奇的实验性短片对于我来说都更富有逻辑。太可怕了,我深深陷在自己的浅薄中。‖看到微博上一堆人在安利这部,于是又思考了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经浅薄到低于平均水平了。想来大概就是《穆赫兰道》《爱德华大夫》这种片子不太适合我——还是《龙虾》《圣鹿之死》那种简单粗暴的诡异来得更有效果。

37分钟前
  • 牧三洵
  • 还行

一个平凡,却又不甘平凡的人;一个将死,却又不死心的人。仿佛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最后的微光里,幻想看到(经历)了不一样的一生。

42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也太对我胃口了吧。这么丧的名字,适合这么丧的一天。

47分钟前
  • phoebe
  • 力荐

不好好讲故事,搞些晦涩难懂装B内容

50分钟前
  • 愚山
  • 较差

好烦这种电影

52分钟前
  • INKivy
  • 很差

非线性意识流很自我的一部电影。如同片名开始看的时候就想着我想结束这一切。(但对里面某些丧的文化感同身受)

57分钟前
  • 1零一一
  • 较差

依旧是考夫曼对自我意识战争的知识分子式表达,只不过在非原创文本的限制下为文学性所牵绊,在造成类型割裂的同时,也没能如同类经典般真正实现想象的完全放飞。

60分钟前
  • Lynchman
  • 还行

今年看过的最无聊的电影,没有之一。

1小时前
  • 女神的秋裤
  • 很差

这个片子的资源有5个G多,这就意味着不能投屏,它还是个四比三画幅。再加上有恐怖惊悚的元素。所以要调动所有注意力看这片子其实特别累。我都无法确定是否尽力看了,我对恐怖元素向来无能。剪辑和调度很漂亮,我很喜欢。我一开始以为还是女性叙事。因为是她一直在重复“我想结束这一切”这句话。到后来意识到女的和男的是共同体,又产生了新的困惑。在车里对话占据了很长的篇幅,但那是我最共情的地方,可是行动和思维的多线推进,很多情绪被悬疑元素干扰了。但我想不好如何换另一种方式讲述同一个故事。最后舞台剧似的双人舞是有意为之的光亮,但不知道这光亮是打算给谁的。不了解原著的朋友看起来不会太友好。(7)

1小时前
  • 梁姓课代表
  • 推荐

前半段好

1小时前
  • 即断即決山猫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