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慕尼黑

Munich,慕尼黑惨案,复仇

主演:艾瑞克·巴纳,丹尼尔·克雷格,塞伦·希德,马修·卡索维茨,汉斯·齐施勒,阿耶莱特·祖里尔,杰弗里·拉什,吉拉·阿尔玛戈,迈克尔·朗斯代尔,马修·阿马立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加拿大,法国语言:英语,德语,法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希腊语,俄语,荷兰语年份:2005

《慕尼黑》剧照

慕尼黑 剧照 NO.1慕尼黑 剧照 NO.2慕尼黑 剧照 NO.3慕尼黑 剧照 NO.4慕尼黑 剧照 NO.5慕尼黑 剧照 NO.6慕尼黑 剧照 NO.13慕尼黑 剧照 NO.14慕尼黑 剧照 NO.15慕尼黑 剧照 NO.16慕尼黑 剧照 NO.17慕尼黑 剧照 NO.18慕尼黑 剧照 NO.19慕尼黑 剧照 NO.20

《慕尼黑》剧情介绍

慕尼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复仇的真实的电影。1972年在联邦德国举办的第20届奥运会上,巴勒斯坦的极端恐怖组织“黑色九月”闯进了奥运村绑架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以此要挟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该组织成员。 联邦德国的警察草率对待了这次绑架事件,他们直接冲进了恐怖组织的巢穴企图武装营救 人质,孰料导致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全部遇难! 事件发生之后,以色列“摩萨德”高层迅速训练了一批特工,展开了对“黑色九月”组织以及相关的巴勒斯坦人血腥的报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河之恋我的存在缄默的迷宫罗莎的自白穷途鼠的奶酪梦青梅酸酸你微甜双重任务让我告诉你深郁之蓝商之痕9号秘事第五季仙女共和国血脉保持清醒大搜查之女荣耀的代价风语者危机的X我在伊朗长大东宫杀出狂人镇东寺街西寺巷百妖传之九天玄玉贵嫡爱情我你他爱情两对半秘语十七小时死神的假期土墙亚历山大大帝:封神之路

《慕尼黑》长篇影评

 1 ) 很流畅的影片

刚看完《Munich》。

简单来说这个故事就是讲的慕尼黑惨案之后以色列为了报复而采取的报复行动。

着重描述的是参与此次报复行动的某一小队负责人在此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最终,明晰的揭示了一个中国人形成成语的道理 —— “冤冤相报何时了”。

还是跟往常一样, douban.com 上面对于这种大片评论非常之多,我也就不说那些了。

不过我还是有个细节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 在片子的最后,男一号 Avner 离开画面的时候,最终将镜头对准了远处的双子大厦。

明白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了么?

 2 ) 《慕尼黑》:仇恨是永远解不开的死结

“在德国的土地上,一边是犹太人遭到绑架、屠杀,而另一边却在观赏体育盛举;犹太人永远是孤独的,没有人会保护我们,只有犹太人自己保护自己。

既然世界已经遗弃了犹太人,犹太人就可以遗弃这个世界。

”-果尔达·梅厄喜欢著名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朋友都知道,在最新的游戏剧情中,曾经放下仇恨联手抗击外敌的联盟与部落,在暂时摆脱生存危机后便迅速的重新进入敌对状态,艾泽拉斯大陆上好不容易才出现的和平状态随着老一代领导人的消隐而烟消云散,战争进一步升级,双方的手段更加残忍,一切都在向深渊深处滑去。

其实,游戏中的故事不过是我们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在漫长的世界历史中,这样的事情一再上演,而在很多这样的战争中,驱动它们发生的原因,往往就是简单的两个字:仇恨。

最近,我在微博上看到大神@NuclearEngineer在他的系列文章《以色列往事(五)》中提到了以色列国家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慕尼黑惨案”,正好想到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跟这件事有关的电影《慕尼黑》,于是便想和大家聊聊这部电影。

关于这部电影,其实没什么可剧透的,因为这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一起真实事件,所以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起事件吧。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联邦德国(西德)慕尼黑召开,就在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这片土地的时候,死神的脚步也紧随而来。

9月4日,8名巴勒斯坦极端武装组织“黑九月”的成员潜伏奥运村,在枪杀了2名以色列运动员后,劫持了剩下的9名以色列运动员作为人质,并以此为条件要求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监狱中的两名囚犯。

在僵持了一天之后,1972年9月5日晚,西德警方决定向劫持人质的恐怖分子发起攻击。

然而,西德警方的这次行动犯下了武器装备落后、人员素质不足、指挥应变能力低下等各种能犯下的错误,最终将解救人质的行动变成了一场灾难。

当硝烟散尽,留下的是9名以色列运动员的尸体、1名德国警察的尸体和5名“黑九月”武装分子的尸体,另外3名武装分子被逮捕。

事情发生后,以色列举国震怒,而世界似乎并没有对此表示更多的关注和同情,9月7日,奥运会便恢复正常比赛,一个月后,恐怖分子劫持了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一架客机,西德政府因此释放了那3名在慕尼黑惨案中被逮捕的恐怖分子。

因此,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梅厄夫人说出了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在德国的土地上,一边是犹太人遭到绑架、屠杀,而另一边却在观赏体育盛举;犹太人永远是孤独的,没有人会保护我们,只有犹太人自己保护自己。

既然世界已经遗弃了犹太人,犹太人就可以遗弃这个世界”。

为了向世界宣告自己的愤怒,以色列成立了一个秘密暗杀小组,并且拟定了一份11人名单(为了与慕尼黑惨案中被害的11名运动员相对应),开始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对这些人的追杀。

不同于正常暗杀行动中所强调的隐蔽性,以色列的这次暗杀行动几乎全部用到了炸弹,目的就是让全世界看到以色列人的愤怒。

这场猎杀行动一直持续到1981年,然而11人名单中终究有几人逃过了死亡的制裁,而以色列也因为暗杀小组的暴露而在全世界面前颜面尽失。

可以说,《慕尼黑》这部电影算得上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生涯中为数不多的暗黑主题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他并没有将故事的主要部分放在发生在慕尼黑的惨案上,而是将目光瞄准了事件发生后,在全世界展开猎杀行动的暗杀小组身上。

片中有两个片段我非常喜欢,一个是惨案发生后,以色列决定展开报复的场景,电视机上播放着那11名惨死的以色列运动员生前参加奥运会之前影像,镜头从他们每个人面前扫过,并且念出他们的名字。

而在此期间穿插出现的,是以色列情报人员将他们拟定的“必杀11人”中的每个人的照片挨个展现出来。

死者与生者交叉出现,那些镜头里活蹦乱跳的人已经惨死,而那些照片中毫无生气的人却都活着,不久之后,他们也将一个个从世界上消失。

而另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片段,则是在影片行将结束之时。

主角在自己家里的床上与妻子交欢,而穿插出现的,则是在慕尼黑那9名以色列运动员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两个时空由一首悲凉凄惨的女声吟唱串联在一起,一边是制造生命的行为,一边是屠杀生命的行为,让人莫名的产生一种悲伤感,终结生命的枪声响起,火光映照的却是主角制造生命的最后呐喊,一瞬间,生与死联结成了同一个时空。

对很多人来说,大仇得报仿佛是这世界上最快意的事情,然而这却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如同《简爱》中说的那样“我第一次尝到了复仇的滋味。

犹如芬芳的美酒,喝下时热辣辣的好受,但回味起来却又苦又涩,给了我一种喝了毒药似的感觉。

”其实复仇的滋味,并没有那么好受。

而这个过程也在片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暗杀小组刺杀了第一个目标后,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兴奋与庆祝,而随着行动的不断展开,复仇的快感渐渐消失,每个人要面对的,是一次次对自己灵魂的拷问,而与此同时,猎人也成了猎物,剩下的日子成为了他们生命中噩梦的延续。

《慕尼黑》这部电影究竟想讲什么?

是想讲述以色列人的悲惨?

还是讲述以色列人复仇的精彩?

我认为都不是,这部电影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让观众看到,仇恨是多么的可怕。

只要稍微熟悉点中东各国的历史,我们就能知道,以色列与阿拉伯诸国,特别是巴勒斯坦人之间有着纠缠不清的仇恨,人们因为人种、因为血统、甚至因为那些虚无缥缈的可笑信仰而相互仇视,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用鲜血不断的去灌溉仇恨的种子,虽然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少理智的伟人,他们一次次的去努力化解仇恨,但每当他们的努力得到一点小小的成果时,就会有更加激进的人跳出来,将这一切努力化为泡影。

在著名的游戏《辐射》系列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War,war never changes”,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曾说过:“ 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教训。

”战争是政治的工具,而仇恨其实也是政治的工具。

曾经,我们看到无数国家的人民,因为那些莫须有的仇恨而举国走入极端的泥潭;如今,我们看到人们常常因为一句话、一件事而群情激奋,高喊着“虽远必诛”,用自己认为绝对正义的仇恨感去做伤害其他生命的事情。

历史总是不断的重复上演,而人类从来学不会反思,总有人会觉得自己的民族是最优秀的,自己的国家是最牛逼的,某些国家和民族生来就是邪恶的,但这一切是非常可笑的,就如同在刘慈欣的《三体》中所讲述的那样,即使人类再厉害,在宇宙面前,也只不过是一群虫子而已。

不过我也清楚,人类是永远都不可能放下仇恨的,因为我们太聪明太会思考了,聪明到总想占据更多的生存资源,总想让自己有更多的支配权,只要有自私的欲望,人类互相之间的仇恨就永远不会停止,我想,这也算是我们作为这个星球上最高智商动物的原罪吧。

 3 ) 预知却无法阻止的悲伤

 看过的四部奥斯卡提名的片子,Munich最令我悲伤。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干净,坚定,结局尽管不完美,但毕竟是小团圆。

Brokeback Mountain,隐忍的悲伤,结局令人扼腕痛惜,但是终究,我们知道,两个爱着的人是没有错的,将来或许悲剧不会重演。

Crash,复杂而令人思考,有悲伤,但是也有温暖。

但是Munich是什么,是一种令人绝望的悲伤。

其实,Munich要说的东西并不复杂,简单地说,就是在质疑“以暴易暴”是否正当,是否有效。

安替说Spielberg在搞平衡,其实我不觉得,他一直都在通过Avner的角度去讲整个经过,电影里之所以不闪回黑九月成员如何策划慕尼黑事件,是因为这些事情是Avner所不知道的,而且是他最后怀疑的。

但这些东西重要吗?

即使有证据给Avner看了,面对过那么多的鲜血和死亡,他的恶梦能够停止吗,他的恐惧能够消除吗,他和妻子能重新找到过去做爱的欢娱吗?

电影其实是通过暗杀行动对Avner施加的影响,让我们看到仇恨与暴力的循环,会让人陷入一种怎样的悲剧性的境地。

一个人是这样,许许多多人也是这样,一个民族,也许也是这样。

以色列人是这样,巴勒斯坦人也一样。

但是,问题在于,不这样,能怎么样?

仇恨深种,暴力的报复已经开始,他们可以在哪一点停下来?

你能够用什么力量,去让他们停下来?

电影无力回答这个问题,谁也没有办法,所以,电影也没有很深入地追问,只是把观众推到逼真的鲜血与死亡面前,让观众与Avner一起体验,一起去怀疑,一起去恐惧。

但是我也许是看医学题材的电视看太多了,电脑上面的观看效果也减弱了视觉冲击力,画面上的弹孔、鲜血、残肢已经吓不到我了。

但是我依然感到悲伤,我的悲伤来自另一种体验。

电影的拍摄手法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纯熟而有些落套路的,很多时候,我可以知道后面的情节将要如何发展,通常,缺乏悬念感会让电影变得乏味,但 Munich似乎不一样,看着特工小组那几个成员,过去的工作是这么平凡普通,然后,我知道,他们要成为杀手,杀人,然后被杀,或者陷入被杀的恐惧。

看着敌对双方的年轻人,偶然地进入同一个房间,并非友好但仍然安全地谈话,然后,我知道,他们肯定要再次相遇,而且肯定,是你死我活的争斗。

看着特工小组的成员一个一个地向Avner发出疑问,我知道,疑虑,预示着他们的死亡……在平常人中间看到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这种预知使我无比的悲伤。

在我这里,电影的主题就是用这种预知而无法阻止的悲伤带给我的,我看到了,杀掉了一个组织者,顶替他的可能只是另一个更为强硬的人,被暗杀的人未必无辜,但是,一个接一个的杀戮,随之而来的报复,圈子不断扩大,难保不会带来更大范围的流血。

是的,我看到了以暴易暴的循环永无止息,走向的只能是悲剧,但是,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这种悲剧似乎是无法阻止的,就像我知道,下一个镜头,电影里的那个人就要死去,却明白,结局已经预定好,作为观众的我,根本无法挽回一样。

 4 ) 叫慕尼黑太沉重

最近看的電影都很沉重﹐都有一個解不開的死結﹐越想解開卻越扯越緊。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慕尼黑」的沉重﹐是來自一種解不開的種族仇恨。

一代傳一代。

總的來說﹐本片很緊湊﹐沒有悶場﹔不過﹐有不少部份其實可以拍得更深入的﹐例如為甚麼會選 Eric Bana 作行動的首領﹖要離開懷孕的妻子時﹐為何沒有甚麼特別掙扎﹖一些行動的過程太快﹐頭幾個對象好像很容易殺死﹐後來的卻越來越用一些不容易的計策﹐為甚麼不如第一個目標般﹐都用槍暗殺﹐不是更簡單利落嗎﹖後來不少同伴被殺﹐男主角的崩潰有點過火﹐因為你可以暗殺別人﹐怎麼可能會沒有預計別人會反暗殺﹖本片的道具﹑服裝﹑髮型等等都頗為考究﹐濃濃地展現了各個暗殺行動中不同城市七十年代的感覺﹐很真實。

不過﹐用作片名的「慕尼黑」﹐反而著墨不多﹐ 而且有點模糊﹔就算重演了的奧運事件﹐也拍得像一個夢魘﹐而不是真實的情景﹐部份過程也透過了電視來展現。

好像是在表達出﹐這次行動的緣起﹐只是一段模糊的仇恨﹐只是從一些從傳媒聽來的印象﹐真實程度有多少﹐令人懷疑。

Eric Bana 演得不錯﹐尤其是記得最初對他的印象是一個澳洲的搞笑電視節目主持﹔看過他的幾部電影﹐覺得他擅於表達一些有壓抑﹐有爆發張力的角色。

本片片首和片尾的兩段與劇中妻子的床上戲﹐有極富對比的演出﹐只是飾演妻子的略嫌演得太過低調﹐互動和交流明顯不足。

而且她的角色戲份太少﹐有點花瓶的感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男主角 Daniel Craig﹐一點也不突出(比較一下戲份更少﹐只出了幾場的 Geoffrey Rush ﹐就知道甚麼是突出和搶鏡)﹐真是有點替選他作占士邦的電影公司擔心呢。

最後一場呈現出紐約的世貿大廈作背景﹐將電影的主題再深深的牽引到當今的事件﹐很聰明﹐但是有點「太露骨」的感覺。

不過﹐三十年下來﹐仇恨沒有任何化解﹐反而越陷越深﹐實在值得世人深思。

Stannum 業餘評分﹕棧棧棧棧棧棧棧(十個棧滿分)原文來自個人網誌﹐各位如有回應﹐請到原文留言﹐謝謝﹗ http://blog.cosine-inn.com/2006/03/277/

 5 ) Cold

秋日阴雨的下午,半梦半醒的电影放映课。

本就压抑的灰蓝冷调,再加之颜色并不鲜艳的投影屏,看得冷入骨子里。

个别镜头使用昏暗的暖黄,比如厨具店玻璃外的对话,这个情景很有意思,记得没错的话应该是出现了两次,此时厨具店灯光虽是暖黄,男主却站立在玻璃窗外的黑暗一片望向里面,象征明确,片末,男主回到家中,妻子抱怨厨房太大,再次印证。

导演并没有历史那么残忍无情,差点接了电话的小女孩、大楼暗杀放过的男孩、片末男主抱着外出的女儿。

每一幕都看得我心惊胆战,害怕失去一个鲜活的生命。

 6 ) Awesome jod!

Impressive!To be honest,i am the sort of person who don't care about politics,i just appreciate the way how steven tell this story.what do you think,give me a feedback!

 7 ) 《慕尼黑》

斯皮尔伯格从不会让你失望,《星球大战》他把灾难讲的入木三分,而《慕尼黑》无疑又是一部有板有眼的佳作。

战争,历史,人性,情感,这几个元素像是在他掌中的玻璃球,他已通通玩转。

怎么样才算一部好电影?

也许我们再看电影的时候潜意识里已经存在了好多要求,比如我的要求是一部完美的电影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 好题材好故事,当然讲故事要有技巧,这不是一件易事。

1972年奥运会的慕尼黑事件,以巴冲突。

题材没得说。

2. 视觉上的刺激要够分量,我称之为“影像奇观”,这种奇观可以是美妙的,宏大的,也可以是惨烈的,悲怆的。

比如暴力场面中人物被杀时的死相,聪明的导演都会在这上面动脑筋,因为观众总是会因为一场戏而记住一部电影,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个戏对刻画人物来讲再关键不过。

《慕尼黑》中职业女杀手被杀时身上依次有三个弹孔,她抱了抱小猫最后跌到躺椅上,睡袍打开,浓血从颈部的小弹孔涌出,流向他赤裸的全身。

这对善于色诱杀人的她在合适不过。

3. 人物丰满有分量。

哪怕是一个只有几场戏的配角。

我很喜欢这部戏里面“爸爸”这个人物,他是为黑道提供线索的集团的头目,一个“教父”式的人物。

斯皮尔伯格仅仅用了三场戏就已经把他说的很完整。

第一场戏:与艾弗纳的会面,他要求艾弗纳帮他做菜,他拿起艾弗纳的手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屠夫的手,温柔的心”,这是在说他自己,也是在说艾弗纳,他在逐渐建立艾弗纳对他的信任感。

第二场戏:二人在花园里摘果子,很自然的说到两个人的工作都是为了“养家”,这个词儿是下两场戏的铺垫,这个人物的矛盾很快就表现出来。

第三场戏,午餐。

这是最重要的一场戏。

很多电影都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讲故事,因为吃饭的时候整个家庭才会聚在一块儿,要产生矛盾比较容易。

这个午餐完整的展现了“爸爸”与其家庭的矛盾关系。

他与路易的争吵,还有其他家人对他为黑道服务的事情不理解,但是诺大的家庭都依靠它的生意。

好了,矛盾有了,人物活了。

4. 思考。

这毋庸置疑,任何一种好的艺术作品都会让人思考。

本来作为复仇者的艾弗纳忽然发现自己成了别人的暗杀对象,同伴相继死去,他怀疑自己房间里装着炸弹,无法入睡。

他握着手枪,呆坐着开始思考,思考这一切的意义。

5. 好的摄影和配乐。

厄,剪辑、化妆这些都放在这里把,我写累了,要知道现在是凌晨四点多。

 8 ) 无法遗忘的慕尼黑

前些天凤凰卫视播出了当年慕尼黑惨案,以及后来摩萨德追杀恐怖分子的节目,所以一直想看看斯皮尔伯格如何演绎这段历史。

看过《慕尼黑》之后有点失望,编剧导演似乎想在各方面搞平衡,但是我觉得不太成功,反而把一切搞混淆了。

虽然导演自己说不带任何倾向性,但是他的犹太人身份让人无法相信他的表白。

关于复仇暗杀的描写应该算是客观,但是片中不断出现的当年慕尼黑惨案的血腥场面,始终都在为之后的暗杀行动赋予正义的表彰。

其实不带任何倾向性是不可能的,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当然可以在唏嘘之后说一声让一切都结束吧,重要的是让悲剧不再发生。

但是,如果我是那些被杀害的运动员的家属,我会在每次接到特工打来的电话告诉我“又一个”的时候,长吁一口气,告慰亲人的在天之灵;如果我是摩萨德的特工,我会欣然从命,即使会牺牲生命,即使那以后的余生都生活在恐惧之中也在所不惜。

别告诉我冤冤相报何时了,别告诉我仇恨会吞噬人的心灵,如果那事关我的家人,我的同胞,我就会这么狭隘,绝对不会忘记,永远也不原谅。

也是在凤凰卫视,曾经看到李敖为恐怖主义辩解,他以大卫对歌利亚为例,说弱小的一方有权选择不同的武器,这种观点有相当的市场。

我认为擅长诡辩的李敖大师有意偷换了概念。

是的,弱小的一方有权选择武器,但大卫虽然选择了投石而不是肉搏,他的对象仍然是歌利亚,不是歌利亚的妻子儿女。

任何人都无权以任何理由滥杀无辜,无权胁持更加弱小的生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敌人,无关种族,无关肤色,无关文化。

或许无家可归的巴勒斯坦人的确更值得同情,但在慕尼黑这件事上,我赞成以色列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9 ) 以信仰的名义,让我们互相杀戮

究竟有谁在天使的阵营倾听,倘若我呼唤?

——《杜伊诺哀歌》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原联邦德国的慕尼黑召开。

届时,全世界人民都把目光聚焦在慕尼黑,人们谈论并憧憬着一个和平愉悦的盛会。

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大部分国家都派出了自己当年为止最大最豪华的代表团。

虽时值阿以战争,但人们希冀着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我们能暂时忘却那些战争的伤痛,用运动的和平精神来化解民族矛盾的愁云。

然而,这一年慕尼黑没有那么幸运,这一年犹太人没能走运。

这一年慕尼黑见证了奥运史上最悲惨的一幕,这一年犹太民族经历了纳粹屠杀后最哀伤的事件:9月5日凌晨,8名全副武装的“黑色九月”巴勒斯坦恐怖分子闯入以色列代表团驻地,劫持了9名以色列运动员和2名教练,要求以色列政府释放被关押在以监狱的256名巴勒斯坦政治犯。

结果,谈判未果,西德警方的营救行动也未取得成功,恐怖分子和以色列人质无一幸免。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

时至今日,我们已无法知晓当那些以色列运动员被射杀时,他们是否曾向着上帝呼喊,是否曾亲见天使的羽翼……而当《慕尼黑》片头空灵的女声哀婉的响起时,我想起了《哀歌》。

诚然,巴以冲突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恐怖组织活动的故事也在大荧幕上屡见不鲜,仅只去年表现这两大主题的佳作就有《天堂此时》和《辛瑞纳》。

然而斯皮尔伯格的犹太裔身份还是使《慕尼黑》招致了众多非议。

其实在早先的《辛德勒名单》中,斯氏就将摄影机的镜头对准了自己苦难的民族,他用灰白阴冷的色调和那仅有的一点亮红,令亿万观众为之动容。

2005年他再踏雷区,拍摄了这部以慕尼黑惨案为背景,讲述犹太复仇故事的《慕尼黑》。

相较于《辛德勒名单》中无辜的犹太形象,在《慕尼黑》中犹太民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值得同情的群体,他们同样开始扮演令人不齿的复仇者。

斯皮尔伯格在接受参访时说道:将“慕尼黑惨案”搬上银幕不是为了向世人进行某种说教,而且他也不认为任何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件艺术作品就能打破今日中东地区的僵局,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相互仇杀的过程中,必须有人站出来为和平呐喊,因为中东地区最大的敌人并非巴勒斯坦人或以色列人,而是该地区这种相互不妥协、不信任的气氛,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仇杀报复的故事,但实际上却是在为和平而祈祷。

的确如此,我从来不怀疑作为一位人道主义导演斯皮尔伯格所作的努力,在《慕尼黑》中我们看到的不单是报复行动的残忍和说教式的为和平祈福,而更多的是一种引导式的思考:为什么是这样?

为什么非要这样?

“为什么非要如此不可?

”中东是个苦难的地区,虽然她孕育了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然而这些宗教为他们的母亲带了的却不是幸福和和谐,而是流血和杀戮,不单是分娩时的阵痛,而是面对兄弟阋墙的绝望。

从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到这个世纪的中东危机,宗教在民族问题中始终扮演着并不光彩的角色。

人们在打着宗教旗帜从事恐活动时,宗教对于人的价值业已泯灭,它成了一个借口,一个神给理由,这个理由可以让我们尽情的残杀而不再有心理负担,这个理由让我们一切非正义变得合乎情理。

正是这个理由让年轻的巴勒斯坦青年走上特拉维夫的广场进行自杀性爆炸活动(《天堂此时》),也正是这个理由让Avner在内的五人组成的暗杀小组按照摩萨德拟定的11人名单在欧洲大陆上展开复仇行动(《慕尼黑》)……死亡在电影中变得直观而哀伤,年轻的生命用鲜血铺就通向圣殿山的道路,他们空有爱国热情却从未倾听过先知的箴言:你们这所多玛的官长啊,要听耶和华的话!

你们这蛾摩拉的百姓啊,要侧耳听我们神的训诲!

耶和华说:“你们所献的许多祭物与我何益呢?

公绵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经够了。

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悦。

你们来朝见我,谁向你们讨这些,使你们践踏我的院宇呢?

你们不要再献虚浮的供物。

香品是我所憎恶的;月朔和安息日,并宣召的大会,也是我所憎恶的;做罪孽,又守严肃会,我也不能容忍。

你们的月朔和节期,我心里恨恶,我都以为麻烦;我担当,便不耐烦。

你们举手祷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们多多的祈祷,我也不听。

你们的手都满了杀人的血。

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

”耶和华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

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虽红如丹颜,必白如羊毛。

你们如甘心听从,必吃地上的美物,若不听从,反倒悖逆,必被刀剑吞没。

”这是耶和华亲口说的。

(《以:1;10-20》)他们以为用鲜血送上的祭品是祭神最好的圣物,却忘却了主并不希冀他的臣民的牺牲。

里尔克说:“杀戮是我们游移的悲哀的一种形态……”人们执拗的相信时代需要献祭,家园亦是如此,被恐怖组织选中的巴勒斯坦青年应该喜悦因为他们在为祖国献身,同样被摩萨德选中的Avner也应该感到庆幸因为祖国会因他们荣耀。

然而这是他们的一厢情愿,杀戮无法停止民族间的仇视,以暴制暴的方式只会带来更加残酷的仇杀。

“你们这些欧洲人不会明白,你们失败后仍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你们的家。

而我们,我们没有家。

你永远不会理解没有家的感受。

”当阿里对着Avner说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无家可归时,在斯皮尔伯格的镜头中两个民族间的敌视化为了谅解,其实谁都没有错,对家的渴望是流浪民族所有的寄托——以色列建国前的犹太人是这样,以建国后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也是如此。

对着橱柜中“家”的幻象进行憧憬的Avner和拿着手枪为恐怖组织工作的阿里一样,他们需要的是一片和平的热土,一个安身的家。

然而信仰的蛊惑,热情的煽动却使青年们前赴后继的走向毁灭。

萨伊德在《天堂此时》中不断追问:为什么非要这样,难道不能有另一条道路吗?

在杀戮和复仇的游戏中,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可悲的既扮演着受害者又扮演着残杀者,这一次,历史无可奈何的走在绝望的轮回中。

斯皮尔伯格用一组平行蒙太奇将慕尼黑惨案和Avner等人的复仇行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他在连接镜头时,连接的不单是两组不同的时空,更连起了犹太人杀戮者和被杀者的尴尬身份。

是的,历史不能倒退,死者不能复生,而生者仍要继续向前。

也许对于残杀我们无能为力,然而在电影血渍的悲哀中我们仍可以祈祷明天和平的曙光。

虽然萨伊德最终走上了在特拉维夫自杀性爆炸的不归路,但我们也仍在《慕尼黑》中听到了Avner的NO,或许在斯氏最后镜头中的双塔的影像中,对和平的哀鸣般的祈求才真的显的难能可贵。

 10 ) 暧昧让人受尽委屈

要把脑袋里的感觉变成文字涂到冷冰冰的电脑屏上,是件不容易而残忍的事情;导演把自己的愤怒宣泄成一个个镜头,其中不知折了多少心血,这样想想,我就是斯皮尔伯格,这文章就是慕尼黑。

1972年以色列运动健将的身上的枪眼还冒着青烟,头上的洞不停的往外面涌着脑浆,红黑色散了一地,黑色九月的并不是各个都是神枪手,所以反抗者幸运的被子弹穿透了额骨而不是大脑,从弹孔里漏出来的是牙齿而不是脑浆,观众也就在这场噩梦的伊始就过了把B级瘾,而心里对恐怖分子的愤怒尚未平息,复仇军团就来啪啪的打死了几个恐怖分子的父亲,同样是可爱的老人,同样温馨平和的下午,同样的杂货店老板娘,更加同样的是在老父亲尸体上冒出的青烟……影院里屏幕前的观众更加愤怒,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恨谁了……这让我们首先想起《卢旺达旅馆》,然后南京大屠杀……谁是受害人?

图西族的平民,中国的平民,但是1972年的慕尼黑没有答案,仇恨带来的伤痛和内心内讧远大于希特勒式的屠杀,被杀者一死了之,留下的暧昧仇恨让观众蒙受委屈,像看两恶人斗殴,也像看两书生骂嘴,众人本怀有看热闹的心理让拳打脚踢漫天口水凌辱的没有一点还击的余地。

只能在从电影中清醒后的片刻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无奈的没办法了。

但无奈归无奈,电影绝不会让我们空着手回家,导演把仇恨的皮撕开了给人看,结果观众都被那皮下模糊的血肉恶心的大倒胃口,谁还敢去心怀怨恨?

可是一不小心又想起日本人的侵略,怒气是有,但轰炸东京的念头已不再……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句禅语暧昧的很,但是看了慕尼黑,也能参透点异样的味道出来了,比如仇恨是空,复仇是空,放下杀念,立地成佛。

《慕尼黑》短评

斯大叔只要不跟科幻和外星人沾边就是个好导演!

5分钟前
  • 赵启辰
  • 力荐

有些对白还蛮不错

10分钟前
  • 魔女时光机
  • 还行

只看到小女孩逃过一劫后面都不想看了

11分钟前
  • 水合氢离子
  • 较差

导演确实傻逼。。

15分钟前
  • KREJERK
  • 较差

影片把巴以冲突的苦痛推进全球观众的视野,把新闻中习以为常的战后悲惨的画面和数字变得立体、生动起来。

16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杂乱无章 不如把纪录片商业化

20分钟前
  • 别有洞天
  • 较差

平静的叙述中包含着两个民族的悲哀,复杂的故事,一旦开了头,就无法收尾。

21分钟前
  • 洪湖水
  • 力荐

No offense, but most of the Jews I know are unlikable. Now I sort of understand the tension between my Middle Eastern friends. Well, not really. I feel so stuffy inside.

25分钟前
  • 疾走
  • 推荐

混乱到没看到没看明白

29分钟前
  • 拜火教教主
  • 较差

又名: 慕尼黑导演: Steven Spielberg主演: Eric Bana / Daniel Craig / Geoffery Rush上映年度: 2005语言: 英语官方网站: http://www.munichmovie.com/imdb链接: tt0408306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32分钟前
  • 传说
  • 还行

115

34分钟前
  • 蕊蕊
  • 推荐

这片子绝望、悲愤,从头到尾充满了没有爆发的感情,堪称一部恐怖片。但是看完之后查询相关史实,你会发现事实远比电影血腥且精彩。

36分钟前
  • süden
  • 力荐

发现了凯撒大人和007大人

41分钟前
  • uka
  • 力荐

剧情还可以,就是有点压抑不是

46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其实就简简单单地拍一部追杀复仇的黑色政治片就挺好的,非要故作深沉、假装公正,惺惺作态的人道关怀、虚头巴脑的普世价值,处处透着恶俗、鸡贼和伪善。斯皮尔伯格从拍《辛德勒名单》开始便不再是一名纯粹的电影导演,而更像是一个圆滑老练虚伪阴险的西方政客。

51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我有时会发自内心地佩服斯皮尔伯格,他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把自己民族的切肤之痛搬上银幕,改编成戏剧性强闪耀着明星光芒的好莱坞大片,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53分钟前
  • 柴斯卡
  • 推荐

虽然电影是在拍史实,但表现出来的像是以色列把复仇计划托付给了几个童子军。第一个暗杀抠抠搜搜的掏手枪,第二个暗杀“惊险”规避误伤小女孩,第三个暗杀住在安放了炸弹的一墙之隔,这是专业人员做的事。就觉得这种编剧用力都在画蛇添足的地方了。以色列军方的贝鲁特计划好像才有一点样子,剪辑得又极其仓促。因为全片拍得太冗长了,并且用力的地方全不对。

55分钟前
  • 天外飞青
  • 较差

谁嗓门大,谁拳头硬,谁枪管粗。

60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影片情节稍显破碎,场面的冲击力稍显不足;思想层面的震动远不及《辛德勒名单》,也许导演老了。

1小时前
  • windyxp
  • 还行

总体还好,但是看起来有点困难。

1小时前
  • 手镯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