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英雄黄继光》是一部含有剧情、传记和战争等元素的网络电影,在多平台上线20多天,热度不俗。
除了热度,这部电影目前在豆瓣上有超过8000人评价,评分7.9分,推荐和力荐累计超过75%。
可以说,在战争片和传记片当中,《特级英雄黄继光》的口碑是相当不错的。
《特级英雄黄继光》主要讲述了黄继光主动报名参军后不断成长,为了战争的胜利挺身而出完成了英雄的壮举的故事。
要知道,黄继光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因此这部电影一开始导演和编剧都是拒绝的。
首先是成本有限,再加上是战争历史的类型,黄继光的结局更是毫无悬念。
这种片,不能乱拍乱改,难度比想象中要大很多。
不过,当我看完这部网大之后,由衷地感叹一句: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特级英雄黄继光》比想象中拍得要好!
从剧情来讲,其实是没有太多的变化,导演和编剧是踏踏实实把这位平民英雄的故事写好,并拍了出来,没有加太多的戏剧化,更加注重于真实与细节。
不论是大场面,还是演员的妆容,以及演员们的表演,都做得非常细节,让观众容易沉浸到剧情里面。
大家如果仔细看这个演员阵容,会发现其实整部电影的演员没有几位是熟悉的。
基本都是比较陌生的面孔,但他们却真实真诚地演绎了每个角色,灵动且感人。
女演员迟蓬的加盟,是我在《特级英雄黄继光》中看到相对熟悉的一位演员了。
之前有看过她饰演的林桂枝,所以印象颇为深刻。
这一次她在《特级英雄黄继光》里面饰演的也是一位母亲,她是黄妈妈。
迟蓬台词虽然不多,但不管是造型还是表演,她在短短几分钟里面表现出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形象,颇为惊艳。
连导演都称赞她敬业和低调,让人敬佩。
《特级英雄黄继光》片长96分钟,看到结尾,大家可以认真听一下片尾曲,还有让人回忆连连的老照片。
不少照片我们都没有见过,但颇为真实,也让人感动。
一边听着片尾曲,一边看着老照片,年代感满满。
感谢《特级英雄黄继光》,踏踏实实拍出了一位平民英雄的故事,也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
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和平,向英雄们致敬!
《特级英雄黄继光》成本不过千万上下的投资,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克服万难,尽量去还原历史,做到真诚真实,并且获得观众们的好口碑,是不容易的。
连导演周润泽自己也发文说了:不为了教育谁,也不为了糊弄谁,这是一部真诚的片子。
是啊,难怪看了《特级英雄黄继光》的网友会纷纷评价这是一部良心的网大作品。
希望大家不会因为片名而错过了这部质量过硬的电影,因为我相信:网络电影这么拍,是不愁没有观众的!
很难想象我能看这种从小听到大的抗战英雄题材电影可以看到哭了三次。
还是一个网络电影。
这种难得的时代真实感我真的很谢谢导演和制作团队可以做出来了,虽然看完之后去看了很多影评说可以做得更好,我不是专业的战争片爱好者,但起码我很少看国产战争片能有这种感觉。
它很平实,不浮夸,但却冲击力极强,没有所谓流量的烦嚣,总的来说瑕不掩瑜。
我真的就是希望来日还能看到你们的作品。
感谢你们给了我一个眼眶通红的下午₍₍Ϡ(੭•̀ω•́)੭✧⃛给你们一个来自广东的鼓励
小时候我奶奶就讲过黄继光堵枪眼的故事,听收音机好像还听到过黄继光的故事,小学加入红领巾团队的时候老师也讲了黄继光的故事,好像也有一篇课文讲的黄继光。
没想到把这个心心念念三十来年的英雄人物终于拍成电影了。
不知道故事拍的是不是和小时候听说的一样,雷锋和董存瑞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拍成电影,非常期待
特级英雄黄继光。
这个故事并不陌生,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为了掩护战友用身体堵住抢眼壮烈牺牲。
正是因为故事耳熟能详,结局已经注定。
所以拍成电影很容易落入窠臼。
在我的设想里,黄继光可能会被塑造成一个愣头青,刚进部队冒冒失失,后来跟战友插科打诨,干了不少出格事,最后亲历了战火和死亡,经过指导员的殷切教诲,最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
在面临绝境时,他一声怒吼,毅然决然奔赴枪口,用壮烈的方式保护了自己的战友,走进我们的教科书,成为英雄的代名词。
我是这样设想的,可电影不是这么拍的。
电影里的黄继光是个普通的年轻人。
他很平和,身上有着朝气,坚韧,穷人家孩子出身的一切烙印。
可他并不冒失,也不聒噪。
因为个子矮年纪轻参军被拒绝,不会气馁,而是会为自己争取:“我过惯了苦日子,但不想世世代代都过苦日子”。
他的真挚打动了负责人。
他不懂大道理。
进入新兵营让训练就训练,面对爬不上去的柱子也会执拗地说“让我再试一次”。
大晚上加练时会累得气喘吁吁,在排雷测试中获得零分也感到茫然,低头一看才发现自己踩了线。
他一直在学,在成长,偶尔也对自己只是个通信员不能上前线杀敌而感到失落。
指导员告诉他“上战场不是为了立功,而是为了打赢。
”他听进去了,并且真正认同了。
我不像是在看一部电影,而像是在看一个真实的中国年轻人。
在命运到来那刻,我等待着,这个被炸晕在战壕里的年轻人,爬起来走向枪口,走向那个残酷的结局。
历史注定他的生命会以这样的方式画上句号。
我以为,这时候会响起号角,会有慢镜头,会有生离死别的悲壮烘托。
可没有。
镜头一切,忽然来到黎明。
在某个山村,昏暗的光影里,有个老妇人转过头,忽然看到穿军装的儿子出现在路上。
她颤巍巍向他走去,抬手试图触摸他的脸。
然后摸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人回来了。
她的眼里饱含泪光,嗓音轻微地颤抖着,说了句我的儿啊。
这个人是黄继光的母亲。
她抚摸他的伤口,心疼得不得了,哭声问:“你疼不疼……”然后画面一转,切回战场,年轻的战士从战壕里爬起来,踉踉跄跄,奔向了机关枪枪口。
他的后背炸开五六个血窟窿,人却一动不动。
战友们惊愕地瞪大双眼,枪声停止了。
黄继光卧在那个枪口上,再也没能转身。
子弹打穿了他的身体,也打碎了一个母亲的心。
他甚至没来得及呻吟一声。
千疮百孔化作了血淋淋的实质,在平静而克制的情绪里爆发了。
母亲问他“你疼不疼”。
他不是英雄。
他是普通人,是一个母亲的儿子,怎么会不疼?
当你看到这里,心生惶然,在他的死去的刹那也感受到剧痛。
电影所想要表达的一切,便就淋漓尽致了。
悲壮、平凡、伟大……所有的情绪如同狂潮涌出。
最后屏幕亮出一行字,告诉你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无数战士堵过枪口。
黄继光只是其中一个。
你忽然心如刀绞,意识到这不是电影,这是历史。
小时候就学过这篇课文,近了更近了,英雄光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弹眼,他也是肉体凡胎,也肯定怕疼。
导演用黄妈妈的一句:“我的儿啊,你疼不疼啊!
”也以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他疼。
影片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克春也怕死,他被炸得手疼,可到了坑道伤兵将自己的急救包给他时,他哭得不能自抑,然后去了战场,为了有更多弹药,他去捡敌方的手榴弹,却被炸死。
三羊说我们只是通讯员,做得已经够好了。
可是在6班只剩下3个通讯员和连长指导员之后,也义无反顾地扛起了去当第一梯队的重任。
看着他们爆破了一个又一个阵地,发自内心的笑后,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可是立马就又看着他们被打倒。
好难过啊,明明我们的战士那么努力了,明明我们的战士那么坚定了,为什么还要有那么多牺牲?
导演拍黄继光,却不止拍黄继光,每个有血有肉的志愿军,每一个战斗在一线的战士他都看见,也想我们看见,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去看见。
无意中看到《特级英雄黄继光》这部影片,说实话一看片名,以为是类似那种官方宣传片,是本能地抗拒的,但我还是会看预告结合评论再做判断,评论里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字“真实”,让我决定周五晚上好好看这部电影。
看完以后,我纳闷的是这样制作优秀,认真讲故事的片子,为什么当年,我竟一点不知道,我有看完优秀片子再回味的习惯,第二天爬上豆瓣再看看大家的讨论,当我看完导演的一篇创作心路历程,那一刻我觉得比电影本身更感动我,因为是他,是他们这个团队串起了两个时空的连接,是他们努力的去探寻那个历史时刻的真实,去探索“伟大”一刻背后的一个普通通信员真实的成长过程,挖掘并呈现出一个个微小而又如此重要的光点。
从导演的两句话,我也感受他对整个世界以及人的认知是通透的“最难的,是平衡。
历史和创作之间,表达和审查之间,商业和艺术之间,也在宏大构思和渺小预算之间。
更难的,是让这个名字,从“黄继光堵抢眼”这过于熟悉的文字概念中走出来,重新变成一个可以置信的人。
”自然万物就是一个阴阳相对的世界,没有固定不变的平衡,平衡一定是相对的,是两者之间博弈下的动态平衡。
能明白这个本质,首先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才能更有全局观和动态视角,以及面对困难的时候,心态也会相对平和;其次在表达输出的时候,能把握好事物的两面性,会明白好是用坏来比较,“伟大”是用无数的微小来衬托。
一部在战争场景和武器装备以及人物心路历程极尽还原历史真实的影片,一段不同时空的对话,一段无法忘却的记忆...
我以前,最喜欢看的主要是欧美电影,从漫威的超英,到007,再到异形之类,甚至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等等。
我一般不看国产电影。
当然,除了那些非常火的,比如夏洛特烦恼,哪吒之魔童降世。
看这些也主要是因为周围看得人太多了,朋友圈到处都是,也就随大流看了,结果都算不错,毕竟是现象级作品。
这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对国产电影的印象。
但这其中,有一类电影是我一直排斥的,也就是军事题材。
因为在我印象里,军事题材,是命题作文。
而命题作文,能出啥好东西,因此长津湖我不看,当初看了战狼,也只觉得是年幼无知。
直到我刷b站时,看到一个up主的解说,关于本影的解说,主要是介绍电影中的硬核之处。
原本,我对网大也有粗制滥造的刻板印象,但见up主讲的不错,再加上没找到能打发时间的新电影,就去看了。
由于听过解说,我对其中的考据程度也有一定印象,仔细去看时,确实觉得不错。
当然,感觉在运镜、声效等方面比以前看的大片差些,但也在接受范围内,毕竟我对国产电影的预期本就不高,而本片,也绝对在及格线之上。
说回本片内容,在我印象里,军事题材是命题作文,而这种英雄人物的传记,更是圈定结局的命题作文,其刻画难度,无异于带着镣铐跳舞,毕竟每个观众在看时,就已经知道结局是什么样,其吸引力,在其他电影(比如美国大片)可以直接少一半,但本片做到了,而且还超额完成了。
我哭了,这是我第一次为一部电影流泪。
(根据我的经历,请不要趴在床上看,流泪还好,就怕流涕)虽然我哭了,但当我回顾电影时,片中的主要角色,比如黄继光、什么登良,什么三羊,就他们三个通讯员,以及教导员(李旭,这名字记得了)、克春同志,万连长,参谋长等等,他们的形象都很模糊,你要我说出他们的特点,我还真说不出来,只能模糊记得他们的剧情,但要我总结出他们的性格、人设、闪光点之类的,我发现,我做不到。
包括主角的性格、人设、闪光点,我都难以概括。
似乎,他们,都很平庸。
我在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里面,都很容易概括出一个角色的主要特点、闪光点。
美国大片的“我能打一整天”“雷神的搞怪天赋”,甚至血战钢锯岭中主角的瘦弱与坚强,还有日漫里面什么傲娇、病娇、痴女、中二之类的就不需要多说。
总之,美日作品里面,主角以及配角的人设都很突出,过了很久,你也能回忆起。
但在本片中,我才刚看完,关于主要角色的印象,似乎就已经淡化了。
就记得哭了两次(教导员死了黄怎么也点不燃叼着的烟时,以及最后扑向机枪口的刹那),其他全部淡了,就像一副水墨画,只记得那墨染的黑,与空旷的白,一切细节,都模糊了。
只有一种情绪回荡在胸间。
我想了想,主要角色在我脑海中的印象为何会淡化得这么快。
或许,是因为他们本就平凡,他们从没有突出的闪光点,没有突出的人设,当然,也就没了记忆点。
按理说,“敢于牺牲”也应该是一个令人震撼的闪光点和记忆点才对,但为何就是没那么深的印象?
在漫威中,钢铁侠打响指一幕,我现在还能回忆起,而且在脑海中栩栩如生。
同样是“敢于牺牲”,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这时,我想到一个词,鹤立鸡群。
当鸡群中有一只鹤时,人们首先看到的、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只鹤。
但若是鸡立鹤群呢?
人们回忆起这一场景时,首先想起的会是那群鹤吗?
或许,这是同样的道理。
在【特级英雄黄继光】中,在抗日战争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这样的鹤有多少?
人的脑海本就孱弱,只会捡便宜,挑简单的记,就记住那让人印象深刻的。
一万只鹤和一只鸡,还是记住那只鸡容易些。
你倘若告诉我,在抗美援朝中,出现几个大特务、大汉奸,十年后,我或许还会记得这件事,而且,栩栩如生。
我一直认为,我心中是种着赤旗的。
当然,现在去了网上,大概率也是一些人相当轻蔑的小粉红。
他们会说,要是战斗真的打响,我或许就是第一个跑的,或者是第一个投降的。
我没有反驳,并非我在以沉默的方式来蔑视对手。
而是我担心,我真会是第一个跑的,或者第一个投降的。
生命啊,何等珍贵,为了生命,一时的委曲求全又如何?
我时常这么想,我多次问自己,战斗到来,我会主动上前线吗?
战斗崩溃,我会主动投降吗?
自诩红色的我不会选第二个,自觉懂得珍爱生命的我不会选第一个。
理智告诉我,没真正面临那个时刻,我的任何誓言都是虚的,所以,我连誓言都不敢说,哪怕这誓言不需要告诉任何人。
于是,我成了墙头草,这下,真成粉红了。
我无法理解那一代人的想法,为何会有如此多敢于牺牲自己的人?
有时候,我甚至会居高临下的俯视他们。
他们生的苦难,死的光荣。
因此,对他们而言,死,比生还珍贵。
我甚至同情他们,如果穿越到现代,享受着便捷的科技,花样繁多的娱乐,以及国际上那让人眼花缭乱的新鲜事,他们或许就不会那么“轻视”生命了。
是啊,享受现代生活的人,就不会“轻视”生命了。
面对生死选择时,他们会慎重,会理智,会看的更远,会想的更细。
我总在想,我比他们多太多了,物质多太多,想法多太多,看到的多太多,享受的多太多,与他们相比,我赢麻了。
当我看着他们的故事,就像隔着屏幕看电视,看电视的人演戏剧,看戏剧里的角色演故事。
总之,一层套一层,再覆盖上一层时间的灰,这个故事就和我没关系了。
当然,我这比他们更“聪明”的脑袋里,也一直知晓着:我本就是这故事里的角色,而且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角色,我这个角色,是这个故事里所有人物的一切行为的动机和目的!
但我比他们多太多东西了,脑海里有太多东西了,“我也是故事中的角色”这一想法,早就淹没在我脑海中那无边无际的汪洋里。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什么最美逆行者,什么缉毒警察,什么最可爱的人,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太多了。
他们汇聚在一起,就像一群鹤一样。
我看着他们,心里波澜不惊,我东看看西瞅瞅,那只鸡在哪里?
文/梦里诗书提及黄继光,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是舍生取义,用血肉之躯堵上敌人枪眼的英雄,但在这个印象之外,多数人对黄继光的认识是模糊的,而《特级英雄黄继光》则让人近距离的走进了他,从朴实真挚的情感,到写实残酷的战火,电影用细腻生动的镜头再现了一位英雄有血有肉的成长。
作为一部家喻户晓,单从名字便可知道结局的电影,留给导演创作的空间其实也非常有限,但《特级英雄黄继光》的精彩正在于它追根溯源的再现了黄继光于平凡中铸就不凡的过程。
鲜活立体的人物,首先离不开真情实感,在电影中,从黄继光入伍与母亲的告别,到战场寄回家的家书,电影关于亲情的笔墨不多,但却紧密地将家与国的关系连接在了一起,而黄继光在部队与战友们的生活,则让人更加立体的走进了这个只有21岁年轻的生命。
这世界从来没有天生的英雄,电影从黄继光参军入伍到壮烈牺牲的过程,并没有神话夸大,原来在参军时,他曾因为个矮差一点没有被录取,原来,初次面对真实的阵地,看着血肉横飞的残垣断壁,也会两腿发软,原来初入部队,一心渴望立功的黄继光被分配成了通信员,内心也会有着抵触,正是这些普通平凡的视角,贴近生活的情感塑造拉近了观众与英雄原本的距离。
在塑造人物的同时,电影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对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场尽可能地做到了真实。
不同于试图再现战役全貌的战争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有更多的精力将自己的焦点放在主人公身上,从新兵入伍到历经战火的锤炼,电影虽然没有过多的特效成份,但在场景、服饰和道具的每一个细节上都尽可能的做到了还原,这种真实将观众仿若置身战争,而电影中谁也没有拥有主角光环,上一秒志愿军战士还再收集敌人的子弹,但下一秒牺牲便随之而来,战争永远都是残酷的。
历经战火洗礼的黄继光,从初入战场的渴望立功到为了保家卫国而要打赢战争,他的思想在发生转变的同时,电影也让观众从他的成长中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而战,也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黄继光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惜牺牲生命,也要堵上敌人的枪眼。
电影一个让人记忆尤深的地方也正在于,在牺牲前已经负伤疼痛难忍的黄继光,回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家与国在此刻在他的脑海中融为了一体,他的牺牲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身后的祖国,为了千千万万个和自己一样的家庭,所以他必须为了赢得这场战争,牺牲一切,哪怕是生命,他是我们的特级英雄,但更是一个原本普通平凡的人。
英雄也是凡人,但平凡同样能孕育伟大。
在残酷的战场,特级英雄黄继光没有异于常人的钢筋铁骨,他同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家有着自己牵挂的母亲,然而最终使他成为英雄的,是为了保卫祖国保卫家的精神信仰,而黄继光更是一个缩影,正是因为志愿军中有无数像黄继光一样的英雄烈士,我们才完成了一场 看似不可能的胜利,才拥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他们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这么垃圾的电影给这么高的分?
咋想的啊,第一次让我觉得豆瓣电影也和猫眼什么的一样不值得信任,极其失望,这电影别看了,浪费时间,除非你单纯想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演技差,结构也差,看得我都要睡着了,这个十一全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多来点红海行动行吗?
这玩意还是别给那么高分了好吗?
更可笑的是,还得写够140字,多么可笑吧?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人物基本都知道,只要是上过学的人都知道这个英雄,说句实话抗战片基本最好的就是《亮剑》,就简单来讲最基础的服装人物最起码符合现实。
看看这部影视剧的着装,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是美帝国主义呢,咋这么有钱,衣服这么鲜亮这么好看,再看看一个个人物,这流光水华的不知道还以为在体验生活呢,没经历过哪个年代但是知道当时的情况,穷的快要两个人穿一条裤子了这拍摄的不知道咋说好,嗨!!!
主旋律这么拍不就挺好的嘛,他们都是英雄。
节奏不好,张力不够,字体蹩脚
其实可以再个人一点
看完了,想推荐给每一个中国人看看。有时候,讲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很不容易,更别提是英雄了。但这部片子我真的学习到很多。
质感确实好了点儿,但颜色还是重了
无语
年代感被台词打得稀碎,几个周边人物的塑造略显单薄,个别地方略显刻意,配乐整体不错,但最后被黄继光牺牲的瞬间给拉低了,影片整体画面质感值得称赞,1000万投资能有这样的呈现,算是可以了。
今年是上甘岭战役70周年。在收复0号阵地的战斗中,特级英雄黄继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0号阵地为志愿军转入坑道防御作战赢得了宝贵时间。影片的战斗场景很真实,阵地上到处是打光子弹的波波沙;由于弹药不足,志愿军进攻前,两个火箭炮营仅打出一轮齐射;黄继光将莫洛托夫手雷扔向敌碉堡(很多文章和影视剧里的爆破筒是不对的)……
影片本身其实毛病不少的,不过英雄事迹怎么吹都不为过
3.5 细节特别好的一部,苏械的日常卡壳,捡到对方BAR先检查剩余子弹量,战场各种武器音效……
剧情无聊,后面战场部分拍的还可以,
无意义的造神
网剧质量,但故事走心,比狙击手长津湖强。
三星+
英雄不一定是胸口能堵住机枪的才是英雄,那是超人,不要让我们真正的英雄寒了心
这片再次证明了什么叫“主旋律好不好看全看剧组水平,而不是题材。”
平心而论,确实还不错。
3.5,朴实但在近几年主旋律里相对最好的了,可惜一脉相承的煽情bgm,每一个牺牲在战场上的人都是英雄
叙事比同类网大好一点 可惜高潮戏没拍好
第一次知道黄继光来自四川,第一次了解他是一名通讯兵,第一次知道他是家里老三,第一次了解他和他母亲的故事,第一次真正了解他从参军、训练、战场到最后牺牲的全过程。感谢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