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一蔬一饭间小森林这个电影,已经看了2遍,每次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我是一个享受孤单的人,大概正也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所以会喜欢这样的电影,大抵日本的很多文学、电影都略微带有一些如澄澈的天空般洁净、没有过激的情绪,却包含无限情愫在内的魅力吧。
整部电影,以主人公市子为线索,通过她逃避城里生活而回到小森,周而复始的播种、耕耘、收获,让她感受到生活的真谛,最终也因母亲信中:“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爬起并不是回到原点,而是螺旋上升”的教导,而再次回到城市,5年后,带着自己的抉择回归了小森。
两人何其相似市子与母亲:市子的母亲是一个知识分子,也可能是从城市回到小森的另一个“市子”。
虽然不知道是否也和市子般因为适应不了城市里的生活而逃避到乡下,但是有一点肯定的是,她曾经在城里生活过。
比如几年后才出现在乡下超市的“伍尔夫酱油”,比如谈吐间她对于种植、烹饪自己的态度。
市子的母亲是一个优秀的女性。
然而,也许正如教导市子的话一样,当年逃离到乡下,是她没有选择的妥协,有一天,她终于学会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她不再逃避,也许这个决定已经做了很久,迫于市子还未成年,才没有成行。
市子的妈妈在信中也提到,自己要开个果园,从她家有很多《大百科全书》,她妈妈对于植物间物竞天择的态度看出,她可能一直在植物学方面有所造诣,最终经过多年的积累,终于实现了果园的梦想。
其实,电影里唯一明确表述的一点是:市子和她的母亲很像。
不管是倔强的性格,还是不过圣诞节的立场,抑或是对新事物的探索。
当然,这也是从细枝末节中,我的臆想。
即使不对又怎样呢?
日本的电影就是有这样一个好处,每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包含着惊天的信息量。
从市子苦苦追寻母亲的味道,通过食物与母亲相连,整个过程也是市子与母亲之间情感沟通的过程,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市子理解了母亲对自己的用心,看到了母亲别样的智慧。
市子与裕太
恋人未满裕太是整部电影,唯一浓墨重彩的男性,而且与市子年纪相仿。
一度以为,这可能就是市子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的贵人和最终的情人。
然而结局却是裕太与纪子结婚生子了,市子也在5年后找了城里的初恋,那个市子心心念念为他做果酱的男人。
当然最后的结局,只露出了一个模糊的侧脸,但看起来和初恋很像。
就姑且这样理解吧。
那么既然市子忘不了那个人,为什么又在小森和裕太做着超越简单朋友,有着暧昧关系的交往呢。
做了米酒,就邀请裕太来夜黑风高的晚上,一个人过来,还说不要让纪子看到。
微醺的酒香,户外的虫声,给那个夜带来了暧昧的味道。
不过裕太和市子的确不适合,裕太目标清晰,娶了漂亮的本地姑娘纪子,踏踏实实过着日子是他的信念。
而市子有太多的不确定,逃避、自我蒙蔽、迷茫充满了她的人生。
她是一个可以在宁静的夜里,看着百科全书,也不会觉得寂寞,但是每每一瞬又让她内心翻涌,无法安放的一个人。
看了两遍的电影,总觉得要写点什么,才能罢休。
就像爱看《中华小当家》,电影里的美食制作让我特别愿意在吃饭的时候观看这个电影,总觉得连带着自己的饭菜也清香了许多。
刚刚烤的红豆面包散发出悠悠的清香,外面的大风吹的橱窗沙沙作响,现在还是冬天,不过春天还会远吗?
作为旅游宣传片是到位的,因为是针对特定(城市)人群的传单,满足了一种小布尔乔亚的审美情趣和品位。
因此这片子同时又是极度恶心(已不是刻奇)的,小森的自然和出现的美食究竟什么关系?
是小森孕育了片中美食还是小布尔乔亚将一种自我审美强加给了小森?
从做面包开始我就看得有点不适,作秀感太浓和决定回到小森学弟所说的正好相反,片子没有展现农民的机智而恰恰是把小布尔乔亚的小聪明投进了村子。
美食是城里人的美食,而卖点在于“村味”,总归与乡村的原味关系不大。
终究,这是一个性冷淡小布尔乔亚审美的衍生产物。
人际和家庭变成一种空洞的佐料,只是为了赋予食物一种刻意而不得要领的“意涵”空间。
一个人真能处理杂多农务还有闲时搞搞格调?
一种自给自足的乌托邦幻想背后血淋淋的“买面粉和意面的钱从何而来呢”“买衣服的钱从何而来呢”“家电钱哪来”“电费维修费哪来”等等豆瓣是个好地方,但豆瓣又有很多毛病,“城里人病”以一种近似anthropomorphism的强势姿态控制着在这里活跃的群体,形成一种极度排外的社群圈,而这个社群的心理深陷于某种符号世界当中,实在性是被严重漠视的。
就好像虚无缥缈的理念已经成为了所有,“美”取代了鸡蛋牛奶猪肉青菜等食物本身,以一种形式性的咄咄逼人姿态驱赶了实在的口感、饥饿、买不起标签化消费产品的妥协。
为什么可以这样?
因为小清新们用美丽的画皮包裹了丑恶的资本世界,归园田居变成了一种看似非常简单的选择问题,好像只是一个生活态度的事情,而全然无关你身有几文。
总结一下,有钱人,你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呗~关我们穷人鸟事
一个月前看了这部电影,当时正处于programming month,很累,烦躁。
看过后并感,觉得比舌尖上的中国逊多了,觉得滋味太淡薄。
这个月到了贵州,一天一行人去布依族居住区,山路蜿蜒,雨气濛濛的,两边都是水田,玉米地。
贵州的路不好走,高高低低的,到了村子深处往外望过去,真像小森。
在路上慢慢走,忘了远虑,记不起近忧,才逐渐品出了小森林的味道。
这样过了一周了,回想这一周来,书也没读,单词没背,程序没写,整天在贵州呆着,偶尔出去转转,但回来就烂死在床上。
前几天我还洗洗衣服整理一下房间,但这两天连衣服都懒得洗了。
其实平常我还是一个比较有约束力的人。
但一回到轻松的生活我就变得无力。
其实我也很向往专注于生活的生活,这种生活并不简单,也不是看开了,放下了,就能做到的。
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没有任何的内涵可言,相反这些生活得琐碎充满了庸俗的吸引力,一不小心就会沉沦在生活得琐碎里,丢了初心,丢了情趣。
有些人很难对生活保持高涨的热情,比如我,只能依靠计划,目标,或者称为理想的东西让自己的日子充满,但是对于生活本身的乐趣,我是不能长久沉浸于其中的。
其实我觉得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好的,让自己无愧无悔,对得起自己就行了,都文艺。
比夏秋篇多了人的因素,依旧很美,很诗意。
只是不知道市子去城里找的丈夫到底是哪个,不管是哪个,都会失望。
另外,她那个种土豆的方法是错的,整颗种是一定会长出很多颗幼苗的,还需要拔除多余的幼苗。
我们家的种法是把土豆切开,每瓣上面一定会有一个芽眼,然后一个芽眼就会长出一颗幼苗,这样就不用拔除多余的幼苗了。
小森林前前后后看了两遍,第一遍粗浅的感受是霓虹美食哦伊西,第二遍才慢慢觉得其实电影是想讲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乡下姑娘市子因为不太能适应城市的节奏选择回家乡小森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根据妈妈和前辈的经验种植各类蔬菜瓜果烹饪应季美食,夏天的酿米酒,秋天的核桃饭,冬天的纳豆糯米团,春天的炸时蔬,市子做起来无一不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两部影片美过一个四季轮回,这不仅仅是小森的自然风景,更体现在市子对待平常生活的一些小细节上,认真地耕地,仔细的剔掉胡颓子的核、细细地嗅新摘红豆甜甜的气息,因为用心专注,所以每个细节都能催生出寻常生活不经意间的美。
总觉得人越长大感觉器官会越发迟钝,成年人向往爱情很多时候并不是需要另外一个人的关怀和照顾,而是有他在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也会闪闪发光,但是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大概专注和热情才可以替代荷尔蒙,让每一个当下都有被我们忽略掉的美感。
当然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并不是市子从内心认可的生活,虽然她喜欢小森,喜欢食材在她手里翻着花样变成各种各样精致的美食,但她始终不觉得这就是她接下来的生活。
有的时候横亘在两个抉择中间左右摇摆,时间一久矛盾就会成为生活常态,这时间只有做抉择以外的事情去逃避才不至于陷入纠结的泥潭,仿佛是用另一种努力来躲闪遮掩对重要事情的举棋不定。
所以邻居欧巴桑告诉市子西红柿要用塑料大棚的保护时,热爱蔬菜的市子并没有及时为西红柿买来大棚,因为担心一旦架好大棚就等于是决定义无反顾地留在小森了。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市子和好朋友吉子的一场冲突中,吉子向市子抱怨对同事的不满。
(刘瑜说检验好朋友的标准是能不能凑在一起说第三个人的坏话)彼时的吉子一定希望市子站在她的立场上痛斥同事以安抚情绪,但是市子却轻描淡写的说你这样事事关心别人也不见得是为了她好。
吉子怔住,后来说的话虽有怒火中烧的嫌疑却不折不扣的戳中了市子的软肋:市子在东京时并没有好好和别人相处,或者说从未认真地生活过。
我想市子作为一个无法做自我肯定的人在东京生活时一定时常问自己:是不是我本来就不属于这里?
我们很多时候浅尝辄止,是担心全力以赴如果还是得到不好的结果会无法接受吧,所以无意听见喜欢的男生说起别的女孩送围巾的事情市子没有争辩也再不送便当了,那时候我仿佛听到市子在对自己说:算了其实我也不算喜欢他吧。
最后让市子下决心离开小森去东京的是小她两届的学弟翔太,同样是大学毕业回家务农,市子从翔太的身上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坚定,翔太因为笃定下半生会坚定的在小森生活下去,所以能像前辈一样,坦然地接受眼前的一切并用心享受这样的生活,是啊,“勤能补拙多劳多得,我是一个用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农民”。
他活得多么理直气壮。
想到每年毕业季都会引发去大城市奋斗还是回小城镇安稳的讨论,其实生活在哪里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对自己选择的生活能不能产生认同感,我们可以从赚钱多少、能力强弱、能否与家人在一起、是否能找到一生所爱等很多方面考量自己对生活的满足感,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考量标准是什么,所以这个也好那个也好统统不想放手。
那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考量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市子最后决绝的离开了小森,一反之前不肯为西红柿搭大棚而拖延的常态丢下了犁好的洋葱地,可见她一定是毅然决然地做了决定,想要像翔太一样,像小森的祖辈一样,倾尽全力活得理直气壮,不撞南墙绝不回头。
当然导演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五年后市子和丈夫一起在小森的分校排神舞庆祝春收,当然我不知道这里的设定是市子从东京回小森度假还是市子和丈夫一起定居小森,但舞台上的市子眼神坚定,无论哪种,应该都是找到自己理直气壮的生活了吧。
是一部看完可以会心一笑的电影,如果你也曾背井离乡的漂泊过。
市子折腾了六年时间,只是为了听从自己的心。
近两周的睡前,陆陆续续在B站看完了《小森林》的四季。
一开始的关注点都是在吃的。
原来核桃可以碾碎了煮饭,原来包菜可以用来做面包。
夏天的繁茂,秋天的收获,冬天的储备和春天的希望,看她一点点耕种,用自己的汗水收获一餐一饭的喜悦,本该是一件幸福的事。
但是妈妈没有原因的离开,自己对城市生活的逃避,奠定了她的生活有种忧伤、倔强又迷茫的基调。
总觉得她在和什么较着劲。
她虽然有猫,有朋友,有学弟,有邻居,但还是很孤独的样子。
看的时候心里不断在腹诽,这样的生活虽然很好,但是一个人一直这样下去,真的会心甘?
看到最后的春,当她眼神坚定地跳完一曲神舞。
我才释然了。
她还是决定离开。
而五年后,她又回来,这次不再有五年前的犹豫不决和迷惑不解。
用吉子的话说,她只是想给自己一个重回小森的理由。
她用五年时间做到了,不再有对未来的怀疑和离开城市的遗憾,而且不再是孤单一人。
原来也是个爱跟自己的心较劲的女孩子啊。
好多弹幕说,我想看看她老公长什么样子。
有弹幕回:老公并不是重点。
没错,市子是这样清楚自己喜欢吃什么,想要种什么,在哪里生活的人,怎么会选不到一个好人呢,主见虽然不是完全与生俱来,但是这部电影似乎就是想告诉我们,只要你是真的对生活留有疑问,那么只要你去找,总会找到答案,不管用多少时间。
在城市生活,不是为了繁华新奇;在村镇生活,不是为了轻松惬意,这两种看似矛盾的选择,本质上都应该是源于真的喜欢,真的可以置身在一片土地每一天都努力地生长。
不要委屈那片你生活着的土地,如果选择了这里,就真的喜欢才能坚持下去,不管什么外界的因素,都不会让你再动摇。
似乎所有的折腾和较劲,无非都是为了看得更通透,而一旦看清楚,那些看似虚度的光阴也都有了意义。
当心中的想法越来越坚定,也就不会再觉得孤独了吧。
大多数人,二十多岁还在犹疑,也包括我自己。
害怕未来的到来,害怕自己无法掌控的一切。
可是就这样看一遍四季,静静地也懂了不能强求。
是哪个季节才结果,就不会提前;是哪个月份开花,就不会有偏移,万物都是这样静静走在自己的时间轨道里,安静的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如果也能像看待植物一样看待自己,等着自己的花期和果实,那也是一种难得的心境了。
来外地生活的第三年,淡然许多,希望以后更加淡然的生活,静待终老。
人生在世,无非就是过日子,而如何能让过日子变的有滋有味,我想不到除了充实的劳动工作+美味的食物更好的方式了。
这是一种趣味。
桥本爱不矫作真自然,让人心生欢喜宁静。
也许中国需要等待很久很久之后,才能拍出这种气息的片子了。
这一世行在路上,前路微茫,许多人困惑这一生漫漫,又有什么能够陪伴我们度过没有星光的夜晚呢?
我认为是趣味,让我们千篇一律萧索无味的生活变得生机盎然。
陶然于美景是一种趣味,晋有陶潜“采菊东路下,悠然现南山”唐有李太白“惯看山鸟山花”而今,光阴过的浮皮潦草,人身上散发着的大多是都市里浸泡过的染料气息。
我们投身于瞬息万变的生活,乱花溅眼,却忘了来时的路,何不停驻片刻,看秋风穿针,阳光绣花?
被电影里平和的乡野气息和精心烹饪的一道道简单的菜肴所深深打动,我想,这也是一种趣味吧,才能女主每天都那么快乐的生活着。
看的过程中,从始至终我都没想过,她会不会孤单。
因为她从来不抱怨,从来不喊累,也从不哭泣,我居然会觉得田间的一切劳作都那么容易。
或许很多人看了都会有这种想法,觉得那样的体验可真是小清新。
而事实上,它根本不是一个风花雪月的小清新,虽然它在深山中,有风有花有四季而,她的生活从来都不容易,从来都没有一点轻松。
如果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不用说是那么大一片的稻田,哪怕是田里的西红柿,也要精心培育,才能结出果实。
而她只是在累的时候轻轻喊一句,啊,腰好酸,然后吃自己早晨准备的午饭。
回家一个人看书,准确得猜测外面的虫子叫什么名字。
在田间骑着自行车穿行的她,也从来都不是花裙子,而是平常农民穿的衣物。
但你从未见到一张悲伤的脸。
你看到的,永远是淡淡的坚毅的脸庞。
这是特属于田间劳作的人的神色。
不是一脸心酸辛苦,也不是一脸高高在上,就只是那样淡淡的,将所有的一切承担起来,然后将一切变得理所当然。
在寂静和努力中,慢慢重塑了自己的生活和意义。
想起了同样是农民的家人,无论白天黑夜在田间如何辛苦劳作,回到家的他们,也从未在我面前抱怨任何苦楚和辛劳,甚至连累死了这三个字都未曾听到过。
大概这是只属于农民的沉默。
同样的生活与遭遇,换了另一个人,或许会抱怨会哭泣。
而她,将一切的苦楚辛劳和孤寂,都默默埋藏在心底,不抱怨,不放弃,不寻找,不依靠,将一个人的自律节俭,勤奋朴素,表现地那样的理所当然。
市子很少柔软,没有矫情,在寂静的山林中,听风而生,饮雨而活,安排着自我生息,盼望着远方母亲的消息。
她把自己活成了一棵树。
很早就看到过三毛的一首诗: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而我直到今天才明白它真正的意义。
不辜负每一个日出日落我们看到过很多人,也听到很多人说,每天公司加班忙碌地快死了,回家哪有时间去做什么吃的。
即使做了,也是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或者就是一副我为这个家付出了最多你们所有人都得来报答我的样子。
而她呢,白天也是那么辛劳的田间工作,回家没有一个人可以听她诉说辛劳,倾吐女生的那些小情绪,却那么认真的对待三餐,不随便应付,在一点一滴的烹饪时光里,你会看到她对食材的悉心照顾,不浪费可以利用的任何一部分。
而对待田间的植物,每当他们没有被大自然照顾好的时候,她也从未埋怨,而是想办法怎样可以种更好。
对待事物的态度可以看出她对整个生活认真朴素的态度。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而对她来说,每一个日出日落,都值得去悉心照顾。
原来世界上有人跟你一样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很多电视电影等而影响,在看到她的学弟的时候,我不能免俗的去想他们会不会在一起;在看到她去搬运东西终于力不可支的时候,我又俗套地想她会不会大哭一场,然后周围的村里人跑去安慰,接着这件事传开来,大家议论纷纷。
这也是许多女孩子真实生活的样子。
时时刻刻想要依靠,想要别人给予安全感,马不停蹄的找一个人过日子,从未想过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而你的父母家人也孜孜不倦地告诉你快点找个人。
而这部电影,这个女生,用她淡然而坚强的脸庞告诉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生活,也是一种风景。
美,是因为她努力,而且没有抱怨困苦。
电影里问她问小她两届的学弟为什么回到农村:他表弟说不想过那种被别人杀了还吐槽别人杀人方式的人,有人整理过翻译,说其实这句回答的真正意思是:不想过那种别人把饭菜端到你面前了,你还吐槽它多不好吃的生活。
他想过的,也是那种自力更生,不抱怨的独立生活。
从小的时候,我考试考差了,我会偶尔在我爸面前说,真是气死我了。
然后我爸的话我一直记得:气死有什么用?
没有一份职业是轻松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容易的。
而你也可以把日子过成另一种样子。
一种有美感的平凡生活,美,是因为认真努力,以及没有抱怨困苦。
怀着心甘情愿的心情,承担生活所有的艰难重担,努力让生活越来越好。
寂静的人生修炼平淡的日常生活,简朴自律的生活方式,传递出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美学,低调内敛,坚强自律,在寂静中独自修炼。
从食物,穿戴,行走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散发出对生活本身由衷纯净的热爱与体味,沉浸其中,珍惜平常人生,爱惜日常生活。
无印良品的设计者曾经说过,大意是生活中的物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它们的方式,以及我们因使用它们而形成的生活方式。
所以,食物本身也并非最重要,由简单朴素的食物传递出来的简朴自律的生活方式以及沉浸其中对生活本身的体味和热爱,才是最重要的。
对日常生活的一切,细致用心地对待,体现了一个人对平凡的个人生活的珍惜。
然而,无论是国家政要还是演员歌手,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底层挣扎,一个人都要浸润在日常生活里,都要涉及吃穿住行,都要面对平凡生活的琐碎和辛劳,怎么把平淡的日子过得有味道,是每个人持续一生都要不断精进的修炼,哪怕你每年到N个国家旅行。
只有经过田间的辛劳才能真正品尝出那种食物最深的美味,也只有日复一日的耕耘才配得上大自然如此丰盛的回馈。
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参照。
她教会我,如何怀着希望,用心甘情愿的心情,承担生活的责任,何为珍惜生活,如何在一粥一饭里将日子过得朴素而有味道。
以及如何将努力与平静结合起来,进取的姿态,也可以那么安静而从容。
喵,我就是那个整理夏秋篇食谱的吃货=V=夏秋篇的食谱在这里: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442199/和夏秋篇相比,冬春篇明显更偏重了女主感情上的蜕变以及妈妈的故事,做菜的部分相对有些淡化了,很多步骤语焉不详。
因此在写菜谱的时候参考了下厨房。
欢迎大家根据自己丰富的下厨及吃货经验进行补充哦或是有自己动手做过的菜,欢迎repo!
感谢你的阅读和分享QvQ小森林·冬❤ 1st dish 双色蛋糕用料:红米/黑糯米/菠菜/南瓜 食用油 砂糖 小麦粉 泡打粉 新鲜奶油蛋糕模具 烤箱 步骤:制作蛋糕糊:红色:红米做成甜米酒绿色:菠菜煮软,打成蓉紫色:黑糯米做甜米酒(减水量)黄色:南瓜蒸熟,打成蓉加入食用油、砂糖、小麦粉、泡打粉,搅拌制成各色蛋糕糊。
将第一种颜色的蛋糕糊倒入蛋糕模具,大约至40%的高度,接着倒入另一种颜色的蛋糕糊至80%的高度。
放入烤箱烤制(电影中无详细说法,比较了下厨房中几个相似菜谱,大家可参考:160-170度预热10分钟后烤制30-50分钟)烤好后,需将膨胀的一面向下放置冷却。
翻转蛋糕使双色呈左右对立,用奶油装饰。
点评:也许是无法摆脱的动物性作祟吧,高热量的东西总能带来无可替代的幸福感今天看到有人评论说《小森林》里那些自己做的菜看着就很难吃啊,想吃好吃的还是得下馆子……恩,我也觉得有些菜,比如这个蛋糕看着比商店卖的要丑多了,但是还是忍不住想要做出来尝尝,为什么呢?
大概是因为——吃货追求的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是一种丰盛的体验吧。
❤ 2nd dish 纳豆味的糯米团用料:纳豆(黄豆 纳豆菌 酸奶机) 糯米团子(糯米机)砂糖 酱油 步骤: 制作纳豆:看电影里好复杂呀,又是稻草包裹,又是埋入雪地。
查了下厨房,发现酸奶机就可以做哟(有兴趣的盆友可搜索:自制纳豆BY如疏)纳豆里加入砂糖、酱油,将刚打出来的热腾腾的糯米团揪成小团,丢入其中。
混合拌匀。
点评: 甜甜的纳豆+热腾腾的糯米团子,想着就要幸福得融化了QVQ!
片中的糯米团子是一点点打出来的,口感一定超级棒!
可是自己打太不现实啦,长大后桥本mm用的家用自动糯米机!
有木有人知道哪儿能买到呢TUT❤ 3rd dish 冻萝卜 用料:大白萝卜 草绳 步骤: 萝卜切成两半,去皮,切成一指多宽的长块。
用草绳串起来,晾在寒冷的室外。
点评: 貌似就是萝卜干?
但是我真的好不喜欢吃萝卜呀❤ 4th dish 柿子干 用料:柿子(萝卜丝 醋)草绳 步骤: 柿子去皮留蒂,用草绳串起,于户外晒干。
可以直接当茶点,也可切片入萝卜丝,加醋一起凉拌。
点评: 用草绳串起来的萝卜、柿子、辣椒神马的,真的好有农家过年的感觉!
❤ 5th dish 红豆 用料:红豆 水 砂糖 小麦粉 盐 发酵粉 (马芬蛋糕底料/模具)毛巾 煮锅 煎锅 烤箱 擀面杖 步骤:红豆馅红豆入水小火煮至能用手轻易掐开,排浮沫,加入砂糖,煮至粘稠。
小麦粉、盐、发酵粉和水混合揉成团,盖上毛巾发酵1小时。
排气,切成小段揉圆后擀成面皮。
面皮加入红豆馅,包裹严实。
用平底锅煎熟——煎红豆饼用蒸笼蒸——红豆包也可加入马芬蛋糕的底料一起烤制——红豆马芬 半熟的红豆熬煮后冰镇——红豆沙 点评: 自古红豆主相思缠绵,血红沙软。
想多了就看哭了……❤ 6th dish 面片儿/印度薄烤饼 用料:小鱼干 干香菇 胡萝卜 白萝卜 牛蒡 芋头 油炸豆腐 料酒 味醂 酱油 生姜汁 小麦粉 麦麸煮锅 毛巾 擀面杖 铁架 步骤: 制作高汤:去除小鱼干的头和内脏,干香菇、胡萝卜、白萝卜、牛蒡、芋头、 油炸豆腐切片。
入锅,加入足量水、料酒和味醂(也可用砂糖替代)。
加入酱油、生姜汁熬煮成高汤。
小麦粉加水(还可加入麦麸 ),揉至类似耳垂的硬度,盖上毛巾,放置2小时以上。
摊成薄片儿,揪成小块,下入高汤中。
切成三段,每份擀成薄饼,于铁架上明火烤制——印度薄饼。
点评: 看着就好好吃呀!
从小就很喜欢吃面片儿汤啊疙瘩汤一类的东西,面食也是很增加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食物呢在鲜香滚烫的汤里捞出一片面片儿的感觉不能更棒!
还有配着咖喱吃的印度薄饼好怀念啊!
我很喜欢印度咖喱,偏偏找了个顶讨厌印度菜的男友。
那时候他带我去吃Best of India的神情,每每想起都很幸福。
❤ 7th dish 腌菜 用料:蕨菜 盐 生姜烧酱汁炉灰 塑料桶 塑料布 步骤: 新鲜蕨菜洗净,弹上炉灰,用开水浸泡一晚去除苦涩,即可食用。
或是加入大量盐,抹匀后密封于桶内保存。
腌好的蕨菜,取出后先用水冲洗一夜。
焯水,浇生姜烧酱汁。
也可入味增汤。
点评: 腌菜真的是宝贝,以前妈妈也腌咸菜,还有泡菜。
回想小时候扒着妈妈的手臂,眼巴巴地看着她从奇形怪状的桶啊坛子里捞出咸菜和泡菜,那些有些褪色了的美好的童年,想着就嘴馋。
小森林·春❤ 1st dish 天妇罗用料:红叶伞 延龄草 猪牙花 鹅掌草 白根葵 楤芽 荚果蕨 面粉 鸡蛋 油炒锅 沥网 步骤: 鸡蛋面粉水,混合成面糊起油锅,因为是炸的,想要效果好就要很多油哦,这样才能保证油温野菜们洗干净,滚上面糊,等油锅8分热时,入油锅一个一个放,保证油温捞出沥干 点评: 因为海鲜过敏,天妇罗&乌冬面几乎是我每次吃日餐时不得已的选择(不能吃海鲜却有个爱吃日餐的男票也是醉了)……深感蔬菜的新鲜度以及油温对于天妇罗口感的重要性。
想来,像这样在乡间亲手采下,洗净,立刻入锅做出来的天妇罗,一定美味极了。
在国内吃的天妇罗总是裹着厚厚的面粉,不喜欢!
在美帝吃的则大多如桥本爱妹纸做的那样,能看出蔬菜的本来面目,才是好味道。
❤ 2nd dish 冬花味增酱用料:冬花 味增 糖 油煮锅 炒锅 步骤: 冬花放入沸水中焯熟,取出切碎炒锅入油,加入冬花碎,与味增、糖翻炒成酱放入冰箱可保存很久;作为下饭小菜食用 点评: 冬花,我百度了下又叫款冬/蜂斗菜,是很有药用价值的哟不过性凉,不可多食。
❤ 3rd dish 节节草根用料:节节草 酱油 味醂煮锅 步骤: 节节草的根部,摘取外皮,放入锅中清水煮软沥干后加入酱油,味醂,煮干水分 点评: 完全没get到这道菜的点。。。
感觉不太好吃的样子=V=❤ 4th dish 野蒜苗炒鲑鱼白菜花意面 用料:野生蒜苗 红辣椒 白菜花苞 鲑鱼 盐 意大利面 油烤架 煮锅 炒锅 步骤: 盐焗鲑鱼在烤架上烤制煮意大利面野蒜苗洗净,切分开蒜苗和蒜白,加入红辣椒一根,入油锅翻炒再加入烤制好的鲑鱼块,翻炒后加入两大勺面汤,制成酱汁加入煮好的意大利面,翻炒后加入白菜花苞,将酱汁搅拌均匀即可出锅 点评:啊看着就好美味好幸福!
裹着酱汁的面条真是最最最温暖的食物啦!
还记得很久之前的某个暑假,爱上了吃自己拌的面条所以吃了一个多月的面条当午餐,就是酱油+香油+辣酱拌面,还可以加一个鸡蛋简单但是好吃爆了!
也向大家推荐一下哦❤ 5th dish 干炸蔬菜饼/姜汁味卷心菜蛋糕用料:卷心菜 鸡蛋 面粉 砂糖 油 生姜汁煮锅 搅拌机 烤箱 步骤: 干炸蔬菜饼卷心菜外层的叶子,切成大碎片,加入鸡蛋和面粉调成厚糊状分成几个小饼,入油锅炸至变色捞出沥干卷心菜切碎,搅拌机打成碎末生姜去皮,在擦网上擦出汁,过滤成生姜汁备用鸡蛋打散加入色拉油、面粉、砂糖和卷心菜碎,搅拌均匀,加入生姜汁调味倒入模具,入烤箱烤制 点评: 哈哈哈,做出来很像煎菜饼???
那也许是面粉用的不对吧电影里也没说用的是什么面粉,高筋低筋?
还是等我自己尝试了再来repo吧❤ 6th dish 土豆 用料:土豆 水芹 葱 油 面粉 油 砂糖 盐 胡椒煮锅 烤箱 步骤: 一吃:新鲜土豆,入热水煮熟,去皮撒一点盐即可食用二吃:葱末、油、盐、胡椒拌成调味汁土豆去皮切小块,淋上调味汁,加入几束水芹叶子三吃:(麻麻的做法)土豆煮软烂后压揉成土豆泥面包胚发酵完成后,切口塞入土豆泥入烤箱烤制(妹纸的做法)土豆煮软烂后压揉成土豆泥在揉面的过程中就加入土豆泥,发酵完成后入烤箱烤制 点评: 土豆面包!
好神奇的做法感觉从内而外满满的全都是碳水化合物啊!
热量一定特别高!
其实觉得面包馅儿还是用水果更清爽一点呢不过,我一定会试试用土豆的啦小森是位于东北地区某个村庄中的小村落,这里没有商铺,只是购买必需品的话,可以去公务所所在的村中心,那里有农协开的小超市还有几家商铺。
去程基本是下坡路,自行车大概要半小时。
不过回程要花多少时间呢?
冬季因为下雪只能步行去,不紧不慢的话要走上一个半小时吧。
不过大多数居民都是去邻镇的大型城外超市购物。
我去那,来回要花上一天时间。
——《小森林·开篇》就用这平铺直叙却散发着泥土香味的句子作为结尾吧美好,就在积极活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里。
食谱就更新完啦谢谢你的一路陪伴!
愿我们都活得愉悦满足。
再没有什么比食物更普世了。
一切有关食物的文字和影像都会备受欢迎。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靡日本又让中国吃货膜拜的《深夜食堂》无不如此。
食物是最好的中介,它的美味是无需翻译的语言,可以用来传递感情,让人们产生某种感觉奇妙的交互。
所以,自从这部《小森林:冬春篇》甫一出现,就被影迷热捧。
如果不是因为以食物为主题,这部故事单调的电影注定被淹没,但食物成就了它。
某种程度上说,《小森林:冬春篇》的故事是故意因陋就简的,它设定了一个若有若无的故事,或者说,那个故事只是一个影影焯焯的背景。
女孩市子无法融入东京的喧闹生活,决定还是留在故乡小森。
这里被大片森林围绕,村子中的人们靠农耕为生。
市子每天自己种植,收割,自己制作食物,一个人安静的享用,偶尔与一个朋友分享,日子在春夏秋冬中静静流淌。
这个田园牧歌般的故事,在当代社会中几近神话,但置于日本,那些安宁的乡村,完好的森林和人们之间亲昵但互相保留空间的教养,让这一切都令人信服。
像很多大热的日本电影一样,《小森林》也是改编自漫画,由漫画家五十岚大介创作。
分为去年上映的《小森林:夏秋篇》以及今年的《冬春篇》,每一部都被影迷不吝赞美。
从影片一开始,这部电影特立独行的自信气质就显露无疑,雨后的树叶,孤独站立的鸟,一个女孩骑着单车从林间小道穿行而过,即使就单独把它当做风光片来看,它都配得上那些赞誉。
它有一种罕有的安静。
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它像这个喧闹世界中的一口鲜氧,它搭建起了一个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触摸到的彼岸,一种我们永远也无法过上的生活,但却又不虚渺,因为搭建这一切的中介是食物。
《小森林》每一个章节的起承转合都以一种食物作为间隔和提示,女主角因由时节,心情,自己决定今天要做的食物,冬天就着温暖的火炉烤制温香暖糯的面包,夏天就在一天的溽热之后制作冰镇的米酒。
她认真地制作,认真地享用。
除了美食本身的诱惑,这部电影还因为这种态度而打动观众。
所有食材都是就地取材,物尽其用,不故作奢华,也决不将就。
现在“一人食”的话题备受关注,“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的标题随处可见,成为了某种特有的时代语言,人们闯入了更加孤立化的“无缘社会”之后,在每天擦身而过的人群中却遇见孤独,“一个人好好吃饭”成为了一种向上的生活态度,《小森林》无非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一个人的美好”的可能性。
这一点,会让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产生很大的共鸣。
几乎和《小森林:冬春篇》同步,《深夜食堂》的电影版也同样获得了影迷的青睐。
某种程度上说,这两部电影有相通的底色:以食物为中介熨帖人心。
《小森林》讲的是偏安一隅,让食物达成自己稳固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而《深夜食堂》则是以食物为镜子,折射出都市夜归人的人情冷暖和世间百态。
从这个角度讲,《小森林》中的女孩市子和《深夜食堂》中的小店老板都是洞察世事的聪明人,前者清楚地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后者洞悉着每个人潜藏心底的小心思。
就如同《深夜食堂》那些怀抱悲伤或者满怀希望的人们来到店里点一份熟悉的蛋卷,《小森林》中的市子也经常会通过一份食物激活某些情绪和回忆。
小时候,妈妈为自己制作的食物,现在她开始亲手尝试自己做给自己,因为母亲突然离家,很少与她联系。
这条感情线索的设置成为了一个孤悬的谜语,一种牵制,相对,市子本人则成为了稳固的象征,她被熟悉乡间环境所吸引,因为自己亲手制作的饭菜感到安稳,食物是她心中的铅坠。
《小森林》表达了一种现代人急需的“小确幸”,但也确实故意遮蔽了很多美好背后的不堪。
比如,女主角的心态平静如水,优雅、沉着,一幅标准的女文青打扮,但如果真的长期处于繁重的农业劳动之中,她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优雅和粉嫩。
或许也正是这一点点“失真”反而点燃了很多影迷心中的向往。
《小森林》用各种美好的食物以及四季更迭中的不同美景营造出了一个离烟火最近又离喧嚣最远的世外桃源。
在这个所有事情变得越来越不确定的时代,愈发讲究虚拟化的时代,食物变成了一种亘古不变的稳定介质,美食入口时的快慰就是心能安放时的妥帖。
有时,食物比药物更能治愈心病。
(文/杨时旸)
你以为你干活的时候会像电影里那样阳光灿烂,透过草帽落在你精致的五官上,晶莹剔透的汗珠顺着光滑的脸庞缓缓落下,定格成一幅油画吗?现实是,你才在太阳底下站一会就能晒到你面目狰狞,累到虚脱,热到滋滋冒油,黑到怀疑人生,被虫子叮到全身红肿,碰到极端天气整年颗粒无收!现代化高速发展造成的疏离感引起人们对朴素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但电影是电影,生活是生活,不会真有人认为这就是现实中的农村生活吧?
从种出来的食材,到加工完成的美食,是一个充满控制力的过程,就像我们生活想去掌控的那部分。
还可以,像纪录片
能让人心静平和学会生活的片子,只可惜对女主喜欢不起来,反而更喜欢女二,可能她演的感觉不对,而女二更真实,就像平常见到会喜欢的女生一样。但其实我和女主有些地方是有些像的,一样的硬。
多做一些好吃的,少讲一些大道理
完全抹去了互联网时代的痕迹,联络仅靠寥寥书信,甚至电视机的画面都不易见。人物们不玩手机不发短信、不上推特晒图朋友圈发吃,只自己默默耕种、收获、烹饪、享用。抱着电脑手机看了部片子就说日本农民很优雅?先别忙着叶公好龙、去浪漫化乡村生活。抱着审美心态,在任何地方都无法承受生活的真面目。
除了桥本爱不够森系,其他都很森系。
不喜欢做饭 倒是很喜欢种东西吃
舌尖上的日本+nhk农业频道+一人食?
我看这部也就是想怀念一下北海道的雪景。最后女主角的妈妈到底算是怎么回事?为啥要离开她?
加入了剧情之后,终于是一部电影了,一度泛起浓浓的鸡汤味,幸好,还是讲述一个和孤独和解的故事----转念一想,我国居然没有一个年轻演员可以胜任桥的角色,真是心酸(什么,谢霆锋?)
大概自己长期生活在穷乡僻壤,所以对那些大山大海石路瓦屋之类的景色不感兴趣。都市丽人的身份久了,自然羡慕那种野鹤闲云的世外桃源,林中小屋的别致。我看到的全是蚊虫的肆虐,蛇鼠野兽的惊吓,冬冷夏暑的恶劣,现代气息的脱节。说句不好听的,真正的乡下,万一生病了很多时候只能自求多福。
下载了,还没看
我不太懂片子是在说什么,也不由得羡慕在日本做农民可以做的这么自由咸淡。绝对不是王维似的田园生活,这不是田园,这是城市人的农家乐。女主零演技,只有摄影还算是有些套路,剪辑也毫无新意。生活的单纯不等于无聊,可是请不要用故作姿态的无聊恶心我。
美女帅哥美景美食小日子不等于电影。
除了14类美食做法,还加入了更多剧情,比[夏秋篇]更有看头,对独自一人干农活的艰辛也作了不少描写,真实可亲。冬末春初的静谧祥和之景总让我有强烈的带入感,真想飞入荧幕中帮桥本爱分担体力工作。"所有的事,都是要看好时机的啊""人本身就是螺旋,在同一个地方兜兜转转,或上或下略有不同"。(8.5/10)
日本版舌尖上的中国 没有剧情 就是简单的好看!
日本人很擅长把一坨屎都拍得很好吃的样子 真是够了 大闷片
杀和吃自己养的鸭时候,心里一怵!''好吃!''
不认为这是部文艺小清新片,反而是让你懂得如何脚踏实地及敬天爱人。尊敬他人,尊敬你生活的这片土地,明白孤独是人生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