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s always an absence or ambiguity of identity in Lanthimos films. Characters only perform to become instead of the other way around, and what often happens is they become puppets who are mobilised and whose gestures and dialogues only metaphorical.Being one of the films full of such “faceless” puppets, Kinds of Kindness (or should I say manipulation) captures the absurdity of social relations on its symbolic level, no more than that. In indulging himself in voyeurism, exotic plots and nasty representations of bodies, I am afraid Lanthimos didn’t leave us anything but a dry hump.
用一个完全的配角,甚至是只知道衬衫上一个名字的人串起整个片子仿佛也是一种对电影本身的解构吧。
这三个故事甚至是可以有衔接的,在第一段里出走的妻子,与第二段里回来后完全变了性格的妻子,第一段里死去的人与第三段里复活的人。
整个片子充满了某种奇怪的感觉,在这个片子里仿佛人不一定是人,第一幕结尾的画面挤在男女之间的男主,是不是某种程度上也像一只家犬,第二幕男主舔血的举动也是狗看起来会做的行为。
同时整个片子还有种很强的服从感,第一个故事中就是男主服从他那个上司,第二个故事中女主服从男主,第三个故事中女主服从着那个纯净组织的思想。
所以这个善良的种类到底指的什么,而这里的善良又是什么仿佛也很值得深思。
片中仿佛充斥着残忍的邪恶,但从他们自己服从的角度来说,他们又是善良的。
他们只是更抛弃自我地在进行执行,他们只是把自我寄托在了他人之上,以至于哪怕主人不用对他们发号施令他们也会做到主人期待他们做的的事儿。
这里面又有个神奇的问题就是什么是自我,决定你是你的究竟是你的皮囊,还是你做了什么。
在第一个故事中当男主不在被发号施令之后,他反而不知道要做什么了,那么对于他来说什么是自己,在第二个故事中,经历过一次死里逃生的女主性情大变,以至于男主觉得她被换了,那么对于她而言自我的核心是什么。
在第三个故事中被组织的强概念洗脑的女主,与女儿印象里的妈妈还是同一个人吗。
这些关于你为什么是你的思考也会非常有趣,甚至于结尾的片段还给我们一个思考,就是我们是不是可能和狗也没什么两样。
善良的种类是人是狗是不是也不重要了。
整个片子里还有很多破碎的意向,在第一个故事里送的破碎的用具,第二个故事里破碎的人,到第三个故事里彻底死亡的人,这也会比较有趣。
同时整个片子涉及到回忆的片段都用了黑白呈现,也非常有趣。
2024-9-20看
1.每個故事都那麽荒誕,但敘事卻很流暢⋯⋯感覺到某種合理性而不無聊⋯⋯2.第一個故事,從脫離控制,到渴望回到被控制,最後回到的時候,我居然覺得回到一種安全感⋯⋯可能是一切都太失控了⋯⋯脫離控制後⋯⋯一切都被higher people主宰毫無還手之力⋯⋯還不如回到孫子狀態被他dominant呢⋯⋯那種乖感反正也習慣了⋯⋯2.第二個故事,我覺得有點混亂⋯⋯我需要消化⋯⋯最後那個是表現男主信念的真實嗎⋯⋯which假的死了真的就回來了?
anyway⋯⋯第二個故事我覺得我有點暈⋯⋯分不清真真假假⋯⋯3.第三個故事⋯⋯撲面而來的邪教感⋯⋯真的有點恐怖⋯⋯and前夫哥真的好帥⋯⋯還需要下藥嗎🥲🥲理解TS那幾年的快樂了⋯⋯and Margret好適合金髮喔🥲ruth超美⋯⋯只是最後死了好莫名奇妙⋯⋯有點替她感到可憐⋯⋯完全是妹妹和Emily的一廂情願決定了她的死活欸⋯⋯4.音樂非常刻意不規律不和諧 但出現的時間都好好推進節奏 gooood5.然後,有很多前後呼應的東西,like第三個故事的susan uncontanminated vs emily contanminated,兩個leader的眼淚vsruth最後死前掉下的眼淚⋯⋯都很有feel⋯⋯
2024美国剧情片《善良的种类》,全球累计票房1549万美元,定级R,豆瓣评分6.1,IMDb评分6.6。
说实话,没看懂,没看出味道,没看出感觉,没明白片名的含义,三个怪故事。
或许是曲高和寡,或许不是我的菜。
影片分类是喜剧,我全片一次都没笑,也没觉得有何可乐。
尺度够大,典型的R级,“石头姐”艾玛·斯通正面全裸出镜,4P床戏够劲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男主杰西·普莱蒙第一幕的造型很像马特·达蒙。
影评就到此为止了,没啥可写的,观感平淡,不知所云,索然无味。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摇镜头欧格斯·兰斯莫斯注定是个备受争议的导演,这两年这个趋势尤甚。
《可怜的东西》(2023)在横扫颁奖季之时,其大尺度画面和人物塑造方式也被骂得体无完肤。
而今年的《善良的种类》,似乎又因为各种猎奇和令人不适的场面陷入漩涡。
《善良的种类》豆瓣开分只有5字头,直到最近也将将突破6分,常规来说这个分数可以列为平庸甚至差片之列,但考虑到豆瓣评分在艺术片领域的长期失真,那么这部影片到底是什么水平?
《善良的种类》是烂片吗?
烂片肯定不至于。
那《善良的种类》是好片吗?
这得分两个维度来看:如果你接受不了兰斯莫斯标签般的各种乱飞的邪典,无法忍受各种血腥、性爱(有的甚至毫无必要)场面,那你对这部影片估计观感不佳。
但抛开这种奇观式的画面不谈,影片的完成度,内核表达,视听语言甚至几位演员的表演水平,都实属上乘。
但如果把《善良的种类》放到兰斯莫斯的作品序列里来看,那肯定不属于兰斯莫斯作品的第一梯队。
甚至可以说,在《善良的种类》中,我们看不到兰斯莫斯的自我突破,似乎兰斯莫斯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断重复甚至倒退。
最重要的是,对于作者性而言,这部影片:有,但是在减弱。
对权力(尤其是父权和极权)的迎合和依附,以及对这种权力形成的茧房的突破,一直是兰斯莫斯作品的母题。
《善良的种类》延续了这个母题,但表现形式已然在退化。
《狗牙》(2009)中,兰斯莫斯构建了一个极端父权控制下的家庭,孩子的一切被父亲控制,所有信息被父亲筛选,直到最后女儿突破这个权力的牢笼。
《龙虾》(2015)的概念比《狗牙》更进一步,权力茧房由家庭扩大到社会,且出现两个相互对抗的权力体系。
而不论是哪个权力体系,其对人的戕害都造成人性的扭曲,在对权力进行反抗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依附其中。
到了《圣鹿之死》(2017),兰斯莫斯将叙事套进了一个神话故事中,权力体系出现了传导:权力来源从一个无形的上帝般的存在传导至一个父权的实体的存在。
而对这种权力的依附展现了赤裸的动物性(这也是兰斯莫斯最爱的隐喻之一)。
《宠儿》(2018)则是把权力放进真实历史背景下的宫斗剧框架中,讲述的是迎合权力而最终反噬权力的过程。
而《可怜的东西》中,兰斯莫斯敏锐的把叙事和时下最热门的女性主义议题结合起来,女主角在突破父权和男权压迫之下逐步觉醒。
在不变的母题之下,兰斯莫斯的表现形式从《可怜的东西》开始似乎有些乏力,到了《善良的种类》,兰斯莫斯并未创造出什么新颖的表达,三个故事整体都显得陈旧。
三个故事分别从职场、家庭和社会的视角延续着兰斯莫斯的权力观,叙事方式不再是《狗牙》那种松散的模式,也不是《圣鹿之死》那种阴森、黑暗的风格,也失去了《宠儿》那种幽默感。
唯一继承下来的只剩兰斯莫斯一贯的荒诞和脑洞大开。
三个故事本身也没有太多的新颖性,第一个故事铺垫了一个巨大的悬念,最后却是雷声大雨点小,第二个家庭故事更是早已泛滥,而第三个故事在宗教恐怖片中已屡见不鲜,甚至《周处除三害》(2023)也有类似呈现。
兰斯莫斯的影片时长有越来越长的趋势,《狗牙》97分钟,《圣鹿之死》121分钟,《可怜的东西》141分钟,到了这部《善良的种类》,时长达到165分钟,相当考验观众的耐心。
这部影片中,前两个故事大约各50分钟,这么短的时长是无法进行复杂叙事的,而第三个故事因为有多条故事线,时长稍长,但也不过60分钟。
受制于时长,每个故事的丰满程度,戏剧张力,人物塑造等只能简化。
从视听语言来说,《善良的种类》的作者性也在减弱。
章节形式并非兰斯莫斯的独创,尖锐和惊悚的配乐也没什么特殊性。
而《宠儿》里大放异彩的鱼眼镜头和《可怜的东西》里的旋焦摄影,在《善良的种类》已经缩回到《狗牙》的广角镜头,标志性的推拉镜头和跟拍镜头也不再让人眼前一亮。
《善良的种类》的世界更加贴近现实(虽然是真空化的),摒弃了《狗牙》和《龙虾》的冷峻的风格,也没有《宠儿》里华丽的美术和《可怜的东西》里架设的蒸汽朋克世界。
影片在视听上还是具备兰斯莫斯的典型风格,但他的创意似乎已经枯竭了。
《善良的种类》里还有无处不在的政治正确。
这些年为了赶上热点的身份政治议题,各路导演们简直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到了为了政治正确而政治正确的地步。
兰斯莫斯在这部影片里启用了周洪(Hong Chau)和马莫多·阿西(Mamoudou Athie),他们分别是越南裔和毛里塔尼亚裔演员。
他俩在影片里的戏份并不多,没有太多的表现机会,影片整体还是以艾玛·斯通和杰西·普莱蒙为绝对男女主。
而多个龙套的选角则是为了进一步消除潜在的对肤色的批评:黑人警长、黑人银行职员、亚裔司机、大码女教徒……过分的政治正确容易让人出戏。
在滨口龙介等当红炸子鸡尚能自我革新之时,兰斯莫斯似乎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愿挪动身子。
在故事和形式都相对陈旧的情况下,表演可能是最容易实现欧洲三大电影节奖项突破的了。
看似善良的心态做着最邪恶的行径。
动机上的善与结果上的恶,是一种反讽。
教主等人提供的善意,其实只是把暴力与操控,用善意的糖衣包装起来罢了。
想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多少恶劣行为能够巧妙地被合理化、正当化?
试想一下,为什么邪教有吸引力?
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虚假的友善、平等、仁爱社区。
片头Sweet Dreams 的歌词:有些人想要利用你,有些人想要被利用。
有些人想要虐待你,有些人想要被虐待。
人人都都在找寻什么……罗伯特习惯了依附他人,早就丧失自己独立身份的人。
服从成为其本性的一部分,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人为了获得接纳,可以走向怎样的极端;而当“被爱/控制”成为至高无上的统治法则,空洞的提线木偶反而才是最合理的人物状态。
丹尼尔栽赃说她主动给他吃手指头,是在反过来尽力把她描绘成恐怖的怪物(恶人先告状)。
这样的情境,是不是很熟悉呢?
第三章的立意,反思个人寻求集体认同的焦虑,以小喻大,抨击社会范围的约定俗成、道德信仰的可笑之处。
思维定式是可以转换为某种本能的。
这种思维的牢笼,就来源于各式各样的权力关系中。
片中任何角色都没有任何检视人生的尝试,因此会被本能般的思维囚笼牢牢控制。
卡夫卡《变形计》,变成大甲虫的格里高尔,从思维上逐渐接受“自己是甲虫”的自我去值了。
聊聊第二个故事,RMF开飞机🚁妻子带回珍贵的材料代表她学术有所收获,事业有成;主动要求同房swing代表开始主动并具有破坏性;脚变大代表她身材走形;忘记他最爱的歌代表不再以他的需求为先。
所以男人冷暴力加pua,甚至热暴力开始打人,要求对方献祭自己,通过这样的手段把她刚刚新生的自我杀死,当妻子被pua到杀死自己的时候,那个“合格”的女人就回来了。
妻子做的梦完全就是“男人吃肉,让女人吃甜食,男人豢养女人,但女人知道自己是宠物狗一样的存在,失权让她们开始自我驯化”这种女权主义陈词滥调的具象化。
但也有点意思。
喜欢那些阴暗冷峻的配乐。
震撼之余复盘了一下,三个故事对应的物件是球拍,拇指,水滴,颜色是黄红蓝,黄是财富资本,用病态的主奴关系影射雇佣者和受雇者;红是通过血肉诠释的爱,船只的失事指代的可能是夫妻间短暂分开导致的信任危机,更多的是精神层面因为显然两人对肉体关系较为包容,最后妻子通过了自/残的测试重生回到丈夫身边;蓝是泳池的水邪教主的泪,教主流下的眼泪有一池之多,双胞胎中的另一人为成教义却在空泳池里摔死,而明明在女主的梦里双胞胎会像水中的花样游泳运动员那样轻盈地来救赎她(觉得这段观感不错,现代的环境营造出神话里圣人托梦感召的气质),意在指示某种主义/观念的贩卖者口中的和买账人所处的现实之间的落差。
最先接触到的宣发也就是石头姐胜利结算动画,个人挺喜欢这段,但是整体完成得不太理想。
看似惊世骇俗但仅仅也就是像porn影片一样通过低级的生理不适强行达到震撼的目的,如此滥用cult片的手法各种践踏观众的下限是很粗鲁且没有才华的表现,兰斯莫斯也就凭借着这种不伦不类的怪胎在奥斯卡另辟蹊径了。
但不得不说这样的电影确实挺能成就演员在给自己洗脑忍受剥削的前提下
要问近几年最受争议的艺术电影新秀导演是谁?
欧格斯·兰斯莫斯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他以颠覆传统的叙事技巧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闻名,去年,他凭借一部尺度极大的《可怜的东西》拿下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并助力艾玛·斯通荣获奥斯卡影后。
在此之后,兰斯莫斯并没有停下脚步。
他和艾玛·斯通三搭,带来了一部备受期待、尺度拉满的争议新作。
这部新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主题探讨,一举入围今年戛纳主竞赛,并斩获了影帝,再次激起了全球观众的热烈讨论。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部口碑两极分化的最新力作。
善良的种类Kinds of Kindness导演: 欧格斯·兰斯莫斯编剧: 欧格斯·兰斯莫斯 / 埃夫西米斯·菲利普主演: 艾玛·斯通 / 杰西·普莱蒙 / 威廉·达福 / 玛格丽特·库里 / 周洪类型: 剧情 / 喜剧上映日期:2024-06-21(美国)片长: 165分钟
《善良的种类》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一次对传统叙事方式的挑战,一场对人性深层次探索的冒险。
兰斯莫斯通过三个风格迥异但又相互呼应的故事,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迷宫。
每个故事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欲望和矛盾。
第一章节「R.M.F.之死」,我们便被引入了一个看似平常却充满诡异的职场环境。
罗伯特(杰西·普莱蒙 饰)是一个生活在老板雷蒙德(威廉·达福 饰)全面控制下的员工。
这种控制不仅限于工作,更渗透到了罗伯特的私生活中,包括饮食习惯、阅读选择,甚至是与妻子的亲密关系。
这一部分的核心是对职场PUA的深刻剖析。
在这个故事中,罗伯特对老板的依赖几乎达到了病态的程度。
他的生活完全被雷蒙德的意志所左右,以至于在雷蒙德提出要他杀害一个名叫R.M.F.的人时,罗伯特的内心冲突达到了顶点。
这个要求不仅是对罗伯特道德底线的挑战,也是对他自我意识的极端考验。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看到了罗伯特在拒绝执行命令后所面临的心理和生活上的崩溃。
他开始意识到,没有雷蒙德的“指导”,他甚至无法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决策。
这种对“控制者”的依赖,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在权力结构面前可能产生的无力感和自我价值的丧失。
最终,罗伯特在精神上彻底崩溃,选择了回归雷蒙德的控制之下,甚至执行了杀害R.M.F.的命令。
这一结局不仅是对罗伯特个人悲剧的描绘,也是对现代社会中个体在权力面前可能的屈服和异化的深刻反思。
第二章节「R.M.F.在飞」则将视角转向了一段扭曲的婚姻关系。
警察丹尼尔的妻子丽兹在一次探险中失踪后被救回,但丹尼尔坚信这个归来的妻子是个冒牌货。
比如,妻子从不吃巧克力的任何东西,但是她一回到家就拿出冰箱中的巧克力蛋糕大快朵颐;再有原来的妻子的鞋子,这位”新妻子“却怎么也穿不进去。
这种偏执的怀疑逐渐演变成了对丽兹的精神和身体上的虐待,他甚至要求丽兹剁掉自己的手指以证明自己的身份。
这个故事深刻地探讨了信任的缺失如何摧毁一段关系。
丽兹的不断退让和顺从,以及丹尼尔的怀疑和控制欲,共同构建了一个典型的家庭PUA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丽兹的自我价值和尊严被逐渐剥夺,而丹尼尔则在病态的控制中越陷越深。
在最后一个故事中,我们进入了更加荒诞和黑暗的领域。
艾玛·斯通饰演的艾米莉和杰西·普莱蒙饰演的安德鲁是邪教组织的成员,他们寻找能够起死回生的救世主。
这个故事以一种超现实的方式,探讨了信仰、盲目崇拜和个人崇拜的主题。
艾米莉的转变,从一个受害者到一个施虐者,揭示了邪教组织对个体心灵的腐蚀和控制。
她对教主的绝对服从和对教义的盲目信仰,导致了她人性的丧失和道德的沦丧。
这种对权力的追逐和对信仰的极端化,是对现代社会中宗教极端主义和个人崇拜现象的深刻批判。
《善良的种类》通过这三个故事,展现了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各种面貌。
从职场到家庭,再到邪教组织,每一个故事都是对现代社会中个体处境的深刻剖析。
兰斯莫斯通过这些故事,不仅挑战了观众的感官,更触动了我们对人性、权力和信仰的深层次思考。
这部电影是对现代社会的一次X光扫描,揭示了隐藏在日常生活背后的病态和危机。
《善良的种类》自上映以来,就饱受争议。
一方面,有观众对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探讨给予了高度评价;另一方面,也有观众认为电影过于晦涩难懂,难以产生共鸣。
这部电影的叙事风格,无疑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兰斯莫斯大胆地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采用了一种更为抽象和象征性的叙事手法。
他通过三个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故事,构建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叙事网络。
这种叙事方式,要求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思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电影的主题和内涵。
「权力与控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核心主题。
在第一个故事中,权力关系体现在职场上的控制;在第二个故事中,它转化为夫妻间的操控与被操控;而在第三个故事中,则表现为邪教领袖对信徒的精神控制。
每个故事中的角色都在探索自我身份的问题。
他们或被他人定义,或在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迷失。
这些探索揭示了个体在社会与群体中的挣扎。
电影的片名“善良的种类”本身就是对善良的一种讽刺和质疑。
在每个故事中,角色的行为常常在善良与邪恶之间模糊界限,挑战观众对于道德判断的传统观念。
角色们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形式的束缚。
这些束缚可能来自外部的权威,也可能来自内心的恐惧和依赖。
电影通过这些角色的挣扎,探讨了自由的真正含义。
本文作者:浅浅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还记得石头姐(艾玛·斯通)在《可怜的东西》里,放飞自我,大脱特脱吗?
本以为石头姐是玩一玩就算了。
没想到她在新片里。
又!
脱!
了!
石头姐这部新片在今年五月亮相戛纳电影节。
烂番茄开评100%新鲜度。
本以为会是一部神作,但公映后观众似乎都不太买账。
IMDb6.9分,豆瓣仅有6.1分。
烂番茄媒体新鲜度从100%暴跌至72%,观众评分更是只有48%(100+用户)。
跌幅这么快这么大,让人一度怀疑片方和水军公司谈崩了。
水军公司从怒给满分改成怒打一星了?
我探带着疑问第一时间验了货。
如果说《可怜的东西》对于石头姐来说是尝试放飞自我。
《可怜的东西》那么这部新片就是彻底放飞自我,大疯特疯。
而能让她肆无忌惮发疯的,是一个来自希腊的男人,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
上一部《可怜的东西》,导演也是他。
兰斯莫斯的作品始终以怪诞、诡异、冷峻著称。
他凭此独特的风格,多次杀入戛纳、威尼斯等电影节斩获大奖,亦曾在奥斯卡大放异彩。
但与此同时,他的作品也常常因为过大的尺度、过于晦涩的主题而背负争议。
也因此导致一部分观众非常迷恋他的作品,另一部分观众却接受无能甚至破口大骂。
我探都怀疑石头姐是被这导演下蛊了。
肉体、形象全不要了。
试图博出位,换赛道。
但我探真心想劝劝石头姐,慎重啊。
三个怪异故事本片阵容可谓非常强大,除了威尼斯、金球奖、奥斯卡三科影后石头姐之外。
还有人称“小马特·达蒙”的杰西·普莱蒙。
普莱蒙虽然长得有些潦草,但演技绝对是精湛的。
他在片中饰演了三个不同的角色(先卖个关子不放剧照),但完全不会让人感觉混淆,表演非常有层次感。
他也凭借该片荣获了今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
另外,男配也非常给力,演技实力派,威廉·达福。
大家都很熟悉他的“绿魔”(《蜘蛛侠》)。
他也曾凭借《永恒之门》荣获过威尼斯影帝。
汇聚几位影帝影后,影片会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导演兰斯莫斯另辟蹊径,他没有只讲一个故事,而是三个故事。
更准确地说,影片由三个短片故事构成。
同样的演员,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故事。
---以下涉及剧透---片子长,观感差建议时间不多的朋友直接看我探的剧透和解析在第一个故事中。
罗伯特(杰西·普莱蒙饰演)和雷蒙德(威廉·达福饰演)是员工与老板的关系。
但雷蒙德这个老板不仅要给罗伯特布置工作,还要安排他的生活。
比如给他制定饮食计划,让他读《安娜·卡列尼娜》。
罗伯特的一举一动也都要向老板回报——几点起床,有没有洗澡,有没有洗头,喝了什么东西……
甚至是他与妻子的性生活……
其实看到这里,怪异的味道已经扑面而来。
但这也只是刚刚开始。
雷蒙德要求罗伯特做什么,他就必须做什么。
直到老板雷蒙德越过了罗伯特的红线——雷蒙德要求他杀死一个叫RMF的神秘人士。
罗伯特拒绝了雷蒙德,因为这毕竟是条人命。
老板雷蒙德也摊了牌。
行,你不杀,我也不管你了。
你,自由了。
然而,罗伯特在失去老板雷蒙德的控制后,生活陷入停滞。
因为。
他的工作是老板雷蒙德给的。
他的老婆是雷蒙德安排意外邂逅的。
他的房子是雷蒙德送的,就连房子的安全警报密码都是雷蒙德设置的。
甚至。
他穿的内裤,她老婆穿的睡衣,都是雷蒙德挑选的!
罗伯特获得了自由,但也失去了生活的能力。
他找不到新的工作;他不会和酒吧里的陌生人搭讪;到了酒吧,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要点什么。
何其讽刺?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不是鱼肉之后,却成了行尸走肉。
他有了自由,但没了灵魂。
反观老板雷蒙德。
丢弃掉罗伯特之后立马找到了新的玩物——石头姐。
雷蒙德给石头姐工作,给她车子,给她房子,给她一切。
石头姐,就是下一个罗伯特。
而雷蒙德,依旧享受着操控欲带来的满足感。
最终,罗伯特破防了。
他选择继续被雷蒙德操控。
他执行了越过他底线的任务:开车碾死了RMF。
他得到了老板雷蒙德的原谅。
然后。
他和老板雷蒙德,以及老板的妻子,三个人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到了第二个故事,怪异程度升级。
普莱蒙化身警察丹尼尔,他的妻子丽兹(石头姐饰演)出海探险时失踪。
某日搜救人员联系他称找到了他的妻子,丹尼尔赶紧去接妻子回家。
但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他却觉得对方不是自己真正的妻子。
比如妻子从不吃巧克力,但假妻子却吃巧克力。
这个妻子甚至会提出旺盛和奇怪的性需求。
妻子的父亲来探望妻子时,妻子突然说自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她梦到自己来到了一个掌权是狗的“动物世界”,那里有不同的生存法则。
也就是在那里,她学会了吃巧克力。
因为狗爱吃羊肉,不吃巧克力。
所以,在那里,她根本吃不上喜欢的羊肉。
而她不喜欢的巧克力,遍地都是,为了生存,她学会了吃巧克力。
好不容靠改变自己而活下来的妻子,继续讨好丈夫。
而丈夫开始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来试探假妻子。
第一次是要求假妻子剁掉手指炒到菜里:
而“假妻子”竟然就真的剁了(注意,前方高能!
)………………
第二次,他要吃“硬菜”了。
比如大腿或者肝脏,还说肝脏富含铁元素。
假妻子露出了绝望的眼神。
但转头。
她就真的挖出了肝脏,而她的生命也就此终结。
就在我们以为,自以为是的丈夫害死了真妻子时。
丈夫打开门,是真正的妻子丽兹。
第二个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
最后一个故事,怪得更加无厘头。
开头便是石头姐在为一名少女检查身体。
检查合格后,少女以及她的家人都非常开心,似乎成了天选之女。
而随后,她被石头姐带进停尸房。
也就迎来终结考验——复活死人。
她失败了。
这次,石头姐与普莱蒙饰演邪教成员艾米莉和安德鲁。
他们在寻找一个拥有令人起死回生能力的半神,并想让这个半神成为邪教组织的精神领袖。
确定半神的方式也很奇葩,就是量对方的胸部比例。
艾米莉为了让邪教组织信任自己,抛夫弃女,坚定地踏上不归路。
某天,艾米莉终于找到了半神,并给对方注射了麻醉药准备带她回组织复命。
结果半路出了车祸,艾米莉毫发无损,半神却飞出车窗当场殒命。
到这里,全片结束。
不得不说,荒诞感十足。
可以猜到,很多观众绝对会一头问号,不知所以然。
邪恶的种类如前所述,三个故事各自独立。
除了使用同样的演员之外,并没有其他叙事上的强关联。
但是,有一个元素,或者说有一个人物,是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连接点。
那就是RMF。
第一个故事名为【RMF之死】。
很明显,就是指RMF最后被车轧死。
但第二个故事的名字【RMF开飞机】。
就变得吊诡起来。
因为RMF好像并没有出现。
但实际上,这个故事里的RMF是个直升机飞行员,就是他开直升机将石头姐送了回来。
第三个故事的名字是【RMF吃三明治】。
这次RMF是最后被复活的男人。
而他在最后的字幕彩蛋中,吃起了三明治。
RMF何许人也,影片其实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但网友理解出了多种答案:①,RMF是“RandomMother Fuxker”,随机杂种。
②,RMF是指“Real Mind Fuxker”,真操脑仁儿。
但我探觉得,RMF是“Random Male Figure”,随机的男性角色。
他其实就是三个故事中唯一不变的恒数。
他是一个被创作者拿来制造悬念感的工具,生硬地串起了三个故事。
那么影片到底在讲述什么呢?
兽性。
也就是他们人性的一面都被撕去,暴露出了凶恶的动物性的一面。
道德感和法律观念荡然无存,只有原始的动物欲望在作祟。
第二个故事中假妻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人类是动物,动物就是人。
”
这句话可以说是本片的主旨。
因此,回头再看片名,“善良”是反话,更是讽刺。
第一个故事中的老板雷蒙德,看似是一个操控狂。
但他却给了罗伯特稳定优质的生活。
而罗伯特先是享受生活,然后摆脱雷蒙德,最后又回归到雷蒙德的操控中。
他们两个谁才是善良的那个?
第二个故事中。
劫后余生的妻子,变得无比卑微,用自己的生命去满足丈夫的无理需求。
她善良吗?
她的善良最后换来的却是自己的死亡。
但是。
她真的是那个妻子吗?
还是个恶意的替身?
她是真的善良吗?
丈夫无理取闹,折磨妻子,他邪恶吗?
最后他迎来了真妻子,而他为此所做的草菅人命的事情就对了吗?
还有更重要的问题,最后是真妻子,还是他的幻想?
最后一个故事,其实和第一个故事异曲同工。
邪教通过蛊惑人心,奸淫教会会员。
教会会员甘心抛弃生活,因为在教会才会感觉内心纯净。
失去教会后,自己又会被社会“污染”。
他们已经失去了在正常社会中生活的能力,唯有教会才是他们的家,他们的世界。
而最后,死人复生,正常的社会被彻底颠覆。
或许教会才是真神下凡的世界?
善良,在三个故事里变得模棱两可。
甚至,善良和邪恶可以来回反复横跳。
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善恶互换。
也许。
世界上本无善恶,有了人之后,才定义了善恶。
而善恶,本就同源。
荒诞不是扯淡前面说过,石头姐在《善良的种类》里面彻底放飞自我。
在第二个故事中,她先是贡献了令人咋舌的换妻4P床戏。
这些大尺度的场面对于cult片、B级片来说其实并不算什么。
但是对于《善良的种类》这样带有寓言性质的影片来说,就有些喧宾夺主了。
它成为了一种刻意刺激眼球的手段。
承担了针的作用,时不时被用来扎观众一下。
但大尺度不应该被拿来当作噱头,而应该服务于内容。
也因此,《善良的种类》不像兰斯莫斯以往的作品那么具有完整性。
三个短片虽然服务于同一主题下,但依然给人一种强烈的松散感。
有一位网友评价很到位:“整个电影像是大家拍完《可怜的东西》意犹未尽又随手拍了几个短视频一样。
”
导演在玩,石头姐在玩,其他演员和工作人员跟着一起玩。
只有观众成了他们play的一环,看完感觉被欺骗。
很明显,造成这种诈骗感的原因是因为影片的形式大于内容。
三段式的设计其实并不新鲜,但导演利用了同样的演员阵容来制造一种“相似性”。
观众会不自觉地在其中寻找关联,或者说,在寻找意义。
最终又会发现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
那是因为花哨的、形式化的东西实在太多。
导致本可以深挖的主题流于表面,本可以升华的意义荡然无存。
而观众也会错过像RMF这样的“小心思”。
毕竟,荒诞不等于扯淡。
寓言故事也不等于故弄玄虚。
如果说,有一百种可以把寓言故事讲得生动、精彩、耐人寻味的方式。
那么,兰斯莫斯偏偏选择了第一百零一种——最违反观众预期的那一种。
但是,实话实说,兰斯莫斯依然是当今世界影坛非常有个性有自我表达的一位导演。
他有能够创造神作的水平。
也有追捧他的影迷。
他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打破模式化,打破常规认知。
但随着他功成名就,从一个不知名的希腊小导演变成被国际电影节和好莱坞青睐的“大师”。
他的独特性正如同他的角色一样,被当成了工具。
深度被削弱,话题度被反复炒作。
不免作品就会变得有些刻意和谄媚。
因此,观众批评其哗众取宠,给出6.1这样的低分,自然在情理之中。
希望《善良的种类》只是一次玩过火的失手。
而不是兰斯莫斯走向垃圾的开始。
文/银河
如坐针毡的感觉我竟然坚持了三个小时。给我自己点个赞吧。
三星半 竟然还不错
这不挺好看的,支持兰斯莫多拍点这样的下饭邪典短片,长片就不必了(
要不是请了一堆明星来演,这个片子根本看不下去
虽然整个电影像是大家拍完《可怜的东西》意犹未尽又随手拍了几个短视频一样(尤其石头小姐还是一样的用力),兰斯莫斯又回到自己的舒适区,第一个故事尤其有他早期的感觉。与其说是控制欲极强的老板究极pua下属,倒不如说是对dictatorship的调侃。至于后两个故事,有点让我怀疑大哥是不是接触过什么神秘组织。
三联式邪典寓言从职场、家庭、社群三维剖析上下级权力关系,员工被老板控制、妻子被丈夫虐待、教徒被教主蛊惑。起名《善良的种类》,实则怀着好心办着最残忍的坏事。全员都是精神病患者,在扭曲的世界里用变态手段讨好上一级,也许初心为善,但手心糜烂。
Disgusting
拍成这样也是一种奇观了,且极其自恋。想笑:-D
纯属导演的恶趣味
对不起荒诞不是扯淡
第3个故事梦回「仲夏夜惊魂」,就是希望这部片不要被迷信的人看到。还是不走寻常路的Lanthimos,只是再这么拍下去他老婆估计会怀疑他跟石头姐有一腿了。实名羡慕这样的创作环境,都不止是尺度的问题,而是他们可以如此地随心所欲。
好恶心 看的要吐了 永久拉黑兰斯莫斯🤮
这种电影能拿奖更加说明这个世界疯了。 @2024-09-21 21:29:35
兰斯莫斯式权利关系 之量大管饱版,如何让权力有形并传承下去,是本片核心。三个故事的共同性是“弱者的不自知”,以前讽刺苏联的一些因素变成了通感,权利关系下,既是控制又是保护伞;对于当事人来说,道德的模糊感远没有失去亲密联系可怕,这让人变得冷酷自私。威廉达福的压迫感一绝,本片对寓言增加了许多肌理,比狗牙增加了真实性,在兰斯莫斯序列里属于板正儿的,作为小品合集还是适合观摩的
人各有志,没有什么好说的,我很喜欢
好怪啊,真的好怪啊,就感觉小兰已经疯了/再次说明观众看电影(尤其是两个多小时的长片)必须在结局收获一个落脚点,否则会心力交瘁
77届戛纳最佳男演员。三段不同的操控的与被操控,那点“怪才”已所剩无几,余下的只有恶心,不懂拍这玩意有什么意义,要娱乐不娱乐,要艺术不艺术,要思想没思想,要价值观没价值观,靠一些小儿科一样的噱头,虚假得要命。手法上,叙事缓慢,节奏松散,不知道用那么多广角镜头干什么。看兰斯莫斯带这些演员来回换角色,真像是看一群变态怪胎在过家家。非要每段都要靠乱交来表达吗,浪费时间,又臭又长。
8.0/10 兰斯莫斯真是玩嗨了,善良的种类❎,PUA的种类✔️,或许人性中还真是有喜欢被主人管教的本能?第一个故事(8.5/10):老板PUA员工。很兰氏诡谲风格的,一切都跟设定好一样,让观众看的云里雾里,其实就是说明了重点不是剧情,而是人物设定。老板控制员工对生活的点点滴滴,从饮食,到阅读,到性生活,最后员工也得满足老板奇奇怪怪的杀人癖好。离开老板后看似得到自由,实则不知道如何过活,还得继续接受PUA。第二个故事(7.5/10):丈夫对妻子的PUA。很荒谬的故事,孤岛惊魂plus版。当有一方处于权利的顶峰,出现权利不平衡,夫妻关系自然而然的走向了PUA,但最后发现真正的妻子回家后,我们认可了这种PUA是正确的?为PUA找借口是我们热衷于干的事。第三个故事(7.5/10):宗教对信徒
三个讲述糟糕控制关系的小故事
#WEB(0-/10)非常稳定的0星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