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的世界里,我可以决定谁生谁死,我爸爸死了之后,我用小说给妈妈疗伤,妈妈和Oscar死了之后,我写小说给自己疗伤。
”“死亡不是惩罚,有死亡才会有再生。
”如果死亡之后是往生,人生七苦岂不无休无止,若死便是终结,那今生今世的挚爱抑或者仇恨也就归于荒诞。
若世界上有鬼,而又人鬼殊途,相面难相见,便是生生折磨。
若世界上无鬼,未亡者的执念又该去哪里寻觅希望和解脱。
影片最初,是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中的世界,这个世界里,Melody的爸爸因为车祸丧生,Melody盲了。
另外一个是Melody制造出来的与现实完全相反的世界。
在小说的世界里,死去的是Melody和妈妈,Oscar。
爸爸未死但是盲了。
现实与小说中相同的是,他们都相信且希望这个世界有鬼,这样一家人就可以团聚。
在小说的世界里,爸爸同样依赖小说来舔食丧失亲人的伤口。
于是小说里的爸爸又创造了另外一个世界,三个世界的故事互相影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多深的感情才是死亡也无法割裂的?天上人间,碧落黄泉,阴阳相隔的两人是否就此丧失了共谱心曲,同诉衷肠的机会?三个世界,同一份执念。
这份执念,可以无视人鬼殊途,可以放弃生命,又怎会因为孟婆的一句:“死后是往生”而放下!最后的结局里,小说里的Melody死去,作为未亡人放下执念的一个暗示。
现实中的Melody抛开了自杀的想法,决定好好活下去。
但是影片最令人费解之处在于,是谁创造了作为小孟婆存在的小Melody,是Melody自身,Melody已经放下执念,小孟婆应该也不复存在?最后小说里跳楼的Melody是谁创造出来的,他应该来自于Melody后来给自己疗伤的小说创作,但是那个小说里的Melody在几分钟前不是替妈妈和Oscar死了么?故事的结尾有点难圆其说,但整个电影还是不错的。
http://axinlove.com/2009/09/written-by/《再生号[Written By]》你活在谁的记忆里by @xinl.ve 090927除了画面精美,再有一个熟男、一个熟女和一个新人外,《再生号[Written By]》也没有什么更多的特点。
小孟婆开着“再生号”(类似于冥河之舟的轮回工具),让人觉得生死、思念与不舍都成了小孩子的过家家。
任一个家和至亲的命运,随便就可以被玩泥巴的手一推,然后貌似就可以重新来过。
命运之神的手拨弄凡人,可能确实如此,譬如女娲造人的时候,开始还是慢慢地捏一些与自己形体一样的生命,后来干脆则是拿起沾了泥土的树枝,遍施雨露般地一撒,制造着生命。
对上帝而言,个体只是几亿万分之一的微尘,但对个体而言,那是100%的情感和生命于其中。
人鬼殊途阴阳相隔的情感伤痛,《再生号》没有抓住细腻之处,浮于生离死别的表象,更像了一场游戏。
再把之前的文章的一段话复制一遍:中阴界的传说:奈何桥上孟婆汤,爱恨情仇皆虚妄。
不是每个人都会心甘情愿地喝下孟婆汤。
因为这一生,总会有爱过的人不想忘却。
为了来生再见今生最爱,你可以不喝孟婆汤,那便须跳入忘川河,等上千年才能投胎。
千年之中,你或许会看到桥上走过今生最爱的人,但是言语不能相通,你看得见她,她看不见你。
千年之中,你看见她走过一遍又一遍奈何桥,喝过一碗又一碗孟婆汤,你盼她不喝孟婆汤,又怕她受不得忘川河中千年煎熬之苦。
王图霸业,血海深仇,尽归尘土,贪嗔痴的治疗方法是戒定慧,知易却行难。
要让人真得放开一切无情无欲至无相,那他/她从你身边走过,便不再与你有任何关系。
牵挂和思念的美,原来是或多或少的贪,这样去理解感情是否太可悲。
段誉想到要为心上人而死时,想得是王姑娘和表哥婚后,还能记得曾经有个傻小子为她付出。
读《天龙八部》的少年,把自己看做是痴痴傻傻的段公子,能为对方在未来生活留点记忆就好。
当他/她之于你,不留任何记忆时,你是惶恐自己不曾爱过伤过,还是更怕未曾在世上走过一遭。
用笔触写下喜悦或者悲伤,把情绪幻化入纸上的人物,更多地应该是寻求解脱和救赎,而非加深记忆。
在人生暮年写就《Atonement[救赎]》的Briony,在虚构的世界让Robbie和Cecilia相聚,弥补的是自己因为嫉恨做出伪证,造成的悲剧。
程希(林熙蕾)因为丈夫离去,沉浸于哀伤之中不能自已,于是女儿汤乐儿(阎青)开始编造家人重新团聚的小说。
活在妻子和子女记忆里的父亲(刘青云)在写作中再生,抚慰了生者的悲伤,也应了电影的名。
向天偷取了与死去亲人的重逢的机会,“冥冥之中”要施以惩罚,逃过车祸的母亲和小弟十数年后死于花街的事故,命运的悲剧貌似更多一些。
然而,未来表示依然生活在对方的记忆里,即便是注定的悲剧,痴人也会飞蛾扑火。
现实和虚幻场景的不停切换,编剧出身的韦家辉自己肯定非常清楚关系,观众其实只要把握了生者对死者的无尽思念也能掌握大概状况。
既然这样,其实就不必反复地切换在两个世界之中,有添足之嫌。
一段在孟婆奈何桥的场景,实在太过陈旧的画面,依稀让人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鬼片中,倒不如都用搬家的空中漂浮。
作为一个并不以复杂叙事而意欲以情感取胜的电影,韦家辉的表现并不好。
以杜琪峰的奇诡编剧闻名的韦家辉舍长取短,但愿,这只是他偶尔的一次玩票,不是在银河映像外的自立门户。
Written.By.2009.DVDRip.XviD-CoWRY
這是神的劇本怎會有地球人想得到 (某香港網友語)唯一的解釋是韋家輝就是神 題記能寫好《再生號》影評(注意,我說的是影評,不是觀後感)的可能只有兩種人。
一種是level與大腦轉速能與韋生媲美的,另一種是對敘事理論(narrative)相當有研究的。
很可惜,本人兩種都不是……智商不夠,遍數來湊。
在去電影院觀賞過兩遍《再生號》後,以下為本人拙劣的分析。
如果說《神探》玩的是多視角敘事,《再生號》則將電影的多層次敘事推向了極致。
片子不算長,但觀看時的心理時間會比實際的84分鐘長,因為腦子一直要保持高速運轉才跟得上情節,不輕松。
剛開始只有三個敘事層次,並不特別複雜,但到後來出現新的層次並且幾個層次間互相交疊、重合,就算把所有腦細胞都調動起來可能還會有些力不從心。
而情節的發展又快過觀眾的思維,那就意味著當你上一個問題還沒想明白的時候,下一個問題又出現了,所以到了最後,觀眾基本上都被故事所控制著走,不得一絲喘息機會。
我嘗試理清一下片子的敘事層次。
第一次看完片子之後,我認為其中有五個層次。
第二次觀看之後,我糾正了之前的錯誤觀點,因為實際上,《再》的敘事層次多達七個……簡單地說,這七個層次大致上遵循“俄羅斯娃娃”(相信大家都玩過,一個大娃娃裡藏著一個小娃娃,小娃娃裡還有小小娃娃,小小娃娃裡還有小小小娃娃…)式的敘事套層結構。
大家都很熟悉的這種套層敘事就是,“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在跟小和尚講故事,講的故事是,‘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只是在《再》裡,套層的方式不是“講述”,而是“寫作”,小說中有小說,小說中還有小說。
如果在看此片之前建立起這個概念,片子會變得好懂一些。
以下對敘事結構的分析肯定會有不正確的地方,歡迎大家指出,並且討論。
需要說明的是,這算不上劇透,因為就算你知道了這些劇情再去看電影,也不會影響觀感(因為就算這樣你也不一定會看得明白…… -_- )第一層:Melody(閻清)的現實生活。
爸爸(劉青雲)在車禍中死了,剩下盲了的她,還有弟弟和媽媽(林熙蕾)。
他們太傷心,希望通過寫小說來寄託對爸爸的思念。
Melody開始用盲文寫小說。
[畫面色調:陰冷]第二層:Melody寫的小說。
在這裡,爸爸是主人公,情況跟第一層相反:車禍後,只有他還活著,Melody、媽媽、弟弟則死去了,而他也盲了,陪伴他的只有一個菲傭Maria。
為了寄託對家人的思念,爸爸開始寫小說。
[畫面色調:飽和]第三層:Melody小說裡的爸爸寫的小說(繞口令開始了…)。
同樣是爸爸做主人公,其他三人死去。
因為太過思念,死去三人的鬼魂回到活著的爸爸身邊一起生活,以非常奇幻非常韋生的方式一家團聚了。
但是陰陽相聚違背天理,他們只能暗地裡小心翼翼地維持這脆弱的機會。
[畫面色調:比第二層更飽和]故事發展到這裡,敘事層次還並不複雜,見下圖(“│”表示上對下的包含):一│二│三第三層裡奇幻而溫暖的一家團聚給第二層的爸爸以及第一層裡的Melody母子三人帶來鼓舞,他們都有了重新投入生活的勇氣。
可是這時,在第一層的現實生活中,悲劇再次發生,媽媽和弟弟意外身亡,剩下Melody獨自面對這個看不見的世界。
Melody心理崩潰,並且將這種絕望投射到她筆下的爸爸中,所以在第二層中,同樣的意外也發生了,只是死的是菲傭Maria,剩下爸爸一人獨自面對這個看不見的世界。
爸爸也崩潰了,他的絕望投射到他的小說裡,也就是在一家團聚的第三層裡(我講清楚了嗎…?
),陰陽相聚逆天而行,受到上天懲罰,作為鬼魂的媽媽、弟弟和Melody也煙消雲散了。
在煙消雲散的段落,影片第一次出現了層次的交疊,第三層的媽媽與第二層的Maria擦身而過,並見證了Maria的死亡。
因為媽媽第三層中假借Maria而存在,當真的Maria死了之後,媽媽的身份也就泄露了。
小Melody濫用私權創造的一家團聚也被揭穿,所以引致了懲罰。
後面越來越複雜……第一層裡的Melody受到媽媽和弟弟身亡這一巨大打擊,極度絕望下她再次以小說寫作尋求精神的宣泄。
在小說的世界裡,她是作者,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主宰一切。
所以她在二、三層次之外又創造了一個新的敘事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媽媽和弟弟沒有死,發生意外死的是她自己。
這是敘事的第四層次。
[畫面色調:黃色,曝光過度]到目前為止,幾個層次之間的包含關係可見下圖。
一 │ │二 四│三可以看到,四與二層次是並行的。
在[四]裡,媽媽和弟弟沒有發生意外,他們回到家裡,卻到處找不到Melody。
原來死去的Melody以鬼魂的形式去了[二],因為她知道[二]裡爸爸的痛苦,決定去照顧他。
也就是說,她穿越了。
如她所說,她是來跟爸爸相依為命,“我自己一個人,沒有地方去。
你也是一個人,不要趕我走,讓我留下來照顧你。
”這個時候,[四]與[二]的空間竟然交疊在了一起,在同一間屋子裡,Melody和爸爸聽到了媽媽和弟弟呼喚的聲音。
他們互相可以聽到對方,卻看不到彼此的形貌。
這是影片第二次的層次交疊。
[四]裡的媽媽弟弟是活著的,而[二]裡,他們是死亡了的,當[二]與[四]重疊,等於是兩個相悖的平行宇宙發生了重疊,造成了時空扭曲。
在時空扭曲中,Melody與媽媽弟弟掉入了有孟婆存在的死亡世界。
而爸爸則進入了[四]的空間。
呼……大家一起來歇一歇……這個死亡世界是一個沒有維度的、包含了所有時空的新宇宙。
孟婆告知了媽媽弟弟他們已經在[一],也就是現實生活中死去的事實,而Melody在現實中並沒有死,為何會來到這裡?
正在孟婆查看了生死簿,要將Melody打回陽界時,小Melody出現了,她也有一本生死簿。
因為小Melody已經在[三]裡煙消雲散,所以這裡出現的她是[一]裡Melody(也就是書寫這一切的作者,為一家團聚而有求死之心)的強大信念的化身,如孟婆所說,“原來你是求死的那個Melody!” 但這種擾亂生死的做法不會得到孟婆同意,她將被寫死的Melody打回了她來之處,也就是[四]。
靠,寫到這裡,我快要被弄瘋了……我們剛才說了,爸爸這時也在[四]裡。
在這個空間裡,他成為了鬼魂(因為他在這一層早已經死了,而且他變得能看見東西)。
他看到了被孟婆打回來的Melody,她仍一心求死,但陰陽相隔,爸爸沒辦法阻止她。
Melody跑上天台跳樓,爸爸打開門追出去,跌進扭曲時空裡到了死亡世界,見到了在那裡的媽媽和弟弟,三人終於相聚。
孟婆奇怪為何爸爸死了十年卻一直沒前來投胎,原來他一直以小說人物的形式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如片頭所題,“愛,讓死去的靈魂在思念中再生。
”[四]中的Melody終於求死成功,她跳下了樓(第一次跳樓),應了孟婆生死書上的時間。
但奇怪的是,另一本生死書,也就是小Melody的那本上,Melody的死亡時間是一分鐘後。
小Melody是[一]裡Melody的信念投射。
雖然Melody在小說中將自己寫死了([四]),現實生活[一]中的她仍然無力面對生活的絕望,決定從天台上跳下去(第二次跳樓)。
一個人不可能死兩次。
孟婆勸小Melody(也就是Melody的信念)放下執著,讓親人往生,同時也消除了生死書上Melody的死亡,用再生號去了[一]的空間,在半空接住了跳樓的Melody,讓他們最後終於實現了短暫的一家團聚,然後Melody被打回了[一]。
孟婆說,死亡不是懲罰,而是再生。
Melody醒悟了死亡的意義,決定即便是一個人也要好好活著。
她微笑著準備開始新生活。
故事並沒有結束。
鏡頭繼續搖上天台,我們發現,那裡還站了一個Melody。
原來剛才我們以為在[一]裡發生的事情,並不是現實生活,而是現實生活中Melody在小說裡創造出來的第五個層次。
也就說,從第二次跳樓開始,敘事空間就不是[一]而是[五](這樣的語無倫次證明我終於瘋了…)。
現在的包含關係是:現實│五 (跳樓被接住,在再生號上一家團聚,決定開始新生活)│ │二 四 (跳樓已死)│三[五]投射了Melody的矛盾心情──也許生活還是有希望的。
然而,在寫下自己開始新生活的積極結局後,現實中的她(也就是鏡頭搖上後我們看到的她)最終絕望地拒絕了這個可能性,從天台上跳下來(第三次跳樓)。
就當我們長出一口氣,以為“好了,終於到結局了”的時候,鏡頭再一轉,Melody蹲在天台上大哭。
原來剛才我們看到的還不是現實,還是小說!!!
韋家輝你個瘋子……也就是說,“第三次跳樓”其實是第六個層次,而我們最後看到這個蹲在天台上大哭的Melody才是真真正正的[一]。
一│六│五│ │二 四│三 [一][六][五]其實都是在表現Melody對於生存與自殺的矛盾心情,但好在,她最後還是決定了勇敢地活下去。
還沒完……在[六]的時候Melody問天,“我在小說中決定生死,生活中是誰決定我的生死?
又是誰在寫我?
”也就是說,新的敘事層次出現了,它就是全知的上帝視角,或者換句話說,編寫Melody故事的韋生(其實它一直存在,貫穿全片,只是在這裡被點明了)。
這是第七層。
………… 韋…家…輝…我真想看看你的大腦是用甚麼做的………………===============本人也死去活來的分界線============生與死,愛與親情,幻覺與信念,寫作與真實。
這絕對是一個讓腦細胞大片大片戰死的腦力遊戲,觀眾的對手是韋生。
剛開始他還有興趣跟你對上兩盤,到後面則完全自顧自的,壓根不帶你玩了。
這也注定了它不能被一般大眾所接受,對於習慣了抱著爆谷坐在電影院裡,讓大腦停止運轉,只讓眼睛耳朵開動起來的觀眾,《再生號》會讓他們覺得相當迷惑和辛苦,不被他們待見也是意料之中。
而對於影迷,相信《再》會成為值得一看再看一說再說的經典。
當然,對於韋生寫出這樣漂亮的劇本,我一點都不奇怪。
在入場前,我反而更關心的是他的導演能力。
因為我一直很懷疑他和杜sir合導的銀河出品裡,到底有多少屬於掛名,畢竟從《喜馬拉雅星》、《購物狂》這些他的個人作品來看,他的導演水平實在是慘不忍睹(《購物狂》最後亂七八糟的結婚戲簡直就像一場災難)……令人欣喜的是,《再生號》的導技雖然稱不上十分完美(的確有少量冗余的或視覺信息表達不準確的鏡頭),但已經明顯進步,光是那一絲不亂的掌控力,就甩出之前的作品幾條街!
(鼓掌~~)特別是特技的運用(據說花了一年的時間做特技),十分出色,讓韋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有了視覺的載體,形成了既有西方奇幻又有東方靈異的風格,在香港電影中非常少見。
最後想說的是,不管能不能跟得上《再生號》的理性邏輯,它在直觀感性上也有很大感染力。
剝開它層層敘事的外殻,內裡其實只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絕望的女孩不惜一切代價希望讓死去的家人復活。
想必這是所有人在一生中都必然會經歷到的情感。
在殘忍的現實面前,人總會下意識在幻想中尋找避難所,就像Melody,每次遭受重大打擊之後,她都會馬上投入到小說,在那裡創造一個與痛苦現實相反的世界。
這是何等無力且絕望。
我沒有失去過親人,在看片過程中不只一次害怕這一切終有一天會到來。
在看到Melody一家四口近在咫尺卻陰陽相隔,聽得見呼喚卻不能夠擁抱的時候,這世界上最遠的距離疼得我淚流滿面。
http://tommyjonk.xanga.com/708345789/%E6%97%81%E8%A7%80%E4%BB%96%E4%BA%BA%E7%9A%84%E7%97%9B%E8%8B%A6%E6%8E%A8%E4%BB%8B%E5%86%8D%E7%94%9F%E8%99%9F/
生死,便像是写硬币的两面,永远是一面朝下当你把硬币树立起来的时候,那种玄之又玄的平衡,是颤颤巍巍的,让人不舍得触碰,哪怕是孟婆所以,再生号里,其实转满了喝下孟婆汤的已经往生了却准备投胎的人们所以Melody或许真的是小孟婆了,又或许她一直活的写小说的状态刹那间,你往往会分不清,到底哪个是现实,哪个又是小说?
一直就像是在看电影的感觉但自己又何尝不是生活在电影里呢?
让我想起《苏菲的世界》,当苏菲被带到了兔子绒毛的最外层时,忽然她开始想,究竟什么是什么把她拉出来的?
而她又是谁呢?
小说里,我写我想要的,我写我想变成的,我写任何可改变的!
生活里,谁又在书写我们的故事呢?
我们又是不是被投射在硬币背后的那一群人呢?!
或许,任何人,都是在Written by的控制中如果说这是惊悚片的话,我喜欢这样的调调和寓意,因为有思考!
如果思念真的可以让人复活,那么就在思念中,永生吧!
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而且特意选择在头脑最清醒的时候看这部电影,而且许多细节反复看了几遍,结果还是被绕晕了。
第45分钟,林熙蕾与玛利亚擦身而过的时候,觉得脑子开始不好使了。
第56分钟,穿着黑衣服的小孟婆从床底下爬了出来,觉得脑子完全不好使了。
第65分钟,阎清与刘青云穿身而过,我终于明白不必再费脑子了,还是让上帝和韦家辉去伤脑筋吧。
不过,潜意识里觉得,这个故事其实是能自圆其说的。
这么复杂的情节,80分钟实在少了点。
韦家辉应该多用点时间,把漏洞补一补,把缠夹不清的地方解释得清楚一点。
看完之后,觉得浑身无力,开始感念平凡人生的美好,起码不用伤脑筋。
阎清长得真像张柏芝,看着她呆板的脸我忽然想,亲爱的谢太什么时候复出呀?
特技太差。
忽然想到,《再生号》算不算是银河映像的作品?
片首不见银河的厂牌,是一个名叫创意式的公司。
真不知韦家辉经过了一番出走与回归,现在还算不算是银河的成员。
不过,我还是愿意把它当成是银河作品,毕竟实在太喜欢其中的形式感和创造力了。
说实话,真希望这部电影是韦家辉与杜琪峰合导的。
韦家辉的想象力天马行空有余,整体的掌控力却稍嫌不足。
如果杜琪峰过来帮一下手,效果必然会更佳。
不过那样的话,杜琪峰的名字肯定就跑到韦家辉前头去了。
韦家辉毕竟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人。
我一直认为,剧本比什么都重要,尽管《再生号》比较晦涩,拍得也并不十分令人满意,但我还是觉得,今年的香港最佳剧本有主了。
我评论一部电影的价值,经常以对我写作有无启发为标准,《再生号》简直启发得我一塌糊涂。
韦氏电影,往往如是。
记录的几句关键的旁白:人跟鬼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命运之手将硬币一抛,公、字不停交替。
当翻到一面的时候,另一面永远在它的后面。
人鬼殊途,阴阳永隔。
这种伤痛,无休无止。
这个时刻很不寻常,就像硬币终于掉在了地上,却奇迹地站立着。
阴阳同时存在,但又摇摇欲坠。
我们不敢张扬,只是偷偷地,尽力保护这个脆弱的平衡。
摇摇欲坠的硬币,轻轻一碰便会跌倒。
当小说里面的我,同现实中的玛利亚擦身而过,就是梦醒的时候。
艳照事件过后,好像小柏芝们都如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冒出来了。
Harry Potter 的 Global Marketing 做得真是好,连孟婆都要向 Hogwarts 借校服和魔法火车。
可惜他们不厚道,给了辆缆车,也忒破了点。
言归正传,我认为好的电影技巧是:用简单的(但不是简陋)手法去承载、表达深邃的主题。
而不是本末倒置地、用复杂的手法来传达简单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这种复杂的手法是导演不得已为之,那说明他无能;如果是有意为之,则说明他装腔作势。
如果这种复杂是以累赘和繁琐为基础的、而表达的主题又是比简单更加直白浅显的,那只能说明这个导演既无能又爱装腔作势。
香港现在无能的导演多了去了,再加上一个自以为是的,不过锦上添花。
九七年看《一个字头的诞生》,惊为天人。
自此认为家辉是香港最有前途的导演。
但是当新世纪伊始,接连几年看到像《鬼马狂想曲》、《喜马拉雅星》、《购物狂》这样的影片,我彻底无语。
一个稍微有点水准的导演,用心一点,即使是拍贺岁片、爆米花商业片,也不至于拍得这么不堪。
对于《再生号》,我还没有看过任何影评,但我知道一定会有人称赞其结构的复杂性,就像《神探》上映的时候那样。
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同,但对我来说,“复杂”不是一部电影值得被称赞的理由。
对于这么一个“复杂”的剧本,我只是觉得可笑,像看马戏团小丑表演。
确实,剧中演员的演技也是儿童舞台剧式的。
关于逻辑性与合理性,我想说这部电影是逻辑与合理的,任何电影其实都是逻辑与合理的。
不管再怎么荒谬的剧情,都可以有一个解释。
就算把这部影片掐掉结尾,在最令人迷惑的段落嘎然而止,至少也还有两种办法解释剧情:1. 从心理学的角度; 2. 从平行宇宙的角度。
所以去讨论剧情本身的逻辑并没有多大意义,评价标准是影片的主题是否需要这种九连环式的结构。
如果说电影是一个心灵探索的过程,那么剧情与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应该正好契合人类需要获得最后‘顿悟’的自然历程,这是一部影片真正的内在逻辑。
在《再生号》中,Melody 要生要死的逆转完全是自己内心的随心所欲,没有推动力,缺乏说服性。
既然如她自己在幻想世界中得到的安慰:死了还有知觉,死了有孟婆,有再生号,还可以和见到家人团聚——那死有什么不好?
何必贪生?
这个女人活着无力面对现实,要自杀又没有勇气,只是唧唧歪歪地一遍遍幻想自己自杀的场景,忽而生忽而死,重复了太多次之后,实在令人厌烦,恨不得冲她大骂:八婆!
快点死了算了!
令人遗憾,影片的题材和创意其实都不错,但是要制作出一部好的影片,靠这些远远不够。
眼高手低是大多数的人通病,理想与现实总是有那么大的差距。
如果我死了,你还看得到我吗?
还是渐渐地将我在你的世界淡忘?
如果我死了,我会不会喝下孟婆汤,将你在我的世界里淡忘?
一枚硬币的两面就是阴阳,彼此永远藏在彼此的身后,即使转身,仍在身后,或许听得到呼喊,或许仍感觉得到我的存在,但是,留给你的只能是伤感,因为一觉醒来,你才发现这原来只是个梦魇。
即使,不是梦魇,可我,已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任你疯狂、任你伤感,你再也触碰不到我。
而我,却可以注视着你。
看着你翻我们的照片,看着你听我们爱听的音乐,看着你细数我送给你的礼物……看着你在看着它们的时候默默流泪的样子,我伤透心,却无法给你安慰,抚摸到的终究是一场空。
于是,我透过梦境,让我们在那重逢,在那拥抱,在那欢笑,也在那离别。
可终究,你更加痛苦。
于是,我决定喝下孟婆汤,好让我忘了你,也让你忘了我,在你的世界里好好活着,欢声笑语……于是,樯橹间,灰飞烟灭……只剩我坟上的玫瑰枯萎……
刚看完,很想说几句。
跟想象中一样,再加上前段时间见到老杜对韦生的吹捧,我觉得这是个典型的“编剧实验作品”。
韦生拍这个,就是为了挑战自己的剧作能力的极限。
这下好,在香港的这个领域,他是彻底无敌了。
(当然以前也算无敌)有的人反映这次韦家辉编剧本有点走火入魔,我也稍有此感。
感觉是有点“为结构而结构,为层次而层次”。
但这种挑战自我的态度绝对值得尊敬。
通过这个电影,我也更加肯定,韦家辉就是个百分百的编剧人。
作为导演来讲,水准仍有欠缺。
跟以往他跟杜琪峰合作的电影相比,这片子的视听手段确实平庸了些,当然他的追求可能不在于此。
而单从整体故事上来讲,总感觉还差些力度,我们只会对剧本的精巧而叹为观止,但依然感觉欠缺了那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我觉得这跟他讲故事的手法过于直白有关。
尤其是旁白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
感觉整个电影一直很想让观众感动,但总是差一点劲。
我想这更多的是属于导演功力的问题,跟剧作关系不大。
但尽管如此,爸爸打手心的时候我还是掉泪了。
但我显然还希望得到更大的打动。
影片的最后高潮并没有凝聚起预期的力量来,于是让整个影片显得较为小气了。
比较一下我刚看完的《母亲》,那个结尾简直是绝笔,令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当然不知道是不是我对韦家辉要求有点高了。
不过我个人觉得对这种的自己的领域拔尖的人来讲,要求再高也是应该。
另外我觉得影片阴间的设置有点俗套,不过倒算是符合民间特色的。
空中搬家一段相当浪漫。
最后我想说,韦家辉和杜琪峰真是绝配。
一个编剧,一个导演,一个搞故事,一个玩视听,都在自己的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求新,永不疲倦。
而且两个人又彼此了解,互相欣赏。
所以两个人的合作迟早会成就真正的杰作。
《神探》就是一个证明。
接連的意外,把主角湯樂兒從幸福的家庭推向深淵。
當劉青雲飾演的丈夫/父親高聲呼叫:「點解又係我屋企!
」則揭示了,《再生號》的舞台是上演純粹的悲劇。
而寫小說,成為了對抗悲劇的手段,也是局中人惟一的出路:不要揭穿,揭穿了便甚麼都沒有。
問題在於,導演如何處理這極致的不幸。
編劇利用小說的創造與想像性質,為角色進行療傷,小說世界與現實世界重疊,漸漸觀眾分不清甚麼是真實與虛構,這種所謂後設意味極重的敘述方式,在鬼異的房間穿梭裡得到了頗為叫人喜出望外的效果:創傷與治療的脫軌,意識亂撞,心靈的迷宮,有無數的門,可以是出口,也可以是跌進深淵的入口。
因此,《再生號》的關鍵性並不在於紀實與虛構——寫小說不過是治療的手段;相反我以為關鍵在於,為甚麼要寫這樣的一個悲劇,意外失去了父親的女孩,失去自己的雙眼,最後還要失去自己餘下的母親與弟弟,而最後以哈利波特味極重的孟婆作中間人與小孟婆展開角力,最後梳理出的竟是自殺還是勇敢活下去的二元角力,在粗糙的美指與特技包裝下,更顯得劇情過份簡單和幼稚。
把一個人推到谷底,然後在虛構的世界裡,讓她在治療中覺醒,說到底不過是老生常談的情感教育。
重重的敘述簾幕,本來可以逐漸打開真實的內心風景,然而最後揭穿一切的反而是編劇自己,這不甚不徹底(或不夠瘋狂)的處理,倒讓觀眾握不到人生的真正痛處。
同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http://www.filmcritics.org.hk/
青云哥你也太不挑了吧,啥烂片儿都拍
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嘗試不錯的
玩的有点过。
故事本身其实很感人,刘青云也依然很棒,但是似乎不是一个出色的电影剧本,有些空泛,又过于复杂,更奇怪孟婆的西洋造型
无聊的香港片
美妙的异想世界
很差!
剧情十分混乱。。
剧本好 成败看导演
= =
除非你是我,才可与我常在
和我爸都快睡着了~
不知所谓
现在看来就没那么优秀了,最好的两部分是爸爸装作不认识妈妈,另外是盲女主人公的相差一分钟的自杀,主要还是没有找到并发展更有趣的细节。
三星半 情节进展到最后很令人失望
剪辑还挺学时时刻刻的
恕我才疏学浅,脑袋实在转不过弯。
太故弄玄虚以致我睡着了
暈鳥。孟婆好fashion。
故事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