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问题的问题》这部电影很好地浓缩了职场、官场的处事哲学,也就是男一号丁务源的处事哲学:上找靠山,下拉圈子,排挤对手,私利为先——而这一切,都是披着人情的外衣在进行。
即:人情是手段,私利是目的;目的达不到,人情即可抛。
1. 上找靠山:农场的股东是许老板、佟老板2个人。
丁务源是许老板雇来的,自然和许老板走得近一些;而佟老板的关系则稍微远一些,也几乎栽在了佟老板的手里。
在处理这两个掐着他乌纱帽的人的关系时,丁务源从他们身边最重要的人入手:许老板的许三太太,佟老板那未出嫁的女儿Miss佟,以及和三太太、Miss佟关系近的人。
(1)拉拢手段:①送礼/财产性利益:电影一开场,丁务源给麻将桌的许三太太、佟老板以及其他2个人都给予了好处。
给许三太太承办了小公子的12岁生日party、许老板的生日party。
②阿谀奉承:说好话的功夫是肯定有的;另外,邀请Miss佟到农场参观,把Miss佟画的画儿挂在农场的大厅等。
③满足他人未提出的需求:把秦妙斋、最后出现的“高富帅”介绍给Miss佟。
(2)效果:这些女人会在许老板、佟老板跟前说自己的好话,同时也是自己的消息来源。
许老板、佟老板几乎不去农场,看到的也不过是财务报表,除此之外,最大的消息来源就是在农场的自己人&自己身边了解农场情况的人:除了许三太太、Miss佟外,农场中的会计是佟老板的人——佟老板看到的是真金白银的利益,也以亏损为由让尤大兴来接替丁务源。
(3)运作模式:向靠山纳贡--盘剥工人、通过其他渠道创收--默许工人侵占农场财产--经营不善,股东不悦--纳贡保命。
2. 下拉圈子:(1)工人圈子:在运作模式种可以看到,丁务源虽然盘剥工人,(明着克扣工资,暗着麻将赢钱)但默许工人侵占农场财产,对工人的日常工作管理也非常宽松,甚至与其打成一片。
(如:工期间打麻将)这样一来,工人自己的实际收入不见的减少,工作又没有那么辛苦,总体来说幸福指数是提高的,从丁务源到工人,大家互纳投名状,已经是一个利益链条了。
(2)马仔秦妙斋:①金钱来源:丁务源本想从秦妙斋这里获得1万/年的租金,可是他却没有钱。
②讨好Miss佟:秦妙斋能够留下来的第二个原因,是丁务源用他来讨好Miss佟,维护好自己的上层关系网。
③排挤尤大兴:尤大兴的工作方式显然与农场所有人的风格不同,但能够带头反抗尤大兴的,只有秦妙斋。
被尤大兴开除的4个农民,也就只会送送礼、走后门,带头闹革命的本事是没有的。
3. 排挤对手:以退为进:丁务源表面上是欢迎尤大兴的,没有明着去搞死尤大兴,而是看准了尤大兴和工人、秦妙斋玩儿不到一块儿,借着工人、马仔的力量来搞死尤大兴。
他在交接工作上拖了较长的时间,说自己掉进了江里、看破人生、不想去争,“退”招明显,也避免了搞死尤大兴后,自己牵涉太多,没法跟许老板、佟老板交代。
后来许三太太在许老板跟前说了好话,许老板发现需要制衡佟老板,召回丁务源;同时在尤大兴、工人快要搞死尤大兴时,最后他才漏出了狐狸尾巴,明着要让尤大兴出局。
4. 私利为先:这点在秦妙斋的身上体现的最为突出。
对于丁务源来说,秦妙斋作为自己的马仔上述的3个用处:①当丁务源发现秦妙斋可以搞定Miss佟时,尽管秦妙斋没有钱,但仍然把他留下了。
②当秦妙斋把Miss佟惹毛了以后,丁务源自己也遭遇了尤大兴,这个时候丁务源让秦妙斋走人的意义并不大,毕竟吃喝拉撒是农场的事儿;而如果让秦妙斋留下来,却有可能让秦妙斋来搞死尤大兴,所以秦妙斋仍然留在农场。
③丁务源重新掌权以后,按理说秦妙斋是立了头功的,以后在农场应该吃香的喝辣的,但是,第二天就被宪兵队给带走了。
显然是丁务源通风报信的,因为此时的秦妙斋对于丁务源来说是有害无益:没钱交房租,还要白吃白喝;得罪了Miss佟,留下来是给自己埋地雷;政治斗争结束,要他已经没有用了。
So 丁务源来了个“腾笼换鸟”,让宪兵队抓走了秦妙斋,来了个肯出1.5万/房租的单身高富帅,这个人至少会带来2个好处:现金流 & 搞定Miss佟。
5. 尤大兴和尤太太:①尤大兴的业务能力是很强的,可惜没有认识到其中的利益纠葛,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而不屑于纳投名状。
被秦妙斋这条疯狗咬死,将许多成就留给了丁务源。
丁务源是抓住了秦妙斋的把柄,让宪兵队把秦妙斋清走了;这一点比尤大兴直接了当地开除秦妙斋要高明得多。
②尤太太确实接地气一些,想要“上找靠山,下拉圈子”,但做得一塌糊涂,因为她也不懂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收了4个农民的鸡蛋,却搞不定事情,反而落下受贿的口实;没有认识到秦妙斋的可怕之处。
“找靠山”就更不对了,寄希望于和自己站在对立面的丁务源。
③一方面,尤太太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看清事情的本质;另一方面,她和尤大兴的知识背景差异太大,算不上是贤内助,对尤大兴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就算看到了什么,尤大兴也未必听得进去。
6. “人情-私利”分析:(1)人情是手段,私利是目的:这点很容易看清楚,丁务源对股东、股东身边的人、工人、秦妙斋等都有“人情”在,这些“人情”或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主任地位,或是为了作为消息来源,或是为了稳定管理体系,或是利用这个人本身来疏通关系、闹革命,都是有自己的目的在。
(2)目的达不到,人情即可抛:① 对于秦妙斋,在上述“私利为先”中说的很清楚,在此不再赘述。
② 对于尤大兴、尤太太:这二人在来到农场时,丁务源多般讨好,也为自己争取到了较长的交接时间;而尤大兴被搞死的时候,丁务源也表现出了“人情”,但“私利”的目的已经很明显了,基本抛弃了“人情”。
创作不易,欢迎打赏!
去年北京电影节看到了这部电影,并且有幸见到了梅峰老师,写下了这片小文。
由于很喜欢范伟,又对梅峰有所期待,加上北京节抢的第一张票就是这个,就对电影要求高了一些。
写了些可能会有人不爱听的话。
听到片子定档了,心中也替片方高兴,就转发了一下之前写的小文,没想到一转没,也不知哪里出了问题。
贴出来,再试一次。
不成问题的问题,可能有点问题梅峰导演的电影处女作《不成问题的问题》一路参加东京国际电影节、台湾电影金马奖过来,获得了不少殊荣。
金马奖上收获两个奖项,梅峰和自己的学生黄石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深受影迷爱戴的范伟老师更是获得了金马影帝的殊荣。
内地观众早已翘首以盼多时,但是影片还迟迟未定上映档期。
但好在有北京国际电影节,不仅在展映单元文人电影板块有展映,而且还进入了电影节竞赛单元。
是不是很有创造性?
虽然已经参加过东京电影节和金马奖,但是毕竟没有国内公映嘛,相比《湄公河行动》这种去年上映的电影进入竞赛单元,《不成问题的问题》进入竞赛单元显得合理多了。
这部电影到目前为止版本不一,东京电影节的版本和金马奖获奖的版本应该是时长一致,都是144分钟。
此次北京电影节上放映的是132分钟版本。
相信如果影片定档,迫于院线的压力,影片应该还会进一步删减,不出意外时长应该会控制120分钟左右。
影片上映恐怕还有些时日,加之备受赞誉,观众对影片期待难免很高。
毕竟胃口都被吊起来了嘛。
但期待值过高的结果,就是可能会失望。
本片导演梅峰,是长年与娄烨搭档的金牌编剧,《紫蝴蝶》《颐和园》《春风沉醉的夜晚》《浮城谜事》都是其编剧的优秀作品,其中《春风沉醉的夜晚》更是获得了第62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
但本片毕竟是导演处女作,电影整体上还不是很成熟,想走文人电影的路子,却差点意思。
这部《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
原著创作于1943年老舍先生流亡抗战大后方重庆期间。
老舍文学成就最高的也是最为人熟知的那些代表作都是以北京为文化背景的。
这部在重庆期间创作的小说,其语言气质和大家印象中的老舍作品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彻底讽刺性笔调,对每个人都是毫不留情的在讽刺,没有太故意站在谁的立场上,可以说小说很不老舍。
梅峰选择这样一部作品作为处女作,可以看出其作为标准学院派出身的电影人想在国民性上做做文章的抱负。
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的大后方重庆,一间物产丰富却总是赔钱的树华农场,一场明争暗斗在新旧两个农场主任之间上演。
这部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影片似乎叙述了一个永不过时的人间寓言。
导演梅峰借老舍原著意用农场来表现整个国家,选择范伟来演绎世俗圆融的国民典型太恰当不过了。
范伟老师这么多年的精湛演技受到金马肯定,还是很令人高兴的。
从故事外观上来看,电影对于老舍原著改动最明显的是两位女性角色的加入,三太太和佟小姐。
电影是以三个男性展开段落结构,但事实上每个部分都包含了一种女性对于男性的观察。
这种女性视角,很像《小城之春》,以一种古典文人的“闺阁体”来抒怀寄寓。
导演梅峰也表达过拍这部电影的参考片就是《小城之春》。
但是片中的演员除了范伟,其他人的表演都差点意思。
生硬的话剧腔表演使得人物很难立起来,也使得导演想要表达的关于国民性的思考浮于表面。
所以必须得用黑白影像来给电影加分,来呈现导演想要的效果。
但黑白影像的使用也是各有利弊,如果人文精神、民国时代特征的传达,仅仅是靠黑白影像的话,就说明电影的其余方面都出了些问题。
不管怎样,在文人电影式微的今天,梅峰能够拍出一部新文人电影是值得鼓励的。
希望这部《不成问题的问题》早日定档,也期待梅峰老师导演的下一部作品。
《不成问题的问题》很有意思,我看了开头的几分钟就马上被吸引住了。
也许其中出现的沪语只是一方面,毕竟家乡话令人倍感亲近,但也显示出了独特性。
事实上,本片原著小说的语言风格便迥异于老舍的其他作品,既不是他纯熟的北京方言系统,也不是去重庆之后的西南官话系统,与前者的闲适诙谐和后者的焦虑讽刺都不完全相同,而是带着点白描和半写实、半写意的寓言体,有一种别出心裁的静观。
老舍的儿子舒乙当初在导演梅峰说明来意时非常惊讶,因为《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作品中唯一一部无人问津其影视改编权的小说。
为了参加电影频道纪念老舍先生去世五十周年的项目,梅峰抱着《老舍全集》一一细看,当看到这个故事时,立刻就拍了板。
当然,后来因故转而参与了北影筹划的「新学院派」计划,不过他仍然坚持把这个项目报了上去。
对于首次从编剧跨界任导演的梅峰而言,直到影片在东京电影节和金马奖中分别斩获奖项后,他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样的一部短篇小说要改编成好看的电影是有相当难度的。
人物少、场景单调、缺乏大的矛盾冲突,尤其还要在美学上呈现民国的时代特征。
因此,梅峰和他的学生黄石光是在剧本上就打磨了将近一年,看了很多民国时代的书籍和电影,大面积地搜罗抗战时期重庆方面的文献,甚至是当时的物价(比如影片中提到过鸡蛋和猪肉的价格)。
于是,在整体美学上,我们能在本片中嗅到《小城之春》、《万家灯火》那样的风格。
为了最大限度的还原小说的意境,梅峰的指导思想大概就是「去繁存简、干净简洁」。
诸如选用了黑白的色调、基本只用了中景的固定镜头、也去掉了许多具有民国符号的道具。
而摄影亦不再帮助叙事,没有运用蒙太奇、正反打、大特写,只是用朴实的方式来表现画面。
同理,声音的塑造上也追求直接和简单,却又不失细节和层次感。
可以说,影片在美学上确实体现出了写实和写意之间的平衡,有种类似风物志的质感,是客观观察式的,而非主观介入式的。
排除一切破坏和干扰,只剩下冷静的旁观。
另外给人印象深刻的一点便是人物的语言方式和语感。
一方面表现在不同阶层的语感差异上,资本家小姐、文艺青年、农场工人说出的话是不一样的。
另一方面因为是民国的题材,人物说话的方式也与今天的日常对话不同,需要拿捏其中的分寸感。
特别是丁务源、秦妙斋和有闲阶级的语言,有优雅的地方,也有拿腔拿调、矫揉造作的地方。
有人批评影片有种「学院派」作风,恐怕指的就是矫揉造作的舞台感。
但反过来看,就人物塑造来说,这般的行为造作和讲究体面的圆滑,倒也是种现实的写照和讽刺。
既然在美学上做了减法,那么剧本中的意蕴和节奏感便都要靠演员的表演来体现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范伟的戏,不得不说,他的演技真是没得说(否则也不会凭此片拿到金马影帝)。
仅仅是片头丁务源对着镜子模拟与东家对话时的惺惺作态,以及之后那场打麻将的戏,三言两语一交代,人物立马就出来了。
而且丁务源是个外表上从容淡定,看起来能把外部环境协调得很好,但内心很沉重、段位很高的人。
不能单纯地按一个好人或者坏人去演,要做到含而不露、行为和谈吐还带着点暧昧的意味,能演好这样的角色是非常考验水平的。
除了范伟,影片中还有两个让人眼前一亮的人物是三太太和明霞。
这两个都是女性角色,是编剧为了平衡原著中男人戏过多而特意做了加戏的处理(还包括原著中没有的佟小姐)。
饰演三太太的史依弘(史敏)不必说了,著名的梨园大家,连我这个非京剧迷也如雷贯耳,没想到演电影也那么到位。
那口老派上海话实在是「嗲」(同如今的上海话是有细微差别的,本片中沪语部分总体要比《罗曼蒂克消亡史》好不少),中间还来了一段《贵妃醉酒》,令人一饱耳福,堪称额外的福利。
明霞在原著里是个有污点的人,怂恿别人去偷鸡蛋。
然而导演在看了殷桃的定妆后,觉得这么美、气质这么好的人是不会笨到去偷东西的,为此还专门改了戏。
片中的殷桃确实漂亮,穿着旗袍很显身姿,一个回眸或者一个发呆都透着美感,影片里柔软抒情的镜头几乎都给了她。
特别是工人送鸡蛋给她的那场戏,舞台感十分强烈,右下角亮着一盏灯,光影处理得极好。
镜头右侧还刮着不小的风,不断吹拂起旗袍的下摆,整个画面动静结合,非常有味道。
《不成问题的问题》说的虽然是民国的事,但是并没有年代上的距离感,战争和乱世被挡在了电影(小说)之外,通篇也并未讨论人与时代的关系,而是在说人与人的关系、乃至中国的社会文化与伦理结构。
老舍提出了一个非常要命的问题,难道中国文化就是给人提供了这样的土壤吗?
在这个意义上,影片即使放今天的时代亦不过时,依然与我们当下的周遭有着很强的对话性。
其中的资本家、流氓艺术家、知识分子、海归人士,这些都是我们很熟悉的元素,在现代电影中也是经常被提及的。
影片是一个三段式的结构,分别以三个人作为段落的主角,以他们为核心,用他们风格化的行为为出发点,来凸显中国的处世文化。
第一位是丁务源,也是影片的第一主角。
他是树华农场的主任,业务能力其实极其普通,农场在他的主持期间面临着较大的亏损。
不过他深谙处世之道,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善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小说原文中有这么一段精彩的描写:「他的长袍,不管是绸的还是布的,不管是单的还是棉的,永远是半新半旧的,使人一看就感到舒服;永远是比他的身材稍微宽大一些,于是他垂着手也好,揣着手也好,掉背着手更好,老有一些从容不迫的气度。
」
所谓「衣品见人品」,丁务源穿衣讲究,比不上老爷太太,但明显要比普通人高一点。
他跟人打交道,用的也是这一份圆滑。
对上体贴周到、对下宽容客气,有钱人不觉得跌份,工人们也深感脸上有光。
可是在他温文尔雅的背后,却克扣工人工资中饱私囊,在账目上也拆东墙补西墙蒙混过关。
尤其还擅长阴谋权术,比如企图撮合佟小姐和秦妙斋谈恋爱来赢得东家的好感,又如利用秦妙斋的幼稚和冲动,不经意地怂恿他去唆使工人赶走新来的主任尤大兴,事成之后又暗地里让警察带走了秦妙斋,达到了「灭口」的目的,几乎所有人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
第二位是秦妙斋,是个伪装成进步新青年形象的流氓艺术家。
故事中暗示他在到农场前就图财害命杀了同行的吴教授,而到了农场后谎称自己是绘画、音乐、诗歌方面的全才,还编造出身富贵人家的身世,显示自己是个不满家族禁锢、追求自由的个体。
但事实上,他毫无真才实学、满口大话、品质恶劣、道德低下,只想在农场白吃白住,并妄图攀附大家闺秀,更是后来带头诬陷、鼓动工人驱逐尤大兴的头号干将。
第三位是尤大兴,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园艺博士。
由于农场经营不善,股东之一的佟老板请他来代替丁务源的职务。
他确实有真才实学,到农场的第一晚就修好了以往总是跳闸的电路,而后又发现了农场的账目问题和管理上的种种弊端。
他希望以一套科学的方式对农场进行一番整顿,先是开除了几个偷鸡摸狗、工作怠惰的工人,接着制订各项规章制度、丈量土地、核查家禽家畜的数量。
在农场的建设上也以身作则,带头修缮设施、重新栽种苗木、督促工人们掌握专业技能,农场在他的主持下,果然步入了正轨。
但他的问题在于不会做人,不通人情,他和明霞之间冷漠疏远的夫妻关系就是一种暗示,而之后掉入「偷鸡蛋事件」的圈套并最终被迫离职更是一个悲剧。
便如人物的塑造一样,影片在内涵方面也做了一定的留白,没有说得太露骨。
因此,不同的观众看出的东西是不同的,一些人看出了人性、一些人看出了职场政治、一些人看出了社会文化和国家命运的隐喻。
《不成问题的问题》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坏人,几乎每个人都是可怜人,他们的心机也往往是出于自私、懦弱、夹缝中求生存式的自保,但亦正是这种人人身上都有的庸常之恶,组成了社会的顽疾,会做事不如会做人。
所谓「不成问题的问题」,本质上不是「不成问题」,而是有问题而不提。
有问题没关系,只要不说就好。
影片中不说破的地方太多了:丁务源和三太太明知秦妙斋是江湖骗子,却不点破他的真实身份,任他和佟小姐的谈起恋爱;佟老板明知丁务源克扣工人工资,却因为股东合作者的身份不便在许老板面前说破,只是旁敲侧击地提醒;丁务源早就知道秦妙斋杀人的事实,却因为他有利用价值而称兄道弟。
对照老舍创作时期的新旧时代文化碰撞,丁务源、秦妙斋和尤大兴俨然便是反启蒙者、假启蒙者和真启蒙者的代言人。
丁务源是反启蒙者,是旧中国面子文化和虚伪人情世故的代表,一切行为以利益交换为前提,对工人们的态度象征着绝对服从和抹杀个性;秦妙斋是假启蒙者,是伪新青年的代表,单纯、幼稚、狂妄、浮夸,过分强调自由而缺乏责任感,纯粹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尤大兴是真启蒙者,却又是个悲情人物,其悲剧的根源是启蒙者和荒谬的大环境之间的矛盾,虽然他最后意识到农场的工人们是一群不可教化的蛆虫,但社会痼疾和国民劣根性已然积重难返,只得黯然离去。
最讽刺的是,老舍的寓言直到今天还仍然适用,不是吗?
在商业大制作泛滥的中国电影市场,《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个十足的另类,它的获奖对于破除技术神话和偶像效应,让电影回归诗意是一种推动力。
只不过这样的影片还是太少了,大众审美和消费时代的特性限制了这类人文电影的生存空间。
恐怕正如影片中隐隐浮现的悲凉和无奈一样,中国电影的拨乱反正也是一条艰难的道路。
♑
老舍的小說本不十分好,情節多有生硬之處,然而人民藝術家鮮活的語言可以略微弥补這些不足,使之成為一篇不太差的故事,尤其考慮到小說創作於抗戰後期,諷刺現實、敎化民衆的目的即便不是全部,想必也是很多的。
這部改編的電影,使得原小說的優點未能保留並發揚,例如小說開頭花了大筆墨描摹農場的富足與秀麗,電影對農場直接表現很少,又是用黑白來呈現,倒給人以蕭條感;丁主任最後後城里回來本是意气風發的,電影中丁主任回來卻是落水而失魂落魄(幾分鐘後竟然又好了!
又活蹦亂跳了!
);原小說中秦妙齋的朋友們是常來的,而電影中卻添了个莫名其妙的畫展的由頭;等等。
同時,原小說的缺點電影卻盡數繼承下來,不管是丁主任對秦妙齋反覆無常的態度,還是大興到農場上任後他妻子的奇怪表現,以及職員們托丁主任帶東西的場景,都讓人感覺到老舍在創作本篇時的不够用心。
電影幾乎是照本宣科,對生硬的地方全無改動。
小說的好處在於,文字是具有想象力的,即使情節略有缺陷,通過一些夾於其中的說明文字,總還能通過想象來弥补,而鏡頭語言是實時的、無法再弥补的,一部好的電影必然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美,而一部差的電影則無時無刻不表現出它的令人惊訝的唐突。
這種唐突我想應歸功於編劇。
在我看來,編劇是沒費什么工夫,除了某些畫蛇添腳的情節(例如那位小姐與秦妙齋的令觀衆都尷尬的戀情、消失的吳敎授等等),基本是照抄了原文——台詞幾無修改地𢩱抄,甚至都沒有考慮到前後的協調。
而一些說明性文字,不止一次兩次地用了偷懶的手法,即在片中丁主任問伙計某人的來歷,伙計便如念稿一般背誦出老舍的描述文字,觀影的時候真讓人好气又好笑。
編劇既不注意修改加工則罷了,刪減也不會。
即便原小說並不算長,編劇也應當有所簡省而使片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範圍。
而實際情况卻是,小說中除了改動添加的情節不易照搬外,原小說中能拿來用的素材全都塞進了影片,使得片長將近兩个半小時,使得不少觀衆的後半段觀影變成了焦急地等待結束。
再說到可以使笑容僵硬的表演。
雖然表演的拙劣有很大原因歸功於劇本,但演員本身的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
絕大部分群衆演員絕大部分時候都像木頭,像舞臺的佈景,而主角們就是連舞臺劇都不如了。
本来對范偉是抱有很高期待的,毕竟是憑本片拿了金馬奬的最佳男演員,但越看越失望,可以說他的表演並沒有比春晚小品上的更好,一个處處逢緣的丁主任衹會「嗯啊哈」。
秦妙齋的扮演者,我甚至懷疑是導演随便從某个工科院校抓來的大二男生,老舍筆下的大龍蝦變成了癲癇病人,連范偉在他面前都衹能化作打針的小護士。
那位太太和佟小姐也是稻草人——衹有眼睛𨍭,兩腿紋絲不動。
尤大興與其說是從英國留學回來,不如說是人民解放軍派來的子弟兵。
殷桃倒是有幾分尤太太軟弱𩐪的神韻,但人物本身塑造不行,難以發揮。
片中唯一可圈可點的便是職員們的一口重慶話了,頗為好聽。
然而方言衹宜錦上添花,要补救電影的不足,卻是杯水車薪。
刚在东京国际电影节拿下“最佳艺术贡献奖”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了今年华语电影最后,也是最大的惊喜。
除了在东京国际电影节有所斩获之外,还入围了金马影展的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
十月底的时候,《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北京电影学院放映。
结束时,影厅里响起了两波掌声,多是来自一群平日对电影最挑剔的媒体和影评人。
大家都静坐着等待其他“惊喜”的发生。
直到后座的导演——梅峰站了起来,和大家示意,“今天没有安排对话,只是看片,谢谢大家。
”导演梅峰对于一般观众来说,可能相对陌生,实际上他和大家熟知的曹保平、薛晓路一样,都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文学系教师,实打实的“学院派”。
同时,梅峰也是娄烨的老搭档,两人合作过《紫蝴蝶》、《春风沉醉的夜晚》、《浮城谜事》等作品,更曾凭借《春风沉醉的夜晚》获得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
《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发表于1943年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后方的树华农场在前后两任主任管理下,整个农场经营情况变化的故事。
本身恰巧看过小说,相比起老舍其他作品,这篇小说在我概念里算是老舍难改编的作品之一,小说虽然元素繁杂,人物立体,但故事性偏弱,对于极具戏剧化的电影来说,颇有难度。
不过,梅峰通过增加配角戏份的方式,如三太太、童小姐、农场主等人物,从这些配角和两位主任——丁务源和尤大兴的互动——两家股东在人手安排上的较劲,把整个主题描绘的更深刻。
“没有问题”是男主角——丁务源的口头禅,上到场主,下至农场工人,任何事情都能被丁主任处理的服服帖帖,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丁主任的阿谀奉承、八面玲珑。
表面上把所有事情搞定,也给他自己贪污、争权做了很好的遮挡。
此前我特地重温了小说,阅读时脑中的影像更明晰,尤其是丁务源的形象直接代入了范伟的模样。
可以说,范伟于“丁务源”一角,就如冯小刚于“六爷”(《老炮儿》一角),就是量身定制。
观众容易对演员会有一个定性,认为某个演员就应该是某种特有的套路。
这部作品里,范伟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丁务源”本身带点喜剧性,但是并没有因此,在演绎上让观众想到小品里的那个范伟,不仅保持了他自有的喜剧性质,更演出了反差的悲剧效果。
其他的人物改编,相较于原著而言,都做了一些“适当”的变动,尤其是秦妙斋这个形象,改编的非常有意思。
秦妙斋本身在小说里,确实是一个离家的富家子弟,但是在电影里,他的身份走向非常极端,变得更暧昧隐晦,仅仅自诩艺术家、富家子弟。
虽然他遇见场主家小姐能以最简单的外语来招呼,但本质上就是彻头彻尾的骗子。
他拖欠农场房租、在好友遇难时也不顾、想着办法赶走对自己不利的尤大兴。
在他的身上,小市民的市侩感和庸俗样貌暴露无遗。
在拍摄场景上,导演也力求真实,选择了重庆白沙镇——也是当年抗日时期大后方的地点——进行拍摄,极大可能的还原了原著中的场景样貌。
此外,有别于其他电影在演员口音、方言这些细节上的不注重,这部电影能在方言上,保持了“苛求”的态度,也保持了全片的质感,是最让我觉得惊喜的。
农场场主本身是从上海逃到大后方避难的财主,嘴里说着上海话,其他多是本地操着重庆话的工人,除此之外,混杂了其他方言的人物。
多方言的混杂,把整个时代从底端升华到现实,虽然远离战火,整体仍是一个混乱的环境,大家都是彼此互相抱团。
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唯独左右逢源的丁主任不会有自己的方言,他见场主夫人可以来句简单的上海话,和农场工人又参杂几句重庆话。
这些细节在当下的电影里,都是非常难得的。
除了改编的精良和细节的用心,在整体视听风格上也有强有力的表现。
镜头多用固定的景深拍摄方式,较有玩味的把所有人框在一个场景之中,配上黑白摄影,就像是当时整个封建思想把人框的死死的,没有机会逃脱出去。
原著本身像一个永不过时的黑色寓言,通过前后两任主任的不同管理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在中国的任何地方,一个人只有处事圆滑,并依靠强大的人际背景关系,才可以在社会上寻求一席之地,否则,一切都无能无力。
影片中多次说到农场像是一个世外桃源,但其实是“反世外桃源”的存在。
即使外边战火连绵,这里也充斥了一群有着封建思想的人,聚集了一堆充满劣根性的群众。
整个封闭的农场,装下的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
影片中人们只有从外界通过一个摇晃的独木桥才能缓缓走进镜头,走进农场。
同样,当场景转换到重庆城中时,镜头也大多固定在农场主家门口,丁主任只能透过小小的门缝,和里面的侍女进行简短的沟通,用一扇小小的门就把那些世俗挡在门外。
影片中考究的黑白摄影,加上固定景深的长镜头,整体的镜头调度像极了侯孝贤风格,巧合的是,剪辑也是侯孝贤的御用剪辑师——廖庆松。
演员的入画和出画方式,像极了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中演员的走位。
梅峰为了追求表现最佳的景深效果,在空间上借鉴了中国上世纪50年代的影片,比如《小城之春》。
而且在配乐上,影片尽量以环境音为主,仅有在几个转场和高潮的时候,配上简单的器乐,就连最后片尾配乐的地方,也是简单的淡出形式。
本片以最简洁的电影手法,重点回归剧本的起承转合,人物的矛盾冲突,把故事和人物烘托起来,导演以丁务源、秦妙斋、尤大兴三人的前后出场,把整部电影处理成充满黑白讽刺意义的三幕剧。
全片就像是一个说书人,和观众娓娓道来,影片没有太激烈的高潮,直到影片结尾,大家才恍然明白它所表达的寓意。
而事实上,这个电影所表现的主题放在当下,一切都“不成问题”。
原文发表|外滩画报 公众号
201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见到梅峰老师,他来参加他们北京电影学院和青年电影制片厂的“新学院派导演计划”签约仪式。
当时这个计划宣布了包括他在内的八位在校教师将要执导八部电影。
那时候他已经决定要导演一部根据老舍作品改编的电影,但具体改编哪一部还没有定下来,他说:“应该会是一部中短篇,之前没有搬上过银幕的。
”之所以选择老舍的小说,因为2016年是老舍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电影频道邀请梅峰去做一个纪念老舍的电视电影,他就把两件事情给合到一起了。
在此之前,梅峰老师一直在北京电影学院教书。
我们熟悉他是因为他和娄烨导演在编剧上的合作,梅峰是《颐和园》的联合编剧之一,《紫蝴蝶》的编剧顾问,编剧了《春风沉醉的夜晚》、《浮城迷事》……其中《春风沉醉的夜晚》获得2009年法国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梅峰说:“其实作为电影这个媒介,不管你在哪个岗位、门类上去做事情,它都是挺有挑战性的,把事情做好都挺难的。
幸好我第一次做电影,主创团队都是有电影学院背景的老师和学生,所以能够顺利把这个电影做完也要感谢电影学院这些学院派老师们的努力。
”后来,他确认改编了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
再后来,2016年金马奖上,范伟凭借这部电影毫无争议地夺得了“最佳男主角奖”,而梅峰和联合编剧黄石获得了“最佳改编剧本奖”。
11月21日,这部电影终于要在院线上映了。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一部老舍先生很短的小说,比李安改编的张爱玲的《色,戒》还要短些。
讲述了1940年代重庆一个世外桃源的“树华农场”,农场依山傍水、物产丰富,“然而,树华农场赔钱。
”赔钱的原因并不复杂,就在负责人农场主任丁务源身上,他对农场的建设和管理毫无建树,却是个交际家,“他们,连场长带股东,谁没吃过农场的北平大填鸭,意大利种的肥母鸡,琥珀心的松花,和大得使儿童们跳起来的大鸡蛋鸭蛋?
谁的瓶里没有插过农场的大枝的桂花、腊梅、红白梅花,和大朵的起楼子的芍药,牡丹与茶花?
谁的盘子里没有盛过使男女客人们赞叹的山东大白菜,绿得象翡翠般的油菜与嫩豌豆?
“这些东西都是谁送给他们的?
丁务源!
”对工人们也是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和工人们一起打麻将。
后来,农场终于来了一个实干家尤大兴做主任,你以为农场就此能走向辉煌吗?
并没有。
由于缺乏社交能力,尤大兴很快就被股东和工人以及在农场白吃白喝的“租客”秦妙斋给赶走了。
结果是丁务源继续留任农场的主任,“果子结得越多,农场也不知怎么越赔钱。
”梅峰说:“当时看到这个小说觉得七十年过去了,再看还是很生动,不会因为这么长时间而有距离感。
”很多人看到丁务源都想到《背靠背,脸对脸》(1994年)里牛振华演的那个文化馆代馆长。
和梅峰一起联合编剧的学生黄石也想到了,梅峰就对他说:“黄石你去看吧,你觉得他那个作品对我们有参照意义的、在方法上有借鉴的,你就去做这个工作。
”他自己就没有再重看了,“我的工作习惯不太想看在剧作上有参考的东西,因为这是一个文学改编,不是一个原创,小说摆在那儿呢。
”
中国的那几个从语文课本上认识的现代作家里,我还挺喜欢老舍先生的,他的语言看似平实随和,实则幽默风趣,讽刺得一针见血,寥寥数笔就把一个人物特点给写得活灵活现。
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很好地把这种叙述风格给保留住了,就算是增加的秦妙斋的爱情线也结合得很妙,一点不违和。
至于影像风格,梅峰导演给自己第一部电影用了黑白画面,让整部电影看上去就像是1940年代拍摄的。
因为他非常害怕拍成彩色会让人联想到今天影视基地拍的那种民国剧,“那些民国剧其实离民国的那个气质和格调挺远的。
”为此,还特地用了一个1950年的英国库克镜头,“它带来了画面上的渲染感,像被浸染过一样,不是清晰度那么高的数字效果。
”梅峰老师说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靠近古典美学,“中国电影的古典美学的一个习惯,今天做电影还能不能做到?
这是我们给自己的一个任务。
”
几个演员也选得非常好,简直都是从原著中走出来的。
老舍在原著中这样描述丁务源:“四十来岁,中等身量,脸上有点发胖,而肉都是亮的,丁务源不是个俊秀的人,而令人喜爱。
”是不是活脱脱就是范伟?!
梅峰说他看到这样的描写就立刻想到范伟了,“他的脸也没什么特点,也不让人讨厌,脸上都是肉,但散着光。
”另一个算有点名气的演员是殷桃饰演尤大兴的老婆,老舍写她的外貌也写得特别好:“那个女的不甚好看。
可是,眼睛很奇怪,奇怪得使人没法不注意她。
她的眼老像有甚么心事——像失恋,损伤了儿女或破产那类的大事——那样的定着,对着一件东西定视,好久才移开,又去定视另一件东西。
眼光移开,她可是仿佛并没看到什么。
当她注意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总以为她是一见倾心,不忍转目。
可是,当她移开眼光的时节,他又觉得她根本没有看见他。
她使人不安、惶惑,可是也感到有趣。
小圆脸,眉眼还端正,可是都平平无奇。
只有在她注视你的时候,你才觉得她并不难看,而且很有点热情。
及至她又去对别的人,或别的东西愣起来,你就又有点可怜她,觉得她不是受过什么重大的刺激,就是天生的有点白痴。
”殷桃合不合适?
你说合不合适?
最绝的还是张超演的秦妙斋。
原著里老舍特别喜欢用“龙虾”来形容他。
“好男儿”出身的张超有一米八八,体重却只有七十公斤,当他躬腰和丁务源他们讲话时,可不就是一个“龙虾”!
说到张超,范伟之外,他演的秦妙斋绝对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这个人物在小说里是个不学无术、骗吃骗喝的(伪)文艺青年,“空头艺术家”,声称会画画,但从来没有见他画过一笔;批评所有人的文章,但自己从来没有写出过一个字来……他无意中踏入树华农场,看中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就赖了下来。
声称要和朋友们组织一个“清高派”,推举丁务源当会长,然后在这里画画、治乐、写文章。
结果就是一个蝗虫,成天游手好闲,和工人打麻将赌花生米,“秦妙斋就这样的侵入了树华农场。
不到两天,楼上已住满他的朋友。
这些朋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都时来时去,而绝对不客气。
他们要床,便见床就搬了走;要桌子,就一声不响地把大厅的茶几或方桌拿了去。
对于鸡鸭菜果,他们的手比丁主任还更狠,永远是理直气壮地拿起就吃。
要摘花他们便整棵的连根儿拔出来。
农场的工友甚至于须在夜间放哨,才能抢回一点东西来!
”结果唯一做成的一件事情就是设计栽赃尤大兴,写了很多“打倒尤大兴”的大字报贴满农场,最终利用舆论将尤大兴夫妇赶走。
联想到现实中老舍先生后来故去的前后……人性这种东西,真是不免叫人唏嘘啊!
梅峰在电影中又给秦妙斋这个人物敷衍出了一些新的情节,这些情节是电影最有趣也最讽刺的部分。
比如他利用文学作品——其实就是不讲人话——泡农场股东的女儿佟小姐。
硬要在农场举办一个画展,结果画展上没有他自己一幅画——他的画怎么可能和这些人的画挂在一起呢!
秦妙斋对牢一幅画批评:“空洞无物,一看作者就没有任何绘画基础,乱七八糟……简直莫名其妙!
”结果这幅画就是佟小姐画的,赶紧又追过去给人家道歉。
比如他批评革命派文人,说:“他们一边反抗家庭,反抗包办婚姻,一边花着家里给的钱。
”批评风月派:“他们一手歌颂爱情的坚贞,一手搂着自己的老婆、小老婆和姘头。
”不得不说还是知识分子黑起知识分子来漂亮啊!
因为实在太知道对方的痛脚在哪里了,一抓一个准。
看这段的时候简直有一种看钱钟书《围城》的韵味。
前些天张超和梅峰老师一起来南京,说起秦妙斋这个角色,他自己可是一看到剧本就非常喜欢。
然而当初他的公司其实很犹豫他要演这个角色的……这样一个伪文艺青年,虽然形象丰富,但是缺点多多,也不讨喜,公司说是怕影响他的人设。
看看我们的明星都变成什么样了?
遇到一个这么好的角色居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会不会影响自己的人设?
演员不应该就是变色龙么?
装到哪个角色的瓶子里就应该努力呈现哪个角色!
凭什么有自己的不能被角色影响的人设?
这真是一个极其荒谬的时代啊!
好在张超自己是清醒的,“我自己做演员有我自己想走的一条路,所以我也在选作品。
其实你如果走流量的话,你可以选走流量的路;如果你想好好演戏的话,可以走好好演戏的这条路。
我当演员就是想好好当演员,而不是想当一个艺人或者明星。
”他真的很爱秦妙斋这个人物,也很想演《不成问题的问题》这部电影,甚至第一次见梅峰老师时就穿着长衫、布鞋、麻布的肥腿裤去了,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民国人,当着梅峰老师的面就地演了一段。
梅峰老师说:“我觉得演员首先就是他要相信,他相信了他才这么做。
”这句话有没有很熟悉?
有没有让你想到《演员的诞生》里章子怡说的一个演员的“信念感”。
张超说为了表现秦妙斋的书生气和骗吃骗喝的流氓气,他看了很多民国文艺青年和市井流氓的照片,“我拍这个戏的时候,研究自己的剧本研究了半个月,我研究范(伟)老师的角色研究了一个月,因为只要把他研究好了,他会给你影响的。
”难怪连梅峰老师都夸赞他:“最后他给我们这个作品完成度很高。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不成问题的问题》提名了“电影频道传媒大奖”,张超获得了“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男配角”。
也算是有所回报。
看到没,一个演员还是要用角色说话。
就像一个导演还是要用电影说话,一个画家还是要用画作说话,一个作家还是要用文章说话……大家说到底都是应该用作品说话。
除此之外,都是废话。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
看了圈影评,完全不懂这片子分为什么这么高,影评人🦐的么?
明明可以拍成90分钟的黑色讽刺喜剧偏偏要拍成140分钟的文艺片,我90分钟之后玩了好久的手机,为什么?
感觉剧情和片子的结尾斗很明朗,而且没什么戏剧冲突,可看性很一般。
范伟的演技当然很好,原著小说当然也很好,但改的实在是一般般,拖沓的节奏,晃悠的镜头,几位配角浓重的话剧腔(讽刺意味倒是很足),那么多无聊的支线,故弄玄虚的结构和剧情交待——果然是一部获奖影评。
美术很糟糕,服化水平没比稍微讲究点的抗日神剧好多少(比90年代的电视剧如《围城》还要差),看到女演员旗袍下面的大腿我都好尴尬(我猜导演一定是男的,女导演一般无所谓大腿不大腿),抗战时期哪有旗袍开衩这么高的,真想冲上去钉几颗扣子。
如果说剧情出彩的话,那也是老舍的功劳,但这部小说缺乏戏剧冲突,并不适合改编成电影,改编成话剧都感觉力度弱了一点,和《围城》一样改编成迷你电视剧比较合适。
这部片子主要想表达的是丁主任的手腕,所以我觉得主线和支线可以表现的更加明显一些。
主线自然是丁主任纵容长工偷鸡摸狗、自己讨好三太太,中饱私囊,被撤职,继而把尤主任打倒的事。
支线应当有两条,一条是佟老板和许老板之间的矛盾,佟老板想盈利而且由于李会计是他的线人他知道丁主任中饱私囊,许老板和三太太因为受了丁主任的好处无所谓盈利不盈利,还有一条则是秦妙斋被丁主任当枪使,然后“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主线支线比较明显的好处是,丁主任把所有人玩于鼓掌中的手段会显得更加高明,剧情也会更紧凑。
这片子里面人物形象单一脸谱化,所以侧重于人物的叙事明显会让叙事更加拖沓无聊,而侧重叙事的话则可以突出喜剧的效果,避免拖沓和人物脸谱化。
现在市场上好片的太少,观众老片看的也不多,那这一部所谓的“中国人的故事”自然就能够鹤立鸡群,抓人眼球了。
但和许多老片相比,这片子真的不怎么样,论改编老舍小说,李翰祥改编《月牙儿》拍的《风花雪月》那批判力度,那可看性,都比这部强;论拍中国人官场故事,《背靠背,脸对脸》的剧情比这个缜密多了,人物塑造也立体的多,里面随便拎个小啰啰出来战斗力都爆表,李翰祥70年代拍的《丑闻》更是黑色幽默,搞笑的不得了,现在看也绝不过时。
我看李翰祥几部片子豆瓣得分都一般般,大概老片看多了评分标准会不一样吧。
总之这片子从各种意义上来讲都很一般,懒得看职场生存手册的可以去看看,学习一下丁主任的斗争路线(虽然丁主任的对手除了两位老板之外都很辣鸡),其他的就不需要期待太高了,这片子绝对不是什么神片。
欢迎关注公众号“阿来看了啥”,一般文章都首发公众号~
幸亏下午组会过于无聊了,我抱着《不成问题的问题 从老舍小说到梅峰电影》,把老舍的原著看完了。
读完后我十分兴奋,深感老舍先生在建国前的文学功力,寥寥数笔便将丁务源、秦妙斋的性格刻画得极为生动,短短几页便能将这部发生在“树华农场”的大戏完美演绎,实在可称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乘着兴致,晚上便看了这部想看已久的电影。
这也是我和羊的第100部共同观影。
此前因范伟关注到这部电影。
范伟此前在影视作品中往往作为配角出场,记忆深刻的如《黄金大劫案》的神父、《一九四二》的厨子。
虽是配角,但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除此以外,其在00年代主演的作品《耳朵大有福》、《求求你表扬我》中都贡献了不俗的表演。
但这些个人认为出彩角色里,范伟扮演的角色都带有些“憨”、“傻”、“呆”气,与大众对范伟在春晚的系列小品表演中形成的印象不谋而合。
这固然在我心里形成了一些对范伟的成见。
然而其因在本片中的表演,一举成为拿下金马影帝,且此角色是个圆滑世故的故事主角,范伟的表演在华语电影的重要场合获得认可,足以证明其作为演员的表演实力。
正是为了打破成见,再次认识范伟,我便“想看”了这部电影。
可这并不是一部轻易就能看得进去的电影。
此前我曾尝试过一回,可刚播放,便是这个时代少见的黑白影像,短暂观看后便昏昏睡去,从此作罢。
然而范伟、老舍总是在挠我的痒痒肉,我总也没忘了本片。
于是便先读了原著再看本片。
事实证明,这是极为正确的决定。
看完原著后,我便对本片充满了期待,因为剧本底本已经相当精彩,且导演为北电教授,豆瓣8.1分已经足够具备吸引力,我的期待便已是4星。
实话讲,本片的缺点也并非没有:除范伟之外,其余人的表演都可谓一般,尤其是秦妙斋这一角色的演员张超。
随手一查,此人真可谓是一烂片大师,作品序列中评分最好的却是本片。
在本片中,他表演痕迹过重,与范伟相比,可谓天上地下;此外,范伟饰演的丁务源并没有小说中的口头禅那样多,导演和演员在表演层面很好地表现出了丁主任的圆滑、但听不到丁主任那能摆平万事口气的口头禅,似乎又对不上标题的“不成问题”,个人理解是一点小缺憾。
本片除范伟加封影帝以外,还获得了金马“最佳改编剧本”。
个人认为发得极为妥当。
本片的精髓便在于精心设计的改编。
虽然看完原著后连连称赞其短小精悍,但限于体量,故事主体发生在树华农场之中,丁、秦、尤之间。
然而,经过改编,电影剧本将场域扩展为两个靠水路联通的遥远空间,树华农场和重庆,并借此将故事的层次大大扩展开来:城市与农村、地主与农民、治人者与治于人者。
重庆,这是战时的临时首府,其隐喻也不言自明。
许太太与许先生的交谈虽是睡前饭余的闲话,却能够决定树华农场的命运。
而丁务源便是这两个空间之间的的联结,没有丁,则二者仅以没有生命的水路相连。
丁失势后落入水中,便是这两个空间的联结失落的一种表达。
最为精妙的,是编剧通过改编,让丁、尤的管理权之争,变成了具有更深刻社会发展意义的道路之争、治理之争。
尤其是丁失落后重任“副主任”之职,尤主任管业务,丁副主任管人事财政,颇有些中体西用讽喻之感,更有些借古喻今之义。
此为原著所未见的,而个人认为是极妙的一笔,它让作品的层次更上一层,在丁下尤上到丁上尤下的两极反转之间,缓和了节奏,丰富了内容,妙哉妙哉!
此外,老舍用笔刻画人物的能力无可挑剔,导演编剧演员合力用表演刻画出的人物形象也不遑多让。
临近尾声处,有秦妙斋因早已买下的暗线吴教授而被宪兵带离的结局。
前一个镜头则是丁在那场卑鄙的庆功会后,对秦亮出的底牌:你的把柄在我手里。
而丁在本片中不仅是一个圆滑至极的角色,其内心深处当然也是一个狠辣、手段了得的人物。
对于其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的能力,前面通过多次消息的打听已有明示,因此丁知道秦的底细也丝毫不怪。
更牛的是,我们几乎可以确定秦一定是丁高发的,从丁给两位农场股东敬茶、命下人洗盖碗、前番递牌此番大胜的报复性行为早已看出端倪,故而在丁借秦挤走了尤后,将这一不服管的地雷及时打发走,更有利于自己在这片农场上继续圆滑地掌控全局。
除了丁务源这一形象得到了丰富以外,我们可以看到农场李会计这一小角色也十分丰富有趣,丁上侍丁,尤在助尤。
他的形象是具有书生气的,很明显是知识分子,是相对秦妙斋这个油嘴滑舌的“清高派”以外,真正的应与尤一道改变现实的人。
然而他却更像是一个根墙头草,随风而动,仗势而为,其背后的讽刺意味自不必说。
此外,导演作为北电教授,在观看之前,便可预知本片镜头语言的讲究。
如丁与秦早期一组倾斜镜头中二人位置的交换代表了二人互相有求于彼关系的交换、尤主任是召集开会人中唯一身着白衫的人与周遭格格不入等,比比皆是,无可挑剔。
个人认为本片实属极为优秀的改编之作,诚心建议,先读老舍,后看电影,而后读读作者的创作思路。
对个人而言,本片引发了许多关于“电影与文学”、“文学剧本改编”问题的思考,在这一点上,本片都意义非凡。
强烈推荐。
不成问题的问题8.8梅峰 / 2017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首发于自媒体公号“楷威映画记”一个好演员,站在那里,就是一出戏。
范伟就是这样的演员。
开场几个洗手、抹头的动作之后,穿着长衫,在镜子前站定的就不是范伟了,而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丁务源。
接下来的几场戏交待了这个农场丁主任与身边各色人物的关系,无论是打点那些姨太太们,还是手下那些工人们,他都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也看到他把很多看似有问题的事情都给解决了。
但这个总说“不成问题”的人,也会遇到难题,这是考验他的时候到了,观众开始对他的命运发生兴趣。
新问题冷不丁出现了一个自称是全能艺术家的秦妙斋。
为了给农场创收点利润,丁务源答应让他住进来。
秦妙斋总说父亲给他的租金在路上,也没见他掏过钱。
而总是挂着嘴上的各类艺术,也从未见他展示过。
显然,这是农场里养的游手好闲之人。
他是农场,也是丁主任的 “新问题”,这个问题算是个长期隐患,也是长期的“问题”。
在画展上品头论足的秦妙斋这个本质上是骗子的秦妙斋来农场都干了些什么呢?
比如用花言巧语、文学诗歌哄骗单身女青年;忽悠丁务源募捐开画展;和农场工人、农民赌博,输了不掏钱,掏花生……这个长期的“问题”,丁主任还算能搁在一边随时应对,但自己却摊上了大事。
大问题这回老丁要面临的可是大问题:农场要换新主任。
在这件事上,秦妙斋带来的困惑根本与之无法相比。
因为这是涉及他未来人生走向和命运发展的大问题。
新主任尤大兴带着老婆来农场上任新主任尤大兴是货真价实在英国学习园艺的博士。
他的到来,不但威胁到丁务源的地位,还威胁到闲人秦妙斋的去留。
而丁务源没有交接,暂时离开农场的这段时间,却有秦妙斋的用武之地。
秦妙斋早就被尤大兴下了逐客令,可他就是赖着不走。
他知道自己想要继续在农场混下去,就得赶走这个新主任,保住丁主任的位子。
别说,他还真成功了。
他让那些被尤大兴辞退的工人给心肠软的尤太太送鸡蛋,贿赂她。
鸡蛋收下了,也就成了定时炸弹。
秦妙斋一口咬定尤太太偷了农场的鸡蛋,并号召全体人打倒尤大兴,此时的丁务源刚死里逃生(醉酒跌入海里后生还)地返回农场,他看到了一个机会。
“新问题”VS“大问题”本身秦妙斋来到农场,让观众不解,这么一个荒唐的人,收留他的意义何在?
当丁务源重返农场,得到新通知,说可以当副主任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还有机会翻身。
特别是当他看到秦妙斋终于有扳倒尤大兴的可能时,他知道自己的转机来了。
所以,当充满希望的尤太太来找他寻求帮助的时候,他用自己最熟悉和擅长的委婉方式给出了一个逐客令,只不过,是缓期两个月执行的逐客令。
无奈之下,夫妻两人决定离开农场。
尤大兴开完会,也就离走人不远了丁务源并不是特别聪明的人,他还没聪明到能凭自己的力量推翻尤大兴。
他也没有先见之明,也没有心计到可以提前安排秦妙斋为自己解决问题。
留下秦妙斋可能就是为了有租金这么一个念头,没成想这个“麻烦”,却帮他解决了另一个大麻烦。
而这个事情还有个附加值,就是尤大兴有条理的改革业绩,丁务源可以坐享其成。
不成问题这个故事还没完。
经历了这么多事,我们的丁主任可是好久没说“不成问题”这几个字了。
在赶走尤大兴的庆功宴上,我们领教了丁务源的确有那么一手。
秦妙斋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不知道吗?
虽然这小子帮助他重新回到主任的位子上,但他必须来一手过河拆桥。
他非常清楚,如果秦妙斋不是因为与他有共同的利益,是不会伸出援助之手的。
在画展上被宪兵抓走的朋友(秦妙斋带来的朋友),秦妙斋都没有出手相救,丁务源还能指望他再为自己做什么吗?
恐怕秦妙斋今后会以赶走尤大兴的功劳来继续骗吃骗喝。
丁主任重新上任,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秦妙斋不是抓住尤太太“偷鸡蛋”的把柄吗(也可以说是他设计的把柄)?
那老丁也可以抓住你秦妙斋的把柄。
于是拉回到影片之前的一个场景,和秦妙斋一起来到这里,而又消失不见得吴教授,成了秦妙斋的“小辫子”。
不管他到底和吴教授失踪案有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他肯定脱不了干系。
那这个小辫子让丁务源随手一抓,就成了致命的一击,他知道,要在这个新问题变成老问题之前,就扼杀在摇篮里。
吴教授失踪案成了秦妙斋的把柄宪兵抓走秦妙斋的那一刻,观众好像很难赞赏丁务源,也很难咒骂他什么。
在人性的复杂、微妙和难以评判之间,更多人看到了现实中的人情世故。
一切又回到从前,给丁主任造成麻烦的人来了又去,恐怕他盼着今后都是那种随手就能搞定的小问题。
又是一部讲述农民劣根性的问题,不同于姜文的黑色幽默,这部电影同一种极其写实的黑白镜头撕开了最真实最扎心的东西,看完我只感觉到一阵心痛,不愧是老舍的原著,对“人情世故”的讽刺淋漓尽致。
官场讲左右逢源,没有绝对的廉洁,只有把握好那个度才能游刃有余,丁主任就是典型的“狐狸”,他能将人际交往拿捏的恰到好处,尽管他是一个小人(后文再讲),尤大兴就是“刺猬”,不懂得变通,可是他有能力做好事情,原本二者的结合可以治理好这个地方,却来了一只“黄鼠狼”,最恶心的角色秦妙哉,以艺术的名义做着流氓的事情,既没能力又不会交际,遭到所有人的讨厌。
“刺猬”排斥“黄鼠狼”,“狐狸”在两者间游刃有余,“黄鼠狼”理所应当投靠刺猬,一起赶走了“刺猬”,“黄鼠狼”没了用处,自然也被抛弃了。
只能这样表达一下我浅显的观点了。
再说说删减的问题,第一次看的是 126min 版本,删掉了 18min,这十八分钟并不是一段连续的内容而是很多细节部分,这些细节让整部电影都变得不连贯了,所以豆瓣上显示的只有 133min 和 144min 的,我也不知道怎么会上映出一个这样的东西。
我看了一个小时就没看了,然后今天才补完完整版,说一下我记得的删减内容有哪些(126min 版前一个小时的):a.13min 处后面删了一个工人们的讨论,大意为工人们都看出来丁主任想克扣工资,但碍于人情世故不好意思拒绝;b.17min 打麻将结束后,老赵回到家里抱怨“还不走就要输大了”,又是一次人情世故,故意输钱给丁主任;c.26min 丁主任拿了杯子就立马甩给了下人去洗,前面故作姿态,后面立马翻脸;d.32min 少了一个很重要的镜头,吴教授失踪了,他的帽子被打捞起来了,这也是我之前没看懂的原因;e.37min 少了几分钟的一个场景,丁主任和秦妙哉喝茶,透露出他还没交房租以及让他去应付一下童小姐;f.45min 秦妙哉和童小姐亲嘴被寿生偷窥发现了,这个后面还有一个伏笔;g.45min 在童小姐和三夫人讨论完捐款后,李会计就来打小报告了,秦妙哉不仅不给钱还在偷钱,126min 版本中关于秦妙哉和李会计的关系很莫名其妙,就是因为省略掉了两段剧情,一段是这个,另一段是秦妙哉逗狗,故意给狗取名李会计并且让狗叫他 baba,这两段剧情非常重要;h.秦妙哉逗玩狗后,童小姐和三夫人在去画展的路上商业互吹,这段无所谓,但是和前面的 g 镜头都是连着的;i.51min 秦妙哉安慰童小姐后,三夫人和丁主任讨论偷窥的事,照应前文。
我之前就看到这了,大概已经删了 13min,后面还有 5min 我看的就是完整版了,所以也不知道删在哪。
我看完 126min 的前一个小时,对丁主任的印象就是老实圆滑,但完整版呈现的是圆滑小人,就是他从一开始就认出了秦妙哉和他是同一路货色,可是他不戳穿,等着他派上用场。
还有一些情节是关于丁主任从来就是借刀杀人,将错误都推到别人身上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这些删减的部分直接将丁主任这个形象剪了一半🤬🤬
两星给舍予,秦妙斋演的太难受
4.5…今年观影体验最丰富的一次。1.梅峰版“官场现形记”,有背靠背脸对脸的讽刺趣味,气质又有如徐浩峰般端庄。2.写意中国,写意重庆,整个电影散发出浓浓的水墨画气味,起承转合正如手起手落,大家风范。3.三幕式叙事,无缝衔接,辛辣而又含蓄。4.亮点:固定机位+长镜头;范伟+蒋中炜。
回归国产老片腔调和文人气质,范伟老师不显山不漏水的把中国式人情社会展现出来——保全面子和给足面子。三幕循序渐进,直至看到规矩在人情社会中的瓦解,方才醒悟,因为它早已变得习以为常。
大约是我目前电影节观感最好的一部,因为有超越期待的惊喜,老舍的本子嬉笑却深刻,几十年后的《人民的名义》讲的也不过就是这么一个农场的故事;梅峰的拍摄让故事有了脱俗的气质,只是三幕章节太工整而不灵光,但依旧是有趣的;范伟是我见过最好的范伟
两条路,然后很自然的国人走了其中某条。
这片子最优秀之处应该是选材。剧本影像化的过程实在呆板,试图展现群像又难以回避人物标签化。此类寓言式叙事,最怕的是预设结论。
越看越觉得像是会发生在我司的事。
节奏看得捉急,黑白画面沉闷,厚黑学,秦妙斋这个人物有点莫名其妙
为啥特意搞成黑白,故事挺好,有些中年男人的油腻感
很难评分,但从自己的感受来说是不喜欢的。黑色讽刺的基调,电影实在太颓废了,里面的大部分人物都在装腔作势,导致整个软绵绵的力气使不出来,观看时的情绪也宣泄不出来,看得挺难受的。
这种陈词滥调真的看烦了,来回来去的这么点破事,这些仍然在中国时时上演的问题,学院派拍出这么个电影是想表达什么呢?生在中国,还对这些抱有理想主义的人都是跟自己过不去的sb,别以为搞个黑白固定机位就充当文艺片了,这种玩漂性质的电影真心欣赏不来,中间一段睡过去了。
2016.10.21北京电影学院媒体场。力挺梅峰老师处女作,这个改编自老舍笔下的寓言故事惟妙惟肖,小人物影射大环境,摄影也非常玩味。范伟提名金马影帝绝对够格,然而最惊喜的还是张超饰演的角色,这个人物自第二幕出场便使整部影片变得十分“有趣”起来。最后预祝梅峰老师的处女作能在东京电影节夺魁!
好的表演第一位是“准确”,恭喜范老师斩获金马奖。“凭借一两个人是改变不了什么的,只能等历史的车轮碾压他们”。#再见#
今年华语最佳。各色人物粉墨登场,从“江湖骗子”到“低端人口”,居然还追上了豆瓣潮流。由此引申老生常谈两件事:一是人性不可期也不可许,更不可靠;二是无论一个人过得荣耀还是凄惨,只要道不同,他总能从其他人身上发掘出优越感。
风格混乱
三星半。在镜头与剧本叙事的张弛之间,小说的风头太盛,很多镜头语言都没有展开,草草煞尾,另外张超表演过于话剧化。梅峰让人联想到徐皓峰,都是北电老师,都发过C刊,都拍了作者电影,但后者显然更风格化一些,影像实践更多,掌控力更强,梅峰则是借了原著与范伟的彩,导演自己小到让人忽略了。
3.5。环境音,转场的配乐,再加上最后的片尾,演员的进入走出,很有侯孝贤的味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刺客聂隐娘》。不算上很喜欢,但是2016年至今看过算不错的华语电影~
1、三星半,小格局见大社会,话剧感和学院派艺术气息重,节奏再紧凑点就好了;2、对中国式人情社会的精妙讽刺,人情世故丁主任,绣花枕头秦妙斋,不知变通尤大兴;3、“不成问题”是客套话,说多了就有问题了;4、社会的农场中,保守派和文化流氓鼓动乌合之众干掉了务实的改革派,果子再好也赔钱。
不好看,范伟老师不错
确实,好的部分都是老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