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多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到现在还记得那天早晨与一些年青同事在网上得知这个消息,看到飞机撞楼动画演示后,心中涌起的一种莫名的兴奋。
也许一方面是出于对于美国的憎恨,那个国家在那两年带给了我们太多的伤害,轰炸大使馆、破坏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阻扰中国加入WTO、撞机事件、中国威胁论等等...似乎在那一刻,仇恨的情绪得到了释放。
另一方面,也许是基于一种天下乱而有热闹看的阴暗心理。
而且,这个热闹那么现代、那么时尚、富有创意...而后看布什和拉登在沙漠上玩猫捉老鼠,看一些小朋友在网吧里成群结队的CS...世贸大楼倒塌的时候,我对这两栋building没什么概念。
当看到这两栋塔楼重新在电影上再次矗立起来的时候,才感觉那个世界性的大热闹原来已经有了一些历史的质感。
但这历史太近了,我想这是电影主创人员所面临的最大困难。
因为不能把故事讲的太离谱、太升华了,那样就不真实了,因为所有的事情,人们都还记得,但要是讲的太真实了,又会抹杀艺术性。
大多数讲历史大事件的电影都会通过一两个人物的命运和视角来表现,这部电影也不例外,但纪录片的感觉更强一些。
我想这部片子的价值也许不在与他的艺术性上面,它的价值可能在于它本身可能会成为一件珍贵的历史资料去供后人们观看和研究。
我们看到,生命的个体在灾难和变故面前,显得那么脆弱、渺小和无奈,生命可以在瞬间泯灭,毫无商量的余地。
但作为群体的人却有着强大的力量,在精神上强大,在行为上强大。
电影中,给我展示了真真切切的亲情和友情、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有的来自天性、有的来自信仰。
电影没有涉及政治立场,我觉得这很好。
恐怖行动的制造者也显示了强大的力量。
剧中主要人物约翰中士说:911告诉我们人类的能力、邪恶,但同样也显示了被人类遗忘的善良,人们彼此照顾,没有任何因由,只是应该这样做...对我们来说谈论善良是很重要的,要牢记...作为个体的人展示了强大的求生力量和恻隐之心,约翰、威尔及其战友们,无论是自身与死神的抗争还是相互的鼓励与扶持,都成为支撑他们顽强活下来的重要因素。
而处于死亡边缘之际,最让他们牵挂的是妻儿。
“我娶对了人”——这样五个字的台词蕴含了太浓厚的感触和情义。
“痛就是好,痛就是你的朋友,如果你感到痛,那说明你还活着”——这句话可以用来指导古今中外所有人的人生。
“感谢上帝,给我们每天的面包...哦,上帝,请宽恕我们,也宽恕那些冒犯我们的人”——无论做为个体的人,还是群体的人,无论是美国人还是阿富汗人,那强大的力量的根源都来源于宗教信仰。
我想知道,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他的行为究竟能有多善良?
一个没有信仰的泱泱大国和民族,能不能健康的发展?
总的说,电影拍得一般。
但还是值得一看,作为对一个大事件的具体了解。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World Trade Center》,感觉不错 视角非常独特。
这部片子从整个 9·11 这样一件大事件中挑选了一个这样的小视角。
而透过这个视角,看到了家庭、兄弟、甚至为了同一目标努力的陌生人之间的感情。
而这种感情,才是整部片子想要展现给观众的。
如果真要展现 9·11 事件的全貌,用最近流行的《Crash》和《疯狂的石头》里采用的“网状叙事结构”(感谢同事当某提供术语支持)再合适不过了。
之所以不采用这样的叙事方式,也表明导演无意展现事件全貌。
由于开始的时候 并没有看过故事梗概,在进电影院之前,我认为这是一个讲述消防队员“英勇事迹”的英雄主义片子,甚至直到影片开始也是这样。
看着开头,我就在想 —— 不会又套用《Crash》和《疯狂的石头》里面那种方式吧?
可出人意料的是,片子没开始多久就到达了我构想中的高潮——第二架客机撞击双子大厦。
于是,我在想“这部片子要说什么?
”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给心理带来的触动越来越明显,我终于明白整个片子想给人带来什么,想要告诉人们什么。
这部电影感觉很不错,但具体怎么样,还是到电影院自己感受一下比较好。
在这里,我也就说说一些零星的感官。
* 片子拍得很有意思。
在事件现场,光线总是蓝调的冷暗,到处燃着零星的火焰,让人看到就不由得想起“战场”或者“地狱”这样的词汇,让人感觉非常压抑。
而在表现被压在地下的警察的美好回忆的时候,总是高调画面再加上柔光,尽可能地把那种温馨、甜蜜的家庭温暖表达出来。
而在这两种画面之间切换的时候,总能给人带来很大的冲击,让人充分感受到家庭亲情的重要。
* 整部片子一直都是以那种非常压抑的气氛。
而这种气氛随着在最后一名警察获救,看到越来越多的笑脸、听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回家”的问候时终于消失了。
我想,这种从心理的变化正是整部片子想带给观众的感受之一。
* 片子里面也有一些细节很值得说一下。
9·11 事件对美国社会和民众的心理影响非常巨大。
特别是这部片子又是以当事人的回忆写出来的,因此飞机撞击世贸大厦的场面是这部片子刻意避免的。
影片一直使用一些局部的来表现飞机撞击大楼这样的场面,例如房间的震动、废墟的坍塌、电话中透露的小道消息……另外,还有一些喜欢的一句台词,虽然是引用别的电影的 —— “The agony is a good thing. The agony is your friend . If the agony that you still think , Even if prove you are still alive .”赫赫 祝某位同学生日快乐 :PP.S.:不知道“ I Love NY ” 那个流行的元素是不是因为 9·11 事件而诞生的?
http://www.sinoutopia.org/wp/?p=1055
主旋律电影--《世贸大厦》 2006-11-02 14:42:57 《世贸大厦》上午市一宫。
事先被打过预防针的。
可是还是对看到一个标准的主旋律产品感到惊讶。
惊讶到当我偷偷拭去眼角被狂煽出的泪花时如果看到字幕上赫然写着“made in china”我都不会感到惊讶。
对,就是如此像一部国产主旋律影片。
感人,大型晚会那种。
难道是布什政府投资拍摄吗?
如果说05年斯皮尔伯格《世界大战》描写的是灾难中的人群,那么今年奥里弗·斯通的这部《世贸中心》描写的就是处在灾难中的两个消防员。
这两个消防员却有其人,斯通喜欢真实的东西,这场令整个美国陷入恐慌的灾难在电影中也是以这两个消防员的视角来展开的。
两个消防员,两个男人,两个父亲,两个普通的家庭,斯通用了大篇笔墨来描写这种普通的温情,在灾难与死亡的映衬下这种温情显得无比珍贵。
虽然剧情设计上没有什么新意,但当你看着这些粗线条的男人在瓦砾堆中说着“告诉她我爱她”这些普通的台词的时候,也会禁不住流泪。
我觉得电影最出彩的地方大约在电影开始15分钟到40分钟,也就是这队消防员跟着经验丰富的队长开着车赶往被撞的世贸准备实施救援却没有想到大厦会瞬间倒塌这一部分,从这一段可以看到斯通的功力,他出色的把握了人们在大灾难发生之前的懵懂与无力。
当低沉的声音从头顶上传来,恐惧和灾难将在一瞬间将世界笼罩,人们毫无防备。
不得不提的是电影的空间很让人失望,如果说世贸倒塌的宏大场面太少是因为主人公视角的关系,那么两位消防员被压在废墟之后凯奇的机位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甚至让人无法了解二人在废墟中的位置关系,两个人对话的时候切来切去,像是在通电话,还有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安排那些故作幽默的台词,还有压在吉梅诺身上的水泥板我也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
不要带着意识形态的眼光去看待这部电影。
之前我们猜测的那些场面都没有出现:以为会有飞机撞楼的大场面,以为凯奇大叔会是在里面扮演一个救人的英雄——斯通这次选择了一个特别的视角。
一个仿佛与平时没有两样的早晨,突然巨响……警察们被派往出事现场,人群在疏散,警察们备好氧气筒赶向任务地点,故事节奏有点拖沓,然后又是巨响,主角们被困在倒塌的大楼废墟中间。
尼古拉斯•凯奇和迈克尔•佩纳扮演的两名警察就一直被掩埋在瓦砾中间等待救援。
他们负伤了,以为自己会死去;他们试着求救,但没有效果;他们互相鼓励,要坚持下去;他们想念着自己的爱人,想念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力量。
整部影片描述的是灾难发生后两个被困的人如何坚持到被人发现的那一刻,他们的家人如何焦急等待,亲情和爱情如何在危难时刻帮助人支撑他们的生命。
911之于这部影片只不过是一个背景,甚至是一个喙头,这是一个讲述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真爱的片子,灾难还原了这些人间真情本来的力量和意义。
很奇怪,总是在一些特殊时刻我们才能体会到人性的美好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可贵。
总是在那些非常时刻我们才开始珍视和你爱的人在一起的那些点点滴滴。
而这些都是你每天都会经历着的,平时你视之有如日升月落般理所当然。
作为一个中国观众,我对911事件没有特殊的内心情感。
我清楚地记得2001年9月11号那天,我一大早在北大听一节法医学的课,课堂上老师把这个事件告诉了大家,大家一阵唏嘘后就马上开始上课,不再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之后我也很少关注那些关于这个事件的新闻报道及视频记录。
因此,这次我在电影院里哭得眼泪成线也与美国人的内心感受不同。
打动我的只是人性之光。
斯通在这里避免了政治说教和意识形态宣传,作为一部涉及政治事件的影片,他只在一个人物的安排上提到了政治背景。
那就是影片中退伍的海军陆战队员大卫。
大卫作为一类人的代表在事件发生后敏感地捕捉到了战争的气息,并且也真的重新服役参与了美国对伊战争(影片字幕交待)。
但另一方面,斯通又安排他作为一个发现两名被困警察的角色出现,冲淡了政治味道。
总之,这是一部恰到好处地回顾911事件的影片,它提示人们关注这个事件中真正该关注的问题——珍惜你身边爱你的人,不要等到灾难降临那天。
比较意外,原先以为该片应有大量精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救援场面。
该片非常真实展现了当天的情形。
让我看到了美国远没有一些电影中描绘得那么神奇,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前,最初的表现也束手无策,当警车开进世贸中心现场的时候,警察下车都是仰头张着嘴巴,露出和一般民众一样的神情――不知所措、惊讶、痛心、愤怒、沉默。
在救援中心没有成立之前,警察所作的也只能自己想办法进去救人,心里也没底,也就是抱着能救几个就几个的心理。
当时连一个临时协调指挥的部门也没有,更不要说对灾难现场的安全评估,小组进入大厦救援的时候根本不会知道大厦会坍塌。
以至于刚刚进入一楼就被坍塌的大楼掩埋地底。
接下来整篇讲的就是他们被埋在那里回忆、说话等待救援。
如果我们国家拍该类型影片,我们都可以想出个大概,就是党和国家领导非常重视,方针正确、措施得力,救灾现场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即便有人埋在那里也是不忘救灾抢险,时刻记着自己是党的儿女,党是他亲妈。
该片最后,两名警察被救出来后,一个说的第一句话是大楼呢?
第二个是说谢谢,然后看见他老婆说,是你让我活了下来。
而我国拍的话,那出来的第一句话肯定是“老百姓都还安全吧?
” 在阐述人性方面,该片也是非常的真实,毫不掩藏人性的弱点。
当队长要几个自愿者跟他进入大楼的时候,好多警察站那里也只是犹豫,只有3个愿意跟进去。
当被埋在废墟时,他们也表现出一般人一样的恐慌、害怕、乞求、绝望。
该片没有任何关于恐怖主义的评论。
从电影开始描述纽约安详、宁静、生机勃勃的清晨,到灾难发生后人们表现的家庭的爱,亲人的爱,对生命的尊重。
虽然他们只在说着自己的故事,但恰恰是这些描写烘托出恐怖主义的反人性本性,如果说人的内心都存在善恶两面的话,那恐怖主义就是人至恶的体现,911事件是对人类文明的挑战而不只针对美国人民。
该片让人想起很多关于911事件中美国人的表现,比如当日就有美国人开始袭击阿拉伯裔居民,但是马上更多的美国人自发组织起来保护阿拉伯裔居民,站在他们的房子前站岗;当日在宾夕法尼亚州坠毁的飞机上,当乘客决定是否和劫机者同归于尽的时候他们采取的是举手表决。
国家的伟大,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为了政绩,我们甚至可以搞出很多世界第一,第一大坝、第一大剧院、第一高楼、第一﹒﹒﹒﹒;也不在于科技是否发达,我们也卫星上天;甚至不是外交嘴上功夫,传言我们国家某位外交家老在打嘴仗的时候赢过。
因为大厦可以轰然崩塌,挑战者号可以发射失败,只有人才是伟大的根本,只有那充满人性的人。
看过了《世贸中心》,很温暖,尽管是在讲述一场灾难。
港务局警员约翰和威尔被困在了倒塌的双塔中,他们的家人在为他们担心。
就是这么简单,这就是所有的剧情。
影片的成功在于此,如果有人说它很失败,那么想必也在于此。
“别靠近这房子!
”约翰的妻子恐惧地对着来到她家门口的丈夫在警局的同事喊道。
她恐惧那人会告诉她,那句她在心里不断疑问但又不断否定的话。
“如果下去的话,就有可能上不来了。
”“我懂。
”救援队员之间的一句简单对话。
“是你让我活了下来!
”约翰被救出来后对妻子说的唯一的话。
电影没有对双塔的倒塌过程做太多的描述,也没有像传统好莱坞大片那样用尽特效去炫技,反而是还电影以最本来的面目--好好讲故事,好好说人话。
没有绝对的英雄,只有绝对的人性,在面对911的时候,《世贸中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光辉和亲情的伟大,但是这年头诉说“主旋律”的东西往往会被媒体所耻笑。
导演奥立佛斯通被媒体概括为“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当他平和地讲述灾难的时候,我们灾难地看到了媒体对他的口诛笔伐,所以说什么东西被定性都不是好事情。
尼古拉斯凯奇的表演是成功的,尽管给他发挥的空间并不大,多数情况下他是在石灰板和砖块下表演,但他朴实无华的一举一动都告诉我们这个人也许就是负责你们社区的那个片警,但此时此刻他是个英雄。
其实这样的角色往往是大明星不愿意接的,戏份不是很多,演起来还要洗尽身上那些明星的铅华,如果不能洗尽等待的就是挨骂,但是凯奇做到了。
看了一下网上登载的有关此片在北美的票房记录,7000万美元。
对于一向不敢面对伤痛的美国人,能有这样的票房也算不易了,记得2002年《指环王2,双塔奇谋》上映的时候,制片商为了票房不受影响竟一度要换掉片名中的“双塔”,由此我们对美国人在一定程度上的脆弱可见一斑了。
伤痛过后会留下疤痕,我们要学会面对它,然后以感恩的心去拥抱温暖吧。
面对这样的一个题材,如同一个厨师面对着眼前丰盛的食材原料,他所应该头痛的不是内容的匮乏,而是如何取舍。
关于911,政治、经济、恐怖主义、战争、信仰……涉及的内容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单子。
导演选择的,是将事件回归到个人与家庭,选择温情,甚至提出宽恕。
所以,如果要期待飞机爆炸、大楼倒塌的场面、期待尼古拉斯.凯吉如同在《Rock》、《Con Air》中一般发挥英雄本色,这将是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
事实上,整部戏的大部分时间里,尼古拉斯.凯吉饰演的John McLoughlin和另一个角色Will Jimeno(Michael Peña饰)都是躺在瓦砾下动弹不得,为保持清醒,断断续续回忆和谈论着各自的妻子、家庭。
而他们身处的地狱和回忆中的那种种温情脉脉场面形成强烈对比。
在整个事件中,死者以千计,被埋于废墟中存活下来的,包括John McLoughlin和Will Jimeno,仅20人。
Will Jimeno念叨着究竟给未出生的女儿起哪个名字好,John McLoughlin最后能活下来,也靠着得给妻子做好厨房里的橱柜的念头撑过来。
有点煽情,或许,不过在那时那地,我相信很真实。
淡化了政治因素、恐怖主义、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仇恨,提醒着911首先是一个关于个人和家庭的悲剧。
于是,这部片子或许应该有个挺矛盾的称谓:一部充满温情的灾难片。
其他:对灾难的撞机过程的画面处理,仅间接的使用了飞机的阴影,以及不祥的震动和声音,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当时的人们所面对着某种未知的恐惧感,或许也有避免再现那残酷一刻的考量。
对海军陆战队退役中士Dave Karnes这个角色的塑造很有意思,孤身一人在夜里进入灾难现场搜救的英雄形象,和最后在废墟中走出来通电话时那段狠狠的“I don't know……They gonna need some good man out there……to revenge this……”,大有菩萨低眉与金刚怒目的味道,个人觉得,甚至有点布什政府的山姆大叔影子,而字幕最后也打出了“Dave Karnes re-listed in the marines and served two tours of duty in Iraq(大意:Dave Karnes重归海军陆战队,并在伊拉克执行了两次任务),猜度着导演或者又在这里玩了一把他擅长的政治戏码?
而事实上,此真实角色的现实原型 Dave Karnes也因为导演的反布什立场,拒绝了导演让其在此片中演出自己的邀请,甚至拒绝作为该部电影的顾问。
虽然他承认影片对事件的描述倒是非常确切。
(from IMDB)最后,值得高兴的是这部片子没有拍成象《泰坦尼克》、《珍珠港》那样扯着三角恋爱的灾难片。
由于题材的敏感,能拍成这样也属于无功无过吧喜欢片中网状的叙事结构,在绝望中不停地闪回平日阳光下的美好生活和谐静谧和轰塌惨烈对比的很鲜明 高潮迭起说nicolas cage是主演 不由地是一朵汗。。
他就躺在那等着援救而已嘛。。。
soso soso 在中国能上映的除了好莱坞淘汰的烂片,这部也能算催泪的blockbuster了吧。
要求不好特高==
电影院关于这片子的海报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黑色的双塔中间孤零零的两个人——这个比较正常;另一个是凯奇穿着消防队服一张很坚毅的面庞(可以联想空中监狱)。
因为看了后面一个版本的海报,当我进入电影院的时候觉得这电影讲的是凯奇救人的片子;当开场30分钟凯奇就被埋起来时我觉得没准这片子是类似海神号那种困境脱生的电影;然后我发现原来凯奇拍这片子只要躺在那里说话就好了,而且阴阴暗暗地还看不清面部表情……片子最后的一句话——电影院看的这段没给原版的英文,所以我不太清楚这段翻译准不准确——“献给在那一天勇敢战斗、献出生命、受到伤害的人们”,很好的话。
但是,OK,我可以承认我在片子里看到了这些,却必须说只是勉强的。
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并不是说真实事件改编就有典型意义的。
我想,勇敢战斗,献出生命,受到伤害都会有更好的例子吧,只不过那些没有幸运地活下来的人不能说出自己的故事了……总之是很一般的故事,可能适合静静地阅读,感受那种生死边际的绝望。
但是拿来做一个怎么大主题的支柱,最后还要煽情一番,这个故事承受不了。
所以即使是Oliver Stone+Nicolas Cage也只能如此了吧,有点失望。
PS:那个前海军陆战队员的角色没看懂……美国思维?
好看
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观影手记# 1528 1.5 拍成这个德行,对不起2749名遇难者啊!343名消防员殉职则全无笔墨 。
尼古拉斯凯奇用头演习...呵呵...特别的角度拍911的故事,感受却不太特别..
how come the image of god appeared in the mid -film ????? did you guys really see his face???? turd!
CCTV电影频道在9.11的晚上播了这部影片,也算是挺应景的。还是最常见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在平凡人身上的体现。不过,挺励志的,突出家庭和爱情的重要,是该片的光辉所在。
凯奇叔的大儿子居然是s的gay弟…
Nicolas Cage
太过煽情啦
当人们向救生出口奔跑时,与救生的人擦肩而过,只是奔跑的方向不同。希望与新生,死亡与绝望。日常的普通和平常是多么弥足珍贵。痛苦是朋友,证明你还活着。大家彼此关爱,不为别的,只因为那是对的。
奥立弗·斯通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重现了911事件
那么多死掉的人怎么办,那么多无法救赎的怎么办,我们遗忘了吗~~——10.06.13 晚上十一点十
好吧,想起这部电影应景;当时是冲着尼古拉斯去的,以为这个习惯的大英雄就算不能阻止大厦倒塌,起码可以拯救许多性命吧?唉,结果,半小时后这个大英雄就开始眼神交流了。。。。
奥利弗斯通败给你了!!完全难看!!都懒得评价了~~除了被凯奇蜀黍那消瘦的小脸震惊了一下之外,所有剧情都让人昏昏欲睡~~无任何高潮可言……
对话!对话!对话!你不会是找了个中国编剧写的本子吧?
就当是类似于XX大爷吧
拍得早了点吧,二十年后再拍才会有震憾的感觉
影像有颗粒质感,剧情和人物塑造几乎没有。背靠一可挖掘的著名历史事件,并没有挖掘出多少深入的东西。
事实是看到一大半去睡觉
bo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