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6年 俄罗斯圣彼得堡 十二月党革命记 谢尔盖·伊万诺维奇·穆拉维约夫阿波斯托尔 先生————————分割线———————— 逆着光,他听见拿破仑对他说:我希望我的儿子以后和你一样。
1826年,他29岁。
起义失败后,他在圣彼得堡,面对尼古拉斯一世的诘问时,脸上写满了风霜,却仍然镇定自若:“你我都是一样的人,只是用的手段都有罪。
” 他也深爱俄罗斯,也曾深爱沙皇政府。
1814年俄军攻陷巴黎后,他激动地雀跃不已,在军队间高呼:“陛下今晚和我们开香槟,一切皆有可能。
”结果不仅没有得到年老刻板的沙皇的肯定,反而差点被军队开除。
但那时的他,脸上未曾有过岁月的洗礼,眼神里充满了希望与活泼。
他会在音乐剧的台下,向安娜告白,他会在长满野草的山坡上,把他心爱的姑娘抱在怀里,但他却不得不在起义反抗沙皇的前一天,和伤心欲绝的安娜分道扬镳。
在被贬去基辅训练时,一个军官问他: “你到底还想变革什么?
你是参政员的儿子,家境优渥” 他说:“可如果什么都不改变,我早晚会失去我现在拥有的” 他们给自己起了个名字—“救国同盟”。
当亚历山大一世因懦弱与逃避变革而假死隐遁时,他们以为机会来了。
被下诏继位的尼古拉斯孤立无援,只能拉下脸让他的亲信恳求得到基辅军队的帮助。
1825年12月14日,俄国首都彼得堡城。
3000名俄国陆海军官兵,列队走向彼得堡市中心的元老院广场。
他们全副武装,刀剑出鞘,高呼“拒绝宣誓!
”“反对宣誓!
”“要求宪法!
”“要求民主!
”。
勇敢的陆海军官兵们,在彼得一世铜像旁布成战斗方阵,荷枪实弹,准备战斗。
他们的枪口和一阵阵愤怒的口号声,直指正在准备登基为皇的尼古拉一世。
他们差一点就赢了。
如果他们不曾被傲慢与内讧蒙蔽了双眼,如果他们勇敢举起枪向尼古拉斯的脑袋瞄准,如果他们没有盲目自信“尼古拉斯的近卫军不会对自己开枪”,如果他们没有对军队中的蠹虫心慈手软,如果他们没有遭受小人背叛。
或许就像他告诉尼古拉斯的那样:“如果当时,我回到我的军队中去,带着他们攻打皇宫,我们现在的谈话,会不会还是这样?
” 也许救国同盟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为自己留后路,谢尔盖准备起义的前一晚,未婚妻安娜和他见面,可到了最后,安娜非常伤心地告诉他:“我一路走来,畅通无阻,因为他们尊敬你。
我为了你而来,而你不是”她或许知道这可能会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见,可他已是“身在桎梏,心已千里”。
在起义失败,陷入僵局,军队只剩下1000余人的情况下,谢尔盖还会激励将士:“拿破仑回到巴黎时,也只剩下了1000人”。
他拿起团旗,他喊到:“我会始终和我的士兵们站在一起”他们成排坚定的向面前的敌人走去,哪怕每走一步就有人牺牲,哪怕敌人们已经在炮筒里装满了弹药。
被捕后,尼古拉斯坐在他的椅子上,这位自认为并不暴戾的沙皇对谢尔盖说:“你是个聪明人,如果皇帝能被武力威胁,那就不配称作皇帝,而你如果在起义前能够告诉我,那件事就不会发生了。
”29岁的谢尔盖没有沙皇不可一世的傲气,却饱经风霜。
门后,是尼古拉斯的儿子,年幼的亚历山大二世。
他懵懂地问父亲:“他们会被绞死吗?
”而尼古拉斯只能抱着他,无言以对,他看到儿子离开的背影,像极了那个端着香槟的叫谢尔盖的家伙。
当谢尔盖和他的盟友们被送上绞架时,绳索突然断裂,他和战友重重的摔倒了地上,头上流着血,他挣扎着坐了起来。
恍惚中,他看见当年攻入巴黎时,他还是只是个十七岁的少年,他端着一盘子香槟,激动地想和沙皇共饮,而年老的亚历山大一世欣然接受,尼古拉斯站在亚历山大他的身后,阴鸷的眼光紧紧盯着谢尔盖,谢尔盖头上留着血,他对着尼古拉斯坦然地笑了。
也许岁月在变,而他依旧是那个曾被拿破仑告知:“我希望我的儿子和你一样”的少年。
首先,影片制作精良,帅锅美女汇集一堂,服装、场景等美仑美央,应该在影院观看才更过瘾……就冲这,给个三星。
可惜,影片所反映的历史苍白混乱,让人搞不清楚背后的因果,更近似于宫廷内斗和贵族间的男欢女爱。
为了理解影片,特地找出张建华先生的《帝国风暴:大变革前夜的俄罗斯1762--1855》一书来恶补历史。
我不知道深谙祖国发展的俄罗斯人会如何评价影片,是否他们会自动脑补其中的历史逻辑,但是,我觉得影片没有表现出十二月党人废除帝制、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理想与激情。
当然,不探究历史的话影片尚可。
最后绞刑行刑时绳索断掉,我还以为会有奇迹发生。
可惜没有。
不过主人公脑中闪回的场景是那么温暖,就像《寂静岭》的结尾,含情脉脉,却是阴阳两隔……
此片较好的还原了历史真相。
当时的十二月党人,就是一群理想主义者、愣头青。
也正是那些理想,让十二月党人的诗歌、小说等作品,很受推崇:浪漫主义、可歌可泣、富有悲情色彩,感染了很多人。
但在政治上,他们比较幼稚,受到法国民主思潮的影响,初衷虽好,但方式不恰当,同法国革命一样存在大量的滥杀无辜。
对沙皇尼古拉有适度的美化。
即使是后来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改革,也是存在很多缺陷的。
片子也包含着目前俄的政治信号,普大帝一直都不赞许十二月党人的。
俄国内一直存在“改良”、“向西看”的声音,但大帝很清楚那样的路线走不通。
西欧与美帝并不接纳俄。
要生存下去,要真正“救国”,就只能以本土俄的方式继续下去。
骂娘容易当娘难,当政者比公知更懂治国,更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何时解决比较恰当。
改良也得慢慢进行。
边看资料边把电影看完,电影节奏有点乱,慢慢把一些人物和资料对应上了。
本以为是一部热血沸腾,理想悲剧的历史电影,但这部电影似乎节奏过于客观了。
整部片下来,理想和宪法过于抽象了,十二月党人的追求是什么?
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片中都没有很好的阐述,观众的共情感也没能被提升起来。
而广场上被炮弹击杀的士兵和民众,他们又是为何而死?
整部片看下来,似乎这些起义士兵是被缩短服役年限骗到广场上来的?
史实是这样的吗?
我不知道,但我想象中不是的。
电影的男主角是谢尔盖·彼得罗维奇·特鲁别茨科伊,十二月党人的领袖,但是他却在起义时分犹豫不决,他到底在干什么?
影片最后他说,我不希望有人流血。
可是他的所作所为,导致了一千多人在广场上毫无意义的死去,一群有理想的革命党人毫无意义的死去。
他不应该对此负责吗,为什么电影又把他塑造成一个无能为力的悲剧英雄呢?
这就是所谓的贵族精神吗?
这让我很莫名其妙。
影片将尼古拉一世塑造成了一个,坚毅的铁腕执政者,因为我了解不多,所以不予评价,我认为至少这个角色在影片中是相对中肯的。
影片的画面十分精美,为数不多的几分钟战斗场面也十分令人震撼,但是电影整体对十二月党人革命这个事件的态度,让我十分迷惑,总之,这部片看起来就像,一群被哄骗的士兵在一群不负责任且毫无头脑的军官的煽动下,走上广场,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
这就是导演心目中的十二月党人革命吗?
我觉得还是去看纪录片,自我评价比较好。
某后花絮有趣的是,电影拍摄于2018年初在莫斯科开始。
影片在圣彼得堡,别尔哥罗德州和加奇蒂纳拍摄。
为了在别尔哥罗德州拍摄影片,建立了一个电影村,共有22栋房屋,一座寺庙,水井,蜂箱,棚子,桥梁。
此后,在那里成立了民族志博物馆,电影公司“电影总局”将建筑物捐赠给了当地政府。
由于这部电影是在19世纪初期拍摄的,当时side角和胡须风靡一时,因此化妆师必须制作数百个不同的样本,以确保每个演员都拥有正确的色彩。
制服用金肩章是手工制作的。
一年半的时间,整个生产过程都记录在一部360度的Samsung 360 Round相机上。
这是俄罗斯电影界的首次此类体验。
了解俄罗斯电影很有趣。
在计算机图形学的帮助下,圣彼得堡于19世纪上半叶重建。
为了拍摄,精确地复制了1806年的12磅大炮,用于与拿破仑的战争,然后在起义期间在参议院广场上使用。
电影中叛军团的旗帜正好重复了叛军的标准。
至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手工制作一张画布。
在圣彼得堡参议院广场拍摄最高潮的场景期间,天气很冷-空气温度降至-24°C,由于湿度高,感觉像-30°C,所以脸红和红润的脸颊和鼻子因寒冷而变红不化妆。
演员和临时演员用保暖内衣抢救了自己,并在两次休息之间在车辆中进行了预热。
俄网影评:Pumgo2019年12月29日02:34上帝拯救国王?
"救世联盟":上帝拯救沙皇。
你知道吗,我出生在大多数十二月党人服苦役的城市--在彼得罗夫斯基扎沃德,现在俄罗斯地图上叫彼得罗夫斯基-后贝加尔基。
特鲁别茨科伊、伏尔康斯基、安年科夫、卢宁、戈尔巴乔夫斯基、别斯图热夫夫妇、穆拉维耶夫、雅库博维奇、奥博良斯基等人都曾在那里居住过。
他们的妻子来找他们--特鲁别茨科伊、安年科娃(格布勒)、沃尔康斯卡娅......。
从小到大,Decembrists都是超级英雄,也是在无人问津的时候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拼命三郎(连他们这样的高人也不例外)。
独一无二的黄金青年,在战争结束后,突然决定不仅仅是喝香槟和开派对。
美丽的疯子,他们先是为祖国而战,然后在祖国中与制度作对。
我是一个易受影响的人,当我在参议院广场上看到起义后受惩罚者的名单,看到佩斯特尔原创的 "俄罗斯真理",看到穆拉维约夫-阿波斯托尔的 "宪法",看到囚服、笔记和素描......这些人让我的土地名扬天下。
我从小就对他们怀有巨大的敬意,我不在乎他们是否被灌输了价值观--我绝对受益于这种意识。
然后 "救世联盟 "在电影中出现了。
完全清楚,现在俄罗斯不会上映任何一部同情政变策动者的电影。
很可能会有一部亲政府的宣传片上映。
尽管如此,我还是去了电影院:毕竟这个主题对我来说很亲切,我心爱的圣彼得堡的风景,我需要自己客观地评价这部电影。
在我内心--一个骄傲的小姑娘,为德胜门派,她被人吐槽:根据电影制片人德胜门派--愚蠢而嗜血的大佬,短视而无聊的梦想家。
没有说他们为了什么而战,但有人努力暗示,好像他们只是想要权力和暴力。
对俄国真的存在农奴制以及农奴制是怎么回事,以及他们在军队中服役25年(!!!
)的事实一无所知。
但导演和制片人显然对未来的尼古拉一世充满了同情--他们让他变得平静而悲伤,非常理智和仁慈。
这就是尼古拉斯,当地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帕尔金--因为他喜欢用棍子打人的形式来惩罚他!
他的名字叫帕尔金。
超怪异的音乐选择:巴斯塔的 "Sansara "是什么鬼,在一部关于Decembrists的电影里?
而 "鹦鹉螺 "的 "水上行走 "之所以被插入,是因为有穆拉维约夫-阿波斯托尔? 疯狂的配乐,说实话。
第一频道真正的商标无味。
哦,恩斯特先生和克拉夫丘克先生,我真希望有一天你们会为你们在这部电影中传达的信息感到羞愧。
对于那句愚蠢的忠告 "我们的国王最清楚,呆在自己的位置上喝香槟,你们也是聪明人,看着学着叛逆者和自由思想者是怎么发生的"。
我讨厌他们下垂的方式,坑了一个失败的故事,但还是试图改变事情的好转。
他们是如何把战争英雄和开明人士(天知道,俄罗斯需要这样的英雄)变成了拿着枪的抽搐、过气的时髦人士。
他们不是超人,但肯定是个性突出的人。
P.S.从技术角度来说,顺便说一下,这部电影还不错,看起来很贵。
拍得很壮观,服装也很好(不像是对面工作室里缝制的),演员们在视觉上坐在角色里,好像很合适。
我很喜欢看那些穿制服的帅哥(尤其是伊戈尔-彼得连科)。
当然,剧情像一只亢奋的山羊一样蹦蹦跳跳,不熟悉历史的人很难跟得上,但不知为何,剧情很有活力,不枯燥,没有拖泥带水。
演技也就那么回事。
多莫加洛夫-米洛拉多维奇不错,其他老派演员也不错。
彼得连科是一爱一。
年轻人出场平淡而悲怆,而普里鲁奇尼则用疯狂过度--佩斯特尔当然不是个简单的人,但也没那么疯狂。
我还是重看《迷人的幸福》吧。
10分之4。
很难说我对这部电影是推荐还是不推荐,一方面优秀的题材与精美的服化道共同绘制出了血与雪交融的凄美,另一方面政治上的幼稚描写又让影片的深度对比十二月党人的诉求低了一筹。
以谢尔盖彼得洛维奇为首的青年军官受到法国大革命等进步思潮的影响被一笔带过,简化成了年轻时与拿破仑的一句对话。
对于十二月党人君主立宪制,废除农奴止的诉求也完全没有展示,士兵们(与历史上参与革命的民众)的支持从由于废除农奴制变成了减少服役期的虚假允诺,一场理想主义的革命至此被书写成了请客吃饭式的宫廷政变,废除尼古拉一世拥戴虚空的康斯坦丁。
悲剧是打碎美的东西给人看。
缺少了十二月党人的理想主义之美,最后广场上用胸膛迎接炮弹的悲也少了几分情感。
十二月党人的伟大在于出身于这个封建专治的既得利益者阶级,却提出了废除这个制度,确立宪法,解放农奴,行君主立宪这些会让俄罗斯强大却不会给他们带来更多个人利益的诉求。
他们可能幼稚,组织混乱,充满幻想,却也为了理想毫不犹豫,冲锋陷阵。
而特鲁别茨科依,才是真正的我们大多数,有着变革的渴望,但当鲜血真的飞溅到脸上,才意识到我们没有革命的勇气,只能等待沙皇垂怜的“对话”。
故而我不喜欢最后的结尾,谢尔盖与新老两代沙皇举杯共饮。
诚然如电影所述,沙皇亦有自己苦衷,或懦弱或无力,最后废除农奴也离不开亚历山大二世。
但当沙皇拒绝宪政和解放农奴时,他就已经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这场战斗便是革命,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剧情一开始是年轻时期的男主(谢尔盖),其对自由的定义获得了拿破仑的赞许。
门打开,开始了沙皇尼古拉一世对其的审讯。
剧情接着一跳返回了上一代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攻破巴黎。
男主在列队中迎接沙皇时手里拿了一箩筐香槟酒,沙皇宽恕了他的无理并离开(这里和后面相呼应)。
中间一大串描述的是起义的局限性:有人泄密、有人背叛、更多的起义组织者的天真(开枪就输了,沙皇的军队不敢向我们开炮)…然后又回到对谢尔盖审判。
尼古拉一句(意思类似):“你是个聪明人,如果统治者能被武力威胁(其在位时与英土法联盟发生了克里米亚战争),那就不配是统治者了。
如果我先前能够听一听你们的请求,在那件事(起义)发生后就不可能了”。
这句话也是给门后的孩子,日后的亚历山大二世听的,同时年幼的亚历山大二世离开时的背影和谢尔盖一样,意为其继承了某些谢尔盖的理想和沙皇的治国方针(P.S.亚历山大二世完成了俄国的改革,但是更镇压了许多革命)。
执行绞刑时,其中三个人从绞刑架跌落,也可以看作暗示着上天也不希望这些人死去。
最后的回忆和结尾的对白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十二月党人(他们大多是低阶贵族)与亚历山大一世以及当时的尼古拉亲王在战胜拿破仑“解放”巴黎后举香槟庆祝胜利(也暗指沙俄在欧洲大陆的崛起),意为二者同为俄利益着想,皆为俄的英雄,同时暗含惋惜,如果当时可以挑明意图(降低士兵服役年限,解放农奴)也许就不是这个结局了。
看完了这部俄罗斯战争剧情电影:《救国同盟》,一般,导演竟然站在沙皇封建专制的立场上讽刺十二月党人的革命起义,太迷了,民主他不香吗,非得去跪舔专制,俄罗斯现在的社会意识很迷,前苏联老大哥的一切物质财富被挥霍的差不多了,精神财富也被掩埋,想想蛮悲凉的,乌拉!
救国同盟是一部俄罗斯历史片,讲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的故事。
一群参加了俄法1812年战争的军人,梦想改变俄罗斯帝国,试图推翻沙皇专制。
我对俄国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一直很感兴趣,一群俄国近卫军,沙皇俄国贵族精英中的精英,本来是统治集团中的既得利益者,却站出来反对沙皇专制,没有什么阴谋诡计,直接列队到了冬宫广场,他们的贵族精神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完全背叛的自己的阶级利益在追寻民族国家的解放与自由。
这次看《救国同盟》把这段历史搬上了大银幕,了解当代俄罗斯历史新的叙事态度。
我当初看《无畏的上将高尔察克》的时候,就鲜明的感觉到俄罗斯当代历史题材电影的新的历史态度,他们把苏联74年的那种布尔什维克的历史观彻底抛弃了,重新去对接彼得大帝的传统,这点在这部最新拍摄的《救国同盟》中表现得也非常明显。
俄罗斯电影《救国同盟》出了最新预告,真的是眼睛都不敢眨,生怕错过了什么,配乐,画面,服装,电影主题,观众代入感,都堪称一流水准,对比下,国内导演拍的历史题材电影,从各个方面都被无情碾压。
弹幕都疯狂了,俄罗斯不愧是帝国,一个国家的艺术成就和水准也反应一个国家的历史和地位。
《救国同盟》讲述19世纪20年代十二月党人军官们带领起义军反抗沙皇专制为国家求变革的事迹。
沙皇驾崩,这是俄罗斯百年一遇的机会,改变残暴的沙俄统治在此一举。
十二月党人是沙俄历史上少有的自上而下的革命,年轻的心脏在为祖国跳动,鲜血染红了冰冷的湖面。
参加起义的人都是贵族,议员之子,家境殷实,为什么要起义?
但他们不是为了争权夺利,更不是为了光耀门庭。
他们要用一种新思路去改造俄罗斯,即使这样会让他们走向毁灭。
预告片几个简单的镜头,就让人们对这个民族肃然起敬。
没有空洞的口号,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是克制,是激情,是隐忍,是牺牲,是对自由的向往,是无数默默无闻的人无私的奉献,革命的意义在于推动历史向前,让人们朝着更加光明,自由,平等的美好世界前进。
“人们都向往自由,却没有人愿意为此付出代价”大革命洪流下,人命如草芥,演员表现出来的恐惧真实可触碰,同时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和推翻旧世界改变历史的决心又在摇晃的镜头中得以充分的表达。
电影是传达普世精神,无需刻意歌功颂德,回归人性的本真就足以震撼世界。
看完了这个预告片,我羞愧的删掉了电脑里的国产同类型历史题材电影,中国电影真的需要警醒了,在这么堕落下去,我们和人家的差距就要隔着银河系了。
不禁要问,到底差在哪里?
我们明明有比别人更加感人至深的故事,中华民族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逊色,在血雨腥风中,在革命的呐喊声中,在无声的电波中,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和鲜血构筑我们新的长城。
电视剧《一把青》中国军飞行员,几乎全部在抗日战争中战死,他们哪个不是出身书香门第,很多都是独子,他们本来可以拥有衣食无忧的未来,却选择在国家危难当头挺身而出,这种为理想而战,为信仰而战的感人事迹比比皆是。
日本兵围了上来,年轻的飞行员请求队友给自己一枪,战友飞回来,扣动扳机,又无奈调转机头飞走,此后余生都在自责中度过,一封封家书,寄出去的都是噩耗,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这个民族所承载的比任何一个民族都要沉重。
为什么我们的电影连那段历史万分之一的精彩都无法表达出来?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明星一部剧能赚几千万,我们应该不缺钱啊。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中国人口14亿,就找不出几个有着极高艺术审美和人文情怀的导演吗?
简直就是闻着伤心,听者流泪。
每每看到外国优秀的历史战争片,小编就羡慕到昏厥,气到发抖。
一群拿钱不干人事的导演,整天就知道宫斗和爱情。
于妈摇头晃脑,觉得自己才华横溢,你行你上,整天逼逼。
今天小编就把话一次讲清楚,让观众明白中国的历史题材电影到底问题出在哪了。
首先,对那段历史没有认真调研和准备,剧本不合格,导演缺乏对于这类型电影的驾驭能力。
每年国庆几乎都会有类似《建国大业》这样的历史题材电影上映,我们应该铭记那段历史,但是也请导演TMD用点心,在这么流水线作业下去,观众就会慢慢的对这类电影格式化,程式化。
战争历史题材的作品有着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不是说每次把各路明星往里一凑,然后各种热血场面安排起来,在枪炮声中喊打喊杀,有牺牲,又流血就叫战争片。
还记得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小编点开《建军大业》的预告片,看到欧豪饰演的热血爱国青年叶挺,拿着枪,战火纷飞中,歪着头,扯了一下领带,妈呀,这他妈的是在拍偶像剧吗?
卧槽,一定是打开的方式不对。。。。。
再来一次,然后就是“老蒋要屠杀我们,汪精卫要凑热闹,那就打!
”然后就看到一个霸道总裁,在枪炮齐鸣中转身,他就不怕人家一枪爆头吗?
指挥官在打仗的时候,真的可以站的这么明显吗?
小编非常喜欢欧豪,他真的非常棒的演员,但是导演这么安排也没有办法,历史题材是要给后人看的,导演你确定这样拍没问题吗?
其次,电影配乐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辛德勒的名单》电影配乐,导演斯皮尔伯格就请了犹太裔最负盛名的作曲家帕尔曼带来那段震惊世界的小提琴独奏曲。
身为犹太人的帕尔曼对这段历史感同身受,琴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忧伤的旋律仿佛在诉说犹太人的悲惨命运,但细听之后,流畅的旋律中又有一些亮色和希望,并非是完全的悲伤,正如片头中黑暗的一点烛光,这是善良的辛德勒之人给予这些曾经灾难深重的人们。
至今全世界的人听到那首《Main theme》就会停下来想起犹太人的那段经历,警醒着后人,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真善美与罪恶。
配乐赋予了电影灵魂,也直击每个观众的内心。
国内的观众提起南京大屠杀,不免会想起《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南京》,这两部都是导演的用心之作,感动了国人也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前一部影片是通过一群妓女的故事折射兵临城下的残暴和人性真善美。
但是小编真的不希望一提起南京大屠杀,回荡在人们脑海里的是那首《秦淮景》,莺莺燕燕,有一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尴尬。
如果说国内的交响乐团无法承载这样一部史诗片的配乐,可以花钱,花点!
请国外的团队来做。
对于我们这段历史,什么时候能够有《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史诗级配乐啊。
好的电影不要多,一部就够了,《辛德勒的名单》之后,反应二战这段历史的其他同类型作品只是证明了斯皮尔伯格的高屋建瓴,你大爷就是你大爷,他二舅永远是他二舅。
最后,急功近利。
国内大大小小的战争片拍过不少了,哪一步可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
为什么《拯救大兵瑞德》可以?
《血战钢锯岭》可以,《辛德勒的名单》可以?
我们太急功近利了,不信大家算算,国内近些年历史题材片,拍摄周期是多久?
三个月?
半年?
慢工出细活,付出才会有回报,国内的导演在慢慢透支国内观众对这种历史题材片最后的耐心和忍耐力,继续作吧。
目前国内对于一档明星真人秀的投资超过十部电影,因为来钱快,保本,所以明星就像磨盘上的驴一样,每天蒙着眼睛埋头苦干,各种转场,各种综艺。
忘记了一个演员本来的意义,慢慢的市场就变得很畸形,演员不上真人秀,就没有话题度,没话题度就没有导演找你,没有导演找你,演技再好也是白搭。
近几年最好的俄国电影
我看见历史题材就会被勾住,自动下调评分的接受尺度。看下来觉得对俄罗斯粗糙的剪辑印象大为改观,道具精良,场面合理,剧情有得有失,结尾有点妙笔升华。以剧情历史来说,反对落后制度的总不是直接受害底层,这点基本定律。因为真正的底层为了生存反而自顾不暇,没有脱离出去以更宏观角度审示的眼光。救国同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悲剧。但他们没有明确共识,手下士兵也懵懂不知道所为目的。他们在尽力羁轭住近卫军的同时耗光了可以致胜的时间,直到被其他犹疑不定的军队反包围。这是历史的重轭,推动者所需支付的代价。
2.5 结尾有点感人,加半星。批判它站在反动立场上的也太高看它了,这片有什么立场啊,就是凑一堆演员,想到哪拍到哪,非要说体现大漩涡里的人性吧,那表现得可太失败了。这不如高尔察克呢,那部再反动好歹还占个观赏性。导演下部拍个悬疑片吧,没准能拍出点花来。🙄
你们这些俄国十二月党人呐,什么梦想改变俄国?妄图推翻什么沙皇的集权体制?集权体制“办大事”不知道吗?能打败拿破仑,不就正体现了俄国专政制度的“优越性”?一天就知道反对沙皇,揭露俄国阴暗面,“给西方国家递刀子”~ 你们的“爱国”,跟我天朝的粉蛆战狼比,简直弱爆了~ 新时代红卫兵小将高喊天朝制度优越性,拳打方方,脚踢张文宏,民族主义披上爱国外衣不可战胜,俄国十二月党人图样图森破~
写十二月党人那段历史的。导演想拍成全景式的纪录性影片,但故事叙事非常差,如此激烈事件,竟然拍得异常沉闷。且人物太多,线索太乱,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线,全成了一锅粥。俄罗斯革命从一开始就是个笑话,乱哄哄的毫无章法,失败在所难免,连成功也是误打误撞懵懵懂懂。
以十二月党人起义为主题,场面颇大,堪称历史题材电影佳作。但就影片对于历史的还原而言却让人感到有些困惑。一方面,影片放弃刻画十二月党人的流放,沙皇政府的其他暴行,通过各种方式强调了拿破仑战争后“世界第一强国俄国”内部发生法国式暴力革命的不可成功性和激进反动性,有意塑造欧洲宪兵皇帝尼古拉一世及众爱国军官的妥协和仁慈,并在片尾通过闪回和关于“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的补续否定了暴力革命和激进分子。另一方面,却又通过浪漫主义式的手法歌颂十二月党人的英雄主义和无畏精神,绞刑的绳子断裂有如神助,似乎是一种怜悯和无形的支持。片尾谢尔盖的妥协和激进斗争的继续再次揭示了本片的矛盾色彩。如果只有疯子才能改变世界,那么,俄罗斯疯了吗?
服化道摄影分镜都很出色,一看就是下了功夫花了钱的精良制作,但影片就是不好看
就……军服+演员+风景好看……
脸盲了
完整的演绎了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始终,雪国的彼得堡广场枪骑一战虽然短暂但极富战争美感,赋予这个小众的贵族革命事件应有的历史地位。
最后一幕我看了好多遍哈哈哈哈好
单看电影剧情会有些莫名其妙,必须结合着历史才能看懂。亮点还是在于军人的制服很帅气,男主角和沙皇的气质都不错,比之前印象中简单粗暴的战斗民族形象多了一份优雅。俄罗斯历史上一直想融入欧洲主流,即使曾经的荣光不在,也会保留一些革命的骄傲。
一个草包头子和一群乌合之众...场景估计全在摄影棚里完成的,城堡完全没有欧洲贵族内味儿,整部电影剪辑和叙事都很乱,人物多且任务杂的前提下导演也没好好刻画人物,分不清有几个阵营也分不清哪个人是哪个阵营的人物...
剧情还是有点草率。起义的贵族选择的时间点有问题。
7.5/10 这片比看之前预期的要好。之前看的不少批判点(立意模糊、抹黑十二月党人等等)并不认同。要说缺点就是线络有些散,角色塑造并不亮眼,以及审美上和剪出来的宣传片不是同一路数。最后的绞刑,响起的确是胜利的轻松配乐,男主在死前记忆回返一切的开端,这片的结尾单独值半星。
看不懂,又臭又长,
十二月党人好歹也是出过名画的电影拍的太无聊了,一帮恨国党在俄国首都的大空地上遭遇大杀气,结局还挺有深意东方帝国都一个德行,早前拒绝改革力图维稳,等想起来改革了大势已去自断后路。俄罗斯都长那么好看,白瞎了。
開篇,年幼的謝寥沙在法國與拿破侖聊天,小演員的氣場把全片調子釘在了天上,然後⋯這不是《奧爾菲斯之窗》里啓蒙克拉烏斯的十二月黨人,不是讓他每念及此能感到高貴的血液在湧動,不惜放棄榮華、才藝丶愛情和一切個人生活自然也包括生命的那群人。導演似乎帶著訕笑細細排開一伙毛頭小子的幼齒與盲動,卻吝於著筆在英雄少年的熱血理想。是什麼讓他們作這樣的抉擇?沒有表現動機,每一句"憲法"丶"平等"便蒼白虛弱。"客觀""還原"不是消解崇高的理由。人類總有一些亮光,在同類眼中恆承得起敬意,不該被虛無化。 感謝柿子老師的熟肉資源[爱心] 《救國同盟》
脸盲的感觉就是人都分不清,名字还长的记不住。稀里糊涂的看完应该是在讲主义和问题。全看场面了。
如果他们成功了,就不会有十月gm,恶魔便不会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