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儿的名义》,电影改编自一起轰动一时的法国案件。
14岁的卡琳卡在德国继父家中死去,继父科拜向警察解释说他继女是因为中暑去世的。
然而,卡琳卡的身上有淤青,死亡当天注射了处方药物铁剂、兴奋剂、强心剂、降压剂。
尸检草草进行,科拜甚至还在现场。
一个14岁女孩忽然死亡,法医看到女孩儿私处有撕裂,血痕及白色液体,却没有详细检查,只在尸检报告中说死亡原因可疑。
父亲拿着尸检报告跑到德国上诉,但法院给出的回答是,案件结束,无法上诉。
最可恨的是,就这样铁一般的证据面前,卡琳卡的母亲居然还认为继父是无辜的,是卡琳卡父亲为了复仇对科拜医生的诬陷。
卡琳卡父亲到大街上发传单希望引起重视,却因扰乱公共秩序被抓走。
这位父亲再次拿起法律武器,律师提议开棺验尸,再次取证发现,卡琳卡的生殖器官全部被摘空。
取证不成功,他们只能跟德国相关部门沟通,得到第一次验尸时的取样。
结果是,卡琳卡因为注射而陷入昏迷,结果被自己的异物呛到窒息。
法国法庭因此判处科拜医生监禁15年,这已经是减半的处罚,德国却为了一个强奸犯施加压力不引渡。
后来,科拜因为强奸16岁女病患被告上法庭。
德国法庭判处科拜监禁2年,但因其有悔改之意,判处停止事业2年缓刑。
这位父亲为此在德国所有边界的邮局派发逮捕科拜的国际通缉令!
然而,科拜在奥地利被逮捕,却又被释放了。
这个疯狂的父亲,为了女儿想把全世界都告上法庭。
卡琳卡死亡30年后,还不能将科拜医生绳之以法的话,此案便过了追诉期,届时科拜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逍遥法外。
最后,父亲无奈只能雇人把科拜绑架到法国受审,科拜被判15年,父亲因教唆绑架罪被判缓刑一年,绑匪被判一年。
这位父亲说,“我感谢绑架者,因为他们代替司法完成了这件事”。
30年来,这位父亲精通了法国法律、德国法律、国际法。
在人权至上的欧洲,30年的努力却只能通过绑架凶手来获得正义,这是父亲的胜利还是法律的可悲?
这种理智的极端,饱含了一名父亲的丧女之痛,也表现了他隐忍而深沉的爱。
这部影片非常克制,没有丝毫煽情,拉远了镜头,客观陈述着这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伟大的父亲花了30年的年华和精力,没有正常生活,丢掉工作,儿子和家庭的不理解,最仗义的律师和温柔的女友都纷纷离开了,终于以女儿的名义打赢了这场战役!
Cette bataille, je la combat pour toi.Aujourdhui, tu as 44 ans. Tu me manque.法语的学习还是有点效果的,我发现自己能听懂一些了,开心。
打字的时候忽然想起来一个例句。
Il est verf, et sa epouse lui manque beaucoup. 这个例句时刻提醒我法语词汇阴阳性的用法。
从父女二人在机场告别就开始落泪了,也不知道为啥。
一个伟大的父亲,用了30年的年华和精力,全身心的投入,为了让女儿的死得到应有的重视。
声张正义有多么难,你看,这还是在人权至上的欧洲,也不过如此。
而且那个坏医生还不是家里有权有势的人,还强奸了那么多的未成年,最后才判处15年徒刑!
太憋屈了,整部剧都想说what the fxxk!前妻一次次为医生做保,一次次骂男主是疯老头,说他“是因为老婆被医生抢走了所以心理变态才要强加强奸的罪名给医生”;说“医生是很有魅力很风流的人,根本不需要去强奸,那些女的都会送上门去“。
简直想冲进电影里扇她n个耳光!
你通奸骗老公,男主没打你没骂你只是离婚你就觉得他神经病?!
你女儿死的莫名其妙你不管?!
还有什么叫做”有魅力的人根本用不着去强奸“?!
女主你的三观是被狗撕碎了吗?
明明法国判了刑,德国居然为一个强奸犯施加压力不引渡?
这是逼大家以后都以暴制暴,动用私刑?
没有新媒体只能靠体力发传单的时代,到底埋葬了多少恶心的秘密?!
一个女人死后尸检居然能让嫌疑犯在旁观看还偷走全部的生殖器官?
法国德国两个欧盟最发达的国家的司法体系肮脏腐败到连一件按司法程序走的事情都办不到,无能至极。
但唯一感到欣慰的是这样的”无能“还能被拍成电影公映出来。
最后,任何时候,只能自己保护好自己,不要相信任何的”为你好“
与其说这部电影是关于父女情,不如说更多的是对世界司法机关和权力机构的真实写照。
一位父亲,为被继父性侵而亡的女儿,奔波三十年,只为得到一个正义公平的结果,让凶手得到应有的惩罚,不求多,只求应有。
中间经历了各种坎坷和波折,被两国的高层不停地打压,现任妻子离他而去。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用各种自己的办法为女儿平反,比如去德国的各个街道发罪犯的信息,去德国周围的城市的每个医院和入境处发布罪犯的国际逮捕令,去美国用绑架的方法引发媒体的注意扩大事件影响力,等等。
30年的等待和奔波,没有辜负他,正义和公平仍然是占上风的。
看的过程中很多社会事件在脑海中闪过。
鲍毓明性侵案,司法机关的漏洞,权力机构的控制;杭州杀妻案,利用媒体进行渲染扩大事件影响力从来为破案助力.......果然,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傻母如果不婚内出轨,后面的事情不会这么发展下去!
(听说现实中,子女的抚养权竟然是判给婚内出轨的母亲,导致死者多次被禽兽继父性侵!
)傻母竟然连禽兽医生在她的饮料里加了安眠药,导致其熟睡,方便禽兽医生和邻居偷食都不知道,都没有怀疑的吗?
女儿被害当晚,肯定也是熟睡了,竟然还沦陷在禽兽医生的甜言蜜语中,真的是不可饶恕!
禽兽医生的女儿也不是东西,小时候和死者关系那么好,长大了遇到小时候好姐妹被害,疑点重重,竟然还相信父亲,还一直资助父亲!
1真实故事改编,法国1982年7月发生在一位父亲身上的故事,他突然得知远在德国的女儿的死讯,面对前妻与女儿继父的重重疑点,他竟花了30年,与这对夫妻、与法国法院、与德国检察院、与律师、与法官、与警察、与形形色色的人不断纠缠,自己的人生也从那一刻按下暂停键。
2没有迟到的正义,迟到的不叫正义,那部分只能算是利息。
3犯罪的人在逍遥,受伤的人在磨难,转机在于,犯罪之人继续犯罪。
4女性要复述被性侵的经过,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
5母亲是个疯子,她绝对是已经疯了。
6“如果你还在,今年44岁了。
”这句话泪目了。
或许我会是爷爷,我在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一段父女情,是可以真切感受到温度的那种。
——2022.12.21看完《以女儿之名》
文章内容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裴三说电影更多内容敬请垂阅关注公众号 本片基于真实案件改编,该起案件在法国曾经轰动一时,具体案件相关信息可以通过电影片名搜索找到。
法国一个四口之家,母亲出轨女儿同学的父亲并随后改嫁之,该男子为一德国医生。
1982年,14岁的女儿死于母亲与该男子共同生活的德国家中。
身为医生的继父声称这是一起意外,亲生母亲则是完全信任现任丈夫的说法。
一切似乎就此盖棺定论。
但面对尸检报告上的诸多疑点女孩的亲生父亲显然无法相信这是一次意外,在德国报案无果的情况下,他回法国报案。
法国警方随即展开调查,1995年法国的法院以强奸致死罪判处该德国医生15年监禁。
但离谱的是德国方面却并不配合引渡此人到法国受审,于是此项判决也就变得徒具虚名而根本没有实际的执行力。
女孩的亲生父亲显然不甘心就此罢手,在此后数十年时间内他不惜一切代价一直努力试图把该德国医生引渡到法国受审,但无奈两国之间法律上的相互扯皮使得他的这一愿望一直无法达成。
事情就这样一直拖到2009年,百般无计的亲生父亲不得已之下只好雇黑帮人士找机会把该德国医生绑架到法国受审,德国医生最终才得已入刑并被判15年监禁。
这起案件的大致过程就是如此,而这部电影基本上也是如实还原了这一过程。
说实话这样的电影就算拿它当作一部记录片来看也无妨,谈论这样的电影其实也就是在谈论这起案件本身。
电影在这里成了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部电影,那么又有多少人会知道并且关注这起事件呢?
通过电影回溯这起案件本身,至少有三个地方让人印象深刻: 1、父亲的态度。
说实话在这起事件中要不是这位父亲自始至终的坚持,那么他的女儿显然就这样含冤而死了。
如果不是他对真相的坚持,女儿的惨死就只可能是一个意外而得不到任何的追究;如果不是他三十年来对正义的始终坚持,那个丧尽人性的人间恶魔显然也不可能最终被绳之以法。
但这位父亲为此又得到了什么呢?
这所谓的迟来的正义对他而言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就像身边几乎所有人到后来的不理解和善意劝说一样,不再刨根究底去寻求那残忍的真相有时候显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毕竟悲剧已经无可挽回,而生活却还要继续,耗费如此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样一件很可能并不一定会成功的事显然在常人看来是不值得的。
但身为父亲的男人却宁可牺牲当下的一切也要坚持追究下去,对他来说这是身为一个父亲对女儿所应有的职责,他显然不能让女儿死得如此不明不白。
因此当三十年后这起案件终于因为男人的不懈努力而得到最终的解决时,我们看到男人站在女儿的墓前说“我遵守了我的承诺,从没放弃,这场战役,我是为你而打的,尽管路途崎岖,牺牲了漫长的岁月,我丝毫没有后悔,今天,你就44岁了,我很想你。
”这既是他对女儿最好的告慰,也是他个人最好的解脱。
相信这一刻很少能有人不为之动容。
2、母亲的态度。
与父亲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位母亲的自私与冷漠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如果这不是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估计很多人都会认为把母亲塑造成一个如此糟糕的形象显然有失于偏颇。
世人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守护者,但现实却是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这一点,有些人可能天性就不适合为人父母。
这个女人显然就是如此,她从一开始的出轨到后来不思悔改继续偷情被发现导致夫妻离婚,说实话作为一个母亲来说女儿出事之前她对于现任的劣行没有一丝的察觉和警惕就已经明显存在失职之嫌了。
而女儿死后一开始她的态度也许我们还能理解,毕竟就像她自己所说的一样,当时的她把这一切理解成了是前夫因为怀恨在心而对她进行的报复。
但当后面前夫一次次告知她事实真相并且把确凿的证据展示给她看后她却还是一副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这就完全令人不可接受了,毕竟这也是她的亲生女儿啊,换作任何一个正常人显然都不可能会是她这样的反应。
不知道这部电影公映时现实中的这位母亲有没有勇气去看这部电影,如果看的话她又会作何感想呢,这显然不是一句“我根本没想到事情会是这样的”所能自我开脱的。
3、法律在整起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
试想一下,如果不涉及跨国间的法律,那么这起事件解决起来也许并不会如此的困难重重,毕竟法国方面审理案情后在一开始就已经对该德国医生定了罪。
但这种跨国间的法律却成了这起事件事实上的阻碍,本来并不复杂的一件事,而且该恶魔后来在自己国家因为类似的案件也面临过审讯,但我们的主角花费那么多年的时间和精力却等不来那完全合理合法的引渡。
如果说法律的初衷是用来维护正义的话,那这种国际法间片面的对本国公民的保护在这里却实际上变相地成了一种对恶行的庇护。
最后想提的一点是,这部影片在叙事和人物处理上所采用的这种过于冷静的手法显然很容易让人造成误会,不知道有多少人观影的时候会像我一样甚至一度偏离了电影的主题误以为这个男人真的像他周围的那些人所认知的那样是一个患有迫害幻想症的偏执狂。
不过从最后的效果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手法显然是十分恰当的,这种手法明显使得影片在叙事上形成了前后间的巨大反差,正是这种巨大的反差才可能使观众的情感在最后可以得到更强烈的释放。
去年,国内虐童事件频频被曝光。
我们开始关注关于幼童、未成年的灰暗地带。
然而,公众的关注只是一种开始,那些经历过未成年性侵、虐童的家庭之后的故事呢?
没有人能想到他们经历了什么。
杉姐今天推荐的这部电影是一部足以让人心头震颤的作品。
见证了一个父亲为被强奸女儿奋战的30年——《以女儿之名》(我的女儿卡琳卡)豆瓣评分8·2,评论数没有超过3000。
番茄君告诉杉姐,这部电影的热度不够,很有可能你写完文章,没人看。
但这丝毫不能影响杉姐想把好电影推荐给你的冲动!
毕竟,有些文章的存在不是为了流量。
电影改编自一起轰动一时的法国案件,杉姐下面讲到的这个故事,是一段完全不虚构的真人真事。
故事开始于1974年,妻子向丈夫介绍女儿卡琳卡同班同学的父亲科拜医生。
这位科拜医生外表出众、身材高挑。
格调不俗,和卡琳卡的母亲经常谈论音乐。
还热情地向卡琳卡的父母发出聚会的邀请。
这位科拜医生无论言谈举止、生活情趣、还是人格魅力都比男主卡琳卡的父亲更胜一筹。
两个男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卡琳卡的父亲忙于工作,与妻子聚少离多。
很快,卡琳卡的母亲疯狂的爱上了科拜医生。
而这一切,也被明眼的父亲发现了。
妻子表示自己并不爱科拜医生,只是一时难以抵抗,并衷心希望以后还能做他的妻子。
丈夫也非常宽容的捧起了妻子的手表示原谅,条件是全家人离开现在的居住地。
一家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但丈夫还是撞见了去酒店与科拜医生乱来的妻子。
两个人的婚姻就此结束。
女儿卡琳卡与弟弟全都由父亲抚养,留在法国。
母亲则和科拜医生住在德国,过着上流人士的生活。
8年后,14岁的卡琳卡和儿子去母亲那里度假。
父亲也找到了新的爱情,趁此机会与恋人去海滩度假。
没想到,前妻的一通电话再次打破了平静的生活。
女儿卡琳卡死了。
坐在女儿墓碑旁的父亲呆若木鸡,整个人就像死过去一样。
科拜医生把女儿的死因解释为中暑。
但父亲始终心生疑惑。
因为需要遣送遗体,女儿需要被尸检。
父亲每日等待着从德国寄来的尸检报告,报告寄过来了之后他马上找到了一位德语翻译。
翻译的结果是让人震惊的。
女儿卡琳卡的身上有淤青、死亡当天注射了处方药物铁剂、兴奋剂、强心剂、降压剂。
更骇人的是,女儿私处有明显损伤,并且有性行为痕迹。
尸检报告最后给出的结果是:无法判定卡琳卡的死因。
一个14岁的女孩忽然死亡,私密部位还有损伤的情况下,难道不应该第一时间怀疑是否有被性侵害吗?
父亲马上找到了生物学的教授来分析尸检报告,教授非常确定的告诉他,当时的性行为很可能与女儿的死有关。
教授还奉劝父亲,这是一场无证可取的官司。
最好的办法就是:烧了这份资料然后忘记它。
但父亲无法遗忘,为了女儿他选择了铭记这份痛苦。
父亲跑到德国去上诉,但是法院给出的回答是,案件已经结束,无法上诉。
父亲跑到了大街上发传单,希望能得到舆论的支持。
结果是,父亲因扰乱公共秩序被抓走了。
父亲再次拿起法律武器,这次他找到了一位得力助手,一位律师。
律师提议开棺验尸,再次取证。
结果是,卡琳卡的生殖器官全部被摘空了。
自己取样不成功,他们就和德国相关部门沟通,希望得到第一次验尸时的取样。
结果是,卡琳卡被因为注射而陷入昏迷,结果被自己的异物呛到窒息。
法国法庭因此判处科拜医生监禁15年,虽然这已经是减半的的处罚。
但这是一个父亲用了痛苦的13年,换来的对坏人的惩罚。
13年与15年几乎是一段相等的时间了。
然而,科拜最终因为德国方面的施压、法国不想惹麻烦没能来法国服刑。
父亲只能再次求助舆论。
结果仍然是科拜逍遥法外。
终于,在卡琳卡被奸杀后的第15年后,父亲接到德国记者的电话。
科拜因为强奸16岁女病患被告上法庭。
父亲坚持要亲眼看到科拜被法律制裁。
被强奸的女病患在法庭上陈述了自己被强奸的经历。
父亲仿佛看到了女儿凯琳卡被强奸的现场。
呕吐不止。
德国法庭判处科拜监禁2年,但因其有悔改之意,判处停止事业2年缓刑。
科拜再次被释放。
但这次之后,科拜2年内都不能在德国境内行医,他只得跑到周边国家。
父亲利用这个机会, 跑遍了德国边境的每个邮局,给他们寄送科拜的国际通缉令。
这样,科拜就可以在没有德国保护的情况下被引渡到法国服刑。
父亲切实跑遍了每个边境邮局,科拜也确实成功被逮捕。
但他最终没被引渡到法国。
此时的父亲已经几近疯狂,他向总理写信,请求动用整个内阁的力量逮捕科拜。
向律师申请状告全部贪污渎职、懦弱无用的法官。
一个疯狂的父亲,为了女儿想把全世界都告上法庭。
这种心情有多少人能理解。
如果不是穷途末路、绝望到死,又怎么会有全世界都背叛了自己的感觉。
那位法国最怪异也最仗义的律师终究熬白了头发、敖干了斗志,决定不再参与卡琳卡的案子。
还有离婚后始终陪伴在父亲身边的那位女士,她没有前妻的美貌,但她温和、睿智、且忠于他。
但这位女士终究留下了空空的衣柜,决定不再回来。
陪伴在卡琳卡父亲身边的10几年,她们每次的庆祝和约会都与这位女士无关。
父亲虽然是个好男人,却无法答应这位女士再生一个孩子的请求。
两个人在一起时父亲经常是沉默的、痛苦的。
只有卡琳卡的案子有进展时,他才疯狂的像个小伙子。
有一次,父亲甚至因为案子有了新的进展冒着大雨来敲她的门。
因为父亲难以想象的坚持,陪伴在他身边的律师、恋人都成了有故事的人,以至于有人提出这里的每个人物都可以再拍一部电影。
卡琳卡的母亲,在这部电影中并没有过多的表达过自己的内心,她自始至终认为这是卡琳卡父亲为了复仇对科拜医生的诬陷。
所有的盟友都离开了他。
按照法国法律,在卡琳卡死亡30年后(即2012年)还不能将科拜医生绳之以法的话,此案便过了追诉期,届时科拜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逍遥法外了。
在这样一个退无可退的时刻。
父亲想出来了一个最愚蠢也最有效的办法。
他雇了两个黑帮,把科拜绑架到了法国。
为此,他花了约23000欧元,请来几个科索沃人实施计划。
绑匪把科拜打晕后,马上报警说这里有一个被法国通缉的强奸犯。
2009年,科拜在法国被判刑15年。
恶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父亲也因面临着教唆绑架罪被判处15年。
至此,一段30年的恩怨告终。
这时的父亲已经是一位72岁的老人。
30年来他没有正常生活、丢掉工作、气跑了恋人、律师......30年来他精通了法国法律、德国法律、国际法。
整部影片十分克制,本该大煽特煽的地方都尽量的缩短了时间、拉远了镜头。
这就是父爱的深沉啊!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文森特·贾洪精心挑选的每位演员都与原型十分相似。
(卡琳卡、父亲、弟弟)不光父亲的形象相似,就连陪伴在父亲身边的那位伟大的律师也做到了神还原。
入狱前的父亲再次来到女儿的墓地。
站在墓园内的父亲前景是栏杆,正如镜头中的暗示,30年来他生活在自己的牢笼里。
他像完成作业的小学生一样认真地对女儿说了这段话:我遵守了我的承诺,从没放弃这场战役,我是为你而打的尽管路途崎岖,牺牲了漫长的岁月,但我丝毫不后悔而影片的最后,镜头再次回到父亲当年目送卡琳卡登机去德国的画面。
成为整部电影让人泪崩的高潮段落,忙着打官司的父亲一直没有时间流露自己的感情,他把自己活成了假面人。
今天,你就44岁了我很想你说出“我很想你”这句话时,一个父亲的无限温柔在压抑了30年之后凶猛又缓缓的倾泻,杉姐一时间被这股力量震撼到哑口无言。
原来在父亲的心中,女儿从未离开。
为了守护女儿的笑靥如花,父亲用了30年的时间写下这封情书。
所有坚持的时刻、不放弃的时刻、绝望的时刻,都深深侵染着这位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
女儿是父亲在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私情,女儿是父亲在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软肋。
王朔曾在书中,写过这样的话,你会发现所有的汉子,在面对女儿时都变成了慈父。
你从宇宙的洪流中,受到我们的邀请,欣然下车,来到人间,我们这个家,投在我们怀中。
每个瞬间都是一幅画,美好的,死亡那一刻也是如此。
——《致女儿书》小时候的我们很浪漫,每个女孩都想离开家门、穷其一生想找一位守护者。
但很多时候,我们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永远视你为公主的人,只有自己的父亲。
只要你有需要,他永远为你而战!
不管是帅气的当年,还是白发苍苍的现在。
(杉姐又把自己写哭了)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平台《电影烂番茄》,作者:杉姐,转载和作请豆邮或者微信公众平台(《1895电影评论》(id:aizai1895))留言
这件案子在法国非常有名:一个法国家庭,父母离异后,母亲再嫁一德国医生,也把一双儿女接去德国生活。
1982年,14岁的女儿Kalinka在德国继父家中死去,她继父向警察解释说他继女是因为中暑去世的...尸检草草进行,虽然法医看到了女孩儿私处有撕裂,血痕及白色液体,但没有详细检查,只是在报告中说死亡原因可疑...因为这位继父是很有名的医生,在当地很有声望,在政商圈很有人脉....人在法国的Kalinka生父不相信女儿就这么死去,在德国报案无果的情况下,他回法国报案,法国警方展开调查,再次尸检时发现,女孩儿的私处已经消失不见了。
1995年,法国法院以强奸致死罪判德国医生15年监禁,但德国拒绝遣送医生到法国受审...调查期间有其他德国少女报案,告德国医生给她们治疗时注射安眠药并侵犯她们,医生却说双方是自愿的...其它案件要么过了追诉期,要么没有证据,只有一例案件有证据,医生也只是被判两年缓刑...2009年,遇害女孩儿生父雇人把德国医生绑架到法国受审,引起轰动。
德国医生被判15年,现在法国监狱服刑。
此案引起了连锁效应,其中一例是一位法国富二代,有法国+摩洛哥双重国籍,父母在娱乐界人脉很广,他在巴黎指挥杀人后,潜逃回摩洛哥,摩洛哥拒绝遣送他到法国受审。
Kalinka事件后,受害人的父亲,也是法国有名的赛车手,通过媒体威胁要以同样的方式绑架他回法国受审。
几天后,摩洛哥乖乖地把他送回了法国...
如果你被绿了你会是什么反应呢?
会像他一样吗?
心里明白装糊涂,打落牙齿肚里咽?
还是会像他一样
离!
还是像他一样呢
这些都是选择,我们无权说哪样是男人那样不是,毕竟身份不同,考量的结果也不同。
可是在这部电影中 男主角是这样的
在妻子坦白了以后,拥抱了妻子,原谅了她。
没有找男小三复仇,也没有打骂妻子,因为他知道也许是自己工作忙确实忽略了妻子。
可是我们的男主角并不是笨蛋,在搬家以后有一天尾随了妻子,还顺便找了律师,去了妻子和奸夫开房的宾馆。
发现
男主角的表情既无委屈,也没有失去理智,而是淡定和透露出一种冷静的决心。
于是离婚。
这部电影给我们男性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遇见被绿了应该怎么办的参考办法。
首先,自我反省,是不是真的太冷落妻子了,从自身找原因。
其次,给妻子拥抱,大度的原谅,也没有必要找小三去寻仇,毕竟老婆是自己的,自己老婆看不住赖谁啊。
再次,如果妻子再藕断丝连,找律师,抓现行。
从头到尾,就是要冷静。
打打杀杀?
过时了好嘛,装傻充楞?
谁都会笑你啊。
30年,我为你而战。尽管路途崎岖,牺牲了漫长的岁月,我丝毫没有后悔。今天,你就44岁了……我很想你!执着的父亲,愚蠢逃避的母亲,逍遥法外的禽兽,凶手最终得到审判,但是迟来的正义还是正义吗……
什么使生父坚持数十年用法律途径解决而不是使用私法制裁?是对法制的坚信…为什么生父可以直接见到司法部部长?人权和公权观念的不同…正义的得来从来不易,为什么网络上正义感却爆棚?因为“正义”从未如此廉价…为什么生父能保障30年的花费?福利体系…
2.5,太碎太浅。
缺乏深度,跨度达30年的“复仇”被压缩成了80分钟的编年体故事。真实事件所带来的震撼全都被消解在了这种流水账中。
电影拍得太过流水账,30年的坚持总该抽出期间的爆发点和折磨来放大表现,正如片尾所述现实中这个人渣才被判15年毫不解气。
看的气死。为什么让这人渣接受该有的惩罚这么困难?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韩国会怎样拍,法国拍的真够克制的。
看过
这部片子能被称之为冷门佳片,大概只是因为这是个真实事件。
好故事,叙事平淡,一点都不符合快意恩仇的电影逻辑。
这个世界最不缺乏就是真实事件,但却没有多少足够包容的心来承受这一切。
若将法案故事做成快餐形式,并不太讨巧。只因这类型很难做到简单不废话。是需要一种让人理解的方式来传达意义,还好此片并没有太过于急躁。真人真事改编要的是震撼,而这故事足够震撼,电影却差一些,这追凶30年才绳之以法的感觉,影像传达的太过容易。#豆瓣春日影展#
还行。法德的,不是很舒服片子。
一位父亲花了近30年时间的一场战役,坚持公义以一己之力对抗某国司法体系的官僚腐朽,终于让残忍奸杀女儿的凶手伏法。死磕到底,只为讨回公道,最后用了非法手段从德国绑架凶手到法国接受制裁真是令人唏嘘,法律保护公义之余还维护了恶人的权益,也因为是真人真事改编,真心觉得这位父亲太了不起了!
看看是怎么
因为真实,所以充满力量,一个父亲对于女儿无限的思念,无限的爱,无限的悔恨。丹尼尔奥特尔,表演充满力度,不虚张声势。令人动容。
“今天,你就44岁了。”真实又充满悲伤的电影,女儿被禽兽奸杀,父亲四处奔走寻求正义,坚持不懈了大半辈子才等到正义的到来,孤独一人在墓园为女儿献花,那是父爱的身影。“这场战役,我是为你而打的。”
典型男凝的一种
如此有力度的一个真实故事居然被拍成了这样一部流水账,30年的坚持和对正义的追求最终仅仅沦为了一个个一笔带过的潦草的时间符号,人物也感受不到任何心理上的变化,对不起我体会不到任何的张力和情感共鸣,只有给差评了。
现实永远比虚构更“魔幻”。整部电影克制不浮夸的表演和呈现方式,让这些真实的残忍、坚守、荒唐与冷漠更显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