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姓对鞠躬尽瘁、一心为民的周恩来一直都有着深刻的爱戴之情,这种情厚重而独特,充满了经典性又具有传承性,当年的“十里长街送总理”感动了一代代中国人,直至当下。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就自始至终荡漾着民众对总理的这种温暖而感人的感情,但又非过分、刻意的煽情,而是表现得蓄而不发、敛而不扬。
如老奶奶请周恩来夫妇吃拽面时,不是亲自送去并看着总理吃,而是派孩子送去;片中甚至没有出现周恩来吃拽面的镜头,而是用台词一带而过;而周恩来给老奶奶赔付棺材的戏也处理得很简洁。
这些最容易煽情的戏,都被导演刻意收敛,以追求一种含蓄、积累的效果。
一如陈力导演的另一部优秀影片《爱在廊桥》,隐忍而含蓄,却能在最后爆发出浓烈的情感能量,《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也遵循这样的情感表达模式,最后伯延百姓送总理的一场戏,将前面累积的情感爆发出来,大家赶来村口送周恩来,流着泪簇拥在总理身边,画外音响起了对“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大爱追述,激荡人心,把整部影片推向了高潮。
我就是故事发生的地方的人,老家离伯延镇很近,我和我姥爷一块看的这个电影,1961年,姥爷16岁。
姥爷说历史情境还原比较真实,比如拍摄地点就是在伯延镇的老房子,还有现在已经没有了但那时人人经常头上戴的帕子和其他一些细节的东西。
还有吃的东西,姥爷说那个窝头应该是糠做的,不是豆子什么的,尤其是姥爷关于饥饿的回忆,电影里的还原比较真实。
姥爷说那个时候所有人都很反感公共食堂,哪怕领导也是,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不敢说真话,不是怕给周总理添麻烦,而是害怕,害怕说了真话挨整,因为必须要跟中央高度一致,不一致不知道怎么样,也许这是那个时代的农民在经历了许多之后得到的智慧和经验。
姥爷家是贫农出身,跟今天大多数的老人一样很怀念那个时代,我以为姥爷心里会有很多感触,可能会感动落泪啥的。
可是他并没有特别的表现,也没多说什么。
我想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对这段历史最有发言权。
在后人看来,那段时光充满了混乱、饥饿、灾难,现在生活得好了,姥爷仍然觉得那个时代好过现在这个时代。
我不能理解,我觉得如果真让姥爷现在回到那个时代,姥爷也未必有多愿意。
也许只因为那段时光是姥爷的青春吧,姥爷不想让他的青春回忆起来是灰暗甚至痛苦的。
而通过集体记忆的历史建构之后,姥爷这辈人的记忆也有了选择,人们不愿意再回忆那些痛苦的往事,而更愿意叙述那个时代“红火”的一面。
我们也许只是在书上看到了许多,通过想象构建了某些历史情景。
而对姥爷来说,那就是他经历过的青春啊!
难得的类似题材电影中不那么假的一部。
主演还是不错的,一开始出来还吐槽为什么这个周爷爷看起来有点胖,也许是身体不好颜面浮肿中……看着看着投入进去,就很感动,在周总理和邓大姐商量领养一个小孩的时候,两个人的欣喜让我想起他们一生没有子嗣,想起以前的一篇文章《大无大有周恩来》,没忍住眼泪……我完全相信周总理就是这么好的人,心系百姓,明察秋毫,体贴温柔,关注细节心有天下,把百姓的苦都当做是自己的责任而深深内疚,并且尽最大努力去改善去解决。
配角的角色塑造也不错,用寿材换面的老太太、坚守对妻子的承诺拒绝把孩子送人的父亲、光着脚给孩子们补课的乡村教师……都是真实感人的形象。
其实农民们尤其是老人家对周总理的热情非常好理解,就是现在年轻人的人们对偶像的崇拜和热爱啊,能见上一面必须激动必须热泪盈眶啊……何况这个偶像不仅给他们看脸听声音握手,还帮助解决最重要的吃饭问题也就是生存问题!
但是男二号有点点别扭。
那些“多吃多占”的人的理由也过于……假了吧,一个两个有原因,不可能人人都是因为孝心,必然是有真的自私、不管他人死活的人。
总理夫妻间的交流也有点别扭……我记得各种资料显示他俩之间还是挺淘气的XD其实周总理那么好的人,我光看史料都会觉得很喜欢、很可爱的人,为什么后人拍出来的片子很难真实感人呢?
这部还算不错了。
总之(咦?
)这部电影最应该给所谓的“人民公仆”看了,让他们学学周总理的责任感、办事原则、做人风度,就算没有那“为国为民”的一腔热血,也该在其位而谋其政,做好本分之事。
1961-1961《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历史背景:三年困难时期(用了自己三八节团建时间,带着学生在课服时间看了!
)今天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四个字:真情实感。
无论是电影里的每一个人也好,还是拍摄者想要传递的诚意也好,因为真实有据可依,所以格外动人。
(是真的感动,而不是觉得“我该感动了”)历史课本上的第6课讲到三年困难时期是承接着大跃进来讲的,之后又马上紧跟建设成就。
但我觉得这三年比起战争,比起那些批判比起之后的伟光正的成就……去宣传共产党。
这三年困难反而是学生的一个短板,一个无法理解的存在,他们可能这一辈子都不会去主动获取这方面知识的了解,更别提感悟和理解了,他们极其容易成为没有过去的人。
上面其实想多了,但我在看完电影的当下最迫切的想法是:下节课用10分钟,帮大家梳理一下这一节课的内容划书甚至还可以一起帮他们把作业做了,但是剩下的大半节课还有下下节课,我想带他们好好地去看这一部电影。
什么时候历史才能够对他们来说不是空空荡荡的泛泛而谈,而是被实实在在的某一瞬间给感动,就足够值得了。
如果要给学生推荐的话,我只能说,这99.9%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而没有人会不喜欢周恩来同志的——君子谦谦,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人。
(我推)“他们说的是假话,但他们说的是对自己的实话。
都是从战争年代经历过来的人,吃了几代的苦,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他们很知足,觉得国家应该帮助比他们更需要的人也是好心,但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他们说这个女娃儿唱的这个男娃儿唱得比女娃儿还女娃儿啊,他们怎么知道俺就是个女娃儿”(婆婆:有群众欺骗你们同志们啊,不能浪费呀。
现在这个光景都是自己作的。
轻飘飘又很心酸的一句“看这麻烦的”“周总理好会弄清来之前不调查清楚,那能看到什么)“吃不饱饭,饿得浮肿穿不穿鞋子”吃了孩子们虽然脸上黑,但眼睛里真的是有光,有对未来的向往对生活的渴望,他们眼里有光都是自己创造的。
“你现在有比照顾我还重要的工作要做,你不仅是我周恩来的夫人,还是大家的邓大姐,做好邓大姐,就是对我这里最好的照顾了”(这一幕幕对着灯夜谈,眼里都是爱意太好磕了,是我理想中的爱情了,恩来同志和邓大姐两个人都是为了同样的理想走到一起的,他们一直是战友呢,他们太懂对方了。
)看到奶奶用棺材本给总理换白面,我真的眼泪忍不住了。
周总理他记得每一个人的名字。
当日是当日毕。
每个人都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只要你不是一错再错,只要大家原谅你。
终于终于,大家终于达到沟通。
崇拜是距离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最后真好上有回报下有交代事实。
希望吾辈青年人一定要自强,有气节,不要在这个有温饱而精神匮乏的时代,失去精神。
(但事实就是正当年的青年学生们一个比一个没有冲劲,做什么都先退缩一下说我不行,整天浑浑噩噩。
嗐~)
电影频道献礼片,毕竟是唯一能让爸妈陪着看还不会被要求换台的类型。
中国影坛如果想直面或者公开触碰三年困难时期,找准角度是最重要的事。
毕竟对于这种题材,拍的好不好是一码事,能不能上映就是另一码事了。
《颐和园》侧面影射89至今被封,《蓝风筝》《霸王别姬》的公映之路同样命运多舛。
前车之鉴,电影人不会不知。
所以,从总理的下乡调研角度讲“人民公社大锅饭”取消之路,似乎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方式方法。
当然,“美化领袖”和“掩盖历史真相”这两口帽子,在愤青眼里是摘不掉了。
不过,在没脱掉脚镣学会走路之前,就逼着别人跑,总有些操之过急。
“把异见者关小黑屋”“第一书记一言堂”“村支书子承父业”这样的小细节,影片抓得不错。
这些风气,五十年前苦难时期有,现在依然有。
只不过,五十年前的人并没有觉得自己是错的,村主任郭凤林把“异见者”关了小黑屋里喊:“我是为了革命老区的颜面”。
在他眼里,家丑不可外扬和领袖绝对正确是一体的。
“如果中央政策让村民生活不升反降,一定不是中央的错,而是自己落实不到位。
”这还是一个抗日英雄的逻辑思维。
可惜这位抗日英雄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学的不精。
况且这还是一个村书记的理论素养,当时的党员理论素质,可想而知。
一个教许多人感觉特别假的地方便是,老奶奶把自己棺材卖了只为给周恩来做碗面条。
豆瓣上对这种“向领袖感恩戴德”之举一片讨伐之声。
而我,窃以为,这恰恰是民众思维的真实写照。
无理智的崇拜,过去有,现在依然有。
过去的崇拜对象是政治人物,如今则是各界明星。
只不过,过去是强制大家崇拜一两个人,现在是大家自由崇拜许多人。
多少自由了些。
周总理不愧为我崇拜的总理,他从不高高在上,一直站在底层人民这边,一代伟人,谦逊平和!
从小时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为共产党四处奔波,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国共内战,他总是会在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人民,其次是国家命运,最后才是自己,这是那个年代纯粹的共产党人所具有的特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天过于安逸,以至于忘却了初心,安于现状,不去了解,不去实践,很多问题就不会被发现,更不会被解决/
这片子合适机关工作过的或正在机关工作的朋友们看。
看的目的就一个,就是如何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何调查研究,如何谦虚谨慎,如何实事求是。
也所以,有不少机关单位,是组织工作人员一起看,或是通知,建议大家看。
我知道网上吐糟的挺多,但看了后,还是想评“推荐”。
毕竟我们看电影为了什么呢?
最终还是提高我们自己。
一是汲取电影里面的人生经验,有所感有所悟,二是看片子怎么拍出来的,怎么编剧。
如果发现里面的漏洞,很好啊,那就是如何吸取教训。
可以写在影评里面。
我做的比较多的是第一点。
至于第二点,漏洞是难免的,谁都不是十全十美,既然自己也不干影视这行,就无视了。
这一次我在片子里体悟到的是,如何在不伤对方感情的前提下把事情做好,调查出真相。
周恩来知道村干部没说真话,可他不说穿更不批评不要求,只是自顾自调查了解。
听了假话也不着急,耐心并有信心等待真相的出现。
他顾到了所有人的面子,包括老奶奶卖掉寿材给他亲手做的拽面。
他考虑到,如果不吃或给别人吃,就是伤了老奶奶的一片心。
所以他跟邓大姐一定要吃,还要让老奶奶知道他们真的吃了。
同时,还要悄悄了解老奶奶是不是卖掉了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换来的白面,了解的时候不能让老奶奶知道。
当然了解的结果跟周恩来猜测的一样,果然是卖掉了家里的寿材。
于是,他们再用自己的钱,为老奶奶买了寿材,要求工作人员在他们走了之后送回去。
村支书一直认为自己是对的,一错再错,周恩来也不怪罪。
他理解村支书也是好心,只不过好心办了坏事。
同时,他也相信村支书,在看到处理结果后,能知错就改。
一直为他留着机会。
还有更多的小细节。
姑且不论它在历史上的真假。
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现在在职场,有谁能跟周恩来的做法一样,把方方面面都处理的如此妥善,并把事情办成吗?
影片以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跃进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周恩来到革命老区调研四个昼夜的故事,当时的新中国正面临旱灾和饥荒,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前苏联的连续逼债以及大跃进的失误,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
毛主席委派各级领导奔赴各地考察,周总理在其夫人邓颖超的陪同下来到武安县的革命老区伯延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调查,以便调整解决方案。
影片中公社的领导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不给毛主席添堵,自作主张隐瞒人民饥荒的情况,并把一些好发表意见的人关了起来,营造出一种很和谐氛围,但是村前村后树上的叶子寥剩无几,以及深入的了解到人民的餐食之后,周总理就更加坚信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在调查的过程中,周总理与人民同吃同住,亲身体会人民的生活
甚至跟妇女们一起下地插红薯秧,跟人民打成一团,丝毫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
在得知连弟奶奶用棺材换来白面专门为自己做拽面时,他知道老人家的心意无法拒绝,否则老人家之后的日子过得不踏实,他让自己的秘书悄悄地将老人家的棺材买回来,待走后再将棺材还回去,在伯延革命老区的四天内,周总理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考虑,在得到真正的实情后,周总理连夜整理老百姓的意见,写工作总结,向毛主席汇报情况,讨论解决方案,熟悉周总理的人都知道,周总理总是将总结报告在当地完成,绝不拖到第二天离开
想想看,这不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周总理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为人民着想,倾听人民的声音,从少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一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为这个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贡献了宝贵的一生。
看了这部影片,让我更加确定,我粉的男神,就是这么优秀!
从片中周总理身上看到一些值得学习的东西。
1、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在开会的时候顾全大家的脸面,说话用词很考究。
吃面的事。
照顾到老太太的情绪,让老太太儿子看着他们吃。
端花,主任以为总理要走,安排表演,集体端花,主任父亲说这是一个一个演的,总理说就这样,相当于一下看了八次端花。
主任为他准备的饭菜,合理安排,后夫人把饭钱都补给了他们。
2、洞察力敏锐。
来的路上已经观察到树上的树叶都没了。
3、极度自律。
每天的日志绝不拖到次日。
4.知识体系之丰富。
刘伯承会晤高树勋、学堂里牌匾的出处、谈到落子的时候一下就说出了最出名的端花。
一下看出是道光间的邮票。
通过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
想到了课本上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说出这番话是何等的胸怀,更不易的为此志向是付诸一生,鞠躬尽瘁。
哦 对了 里边主任说了一句话很有意思。
这是一部非常棒的影片,在朴实平凡的基调着手,从小处着笔,来书写大爱,大的精神。
情节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没有那么多是非曲折,但是用其最真实的笔墨带给人巨大的感动以及对周总理的崇敬。
周总理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一个好领导,设身处地为民考虑,肯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这种美好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还好。
全是给党员送的票,粉饰隐瞒真相的人,不过为了敬爱的周总理,三星!
历史书中的某些敏感问题没有说出口,但是总体还是较为优秀的。
其实这片不怎么好看 但是看到评分这么低 好像哪里也有点心塞 不过再心塞有点特别特别想吐槽 周总理的配音到底是什么情况 明明一开始很苏的 但总有些莫名其妙的时候变成了另外一个带着口音的声音 有点想笑😂 看到老人家卖棺材来买回面粉给周总理做面的时候 真挺难过的
眼线画的真好
代人去看的,总之作为一部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片子,它值这个分数或者再高一点,不过。。。
群众路线教育片
算比较不浮夸的红色电影了把,公司组织看的
看过了,老区人民虽然水深火热,但是那个书记还是挺胖的,看来饿肚子的只有屁民啊
什么电影配什么观影环境,放这电影的厅大夏天不开冷气,洗汗蒸
三年自然灾害到底有哪些灾害?求小伙伴们扫盲。
还算是比较平实内敛的
在党的群众路线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集体观摩了此片,结束时已是晚上八点半,连饭还没吃。
不喜欢网上那些偏颇的、泄愤的、充满恶意的评论
走走群众路线。
汉阳天河国际影城 2013.9.12 18:10
我最喜欢和敬重周恩来,但隔几个镜头就眼泪闪闪太煽情了吧。对于周总理要是叙事背景更宏大,不仅看到无私奉献还能看到他英明睿智等其他方面多好。散场路上大伙儿要给我保媒拉纤儿,学嘛对象,挺有意思的。还和石总说了很多知心话,舒坦。
大饥荒时代的伍豪
调查研究、敢于认错、及时纠错…有苦不说有时并不是“勇气”和“担当”…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人民公社”或许只能存在于理想中,庆幸它的取消让大家吃饱喝暖,但大食堂败给“人性”却又不那么值得庆幸…老太太卖寿材做面条那段很棒!
怕现在不评就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