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重大bug1 剧情导向孩子父母凶手时 夜晚父母单独的对话 一直误导观众 父母是凶手 或者知道真相2 失利的教授第二次出现在影片中 缺毫无作为(一直以为教授是关键人物 付出了他的一切)3 警察明知道嫌疑人信息 却毫不调查(可能跟人物刻画有点关系 刻画的警长可能势利眼 可结果嫌疑人只是一个普通人 之前可能是什么牛逼公司的普通职工?
普通职工?
所以怕担当责任?
实在无语 本人没看这里之前 都以为孩子的死是跟国家政府有关联)4 一直以为父母知道事情真相 杀牛男车停在孩子家门前 所以找到了凶手杀牛男 这一点更加确定父母知道真相 结果最后父母也毛都不知道5 莫名其妙出来一个杀牛男 前面扯了一个多小时 现在告诉我这就是凶手??
6 结局男主与孩子母亲的对话 完全懵逼 总结 电影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剧情还是紧凑 吸引人继续往下看 个人觉得电影时长总体时间太长 反正虎头蛇尾 将就吧 我的话4.5分不能多😑 有点轻微烂了 说实话很久没看这个水平的韩国电影了。。
根据韩国三大悬案之一的大邱少年失踪案改编的《青蛙少年失踪案件》如同久负盛名的《杀人回忆》一样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让人感到愤怒和悲哀的电影,我们都希望影片能告诉我们凶手是谁并看到他们受到正义制裁,但现实是残酷的。
因为这些案件的离奇和证据链条的缺失,其破案时间都已经超出了死刑犯申诉时间的15年,成为了没有下文的悬案,让人不禁唏嘘感叹。
虽然两部电影都源自于真实案件,但对于案件的再现,二者各有特点,手法各异。
首先,与杀人回忆最后由朴海日扮演的疑似凶手也被证实并非犯人所表现出的那种凶手似乎永远无法接近的残酷相比,青蛙少年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表现悬案至今未破的无奈和绝望。
最后出现的宰牛手朱赫通过剧情的铺垫已经可以断定就是真凶,但苦于所有的一切都是合理推理,没有实际证据,姜PD的愤怒最后也败给了凶手决绝离去的背影。
当观众随着剧情的深入,同姜一起发现了凶手并希望将其绳之以法的时候,现实的残酷结尾让我们更加痛心于无法让真相昭雪的结果中。
青蛙少年用一种更直接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凶手的存在,感受到他如今的自由是多么无耻,法律上的生硬规定让某种真相难以揭开最后的面目。
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更欣赏的是杀人回忆最后的那个意犹未尽的镜头,多年之后回到案发地,已经成为商人的警察从小女孩儿口中得知那个凶手前不久又回到了这个本应平静的村庄,他只是一个长相平常无奇的普通人。
这种写意似的戏剧化结尾所传递的无奈绝望我觉得是更甚的。
其次,青蛙少年失踪案不同于杀人回忆的连环杀人,他的整个案件是不具有链条性的,是单一的个案,所以其剧情不能像杀人回忆那样拥有案件发生与警察追凶同步推进的共时性,在整个情节的设定上我觉得更具有难度,需要补白的部分更多,所以我相信姜PD和黄教授的角色应该是为了剧情而安排的,应该不是真实的人物。
可以说姜PD是最主线的人物,他一开始对于失踪案的冷血,对于节目制作只追求收视率和个人利益的阴暗卑劣,到后面真心抱歉对于事件当事人父母的诬陷和身为人父后真诚希望帮助到这些失去最亲爱的孩子们的爸妈寻找真相的正义善良,这样的一种转变让观众更能与这些可怜的父母一起感同身受,痛失子女的悲痛让最后能够真相大白成为所有人共同的希望。
杀人回忆也运用了一种人物个性的转变这样的手法,两位警官一位理智冷静,一位市井迂腐,但最后总是喜欢刑讯逼供的男人拦住了曾经理智的探员即将射出的无妄的子弹,真相的扑朔迷离和对真相的渴望让人物的性格慢慢的发生了戏剧化的转变,可以说杀人回忆里各位演员也贡献了最顶级的演技,将这些鲜活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
最后,我觉得青蛙少年的剧情硬伤就在于前后两部分的衔接不自然,有牵强之嫌。
前半部分集中于姜PD和黄教授向错误的侦查方向入手调查孩子的父母,在剧情的开头制造很多有意为之的奇怪疑点,最后再揭穿说其实只是断章取义的偏颇。
下半段进入11年后发现孩子们遗体,灵魂上重获新生的姜PD开始了真正的缉凶之路。
应该来说这两段,上段有为了填补剧情故意制造悬疑的造作,下段又回归正义之路一路缉凶缺乏真实感。
上下段从各自的部分来说叙事都算较为完整,但都有不合情理,漏洞百出之嫌,放在一起看也有前后关系不大,承接性剧情效果叠加性较差的硬伤。
相比之下,杀人回忆的整个故事连贯性非常强,从头至尾三个凶手都不是真凶,但整个剧情的推进是连续的,让人相信我们在一步步接近真相,并且最后把第一个怀疑者在之前开头埋下的伏笔揭开,让他成为案件唯一见证者,最后意外死亡,让悬案更悬,但感情的丰富度又得到了提升,可以说手法很巧妙,而且让人更被剧情所吸引。
不愧说杀人回忆是奉俊昊的里程碑式的电影。
不论电影孰优孰劣,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都是现实。
在唏嘘过了影片里的悲欢之后,真心希望天国里的人们一切都好,真正的凶手最终受到正义的审判,付出他应得代价。
现实永远比电影更残酷。
如果你碰巧看过另外一部犯罪惊悚片《杀人回忆》,那么一定能在看这部电影时体会到一种相似的基调——冰冷和绝望。
事实上,这部《孩子们》与《杀人回忆》所描述的案件不无关联,它们连同《那家伙的声音》中提到的李炯浩被诱拐事件并称为“韩国三大未解谜案”。
而这起“青蛙少年失踪案”当属三起案件中性质最恶劣,影响最大的一件,当时在韩国也引起不小的轰动,据说全国发动了将近32万的警力,可惜,仍然毫无所获。
这部影片就在20年后的今天为我们打开了这本尘封数年的卷宗。
五个无辜孩子的生命,止于那个阳光明媚的季节。
我们并没有从影片里得到对案发当天情况的过多描述,而是从之后十几年人们寻求真相的艰辛过程中,才逐渐拼凑出一些零星的碎片。
导演用了很多低角度的视角,来拍摄孩子们在山里中穿行的脚步,或许正是这种局部化的表现手法,才加重了这部电影所透出的寒气,告诉人们这是一个没人能说得清的事实:案发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在山里中嬉戏玩耍,发生了一些事情,最后演变成一堆堆白骨和一件件腐烂的衣物,以及十多年来人们对真相不断的搜寻。
当然,世界上总不乏正义人士为那些黎民百姓出头。
黄某,一个大学教授;姜某,一个犯过错误的电视节目制片人,组成了一个很奇怪的搭档,着手对这起案件进行纯草根的调查。
但是并不是说他们的执着能带来好的结局,当我们伴随着紧张的伴奏,和黄教授一起分析案件,将钟浩的父亲一步步、一秒秒地推理成杀人藏尸案的主谋时,结果却发现我们大家都错了,凶手另有其人。
而将作为受害者的父母嫁祸为凶手,这种冒险的行为也遭到了所有受害人家属的不满,黄某因为一意孤行,使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善意的起点却导致自己的被动,这本身就让人很绝望。
在观众的眼里,其实黄某的行为完全可以理解,当任何人的思维陷入一个死胡同时,如果发现了哪怕一点点零星的光亮,那么势必会设想沿着这条“出路”顺利成章的走下去。
只是,在那种情况下,那些父母们已经伤不起了。
导演似乎是刻意安排的,在案情有了眉目的时候,往往剧情会急转直下,将所有人的情绪猛地拖入谷底。
无独有偶,数年后,黄某也因为自身的偏执,使女儿陷入了危险,而且,与“宰牛男”的肉搏完,得到恶狠狠的一句“大叔,你有证据吗”,同样也让姜某陷入了无助和绝望,如今的他变得和当年的黄某一样,被愤怒冲击了头脑,做出了自认为理智的判断,殊不知,这根本就是他们脑子中的一个假想敌,仅仅凭借几个疑点就试图把嫌疑犯逼成罪犯绳之以法,后果可想而知。
结尾,钟浩的母亲看完孩子的遗骨后,含着泪对姜某哭诉:“即使是听一句,哪里有当妈妈的认不出自己孩子声音的!
”随之,道出了编造谎言希望唤起警方关注的真相。
这其中又透露了多少无奈和辛酸,看来,影片不仅对警方的破案能力提出了异议,更是对执法人员的不负责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起事件其实也是有人祸的因素在里面的。
根据韩国刑事诉讼法第249条规定,死刑犯的诉讼期限为15年。
这起发生在1991年的案件,如今,早已过了这个期限。
真相至今没有大白,罪魁祸首仍然逍遥在法外。
这注定不会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感觉畅快淋漓的电影,但是会传达给我们一个信号,其实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尊重,而同时,不论我们的命运有多么不济,生活总会像钟浩背后飘扬着的红色斗篷一样,永远以某种方式继续着。
本片根据韩国三大悬案改编,另外两起案件已被拍摄为影片《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均获得了不俗的票房与口碑。
题材这次是非常好,演员的表演也很有感染力,导演很具有引导功力,前半段大家都开始怀疑家长,后半段也开始对戴帽屠宰者愤怒不已,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就本片来说略显冗长,导演的主观想法表现有些多,过于肯定凶手是谁的做法和另外两部《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尽量只是摆事实的做法相比较,略显震撼力小了一点,戏剧张力大了,可是牺牲了真实性的强度,这对于一部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电影来说,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有关此案的线索 :1.两个报案人 韩国文化日报称,在2002年9月25日下午6时许,有一名听起来年约40岁左右的男性打电话至报社,称青蛙少年埋在大邱卧龙山。
而在同一天(可能早于下午6点),一名姓吴的先生已经发现尸体,并向警方报案,尸体发现地为卧龙山山腰城山高校的校区施工现场。
但吴先生并非此报案男性,因此警方开始追查这名男性。
2.死因 早期警方公布的死因为“低温致死”,至当年11月,经过庆北大学法医小组鉴定,在其中3名死者的头骨上发现了被钝器击伤的痕迹,并因此断定死者为他杀。
同时据发现尸体的吴先生称,尸体在发现时就以叠罗汉的状态相互压在一起,在最高层之上还压着一块大石头,有很明显的他杀痕迹。
3.子弹 尸体附近发现十多颗不同种类的弹头及弹壳,而卧龙山附近有军队的射击场,警方当时怀疑有可能为附近军人子弹误杀,军队极力反驳。
其中四具尸体的头骨之上有类似弹孔的洞,这一点有法医不认同,同时弹头及弹壳距离不远,有近距离开枪的可能。
但也有可能是孩子们在抓火蜥蜴的过程中在地上无意中发现弹头及弹壳,于是由抓火蜥蜴转为了拣弹壳。
(第三条的弹孔伤最终是否被定性为第二条所说的钝器伤暂时还不明确) 4.第一案发现场 现场没有头发,因此许多人对于遗体发现处是否为第一案发现场表示怀疑;同时尸体的牙齿大量缺失,更令怀疑加深。
(法医调查并未提到面部遭受重击导致牙齿脱落,而众所周知肌肉脂肪等组织会腐烂,但是牙齿头发及骨头则很难被氧化,牙齿和头发这两个疑点增加了很大的移尸可能) 5.衣服缠绕 五个少年的衣服以一种独特的形态系住,专家称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系法。
(具体系法未知,可以试想如果是系成圈状,可能是被凶手集体捆绑为一堆,随后进行虐待。
) 在本片中,导演为了表现自己的观点,将第三和第四疑点丝毫未提,这样和影片中那位教授不是就一样了吗。。。
本人是今天上午才第一次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后看了一些分析以及评论。
都觉得是屠宰场男或者是钟浩家人所为。
接下来我讲讲我的看法,先将影片时间倒退,到一开始的地方,小钟浩披着红披风一路奔跑,说披风碰着地就会死去,那么这一说法是如何灌输进小钟浩的脑中的呢?
我们暂且把这个放在一边,影片放映至3分45秒时,有一个小朋友跑过去帮钟浩将披风系紧,说这样披风就掉不下来了,当时导演给了捆绑手法的一个特写....这个捆绑的小孩儿叫元吉,也是受害者之一。
接下来有一个人被轻描淡写的带过了一下,影片放映至一小时13分50秒时,钟浩的父亲和元吉的父亲在小饭馆喝酒,有一个青年让元吉的父亲少喝点酒,他叫元石,是元吉的哥哥,元吉的爸爸说他现在不是听老婆唠叨,而是听孩子们唠叨..这个时间是2001年之前(因为钟浩的父亲当时说自己得癌症了,死于2001年),那么孩子们能唠叨证明已经有独立的想法了,最起码也是7岁以上.因为韩国规定说男18岁以上就可以结婚,就是说这位哥哥至少25岁以上,..那么10年前1991年孩子们失踪,这位哥哥15岁,年龄有差,那我们再看看韩国兵役法,其法规定男子在20岁至30岁必须服兵役,兵役等级分为5级: 5级已经是得过严重疾病但可独立生活者,短期军事理论培训 4级是身体较健康可尝试1年的简单军事训练 3级是22个月,身体受过伤但恢复良好,可执行军事任务 2级是26个月,是基本现役 1级是3年,是身体状况特别好而且本身从事相关行业者,一般为空军和海军。
根据影片介绍捆绑手法是水手经常用的..在尸体旁也找到了一些子弹....好了,我就说到这里,接下来你们猜...因为我也是推测的,所以不能妄下评论....不喜勿喷!
杀人三部曲与其说是代表了韩国电影的发展或者所谓的韩国导演的智商,不如说是韩国导演对于社会责任的反思过程。
第一部‘那家伙的声音’对结尾的处理让人脊背发凉,好似在倡议大家把那个罪犯找出来。
第二步导演开始有目的地让观众参与发掘嫌疑人,但结果是徒劳和无奈的,导演开始有意识地发起人们进行反思,而反思什么,则在第三部中给了明确的答案。
第三部中导演不仅明确了嫌疑人,还让男主角代替观众对嫌疑人进行审判,从而让人们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找到某个案件具体的嫌疑人不如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和法制的变革来得重要!
当然作为电影的本身而言,第二部的手法和戏剧张力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
本来也是因为对真实的悬案很好奇,看了几部电影,关于孩子们,本来肯定没有结局的。
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很可怕的是凶手也许就在那群孩子里…开始怀疑的是那个教授,一直说奇怪的话,而且故意避开他母亲和父亲的反常理由,直到记者在发现尸骨时揭穿他,觉得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研究人性的课题。
后来过了好多年发现尸体的时候又觉得一直以来查案的钓鱼的警官有些奇怪,当时记者先去找的法医老爷爷,法医最后说本来是可以破案的,但是找不到匹配的凶器,想不出他用的什么…然后他去找警官警官直接说是用饼干什么的给孩子然后当时他带记者去钓鱼说一定有什么吸引了他们,镜头回放到孩子们走在河边有人给他们看钓到的鱼,然后他说那个人我见过总来钓鱼,我很纳闷法医都不知道他怎么知道?
当然他也没提到凶器,我觉得可能是他第六感又来了……因为后来记者说你见过他觉得是为什么不抓他?
他说脑袋想但不一定那么做,我想可能是他没有孩子,不能感同身受,对这件事已不再抱希望。
这个对比从后来嫌疑人拐记者女儿记者突然从迷茫到爆发去追那个人直接质问他的反应可以看出来,是感同身受了。
最后记者听警官说到那个人,就开始去追查,甚至去了他家里看见照片,小孩喜欢的游戏卡片,绑着孩子们的系法,关键就在这里,这个男的看外表也就30上下的年龄,记者当年25岁以上,过了20年成为中年大叔,所以对峙的时候他台词很少却对愤怒的记者嘲笑的大声说了一句大叔~也就是说凶手当年只有10岁不到!
仔细想想具体丢了几个孩子没人知道,并不是全村所有孩子都丢了,而是去报案的才算丢失,也就是说其中一个孩子可能回来或者并不是这个村子的孩子互相认识一起玩都是可能的,说到这不知你们是否想到当时出村子的时候他们几个不是一起出的,一开始镜头给那个披着红披风的男孩儿,这是在强调他,打一开始就在他身上下了伏笔,大家可以往回看,往山里走的那条路上才有孩子们在一起的镜头,当时最大的那个孩子问他跑什么?
旁边的说他怕披风会掉下来说会死,他叫住红披风男孩过去做了一件事:把红披风给他系了个结在身上!
他当时就是那样的习惯,而且后来在屠宰场,那两个员工说现在杀牛都用电了,说那个嫌疑犯还喜欢用工具,同事说听他说是觉得老方法好!
老方法?
不就是他原来杀死同伴那种亲自下手的感觉么…我要说的就是这样。
其实证据还在,他家里盒子里面的小孩的旧物应该是那几个孩子的,还有后来有一幕他妻子独自在家看新闻的画面只有一句新闻:某某学校两名学生又丢了…说明他又做案了而且他喜欢留纪念品,那个盒子里很可能有证物。
当然一切都是因为电影猜测,真实事件肯定不是这样。
愿孩子们安息吧,如果我说的不对就当我多想了,呵呵
影片发生在1991年,有五个少年在山上玩的时候走失,下落不明,五位家长连忙到警局报案,警察却以马上大选为由拒绝了,称孩子们只是在山上玩还没有回家。
直到案件升级,媒体介入,警察开始大范围寻找孩子,可是仍然没有结果。
在调查这个全国瞩目的案件中,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内容造假的制片人开始调查这个案子,在他们调查下,怀疑是其中一个孩子钟浩的父母杀了孩子,并埋尸家中。
当然,在那个破案遇到瓶颈的关键时候,哪怕是有一点点可能性都要追查到底,虽然种种迹象都指向他们,可是当教授和制片人带着警察搜遍了整个家也没有结果。
案件一直没有进展,直到2011年,上山采栗子的人发现了五个孩子的骸骨,这个案子才有被翻出。
经过法医鉴定,孩子的头骨受到重创,并且手脚都用一种特殊的系法绑住,在临死前也受到过虐待。
影片到了最后,凶手仍然逍遥法外,就算是现实中,这个案子早就过了诉讼年限,无法再继续为死者伸冤。
单就影片而言,看过之后有许多的疑点,在影片开场时,一个孩子披着鲜红色的斗篷奔跑,他说要是斗篷落地自己就会没命的,小孩子的想法非常单纯,一定是有人灌输了他这个想法,他才信以为真。
还有另一个大一些的孩子帮他把斗篷系在腰间,那个系法怎么看都觉得熟悉,和凶手有什么关系呢。
虽然没有在钟浩家里找到证据,可是夫妻俩的行为很可疑,老奶奶的手势到底暗示了什么。
在片尾钟浩妈妈回忆时,接到了电话后对钟浩爸爸说我们去那里看看吧,要知道那时候还没有确定孩子已经死了,要去哪里呢?
在找到孩子们的骸骨时,钟浩妈妈的反应就很反常,像早就知道了一样,也没有像其他母亲一样去确认尸骨。
影片中成东日饰演的警察也非常奇怪,怀疑屠夫杀害了孩子,还说当时有目击者看到孩子们口袋里都是零食,为什么当时案发的事后没有报出,也没有根据线索去调查,反倒透露信息给制片人,让他去冒险一探究竟。
那个屠夫为什么会半夜出现在钟浩的家里,没有进门只是在门口停着,和钟浩家有什么关系呢,事后制片人在他的家里找到了女孩子的头绳和他的一寸照片。
那新失踪的两个小女孩去了哪里,是否也和这个案子有关呢。
这部影片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任何一个主要参与者都存在可疑的地方,相信真实的案件一定比影片更加让人心痛,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被世界温柔以待。
方君崇拜多年的编剧、导演徐浩峰,在《刀与星辰》(强烈推荐这本书,我看过不下20遍,写文章经常抄它)里说过一句:一流的侦探片都是不结案的。
说到不结案的优质侦探片,在我印象中首当其冲的,是“韩国三大未解悬案”:华城连环杀人案、李炯浩被诱拐、青蛙少年失踪事件。
长于现实批判题材的韩国电影人,先后将三大悬案改编成电影。
驰名影坛的《杀人回忆》(2003)、《那家伙的声音》(2007)分别根据前两个案子改编。
而三起案件中性质最恶劣、影响最深远的青蛙少年失踪案,也在2011年被搬上银幕,完成了三部曲的终极一击。
▲《孩子们》1991年3月26日, 5名大邱少年上山抓火蜥蜴(媒体把火蜥蜴误报为青蛙,青蛙少年因此得名),从此杳无音信。
家长报警后,官方动员超过30万人,对邻近山区进行了地毯式搜索,最终全无结果。
4年后的一天,电视制作人姜志胜被放逐至大邱。
他发现轰动一时的青蛙少年失踪案,在当地仍有着极高的关注度。
姜志胜在事业上野心勃勃。
他被放逐,正是因为搏收视率而不惜在节目中造假。
如今,他期望借助调查悬案,扬名立万,东山再起。
与此同时,一个大学心理教授黄祐赫引起了他的注意。
关于少年的离奇失踪,黄教授有着一套独特的构想,让姜志胜看到了事业的转机。
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黄教授,活脱脱是一个东方的神探夏洛克,气质有型,风度不凡,一言一行都像是荧幕上穿越过来的高智商破案天才。
他又是引经据典,又是逻辑推演,又是分析心理,不断指出案情中的疑点:失踪孩子之一的钟浩才外出几个小时,母亲为什么慌忙报警?
两个月后接到自称儿子打来的电话,母亲为何如此淡定?
而录音中长达17秒的沉默,又藏着怎样可怕的真相?
最后,他得出结论,钟浩的父母存在重大嫌疑。
而在两人登门探访之际,更多诡异离奇的线索出现了:钟浩奶奶对着儿子作出砍掉两人头颅的恐怖手势,其中有什么含义?
黄教授上个厕所,钟浩父亲为什么紧张跟随并撒下弥天大谎?
对此,黄教授一一作出天衣无缝的推断,进一步确认:钟浩的父母一定就是杀害五个孩子的凶手。
被黄教授有理有据的分析彻底说服,同时也渴望借此重回事业巅峰的姜志胜,对此如获至宝。
两人一拍即合,制作一部揭秘真相、曝光真凶的纪录片。
他们找来大批警方和媒体,在钟浩家敲墙掘地,抽干厕所,高调寻找着孩子的尸体。
然而,新砌的墙下,并无预想中的骸骨,厕所中抽出的童鞋,属于一名女孩,钟浩的父母泣不成声几近崩溃,警方已经没有再挖的意愿,媒体也开始失去耐心……随着疑点不断排除,胸有成竹的黄教授,逐渐现出了暴躁抓狂的一面。
原来他为了使自己的假设成立,刻意隐瞒了许多线索,他的理论,本就千疮百孔,不堪一驳。
最后愿望落空的他,失控呼喊着:这不可能,凶手就是孩子父母,他们转移了尸体……媒体的镜头下,他原形毕露,宛如一个小丑。
时光荏苒十年,一次偶然,让孩子们深埋山下的遗骨重见天日。
闻讯赶回的姜志胜,见证了这一时刻,也发现了新的线索。
随着证据不断指向一个男人,他的女儿也陷入了危险。
影片的最后一幕,摇身变成紧张刺激的悬疑惊悚剧:姜志胜只身闯入屠宰场,跟疑凶正面对峙。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段是主创脱离现实,完全原创虚构的。
按照商业片走向,这里完全可以处理成姜志胜拼命制服了凶犯,给现实中未结的悬案,画上一个英雄主义的句号。
然而姜志胜与宰牛男的搏斗,却以鼻青脸肿的失败告终。
对方恶狠狠地丢下一句:大叔,你有证据吗?
然后扬长离去。
那一刻,姜志胜突然陷入了极度的绝望中,并不是因为他没能制服凶手,而是他恍然发觉,此刻的他跟当年的黄教授一样,已经被一厢情愿冲昏了头脑。
他自认为证据确凿,判断理智,但其实这个宰牛男人,也跟钟浩的父母一样,只是他脑中的执念。
仅仅凭几个疑点就咬定凶手的他,俨然成了又一个黄教授。
最讽刺的是,影片中黄教授登场时,正在向学生介绍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的理论。
他引用了一个案例:美国的一个邪教预言了世界末日,但到期并没有实现,信徒不但没有幡然醒悟,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念,认为是自己的虔诚感动了上帝。
信徒绞尽脑汁证明自己信仰的合理性,不惜扭曲现实和常识,达到认知上的协调。
正是学识渊博、对人类心理有着深刻洞悉的教授,却无法避免成为了失调的牺牲品。
可见这一人性的弱点有多么强大和可怖。
看《孩子们》给人一种复杂的体验:三番五次地,每当案情展现出一丝曙光,情节就会急转直下,把我们的情绪再度拉回一望无际的黑暗中。
命运如此强大而残忍,似乎它才是那个凶手,紧紧攥着孩子们被害的真相,稍微摊摊手诱惑一下我们,就藏了回去。
它戏弄着主角和观众,我们几乎可以听见它的狞笑:愚蠢的人类,你们不配知道真相!
不像很多悬疑电影,《孩子们》并没有故布疑阵、巧立误导,试图给出一个碾压观众智商的结果。
它做的更出色,不动声色地,把原本置身事外的观众,也拖了下水。
我们无法否定,前半段大家都对钟浩的父母疑窦丛生,后半段又对宰牛男满含恨意,在那么一刻,我们都确信过他们就是罪犯。
这何尝不是主观判断。
在嘲笑黄教授、姜志胜偏执的同时,我们也难逃他们的同类。
宰牛男究竟是不是真凶,电影并没有下结论。
但看社交网站上的评论,很多网友认定他就是,并咬牙切齿地表示法律制裁不了凶手,只能靠蝙蝠侠、惩罚者来法外行刑……
片中的制片人、教授和警官,分别代表了传统侦探电影中的三种主人公:不屈不挠的媒体人,高智商的学者型侦探,以及嫉恶如仇的执法人员。
而在影片反商业的叙述中,他们无一例外的惨痛失败,让人倍感无奈和无力。
根据韩国刑事诉讼法,死刑犯的诉讼期限为15年。
于是,这起发生在1991年的案件,罪魁祸首仍逍遥在法外,并且将永远逍遥法外。
真凶伏法的侦探片,固然让人精神振奋,但将真凶留空、让谜底扑朔,确实能唤起更悠长的回味,带来更深刻的思考。
每次谈到韩国现实题材电影,总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是:我们国家明明不缺素材,为什么拍不出这样的作品?
放在本文的例子中,这不难解释:通过银幕直面一桩未结的真实凶案,并不是一件商业前景乐观的事。
毕竟大部分观众是去找乐子的,不想被提醒着沉甸甸的阴暗现实。
扫一眼那些票房最高的国产电影,它们大部分都是喜剧。
其实,我们不缺此类电影,近两年就有2015年的《东北偏北》,2016年的《黑处有什么》(这个案件跟《孩子们》一样都发生在91年)。
但它们的票房都卑弱到不值一提,除了在小众圈子收获好评,没有激起一丝话题波澜。
在这样一个电影市场中,只有那些最“傻”的人,才会去做更多类似的尝试吧。
▲《东北偏北》而作为对比,无论是《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还是《孩子们》,在韩国都横扫了票房。
很多影迷羡慕韩国,他们的电影可以改变国家。
但我更希望,那些缺少戏剧性的现实故事,那些浓墨重彩的社会底色,那些潜逃的凶手和不明的真相,也能被广大的中国观众喜闻乐见;那些不结案的华语侦探片,也能成为票房和话题的宠儿。
到了那时候,我们的电影,一定也有了改变国家的力量吧。
这部电影给了我《杀人回忆》的感受,但是震撼不够!
看完杀人回忆我是蒙了很久的这部电影有点金基德的味道,但是逻辑推算比较不合理,这是改编电影,杀人凶手还住附近这个改编是否合理,就没有杀人回忆那么严谨了但是催泪的是父母的伤痛看完第一感觉,觉得对不起父母,也许会牺牲自己生活一直去寻找一个人的只有父母爱人,老公也许都已经放弃了,只有父母才会如此执着孩子死前很痛苦,是折磨这些父母一辈子的痛苦那个警察早说过,是让这些父母再死一次那些父母轻易相信神婆的话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他们不是没有理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这些孩子的人只有父母才会无私,如果今天我花了40元去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也许就是精神刺激一下而已。
真正好电影似乎都是只能网上看到。
前半段我也被误以为是父母是凶手,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错误······伤痛真的会杀死人的所有才有那么多人愿意失忆,愿意自欺欺人的生活,只要不要感受到痛苦当痛苦无法承受的时候,勇敢的死亡解脱,剩下的人只能自我麻痹那个教授说的故事,似乎暗示什么,但是让我想到了身边的人,是不是都在自欺欺人的或者,因为神话不能破灭,信仰不可以倒塌,如果什么都不信还怎么活我从来不看社会新闻,直接看娱乐新闻,宁可看谁和谁怎么了我也不愿意面对社会的种种鸵鸟也罢自欺欺人也罢我只想自我麻痹中国的很多新闻都可以拍成这样的电影,可是电影院放的却是3d肉蒲团也许是我悲观我不想再当鸵鸟了不想当温水青蛙可是很清楚 不面对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当面对太痛苦的时候不如逃避如果还可以承受面对的结果时候,去改变吧,用自己的努力或者其他途径如果我可以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不剪辑的也许就是幸福的时刻但是我决定面对在还有控制力的时候我知道在不知所云 懂得就懂不懂也无所 欣赏一部好电影就够了
韩国三大未解谜案,,,还差一部木看了
拍的不好
煽起来没完没了,要真拍成个控诉片貌似也挺好,但这野心也明显是不要太小,也就别悬念不悬念的了,根本就兜不住...
觉得不如前两个案子那么有紧迫感,三个未解案件里最接近真凶的一个,结局还是让人那么痛心
前面铺垫的地方让人昏昏欲睡,当凶手终于跳出来之后的三四十分钟才是全片的亮点。所有的配角都很出彩,主人公的设定却显得苍白无力。
时间就像泥土之上的层层落叶,掩盖着一段令人无法释怀的伤痛。
还是有点糊涂
其实讲的是人生如何被改变
好平一部片子,剧情和表演等等都没什么起伏和记忆点。
三大谜案之二
泪奔TAT
对这种必须非法制裁,去你大爷的证据
没什么紧张感
至少比《那家伙的声音》强多了,拿这片子和《杀人回忆》比是不公平的,《杀人回忆》是现象级的。作为类型片本片相当值得一看。至此,韩国三大迷案改编电影都看完了。
知道凶手却没办法置之于法的结局太苦了
装了几个镜头,后面不会装了。
夹边沟了 失望
从始至终弥漫的悲伤气息给电影定下一个悲观的基调,毕竟在互联网发达的年代稍微动动手指就能知道整个事件的经过,所以导演没有刻意回避结果的基调无可厚非。而电影中两次寻找嫌犯的过程都不是由警察主导的方式进行貌似导演又想跟我们说明点什么,但如果改由警察去破案是不是就能避免片中的鲁莽行为呢?
另外两起案件已被拍摄为影片《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
现在评论过的人还少,估计破万后也就大概6分上下的水准吧;建议大家百度追剧好了,这个实在没意思,给人很多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