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探了一下拍电影的过程,伍迪艾伦本身就是大导,拍电影的情节肯定很真实。
中国摄影师的普通话真是欧美电影里最标准的了,一句 妈的 振聋发聩。
天才的导演沦落到跟胸大无脑的女模特过日子,这俩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女模特相信伪科学的减肥训练营,矫揉造作的演技等等。
而导演疯疯癫癫的,有把电影视为信仰的激情,让我想起了巴比伦里把所有人都pushed to the limit的那些片场,电影把现场所有人都快逼疯了,收音员热死在隔间里,群演演了一遍又一遍,主角在不断的骂娘,一点响声都弄得被整个剧组问候老妈,然后留下了将军在透过远方战场卷起的漫天尘土的落日余晖下亲吻爱人的镜头。
(不得不说罗比真是很厉害的演员,她能把那种带有live to the fullest/there‘ no tomorrow特质的角色演的十分到位)导演和模特的关系也很扭曲,导演说过不可能娶她,女模特也并不关心导演,在得知导演和前妻复合的时候关心的只有她是不是会在电影里出演。
总感觉年纪大了之后的感情就是忍受,过大的生活压力让人没有办法在感情上投入精力去寻找下一个伴侣,一个人独自生活又会难以忍受,所以只能忍受。
我很诧异导演可以忍受这种感情,而且这种关系好像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总能在生活中听说或者电影里出现。
这也太可悲了吧。
伍迪艾伦最近负面新闻不断,媒体也是很不给面子,纽约的一个雨天很可能不会上映,甜茶傻脸都捐出了片酬。
anyways作为他的忠实粉丝,对他的喜爱还是丝毫不减。
昨晚看了他02年的好莱坞式的结局,一如既往的有意思,心情抑郁的时候看他的片子是很好的选择。
伍迪艾伦,一个说脱口秀出生的瘦小犹太老头,在他的电影里嬉笑怒骂之中看到了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
他自己编的故事很精妙,经常看到一半就猜不出来结局到底是怎样的,这可能跟我的阅片量阅读量也有关系。
这部作品仍然是喜剧,仍然是纽约,他扮演的还是他一贯扮演的手舞足蹈神经兮兮的聪明老头。
曾经他是个好莱坞赫赫有名的大导演,现在却不得不拍一些除臭剂的广告,就在最低潮时,她的前妻为他争取到了拍片子的机会,他需要和她前妻的未婚夫,精明的制片商哈尔签约。
虽然极不情愿,他还是做了。
结果他竟然因为心理原因突然失明了,在接下来的几周靠着翻译和他前妻打掩护拍完了电影,上映前他恢复视力了,但是片子一塌糊涂,受到了美国观众的一片恶评,但是却出奇的被法国的影评家欣赏,后来和前妻和好如初,一起去巴黎了。
哈哈哈。
这部片子虽然不是纯粹的喜剧,不会像周星驰吴君如般让你一直哈哈哈,但是有些地方还是会让你笑的岔气,并且你也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很喜欢那一段,他去咖啡馆见一下前妻,本来是要聊电影工作上的事的,结果说这说这就开始大声抱怨原来的她的所作所为,后来拉回正轨,然后在对话中又开始对往日的爱恨情仇无缝连接的说出来。
最后在叽叽喳喳中前妻仓皇而逃阿哈哈哈,其实这也和后来前妻对他的未婚夫说“我一直都爱他”呼应了。
这就很生活,只不过更加放大了,更加激烈了而已。
还有要和哈尔单独聊天,他数着步子,走到他以为对的地方往下坐的时候,给我笑死了,太滑稽了,他的肢体语言很搞笑。
最后这个很可爱的老头成功追回前妻,胜利!
关于瞎子“瞎导”这一点也是很有意思,女演员穿着三点式不知情地勾引他,超级茫然尴尬的场景,他自己看了成片就说一塌糊涂,就是瞎子导演的,竟然获得法国人“50年来最棒的美国电影”这简直讽刺的阿哈哈哈哈哈。
不说了,五星推荐。
都是因为这个干巴瘦的小老头——伍迪艾伦我太喜欢老头的电影风格了,我觉得一切的缘由都是爵士乐、混乱的生活、乱七八糟的爱情以及影片中主人公自然流露出地对生活永不满足的得波得,这一切都能让我联想到自己的日常,无不充斥着戏剧性的变化。
你要知道我看电影时是多么的随意,当时我正在家里用空气炸锅烤苹果脆片,本来我是打算烤好了吃早餐用的,结果没想到烤了1个半小时都没有烤脆,我不得不打开电脑,把许久以前就下载在桌面上的《好莱坞式的结局》打开看,作为消遣,同时也预防自己耐性等到极限时,会把空气炸锅给砸了。
故事的开头一点都不吸引人,以至于我一边看一边鼓捣空气炸锅,忙着给苹果片来回翻面,没太在意电影在讲什么,直到瓦克斯曼的前妻在帮他争取导演工作的时候,我才弄明白一点剧情。
生活就是如此戏虐,当你步入中年之后,无论你之前的工作做得多出色、多卖力,你依然可能会面对失业,找不到适合工作的窘境。
瓦克斯曼显然是愿意接拍这部片子的,尽管他知道这样接活谈不上体面,但毕竟这样的大制作要比接拍杀虫剂广告要光鲜一些。
托前妻的关照,他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接下了这部片子,前面啰啰嗦嗦讲了半天,直到电影开拍,瓦克斯曼的突然失明,故事才算正式开始。
你不要觉得瓦克斯曼的突然失明是个无厘头的梗,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身体的确很容易感到不适,伍迪艾伦之所以能收获一票我这样的影迷,原因就是看似俗套的老梗,却被他拍得妙趣横生,我觉得这和伍迪艾伦的强项——极强的台词功力不无关系。
我个人认为伍迪艾伦是一个在台词上追求细枝末节的导演。
比起一些大制作,我更喜欢这样的文艺喜剧,搭配早餐、午餐、下午茶,那种绝非精美的家常便饭最为适合。
一个瞎导演依靠“完全不懂导演是干嘛的”翻译做配合,必然笑料百出,那些不专业的“眼睛”完全看不出影片录制过程中好赖,演员演的如何?
摄影机位是否合适?
等等,只能告诉瓦克斯曼这条拍的行,那条也行,瞎导演只能照单全收,浑水摸鱼。
你能从中感受到的是一个过气导演对于一份工作的渴望,是那种冒着电影可能报废、高额投资可能打水漂的风险,在片场兢兢业业的演戏,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生计,人生如此,说的不过如此。
这让我不得不想起,有剧照来我家借景拍戏的场景,我家站满了一屋子剧组的人,导演就坐在我的床上指挥着演员一遍一遍地拍着同一场戏,录音师还很热情的告诉我,不要出声,因为他能听到任何细微的声响。
伍迪艾伦活生生把他所经历的那些片场故事拍下来给我们看。
我相信这些场景大多都是他曾经经历过的,是从一个毛小伙子,对导演一无所知开始执导,直到有一天做成了专业。
盲人的状态,或许在描述他自己年轻时盲目瞎指挥时的样子罢了。
伍迪艾伦的电影,没有那种出奇的神作,只有贴近日常生活的小诙谐。
如果你也对伍迪艾伦的电影感兴趣,不妨找这部影片看看,伍迪艾伦就是那种不是所有人都会爱的导演,我相信这部电影如果是我老公看,他一定会在看的过程中睡着,但我却看得津津有味,并原谅了花了3个小时才给我烤好一顿早餐的空气炸锅。
影片最后我想推荐一本书,伍迪艾伦的《我心深处》,是我去阿那亚度假时在理想国书店里看到的一本伍迪艾伦的采访式回忆录。
书中记载着伍迪艾伦从事导演工作的点滴回忆,有别于很多企业家的自传,完全没有任何渲染成分,只有他对于电影,对于自己工作的个人看法。
等我看完再写写对于这本书的看法。
伍迪艾伦自己主演自己的片子时,总是喜欢唠叨,让人很无奈。
不过这部片子唠叨的恰到好处,没有影响到其幽默的情节。
里面摄影师的中国话实在是非常搞笑。
讽刺,大大的讽刺,不愧是伍迪艾伦。
我们很多时候不相信自己的眼和心灵,只迷信于权威。
只要权威人士说一样东西好,那它肯定是好的。
但你有一颗心,我有一颗心,虽然都是血肉构成,但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却不可能完全相同,也不应该完全相同。
艺术,这两个高冷的字眼把多少人拒之门外,因为有些真正的艺术作品确实是一般人理解不了的,但这不意味着所有荒诞的都是艺术。
人们被告知什么是伟大的艺术品,但往往却搞不明白它们伟大在哪里。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认知,即看不懂的才是真正的艺术,特立独行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但这样的认知是正确的吗?伍迪艾伦的电影素来以无厘头、荒诞闻名,这部《好莱坞式结局》也是如此。
在这部电影里,他本色出演,也是一个导演。
再拍一部电影的过程中突然失明,一路靠别人的“帮助”拍完了电影。
电影拍完了,他的视力也恢复了,他本人认为这一定是一部超级垃圾的片子,其他人也这样认为。
但电影试映后,却受到了法国影评届的高度赞美,说他的这部电影是几十年来最好的电影之一,还邀请他去法国拍电影。
如此反转的结局,正是伍迪艾伦的用心所在。
私以为他是在批判一种普遍的认知,即观众对一部电影好坏的认知很多时候是建立在专业影评人的评价之上的,换句话说就是只要专业人士说一部电影好,观众就失去了自己的判断,也跟着认为它好,尽管到最后也不知道好在哪里。
伍迪艾伦想表达的可能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不应该受到别人观点的裹挟。
你看到的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评判的标准只在于你自己的眼睛和内心感受。
伍迪艾伦的每部电影都有一个讽刺点,他总是借助电影来讽刺现实,无论是爱情,宗教,电影,性别歧视还是社会现象,而这也是我喜欢他的电影的原因之一。
当然他在这部电影里用戏谑滑稽的情节讽刺了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过程,但是伍迪和女主的圆满结局又何尝不是伍迪对爱情的一种向往和期待呢,现实中坎坷的感情经历是否也让伍迪有许多问号呢,他的很多电影里其实都隐藏着他对爱情的探索和渴望。
最喜欢电影里的最后一句:也许,每个丈夫都应该瞎一段时间。
哈哈哈
先不说早上下载看伍迪艾伦的《好莱坞式结局》开场15分钟之后我的心跳是如何加速的——我快要在这个位于巴黎villejuif的狭小的房间里面爆炸了——如果游飞、姚婷婷等等当时都在场的人都还有印象和良知的话,他们肯定不会说我是在无理取闹——但我的确是在2009年的那个课堂上面首次提出了几乎和这部伍迪艾伦2005年的戛纳开幕电影的创意一模一样的创意有没有!
都是说一个导演眼睛瞎了还要继续假装拍戏的故事有没有!
我带着激动、恨铁不成钢、感叹命运、生不逢时、崇拜、批判等种种复杂的情感看完了影片,还是折服于伍迪艾伦独一无二的幽默和丰富立体的人物性格设计之下。
伍迪艾伦,总是这么好玩儿。
好玩的不仅仅是他导演的作品,他电影里的每一项构成都值得单拿出来玩味。
几乎在每一部有伍迪艾伦自己出演的电影,他演的都是神神叨叨的变态,离过婚,有才华,讨人厌,话密,不是一般的密,永远都在到处寻找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到底是干嘛使的?
对美国人来说,是不是相当于板蓝根藿香正气水啥的?
睡不着要吃阿司匹林,慌乱的时候也需要口服阿司匹林来镇静。
在电影里,伍迪艾伦扮演的导演,瞎了。
他居然以全盲的状态导演的一部电影,从头到尾的盲!
而因为导演本人本来也举止奇怪,所以居然得以蒙混过关。
而这部瞎导的电影在法国被奉为天才之作,一如无数欧亨利的结尾。
但我最爱的还是电影里随处可见的戏谑。
如果伍迪艾伦不说,外人永远不会知道他在电影里反讽了谁,或许也不是单个人,完完全全是一种现象吧,但以伍迪的资历、地位,完全由他高兴就好,在电影里随便讲他大半辈子的所见所感、个人经历——主动想被导演潜规则的女演员,忙碌的“精英”商人,瞎jb拍的导演,里面还小小讨论了艺术跟商业怎么平衡的问题,制作人大喊,别他妈瞎话钱了,导演说,那不行我他妈就得花,这是艺术!
姜文也爱讽刺影评人。
不仅是若干个公开场合,说自己的电影是“包饺子给猪吃”,《邪不压正》甚至请来了史航扮演影评人,在里面史航没看过电影、也不会写字,但却对电影指指点点。
天才都挺狂的。
说一个让我开怀大笑的情节:伍迪复明以后,看到陪伴在侧的前妻,大叫“你太美了!
”前妻说,怎么,我以前不美吗?
伍迪说,不不,你本来就很美,但以前是pretty,现在是beautiful!
每个丈夫都应该失明一段时间。
结合片名,开头五分钟就猜到结尾了,但剧情发展还是让人觉得厉害,简直异想天开,又是一贯的轻松深刻。
故事完全包含着woody allen对自我经历的讽刺,其中几个桥段对于对白类型的开拓又惊艳了,然后不断累积对美国电影产业的讽刺,最后再是对欧洲艺术电影的讽刺,解构的东西完全用活,学习,还是学习,真不知道woody allen的脑子怎么长的。
伍迪访谈
随便一提,对我个人而言,我的所有电影中最令我震惊的是《好莱坞式结局》居然没有被观众看作一流、非凡的喜剧。
我很惊讶观众居然不接受这个故事。
我觉得这个点子非常有趣,我也十分巧妙地将它融入了电影之中。
我很滑稽,蒂亚·里欧尼表现也很出色。
我觉得这是一个简单、有趣、可行的点子,查理·卓别林、巴斯特·基顿、杰克·莱蒙和沃尔特·马修都能拍。
我认为无论是台词、表演、拍摄、笑料、场景,我都没有搞砸。
当我把电影放给第一批观众——电影编剧看时,他们说"这部电影简直太了不起了。
这是你最喜剧的电影之一。
"但随后的反响却不是这样。
我非常震惊。
不过,票房如何对我来说无关紧要,电影的投资不多,在世界范围内上映还是小赚了一笔。
这之所以是所有电影中令我最意外的是因为我通常都不喜欢我完成的作品,但是这一部我却很喜欢。
虽然我知道很多人不会认同,但在我所有的喜剧电影中,我还是把它排在前几位。
【伍迪·艾伦, 2002】3.5 很聪明的剧本,仅仅一个心理眼盲的设定,就让一个普通的拍电影过程,变得趣味横生,侯孝贤在《悲情城市》里让梁朝伟演一个哑巴,也是异曲同工之妙;片中出现的华人摄影师和翻译,有点丑化,有人说和他合作三次的赵非可能是原型,估计合作中至少有沟通不畅的地方;
哈哈哈哈,还是很欢乐。所以后来小老头就跑到欧洲拍电影了是吗XD
故事有点二。居然yy自己拿过两次学院奖!
哈哈哈哈哈哈中国摄影师和法国影评界躺枪(赵非一脸黑线。
笑料属于接近现实不夸张的类型。全片毫无波动的看完,并没有什么记忆深刻的点。包括感情线也太突兀了,分开十年了的情侣,哪能通过几个星期就又重新爱上
与上一年的玉蝎子的魔咒同样讲述了一个“灾祸临头焉知非福”的故事。幸福是相同的,收获了爱情,不管是破镜重圆还是欢喜冤家,总之收获了幸福。而不幸却是变化的。前者经历了催眠,本片遭遇了眼瞎——希区柯克曾经人在现场却从不看镜头,伍迪艾伦这回则是人在片场什么都不看。不过,感觉出了毛病的似乎不只有眼睛还有耳朵?主人公怎么会一并丧失了听音辨位的基础功能,始终对着东边去和坐在南边的人说话?即使你看不见,也大概知道声音从哪个方向来的啊!应该说,“每个丈夫都该失明一小段时间”,作为比喻概念很棒,可真要落实到故事情节让导演失明?就有点……但无所谓啦,只要这部盲导作品最终被法国人喜欢!——也不知是夸,还是讽?……PS“我想要杀死的人也正是提供工作给我的那个人”。这不仅仅是好莱坞式结局。这更是全球劳资关系的基本现状。
看到最后也不没明白到底是在讽刺好莱坞,还是在讽刺法国影评人,还是在自我嘲讽。当然伍迪艾伦总能在一片混乱中让人看到一条清晰的情感主线。
所以说,艾伦一早就知道,他的片子只有欧洲人懂得欣赏。
先看的安迪霍尔,相比而言,这部显得平庸无力。虽然盲人导演的电影,居然在艺术电影圣地的法国人得到高度评价,这样的反讽令人莞尔,但还是温柔的。这是部爱情轻喜剧,应该这样定义。
虽然很有趣但是质量确实一般化,他儿子怎么就冒出来的,冒出来干啥的。
还挺有趣,不过为什么瞎子会判别不了说话的来源。。。话说这是吐槽法国影评人吗??是《午夜巴黎》的前传吗。。。。。。
#观影手记# 2448结尾太妙!都搞不清是调侃好莱坞,还是调侃高贵的艺术之都哈哈哈。但我知道如果把法国换做中国,伍迪艾伦会因为辱华被封杀~。好玩,又没那么好玩,小品式的故事,还是控制在1个半小时更好。女主很美,短发超有型。结尾还有段父子大和解,唉,心酸。
情节紧凑剧情饱满叙事流畅人物刻画细腻生动的一部讽刺喜剧。伍迪姥爷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他游刃有余的电影才华。全片充满了对好莱坞式商业片的刻板、肤浅、无内涵、套路化的各种嘲讽。顺便又体现了导演的中国情结。结尾圆满而让人欣慰。10分!
只想说女主真好看。
这部电影的观感实在太差了从头到尾他自己演的巨婴喋喋不休个没完,我真的很难相信有人能完全接受这一堆又一堆的废话和他自以为很好笑的笑话
老男人的男凝令人作呕,你以为他写这么多女人爱他是搞戏中戏呢,却没想到这就是他以为的现实。白日梦啊。
人设故意惹人讨厌,自恋到无可救药,baby说可能是反讽!
我没看懂,一点都没看懂
每个男人都应该瞎一段时间,当然,这里的“瞎”当然是暗喻。
看Woody Allen学英语!不过这个电影和安妮霍尔啊,傻瓜入狱记啊比起来太投机取巧了。他表达了“我瞎了也能拍好莱坞电影”的自信,但也只是我看不起你但是也不能拿你如何。后期的我觉得还是看看爱在罗马,午夜巴黎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