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对恶人逍遥法外沾沾自喜的愤恨!
权权包庇是多可怕!
好在这部片子真正发挥了他的作用,不仅把真实事件重现,也真正颁布了相关法律,嫌疑人也归案!
整部片子给人一种灰色的感觉,充斥着黑暗!
学校校长受贿,却称之为学校发展基金!
宿舍管理员恶意处罚学生!
更甚者是对学生进行性侵!
披着羊皮的狼,在法庭还一副受伤的模样,还以自己是基督教来标榜,也是极度的讽刺!
官官相护,教育厅和学生管理的推脱,受贿警官的振振言辞!
不得不说舆论有时候很管用啊,只有无限放大,才能得到真正的重视!
也只有良心媒体才会主导正确的言论!
不过还是没抵得过权力。
受害家人的和解,律师的倒戈相向,将真相埋藏,,全民秀的死也不会唤起他们的良知,游街示众也不会引来重视,而他们在努力做这一切!
多么温馨的一幕,“原来我也有人疼”!
早就看过这部电影,今天偶然看到,便来正儿八经的写个影评。
在观看的时候就觉得真的太压抑了,那种无端的恐惧就在心里蔓延开了,让你的心直颤。
我就是这样,但就从影片而言,那个校长道貌岸然 伪善丑恶的嘴脸真的让我作呕,当然,令人作呕的 又何止那校长一个?
其中那个在厕所里偷看的镜头我真是难以忘记,别说那只是个孩子,连我看了都有心里阴影。
突然就觉得悲哀而又无力,这种事一直在发生啊,可是我们又能做什么啊,法律?
法律又能怎么样呢,那些罪犯仍趾高气扬,含笑自如。
也是,他只要对自己如此恶劣的行为付出一点点的代价就好,怎么能不开心?
怎么能不得意?
越想越说心惊。
可是 到了最后,我仍记得影片中的那句话“奋起反抗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让这个世界改变我们。
”
在观看《熔炉》的时候,中途会有几次不愿意看下去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片中对于性侵的场面完全没有回避,进行了直接表现,而这可能会挑战观影者的承受能力。
但是如果不这么表现,就很难渲染出孩子们的无助,以及性侵者的丑恶。
再加上影片的现实主义基调,让事情发生时如同身临其境,观影者如同旁观者,看到这样的暴行,却无法阻止,让许多人潸然泪下。
根据我查到的一些资料,《熔炉》上映后,韩国政府与立法机关通过了《性暴力犯罪法特别修正案》,也就是《熔炉法》,并通过相关的监督法案,让福利机构进入了监督之下,此外也通过《律师法修正案》废除了韩国一直流行的甚至在我们看来都极为荒谬的“前官礼遇”。
能够因为一部电影而改变法律,这个确实值得赞扬。
而且,通过电影来影响现实社会,这应该可以说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的最高成就了。
不过,正义总是来得太迟,而且,从这个事件,世越号事件,再加上朴槿惠事件,可能韩国在发达的表象后面,仍有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黑暗,很有可能,其他国家也有。
很有可能真相是,这个世界并没有一个地方能够是净土。
影片很早就揭示了校长等人的犯罪事实,所以影片最重点的,并不仅仅是校长等人所犯的恶,而是整个现实对这种恶的反应。
推脱、漠视、盲目的掩盖、人际关系、权势、金钱……甚至包括宗教,正义,人类的多少恶行都是用这些借口而行。
一个心怀理想与正义的人,在这样的现实中间,总会感到扑面而来的压力,这种压力如同社会的熔炉,恩威并施的不停地想要同化你,所以你一定会深深感到无力,感到灰心,感到自己不可能。
是啊,踏入社会的时间越长,越会感觉到,与人性的恶来进行争斗,这根本是一场没有可能赢的战争。
但如影片结尾所说,为什么我们要一路奋战呢?
或许,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要让世界改变我们。
同时有两种观点或着信念纠缠在人类的发展过程当中,一派认为,我们通过权力,我们通过制度,我们通过法律,通过各样的技术革新,最终有可能战胜人性之恶,相信这个的人,勇敢的走向了这个社会,往上爬并反复求索;另一派认为,这样的努力是无效的,真正重要的是,珍惜在眼前的每一个可以行善的机会,这样的人,执着的走进了这个世界,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并一往无前。
前者大爱如山,后者春风化雨,又或许,前者有一丝傲慢,容易功利,后者有一丝片面,容易进入盲目。
其实两者都同样值得歌颂,只是大多数人都做不成前者。
但如同孩子们最后所说,了解到自己如同其他人一样,有人来珍惜,是她们最大的收获。
或许,我们这些一般人更有可能的,是做后者,在这场没有赢面的战争面前,迎着无边的黑暗,付出爱和珍惜,保持初心,别让这个世界的熔炉改变我们,才是最有意义的。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去年大热的日本电影《告白》。
同样是反映社会问题,《告白》借用一个虚构的故事,大量夸张的超现实的拍摄手法,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而《熔炉》取材于发生在韩国的真实案件,影片的叙事方式更实在,实在到残酷的地步。
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节奏把握得很好,不会让观众出戏。
至少从调动我的情绪这方面,好奇--生气--喜悦--迟疑--愤怒--悲伤,我的心情完全随着主人公的情绪而变化。
一部不会让人出戏的电影已属佳作,更何况是一部调动了这么多种情绪变化的电影,一定要力荐一下。
故事发生的地点设在一个雾很大的地方“雾津”,隐喻被迷雾掩盖掉的真相和人们的良心,这个隐喻有点像多年前的一部国产反腐剧《大雪无痕》。
在人物方面,两位主人公鲜明的性格与他们的背景和职业呼应起来,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几个孩子的表演张弛有度,震撼人心。
连男主的妈妈都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我想很多人都有一个去银行取钱都要取新钱币的会算计着过日子的母亲,更让人觉得故事就是发生在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上的,让观影者拷问自己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我会怎么做。
与《告白》相比,我更喜欢这一部《熔炉》,我一直相信真实的故事是最有力的。
导演的叙事方式又是平稳不浮夸的,这也是我所欣赏的。
尤其是题材方面,《熔炉》比起《告白》反映的问题更全面,有反思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的问题,有官场潜规则职场潜规则,有有关部门相互推卸责任的问题等,对于个体而言又有利益和道义的取舍问题。
更难得的是片子没有把主人公塑造成无坚不摧的正义之神,也没有说因为一两个人的努力,这些社会问题就解决了,而是把我们所处的社会的现状摆在大家面前,让大家去思考。
说到题材,我想起一周之前,韩寒连发三篇博文,获得党媒力挺,其中的第三篇《要自由》里提到了创作者的自由。
有好几次看韩国电影都有一种自卑的感觉。
虽然身边总有一些对韩国出品很不屑的朋友,但不能否认韩国影人自由创作的空间跟我们国家的影人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就连《阳光姐妹淘》这样温情的电影里都可以随意调侃一下民主斗士,而我们所谓的反映社会问题的的电影还抓着小三不放,不然就说说春运买不到票、拜金女和高房价。
而就连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一旦引起了广泛讨论又势必会被立刻禁掉,《蜗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其他或胎死腹中,或是创作者自我阉割自我屏蔽的题材就更数不胜数了。
我们的创作者甚至都不敢讲一个现代的故事,太现实了吧广电通不过,太理想了吧观众又说你瞎掰,所以只能讲古代的故事,讲古代的故事还不能架空时代,必须还要有点历史依据。
姜文拍了卖官鬻爵,徐克讲了明朝动乱,都放在了古代,当然我也不认为徐克的电影有什么借古讽今的意思。
我只是想说,我们的古装电影是不是过多了一点?
让人笑不出来的古装喜剧前仆后继,更不用说拍古装上了瘾的张艺谋和无比顺手的陈凯歌,以及投靠了主旋律的张黎。
为了要“严肃题材”和“能通过审核”兼得,大家都聪明地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历史。
要知道,跟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相比,创作者的自由才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呵。
虽然早已对《熔炉》这部电影的剧情有了大致的了解,也从各位朋友的口中知晓一些评价,更看过一两篇影评。
然而,真实的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去看这部电影之后,目前的状态和聋哑人别无二致——所有的呐喊都汇聚在胸口、张大嘴巴却永远无法呼喊出心中的声音。
此时的心境没有郁闷,没有哀伤,没有愤恨,而是极度的无力。
所以,只好熄掉自己的声音,仅仅用这无声来对抗四周的死寂——那可以吞噬掉一切声音的黑暗。
对于这部电影,令大家深刻的应该是那样一句台词“我们努力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让世界不要改变我们。
”这句话出自年轻的人权组织成员之口,表面看上去非常励志,也值得称颂。
然而,她终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面对现实的一面,她有更多的抉择。
相对而言,本片的主角一人肩负家庭责任的男教师却更让我关注。
在他的世界中,现实的拉力和诱惑是更大的,他可以体会到更多的关于不被这个世界改变所要付出的艰辛。
影片似乎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让这句话并没有从他的口中说出来。
相反,他一直以一个类似沉默者的形象出现在电影中。
他的默默和坚强是无声的,也是沉重的。
因为他的肩膀上左边是正义良知,右边是世事艰辛。
这两者在他身上加诸的力道是如此之大,因此他的抉择才会如此有张力。
虽然我也是个已然涉世的青年,但是目前的日子还好,算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就犹如人权组织成员一样,可以因为微薄的薪水为自己的理想为自己所喜欢的事业义无反顾。
然而,人到中年却陷入事业和家庭双重责任的男教师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我想更多的人是可以理解他的:深处困境,这份工作对他来说可以说是弥足珍贵的。
加之女儿与母亲的责任,他对于事业和金钱的依赖性会更大。
故而,他所面临的世界是更为困难和黑暗的。
当他面对这个事件的时候,也曾犹豫,也曾隐忍,更曾自私的考虑过自己和家庭的最大利益。
他的摇摆不定时非常人性化也是非常具有合理性的。
在生活的重担面前,他的选择太少。
纵然如此,他却无法容忍自己对此不闻不问,更无法宽宥自己的私心。
所以,他选择了另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同样的一件事,关系到他的两种“责任”——一种是作为一名老师,或者说一个人应有的正义感的责任,即道德层面理想追求;一种是作为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养家的责任,即现实生活的无奈。
无论他如何去做,都会辜负其中一项责任。
电影几次在他选择的时候都加大了这两种责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他也在一次次压力的夹缝中艰难前行。
我可以想象他抉择的时候是多么的困难,却永远无法身临其境的去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或许,一般是快意恩仇的如释重负,但另一半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影片中以弱势群体对抗强势群体,以“个人”对抗“集体”,以不健全对抗健全……这些统统是外在的“壳”,拨开来,里面的“肉”不过是利益最大化的制度本身。
利,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不变的主题。
它深深藏在每个人的DNA中,随着我们一代代传承下来,而人类的发展也是因为利益最大化的趋势在不停地前进着。
在本片中,之所以无法撼动这样一个大家明知是错的群体,原因在于他们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小到学校保安,中到警察,大到检察官、法官……甚至是更高层的领导群体。
谈官官相卫的话似乎仅仅是权利使然,但是利并不仅仅是官场的问题,几乎每一个个人都可以从一个事件中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当一件事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时,只要是在这个利益团体中的人就可以成为帮凶,犹如那些签署了妥协协议的家长们。
即使不是助纣为虐也可以成为铁板上的一颗螺丝。
当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利益集团获得好处,那么剩下的人便只能成为他们砧板上的鱼肉。
在他们看来,这些人居然要冲破这样的防线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是多麽的滑稽与可笑。
在掌握着话语权、审判权、执法权的群体面前,那些为了正义、公道而奋战的人看上去的确不自量力。
他们的力量便是这不断加温的熔炉,他们在不停地软化其他人,尽力拉拢他人成为融化他人的一份子,如此,这炉子才会越烧越旺。
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结尾并没有一个光明的结局,让我感到残缺的欣慰。
欣慰是因为这才是现实,如果全面胜诉、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我是不会相信的。
作为一个有着一定社会阅历和认知的人来说,我不相信这样的理想局面会出现在现在。
而残缺,是作为理想化的我来说,从心理上是期望这样一群人得到他们应有的惩罚。
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而今,这部电影能够拍摄、能够上映、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共鸣,已然是不错的成绩。
在这个大大的熔炉之中,或许你、我以及你我身边更多的人并不甘愿被高温所融化,并不单单向着自我利益最大化而泯灭了良知。
那么,如果你要做熔炉中的这样一块时刻保持自我的一块钢材,你不仅时时刻刻铭记自己的初心,更要保持心中永远拥有一块净土。
我不敢保证自己在何时何地可能就被这个大大的熔炉融掉了,但我希望自己的坚持与努力可以继续下去,直到无能为力为止。
因为我知道,在世界面前,一个人要做到多努力才会不被改变。
又或许,我根本不知道一个人要多努力,才能够不被世界改变。
结局跟很多主旋律电影不一样,正义没有胜利。
电影里说,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在现实当中,这样的坚守太难了,有可能会丢掉工作,有可能会失去亲人,甚至可能丢掉生命。
代价这么大,这份坚守的意义是什么?
看到男主角最后抱着死去的男孩子的遗像,在警察的镇压中一遍又一遍喊着他的名字,我想,意义就在于无愧吧。
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我很抱歉,但用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尊严守住了自己,我无愧于心。
为师不尊,为官不正,为医不德,为富不仁,为慈不善。
触目惊心的真相,让人心酸崩溃的结局,作为旁观者,我很难受,很震撼,很愤怒,但我却无能为力。
我想我不会再有看它第二遍的勇气了。
如果不是红黄蓝亲子园的事,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去看这种明知让我哭到不行的电影,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复心情,颤抖着写下这篇影评 朴保贤对民秀和他弟弟干的那些猪狗不如的事的时候民秀的弟弟是多大啊,也就7到8的样子,可能还没有。
一个孩子绝望到卧轨,这世界对他该有多残忍。
民秀知道家里同意协商的时候该有多绝望,他一遍遍的问着老师,他们是不是能受到惩罚,老师你答应过我的!!
其实能理解民秀最后的做法,要是可能也会这么选择。
难以想象宥利经过多少次这样的侵犯,三个人,这三个人都有,其实很庆幸宥利心智不全,还可以很快乐的生活。
校长在厕所上面看妍斗的那个镜头终身难忘,幸好男主救了她。
男女主这么勇敢的人不多了,我不敢扪心自问,如果我是那个女主,可能没有勇气去一路走下去吧!
男主角有一句说的很对,如果我不去,我没有勇气去当好松儿的爸爸!
现实有多少这样发生在眼前,可能一直低头沉默!
中间男主拿着民秀的遗照说,他不会说话,听不到,他的名字叫民秀。
那时候我就崩溃了,好像放声大哭,这种压抑的情感,让我崩溃。
我一直在祈祷,会不会有市民站出来帮他们,帮帮他们吧!
没有,没有,男主就这么被按到了地下,民秀的遗照也被踩碎了!!!!
女主那段话特别对,他们一路前行,不为自己,也不为改变世界。
他们最后没什么结果,坏人也没被惩罚,可是至少那几个孩子被安慰了,觉得还是有人珍惜她们的,她们和普通人是一样的!
雾津,这个被黑色笼罩下的城市,会有一天揭开这个黑暗的面具吗?
我无法想象揭开之后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阴暗!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聋哑学校,校长和室长还有一部分教师联合,性侵犯和虐待聋哑儿童的电影。
怎么说,我其实是一个非常容易看电影入戏的人,导致看什么电影情结感动的话,都会随着电影里面的主人公的情绪波动而受影响。
和大叔一起看了熔炉,第一次两个人一起看电影,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
就只有看到两个大人和三个聋哑孩子一起吃饭的时候,四个人没有胃口,而其中一个孩子吃炸酱面吃的超级有食欲都蹭到鼻头上的情景,好像送了一口气一样,勉强的尴尬的干笑了几声。
我只是个不到20岁的姑娘,没有资格唧唧歪歪的评论什么社会现象,我的智商也不允许我想那么深刻的东西,我只是想说,和那些这么不幸运的人相比,我们真的是太幸福。
我相信每天都有闲心来刷豆瓣的你,人生里并没有什么难到不行的事,也很少人会有那种人生中实实在在过不去的坎儿。
抱怨着上学多么烦躁,考试多么窒息,同学关系多么不融洽,不过还好,起码还有学上。
抱怨上司怎么怎么变态,工资怎么少的可怜,假期几乎没有,加班好像吃饭一样频繁,不过还好,起码还有工作。
抱怨着身边的人总是不解风情,不懂浪漫,不会关心你,甚至说不出一句好听的话,不过还好,起码有人愿意在身边一直陪着。
抱怨着总是有太多太多的烦心的事情,想着解决却又没有头绪,心情很低落的时候也有很多,每个人多多少少会曾经有过向自杀的念头吧,不过还好,一通电话过去,总会有一两个人愿意出来陪你喝两杯。
所以,我们,多幸福?
命运真的不公平,有些人一出生以来就被剥夺了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幸福,好像被取胆的黑熊一样,关在一个连翻身都不能的铁笼里面,生命中除了疼痛,就是对死亡的恐惧。
电影的最后说【到2011年到现在为止,当时的加害人一部分已经恢复了原来的职位。
这起案件上的所有的法律判决已经结束了。
但是为了揭露真相,他们仍在继续战斗着。
】这写话出来之后,接着就是演员表还有什么赞助商的字幕滚动了出来,我脑袋里一直重播着最后一句话,【他们仍在继续战斗着】。
觉得世界上能有这样善良的人们在,就不至于那么绝望。
怀着很感激的心情,觉得这种人很厉害,心里也有很强烈的想法,就是【我也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帮助比自己更需要帮助的人,关心那些弱势的群体。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帮助过很多流浪的小动物,不是具体的工作,就是在他家小区周围的流浪猫很多,天气越来越冷,觉得他们可怜,总是买猫粮喂这些流浪猫。
他跟我说,这样喂久了,有的时候就看到小猫们总是在他喂给他们猫粮的地方等待他,有时候他没有买猫粮的话,总是躲着那些小猫走,说是怕看到那种期盼的眼神,什么也不能给的话,觉得非常愧疚。
有次大家聚会一起去吃吃喝喝,叫他,他不来。
另一个朋友给他打电话,他也推辞了,然后我们去吃吃喝喝的一晚上,喝了个烂醉。
第二天睡到自然醒,起床上网,看到他在QQ空间写的一篇日志。
里面有段话他大概是这样说的。
【钱包越来越薄了,已经不知道下了几次决心再也不理他们(小猫),做不到啊。
刚才朋友叫我去玩,我非常想去。
如果我不去的话,就能多买好几袋猫粮,就拒绝了。
小区里有只猫怀孕了,我想给她抱到家里来,外面太冷了。
XXX(他的女朋友)马上就要过生日了,我已经没有钱了,我想在她生日那天,带她来看看这些小猫们,希望她能理解我。
】我非常受鼓舞,觉得非常感动,我也是这样的人就好了。
被其他人需要着,这种感觉,应该非常幸福吧
该影片以2000年至2004年间发生于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中性暴力事件为蓝本,描述该时间所引发的悲剧以及学校的教师和人权运动者一起力图揭开背后黑幕的故事。
电影看得我真的很痛心,看完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校长猥琐的模样依旧可以很清晰的出现在脑海中,特别是他在厕所上方偷看的镜头,给我一种很恶心的感觉。
学校的孩子们,都是人性善良的表现,而学校的老师,校长,甚至当地的官员,都是人性险恶的表现。
只希望,这些电影揭露出这些社会问题后,不求问题马上变好,只求可以慢慢越来越好。
看完《熔炉》,全身乏力,结局跟很多主旋律电影不一样,正义没有胜利。
电影里说,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在现实当中,这样的坚守太难了,有可能会丢掉工作,有可能会失去亲人,甚至可能丢掉生命。
代价这么大,这份坚守的意义是什么?
看到男主角最后抱着死去的男孩子的遗像,在警察的镇压中一遍又一遍喊着他的名字,我想,意义就在于无愧吧。
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我很抱歉,但用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尊严守住了自己,我无愧于心。
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如果罪恶的火焰熊熊燃起,请允许我这颗碳,不点燃自己。
坏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即使受伤的孩子得救了 这样的结局是算好算坏 或许这种结局才是符合现实的.为师不尊 为官不正 为医不德为富不仁为慈不善 现实永远比电影残酷 那些恶心的嘴脸 我没有勇气再看第二遍了
仅题材就可以让人给五星的电影。就电影本身而言一般。中和四星。――我们一直都在被这片土地轮奸。我们都是会说话听得见的聋哑人。
话题性比电影性更强
速度加快就更好。 最後抗議一幕可以不要 催淚煽情路線好低檔 直接在法庭完結才乾淨俐落嘛。 事件本身就很有震撼力 還被美化了一下子 指演員。 片子上映後案件重審這就夠了。
电影拍得一般。想到日本那部《黑暗中的孩子》,同样也是揭露令人发指的娈童恶行,《熔炉》给人的感觉是,拍摄者似乎还有靠它赚一笔票房的意思。他们的初衷也许只是想把电影拍地更有戏剧张力,但这么黑暗的题材,不该更严肃、纪实些吗?
对于导演是否太骟情要扣分这点不提,佩服将这事写成小说的作者和在案情轻判的情况下还拍成电影的导演。电影看完觉得很绝望,绝望在于我国每年都会发生不少类似的事,但我国却没有一部揭发这些事的小说或电影。只会在网上骂日韩的人,先审视一下自己吧
有法可依,依法治国
唉,到坎上就怂了的韩国人。这种事情不能复仇和争取胜利,当事人还有脸活着啊~
太压抑了
今天的红黄蓝猥亵事件 我想影迷们都会想起这部电影的伟大 有些电影可能不够精彩 不够有趣 但它们承载的意义超过了电影本身 电影的功能从来就不只是娱乐 有时它们也能改变人们的生活~ 不过天朝子民就算了…
未看全 只是太沉重
叶十元和艾晓明会为此一脱吗?
很表态,我根本不能看完
Ordinary. Horrible filmmaking.
“韩国七岁女孩被性侵”,看到新闻就跑来看掉它。韩国的大叔们啊,孔侑这样的有没?记得以前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还查到过本地的儿童福利院丑闻。
此片尽能在韩国允许播出。民主之国强大的自我修复力,令人倾佩!
一座迷雾笼罩的城市,雾隐下潜藏着人性的黑暗。
熔炉之后这种类型片开始泛滥
原谅是上帝的事,而我们要做的,是送他们去见上帝。
双胞胎的设定好妙。演员选的不错。不考虑对错,只考虑利弊的成人世界。老师的妈妈冲老师嚷,“你以为别人是不知道你说的话对错才闭口不提的吗?”民秀知道奶奶私了了以后的那段表演真是令人心碎。“漫天的是非,做自己的真理。”“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