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是冲着导演忻钰坤和主演陈柏霖、杨佑宁去看的,结果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盯着大银幕,如坐针毡,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无比尴尬。
其实周末的影院里,小小的一个厅,加上我,只有六个观众。
我想,也好,本来有着文艺气质的影片就不适合人头攒动的环境里放映。
我可以比较自在,放松的观看。
第一个故事主要表现亲情,父子之间。
事业失败,离家一别许多年的父亲,在一家工厂干着拾垃圾的活,因偷窃单位的货物而被开除。
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的儿子与父亲相对而坐时,父亲根本认不出他是谁。
不仅如此,父亲早另组家庭,还有一个已经在读中学的小儿子。
父亲说,不再想回到老家,反正已经离开那么多年了,可以说,很无情。
可是对于小儿子,他却百般溺爱,如此窘迫,还不断满足小儿子的种种过分需求。
但小儿子在被打时,仍然哭诉,没有人管我啊。
就是说,大儿子觉得没有得到父亲的爱和呵护,他是有点恨父亲的。
父亲觉得自己很用尽全力在爱小儿子,但是他不明白,小儿子也觉得自己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亲情。
三个人都像是笼子里被亲情所遗弃的可怜人,被爱着的,并不有所察觉和感恩。
不被爱着的,怎么也不明白,同样是儿子,父亲怎么可以如此残忍,抛下他。
秦沛演得真好,眼神里都是落魄生活里,小人物的无奈,失落。
他努力想给予小儿子呵护,可他却很悲哀地成了小儿子的提款机。
相对而言,陈柏霖演得太温吞了, 面部表情木讷,没能传达出那种对亲情的渴望和怨怼。
他的这种表演状态贯穿整部影片,并且越往后,越让我觉得有种打了空拳的感觉。
本来故事应该一个比一个让主角不能再平静如常,内心压抑多年的情愫,会在终于见到那个人时爆发,即使不爆发,那眼神里也应该流露出爱恨交织,明明有千言万语要说出来,却在相见的那一刻,不能说,或说出来,也是惘然的惆怅。
比如杨佑宁演的两人在监狱会客室时见到他时,满眼的泪水,颤抖的嘴唇,哽咽的样子,都是人物应有的反映。
少年往事里的两个小演员也演得挺动人,一个人对另一个的依恋和爱慕,只能藏在心里,但是又一次次地相约去游泳,胆颤心惊地共处。
明明是禁忌,却忍不住。
只有在对方的眼神不看着自己的时候,匆匆地看对方一眼,又匆匆收回目光,那一刻,让人心动。
有网友说,是因为第二段里表现的是同性恋情结,所以导演为了能顺利上映,而让整个故事那么隐晦,已致许多人看了觉得他们之间只是深深的友情。
我只能说,在中国大银幕上,在二十一世纪已经过了十六年的今天,同性恋题材还得这样拍,真是悲哀。
第三个故事更让我抓狂,我在只有六个人的小影厅里坐立不安。
为什么呢?
不是女人大男人十几岁的恋情让人尴尬,是两位主演的对手戏里,没有让观者产生化学反应,两人站一块,没有丝毫情侣的样子。
眼神里都是陌生和不适,是不搭,没有可信度,没有说服力。
是像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人在不同的空间里表演的独角戏。
没劲。
没劲。
没劲!
到是那个泰国小女生对年长老师的眼神里分明有崇拜,爱慕和渴求。
5月10日的北京颐堤港,陈柏霖穿着非常得体的西服在影厅门口为首映礼做准备,不知被哪个粉丝看见了忽然大叫了一声他的名字。
陈抬起头本能就是一个微笑,既然被发现了他就大大方方的抢了一个话筒,他说,好像主持人还没来哎,我就先代替一下吧。
说着就领着大队伍浩浩荡荡的进了场。
怎么回事啊?
他在大场合下是如此的自如又得体。
我们回到电影,在那样能发觉每一个细微表情的镜头下,陈柏霖也尽了力,尽管这个尽力,可能会被遭到一些异议。
陈柏霖在三个故事的表演里体现出了一致性的隐忍,有一度我甚至于以为这是一个人,代表了一个人无能为力的三个维度。
在第一个故事里,陈在出差的城市一次次的跟踪当年欠债逃跑了的父亲,看着他落魄而勉强的生活,以及新家庭里新的儿子的宠爱和被嫌弃。
他跟踪的节奏很慢,情绪发酵的也很慢,到了最后跟父亲有一场面对面的较劲,秦沛饰演的父亲轻松的咨询他给新儿子买电脑的事情,全然不知道对面坐着的是他的另外一个儿子。
是你的话会怎么做怎么办?
陈柏霖的选择是去默默的揍了那个毫不知情的弟弟。
我们在他打的过程反复猜测究竟是因为这个弟弟对父亲不好?
还是因为这个弟弟抢了自己应该得到的父爱?
又或者仅仅只是因为看不惯他吊儿郎当的习气?
导演用一种充满了自制的镜头和种种无关紧要的细节继续拍摄了陈柏霖在打完人之后无法自制的大哭了一场。
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个最最残酷的真相:是他自己,感到无能为力。
所以,在那个过分殷勤的司机拍马屁的时候回答,我也只是打工的。
所以,一次又一次的按掉对面爱人的电话,与爱人通话拒绝的时候,就像自言自语。
所以,鼓足勇气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想告诉她遇见了爸爸却最终没有提起。
所以,每一跟踪都好像是一场情不自禁的浩大勇气,却终于消灭于无声息。
所以,他打得是那个懵懵懂懂的弟弟,而不是藏在钱包里挂在心里过不去的父亲。
无法承认自己是如此的虚弱,如此无能为力。
而这种无能为力,继续的蔓延在第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
我一直在想,“在也不见”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是一个人更强大的表达还是一个人更虚伪的表演。
看电影的时候我明白了,原来命运的随波逐流,是一个人最顽强的抵抗。
三个故事里的三个人主角无数个配角,有的软弱、有的被诱惑、有的世俗、有的不肯真实面对的自己。
可是,这才是人真正的样子呀,电影在努力做的,就是正面侧面的塑造出一个个立体的人,以及他们所能遇到的人世间所有的无助。
读懂了这份无助,你才会更加的体会到人是这样身不由己的弯曲,而这种弯曲充满了善意和怜悯,让人在寸步难行中继续前行。
三个导演的风格并不同,这是所有分章节电影都不可避免的劣势,但它们却都有一个我很喜欢的明显的技术性延展(可能是因为陈哲艺导演监制的原因),那就是对多余的细节的描述。
例如第二个故事里陈柏霖去监狱看杨佑宁很仔细的安检过程,例如第三个故事里反复的吃饭喝酒的过程。
这些细节与主线的故事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导演们很用心细致的描述每一个枝桠,他们却占去了电影好大一片时间,我在观影非常隐忍的情绪中舒缓一口气的时候忍不住想,就是这些多余,看起来的多余,构建了我们最真实的人生,而人生的大多数时光,都是这样机械重复而无意义,也真是因为这些多余,才使得那些在记忆中闪着耀眼光芒的见面,沉重婉转不可磨灭。
我没有给这部电影打分(要发表还是打了),因为我与这部电影利益相关。
出品方是我的前东家,出品人和制作人都是我曾经最敬爱的老板们。
这是公司制作的第一部电影,个中曲折自不必言说,我记得当时很多客户打电话来问我说找不到张总,问我张总去哪里了,我就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回答,他逐梦去了呀。
四十岁的不惑之年逐梦,不像是选择梦想,更像是被梦想击中。
而就在前几天,一位做网络视频直播的朋友找到我跟他谈秀场模式,我去下了映客看了二十分钟,然后出离愤怒。
我几乎觉得我们下一代的文化彻底完蛋了,整个交流的过程里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内容和情绪。
然而在首映散场我跟着三个读大学的粉丝小姑娘离开的时候听到她们讨论,她们说哎呀我还蛮喜欢这样不辩解不表白的情绪的,虽然陈柏霖亲上蒋雯丽的时候我快受不了了,但他们演的很到位呀。
我在她们激烈的讨论细微的用词之中忽然间舒乐一口气,笑了。
这个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好,但这个世界也没有变得更坏,这个世界从成为世界的那一天开始,就跟今天一模一样。
真正的鲜活的人们并不是意气风发蔑视一切,而是痛苦的活着,并且深爱着世人。
去看看吧,看看里面那些痛苦的人。
去看看吧,看看那些有信念的人们的努力。
再见。
每一次再见就是死去一点。
而在也不见,实在是比我们乐观多了,不是吗。
电影名字起得有嚼头。
谐音的趣味自不必说,关键是耍了个心眼,写了什么,就没有什么。
三次别离,都没有一句“再见”。
而所谓“在也不见”,其实在了,也见了。
初看像是好不容易有了佳句,舍不得增改一字,宁可文不对题。
但其实,正是陈述了电影最直截的背景。
二人别后,明知对方尚在,只是长时间未尝相见罢了。
在这基础上,六个字连在一起,心中那种怨就出来了,仿佛赌气似的——你走了,以后大家就迎面不相识了。
然而,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就是念,就是想,多少气都好,不见一面就卸不掉。
憋着鼓着,仿佛也在拱着所谓的主旨。
口不对心的人,情结越深,表现得越不自在。
陈柏霖化身的三位陈先生,都是这种人,心不在焉,魂不守舍,写满渔翁之意。
三次找寻,三次哭泣,有趣的地方都在这题外的纠结徘徊。
电影原本的名字比较简单,就一《距离》。
从佛山到南京,从台湾到新加坡,从北京到曼谷,当然是距离。
时间之长,人心之远,也都是。
甚至那芥蒂咔嚓一声的前后,也邈远出了距离感。
而时空的距离所带来的物非人是——人还是老样子,问题却长了枝桠手脚——未必就比物是人非重击的力道要轻。
见与不见,在与不在,再与不再,都可以任穷酸书生强说上一天的愁。
只恐连这电影,也未必承载得了。
那既然说起了标题,还是由标题说去。
三个段落,都是因由难恕之事得以生分。
粗浅地看,是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痛,就像是寻常议论文惯有的三条支线,各插一刀,才痛得完整——电影本来就有这个野心,让陈柏霖把所谓人生所能经历的复杂情感轮演一遍。
细致地打量标题,第一段是《背影》,朱自清的名篇中也有蹒跚老父,此间却正好颠覆了所有的象征符号以及受用对象。
第二段是《湖畔》,很朦胧地表达了两个好哥们儿萌生了友达以上的情愫,湖畔承载了自由与欢乐,必然成为禁地。
巧的是,2013年戛纳电影节上有部很耀眼的同志电影,恰好与死亡相关,又恰好叫做《湖畔的陌生人》。
第三段《再见》,标题直接挪用了电影名号,本没有解读的必要。
只是想到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同样是故人再见,同样是年长女性与年轻男人的爱恋。
被广电洗劫过的大陆荧幕,爆点颇多的婚外恋、同性恋、师生恋、“老”少恋集中在一部电影中去探讨,总觉满手都是大招。
何况,《心迷宫》后终于看到忻钰坤出手,而戏骨秦沛与蒋雯丽强势加盟,兼有陈柏霖的颜,着实满心期待了良久。
可惜,这汇集三位导演之力打造的电影就是不到位,还偶有别扭。
那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点,困在规矩里演绎得实在稀疏朦胧,加之三方摊薄之后,力度更是坍颓。
设置了那么多该随着哭戏而伤感的场景,尚未聚神调息呢,场子就赶到了下一出。
气色都败在那些生疏与短促上。
连我这种喜欢在狭隘的卫道士口里讨几口便宜的食客,也嫌这好肉没炖出靓汤。
但本来围绕同一主题去行文的短片集,能出佳品的就极少。
2006年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巴黎,我爱你》(Paris, je t'aime)尚还不错,用18种姿态展示了这座城的动感、温存与美态,看完满心欢愉。
“爱情城市”系列随后的《纽约,我爱你》(New York, I Love You)和《里约,我爱你》(Rio, eu te amo),却步入下坡路。
不知2017年的系列嫡亲《扬州,我爱你》会怎样,今年年末亮相威尼斯倒有陆川和麦婉欣等导演的《上海,我爱你》。
再往前,2002年多伦多电影节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和戛纳电影节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Ten Minutes Older: The Trumpet),大师们各自解读了时间和人情冷暖,颇有高度。
不过2007年同样形式却只限制三分钟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Chacun son cinéma ou Ce petit coup au cœur quand la lumière s'éteint et que le film commence),精巧之作却屈指可数。
合集本就参差不齐,每部作品当中的单元,更难有齐头的高度。
不过,要寻找与《再见,在也不见》形式相似的,可能得看同是三段式主题电影的《爱神》(Eros),然而即便有王家卫、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三位大师联手探讨爱与性,也没有取得很好效果。
或者看死侍男主瑞恩·雷诺兹(Ryan Reynolds)当年的九度空间(The Nines),由同样的演员演出相同或不同的角色——正是近年美剧界很火的诗选形式,比如《美国恐怖故事》(American Horror Story)等等——形式有趣了,电影口碑也不够好。
而如果筛选只有男主一人贯穿全局的,暂时还找不到敌手,但万一《再见,在也不见》成了开山鼻祖,后人似乎不难超越。
又话说,这电影被方励的一跪挤掉了好些排片量,但是《百鸟朝凤》即便有不足之处隐伏,《再见,在也不见》却大大咧咧地裸露了诸多短处。
似乎,不跪也罢。
第一眼望见《百鸟朝凤》就有一种回家要写观后感的既视感,很像读是小学时候学校组织搬小板凳一起到大礼堂观看的颇具教育意义的片子。
它的确是,有明确的但是过时的价值观导入,勉强是一部讲艺术的片子,但算不上是艺术片。
片中焦三爷的气性给人印象很深,不去评价他是固执还是坚持,总是个有气性有血肉的人,加上整个故事性很完整,是一部有可以看下去的片子,我想放在十年前也能算是半个商业片吧。
相比之下《再见,在也不见》要讲究得多。
在大多数观众眼中“晦涩”+“慢节奏”=文艺片。
我想说一说“能用画面说明问题的,尽量少用语言”是怎么一回事,毕竟镜头才是电影独有的语言,不然电影和小说有什么区别呢?
譬如两个人的距离感应该如何表现?
无法和解的争吵还是我的狂欢使你难堪?
都不够高级,《公民凯恩》中只用了一张长桌上,简单直观。
再譬如我见过最高级的撩妹手法是《色,戒》中的易先生一对七筒拆开打,第一个被对家碰走了,再来一个就是非让你王佳芝吃到不可。
反正这种事作为一个牌桌的老麻雀,我是干不出来。
《再见,在也不见》片名矫情了点,说的就是发现了不相认,伸不出手,于是再见;见到了不相爱,开不了口,于是再见;相遇了搞不到,下不去屌,于是再见。
这是故事的表面,看英文名就好懂多了《Distance》,距离。
第一个故事一开篇就很流畅。
从陈先生对司机的过分戒备,在车上坐立不安,看到路上过往车辆和行人的不适应,终于到了酒店似乎是站立在这个城市却是隔了一张偌大的落地窗,那不过是外面的世界。
开头三两分钟用台词交代了人物关系,顺便用画面交代了人物跟这个城市格格不入的状态。
故事本身很好懂,职场有为,但是不管是作为孩子还是父亲,他都没有学会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和那位逗逼司机形成对比。
Btw,司机就为了对比存在的人设,但是并没有觉得刻意对不对?
这样的事就是这样的人会干出来的啊,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物塑造,设定一个场景不同的人物就是会由各自的性格做出他们该做的事,不需要生编硬造,人物才是活的。
第二个故事双向叙事,那对少年通篇没有说越界的话没有做越界的事,为什么还是能感觉到基情四射呢?
撇开两位主角眼神里的戏不说,打闹时候的体位,探监时候的全身检查,胸口的红绳,光着屁股跳水和最后一次分道扬镳独自穿着裤子游泳满满的都是性暗示(正在上映没有图解)。
我爱你,可是我再见你只有生命这一个砝码;我爱你,即使我内心汹涌我也无法让自己原谅你。
第三个故事略狗血,那感觉像极了《山河故人》的第三段,看得到我尴尬症都犯了。
教授演得不像样,开篇直接用台词交代主题,我们就是讲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现代人之间的距离,这一套路台词构建的背景介绍与第一个故事一比较,高下立判。
什么“社交网络好友无数,实际关心的寥寥无几”这梗也太老了,现代人的距离,用一位知名社会学家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微信上聊天排位顺序的间隔人数”。
所以,《再见,在也不见》是三位导演交上来的三个命题作文。
见人不见心,殊途却同归。
最可怕的当然不是距离和时间。
你以为你的深情可以穿山越海。
某一天,近在咫尺的机会就在眼前,你却想赶紧和心里那个人告别。
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在我梦里,但,我不愿见你。
一第一段故事,叫背影,关于父亲和儿子。
朱自清的是无法言说的父子深情,这里却是相见不相识的父子诀别。
陈柏霖饰演的陈经理假借工作的名义,来到一所陌生的城市。
拿着一部相机,到处搜索一个老人的身影,满脸写着“别理我”的冷淡。
过分热情的司机,和冷淡的气氛,擦出一些不合时宜的笑点。
他心里的父亲,是泛黄照片上的高大身影。
是儿时温暖又遥远的回忆,也是搜索引擎上挂名的逃犯。
眼前的父亲,年老腿瘸,偷单位的货换一点钱,讨儿子的欢心,还被泼了冷水。
这个儿子当然不是远道而来的陈柏霖。
父亲有了新家庭,小儿子正在青春叛逆期,对自己渴望的父爱只有嫌弃,没有感激。
陈经理有过三次迟疑。
第一次,他想告诉佛山的妈妈,自己找到了爸爸。
结果他欲言又止。
说了又能怎样,父亲也不一定能回到从前。
相见不如怀念。
第二次,怀孕的女友call他,短信他。
他选择了逃避。
一个缺乏父爱的人,惧怕自己也成为痛恨的那种父亲,更惧怕另一个和自己骨肉相亲的生命,承认同样的痛苦。
他也成了逃跑的父亲。
第三次,陈经理直面父亲。
父亲认不出眼前的人是自己家乡的儿子。
只不过因为他是广东人,多了几分亲近。
虽然已经知道父亲有了新家庭,在另一个儿子身上释放着亲情,但他仍然不死心。
他问:你有没有想过回去?
父亲回答:都离开那么久了,回去还有什么意思。
有关前半身的爱情亲情,对于他稀薄如同早晨的雾气,风一吹就散了,太阳升起就消失殆尽。
他和他妈,对于父亲,就像已经死去很久的人。
隔断骨肉之情的当然不是距离时间,陈经理对小儿子拳脚里深深的嫉妒便是证明。
既然选择了逃避法律,逃避责任抛家弃子,隐姓埋名。
既然重新娶妻生子,逃避旧事旧人,自私的父亲大概早就决定偷生一般,度过余生。
这样的父亲,即使存在又何必再见,相认。
还不如旧照片里那个笑容温暖的人,更让人挂念。
二第二段故事,关于两个暧昧情愫的少年。
陈的发小即将执行死刑,来信要见他,往事从此拉开。
乡野的湖畔,是两个少年私会狂欢的场所。
滚泥浆,赤条条地扎个猛子进到绿色的湖水里。
潮湿的空气里,发小揉揉陈的头发,眼神火热又宠溺。
陈的父亲在屠宰场上班。
同事表情暧昧地问:听说你儿子经常去湖畔。
父亲一脸羞赧。
湖畔,是他们隐秘的欢愉,也是道德的禁地。
父亲严厉,但也不能直言,编造一些湖鬼的吓人传说,依然不能打消儿子执意赴约的心。
结果寻踪到湖畔的父亲,从此沉在了湖底。
少年心事,戛然而止。
再见面,陈是要来见发小最后一面,帮他料理后事。
他们中间失联的很多很多年,才是“再见,在也不见”的那些年。
是因为父亲的死带来得愧疚和阴影?
还是本来懦弱的陈,就绝对没有勇气冲破世俗的偏见?
这些都没有交代。
唯一得到证实的是,当陈说,我已结婚生子,手铐脚镣的发小,眼底像在地震。
陈也挂念着他,挂念着他们的湖畔。
但是懦弱,背负的沉重回忆,只能是无论你在海角天边,都在我心里,但我们不能相见。
少年有少年的冲动,就像我当年一再背着严厉的父亲去赴你的约。
成年人有成年人的隐忍,就像现在我可以忍受,我们不在一起。
三第三段故事,不伦之恋。
相比前两段叙事的寡淡晦涩,这个故事无比直白。
蒋雯丽饰演的老师在泰国大学里教中文。
他的学生,陈也来到这里讲座。
两个曾经在北京,就干柴小烈火的师生,在湿热的曼谷重逢。
蒋雯丽的眼里全是戏,皱纹不影响她的风情。
所以当他们拥抱亲吻,我完全没觉得有违和感。
狗血的是,蒋雯丽的女儿是和陈所生,这天大的秘密竟然还不为人知。
她不是小龙女,他当然也不是苦等十六年的杨过。
结婚又离婚,有了一个儿子,陈也不算孑然一人。
他们激情又平静地度过一夜,他们虽然依依不舍,但并没有使劲挽留。
陈问:你还会回北京吗?
这故事到这里有些犯恶心。
《后会无期》里说,小孩子才看对错,大人只谈利弊。
口口声声说着,幸好有我们俩的女儿,这两年才没有白过的这位女老师,似乎对陈情比金坚。
然而当年,她仍然选择了逃离。
能为了什么呢?
为了自己的脸面,名誉,道德,无穷无尽的议论。
然而从她以真爱之名,和还是学生的陈搅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完全背离了这些。
如果她决绝地牵起小男友的手,倒也能落一个敢爱敢恨的真性情。
可惜,她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的丈夫,选择跟着丈夫远赴泰国。
所以,外人也难从她的言行里,看出她生活背面里,藏着的这个情人。
情人短暂的重逢,她还是来了。
她作势要走,但她还是留下了。
但她又说她不该来,又说她难忘记,矫情也虚伪。
如果有机会,他们还会再见。
所以,在也不见,对于这对偷情的X男女,只是暂时的。
倒是陈在课上说的,现代人的关系很有意思。
通讯工具的发达,让你很容易了解另一个人的存在,踪迹。
facebook上的好友上千,真正和你至交的又有几人呢?
这三个故事虽是个例,却展示了“在,也不见”的三种可能,千般原因。
有时候,一腔深情,也有翻不过的南墙和越不过的沧海。
愿你和你爱的人,不说再见。
ps:我是个看过电影,完全不记得人名地名星人,如有谬误,请原谅。
同一个男演员,三个导演,三个故事,组成了一部电影。
三个故事都是讲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亲情、友情和爱情。
配乐很统一,很加分。
叙事舒缓,细节表达隐晦,但是都在意料之中。
看到第二个故事时我有昏睡一下下。
主要演员都很不错,陈柏霖对三个角色有不错的区别演出。
秦沛老爷子真是棒呆!
蒋雯丽老师真是有魅力。
冯粒和杨佑宁的客串也亮眼。
泰国小姑娘小茶看着让人感觉舒服,很顺眼。
剧透:第一个故事:背影。
导演就是《心迷宫》的忻钰坤,在这片里他依然保持了水准。
跟老婆陷入僵局的男主到外地工厂考察,遇到了多年前生意失败工厂倒闭而逃走的父亲。
此时的老父头发花白,腿部残疾,跟后来因车祸死去的老婆有一个上高中的不懂事的儿子。
男主只能默默跟踪老父,却不敢相认。
老父看到这个多年未见的大儿子也是没有认出来。
男主最后在小巷里对同父异母的熊弟弟拳打脚踢来泄愤。
最后男主的SONY手机掉在雨中的地上,屏幕上显示着男主老婆的短信:孩子拿掉了。
童年时父亲的逃离给男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从男主跟老婆电话讨论拿掉孩子就明白他的婚姻出了问题。
在外地工厂意外看到失踪多年的爸爸,只能看着爸爸的背影默默地跟踪,看着爸爸对异母弟弟百般容忍疼爱又让他很痛苦。
而这一切他只能默默承受,都无法对他妈吐露出来。
他对异母弟弟的拳打脚踢或许不只是对弟弟的嫉妒,还有看到弟弟对爸爸不尊重的气愤吧。
爸爸的背影是男主心里永远的阴影。
第二个故事:湖畔。
这个故事我真的是看到中间有昏睡过去(⊙o⊙)…已经结婚生子的男主收到多年未见好友的一封信,原来好友在异国他乡要被执行死刑,写信给男主希望把他的骨灰带回台湾。
于是男主就在好友被执行死刑的前两天去探望好友。
这个故事是现在和过去两个时间段交叉着讲述,就是节奏太舒缓,真的很催眠。
说是讲友情,但看得出来已经是友情以上了。
故事的最后才揭晓当年一直反对男主和好友交往的男主爸爸是为了救男主好友才溺水身亡的。
片中的湖畔,是男主少年时跟好友经常游泳的地方,也是村里人禁止孩子去玩的地方,因为都说湖里有水鬼会害人。
我个人是觉得湖畔是种禁忌的影射,例如同志情。
这个故事里除了一开始男主的老婆有几个镜头以外,基本就没有其他的女性角色。
所以,即使这个故事里的演员都很直男样,但整体上就是透着一股浓浓的基情。
第三个故事:再见。
男主到泰国某大学做讲座,接待他的泰国女学生对他暗生情愫。
同时这个女学生也敏感地意识到男主对学校里的女教授有着不一般的感情。
事实上,男主和这位已婚有女的女教授在他大学时有过一段忘年婚外恋。
十二年后的男主也做了教授并且离异有一子,他来泰国某大学做讲座也是因为女教授在那里工作。
就像他的演讲主题内容一样,人和人之间因为网络而更容易找到彼此。
而网络能加大人际交往的宽度却不能加深深度。
在网络上的朋友可能有一千多个,但是实际你真正关心的也就五个左右,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人。
男主通过网络找到了不辞而别的女教授,而片尾则是女教授侧躺在男主酒店的床上酣睡(穿着完整的一套衣服),男主则坐在床对面的沙发上,抱着女教授还给他的已发黄的衬衣,默默地注视着睡着的女教授。
这个故事里的再见,是再次见面呢,还是再也不见呢?
男主是前者,而女教授估计是后者吧。
说实话,根据男主和女教授的对话,我总觉得女教授的女儿也是跟男主生的。
艾玛啊,这个故事看到蒋雯丽出场的时候真是老激动了。
之前宣传时就说了这个故事不输《山河故人》里张艾嘉和董子健的忘年恋。
真的看完后,深深地觉得张艾嘉、蒋雯丽和陈冲这三位老师在与比自己年轻的男生对戏时真的还是很有感觉哒!
相比张老师和董小生的对手戏,蒋老师和陈先生之间真的要克制很多,唯一的亲热戏就是一个亲吻,也就几秒而已,然后陈先生就抱着蒋老师哭了。
三个故事中,第一个故事看得很伤感,第二个故事看得很想睡,第三个故事看得很激动啊!
第一个故事,陈经理应该是个私生子,从没有见过父亲。
终于到广西出差,见到了生父也见到了他的儿子。
生父显然不知道有陈经理这个私生子,更是忘记了陈经理的母亲。
最后小琪把孩子打掉了,是陈经理有一个老婆小琪和一个小三小琪,可以注意电话号码不一样。
他痛哭是想到被打掉的孩子,就如同他自己,只不过他被生了出来,而且事业有成了。
第二个故事……实在没意思,说是友情又有点搞基的感觉。
不多评论了。
第三个故事,有点看不下去了。。。
台湾电影人不行了!
真心觉得5.9的评分打低了。
总体而言,个人感觉,整部影片表达的是一个主题:各种各样真挚而浓烈的感情,最终都在现实和时间的淘洗中,变成了距离和克制。
这三个故事,分别是关于亲情、同性恋、师生恋的,每段故事都是非常特殊的感情。
但相同的是,每个故事都是同一种形式和脉络:原本真挚的情感、无奈的离开、长时间的“不联系”、相见时的距离和克制。
1.原本深挚的情感。
第一个是亲情,第二个是两个少年似友情似基情的感情,第三个是一个优雅年轻的大学女教师和“坏学生”之间的感情。
2.感情遭遇无奈,被迫离开。
三种情感都受到了外力的干扰,产生了无可奈何。
第一个是父亲遭遇破产,抛妻弃子去躲债。
第二个是因为世俗对同性恋的成见,导致父亲反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父亲因为救少年而淹死。
第三个是因为大学女老师的家庭,导致与“坏学生”不辞而别。
3.分别后,明知对方的存在,却长时间“不联系”。
这应该是第一重的“在也不见”。
第一个故事里,其实有两个主人公,父亲逃避原来的家庭,主动选择忘却:自己的腿是“出了车祸”,“妻子在车祸中去世”;第二个故事里,十几年来,两人从来都没有联系过;第三个故事也是,虽然彼此知道在哪儿,但也从来都没有联系过。
4.物是人非,人是情非,才终于再次相遇。
第一个是父亲已经组成了新的家庭,男主已经成了陈经理;第二个是昔日的少年面临枪决;第三个是男主由从前的“坏学生”成了教师。
5.过去的经历,都对男主产生了影响:第一个是他受父亲影响,对家庭责任产生了恐惧,妻子怀孕,他却一直逃避,不接电话;第二个是他因为父亲的去世,改掉了自己的性取向,已经结婚生子;第三个是他因为女老师的离开而结了婚,又因为爱着女老师而离了婚。
6.再次相遇,有的却依然是距离和克制。
这应该是第二重的“在也不见”。
第一个故事里,男主最终也没有认自己的父亲。
第二个故事里,两人狱中见面,对过去的基情只字不提。
第三个是昔日的女教师和“坏学生”深情相吻,共度一夜,但什么都没有发生。
最后,真挚浓郁的感情,都选择了克制,屈从了现实,保持了距离。
过去的深情,最终都变成了淡淡的一句:好久不见。
————————————每个故事中还充满了其他的距离。
第一个故事里:1.父亲和原来的妻子儿子之间:父亲心存愧疚,是躲避和选择性忘记的。
男主和母亲应该也是怨恨父亲的,男主给母亲打电话时才没有说出口。
(这种感情很复杂)2.父亲组建的新家庭里,也是充满了距离的。
从男主同父异母的弟弟可以看出,弟弟不爱父亲,也不爱这个家;父亲应该也不爱他新的妻子和儿子,只有金钱的投入,而没有感情的经营,导致弟弟被打时,哭着说“谁又管过我”?
第二个故事里:男主和父亲之间,充满了害怕和畏惧,也是距离。
第三个故事里:1.男主和他的20岁的女学生之间,似乎要重复他过去跟女老师的故事,但是男主对于女学生,存在着疏远和距离。
2.女教师的女儿,对于中国和汉语,也是充满了距离的,“她说的汉语,除了我,只有蚊子能听见。
”可以说,整部影片,到处都充满了“在也不见”和“见也克制”,到处都充满了距离,就像故事三中男主讲座报告中所说:科技发达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远了。
———————————————选陈柏霖做男主而一以贯之,是很适合的,陈柏霖有一种深情而疏离的气质,和影片的格致很搭,可能能够表达出这样一种感觉:原来的感情是精致而深挚的,但是却有一种无力感和文弱感,在现实的无奈和时间的淘洗下,最终只能被迫选择克制和距离,变成了忧郁感和疏离感。
对于这种情感的营造,如此缓慢的节奏,应该就情有可原了。
本片无疑是对陈姓人士的一场浩大报复。
陈柏霖身为领衔主演,演绎了三个槽点可以填满太平洋的故事。
而这三个故事的主角分别叫陈德明,陈志彬,和——陈经理。
前面两个名字甩下来就已经将千千万万人砸到吐血,而陈经理,更是强力地图炮,充满了对所有陈姓经理的满满恶意。
我本想问说导演你到底对姓陈的有什么误解?
可是随后我就发现,诶,导演之一也姓陈?
我衷心希望大家看完下面的故事梗概后,就不要去电影院浪费生命了。
别问为什么,电影标题都告诉你了——再见。
以下吐槽高能剧透预警↓↓↓本片是由三个故事组合而成的。
第一个故事,陈经理去广西出差,遇见了因不明原因失散多年的老爹,然后他们也没相认,再然后他把老爹的另一个儿子打了一顿,坐在路边楼梯上哭,因为他女朋友打胎了。
哦故事结束了。
你别问我这几件事情有什么联系,我不知道。
也别问我为啥女票一直给他打电话他不接,我也不懂,唯一的解释大概就是索尼手机赞助需要多一点镜头吧。
▽ ▽ ▽第二个是一个关于湖边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陈柏霖的名字叫做陈德明。
陈德明和发小男孩每天在湖边玩,就是鸳鸳相抱何时了那种。
然后陈德明的老爹就不让他去湖边玩,因为老爹的同事曾不怀好意地和他说:“哎呀听说你的蛾子每天都去湖边玩啊?
”还伴随着迷之微笑。
诶诶导演我想问问,是我漏看了什么吗?
这个湖边有什么传说吗?
是说去湖边玩能遇见夏雨荷吗?
为什么好像去湖边是个很羞耻的事情?
反正我没得到答案。
再后来老爹到湖边和发小去撕逼,让他不要靠近自己的儿子,然后发小溺水了,但是老爹死了。
我不懂为什么溺水的是发小但死的却是老爹,这可能就是湖边的神秘之处。
再后来过了很久,久到陈德明都从少年演员换成陈柏霖了,他的发小被判死刑了。
为啥死刑?
我不知道。
临死前陈德明探监,发小问他你好吗,他说我结婚了。
诶?
诶诶?
所以在第一个故事里你演直男让女票打掉了孩子,到第二个故事弯的反而生孩子这样真的好吗?
确定这么做没有问题吗?
不会教坏小孩子嘛?
不过陈德明也使用了索尼手机,我便释然了。
▽ ▽ ▽第三个故事陈柏霖叫陈志彬,是个不晓得为什么三十岁就能当教授的角色。
他去泰国某大学当客座教授,吸引了一个泰国迷妹。
然而他心心念念的却是自己的老师蒋雯丽。
他和蒋雯丽在酒店深情剖白心意,后来他俩就疯狂地接吻,持续了大概两三秒的样子。
再后来就完了。
然后我一点都不想提他老师15岁的女儿是他的孩子这件事。
哦对了,故事里那个迷妹也给陈志彬打电话,陈志彬依然没有接,索尼手机又有几个特写镜头。
电影就这么结束了。
我只能说还好结尾有孙燕姿唱的主题曲。
很好听。
▽ ▽ ▽但我依然很愤怒,因为我本以为影片中间至少能听到几次她唱的歌,然而我太天真了,片中不仅没有歌,甚至连所谓的bgm都没有,更有甚者,没有bgm的同时,居然连台词都没有几句。
我不晓得这个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台词有没有2万字。
我只知道这么随随便便拍几个片段凑成的电影沉闷又无趣,无趣到连我对陈柏霖颜值的好感都要消耗殆尽。
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所谓的文艺片,但我认为这三个字不应成为一个烂片的遮羞布和观众不买账的理由。
观众不是傻子,你不能靠着打擦边球沾点同性恋或是师生恋就来揺大旗装逼格博眼球。
我也不懂为什么这年头将几个微电影凑够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称自己为电影。
这已成为公然圈钱的惯用作案手法,手段低劣,而作案者却屡试不爽毫无悔意。
不得不说这个片子让我想起了今年情人节大片《奔爱》(3.6分),没看过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我甚至猜想这三个故事是和奔爱的五个故事一起拍的,但因为八个故事凑成一个电影太长了,于是分成两次来卖。
至于为什么有这种猜想,因为它们烂得太一脉相承了。
简直想不通是为什么要将它们要凑在一起,除了比谁更烂我想不到别的更好的解释。
或许埋藏在最深处的原因就是他们需要联手报复姓陈的人吧,这是多么的处心积虑而又深藏不露。
最后的最后,姓陈的都输了,赢的只有索尼手机。
诶不对我又想了想,大概索尼也是被报复的目标吧,因为看了这个电影的人——真的会想买他家的手机吗???
(利益相关:本文作者为陈柏霖 真·迷妹。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zkzODE5Ng==&mid=2247483765&idx=1&sn=a9101434d95021e579cd43495ff0a525&scene=1&srcid=05191tTu6ParFkr1Kq1CRYM0&key=f5c31ae61525f82e8b1df4f500dfabf22b29a230e10c9b503683097712bb11003e45bccd8b8101919bef013072150b22&ascene=0&uin=MTQ5NTIwODE0MA%3D%3D&devicetype=iMac+MacBookPro11%2C1+OSX+OSX+10.11.4+build(15E65)&version=11020201&pass_ticket=Rklkpg9OS1lhSre921cVWfUWyfBVIXyW3ui%2Fv0sni%2BzF%2Fi1T%2BxnOaGDLHsgxXEqD
这部电影是某次出差飞机延误,被迫坐在机舱内等待被迫看完的。
看完的当下,并没有觉得这部片很出色,甚至觉得极其冗长温吞,一如那时候等待延误飞机起飞的心情。
可是每一次听回孙燕姿唱的主题曲,我倒又一次又一次回想起这部片。
陈柏霖是我很小就喜欢的演员,很多人觉得他演来演去都是一种调调,我也认同。
可我就喜欢这种调调。
说回这部电影,里面很多镜头正是因为太细腻了,连起来就显得格外的冗长。
很多人都在聚焦一段关系的失去,聚焦感情在岁月年华中的变迁,我却更多看到一个克制的人,和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
这一种描述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感觉,总会让我想起,可能是至今看过最多遍的电影《Lost in translation》,译名叫迷失东京,斯佳丽主演的一部很不斯佳丽的电影。
P.S.然而胆怯如我,原来一直没有写那部影评。
我深信,这世界,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你努力修建很多桥梁,你建起了海陆空全方位的渠道,可是真实的你、真实的自己,又能被你的爱人、家人、朋友接受多少?
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某些时候很勇敢,大部分时候都很不勇敢的自己,我们也往往不愿意去回望这样的自己。
而这,才是真正的:在,你也假装不见。
请不要忘记那座孤岛。
陈柏霖的演技好烂
【20160517 国贸万达】
作过头了
文艺片还是不太适合我,这种当年很火的短篇组合,现在看来真的很乏味
执念
因为去年看了心迷宫一直在关注忻钰坤的这部新作品,原来是三个导演分别拍的三段小故事。第一个还算差强人意,第二个太隐晦,第三个矫情的不行…而且三段故事之间本身没有联系仅仅是一人分饰三角这种设定太粗糙了啊
(6.0)三个故事逻辑上确实一脉相承,可是拍得太无聊了啊。
其实看了一小半就想到伤心事,哭的停不了,只好去西北湖边吹吹风看鸭子
或许是短片要求更高的原因,几个作品怎么看都像学生习作。
三段都不错,风格较统一,主演都是一个人,割裂感就不强了。亲情、基情、禁忌之爱…暧昧,平静的外表下波涛汹涌。陈柏霖蒋雯丽的最后一幕让人想起重庆森林里的金城武林青霞。
亲情、友情、爱情的三段故事,人与人之间的地理、心灵和感情距离,再见已是时过境迁。
三段故事,拍得很隐忍,三段人与人曾经的关系通过闪回和故事线索带出,在时间的流逝面前一面是激烈的情感维系,一面是现实力量巨大的克制。多年之后的相遇,情感被记忆与现实重新粉饰,相逢尽在扼腕叹息时。最喜欢第一个故事
平庸。
8分惊到了我,照例点开短评,选了最近的20个四五星的人看评价,20个高分评价里12个人人只看过这部电影,还有三个只看过两三部的。水军的胜利,而我只能默默送上一星平衡一下水军。PS,一天之后变成了6.9,再点开最近的十个4-5星的评价,7个纯水军,1个疑似水军,可惜水军救不了烂片。
雖然第一個故事的鏡頭有點啰嗦,前兩個故事都在隱晦中點了『在也不見』的題,這種明顯不會賣座的文藝片找到陳柏霖這麼大咖,連一眾配角也都是檯面的人物,真的算很良心了。但是最後一個故事很突兀,直白得突兀。
虽然只有几个镜头,但隔着玻璃的杨祐宁,那个眼神和表情,满含的爱就快溢出来,把玻璃都冲垮。
短片集。蛮适合当毕联教科书的……三段剧作相似度很高,让贯穿性的男主演也有了一定连续性(算是短片集里统筹的比较好的例子了)。[湖畔]的心理结构值得一提。[再见]里有金句。倒是忻钰坤那段真的好平常。
因为陈柏霖才看的,因为推荐才看的,虽然评分很低,但电影三个故事都设计了诸多想想空间。很文艺,很传统的文艺片,点到为止,不直白不暴露,其实很有内涵!
未完成的作品
对我来讲很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