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过程中百感交集 一群人忙活了两个月只为了见老板一面 好大的谱啊 经典领导嘴脸 我恨不得进电影里弄死它 看见两个资本家走狗下来哄弄人那段 警察把他们推出去和强行进工厂那段 罢工者内部分裂那段 为什么全世界无产阶级者不能联合起来 太可悲了但也太现实了 确实没有办法 结尾处那段处理我自己理解的挺有意思 因主角的牺牲 公司让步 一方面来说这是给他在天之灵的安慰 一方面来说这是对资本家批判的留情 给资本家小小的洗白!
资本家就是万恶的 从它们目中无人的态度上看 怎么批判它们都不为过 现实就是这么可悲 我们在现世应该怎么做?
做一个加缪式的勇士 为注定失败的事做斗争 我想我们所有无产者都应该心存理想 心存信念 在需要我们抗争的时候绝不退缩 即使困难即使注定失败 但也要斗争 这不是我们想不想的问题 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使命!
这是我们的责任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 拍摄这样电影也是一种责任 文艺工作者要属于人民 为人民发声 希望所有无产者都心存理想 只要我们团结一致 世界就是我们的 世界属于人民 伟大的人性光辉属于人民!
而那些资本家 那些上层阶级的禽兽 它们属于地狱!
它们终将属于地狱!
现实且震撼,虽有人说全程在吵架,但对我还是挺大冲击的。
一群被侮辱与被侵害的工人,为养家糊口的一个饭碗,联合起来罢工抗议公司裁员。
中间有像皮球一样在各部门间推来推去,有内鬼想谈个高价拿补偿走人,有虚伪的官员或高管说着一些每个字都懂连起来却是根本不懂也不关心民众疾苦的屁话,有民众愤怒不可抑制最后由一场抗议演变成了暴力事件,有人在高高低低中不同嘴脸,超现实,超压抑,超沮丧,没想到最后的翻盘都要让一个被推翻的运动领袖的自我牺牲,很像宝玉那句我就挖出这颗真心给你看,他真的这么做了。
这样的牺牲值不值得?
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但我懂得他的选择,他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了,他选择做的一切也只是为了争取大家的权益。
但,真要这么大的牺牲才能保全吗?
可惜对于虚伪嘴脸能否看懂这个电影,我持悲观观念。
懂了又能怎样?
真是心酸啊
以前很少关注此类电影,因为好奇,选择试看下,结果被震撼到,当然这属于个人观感,可能难以引起共鸣。
罢工对于欧洲人、尤其法国人是司空见惯的,以纪录片的手法、手持拍摄就成为非常合适的选择,与之贴切的是,演员们丝毫看不出表演的成分(可能他们平时经验丰富),特别是两场工会内部起内讧的戏,再真实不过了,观众们会不自觉地提醒自己“我站在哪一边呢”;另一方面,欧洲人人文素养的高度另我等草民望尘莫及,以几场谈判戏为重点,无论工人、资方(大小BOSS)、政府官员等各方可以坚持底线、针锋相对,但都以尊重为前提、法律为界,试图一步一步达成各自的目的;但最终的悲剧还是发人深省,到底是资方的逼迫,还是工人的暴力导致的?
我倾向于后者,无独有偶,前段时间看有关西班牙内战的电影时,也描述了工人运动最终走向暴力的事件,近一百年了,这个话题欧洲人早已给出了解答,而我们似乎没有认知上的变化。
最终,我们还是作壁上观吧。
客观,真实,导演的操作让整个过程呈现得引人入胜。
看完先是很同情法国企业,一面是民族大义,一面是激烈的国际竞争。
电影中充满了精彩的对话博弈,每一方都是教科书水平的发挥。
工人们在拉高自身成本,降低竞争力这条路上一去不返,并不是他们可以选择的,体制如此,逼着他们走向绝路。
这就是法国式悲剧。
近两个世纪后的欧洲,似乎仍有或更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础。
把机器换成蒸汽机,把服装换成1800s的款式,这故事不就是历史课本上的案例吗?
历史或许不会重复,但无疑总会押韵。
学过中学政治的每个中国学生都能对本片案例做出多角度的深刻分析,尝试在资本主义框架下解决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不是西西弗斯又是什么?
至于西西弗斯是不是快乐的,恐怕没人知道, 恐怕释广德也不会用“快乐”形容那个时刻的自己,许是平静,亦或释然?
工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部分,想让自己拥有真正的人权,却忘记了先驱早已指出工人对资本家来说从来就是比起一双手多余的东西,就是剩余价值,就是账目上的数字。
不掌握生产资料,如何与掌握生产资料者谈判,不联合而分裂,不拿起枪杆子而通过一些小打小闹,除了流血牺牲和妥协又能指望什么呢?
可悲的不是流血牺牲,而是固化了的思维框架,自以为身处历史的终结、最优越的制度,却不愿或不敢考虑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答案。
关于罢工的电影,看完心情现在很沉重,一方面同情员工要面临失业,无法维持接下来生活的困窘;一方面又觉得作为“理性人”,生存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利益最大化,当这个工厂的利益达不到所期盼的目标,那么在另一个区域开办无可厚非。
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他们签了协议,说的是5年内保证正常工作,员工们完成了自己做的,那么企业老板为什么违反契约呢?
为了弥补违约,他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觉得是电影所没有显示的。
所以从企业层面来看,关闭工厂是必然的;从员工层面来看,他们只是想通过抗议获得工作,那么这两者的冲突是否应该由政府介入解决呢?
整场电影里显示的是总统无为而治,只表达了支持的态度,政府更多的是作协调员的工作。
那么针对这场纠纷究竟如何解决?
还是得针对不同地方的情况。
从中国来看,我们更多的人是在居住地无工作岗位时外出务工,也就是电影里的一个人说:那就去住在有工作的地方,从生活方式来说,中国人觉得没什么,但对于法国人来说,他们很生气,觉得被冒犯了,所以这个提议并不会被接受。
然后政府提出了一个方案,即让阿让工厂的竞争对手收购这个工厂,但是阿让的总裁不愿意卖,从法律意义讲,他的做法可以。
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说,公司的股票提高35%,却不愿意承担相匹配的责任,只关注自身利益,电影也是暗含了对这类人的批评。
最后以一人死亡作为双方谈判的“筹码”,也是对双方敲醒了深深的警钟。
作为文明社会人,暴力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同时作为文明人,我们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很难讲看过的感受,真的很难讲,是回想片段都要闭眼思考几秒的过程我其实蛮现实主义的,电影过程中一直在分析男主的动机。
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彻头彻尾的利他主义者,我偏向于他沉浸于个人被追捧被报道的荣光里,限于另一种意义无法自拔,直到最后这种表演性的人格将他引向光荣的牺牲与毁灭。
可如果仅是如此的话,我为什么会流泪呢,为何会在他将石油泼向自己时禁不住内心的尖叫,为什么又在电影结束时震颤不止呢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在我心中,“生命”的价值太高贵,任何以生命为代价的牺牲都无法再用理性刻薄的语言去分析,只能去承认也必须承认:他们是英雄有个短评写着,如果删去私人生活和配乐,可能会更加合适,我不认同。
私人生活的部分在我看来是种缓慢的铺垫。
见到新生的外孙后再选择壮烈的牺牲,抱起新生的婴儿就好像在做最后的告别,新生与死亡的对比让我一下子明白男主前去探望便是一种无声的告别,是永别。
音乐则随着画面而推进,有的是与人物心理契合,有的则是一种暗示就像最后的不断加急的鼓点,勾起不安与焦虑。
我原本以为是报复一环的加剧,以为缩小的画面是狙击枪的瞄准镜。
直到看到他向自己泼上汽油——我心中什么都明白了。
反抗不公是有用的吗?
苦苦坚持是有用的吗?
流血牺牲是有用的吗?
以死亡换取转机是有用的吗?
是有用的吧。
至少我这样想着。
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如果能够改变历史轨迹的分毫,都会将最终结果推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反抗不一定成功,而不反抗一定失败。
反思着,也努力反抗着。
1、《纸牌屋》里提到这么一个观点——控制世界不是政府,而是跨国公司。
这点在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体现的挺到位。
2、弱小的群众无处宣泄情绪,也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头脑简单易冲动,可能最后只能打砸抢了。
如果不是男主撑着,这场停工不过就被当成闹剧早就平息下去了。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如果没有伟人领导,群众也就是一盘散沙,或者是破坏性的。
3、资本家(企业主、老板)也不见得有多聪明,必要的时候得让他知道疼他才会收敛。
4、很佩服影片里的男主,工人代表的楷模,不妥协不放弃,为了长远利益不懈努力,还得不停的收拾烂摊子。
不过这是一场拉锯战,工人这边本来就粮草不住,而且头脑武装力量弱,跟敌人(股东和管理层)相比,差距悬殊,基本没有胜算。
另外,我觉得一般而言工会其实只是个摆设,只是让工人们以为自己有权力,只是给工人们的安慰剂。
5、西方现代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企业高管其实也只是打工的,工厂里的利益群体可以分为三类——企业所有者(股东)、管理层(中产或白领)、基层工人,前两者利益联系紧密,很容易达成一致。
6、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很多,升迁的渠道也很规范(学历、证书),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愚昧无知呢?
因为懒。
年轻时候因懒惰欠下的债,早晚会加倍的偿还,而且跟你亲近的人都将因此受罪。
电影很多镜头都是近距离手持拍摄,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跟着男主角一起参与了这场抗议运动。
组织工会,谈判,寻求帮助,游行…愤怒,失望,沮丧,无奈…全程感觉节奏非常紧凑,一点喘息的空间都没有,彻彻底底感受到男主角的尽心尽力,就像他说的,这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大家每天起床能去工作。
最后,当以为结局就此尘埃落定,他燃烧自己最后一点火花,似乎并不意外,但仍然感到非常痛心。
为什么弱势群体必须走到绝境才能争取来一点机会…
法国电影《开战》用非常写实的拍摄手法,讲述了一起非常典型的罢工运动。
身为无产阶级的一员,我对这类题材的影片一向很感兴趣,例如《恶老板》《抱歉打扰》这种让底层韭菜发泄的纯喜剧爽片,以及《三和人才市场》这种境外视角讲述的中国故事。
《开战》不属于上面的任何一种,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抗议人群中的写实镜头、穿插的电视新闻画面会给你一种临场感;它也不是一部意淫爽片,因为影片完整的为观众展现了一场罢工斗争的艰难、残酷、悲壮,没有主角光环,没有正义必胜。
真正的罢工斗争是怎样的?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根本没有概念,我们身边有农民工讨薪,有劳动仲裁,有程序员抗议“996工作制”,但是真正的罢工离我们很远了。
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会制度完善、示威游行自由、失业救济金数目可观,却不知道原来面对大企业,欧美国家的工人一样很弱势、很无助。
《开战》讲的是法国一个小城中,一家德国跨国企业决定关闭这里的工厂,1100多名法国工人面临失业,以男主角劳伦为首的工人们随即以工会为组织,举行了数月的罢工斗争,反对关闭工厂。
公司高层决定关闭工厂的理由很简单,资本是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法国小城的分厂虽然依旧盈利,利润却无法满足股东们的需要,因此他们决定将工厂搬到罗马尼亚,那里的工人工资只有法国的五分之一。
而法国工人们面临的问题,是公司单方面撕毁向工人承诺继续经营5年的协议,是公司拒不支付加班费,是小城方圆五十里之内已经没有其他就业机会。
这些工人有的年近半百,也无法找到其他工作,关闭工厂就意味着失业,意味着无法养家糊口。
按照影片中公司高管的立场,工人们在小城找不到其他工作,自然可以“搬到其他地方”,可此番言论立即遭到了工人们的斥责。
资本主义的运作理念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被当做资本主义的一个优越性。
即资源集中在哪,企业就跑到那,资源耗尽,企业撤退。
因此北上广集中了全国的资源,年轻人们就必须到北上广租房工作,老北京土著们承担不起一线的竞争压力,就要逐渐向北京远郊搬迁。
家园情怀?
8小时工作制?
只有被惯坏了的欧洲工人才会在意这些!
就像影片里的法国工人们,加班之后每周仍只需工作40个小时,即每天8个小时,这也叫加班?
当然了,所谓的“优化配置”也只是大资本家们自以为的“优化配置”,实际操作没有那么完美,往往是资源“瞎J8配置”,供求关系失衡,这也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
一部讲述工人罢工的电影,立场自然会站在工人一边,但是如我前面所说,这并不是一部意淫爽片,而是一部“吵架电影”,甚至会让人看得心累、烦躁。
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工人们在争吵,他们和公司管理层争吵,和政府代表争吵,自己内部也在争吵。
镜头中的工人们总是愤怒的、暴虐的,高管、老板、官员则是体面的、风度翩翩的。
精英们不仅体面,谈判话术也非常有欺骗性,首先他们会表示自己完全支持工人的举动,是与工人们站在同一条船上,其次,重点是其次,他们会完全拒绝工人的全部要求,车轱辘话来回说,一个拖字诀不变。
影片中每次争吵、示威、镇压的画面,都会伴随着激烈如战歌般的背景音乐,然而就当场面白热化的时候,当观众或者已经代入角色中,或者因争吵而感到焦躁时,画面会被突然切掉,突然静音,只留下一个黑色的屏幕,将观众拉回现实,形成一种情绪上的反差冲击,同时给观众留出思考的时间。
为什么人们会变得如此愤怒?
为什么事情始终得不到解决?
如果换做是我又能怎么办?
作为一名同样经历过多次裁员,经历过失业数月的打工者,我对主人公必然会产生共情,我也曾浏览过一些网友劳动仲裁经历的分享,结论是不能当包子,但维权之路也绝对不容易。
从某种角度来说,《开战》是具有科普性质的,因为影片讲的是一起非常典型的罢工,把精彩的与无奈的,残酷的与悲壮的,值得借鉴的与值得反思的都呈现了出来,算是历史上无数工人运动的一个缩影。
可以说二战以后的工人运动,就像中世纪的农民起义一样,都是底层韭菜们“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
”这些斗争最终成功的少,失败的多。
为什么?
因为资本家们往往学历更高、人脉更广、信息资源更丰富,而工人们终究是一群乌合之众,工贼也永远会在适当的时候的诞生。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乌合之众》,是小资精英公知大V们与网民撕逼时最常用的一个挡箭牌,悲哀的是勒庞的说法确实有道理。
更悲哀的,是知道自己这辈子永远也无法实现阶级跃升,成为资产阶级,也永远无法摆脱底层的内卷、酱缸,无法摆脱乌合之众。
(当然,酱缸文化并非中国特有)
我们管那些接受资本家的收买,破坏罢工的工人叫做工贼,把那些自愿接受“996工作制”的打工仔叫做奋斗逼,但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没有什么群体是永远铁板一块的。
就像影片中男主角劳伦的诉求是继续办厂,其他工人的诉求只是多要点遣散费,于是工人之间开始内讧,接受大资本家收买的工贼开始诞生,工人阶级土鳖、乌合之众的一面开始显现。
更大的问题出现在跨国公司大老板被迫与工人代表谈判之后,谈判没能取得一致,少部分愤怒的、不理智的工人们诉诸暴力,将大老板和保镖们一顿痛扁,让工人们在道义上彻底失去了舆论支持,从受害者变为暴民,一些同情罢工的政客、民众也转变了立场。
可以说,在影片的前半段,工会领袖即男主角劳伦的斗争策略是教科书级别的。
他制止工人们对公司高管的侮辱、挑衅行为,避免被对方抓到把柄,还巧妙的利用了大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引入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参与收购,让这场罢工的赢面很大。
可惜的是,乌合之众的局限性还是难以避免。
而部分工贼的利益诉求仅仅是“搞大事情,多拿遣散费”,让这场罢工的性质也变成了彻底的“按闹分配”。
最后,事情朝着双方都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发展,承受压力的劳伦在公司大楼前引火自焚,公司怕事情继续恶化,接受了工人的全部条件,工贼们则在劳伦的葬礼上羞愧不已。
一场本该在法律框架内协商解决的劳资纠纷,最终还是演变为一场流血事件、“按闹分配”,暴露了所谓工会制度的摆设作用,暴露了无产阶级的局限性,也暴露了大资本家的贪婪。
外国的月亮圆吗?
还是比较圆的,毕竟他们可以参与到与统治阶级的博弈之中。
但是这场博弈也更为残酷,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绝非在网上对“996”发发牢骚那么简单,其中的团结人群、提振军心、斗争策略、法律支持等等,都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学好的。
男主究竟为何自焚?不能理解
一开始很不屑,觉得法国人动不动就罢工,看到后来泪流满面。作为一个小老百姓,究竟要失去多少,才能得到本来就属于自己的东西。想起了每次被欺负后,想维护正当权益,却有无数的关卡在你面前。
现场感营造得很好,无论是手持镜头,还是演员的表演,都表现得很“真实”,几场谈判戏和暴乱戏也拍出了工人和资方的对峙关系,最后以个体悲剧收尾提升了戏剧张力,比较可惜的还是导演过于想让一切看上去真实,这使得观众像看了一出新闻报道,而在情感上除了男主有所交代外其余均无共鸣。
堂堂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国家,却要羡慕人家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你说荒谬不荒谬
说实话我可能是还不能深切体悟罢工对于权益的作用...又或者作为人去斗争的意义...假如没有希望了斗争是给自己个安慰吗...而且最后自焚简直是可怕
这样的事情我们这边想也不敢想,虽然看着这些工人有赖上(绑架)德国雇主的企图,但他们还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向工会施压,以取得德国雇主(股东们)的对话)进行沟通,这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才会发生的事情。作为电影,从一开始起就吵(讨论)个不停,而且放眼望去都是人头,看得人比较累。但能把这样的电影拍得这么扎实,有着纪录片的真实感,确实很厉害了。
当Lanrent抱着婴儿以一身黑衣隔绝了背后的家庭,已有隐隐不安。而这结局似乎在说,只有圣徒才能领导,不以肉身献祭运动无法继续。开始总是感觉“别无选择”才会选择抗争,应该理解无论结果如何这本质是一场冒险,选择了就有承担风险的觉悟。但当疲倦绝望高压持续到第三个月,无论是愤怒和希望,都难以处置。随着一步步升级,始终保持对焦点的关注保持冷静保持非暴力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难得。这是几乎从未有过的陌生经历,但一步步并未那么陌生,尤其是最近有隔壁的参照。一开始不懂为什么国内能放,但其实它是contre le Capital。
乱糟糟的,没这种经历没得共鸣。
我对这个题材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所以我的五星值十星——金棕榈奖,我第一个说。
8/10。布塞对社会运行机制的观察,超越了左派理念主导的口号式电影,从占厂罢工、政府介入、法律规定资本最优制、资本家利诱工友内讧到拒绝收购提议,除了频繁撞墙的申诉程序,工人们的争辩、失望、沮丧、奋起和企业代表打官腔的推辞躲闪,都在由狭小办公室里侧面取景的对话游刃有余地展现,充满了情感迸发的高光时刻。洛朗是一个魅力绝佳的主角,叙事聚焦于一轮轮的谈判,描述其私生活的镜头凤毛麟角,正是如此专注于人物才拍到了工人自觉意识的觉醒:接受支票/复工等于背叛他人,而冲击工厂大门的防暴警察、推翻总裁汽车的暴行,每一次局势的无法控制都令他身处不利甚至不被理解,却没有赢得实质性的结果,努力挽回人心的表现不过度又壮烈,无法后退的状态是这个主角乃至全片的核心,结尾看完外孙的洛朗自焚前走过车间画面有煽情俗套之嫌但并不突兀。
1伪记录片吗,说不清楚,临场感真的很强。2我对导演抖包袱,但是没有办法解包袱,感到不满。
#Cannes71# 9分。事实证明喊口号和追形势也分姿势高下,对斯派克李就在说你。一部跟巅峰时期肯洛奇可以媲美的吵架电影,对工人运动及其背景的深刻分析非常发人深省(多种正义),对其走向瓦解的必然性的揭示(这点着实肯洛奇)以及对悲剧人物的塑造都极为令人动容。有奖的话毫不意外!
“假如那是一道墙,我们也会冲上去,因为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 不喜欢。
一部纪录片式的电影,一个在法国的德资企业准备关闭,然后1100个工人开始罢工诉求工厂继续开下去,最终因一场暴力事件终止,最后罢工负责人在工厂德国总部前自焚后又现转机。
伪纪录得很彻底。能够不鸡汤不元叙事主义地讲明白这场风暴中不同立场的诉求,同时详尽而简练呈现,看似轻巧却十分不易。调度、剪辑、叙事十分顺畅,粗粝里有精致,表演流畅、融入其中。期待着一点在主角对民粹有所心灰,离开人群那一时刻的风格转变,没有到来。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坚持,仍然只是一个陌生人的秘密,情感可以抒发之处反而坠落。对于电影来说,过于克制了。
不是我的风格,看了三次才勉强看完。所谓集体活动,都是这样容易失控而盲目。
看了前30分钟,几乎都是在跟资方和衙门磨嘴皮,这种“小媳妇”的腔调没意思。忒国企业来发国开工厂,想必已经忍了很久。光是嘴皮子,越来越像茶杯里的风波。没看出当年大胡子老马提出的先进性在哪里。看了60分钟就关了。[zxzj]
像纪录片,不感兴趣
法国人还是过得太好了。所以才需要一个如此惨烈的结局。而通过一个惨烈的结局,还真的扭转了乾坤,迎来了新一轮的谈判。你们可真是过得太好了。
除了不断重复的煽动还有什么?而且到了最后聚焦在林顿身上时就一崩到底了。没有情境,而只有预设的争吵和斗争。没有驱动力,只是在完成这个事件的发展。这些可能都算不上什么大问题,关键是完全没有人物,只有一个个脸谱,却又要在其中塑造出林顿这么一个英雄角色。私人生活的插入完全没有起到丰满人物的作用,创造的是另一个完全无关的林顿,最后的行为让人毫无波澜,因为这个人物从未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