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Fúsi》之后,深深感受到一个人可以仅仅因为身材、性格、年龄、疾病、工作、和世俗标准的不同,就遭受如此多的偏见和恶待,甚至也能感受到自己身体里同样存在的那把无形的标尺、忍不住想要「改造」他的冲动。
2015年,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冰岛如此,到了2023年,身边的社会也毫不鲜见,这些简单粗暴的评判和臆测。
Fúsi让我感觉到,不管包裹着的皮囊多么丑陋,灵魂也可以纯净如新。
他会因为本来的自己,遇到很多恶意,也会碰到难得的善意。
看似沉默的灵魂,却像无时无刻不在对周遭的世人说着什么。
他的世界看起来很小,但每次一点点的尝试、挪动、突破,都像凿开了「山」的未知一角般神奇。
看这部电影是憋闷、愤懑的,像呼吸进了冰岛灰蒙蒙的空气。
Fúsi最后的微笑像是乌云缝隙好不容易漏出的一丝阳光。
他孤独,但不寂寞,即使一个人,也像一座山一样安稳。
之前我算过一笔账。
一天24小时我大概有1h会希望自己不是单身。
20分钟是吃饭的是时候,两个人吃饭可选性更多;20分钟是看完书和电影的时候,和人聊一聊讨论一下也还不错;还有19分钟是晚上。
由于其他23小时我一个人都活的很快乐,谈恋爱显然是不划算的事情。
当然了上面这些计算其实狗屁不是。
如果情绪可以被量化世界该多无趣。
Fusi把花店钥匙放进Sjofn的时候有弹幕刷哭了,也有弹幕说她不配;我相信都是真心的。
这么说虽然很俗套,但是初恋时的自己是真的最值得怀念和铭记的自己。
会哭的人和会愤怒的人也许就是初恋前后的同一个人,我们会骂曾经的自己傻逼,但也知道当时说的话做的事是绝对真心。
有趣的是真心其实是种消耗品,年轻时有大把可以挥霍。
对Fusi来说,“处子之山”的意思并不单只他的身体,还指他积累了四十年的真心与温柔。
看到Fusi站在登机口望向自己工作的地方,那大概就是24小时里最寂寞的那一分钟:因为站在这里的本来应该是两个人。
丑陋的皮囊下有一颗敏感,温暖的内心。
不善表达情感,外表肥胖,怪异,被人误解、欺负、嘲笑。
内在是一个细腻、贴心,会照顾人,默默守护,了解你的所需的暖男。
各种技能爆表。
离完美情人唯独只缺一个帅气的皮囊。
影片始终透着一股孤独的寒意,和始终不被这个世界接纳和了解的忧郁。
影片最后被抛弃的男主,独自一人去旅行。
人生旅途上,只有自己才能陪伴自己,有些旅途只能一个人前行。
能改变自己的,只有从封闭的自我世界自己走出来。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看见福斯一个人坐在椅子前吃巧克力麦片或是玩着沙盘上的二战游戏时我会莫名流泪。
可能这就是面对孤独的同感吧。
而本片的导演也仿佛是专门针对“颜值既正义”这种现代社会人已经被外貌迷惑了的观点展开了批判。
我虽然没有一个很宽大的身躯,但是我却有跟福斯一样的情感,乐于助人,看到别人有困难都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不会拒绝,即使是面对之前欺负过自己的同事;不善言辞,心中有非常多的想法都不敢说出来。
福斯是一个好人,真的,没有一点点坏心的好人,他看到新来的小朋友会陪她玩,即使最后小女孩的父亲怀疑福斯是恋童癖,叫了警车,并禁止福斯再接近小女孩。
某天小女孩又重新出现在福斯的面前时小女孩的难过和福斯无能为力的表情眼神都是那么淋漓尽致。
而福斯也是那么心灵手巧,他有着大厨一般的厨艺,有着装修师傅的能力。
甚至在女主躲在小房间里哭得昏天黑地不吃不喝时为她做好早饭,放在她的门前,耐心地劝她吃东西,或是出门为她买花,替她去垃圾站工作。
在知道女主想在一个还未装修,破败不堪的小屋里开花店后,就买下了那里,叫了自己唯一的朋友过来将那里粉刷了一遍,布置干净。
福斯太过贴心,也太过羞涩。
他知道现在三,四十岁了还没谈过恋爱,依旧跟妈妈住在一起。
而他也因为知道女主喜欢旅行而帮她买了机票,定了房间,特意挑了一个有阳光的地方。
虽然最后女主并没有跟福斯在一起,但她还是在福斯的心底里埋了一颗爱情的种子,只是他们还没有能力让它茁壮成长。
而福斯也一个人踏上了飞往埃及的飞机上,曾经在地面上看着乘客一个个排队进入机舱的地勤福斯,如今也能成为飞机乘客中的一员,看着自己曾经工作的位置,飞机慢慢一点一点的升入空中,他的嘴角上扬了。
在《处子之山》中,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的外形如此重要,虽然一个人给他人的第一印象的确很重要,但是不好的形象并不至于我们去怀疑甚至攻击一个人,这样是很不公平且不道德的。
一个人的灵魂虽然禁锢在一幅与精神不相匹配的皮囊里,但是善良的灵魂却始终能让一个人如金子般闪耀。
虽然影片中福斯的生活并不幸福,但福斯的内心是温暖的,他一直向往着美好的生活。
从被人欺负的地勤,到变成帮助女主去垃圾场工作的工人,最后成为坐上飞机的一个旅行者。
这些都是美好的,我又一次落泪。
孤独,寂寞是每一个人的朋友。
寂寞,相信是所有人都切身体会过的。
你看不到它,也抓不住它,它是无形却又切实存在的。
在深夜空旷无人的街道上,在一个人百无聊赖的星期天,甚至在沸腾欢呼的人群里,我们总能感受到寂寞的存在。
《处子之山》,就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寂寞演绎法。
《Fúsi》是一部冰岛电影,提到冰岛,最先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什么?
北欧岛国?
极地风景?
还是那位领着同性夫人访华,美丽精干的冰岛前总理?
不论哪个画面,都给冰岛这个国家增添了神秘的、自由的浪漫主义色彩,让人心生向往。
<图片1>影片的男主角的名字就叫Fúsi(福斯),作为一个冰岛人,他倒是既不神秘也不浪漫,他是一个年过不惑的机场搬运工,每天都过着机场和家里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
让我们给Fúsi的人设提炼关键字:大叔、胖子、死宅,单身狗。
他集合了大龄单身狗的所有特征,不修边幅、少言寡语、呆板无趣……哦,对了,要再加一条,至今还和妈妈住在一起。
Fúsi活了这么久只有两大爱好:1、和唯一的好基友一起玩二战沙盘模型; 2、独自一人开车到湖边,坐在车里边看风景边听重金属音乐,点歌频率之高连电台小哥都记得他和他的喜好。
<图片2>他用善良保护自己,用沉默回应质疑。
似乎没有什么能伤害到他,似乎没有什么能真正入侵他的世界。
那,对外界如此木然的他,会感到寂寞吗?
——是的,他会。
在经常去的泰国餐馆里,看到餐桌对面摆放的无人使用的餐具时,他感觉到了。
<图片3>不被理解,无人倾诉,永远是一个人……很寂寞。
看完整部影片之后,我常会想,习惯了一个人的Fúsi为何会突然对另一个个体产生想要了解和相处的兴趣,大概就是因为斯约芬那像向日葵一样的笑容吧,让他不自觉的想要接近,想为她做点改变。
木讷的他居然会为她点抒情浪漫的歌曲,美国乡村音乐常青树Dolly Parton演唱的,《河流中的小岛》。
当一切看起来都往好的方向发展时,电影却不愿意满足观众对大团圆结局的期待。
现实是每个人都必然有他的苦恼,即使表面看起来很阳光的人也不例外。
而当斯约芬终于走出抑郁,他们共同度过的甜蜜的一晚。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粉红色的窗帘洒在两个人身上,这一刻,Fúsi觉得有什么东西悄然改变了。
<图片4>然而,人生总是充满了“然而”。
斯约芬对Fúsi的感情并不是爱情,而是人在脆弱时会选择依赖身边人的惯性。
Fúsi那样温暖无害,不求回报,她依赖他、感激他,但并不爱他。
我们的男主角就这样戏剧性地刚把行李放下,又再次搬起行李离开。
但他没有责怪她,而是给了她一个一如往常的、有牛奶气味的,热烘烘的拥抱。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觉得Fúsi太笨,被人当成备胎还付出这么多。
其实,他不仅是在帮助别人,同样是在帮助自己。
他在斯约芬身上找到了救赎,是对自己之前封闭灵魂的一种救赎。
现在的他,终于可以敞开心扉,拥抱这个世界了。
乘上驶向外面世界的航班,Fúsi终于露出了笑容。
<图片5>到此,《处子之山》这部电影就结束了。
整部电影的基调都很安静,背景音乐和台词相较其他剧情电影来说很少,尤其男主角Fúsi更是能不开口就不开口。
因此,我们能在这样安静的背景下听到Fúsi的呼吸声和咀嚼声,角色行动时衣料的摩擦声、甚至能听到在户外哈气冻结的声响……没有荡气回肠和热泪盈眶,有的只是淡淡的感动,以及审视人生的感悟。
就是如此平淡安静的日常,如此平凡无声的男主,在四十几岁的高龄找到了自我,开始愿意面对外界,愿意接受他人,愿意去争取自己真正想要的。
本片的导演兼编剧达格·卡利生于法国巴黎,3岁跟随父母来到冰岛定居。
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的作品里常常同时呈现出北欧的冷冽与西欧的浪漫,两种元素结合成一种奇妙的美感——冷淡却又有源源不断暖意渗出。
推荐同样是他编剧导演的另一部高分冰岛电影《航向热带岛屿的冰山》,如果说《处子之山》讲的是孤独中年改变的故事,那么《航向热带岛屿的冰山》就是讲孤独少年的成长之旅,混合了伤感与乐观,达格·卡利本人的风格在本片中显露无疑。
<图片6>达格·卡利要表达的始终不是寂寞和感伤,他想通过电影告诉观众,寂寞从来不是别人能帮助战胜的,只要你想,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是充实的、对未来充满憧憬与希冀的。
屏幕前的你们,是否也同样被触动,准备出门走走,去遇见你的斯约芬呢?
最后,上帝保佑单身狗!
2024-03-15 00:00温吞但灵活,有脑能解决问题而不激进,宅却不畏麻烦细致耐性无私奉献。
是什么激发了潜能?
外人相遇、观念冲突。
情绪不稳不靠谱没结果不重要,但愿过程他能看清自己。
还有我们该反思的埋没了宝藏、误导了我们自己的刻板印象。
不冷峻也不紧迫,关于正常人的小品。
似乎很多人看到自己,在这个低靡时代鼓励平常人(宅男?
)创出自己生活的福音:不需刻意改变自己,只需踏出舒适区,然后静待它发生(几率看来,你在区A多惬意,在区B就有多不适,你浸淫A区多年培养出来的品质在B区就有多宝贵,这几乎是肯定的),保持你的秉性,不舒适时只需做你自己,故事就会发生,而你也会继续发现更真实的jin进化版的你。
谢谢本片在这种时候出现。
主演是瑰宝,这种身形而能灵活活动又脸部清晰能表现出正常人内心(应说面相看起来观众收得到没打折扣)的演员着实不多。
鳏夫老友每次出场表情台词都一针见血冷幽默,特逗;其次是他妈,老演员戏骨风采。
未知人名在当地语有否有寓意。
不知英文题名是否出典?
意象无疑是适合的:一种清晰、持恒、无私的稳定存在,可以恢复的沉静力量。
在所有人看来我是个不善言谈,不懂社交,做事独来独往,兴趣爱好小众不入主流的宅男,家人也时常为此上心而我却满不在乎,游戏、音乐、电影和健身使得生活也挺充实,我也似乎不需要许多的朋友,有那么一两个交心的就够了,我似乎看到了40岁的自己仍然沉浸在这充实无比的快乐生活中。
大一那年元旦,偶然的机会让我脱了单,初恋是个不错的女孩,不算惊艳但也耐看。
期间我们谈天说地谈到了彼此都想去的那座城市,并规划着未来的图景。
不过种种原因作用,大一那年暑假分手了,现实似乎将我又打回了原形,不过去那座我们曾共同向往的城市旅行的念头未曾消失。
大三那年清明,我独自一人踏上了这趟路程,半夜的高铁上人很少,我开心极了。。。
如今大四即将毕业,我还是一个人,不善社交,看着有趣的电影,听着后摇。。。
我在Fúsi身上找到了共鸣,他似乎就是我40岁的模样,这可能就是我吧。。。
这是一部非常细腻的影片,北欧的冰岛有着和东方日本岛同样的慢条斯理和敏感细腻的情绪,两者虽然在人口、文化和地域上大相径庭,但在诸多电影中表达的人物心理情绪却非常相似——孤独、敏感、自我封闭、逃避社交等一系列的现代生活中日益加重的心理症候群问题。
影片中导演运用心理写实的拍摄手法,将手持镜头对准福斯的面部进行特写拍摄,传递出福斯极为生动微妙的情绪变化。
每当场景中出现对话或环境发生变化,导演就会将主观镜头的焦点第一时间对准福斯,看看福斯对于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心理反应。
比如:妈妈说柯本的死亡、妈妈老伴儿的揶揄、妈妈安排的舞蹈课、舞蹈课老师的讯号、面对女朋友的邀请和拒绝、同事的玩弄和欺辱……在镜头面前,福斯的心理被直观的展现在观众眼前,让人心生怜悯和无比迫切的同情。
影片中福斯一贯性地隐忍和逃避,让他在家人、朋友、邻居、同事面前处于被动地接受一切,对于这些“压迫”,福斯只能找他的好基友倾诉,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人独处。
导演让观众走进福斯的内心世界,和他一起感受症候群患者的现实生活——像北欧室外的温度一样,真实,冰冷。
很早之前,日本社会调查出示一篇新闻,日本有一部分青年人因个人心理问题宅居在家中,他们惧怕公共场合、逃避社交,不去上班,不与亲人往来,只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一切外界活动。
而后,这一部分人群因为心理病症日益加重,出现生计问题致使放弃生命,几周后尸体腐烂发臭被发现早已死在家中,身边堆满垃圾,有收尸工作者专门处理他们的身后事。
这是另一版本的《处子之山》,叫《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这是一个可悲的社会现象,但这些问题患者在我们周围不难看到。
当下高速运转的城市中,技术和信息的爆炸使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接收不同的信息变奏,致使我们的平时被信息隔离,应对的仅仅是换取收入的工作,亲人的代沟,公司的压榨,就连最亲密的人也在“变化”中渐渐疏远,人们的精神世界从未受到过如此大的挑战。
福斯仅仅是这类症候群的其中一种,症状反应包括但不限于他平时情绪上的具体表现。
作为症候群患者,这些人情绪敏感,缺少理解和关怀,更别说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
这些人因自身性格的不完善而承担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独自承受来自外界对自身心灵上的鞭打。
而真实生活中,问题的严重程度远比福斯身上来得深刻,这就是频繁出现卧轨、跳楼、报复普通市民等新闻事件。
大部分人没有迈出这一步,原因并不是症状不够严重,而是像福斯一样在生活中选择继续承受和隐忍。
在工作和生活面前,这些心理症状被无情地摆在现代生活的案板上,任其被拍打、拍打、拍打!
最终导致日本宅居人群和上述新闻事件的悲剧。
症候群患者心脆弱的另一面,是超于常人的领悟力与专业能力,他们能体察到常人难以发觉的感受。
一些特殊的领域对症候群患者倾心有加,比如饲养员,驯兽师,义务工作站,自然植物标本采集……他们更喜欢与小朋友相处,喜欢动物,也喜欢创作、手工和艺术影像。
看完影片后,查找到了导演的资料,照片上他是一个亲切的胖子。
和预想的一样,导演、编剧是同一个人,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真实表现出导演和编剧共同熟悉的那个群体。
某种意义上,这正是导演生活的真实写照。
很难想象导演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哪些挫折,他在拍摄这部影片时亦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影片中,观众看到的,是一个被挤压后治愈了自己、治愈了观众的福斯。
那么,身边的这一类人真的被我们温柔以待过吗?
一开始很担心Fusi会面临《我想结束这一切》里那个热爱文学艺术、但因为外形与性格问题一辈子不得不与孤独做伴、在冬夜凄惨死去的文艺老头的结局;后来发现我多虑了:1. Fusi的爱好(玩战争游戏、绘制模型、玩电动小车)更能让他从不如意的现实生活中脱身,而文艺老头的读书爱好则让他更加痛苦 2. Fusi的性格底色是宽厚的,即使被人欺负、但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都会选择原谅,他的灵魂过于干净与空旷,没有一个特别强烈的“自我”,所以即便在恋爱中也永远把对方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反复无常的抑郁症女孩想要什么,他就给什么,替她上班、甚至最后还买下花店替她实现梦想;而《我想结束这一切》的文艺老头则异常敏感,可能过强的“自我感”意味着希望世界向自己的需求妥协,而不是自己去适应与原谅这个世界,所以更容易痛苦吧~3. Fusi是会去爱具体的人的,把对方的愿望全记在心里、偷偷去实现,也不求任何回报;而有的人的世界里则是ta最大,需要全世界来爱ta,这种巨婴心态再加一点自恋的文艺灵魂,恐怕也只有Fusi这样的人能忍吧,而他们却在心底瞧不起Fusi们不好看的外形、一而再再而三地折磨Fusi。
4.Fusi有有着相同兴趣的好基友,而文艺老头则过于清高,一个朋友也没有。
5.Fusi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是非常强的,虽然是个大胖子,但厨艺、装修能力等样样精通,这就意味着他不会让自己过得太惨,也可以凭借这些能力吸引到有需求的人;而文艺男嘛就差远了……除了孤独自恋的灵魂什么也没有,生活也过得一团糟,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悲剧。
所以Fusi从生活的物质性本身中获得存在的乐趣,而不是活在抽象的幻想之中,这一点是值得每一个眼高手低的文艺青年学习的。
Fusi虽然温柔,却并非没有底线,他身上最让我动容的一点是他拒绝与男性集团同流合污的态度。
被嘲笑为大龄处男时他无动于衷、一点也不生气,但当同伴为他花钱买妓女的性服务时他第一次生气并为此和同伴大打出手。
当这种含有对女性压迫性质的“礼物”送给他时,他一改往日的宽厚、迅速与同伴割席,不是因为厌恶妓女本身,而是因为他把妓女也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尊重。
我们的Fusi,是多么圣洁啊。
他对女友的爱也是如此小心翼翼,他为她做了所有事,却绝不以此为理由去要求女友满足自己的任何欲望、不敢贸然推进关系一步。
这种“小心翼翼”的爱,是真正将对方当成一个神圣的他者,而不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
这是真正善良之人的爱。
可惜电影里的女友并不懂得珍惜Fusi这样善良的灵魂,最后还是把他拒之门外,而Fusi替女友买下花店、并装修好后一个人开启前往埃及的旅程。
失恋的Fusi并没有一般人失恋时死去活来的“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那种痛苦,相反,他非常平静地接受了女友的选择,他本就没有“对方一定也要爱我”的我执、没把自己的付出当做必须有回报的投资、对女友没有任何期望,又怎么会失望与痛苦呢?
我会喜欢并珍惜Fusi这样的人,但我知道我永远不会成为这样的圣人,我只想保护他们孩童般干净的灵魂。
最近想多看这种平淡的生活流的电影,不给观众灌任何鸡汤,不保证幸福的大结局,但所展现的被生活捶打后仍然纯净的赤子之心就足够令人动容~
这部电影缓缓剥开孤独的外壳,探讨了关于接纳、情感连结以及在不完美中寻找价值的普世命题。
影片中的男主,正是许多人在容貌和社交中感到焦虑的具象化。
他肥胖的身躯、不善言辞的性格,宅男的喜好,使他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成为同事欺凌的对象。
这种外在的“不符合主流审美”,让的世界变得异常狭窄。
这让我对此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在一个看重外在的世界里,如果我如男主般“丑陋肥胖孤僻”,是否还会有人愿意去发现我内在的价值?
这种对外貌的焦虑,根植于社会评判的标准,也投射出个体对被认可和被爱的深层渴望。
女主的出现为男主带来了生活的一抹亮色。
她同样是一个有脆弱的人,两颗孤独的灵魂在不经意的相遇中产生了联结。
然而,影片并未将这种关系理想化为童话般的爱情。
女主的精神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波折,都让这段关系充满了现实的复杂性。
我常常会困惑,吸引是来源于外表、是欲望的驱使,还是灵魂真正的契合?
真正的爱情,是否应该是一种超越了肉体和欲望的纯粹的灵魂吸引?
如果没有我现在的躯壳,还会有人在乎我的灵魂吗。。
在电影中,男主对女主的关怀和付出,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纯粹的善意和责任感,而非占有或欲望。
他笨拙地试图帮助她,即使这意味着牺牲自己的感受和期待。
这种“不求回报”的付出,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爱的另一种形式,一种更接近“灵魂的在意”。
这让我开始思考,或许灵魂被看到,并不一定是以轰轰烈烈的爱情形式出现,它可以是友情,可以是理解,可以是即使不完美也被珍视的温柔。
相反,那种热烈的坠入情网才不是真正的爱,爱是让人成长的意愿。
在这个影片里,男主的爱虽然没有给出简单的大团圆结局,而是让男主做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决定。
他没有沉沦,也没有完全依赖于某段关系来拯救自己。
最后的微笑,定格在男主独自一人踏上旅途的脸上。
他远离了那个束缚住他的原身家庭,他踏上了那个原本是和女主预定的行程,但他心里的爱是让他微笑的力量。
这个微笑,在我看来,正是他灵魂被自己看到、被世界某种程度上接纳的象征。
他不再完全被外界的眼光定义,而是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这是一种内在的觉醒和力量,意味着即使外在条件不被看好,一个人的灵魂依然可以拥有自己的光芒和方向。
这部影片很平实却很真实,它引发了我对自我价值和情感本质的再思考,让我在对外貌和情爱的焦虑中,看到了一线希望的微光。
全能“大白”。既然一把钥匙开不了一把锁,那就把钥匙送人了。
在生活中要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与影响,但最重要的是面对自己。被动还是主动,一味被动只能默默走向终点,但主动当然也非一马平川。福斯遇到了一个比他更需要关照而且他可以照顾的人,无论结果都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在表现上有多组对照,有好有坏的现实,生活其中最后仍归结到个人的态度上。
福斯是我见过最胖的天使啦
平静的镜头下是个有热度的故事。四十岁的妈宝处男,镜头隐喻下,从内敛到开放的成长过程,并无失真,情节的推进上,拿捏细腻,引发共鸣。
唉 为什么有些人钟爱于养宠物 因为宠物不会看脸
庞大的身躯,温暖而宽厚的内心,这是一个除了外形几乎没有缺点的天使
三星半,这就是绝大多数的小人物的生活,人生到底如何才精彩啊,平凡还是波澜呢。
北欧致郁系,喜欢这种一个人的调调
我认为患病和喜怒无常不是伤害善意的理由。或许被刺痛是另一种共鸣吧。当无法实现承诺的时候千万不要给出承诺。我想没有什么能比给出希望又把希望毁灭掉更令人痛苦的事情了吧。女主的行为我十分鄙视和厌恶,我相信她知道自己的病情,正因如此她不应该给男主那么多希望!
剧情逻辑一塌糊涂,人物的缺陷应该收获世俗的包容,但扁平化的人物设计并不能给影片带来任何的利好。他像没有任何情绪一样,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只会隐忍,而且没有任何的出气口;同时被一个有抑郁症的女清洁工所戏弄感情,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只是觉得是不是有所失真了;很多元素的堆砌(恋童癖、妈宝男等等),只是简单的加减法没有与主题产生任何化学反应,属于是刷流氓了。
温暖的胖子,不温暖的现实。连5岁的外甥看电视都说长得好看的女的就是好人的现实里,未来还会好吗……
并不是一部爱情喜剧,甚至也不算是一个爱情故事,就一个冰岛暖男如何踏入人生的春天,讲的是一个男人的成长。这个故事既不虐,也不自怨自艾,福斯像上帝一样,用他那广阔的胸襟承受一切,顶得住一切变故,无论遇到什么,都可以让现状散发出浓浓的暖意,某种程度上,我觉得福斯就是上帝。★★★☆
情绪电影,孤独,自卑,内向的电影,节奏有了,没有刻意的修饰,娓娓道来,人物有了,细节有了
遇到她后生活有了情绪
看完男主就是一个舔狗沸羊羊,浪费时间
1.任何一个用脑子思考的人(让我在这里暂且将此等同于:此类人说出的话姑且还值得一听)都不会称fusi这种,有一个挚友,一技之长,有非主流歌品,有个人兴趣爱好,且有能支付得起其爱好与购买花店的财力(尽管也称不上富裕,仅是有而已,但仍然是有)为loser,任何角度都不会。所以,当你觉得自己抽中了人生最废的烂牌时,不如往这个方向发展一下。2.我仍然认为他的行为透着自我感动的成分,即使他与那位女士成为亲密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对等的,他们对于彼此皆为弱者。3.冰岛真了不起,底层职业却能撑得起那种生活条件,这种外型仍可成为演员(无贬义)
人物塑造薄弱脸谱化,对白浅强行交代背景。
#资料馆# 肥胖丑陋的外表下是一颗善良温暖的心,那些看起来很怪的人,也许只是在一心守护常人亦曾拥有过的单纯美好;踏上一个人的旅程,死肥宅的春天快来了。
编剧领导观众把对重度肥胖人群进行的悄无声息的霸凌包装成并不高级的自我感动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