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孩不小心用玩枪的时候走火,眼睛基本看不着了,去了残疾学校。
他在那儿也在追求美好,认识了员工的女儿一起去骑自行车,一起去听电影,一起去玩,最后他整了一个节目,去录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参加活动,但是这个校长比较古板,不太认同这种做法要开除他,最后他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就是有梦想就要追逐,无论什么环境都不能消沉,这是很重要的。
就是说如果我是盲了的话,我是不是就在家天天呆着呢?
是不是还能有乐观的心态,是一个人成就的必然条件,人能够接受挫折的能力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能力。
千万别出点意外,健康就好,包括我们包括孩子。
我全程一直在哭 不是因为难过 而是因为太美好了 我因为他们这样的温情而落泪 我太喜欢这些孩子了 他们纯真 可爱 努力 自由或许是因为我第一次看意大利电影 我还不了解他们的套路 所以一开始我总担心米可的父母会对他不好 担心学校的修女会虐待孩子 担心唐老师会胡乱教孩子 担心霸道的孩子会欺负米可 担心马路上遇到的盲人大哥其实是个骗子 但都不是 幸好 真好 我第一次落泪是在米可给小女孩听“雨后天晴”的故事那里 太美好太美好了 简单的几个声音 风声 大雨声 闪电声 雨滴声 蜜蜂声 导演特意给了大自然真实场景声音和米可模仿声音的场景切换对比 真得感动 那一刻我真得觉得自己听见了天堂虽然这个作业最后被校长否定了 米可因为从梦中惊醒导致状态不好不去上课 唐老师去房间看他 知道他躲在床底但是假装没发现悄悄塞给他录音机那段我好喜欢 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的爱好和梦想被鼓励被保护的感觉 那一刻觉得:这世界太温柔了后来一群孩子去cinema 他们坐在那里因为“听见天堂”而欢笑 米可悄悄牵小女孩的手 真得太太太可爱了 无法不被感动看着他们一起录各种各样的声音 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和方式 简单的故事 却充满了力量最后那场表演 我一直在哭 看着家长们蒙着双眼但是脸上不停地绽开笑容 看着孩子们认真地讲故事 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礼堂 看着他们谢幕 我敬佩他们 也超级爱他们记得米可的父母刚送孩子来学校的时候 校长强调说:他想做什么不重要 重点是他能做什么 这话听起来真让人提不起劲啊 只要足够想做的话 就一定能做得到的 我真得很谢谢米可 让我们听见天堂你听,是鸟叫声啊。
即使看不见,也能感受鸟语和花香。
看这部电影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封面,我喜欢孩子的脸。
我深信世界上没有比BABY-FACE更美的了,每个初生的婴儿都是那样美,简直是上帝最完美的手笔。
孩子天真无邪的脸是可以震慑人心的。
外面的世界太过纷繁复杂和吵闹,我想借电影温暖自己。
我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生活,还是诸多不适应,心里正冷得哆嗦。
上帝关上一道门,必然给你开一扇窗。
我想这话跟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温暖迷人。
不管是善意的谎言还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都愿意相信,尤其是失意中人。
这剂麻醉针不但可以忘记痛苦,还能够照亮前方。
刚才在写这篇评论的时候,和主管的聊天,打断了思路。
得知了颇为意外的消息。
也许上帝为他开启了另一扇门。。。
从前一直认为,如果有一天我失去视觉而活在黑暗之中,那将比死亡更加可怕。
一切的美,只有被看到,才存在意义。
所以当自己近视的时候,很久都不愿意接受需要戴眼镜的事实。
我不知道,当电影里的小男孩儿从可以看到模糊的影子到最终完全失明的时候,他的绝望,也许他埋怨上帝、咒骂世界,心中那点小小的希望也被残忍的抹杀,最后只能无力地躺在冰冷的床上。
不是每一个失明的人都能像他一样拥有如此的天赋;同样,不是每一个失明后的人都能明白,用耳朵听到的,也一样是个美丽的世界。
小男孩儿因为拥有了那个理解他的老师,因为那个描述季节的作业,生命又有了崭新的意义。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有男孩儿纯真可爱的想像力,他在黑暗中努力的生活,小小的温馨的爱情,还有就是,去侧耳倾听。
想想,自己喜欢的那些……海浪的声音;树叶被风吹过的声音;雨滴打在窗台的声音;小鸟的叫声;飞机起飞的声音;翻书的声音;爸爸打呼噜的声音;妈妈切菜的声音;寂静的房间里时钟滴答的声音;妹妹练习着钢琴的声音;小孩子笑起来时的声音;相机按下快门时清脆的声音;……都说用进废退,人只有对自己生存更有利的器官才会变得更加发达,除了视觉,听觉和嗅觉比起其他动物,实在弱得可怜。
也许当失去视觉后,这些其他的器官会变得灵敏起来,能使人感知到那些易被忽略的这个世界美丽的角落。
其实它们时刻都围绕在周围,点缀着光明,凸显着黑暗。
只需做的,就是闭上眼睛,静静的,静静的……
电影很棒 温情的 具有成长意义的儿童片 基本三星朝上了。
电影中有一个让我突然小小热泪盈眶的地方 孩子们半夜溜去电影院 看电影 米可给其他孩子介绍剧情 孩子们跟随着其他观众们发自内心地大笑着 背景音乐响起 我被感染了 太开心了接下来 甜甜甜来了影院的黑暗中 米可轻轻把手放在女孩手上 女孩笑了反握住了他 嘤嘤嘤太撩了
看完电影 米可让其他男孩先走 他和女孩回去取落下的录音机「我现在是你的女朋友了 你会离开我吗」「不会」「以后长大遇到别的女生呢」「我不要别的女生」看到他们年少单纯的爱恋 就觉得 以后随着环境变化和他们的长大 也许他们会分开 也许他们并不会实现年少时的承诺 可是那并不代表此刻他们就不是真诚的 他们只是太小了 可是此刻的感情是真实的我想 日后我有孩子 我会在他感情初初萌芽时 鼓励和引导他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感觉和感情 让他在顺其自然的年纪顺其自然地经历 而不是一味压抑他的天性无论结局如何 年少时光总是甜蜜的黄磊就说过 早恋这个词本身就很不正确 没有人去定义这个"早"字 十几岁的年纪 对一个男孩 对一个女孩 喜欢是很正常 很天然的东西 大人应该提醒她 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去引导。
看完电影 想到两个以前看过的意大利小孩甜到我的视频 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 还是很甜一个是意大利少儿歌唱比赛上 Caci对Liudmila的表白「你的美就像露珠抚摸清晨的花朵」❤️怎么能写出这么甜的句子啊!
现在人都不作兴写情书了💌 可是文字真的比巧克力更能留下纪念。
这是我四年前看到的视频 当时我除了感动于男孩对女孩的表白 更震惊于大人们这种感情的宽容和维护 主持人为男孩铺垫着 观众席大家都被感动了 女孩起初一脸不敢相信 后来幸福地笑了 她害羞地埋头到邻座人怀中 她笑着流泪 充满爱慕地看着台上男孩 主持人示意乐队弹一曲 《一体一魂》女孩上台 与男孩一起合唱 (此时我正循环着这首歌写影评~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124568/?share_source=copy_link&p=1&ts=1556462971&share_medium=ipad&bbid=Z7405770683DC8CD4598ADC9B40D18EC13FE
另一个是呼吁反对暴力的视频主持人先是让几个男孩抚摸女孩的脸 他们腼腆地咯咯笑着完成了任务 接着让他们打女孩一巴掌 所有男孩子们眼里的光都暗下来了 没有人愿意 甚至有人要哭了有个起先看着调皮的男孩说 「即使手捧鲜花 也不是伤害女士的理由 或者是一捧鲜花。
」❤️ 教育得太好了吧。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5427842/?share_source=copy_link&p=1&ts=1556464115&share_medium=ipad&bbid=Z7405770683DC8CD4598ADC9B40D18EC13FE
这是一部讲述一群盲人孩子的故事,在没看电影之前,单是这几个字的概括,也许我们都会猜测这是个老套的故事,看过之后,我想说的是,这是一部会感动你的电影.虽然是没有什么新意的故事,却用一种特别的手法来娓娓道来.让我们去理解和明白不同世界的不同人的故事,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我们一直是用眼睛来生活的,.当我们的世界失去眼睛和光明,只有无尽的黑暗时,那又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本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我们无法猜测所陌生的世界里一群孩子的故事,对于片中的米可来说,一场意外让他失去本来拥有的光明,突然面临永无止境的黑暗,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残忍而又绝望.但是对于拥有特别天分的米可来说,他很快发现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用耳朵来倾听生活,发现黑暗世界的光明与乐趣,我们看到一种色彩,只要用眼睛,而那些用耳朵和手触摸色彩的孩子来说,又是什么样的呢? 菲利切问:"米可,蓝色是什么样子?"米可回答:"像骑脚踏车时,风吹在你脸上的感觉,棕色是树干一样,粗糙而亲切,红色像火一样."这种感觉,我们用眼睛是永远感受不到,也看不到的另一种美丽.
一、谁是瞎子?
《约翰福音》9:39-41记载耶稣与法利赛人之间的对话。
耶稣说:“我为审判到这世上来,叫不能看见的,可以看见;能看见的,反瞎了眼。
” 同他在那里的法利赛人听见这话,就说:“难道我们也瞎了眼吗?
”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若瞎了眼,就没有罪了;但如今你们说’我们能看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
” 与盲人相比,健全人常生发一种因怜悯而心生的庆幸,又或者相反。
瞎子,在文学作品中,一直有着诅咒的象征含义。
比如俄狄浦斯王中,当俄狄浦斯知道自己最终弑父娶母,他选择自戕、弄瞎了双眼。
神的旨意,要叫看见的人瞎了,叫瞎子得以看见。
全凭眼见,寸步难行。
二、看见不是全部正如电影里,老师所言,人不仅仅只有视觉,还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如果我们信奉拉马克所说的用进废退,过度依赖“所见”,其实是在废弃其他的感官。
其中道理不言自明:各样的感官对于人同样重要。
于此基础上,老师还讲了一个故事,说人们在欣赏音乐表演的时候,常常将眼睛闭上——如此这般,会获得更强烈的感官刺激与心灵震撼。
视觉是重要的知性能力,但人与世界的接触,远不止如此,人还能更好地感受自然。
三、教育与偏见“我们可以为社会培养称职的纺织工人和接线员。
”没错,这样的教育理念,确实可以为社会培养自食其力的人,但这绝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的前提必须是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当盲人校长带着黑色眼镜去看待这群“特殊儿童”时,他们的未来已然蒙上了一层阴翳。
只有把孩子们视为完全的可能性存在,用心去发现他们的潜能,突破教育的偏见,才可能收获更自由、丰满的灵魂。
他可以用简陋的设备,为你我奉献一台别样的演出——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有些人睁着眼,却触碰不到伙伴;有些人蒙上眼,甚至瞎了,也能活得洒脱。
意大利电影Rosso come il cielo,英文名Red like the sky,中文名《红色天空》,但我更喜欢《听见天堂》这个译名,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一个失明的孩子如何成为世界知名的声音剪接师或者说声效大师,关乎梦想与勇气的故事。
影片有几个细节对我的触动很深。
一个是米可给一个天生就失明的孩子菲利切描述颜色时说到,蓝色,就像是骑脚踏车时风吹在你脸上的感觉或是像海;棕色,像这树干,很粗糙;红色,像火一样,像是太阳下山的天空。
这也许就是影片片名的由来,我们总是习惯说蓝天白云,可是真实的世界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都忘记了天空也可以是红色的。
我在想,如果让我去描述,可能我完全没法表达清楚,让那个小孩感受到颜色。
虽然我们有五个器官,可我们往往只用一个。
记得小时候眼睛不小心被戳伤,住了一个月的院,也短暂性的失明半个月。
我已经记不起当时是怎样度过这半个月的,只记得每天的时间都很长,长得我无法分辨是白天还是黑夜,其实对我都一样,永远是黑夜。
每天我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妈妈,现在是白天还是黑夜?
我没有办法习惯不知道时间的日子。
有时候一觉醒来,心里想着是天亮了,其实还是晚上。
每天最盼望听到医生的脚步,又最害怕听到医生的脚步,盼望的是有没有带来什么好消息,知道我什么时候可以拆掉纱布、睁开眼睛;害怕的是又要检查、打针,如果病情恶化可能还要做手术,不过到后来打针都打得麻木了,完全没感觉了。
我也算恢复得比较快,没有出现担心的问题。
虽然是右眼受伤,但我也是十多天后左眼才能睁开,记得一天早晨醒来,我突然发现眼前不是黑暗了,有那么一丝光线,然后就能看见了。
那一刻我高兴得不得了,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贪婪地睁着右眼,看着周围的一切,高喊着我终于看得见了,病友们也为我感到高兴。
再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的右眼也恢复了,但视力却下降了,在N年后的视力测试时我才发现这个事实,不过我已经很庆幸了。
所以有了这个经历,当我听到米可对菲利切描述颜色的时候,内心真的很酸楚,因为我理解颜色对盲人来说是何等的奢望啊。
第二个细节是米可为小女孩剪切的声音——《雨过天晴》,真的佩服米可的天赋,竟然可以想到用手指拍打手掌模拟雨滴从绿叶、花朵上滚落下来的声音。
后面还有想到录制钢铁厂的声音模拟蛟龙的怒吼,实在天才。
其实自己也有过要录制大自然的声音的想法,记得一次传一个屋内听雨的声音文件给朋友,她却一口咬定是我录制的,说我有那个气质。
现在想来真惭愧,一直都没有实践过,还不如米可这个小孩。
总是有很多美好的想法,但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去行动、去实现呢?
第三个细节是米可问在炼钢厂做接线员的盲人大哥不害怕吗,因为那里有可怕的大火每天烧个不停,大哥回答说,“反正我看不到,可以凭空想象。
想象它很高很宽,颜色鲜艳,像是专门制作饼干的面包工厂”。
想象力可真是丰富,虽然失明,但是他们的感情、想象力依然很丰富,甚至比正常人还要好。
后面影片中也提到当我们面对害怕的东西时何不闭上眼睛,全凭想象,也就不会那么害怕了,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往往比事件本身对我们的影响更大。
第四个细节是那群盲人小孩偷偷溜出去“看”电影,他们是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真实,完全看不出他们是盲人在看电影。
那些笑容足以溶化所有烦恼忧愁、哀伤不幸,这世上似乎没有什么能让你痛不欲生的。
第五个细节是米可知道自己失明后,不停地开关着灯泡,侍女问他怎么啦,他说,灯泡坏了。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涵盖了从光明到失明的所有辛酸失落,但却描述地那么文雅。
也许你一直抱怨这抱怨那,每天映入眼帘的这个世界都那么讨厌,那么也许你可以试着换种方式,听听这个世界,也许你会发现它其实还是很美好的。
在看这个影片之前,我好像在豆瓣的哪里看到说它可比《放牛班的春天》,等我看完再去找这句话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我想,如果要拿《放牛班的春天》与这个影片相比的话,我会觉得这个影片比《放》更好。
因为,在我看来,那部影片突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而这部影片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
《放牛班的春天》说的是一个音乐老师改变了被教育者们乃至社会所放弃的一群孩子。
是他首先把那些被称作“人渣”的孩子们当做“人”去发现、培养,才有了后来自信自强、令人自豪的孩子们。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让任何怀有“教育梦想”的人们热血沸腾的影片,它使人们相信,世上没有“坏”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而《听见春天》则完全不同。
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呵护学生们的成长(比如,在米可无法适应自己是个盲人的事实时,是唐老师告诉他,“人有五个感官,你不过是眼睛看不见了,为什么要放弃别的感官呢?
”;比如,在米可屡次被校长打击时,唐老师总是适时地出现,并肯定他),而学生们则是自主的找到自己的方向,甚至成长为能够影响老师的力量。
(米可是自己想出的用声音来表现四季变换,甚至是幻想中的世界。
也是米可将被校长开除的事刺激了唐老师,唐老师才决定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而不是服从于校长。
——我相信,大家应该也同意,没有这件起因,也不会有学校阿姨点醒唐老师这一幕吧。
)我认为这才是更正确的教育态度。
记得以前学教育学时,有种观点说,孩子是白纸,随便人们在上面抹上什么样的画。
甚至有个教育家说,(不记得是哪个了)给我100个婴儿,我会将他们培养成任何人才。
(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我一点也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种观点片面地夸张了教育的作用,而忽视了孩子的主体性。
孩子不是白纸,他生来就有他自己的优缺点,只是看你能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而已——比如,一个天生对数字敏感的人,培养起来肯定会比缺乏这方面神经的人事半功倍得多。
想想,如果《放》里那个老师遇到的是一群五音不全的学生,又哪来的教育灵感!
当然,我不是否认教育的力量,如果没有唐老师的点醒,也许米可就这么自暴自弃下去了也不一定。
可以说,《放牛班的春天》的成功,在于正确的老师遇到了正确的学生,而《听见天堂》则是,正确的学生遇到了正确的老师。
教育是施教者与被教者的互动,忽视任何一方而强调另一方都是不对的。
然而现在的教育其实更多的倾向于填鸭式教育(也就是把孩子当白纸,随便涂都无所谓的观点)、压长弃短式的平庸教育(就是压制另类的放弃太差的),不知教得出几个人才!!
喊了这么久的教育改革,却依旧如此多病态之教,枉费千年前孔子大人早已以四字教之后人:因材施教!
这个世界不符合大部分人的梦想,但是即便如此有些人依旧成功了。
因为他们不甘心就这么被命运扼住喉舌没了自我,越是苦痛重重,越是勇往直前。
想一想,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有多少梦想没来得及实现就已经破灭。
很多时候你可能责怪生活不如你愿,可是你都没有付出努力怎么会轻易获取回报呢,何况努力了成功也未必百分百站在你前面等你。
想象一下,如果你从光明世界突然坠入黑暗之中你会如何走下去。
米可是个坚强的孩子,坚强到让人心疼。
看影片中几处都差点掉泪。
不是矫情,只是因为这个瘦小的孩子让你觉得这个世界还有希望。
所有的盲童都在教会你,就算承受着再大的苦难,你也要有自己的梦想,并且不顾一切阻挠去实现它。
因为你知道,这个梦想,它只属于你。
清新归清新,但基本没有什么故事性的故事片,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上帝赐予了他们比一双明亮的眼睛更能发现美的天赋。而且,最最幸运的是------这种天赋没有被残酷的教育抹杀掉。这才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这一切的原因!
用自己的方式,听见世界
真的看不下去,也许是意大利人的浪漫?七岁的小孩失明不到半年,敢在一无所知的镇里骑车、把妹?这是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的。
温情却不乏思考
剧情有点俗套的励志电影。三星半吧~ 期间老蹦出几个听得懂的词,整句放在一起又听得云里雾里,太难过了。。 得重整旗鼓继续学意大利语!
看完了 没什么感动的 就是一个孩子瞎了只能靠听觉和触觉感受不一样的外在和内心世界 他也带领他的小伙伴和很多家长一起感受到了。
8分。有细腻的表现,但也止于此,像影片中的童话一样,显得也很童话,并没有深入挖掘主人公内心活动。他是如何一步步获得后来的成功的,不是更好的素材吗?
那时候你不知道你要闯破多少规则才能如愿。而如今 你不知道你的愿是什么。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实际中的主角最后成了意大利电影界著名的声音剪接师 不管有没有翅膀 都有权渴望飞翔 谁也不能以任何理由剥夺美好的愿望 不在是否拥有追求的条件 而在是否拥有追求的心态
唐老师让我想起了死亡诗社的船长老师,震撼心灵。。。另小女孩出去玩游行前是裙子为什么回来后变成裤子了?而且看见小女孩的内裤了。。。
天堂的颜色与听见天堂。两个天堂,两个盲人的故事,同样的题材恰恰展现出两国电影的风格。前者带着伊朗电影的悲怆色彩,后者如美丽人生,哪怕身在逆境,都抹不去意大利人骨子里那股乐观浪漫。
感动有限。
我们看见世界,他却听见世界上所有的美。
看过的所有意大利电影的色调都很舒服,这部也不例外。但是这片子高分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这件事,而不是因为这部电影。
四星半,在我们的眼界以外,声音之内,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方式倾听世界,表达内心。 那是另一座花园,一个美丽新世界。
原来,不仅可以看见天堂,还可以听见天堂
同样是励志的小孩片,我觉得这个比《舞出我人生》好看很多啊……
没有感动到我的东西。。。
快哭了。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