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杀手没有假期

In Bruges,在布鲁日,布鲁日的圣诞节

主演:科林·法瑞尔,布莱丹·格里森,克蕾曼丝·波西,拉尔夫·费因斯,吕迪·布洛姆,伊丽莎白·贝林顿,奥利弗·邦泽,马克·多诺万,安·艾斯利,让-马克·法沃兰,艾力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2008

《杀手没有假期》剧照

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2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3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4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5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6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3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4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5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6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7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8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9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20

《杀手没有假期》剧情介绍

杀手没有假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对儿杀手,肯与雷(Colin Farrell 饰),在圣诞期间来到比利时古城布鲁日,他们将在这里接到联系人哈里(Ralph Fiennes 饰)指令的新任务。雷在不久前的一次暗杀中误杀了一名男童,怀着深深愧疚的雷情绪不稳,古城中的等待对他来说是一场难耐的煎熬。肯作为带领雷入行的前辈,试图帮助雷摆脱困境,但他的努力毫无收效。百无聊赖的雷在街上结识了女演员克洛伊,这个神秘女孩引发了雷一系列的冒险经历,与此同时,肯再一次被哈里催促,原来此次任务的真相是暴怒的哈里要雷为他的误杀行为付出代价,肯面对被自己一手引入杀手行当的年轻人,难以做出抉择,两名杀手,在夜色中的古城各怀心事…… 本片获2009年英国学院奖最佳剧本奖等多项褒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地球上最后一个男孩雪浓于水猜谜女士帝女花东北风云暴龙我自己;你自己蝴蝶魔咒闪电重生若水沿流落于海你是苹果我是梨都铎王朝第二季滴水的推理书屋童话镇第五季龙门驿站之秋娘泪西游之大话女儿国刺刀英雄阿斯特里克斯历险记:诸神之宫殿黑暗荣耀族长的赘婿又是圣诞天机·富春山居图不留痕迹恋旅~TrueToursNanto~灵魂歌王布娃娃权欲第二章第三季全金属狂潮2她自己大唐芙蓉园

《杀手没有假期》长篇影评

 1 ) 《杀手没有假期》 ——杀手亦或君子

英国和爱尔兰人的幽默真不是盖的。

整部影片的幽默筋骨,让人想起希区柯克深入骨髓的悬疑腔调,大势已定,情节就是个信手拈来。

果然,导演动动小指,就笑的你内脏疼。

结局却可以用悲壮来形容,雷误杀小男孩因自责要自尽,布用生命保护朋友。

哈利杀了违背“不杀妇孺”原则的雷之后,因自己杀了男孩(其实是侏儒),吞枪自杀。

所有的错误和情义,他们都不假思索地用生命买单。

诸位,你们配得上人类对正人君子的敬意。

导演马丁.麦克唐纳,请坚持并丰富自己,路漫漫其修也远,待汝上下而求索。

导演的另一部作品《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在此之前惊艳了我。

平庸是灵魂的污垢, 科尔曼断指拒庸友, 他要拒绝平庸,洗刷灵魂。

在此,对所有敬重灵魂的人表示敬意, 今天就刷你的《三块广告牌》。

我代表希区柯克看好你,期待新作。

 2 ) 跟着杀手游布鲁日

虽然我对电影评分不高,故事在我看来是典型的欧洲装大尾巴狼类型,且又是俩愚蠢爱尔兰人制造笑料,不爱不爱。

但是,作为城市探索指南,本片非常优秀。

需要去探索布鲁日的可以先观影。

1. 布鲁日钟楼(Belfry of Bruges)电影场景:雷(科林·法瑞尔饰)和肯(布莱丹·格里森饰)在钟楼顶部的场景。

背景:布鲁日钟楼是布鲁日最著名的地标之一,高83米,拥有366级台阶。

登上钟楼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美景。

2. 布鲁日市场广场(Market Square)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广场上散步,讨论他们的任务。

背景:市场广场是布鲁日的中心,周围环绕着色彩缤纷的中世纪建筑和露天咖啡馆。

3. 圣母教堂(Church of Our Lady)电影场景:雷和肯参观教堂,讨论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子。

背景:圣母教堂是布鲁日最高的建筑之一,拥有世界著名的米开朗基罗雕塑。

4. 爱之湖公园(Minnewater Park)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公园里散步,讨论他们的生活。

背景:爱之湖公园是布鲁日最浪漫的地方之一,以其宁静的湖泊和美丽的花园而闻名。

5. 布鲁日运河(Bruges Canals)电影场景:电影中有多个场景在运河边拍摄,展示了布鲁日的水道美景。

背景:布鲁日被称为“北方威尼斯”,其运河系统是城市的主要特色之一。

6. 格鲁特胡斯博物馆(Gruuthuse Museum)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博物馆外讨论他们的任务。

背景:格鲁特胡斯博物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展示了布鲁日的艺术和历史。

7. 圣血教堂(Basilica of the Holy Blood)电影场景:雷和肯在教堂外讨论他们的生活。

背景:圣血教堂是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以其保存的圣血 relic 而闻名。

8. 布鲁日市政厅(City Hall of Bruges)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市政厅外讨论他们的任务。

背景:布鲁日市政厅是比利时最古老的市政厅之一,建于14世纪。

9. 布鲁日啤酒厂(De Halve Maan Brewery)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啤酒厂参观,品尝当地啤酒。

背景:De Halve Maan 是布鲁日最著名的啤酒厂之一,提供啤酒 tours 和品尝。

10. 布鲁日街道(Bruges Streets)电影场景:电影中有多个场景在布鲁日的狭窄街道上拍摄,展示了城市的中世纪魅力。

背景:布鲁日的街道充满了历史,是探索城市的理想方式。

 3 ) "In Bruges的5块印象碎片"

1---"In Bruges"鄙视Bruges的唧唧歪歪Ray感叹Bruges是个"Shithole'的开始...此鄙视态度Ray始终由头至尾地延续着. 甚至到了谢幕,Ray的最后一句遗言:"I really,really hoped I wouldn't die." 也好似在郁闷地抱怨"我真的真的实在不想死在这Fucking Bruges Shithole" 我才想他真心的对Bruges咬牙切齿.再有导演兼编剧Martin McDonagh也刻意把片名起作"In Bruges". 许多观众觉得那样起是为了表达出置身于Bruges的宗教氛围,以照应其救赎的主旋律.但我偏偏觉得如此取名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Ray的对于Bruges的Shithole情结....(看过影片,我个人感觉Bruges真是美伦美幻,或许只是纯粹由于我长这么大也没有几次能直接或间接地目睹过歌特建筑群的优雅古朴.至于Ray,正如他解释.从小便在爱尔兰的-都柏林(Dublin)住惯了,索性不感冒)而导演为何要在本应当意味深长的结尾,竟以Ray的垂死调侃Bruges做为收场??:(表达了对小男孩母亲的歉悔之意...Ray接着说:)prison, death,it didn't matter - Because at least in prison and at least in death,you know, - I wouldn't be in fucking Bruges. - But then, like a flash,it came to me, and I realized, - ''Fuck, man, maybe that's what Hell is.'' - ''The entire rest of eternity spent in fucking Bruges!'' - And I really, really hoped I wouldn't die. - I really, really hoped I wouldn't die."入狱, 死掉, 这都没什么. 因为就算要进监狱或者就算要去死, 你知道..我都不要选在这他妈B的布鲁日. 但接着, 突然间闪过一个直觉, 我意识到, "我操,这恐怕是最惨的情况了","安详地长眠在这他妈B的布鲁日" 我真的真的希望我不要死,我真的真的希望我不要死...."觉得这样翻译才算贴切(请原谅我为了追求原味而使用了"他妈B的"),其他的翻译,通病都在于把hell与a flash解释为"地狱"和"一道光芒". 而like a flash一定是"闪过,掠过"的意思.如果是"象道光芒"则一定得要写成like a flash of lighting.而maybe that's what Hell is基本上与正式意义上的地狱无关,与who the hell are you?同理,只为了表明情绪态度...谢幕的调侃,我只能把这些归结为英国式的黑色幽默,天晓得Bruges究竟与哪些英国人有什么过节,当然这种八成只有英国人才能会心一笑的幽默,非英人士真的不应该过份扯淡. 只求点到为止.2- "In Bruges"的反美情结"In Bruges"刚接触我还习惯性的妄想其是好莱坞制造,但看着看着便自然不觉得了.因为身为一号男主角的Ray是个彻头彻尾的反美主义者.他尤其和美利坚过不去可以表现在:先是鄙视了三只来自美国的麦当劳大象,又在餐厅当众打了一个指责他女朋友吸烟的男士和一位向他挥舞致命酒瓶的女士.Ray戏称他们为"Yankee"(美国佬),却在后来发现他们其实是加拿大佬Orz.下一件壮举是借着海洛英的亢奋劲儿用假正经的空手道放倒了一个有严重种族主义倾向的美国侏儒.还要补充的是Ray还为身受美国人所害的越南人和英国披头士乐队主唱列侬抱不平.3--Ray,Ken & HarryRay其角色在影片中最逗最吸引人,一脸蛋忧郁无辜的小样,消极悲观,既犯贱又憨厚的态度,还拌有悲喜无常的歇斯底里,而其处境又让人深感怜悯,有点英国式幽默的韵味.Ken则是三人中比较正常的性情中人.喜欢把晚辈视为亲弟弟般照顾,把上司视为长辈般尊敬.至于他在星空下的钟楼里向着Harry郑重的重复了两次"I love u",大家千万不要误解成老男人搞断背.人家老外对于爱情,亲情,友情,兄弟之情,姐妹之情等等等等的感情通用表达式即为"I love u".对某人的深厚感情,用"I love u"表达,既纯真而直接.(当然一般情况下没必要太深情,不然真的会认为是搞断背的 )Harry我们都知道他不是恶棍,他只是个连孕妇都会迁就的原则崇拜型杀手,也是手下敬爱的模范好老大.虽然有偏爱用"Fucking"当形容词的癖好,有些臭脾气.不过他真的不什么恶棍.可是他出于原则性问题,义无返顾地追杀一号男主角,因而触动了商业片法则,受以反派角色之待遇.当Harry的光荣饮弹谢罪,他却偏偏没意识到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有点儿复杂的误会,可怜的Harry此时光荣指数大打折扣,倒霉地在结尾高潮处挂掉了...4-理论上, Ray最后死了.理论上,Ray最终还是死了,只是我们没能亲眼证实.就如同Ken,是种因果循环.Ken曾毙掉了一个向他挥舞致命酒瓶的好人,其人则是为了保护兄弟而牺牲.Ken也同样为了保护情深意重的Ray而牺牲.所以Ray必然会遭遇子弹穿胸,就象他如此对待那位神父一样.一样得死掉...当然,这仅仅是理论上的事儿...5-给他四颗我喜欢黑色幽默,因此喜爱"In Bruges".黑色喜剧习惯以黑暗的故事为基调.营造出一种拌有忧伤的黑暗幽默.但毕竟再好也是跳不出商业片这道槛,所以四颗星理所应得.

 4 ) 冰炭置我肠

出戏看过很久了,一直向人推荐说好说好。

除了几个英国来的人心领神会以外,别处好象都沉了大海。

于是我决定很没眼色地,痛说一说怎么个好法儿。

顺手推广一下我顶喜欢的英国电影。

象所有其它的英国电影一样,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电影里露的甭管大脸小脸,总是那些英国的脸。

半部哈里波特都出现了:主角之一的老杀手是疯眼汉 Brendan Gleeson,黑帮老板是伏地魔Ralph Fiennes,年轻杀手闯下大祸的project,被杀的神父是斯内普Alan Rickman。

全世界的人都有偏见,或者说,叫stereotypes。

英国人也不例外。

可是英国人的stereotype编派得特别生动。

白象一样庞大的美国一家三口,极度环保的加拿大人,比利时旅游景点的售票员不可理喻的无礼,阿姆斯特丹出名的满街都是妓女。

老人热爱中世纪艺术,年轻人只对美女感兴趣。

这些陈腐旧套如果放到好莱坞,也不过是多发一遍霉而已;在英国人手里就全都不同了。

英国人不讲扼杀创意的极度政治正确。

一点都不奇怪:从维多利亚时代风气幸存下来的文化,还有什么伪善没见过,不敢嘲笑的?

喜剧片看得多,黑色幽默也看得多,但是象In Bruges这样,一秒钟让人哭一秒钟让人笑的喜剧片还真的不多见。

到电影渐渐进入紧张的时候,肝肠胃肺都拧到了一起。

老杀手死去的一刻我真的马上要哭出来,一分钟以后黑帮老板诅咒一声掏出地图,我又要笑喷了。

如是几次三番,从开头笑到最后。

可是灯光明亮走出电影院,如果刚好有记者问我:你认为这是喜剧片吗?

我可能答不出,揉揉红肿的眼睛。

很多美国电影为了抓人眼球,总是弄一个耸人听闻的开头,外星人都思不来的故事结构,再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匆匆把所有情节和人物从四面八方收拢来,生硬地用钢丝拧在一起,让人在电影结束时生出咒骂“How dare you..."的冲动。

In Bruges完全不是。

每个人都个性鲜明,从开头到场结尾丝毫未变。

混黑社会的几个男人,开旅馆的正怀着孕的老板娘,打心眼里讨厌外国人外地人的售票员,阴柔有钱的比利时枪贩子和他不争气混街头的蠢儿子。

然而写电影的人把他们象七巧板一样拼成一出纵横来去的电影,处处用榫头严密地衔接起来。

比起来,好莱坞电影根本是没揉开的,夹着生面疙瘩的面团。

我尤其喜欢的是剧中人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不一定非是高大全人物才有,刘慧芳那就不能算人格魅力,那是“神格”,用现代网络语言来讲,恐怕要叫“雷格”。

人格魅力就是,某个人身上那一点让人心生感动或欣赏的东西,就是人有时候不会放弃的一点坚持、固执或者宽容。

现在流行的是分斤拨两世界观,理直气壮声称自己平生至爱是真金白银,把一切都折算成现金现美金(最近风头不好,可能要换现欧元),是相当时髦的人格。

并不是我清高,而是人们普遍高估了经济砝码在自己和他人心目中的重量,尤其是在大部分人的生活早已免于冻饿之苦的年代。

中国古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其实现实中钱甚至不能使活人不怄气。

年轻杀手误伤男孩以后的懊悔,老杀手对年轻杀手的爱护,冷血且有情绪控制问题的黑帮老板的坚持原则,怀孕的女旅馆老板的勇敢,都让人觉得他们活生生的能随时走近来。

年轻杀手第一晚去和漂亮女孩约会,一粒扣子解开又系上,系上又解开,如是三番。

老杀手看在肚里,又好笑又体谅。

黑帮老板和老杀手决斗前在街头酒馆对酌,背后笑话卖枪的比利时人是在家里练瑜珈的。

那轻松的朋友一刻稍纵即逝,然而没了它就完全不能解释后面的情节发展。

当然所有的英国电影里我百看不厌的是那些人都穿得那么齐整。

他们的西服和大衣完美合身,不象美国人的裤子总垮着,肩膀总耸着,领子总张着。

电影结束以后,我念念不忘的是旅店女老板美丽的奶油白色大衣和桃红围巾,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一定要买一件。

 5 ) 所有中年男都应该看的电影

这是我在豆瓣记录的第一千部电影,因此迟迟没有看,就是想挑部好的。

这个晚上,想了很久,选了一部看着像商业片(中文翻译是《杀手没有假期》,好像一部跟《赶尽杀绝》一样的猛片),但前阵子看个片头就觉得很沉闷的电影,《IN BRUGES》——个人直觉这片子有戏。

果然,耐着性子看完开头三十分钟的缓慢和悠长之后(其实也没觉得难捱,因为配乐是相当得好听),这部片子让我欲罢不能,一直到末了,才怅然地叹口气。

因为我说不出是好笑还是悲伤,在整个播放过程中,我不停地在发笑和难过之间荡来荡去。

怎么说呢,不剧透了,说说它的好处吧:1.如此正宗如此浓郁的黑色幽默——英伦三岛很很干巴巴又很机灵的黑色幽默——这是推荐中年男的原因之一——在我们的幽默感慢慢被生活沉淀为无趣的时候,此时我们已经不大稀罕少年那种不够含蓄的搞笑滑稽,而需要一种洞察式的讥诮。

无数个场景,拎出来就是绝好的冷笑话,我相信不久就会有本片的经典台词语录。

2.很MAN的电影——这是推荐中年男的原因之二——在我们的男人味逐渐磨平成世故的时候,算是给我们残存的灯里添点油,提醒我们依然可以豪气干云,虽然体型已经失控。

三个男人的故事,三个没有发达的肱二头肌腹肌胸肌叉腰肌的男人:一个不安静的年轻仔,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一个好像得了甲亢的中年男——他们都很MAN。

对于一部杀手片来说,这些都太合适不过了……哦,还有一个很坚持原则的胖子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员,他也很MAN,虽然挨了顿胖揍。

3.非常好听的配乐——这是推荐中年男的原因之三——品位,品位啊。

适合一个潮湿阴暗古老偏僻的比利时小镇的钢琴声,忧郁而温柔,配上电影里三个又搞笑又让人起敬的杀手,很好很强大。

4.天衣无缝的剧本——这是推荐中年男的原因之四——智慧啊,一脑门子都是智慧。

啥叫无巧不成书,得巧得自然,不露痕迹。

每个邂逅的线索都是伏笔,到最后一起涌现出来,让人恍然大悟。

5.很浪漫的电影——这是推荐中年男的原因之五——一见钟情的浪漫,过命交情的浪漫,杀手和杀手之间的惺惺相惜,中年人对年轻人的爱护希望,无一不浪漫头顶,给我们日渐平庸的生活一点梦幻色彩。

6.这个我拿不准是否适合中年男——有N多哈利波特里出现的演员……其实也是适合的,因为这些演员都是演技派,对于喜欢看门道的中年男来说,是一部过瘾的戏,一举一动无不带着精彩。

7.服装——欧式的古典的平整的熨帖的,怎么穿怎么好看,无论男女,无论老少,这算是企图讲究的中年男另一个不大不小的倾心点吧。

总之,各位超过35岁的WS男们,这部电影强烈推荐你们收藏。

另外,由于中年WS男往往是女文青的克星,因此这部电影也适合企图掌握中年男人复杂微妙心理的女文青。

 6 ) 英范黑色幽默很好玩

虽然贵为圣丹斯电影节的开幕片,这个电影好像还不怎么火,不过肯定会流传开来的。

影片风格混搭又略显古怪,前半段平淡铺垫,混杂着大量扯淡,诸如宗教壁画、种族大战之类的,挺像昆汀的话痨片,看似无意义其实极有趣;后半部分调侃之味渐浓,但情感却又是完全的正剧,关注错杀小孩的年轻杀手内心的自悔和痛苦,而年老的杀手对他像父亲一样关爱甚至不惜从塔楼跳下以身示警这一段,更是处理的感情充沛而令人动容;而全片最吸引人还是它纯正的英范黑色幽默,按照传统类型片结构来讲故事,但又在细节上不动声色地狠狠作弄那些原本经典的元素,笑料不多也不疯狂,但嘲讽的度和感觉极准。

不酷的杀手多了去了,但这么娇弱而孩子气的还真不多见,漂亮的电影圈女孩其实是个毒贩,留着平头看似凶悍的男人都是些娘皮,幕后的杀手老大又是个死硬的一根筋,而他所坚持的“杀小孩者必死”的原则貌似有点《赶尽杀绝》似的游侠风范,最后却跟他开了个残酷玩笑。

印象中英国的喜剧都喜欢搞怪调侃,黑色气息甚浓,早年的特里·吉列姆(Terry Gilliam)喜欢拿宗教说事,不大好懂又让人挺不舒服;盖·里奇(Guy Ritchie)是高智商的电影玩家,擅长的是巧妙布局后误打误撞所造成的喜剧效果;本片更像是西蒙·佩吉(Simon Pegg)和埃德加·赖特(Edgar Wright)的路数,《僵尸肖恩》、《热血警探》是此中典范,本片程度要轻一点,但水准亦是不俗。

此片还是导演Martin McDonagh的第一部长电影,前途大大的有啊。

 7 ) Rock&Rolla遇到菠萝快线

最近看了很多Man片先看了Rock&rolla然后看了Crank之后看了Pineapple Express然后看了Gran Torino看Man片看的有些反胃排除Gran Torino是Old Man片以外其它的片子有如下共同特点1.主角是杀手或者黑帮混的,最少也是个贩毒的2.都有个老大3.都被自己的老大迫害从这类人物背景出发,能发展出的情节其实不外乎几种而In Bruges和Pineapple Express走的是一个路线描写的是男人的友谊Pineapple Express更为荒诞搞笑些,片子是很轻松的喜剧,夹杂一点感动。

人物都是枪打不死的,而几个成年人之间的友谊则更倾向于儿时的小朋友间的友谊。

在菠萝快线里,小朋友们会闹毛盾,闹了毛盾后会哭,会闹,但是一道歉后两个人立刻又和好了。

in Bruges则是稍微严肃一点的片子,稍微严肃了一点点而已,其中的幽默有浓厚的英国风,带着一点点黑色。

片中男人间的友谊则更为深刻,更为肝胆醇厚。

当兄弟间的友谊与工作冲突了,男人会选择什么?

为了一个好兄弟,一个男人能为止给予什么?

片子里做了解答英国人的幽默往往体现在语言上,相比我们从小被美国文化所熏陶,理解英式幽默比较难一些,在In Bruges里,英国人的段子无外乎嘲笑美国人,嘲笑其它东欧以及第三世界国家。

In Bruges没有Rock&Rolla的盖里奇元素,但是当你单独把对白和笑点揪出来,Rock&Rolla和In Bruges都打着一样的英国电影的烙印。

而在本片里,有一样元素是别的片子都没有的,这也是带着英国标签的内容,是一个英国电影里少有的专利,片子里讲到了我们已经不太熟悉的绅士风度。

绅士风度是什么,绅士风度是不伤害父女儿童绅士风度是说话算话,即便代价是生命绅士风度是原则,绅士风度是适当的时候打破原则绅士风度是临死前的幽默绅士风度是荣耀,是声望绅士风度是无畏痞子文化已经在英国电影中成了一个鲜明的标签了而真正我们曾经知道的英国人特有的那点让我们着迷的东西在这部电影中能看到一个苗头我想编剧一定是一个充满了民族自豪感的人一边绅士着,一边蔑视着其它

 8 ) 那可能不只是个侏儒,更是我羞于面对的自己

请不要让我成为英雄,——不要让我产生想作英雄的欲望,保护这个无力的我吧!

我是个只要被这新春的酒灌醉、吟诵这金缕的歌、过上这美好的日子就知足常乐的侏儒。

——《侏儒的祈祷》 芥川龙之介马丁.麦克唐纳只导演过三部长片,《杀手没有假期》,《七个神经病》和《三块广告牌》。

有意思的是,其中两部都有一个侏儒出现。

侏儒们并非匆匆而过的奇观,而是都起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性作用,自身的性格也很丰满,可看出导演花了不少功夫特意让他们在片中发挥作用。

在《杀手没有假期》中的侏儒是个很愤世嫉俗的人。

因为身材矮小不巧被杀手大佬亨利一枪爆头,而亨利也因为将其误认为是小孩,饮弹自尽。

而在《三块广告牌》中,侏儒则是女主角的追求者,并在女主角放火烧毁警察局之后帮她逃过惩罚。

两个侏儒的共性在于他们在剧中虽然只是主要事件的旁观者,却恰好出现在了决定性关头,深深地影响了主角们的命运走向。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侏儒呢?

如果说在《杀手没有假期》中用侏儒是单纯为剧作服务,要设置最后将侏儒误认为小孩的圈套所以非此不可的话,在《三块广告牌》中再次让侏儒出现就显得没有必要了。

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所以马丁.麦克唐纳在今年的采访中略为提及了一下。

他说“我要么就写个有血有肉的侏儒,要么就完全不写”来表达自己对侏儒确有偏爱。

全文在此,然而笔者因为无法翻墙翻墙注册不了the telegragh,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下。

http://www.telegraph.co.uk/films/0/martin-mcdonagh-golden-globe-winning-three-billboards-outside/鉴于麦克唐纳没有详细说明他对于侏儒角色的偏爱究竟是为何,笔者就在此先做猜测,仅是为抚慰好奇心的举动罢了,不见得严谨。

释放心中的野兽——侏儒即本我侏儒这一形象自诞生以来,就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孩童式的天真和恶意。

他们最早出现在文学中,是因为在早期社会人们不能理解为何会有身材如此矮小的人,于是将他们写进了神话中。

如在日耳曼神话中,侏儒被认为只有两岁孩子一样高,但是白胡子老人。

他们有制造,冶金等能力,还能隐身,他们助人为乐,却又喜欢恶作剧。

(参考自《侏儒千年史话》)。

而在古代社会,侏儒又成为了被养在宫中给贵族娱乐的人,地位和职能同小丑,弄臣很像。

既然侏儒曾同弄臣有过相似的命运,那么可否以此作为依据,猜想马丁.麦克唐纳笔下的侏儒也许是弄臣的一种现代变体,有着相似的作用?

先来看看莎士比亚笔下的弄臣:王公贵族的小丑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拥有一项特权:可以以搞笑的方式谏言君王,而免受惩罚,这种风气尤其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英国时期盛行,她自己身边就有好几个著名弄臣。

莎剧中的弄臣都语言幽默而睿智,是“有话语权的傻子”。

他们的世界观往往跟其他人格格不入,成为一种敢于颠覆社会既有规则的人。

《李尔王》中的fool马丁.麦克唐纳在西方首先被认为是一个出色的戏剧家,执导过多部出众的戏剧,受英国传统戏剧影响颇深。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早期创作时曾写过一个短篇,是关于“一个身材极为矮小的作家被关起来,并被迫成为莎士比亚的免费代笔”。

作家笔下的作家和叙述者形象常常是他们自己的化身,所以我们有理由猜测:马丁.麦克唐纳两次用上侏儒,是为了履行他在早年就立下的志愿——像莎士比亚一样,借着手下侏儒(弄臣)之口,嬉笑怒骂间,戳破种种人间真相,言他人之不敢言?

马丁.麦克唐纳的戏剧确实收获了不少“恶名”,他早期关于爱尔兰的几部戏剧多以爱尔兰西部为背景,充满冷漠,乖张的人物形象,并以暴力流血,黑暗而又不失幽默的故事作为主线。

曾被认为“丑化爱尔兰人”,“滥用刻板印象”,“新殖民主义”等,大受指责。

然而在《杀手没有假期》中,亦有太多以刻板印象做笑料的桥段,也挺offensive的。

“胖得跟大象似的美国人”;“英国人鄙视美国人”,还有“阿姆斯特丹盛产妓女”……充分反映出导演是个不怕招骂的人。

这些招骂的刻板印象,大多出自于杀手雷之口。

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脾气暴躁,到处打架,对一切上档次的东西都不感冒:历史,宗教,古文明,喜欢大杯啤酒,保龄球馆和漂亮女孩等感官刺激。

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天真却又粗鲁。

这让雷这个人物鹤立鸡群,迅速地成为了电影的中心人物,哪怕知道他是个杀手,我们还是无法抵挡他这种率性而为的魅力。

但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雷居然也有跨不过去的坎——他误杀了一个小男孩,良心的谴责让他想自杀,而亦父亦友的同伴肯也接到命令要在布鲁日除掉他。

就是在这时,侏儒出现了。

雷第一次看到侏儒就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一定要挤进去看他拍戏,也正因此遇到了在片场的漂亮女主角。

本来他的笨嘴拙舌已经让女孩打算走人了,可是一番关于侏儒的谈话却救了场:“很多侏儒都有自杀倾向。

比如《梦幻岛》中的赫夫维勒查泽,《时光大盗》中的某个矮人。

他们一定是因为自己的身高伤心,人们会嘲笑他们,还会叫他们的外号。

希望你们的侏儒不会自杀,不然你们的电影就完蛋了。

”她终于笑了。

在男主角成功约会到了女主角之后,马上下一个镜头就是男主角对独自坐着抽烟的侏儒竖起了大拇指,侏儒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在暗示着什么?

雷,女孩和侏儒事实上是同一类人。

他们都能理解侏儒,还跟他成为好朋友。

我们也很快发现女孩和他一样处于社会边缘,她是个贩毒者,并以跟前男友串通玩“仙人跳”为生。

所以本质上他们都是不循规蹈矩也不被世俗所容,因此感到孤独的人。

他们都没有真正的身份,杀手,贩毒者,侏儒,这些都不是正经的身份,而身份的确实对于作为社会动物的人来说就会带来心灵上的折磨。

这一点上,他们跟《铁皮鼓》中选择不再长大的奥斯卡很像,逃避成人世界,我行我素。

豆瓣网友畸小山在短评中提到“导演兼编剧的McDonagh玩弄于一连串漫不经心的巧合间,炮制了最后一场徒劳悲情的虚无救赎。

一个死的徒劳,什么都没能阻止;一个死的讽刺,虚无的原则经不起上帝开玩笑;一个死的遗憾,嗑药涌起的自杀倾向没能挽回他人生最后的三步错棋:杀小孩、打食客、瞎劫匪,都是暴力惹得祸。

”很有意思,找出了三个人之间的共性,从而归结出了电影中的虚无感。

不过在笔者看来,倒是可以将侏儒,肯和哈利视为雷的三重人格,将这场虚无的布鲁日之旅视为杀手雷的一次精神救赎之旅。

再重新审视一下雷在布鲁日的处境。

如果按弗洛伊德的理论简单地定义本我,自我和超我,就会发现跟片中几个主角很像。

本我是人最为原始本能的欲望,是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表现为生气,性欲等。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作用是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调节本我,一方面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跟要管着雷,但是又总是对他网开一面的肯很像。

而超我则永远站在本我的对立面,是道德化,社会化的自我,来自于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追求完美的境界。

是不是就像守着自己的原则不松口,无法阻挡的哈利?

雷本来是个大部分受本我支配的人,他爱狂饮酒,酒后闹事,嗑药,性欲勃发。

但是跟着肯来到布鲁日这样一个“童话般的中世纪欧洲小镇”之后,他的欲望不断被肯压抑:不能喝多,不能出门,要去观光学知识…这是因为他由于误杀男孩的事件开始对自己的本我进行反思,于是服从于自我,试图弱化本我。

此时侏儒的出现即是他羞于面对却又无法放弃的本我。

侏儒脾气不好,拍着戏对导演竖中指;大部分时间,他沉迷于毒品和女色之中放浪形骸,嗑药嗑得妈妈都不认得,还一下子招两个妓女。

更过分的是,他是个狂热的种族主义者,恨不得全世界的白人和黑人开战。

记不记得片中有一个场景,即雷带着肯和侏儒疯狂嗑药,大家都醉了。

但是在侏儒说出了自己对黑白世界大战的设想后,肯翻脸勒并拂袖而去。

就在这时,雷站起来揍了侏儒,这是他和侏儒朋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反目。

正因为侏儒是“不正常的人”,他背弃常理,不可能有正常生活,思维也自私又暴躁,也就是雷不加修饰的本我。

而肯是文明社会的一份子,他遵守规则,彬彬有礼到对着女士连脏话都讲不出来,也在社会上获得尊重。

所以雷选择让自我来压抑本我。

但因为他误杀小孩的罪行在良心上实在过不去,于是就有了哈利不由分说千里而来,即超我一定要彻底同本我对立。

最后,在布鲁日那个烟雾缭绕的夜晚,雷的本我,自我,超我统统死去,只剩下一副半死不活的躯体横躺在担架上,说出了最后一段对白:“坐牢,死亡,都无关紧要,因为至少无论坐牢还是死亡,都能让我远离布鲁日。

但突然之间,我意识到,fuck,也许这就是地狱,我的余生都将被困在布鲁日。

我真希望,我不会死啊”。

被困在一个地方,哪怕它是个大家都想去的童话小镇,也是地狱,因为不自由。

同样的,出生在一个礼貌,温文尔雅,清规戒律繁多的文化中,并被要求保持其出生的烙印,这本身也很难是自由的体现。

参考文章《爱尔兰情境下的马丁.麦克唐纳》《叙事的狂欢:莫言和格拉斯笔下的侏儒形象》《试论莎士比亚笔下的丑角形象》《从白雪公主看后现代结构趋势》P.S:一个想不通的问题:侏儒这一意象也“出现”在了英国导演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中。

在五个年轻人以为自己已经拿到钱并能安然脱身,还大赚了一笔,喝的醉醺醺地开车回家路上,他们说出了:“一个妓女站在街角,一个侏儒拿皮箱过来”。

这里的侏儒和妓女代表了什么呢?

倒是有本英国小说《烟花散尽:一个妓女和侏儒在威尼斯》中将这两者联系在了一起。

宁浩在接受时光网采访时,谈及了自己对黑色幽默的看法,认为与喜剧非常不同—— 对于喜剧,宁浩断然否认了许多观众对他“喜剧片导演”的定位,他认为这是一个误会。

“我从来不会写笑点。

《疯狂的外星人》也不是按喜剧方式处理的。

”“我还是对现实的荒诞有兴趣,并不是对喜剧有兴趣,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9 ) 虚伪到让人恶心

看完电影,容易对英国人产生如下映像:1.尊重人权,保护儿童、妇女是道德底线。

杀手误杀了孩童,内疚痛心直至要了结自己。

杀手组织也因为该杀手犯了戒要斩立决。

2.做人很讲原则,一视同仁。

杀手头目因错杀了孩童(其实是侏儒)最后也饮弹自尽。

杀手尚且如此,更无论那些英国绅士了。

现代公民素质,受过良好教育,彬彬有礼等一系列光辉形象拔地而起。

有钱去英国旅游吧,孩子成绩好去读英伦名校吧。

看电影时,我就猜导演或者编剧应该是英国人。

之后一查果然,准确的说应该是英格兰人。

现实世界中的英国人咋样了:1.20世纪初英国人使用集中营来打压南非的布尔人。

10%的布尔人都死在集中营里,包括22000名被饿死或打死的儿童。

还开创了集中营的先例,那脆就是学的这个,希特勒说,British ruthlessness and absense of moral scruples。

2.就在2021年6月,加拿大一所原住民寄宿学校旧址地下挖出215具儿童遗骸,再次揭开原住民遭受种族灭绝的那段黑暗历史。

在1894年至1947年间,所有的加拿大印第安人儿童都被法律强制要求就读寄宿学校,推算下来,这也是英国殖民者干的事。

这些寄宿学校表面上是帮助原住民儿童融入加拿大社会,并成为具有教育背景与投票权的公民,实则是进行文化清洗,消除原住民文化与信仰对儿童的影响,并以同化政策迫使儿童与父母分离,便于控制。

再来看看历史上,英国佬是如何尊重人权的:1.19世纪英国殖民者彻底灭绝了塔斯马尼亚的原住民,还强迫妇女将丈夫的头颅挂在胸前。

2.明知道印度人不吃牛,穆斯林不吃猪,还拿沾了猪油和牛油的子弹发给东印度公司下属的部队,造成印度民族大起义,然后镇压。

3.罪恶的黑奴贩卖,实行罪恶的三角贸易,把成千上万黑人贩卖到美洲4.修建苏伊士运河过程中,将十几万埃及农民饿死5.爱尔兰大饥荒,剥削完爱尔兰农民后,见死不救,坐视爱尔兰人饿死100多万,丧失了四分之一的人口,连奥斯曼苏丹送过去的救济粮都被英女王截留,这也激起了爱尔兰人的民族意识,促使了爱尔兰自由邦的建立。

6.类似的,东印度公司控制下的孟加拉,1770年大饥荒死了1000多万,人口锐减三分之一。

1943年再次发生大饥荒,又死了300万。

而这些都是英国人搞出来的政策性饥荒。

“我讨厌印度人。

他们是残忍的民族,有着野蛮的宗教。

饥荒是他们自己的错,他们繁殖起来象兔子。

” ——丘吉尔国际政治史上也是最大的搅屎棍:1.侵略过世界上90%的国家,历史上没有被英国侵略过的国家据说只有22个2.搞所谓“大陆均势”、“光荣独立”,利用欧洲各国矛盾互相挑唆对方开战3.巴以问题是早就布好的局,领土纠纷到现在也无法解决4.印巴分治,克什米尔问题5.麦克马洪线,挑动中印边境问题6.杜兰线割走阿富汗普什图人一半领土,现在巴基斯坦西北边境都纷乱不堪7.赛克斯-皮科协定,分裂阿拉伯国家8.教唆波兰入侵苏俄,导致后来震惊世界的卡廷惨案所以有人说,如果地上有块石头妨碍人们走路,那这石头十有八九是英国人放的。

再来看看是怎么对付中国的:作为世界最大的贩毒分子,在印度强迫农民种植罂粟,再卖到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的百年屈辱史。

多次支持西藏独立,即使是中国正在与日本交战的时候。

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在抗日战争中关闭滇缅铁路。

再来看现在的香港问题,知乎上有个高人分析得很清楚:英国人先是通过战争一步步夺取海外殖民地,然后是用分而治之的策略因地制宜的统治殖民地,再到民族独立运动兴起时,帝国进入末期,就是培养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的忠诚与好感,以退为进实现“再殖民化”。

香港回归后,英国人走了,可是英国人建立的宪政体制和法律制度基本上保留下来了,这套体系只有英国人培养起来的、会操作这套制度运作的政治精英玩得转,他们接管了殖民地政权。

由英国人培养出来的政治和商业精英把持政权,这就是大英帝国撤退战略的精髓所在:培养地方精英的政治忠诚,实现幕后遥控,培养民众的独立公民意识,实现分而治之。

与此同时,围绕这种制度运作形成的文化价值观也保留了下来,而这种文化价值观反过来又会不断强化这些政治精英对英国的文化认同和政治忠诚,成为维系帝国与独立之后的殖民地的纽带。

另外,我常说疫情是个大考,各国政府的施政能力、执政基础,各国公民的基本素质和道德水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随便摘几条有关英国的新闻:1.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英国男子挨家挨户兜售假疫苗,1400元一剂,重点是老人。

2.据几家法国和德国媒体报道,为了预防和控制英国新发现的传染性更强的新冠病毒突变株,欧洲许多国家对英国采取了更严格的入境和旅行限制。

令人震惊的是,在瑞士的一个滑雪胜地,429名英国人拒绝瑞士当局的隔离要求,在半夜集体逃离...3.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因为严重缺少卡车司机,英国国内大部分加油站都供应不足。

零售商称至少已有2000个加油站都无油可加。

随之而来的便是英国人极度恐慌性购买、长达数英里排队加油的车队以及加油站的打斗,大量居民蜂拥至加油站“挤兑”加油,排队时打架甚至拔刀子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

英国政府不得不派出200名军用油罐车人员,其中100人是司机,来协助运送燃油到加油站。

因为无油可加,导致英国社会瘫痪,比如很多医护人员因为无法加油上班,很多患者原本预约好的手术不得不推迟,根据英国智库公共政策研究所估计,受疫情影响,英国约有1.95万名癌症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诊断,目前积压的癌症治疗服务可能需要10年才能消化完。

此前政府不关心人民死活,躺平搞群体免疫更不谈了。

知乎上有留学经历的人反馈的对英国人的映像: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608476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921693/answer/311707590翻开史与今,一个国家的所作所为,他的国民性都能看得到,岂是拍拍电影就能乔装打扮过去的?!

 10 ) 杀手的理想主义

它被归入“喜剧片”序列,标签有“黑色幽默”、“黑帮片”、“剧情片”、“英式喜剧”……它的情节中确实穿插着一个个英式幽默的桥段,让人不时会心一笑。

但到了它出人意表的、有着漫长高潮的结尾,我却哭得肝肠寸断,无法停止。

  这是一个应该被归入童话的故事,虽然是黑色的。

  雷和肯是两个合作的杀手,雷年轻,肯年老。

雷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误杀了一个小孩,从此陷入自责之中,蒙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这一次,他们俩接到一个任务,去布鲁日,住在定好的一个酒店房间,逛街、等头目哈里的电话。

  他们逛了,在布鲁日这个童话一般的城市里,欣赏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建筑、梦境一般的雾气、美丽的河道以及徜徉其上的天鹅。

肯乐在其中,雷却毫无兴趣。

  电话终于来了,打给肯,让他杀掉雷,“终止他的负罪感”。

而当肯怀着矛盾的心情,准备偷偷执行命令时,却赶上雷因为无法越过内心的负疚,而终于决定饮弹自杀。

  肯放走了雷,要他去“救一个男孩”来赎自己杀了一个男孩的罪,而他自己则留下来等待头目哈里的惩罚。

  始终以“要坚持原则”为内心指导的哈里果然来了,在影片接近末尾的时候,他才真正说出他执意要杀雷的原因“一个杀了孩子的人不能不受到惩罚”。

他要杀雷,肯要救雷,他们都觉得自己罪孽深重,而要做坚持内心向善的原则的事情,为此肯献出了生命,而哈里惩罚了雷之后,却发现自己误杀了一个男孩——其实是个成年的侏儒——而坚持自己的原则,饮弹自尽。

  “要坚持原则”,是从片头至片尾,被几个人屡次重复的主题。

杀手干的是犯罪的事情,但他们有他们的善恶观——不可以打妇女、不可以杀孩子。

他们坚信自己杀的那些人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因此杀人并不让他们负疚,而只有猥琐,才让他们鄙视,让他们忏悔。

  他们的价值观,是中世纪的价值观。

他们是现代意义上的坏人,但他们却彬彬有礼、有骑士风度,坦诚而平等地对待对手。

而且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柔软的心。

哈里要杀掉雷,却为他们安排了布鲁日的旅行,因为他小时候来过这里,对这里有美好的印象,他希望雷在临死前能够享受到幸福;肯为了救雷,从高塔顶上跳了下来,而跳之前,为避免砸到无辜者,先扔硬币把游客吓走;雷会为一句冒犯的话打人,却会在公园里看孩子们游戏,会把自己的积蓄给怀孕的旅馆老板娘,让她照顾自己的孩子……最感人的一段在哈里和雷在旅馆决斗的部分,为怕伤及无辜的老板娘,两个人同时选择了离开旅馆的方式。

  三个“坏人”最后都死了,被杀的、和自戕的。

而和这几个坏人比起来,那些所谓的好人却显得猥琐得多。

秃头用敲诈的方法抢钱、用告密的方式报自己眼睛被打瞎的仇;加拿大人貌似有教养,却率先出言不逊事后又靠警察主张权利。

正是这巨大的反差,让人看到几个坚守原则,内心善良坦荡的杀手一一死去的时候,会为属于中世纪的道德随他们消逝而感到伤痛,会宁愿要这样的“坏人”,而不要那些懦弱猥琐的“好人”。

  血淋淋的故事,上演在一个童话般的地方,那粼粼的石板街道、傍晚的灯光,那蒸腾在半空的雾气、中世纪的建筑,配着优美的钢琴乐曲,就如同三个杀手身上的中古气质一样,“知道自己清醒着,却感觉好像在梦里”(剧中台词)。

景色与时代的反差,正是他们三人的内心与当代人的反差。

  当肯对哈里说“我爱你,你一直很正直”的时候,我还不能理解这句话。

待到他为了旅馆老板娘而放雷一马,又因为以为自己杀了孩子而吞弹的时候,我才终于明了这句话的含义。

哈里真是值得他爱的,虽然三个人都是善良而又原则的人,但哈里是他们中间最坚持信念的一个,坚持到了教条的地步。

由此也解释了他接到肯的电话,决心亲赴布鲁日杀人的时候,导演安排他温和地与孩子们道别,并为一时的粗暴向妻子道歉的用心。

多么好的一个男人,几乎可以称为崇高。

而这样的人的逝去,怎么能不让人痛惜呢。

  饰演哈里的演员,是拉尔夫·费因斯,这个有着贵族气质的整洁的男人,完美地诠释了这个有中世纪情怀的杀手老大。

在自杀那一刻,他把枪从嘴里掏出来,重述了一遍“必须要坚持原则”,然后才有塞回去开枪,那很英式,很幽默,却让人笑不出,眼泪不由得掉下来。

  樊无期为荆轲的义举砍下自己的头颅、高渐离为了朋友弄瞎了自己的眼睛——这些重义轻死的壮举,永远地属于了古代。

原来外国,也有同样的感叹。

  童话一般的地方,童话一般的氛围。

这一切的安排,都是在告诉大家:这只是个童话,因为,这样的杀手,在这样一个时代,恐怕根本活不到办这些事的年纪。

《杀手没有假期》短评

表示对英式黑色幽默辨认无能,对科林法瑞尔彻底无爱,我就不记得他演的哪部片子我打了3星以上的

3分钟前
  • .H
  • 还行

喜剧你妹 没有比这个还慢热的电影了 好几次想重拾 但是看到哈利波特里芙蓉扮演者那张脸就毫无兴趣

4分钟前
  • QQQQQ
  • 很差

干脆做成音乐风光片好了,配乐很美。

8分钟前
  • 满川风雨
  • 还行

可乐可悲

9分钟前
  • Drew
  • 还行

不是我的菜,看不到看点

14分钟前
  • 安娜
  • 较差

好在哪里啊,完全都是快进看的

15分钟前
  • 一景
  • 较差

有良知的杀手不是好杀手,特别是刻板的良知

19分钟前
  • Out Man
  • 还行

矫情

20分钟前
  • 满地
  • 较差

Colin Farrell哭起来,还往别人怀里窜真可爱

23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無聊之極

25分钟前
  • 呀銀
  • 较差

熟练掌握技巧的导演总能在千变万化的环境选择,场景设置和不可预测的演员表演里找到闪光点。

26分钟前
  • 天天把豆豆来豆
  • 还行

我喜欢女主演

27分钟前
  • ABCD的D
  • 还行

盗亦有道,夷亦有义。

32分钟前
  • 瞗貄貔貅
  • 推荐

差不多是在第五次看的时候,终于看完了…

37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真的看得没什么意思呀。。好没意思啊

40分钟前
  • 丑嘴唇
  • 较差

唔,后期看的湿了...

43分钟前
  • 红瞳ayanami
  • 还行

弱智到爆!

46分钟前
  • GodF
  • 很差

又是让人动情的杀手。英国人的囧本质。

50分钟前
  • 浅显
  • 还行

看过,没什么印象了

54分钟前
  • leemajia
  • 较差

昏昏欲睡

55分钟前
  • 风子酱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