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孤独的标签里面,选择到了这一部豆瓣中最孤独的电影,也是孤独标签中评价最高的。
近来很迷孤独这个字眼,可能是因为越长大越孤单吧。
孤独是通往什么门,我不知道。
孤独搞不好都没什么意义,可是孤独使人沉静,使人深刻,使人和灵魂更近一点。
这是我感受的到的,所以感谢这份孤独带来的力量。
沉静,深刻,灵魂更近。
有人会把这些词当做垃圾标签,直接甩进垃圾桶,可是我却不厌其烦的想要通过阅读故事,创作故事来更好的诠释这些词汇。
我不成功,我也不典型,可是这些词汇伴随着孤独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了我的血液里,所以当我遇到孤独气质的影音作品的时候,我其实是能够给自己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温床的。
支离破碎的意向,总能够带我找到孤独的共鸣,这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或者等于人之类的事情。
而是真正的找一个安静,悲伤,温柔的旁观者站在自己旁边,静静的观察,静静的呼吸,这就够了。
为了能铭记最孤独的意向。
我想通过文字的形式来结构该片中种种孤独的意向。
因为这些意向,你我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而这些孤独的片段,总能够以高远的形态凝望远方,并且默默的陪伴着每一位看过电影的人。
《结构孤独》
1.孤独的工作,一个人从头到尾完成一个流程,更重要的是和死人打交道,愈加孤独。
2.远去的的声音,当别人问了你一个问题,你的回答不能够传递给对方,只能回荡在空气里的时候,因为别人走的急,等不到。
3.安静,带有仪式感的在下午茶时间削梨,被围绕折的是没有感情的paper work
4.人死了,久久没人认领,只剩下死者生前的照片,物件等。
5.中规中矩的一顿午餐或晚饭,惯性常态化的存在,只是为了消解孤独吧。
6.为陌生人写独一无二的悼词,还要为这样的悼词遣词造句。
7.一个人躺在墓地上,俯瞰寂静的墓地。
如果再有一个逗逼走过来,不合时宜的问你,你在干嘛的话,那就更显得孤独了。
剧情:我是一个和死人打交道的负责殡仪工作的人,我朋友很少,工作内容也十分固定。
撒骨灰,paper work,出席追悼仪式,写悼词这些。
同时,我的主要工作的意义是帮助那些孤独死去的人找到能够出席他们葬礼的人。
而,我自身孤独规律的和我面临的孤独状态别无二致,累了吃苹果,独自一人的晚餐,晚餐内容也是基本一致。
我喜欢我的工作,因为他就是我的生活,让我并不觉得孤独。
这世上,如果有人注定要活泼热闹,热爱人际交往的话,那注定有另外一类人,是可以直面死亡的厚重以及孤独的寂静。
所以,我太能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这种孤独的状态,所以,我会尽可能的帮这些现世无牵挂的人,找到现世的人来真正的送他们最后一程。
同时,以我一己之力,来完成对他们生的纪念以及死的祭奠。
所以,我总是以一种等待灵魂行进的方式,慢慢的处理着出现在我生命中人和事。
8.发现窗户对面从来没打过交道的邻居去世了。
9.和清洁工交流的真顺畅的时候,因为老板进来了,不得不停止交流,清洁工匆匆离开。
镜头:清洁工和我聊的正深入,因为领导的到来,默默离开。
这背后是一种孤独。
10.一个人在领导办公室,面对炒鱿鱼,除了鱿鱼,还有领导,和接替自己当鱿鱼的女士,你看不出来她有什么能耐,可是你安安静静的接受了。
剧情:被辞掉,因为慢慢的处理工作的方式,二十年的老员工的履历 被一笔勾销。
而,此时遇到最大的讽刺是,我的住宅房子对面的住户死了。
他也是孤独的人,因为,他没有人来探望他,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死掉的自己。
所以,我想发自内心的为他送走这最后一程,因为我希望,人总不能一路孤独下去。
11.一个人 不带手机 报纸 书籍的坐火车,周围空无一人,除了沿途的风景。
12.被问及工作时,无法解释,又不愿意撒谎的发出了类似哲学般的言论,来化解自己职业的独特性。
在接下来的过程中,他跳出了自己的生活圈,工作圈,奔跑着向领导申请工作延期,或者请假寻找,不负万里的找寻答案,因为此时的他,有的是时间,他只想要一个对生死边界 以及孤独本身的交代。
13.本来想要杯咖啡,被强推荐巧克力,意识不清的接受,又勉强自己要接受这一新事物的时候。
14.一个人的路口和一个人的海其中,对人物性格也做了充分分析,强迫症,单调的规律化的生活方式。
想起了《奇幻人生》中的描写,如果命运使得这本书的主角登上了一辆巴士,那么文学性的地方便在于他登上巴士的刹那。
15.凝视着绞肉机,想把手伸进去的时候,没人阻止,就真这么干啦。
让疼痛叫醒这份孤独。
16.得到了一份活鱼礼物的时候。
17.被同事只发现自己仅仅拥有猜字技能的时候,以及随时处于接触死亡的严肃和悲伤的时候,总要碰到得过且过,轻轻松松,在停尸房玩猜词游戏的年轻人。
剧中的人物都有一种疏离感,空气中自说自话,对着越走越远的身影。
小哥只关心字谜游戏,而不是一个人的死亡。
想起来契科夫那篇经典文章,关于马夫和死掉的孩子的故事。
18.了解跟自己截然不同的一个人掷地有声的时候,愿意死心塌地的追寻这个人的脚步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雁过无痕,掷地无声的孤独。
19.刚到一个人家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的格格不入,局促不安的坐在沙发上的时候。
20.千辛万苦的付出努力,却被直接否定的时候。
又是一层深深的孤独。
剧情:千山万水告诉女儿她生父的一切,换来的只是简单一句,你已经说很多了。
这样一句话。
而女儿坚持不去。
21.一个人吃地上捡来的冰淇淋的时候。
22.和流浪汉坐在石梯上聊人生的时候。
剧情:他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从寻找自己,寻找孤独的答案,变成了寻找一个朋友。
他通过加工厂同事,老战友,乞丐团体,前女友,女儿逐渐刻画出了自己朋友的模样。
硬汉,火爆脾气,伸张正义,打抱不平,不会表达自己,可却很仗义,在女人面前很绅士的这样一个人。
他仿佛通过寻找的过程中找到了平行世界的另一个自己。
我决定把最佳位置给他,我的朋友
23.一个人在酒吧,端端正正喝酒的时候
24.一个人兴致勃勃的做各种人体功能兴趣开发的时候。
因为有了24种孤独,才会因为男主的邂逅,和被邀请,发自内心的祝福和微笑。
让人惊喜的是,女儿决定出席自己父亲的葬礼。
我内心得到了极大满足,这也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认可,同时,说不定,自此,我将不再孤独。
剧情:可是飞来横祸,被车撞后,倒地。
25.最后体验的是,死后无人来悼念的孤独。
以及,人生坚守着孤独的灵魂和基于死亡的共鸣,二十年如一日,善意地坚守帮助死去的人的工作,以及发现人生孤独的意义也好,守护别人的孤独也罢,在最终入土时,依然孑然一身的孤独。
这么想来,电影丧到了极致。
但也突出了最后一幕的惊喜。
剧情到此,只留下了孤独的场景,对比之下,被我号召的人来参加我好朋友的葬礼,而我依然孤独的从头至尾的透彻新飞得孤独。
总是会有人,不管活着或死去,都会记住你善意的言行,默默的付出,深远的影响。
这些人,总会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些什么。
可是,总有人会记住我的付出。
总有人
我不知道在中国,是否有约翰(艾迪·马森饰演)的同行,他的职业“另类”而陌生,我甚至难以准确地说出他工作的名称。
但我分明体认到某种肃穆,让人不由己地反思、动笔写点什么。
约翰日复一日地调查死者身份,号召死者的朋友参加葬礼——这一工作本身,暗含龃龉:一个有名字之人,在亲朋好友的环绕下离去,约翰无需在场;一个“没有名字”的人,无人纪念,寂静离开。
约翰的工作,让人联想到泷田洋二郎的《入殓师》——让人体面地迎接死亡。
可正如约翰的老板、同事的质问:你为这些寂静生命的付出有什么意义?
死去的人会知道你为他们做的这些吗?
如果生者没有惋惜,死者无从增益,工作的目的何处安放?
我想,约翰是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
表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前后两种思维并存的局面,即一方面诉诸宗教赋予逝者以安息,一方面约翰倾其所有关注个体生命的本真。
但帕索里尼将“上帝之爱”、“宗教救赎”处理成某种缺席,即神父的悼词仅是一项程序,旨在提示人生旅程的有始有终。
内在的,约翰的关怀,是一种“僭越”。
约翰向那些流浪汉、酒鬼、瘾君子、生前不被周遭接纳、存在与离开无人关心的群体,表达了充分的博爱。
其次,谁可以被记住?
历史关乎伟人,而文明确是奴隶建造的金字塔、是力役修筑的万里长城、是无名无姓的你我他立起的巨石阵。
约翰,同他的服务对象一样,在历史上不足挂齿。
约翰一丝不苟地记录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为平凡人立传——帕索里尼用影像的方式为约翰立传——而我们,又口耳相传帕索里尼的故事。
有关平民的记忆闭环由此形成,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其中的逻辑不难窥探:竭力保存个体的故事,让个体在现世多存在一刻,提醒活着的人:活着就是与遗忘对抗。
或相忘于江湖,或相忘于闾里。
遗忘是终点,与之对抗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凛然与决绝。
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客旅,只在某一段时间,互为他人生命的一部分。
彼此共享时间、经历,分享彼此或喜悦、或悲伤、或愤慨、或仇恨的记忆。
他人永远是被观察的他者,自己不是自存的原因。
仰赖他人的慷慨,个体的形象得以建立。
换言之,现世尚存的个人记忆,无非是他人记忆拼凑起来的残缺。
威廉·斯托克,他不是个好工友、不是个好丈夫、不是个好父亲,但这一定是威廉·斯托克。
但约翰不相信这就是威廉·斯托克的全部——他试图展示一个平凡人的丰满面目,以一己之力与偏见角力。
我常说,读小说可以拓展一个人的生命。
其要义在于,人生苦短,但可经历的生活又如此斑斓,人的选择、精力、时间又如此有限。
阅读故事,就是使生命在经验的意义上增添一丝醇厚。
约翰是在更现实的意义上,进入他人生前、死后的生活。
他的生命在任何一刻戛然而止,都不是徒然虚妄。
因为,我知道,那些我哀悼过的人,将以相同的方式纪念我。
前记:看完这部电影想到之前存在备忘录里的一首小诗,忘了当时是怎样的初衷要写这首诗,突然觉得竟再合适不过这部外文电影。
活成了一座孤岛的男人,在寂静的年岁里枯木逢春,他却砍断桅杆不曾想过要上岸,……就让他去吧。
这是一部冷静淡然的剧情电影,没有跌宕,没有高潮,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甚至连主角的结尾都看似轻描淡写,更像是一部适合四十岁年纪的影片。
关乎死亡,关乎生命。
平淡如水,寂静如水。
兢兢业业的社区服务职员约翰,每天忙碌于一桩桩为社区孤寡逝者办理殡葬仪式的案件,他像一根连接逝者与生者最后社会关系的纽带,遵循着自己的生命准则去尊重生命,秉承着自己的生活仪式感去热爱生活。
电影是寂静的,寂静到其中的场景无不是围绕墓地,办公室,男主住所的三点一线而发生。
人生也是寂静的,牧师,同事,相册里的人,以及相册里的人的亲属,是男主约翰仅有的社交圈。
处事谨小慎微,对工作生活有条不紊的约翰,在按部就班的生命轨迹里,一杯红茶换成热咖啡的选择,一辆故意错过的列车,一次有意而为之的请假,都让他一成不变的生活绽放不经意的悸动。
上司布拉奇对于逝者的安葬标准,对生命的理解,与作为下属的男主约翰从跟本上就不一致,电影里可能观众会认为上司是蛮不讲理的既得利益者,但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类似事情谈不上谁对谁错,一个是条款规定的执行者,一个是尊重生命的宽慰者,你会怎么做?
较真的约翰甚至会为了解一位逝者,试图尝试模仿后者在飞扬跋扈的年纪用牙齿咬皮带来募捐的荒诞行为。
你又会作何感想?
想到这里,我好像明白了些什么,没有枯燥的工作,没有单调的人生,能从中找到发现快乐的人才是幸运的,把工作当做兴趣着实是一种幸福。
二十二年如一日的坚持,为逝者写出漂亮的告别辞,选位置良好的墓地,尽力说服每一位逝者家属参加亲人的葬礼,认真的贴一本本说不上是属于工作还是生活的相册……这些情节将约翰作为一个普通人极其详尽的剖析给观众来阅读和揣摩,去欣赏一颗静默生长的生命树,也惋惜一颗悄然陨落的流星。
也许他偷偷躺在墓地的草坪,多次出现在夜晚死去的邻居玻璃窗倒影里的画面,已经预示着约翰有一天也会逝去在影片中的某一幕。
他就像年轻男同事问题答案中的不会飞的渡渡鸟,像炸鱼店女老板送的躺在白纸上的死鱼,逃也逃不掉无奈的人生,时常被命运捉弄。
电影的结尾令人惋惜,约翰的生命静止于生命春天来临的前夕,不一样的两个墓地送别,极具讽刺的情景,却将真切的生命片段展现给观众,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化作林间的绿意盎然,阳光明媚。
逝者如斯夫,生者继续前行。
也许约翰正自在如风的穿行在这个春天里,看着自己心仪的女子重拾人间的美好,向这个真实的世界微笑挥手告别。
(剧透,慎入)“这座城市有八百万人,八百万种孤独,八百万种死法。
”第一次想为一部电影写点什么。
作为一点小小的感受。
我拒绝将这称之为评论。
(其实也算不上评论,只是为了放一点我喜欢的截图。
)我不知道是从哪得知这部电影的,也没有看过简介,不能静下心来看书的时候在下载列表里发现了它。
《寂静人生》,也许能让我得到一点宁静。
前三个葬礼场景都让我如坠云雾,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为什么一直出现在葬礼上?
为什么只有他一个人?
牧师还夸他告别音乐选得好?
他说要给那些人(已经是骨灰了)多一点时间?
直到一通电话解开了他的身份之谜。
怪我孤陋寡闻。
我确实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职业的存在。
他收集起死者的遗物,仅靠着这些物品就为他们撰写了鲜活动人的追悼词。
仿佛我们知道他们的一生,知道他们怎样活过。
是他为“无缘死者”保留了最后的尊严和体面。
看似一丝不苟严肃古板的约翰,其实也很可爱。
(连餐桌都能治愈强迫症患者)斯托克在外人眼里就是个疯子。
离职前往猪肉派原料里撒尿,用牙齿咬着皮带吊在三楼为慈善募捐。
约翰得知后非常惊讶。
看到告知自己被解雇的上司的车子停在路边,他也心生一计。
他甚至亲自尝试用牙齿咬住皮带将自己吊起来。
(说实话看到他解下皮带我还以为他要自杀。
)
那些呼应的小细节。
斯托克和女儿都用书本垫沙发。
看完之后内心平静了很多。
整部电影的画风太喜欢了,背景乐也好听。
(严重治愈强迫症)
一个竭尽全力为死者寻找亲友的人,在上司看来只是工作进度缓慢、尽做些毫无用处的事情。
一个与孤独死去的人打交道的人,自己最后也孤独死去。
无人参加他的葬礼,只有一群鬼魂,前来与他重逢。
最孤独的葬礼,却也最热闹。
这部片子很淡,淡才好,也没好到让人惊叹的程度,但引人思考的就是好片。
片子讲一个四平八稳的英国人,看起来很符合“中庸”的价值要求,永远西装革履,不苟言笑,吃同一个牌子的鱼罐头和吐司面包,上班下班,独居,日复一日过着平淡的生活。
他的职业是替那些无人认领的死者联系家属;他把工作当成一件神圣的事业,兢兢业业;他替不同种族的人操办葬礼,选择适当的音乐,目送其下葬。
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记录这种生活,波澜不惊,没有说教意味的台词,也没有出乎意料的情节,却让人在这种平淡中化开,感受它。
影片的最后,主角生命终结于一场车祸,一切平淡止于这场车祸,之后呢?
是寂静,死之寂静。
或是从一开始,就是寂静。
导演赋予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寂静人生》,生前寂静,死后仍寂静,就这样活过一场,波澜不惊。
想到这里,不禁宛然。
年少的时候,总是做着热血的梦,渴望轰轰烈烈,渴望异化,渴望超越。
最后呢,大多数人还是过上了平淡的生活。
前两天看访谈节目,蔡琴说:“我上学那会儿,曾经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思考自我的意义,为什么存在,我来这个世界是要做什么?
”天文说:“这是个物化的世界,人与物的关系是‘我记得’,‘记得’,于是物有了意义。
”此处对应了《小王子》所表达的:我与物建立了某种关系,于是,此物对我来说是独特的。
绮贞说:“做喜欢的事,让喜欢的事有价值。
”说两句我自己的看法。
人生的追求很多种,最徒劳的不过是从不敢面对自己,自私而盲从,愚昧而劳碌,有为无为有何区别?
终归一场空。
幸运一点儿的是懂得及时行乐的俗人,这种乐小看不得,是实在的世俗的喜乐,一场游戏一场梦,透彻地体验过一遭,不枉来人世混迹一回。
更高尚一点儿的是信仰者,他们孤独地坚持着,尽管自己过得潦倒极了。
许多生前无闻的艺术家不就是这样?
当然,大多数人只是搏不过命运罢了,生命开着他们的玩笑,蹂躏着他们,将他们的才华猛烈而透彻地挤压出来。
或者像这部片子的主角,大概早看淡了自我,活过一场不过是与世界发生过联系,他的事业是与逝者发生联系,无所求,无所谓意义。
最高的境界大概是独乐亦众乐吧?
这种人占极少数,除了运气,须应了木心先生的话,要头脑,心肠和才华皆好才行。
2024-03-18 00:17又是一种公营机构造就的,不紧不徐按部就班公正严谨的角色,早年文明世界才会产生,而相信今后AI世界这种人设将更普遍一点;也可想象的自己的未来:一丝不苟,不妥协,孤独终老。
然后最后大概也如主角般,即使偶尔产生了连结也不会有人知晓。
——但这也并不可怕。
对这位公务员来说,人生无常尽头之前才初尝非程式化的生活,才开始追逐和尝试,颇可惜,但这当然是他遭遇无常的一部分因,所以也可说是扯平了,像无常人生,没多赚,但也没亏欠;他也自始至终遵照自我原则活着,未对任何人作恶,不曾违背良心,安静不受干扰地过了一生,说不上幸福,说不上难过,有过小波澜也有过牵动,不过总体而言平静、自行度过,没有人知道他每晚在家里怎么过,没有人知道他内心有过怎样的波澜,没什么好评论,也不需留下多少痕迹。
可能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吧。
他参与过的案例,照片中人曾是那么鲜活,也有人有相当传奇反差奇大的经历,然而随着他们晚年孤独过世,就变得无人知晓,好像没有活过,即便是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调查他们的生平,对尚存在于世的跟他关联过的人来说,他似乎仍然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人们不想再去牵扯那些过去了的牵动;甚至因为要写悼词小传而涉入他们生平的公务员,即使了解了他们、贡献了一篇入心入肺的悼词(并成功感动了一个活人,即写作者自己),然而结果好像也不能改变什么,他们这一生不可能再润色出更多的意义了……尽管如此,我们仍会卑微地站在公务员这一边(他似乎是片中唯一有底线的一方),我们努力守护一些基本价值,或说信仰,努力抵抗人生是虚无的这一命题(没得选择,我们要活下去)。
他抱持的信念,让他成为观念的巨人,然而观念无益于现实世界,当他实质去世时仍归于现实世界的卑微法则,他的去世无人知晓,因他而改变的人与他擦身而过,只有鬼魂卑微地前来致敬,以观念的形式确认他的信念:Care,会带来改变——当然,获得鬼魂集体背书这件事什么都不会改变。
公务员习惯般的坚守让我们看到,公共服务基本保障有多于现实可见的价值。
哪怕是对待死人(他们已没有知觉),这种价值仍然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被确认:存在过就不应轻视——评判不在有没有人来参加葬礼,或他一生做出多少成就和贡献,还是他享受过什么经验过什么,一个生命存在过的事实不可抹杀,生命的意义不由外人或后世评判,也无关有无人在乎,生命本身就是意义。
当然,体验过怎样的人生,只有精神知道,躯体载体一旦泯灭就对现实再无任何影响(抛开记忆移植这种假设,它未实现之前我保持怀疑间接经验是否能等同于直接经验之于人的影响)。
盖棺定论评价一生,我死了我是不会在意的,生存的时间段只有你活着/拥有时才有意义,且只能由它的主人,也就是你,自行体会——那么,珍惜你的意义区段,活出自己的人生吧(“仅你能赋予生命以意义”)。
平凡、无聊、好像没存在过……都可以——谁不是如此?
伟人的功绩属于历史,到死时谁都带不走什么;至于葬礼,是给留下来的人的。
关于公务员最后的启发,源于调查案例和转职机缘巧合的赶时间,似乎激发了他重燃生活的热情,我们跟他一起经历了新的生活新的期盼。
那么我也可以主动调整标准,如果是为了一些有趣的事,前提是我愿意,但未尝试过是不会知道愿不愿意的,那么多些变故和挑战,不要一成不变,持开放的态度和发现的好奇,所谓“有意识走出舒适区”,对生活/生命有所裨益……
1、 我有时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不会青史留名,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被彻底的遗忘,不留一丝痕迹,就像从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
如同电影的名字一样,我们的人生将会是寂静人生,最终归于一片寂静之中。
这个想法让我感到非常恐惧,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本身的思考把自己置身于永无休止的空虚和空洞之中。
2、 电影的主人公叫约翰,受雇于政府某机构,负责帮助孤独死去的人寻找到家人,处理好他们的身后事,送他们走完最后一程。
在现代化的社会,在冰冷无情的城市里,每天都有人孑然一身孤独的死去,他们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他们死的时候没有人陪伴,无人知晓,直到尸体发臭,直到他们寸步不离的宠物猫狗被人发现孤苦伶仃再也没有依靠。
他们之中大多数的人找不到亲属,即使找到了亲属也没人愿意出席他们的葬礼。
他们是世界上最孤单的一群人,很多人是在死掉之后才会被人逐渐遗忘,他们却在死去之时就彻底被这世界彻底遗忘,真正意义上的永久死去了。
3、 约翰有个蓝色的大相册,收集的是他工作时候遇到的孤苦伶仃死去的人们的照片。
蓝色的大相册里有各式各样的脸,他们曾经笑过,年轻过,生活过,经历过,他们也曾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丰富多彩,但最终他们一个人孤零零的死去,没有任何人记得他们,就这么被彻底地被遗忘了。
他们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
约翰的大相册避免了他们被永久地遗忘的厄运,他翻看着他们,端详着他们的一张张脸,像老友般,彷佛给予了他们第二次生命。
的确,每一个生命都不应当被轻易的遗忘。
的确,每一段生命都会有它独特的价值所在。
4、 约翰对待他的工作有一种宗教般的一丝不苟和虔诚。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文精神。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征就是“敬畏生命”。
每一个人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他们永远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他们是飘来荡去宇宙之微不足道的尘埃。
每一个人,无论他们是怎样的人,无论他们成就地位如何,他们都应该被善待,不应该被轻易地遗忘。
我们对远古先人的祭祀,我们对祖先的祭拜,对先人的追思和追忆,我们对历史的铭记,形成了人类文明最基础的东西, 是我们文明的开端和发源。
我们要给予每一个平凡生命的足够的尊重,铭记他们,敬畏他们。
约翰敬畏每一个被遗忘的人,帮助他们挑选合适的墓地,根据他们的信仰举办葬礼,甚至挑选好葬礼的音乐,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头到尾出席他们的葬礼,送他们最后一程。
5、 而约翰自己,同样是孑然一身,同样是孤苦伶仃,他生前是平淡的不起眼的,死后马上被人遗忘,归于寂静一片。
但在他的葬礼上,绝不会像他的人生那样的寂静。
那本厚厚的蓝色相册,每一个人,每一个被他照顾得很好的孤独的人,每一个生前就被遗忘的人,这些美丽世界的孤儿,都会出席他的葬礼。
为无人知晓的逝去者寻找家属,选下葬地,办有尊严的葬礼,天主东正伊斯兰教。
为逝去的每一个人安安静静的送别。
可是自己却没有家人,一人独居,还曾经被嘲讽。
吃着鱼罐头、面包和梨,小小的餐桌还用来熨衣服,万年不变的餐食但永远摆的端端正正。
偶尔有几次改变:送的一只派、一条鱼和货车掉下的哈根达斯。
寂静地让人绝望的人生。
他心底也向往比利不羁的人生。
用牙齿咬着皮带、跟流浪汉喝威士忌、在讨厌的人车前尿尿。
然而他即将被辞退,一份他已经做了22年的工作,看着新来的女员工胡乱处理着骨灰他异常失望。
只希望好好送最后一个人,他异常努力。
又在得知死者家属不愿意去葬礼之后痛苦地蜷缩在座位上。
他那么惧怕孤独死去,过马路不停左右看。
却在为心仪女子买画着宠物狗杯子的路上唯一一次忘了左右看,也让他送了命。
除了教父无人陪伴的葬礼和没有墓碑的墓地,孤独的下葬,还有让may无法闭眼的约会。
一切看起来那么让人绝望。
可是这一天她来了,他一定在那里微笑。
人们渐渐离开,他又孤独地躺在那里。
他又将这样孤独地安息,正如他想的那样。
可是。
他们都来了。
他将永远不会再孤独。
still life。
从来没有想象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能拍出如此吸引人静静看下去的影片,影片全程都很干净,每一个镜头处理的都很棒,一个演员撑起来的影片!
梅最后的意外死亡,像极了刺猬的优雅的最终结局,突然想起了张国荣的一首歌里有一句“Are you ready for love?
”,是悲伤?
是欣喜?
是希望?
还是什么?
当你决定或者被决定要做出改变的时候,下一步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这或许就是人生吧!
心中最喜爱的一部电影。
一个半小时的篇幅中通过“梅走访比利生前认识的人”这一线索,将梅和比利的形象塑造得极其立体。
看完后搜索发现本片并不是根据原著改编的,心中感到有些遗憾,故自己尝试了一段根据电影情节改编的小文章,借此表达对本片的喜爱。
初次尝试文笔拙劣,多多包涵。
没有观看的朋友一定要观后食用。
(一)凯莉是个善良节俭的女孩。
她有一张坏了一条腿的沙发不舍得丢掉,于是有一天她拿上几本不再看的旧书使它又支棱了起来。
她在流浪狗救助站工作,原因之一在于她确实很喜欢这些可爱的小生命。
而另一方面,也在于她与它们在一起时更容易忘记一些难过的回忆。
凯莉怎么也想不明白,和比利的关系怎么就那样了。
自从他们上次在监狱见面的那次争吵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联系过。
那一刻比利像是从她的生命中彻底消失了,尽管她的身体里仍然流淌着他的血液。
直到梅突然出现在流浪狗救助站,带来了比利的死讯时,她才开始在心中寻找关于比利的全部回忆:他也曾出现在一张身着军装威风凛凛的照片中,他在残酷的战争中挽救过战友——那似乎是他唯一的高光时刻。
除此之外她对他的印象更多只停留在他是个酒鬼,以及残忍地抛弃了她和妈妈之上。
(二)那次监狱爆发的争吵中,比利控制不住情绪揍了警卫一拳,事后也因此得到了酷刑——或许是咬住一根皮带挂在三楼空中三分半钟那次一样的酷刑,只不过上一次这么做是为了让大家给慈善机构捐款。
而那一拳,也并非他一生中干过的唯一一件蠢事:就像当年在烘培厂工作时为了争取多五分钟的休息时间,和领导吵架后愤然离职,并在一桶猪肉派原料中撒尿那次一样;也和看到有人调戏他的情人玛丽时,在对方拿出刀后,将对方带着刀的手送入油锅那次一样。
前者让他成为了无业游民,而后者让他选择了离去。
他饮酒成瘾,只因酒精可以让他遗忘,也可以让他不会做梦。
他想凯莉,或许也想玛丽,但只因“比利吵架从不认输”的固执而选择不再与她们联系。
在她们的眼里,他自然就是不折不扣的负心汉。
他的晚年也曾试图爱过别人——一个名叫莱丝莉的也许同样落魄的人。
在他为她偷巧克力蹲了三个月监狱后,他和她开始经常在一条公园的长椅上并肩坐着,尽管他们什么话也不说。
直到后来她成了公墓里众多小坟包中的其中一座,他便更加将自己沉浸在酒精中。
他不知道的是,不用过多久,他也将住到一座土包里——不过,盛放他的木箱并不像他的一生一样落魄。
至于他葬礼的盛大场景,大概也只曾出现某夜偶尔一次没有酒精相伴的梦里。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梅的存在,并且也要间接感谢那让梅被迫转业的该死的“新办公室”。
(三) 梅是肯尼顿区的一名专门处理独居人员“死亡善后事宜”的服务人员。
他的工作内容包括:建立死者档案、从死者遗物中寻找线索、尝试同他们生前认识的人取得联系并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参加葬礼以及安排所有殡葬事宜。
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如此热爱自己的工作,尽管这份差事经常让他觉得备受挫折,比如在拉杜罗维兹先生的儿子明确表示不愿参加父亲的葬礼时,以及后来比利曾经的朋友、同事和家人都表示不愿参加他的葬礼时——在这个人与人关系异化的时代,有时候即便是死亡,也不能求得互相的谅解。
好在梅马上就要失业了,社区领导宣告了他的“死刑”,只给他最后三天去处理比利的善后。
领导的指责中有诸如梅“办事效率低”和“葬礼开销过大”的理由。
当梅尝试说出“昂贵”的真正原因在于死者生前的宗教信仰时,领导剥夺了他继续说下去的机会——向后靠在扶手椅上、看都没有看他的领导告诉他,这是他应该珍惜的、“可以换一门和活人打交道的工作”的好机会。
梅在心底里发誓,一定要给最后一位送走的人一个“完美”的葬礼。
于是他怀着比平时更加迫切的愿望去寻找最后一位葬者生前认识的人。
在这位不幸的朋友家中,他得知他就住在他家对面,打开窗户就能看到对方家的玻璃上自己的倒影——也许他在世时也这么看过。
梅看到了一大盒唱片,奇怪的是并没有发现留声机。
当发现一张印有照片的会员卡并询问房东这是否为死者时,房东嚼着口香糖说他并不能确定是他,因为酒鬼“看起来都一个样”。
梅得知死者名为“比利史托克”,就这样,比利成为了梅送走的最后一个人。
但梅当时并不知道,他最终并没能出席比利的葬礼——这也是他唯一一次缺席经他手送走者的葬礼。
梅撇了房东一眼,以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就像在上次那位死者——一位爱猫的老太太家中发现她用猫的口吻给自己写信而被邻居嘲笑为怪人时的一样。
同样的表情也还出现在后来太平间小哥玩填字游戏,问梅“不会飞的四字鸟”是什么,梅不假思索就回答出是渡渡鸟后,小哥夸用浮夸的语气称赞他真厉害时;以及并不称职的狱警表达对待工作的轻蔑态度时。
他们不理解梅,就像梅也不理解他们那样。
梅就是会很讨厌这些自以为是、不讲一点感情的人。
可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这种讨厌的人遍地都是,他只能用始终孤身一人和微不足道的眼神来表达自己的厌恶,也仅此而已。
清理比利的房间并没有让梅发现什么能联系到比利可能认识的人的信息,梅从来没想过,他的爱好有一天能帮助他完美完成自己的工作——也可以说同样是因为他的爱好让他经常去的那家店,而让他最终失去了参加比利葬礼的机会。
梅有两个小爱好,一个是收藏唱片,另一个是将亲手送走的独居者的照片贴到相册上。
当他在楼下垃圾桶发现被丢掉的比利的唱片时,他将它们带回到家中并认真擦拭。
在其中一张唱片里,他发现了一些胶片,冲印出来后发现其中一张照片上有些能让他不再一筹莫展的信息——比利曾经工作过的烘培厂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了一顶棒球帽上。
顺着这个线索他最终分别找到了比利曾经的同事、情人、女儿、战友以及朋友。
在他们的口中得到了一个绝不“只是酒鬼”的比利,一个更具体的比利。
他其实是一个有正义感但容易冲动的,一生都在逃避现实的人,也是芸芸众生中普通而又无比真实的人——就像梅也是这么一个真实的人一样。
于是在离职前的最后一天,他在剥夺他工作的领导的“爱车”右前轮上撒了一泡尿——就像比利在辞职前在“一桶猪肉里撒了尿”一般。
他从他的过往中第一次获得了一种反抗的力量。
尽管天知道他有多么热爱他原来的工作,但凯莉的邀约也还是让他产生了“开始新生活也还不错”的想法。
倘若不是为了两只印着狗狗图案的杯子,梅也许并不会死。
至于作为约会礼物的那两只杯子,在哪不能买呢?
可是梅偏偏要去他喜欢的那家礼品店,也是经常买相册的那家店,这可就不能怪到凯莉头上了。
(四)周五比利下葬那天,天气很好。
比利躺在梅为他挑选的棺材里,为他定制的“像贝雷帽颜色一般”的墓碑下。
从他的坟头,确实“能看几英里远”。
比利好像就在这眺望着远方的城市,只是他什么傻事也不再干了。
比利生前认识的人都来参加他的葬礼了——不管有没有过冲突。
他们因梅的善意相聚于此,都向他们记忆中的比利,也是向在停尸房躺了40多天迟迟没有下葬的比利,献上了一抔泥土。
他们一齐离开,就像他们向比利献上泥土时与梅的灵车擦肩而过一般错过了梅的坟墓——准确的说是一块并不算平整的小土包,里面装着梅的木箱也并不像比利的一般精美。
最叫人难以忍受的是,除了曾经和梅“共事多次”而感到难过的、又作为仪式主持者的牧师——他的葬礼无人出席。
奇怪的是,梅自己似乎就出现在葬礼的每个环节——他穿着一身黑色西装,提着手提包,表情仍然严肃——又或许是在笑,因为最后他已经从两个印着狗狗图案的玻璃杯上感受过属于自己的温暖了。
凯莉似乎感觉到过什么,在梅的灵车开过时看了载着他的它一眼,后来路过埋葬梅的土包时也看了埋葬他的它一眼。
尽管她感受已然离去的他时,是带着莫名的悲伤的,但生者终究是要继续活下去的。
那两只他或许准备全送,或许是期待和她一起生活时一起使用的杯子,终究没能派上用场。
而她离开时,也没有真正停下脚步去看他一眼。
随着给比利送行的人和面带笑意的铲土工离开,天色突然暗了下来。
有人从远处走来了,是比利——准确的说应该是他的幽灵。
接着曾出现在梅相册中的每一张面孔都出现了。
他们都是来给梅送行的,就像梅当初一个个送走他们一样。
结尾一定要这样写吗 明明可以有更高级的处理方式
刺猬的优雅
不明白为啥搞个强行出车祸,这片要是国内拍得挨骂,剧情挺俗套的
分数有点虚高
裸看无字幕,标记需重看。
一个孤独的人,大概找不到世间的关联,五感是分开的,所见所闻所食所触,像一列长长的清单,都是孤立的无意义的。孤独死就是把五官拆解,皮囊归于炉火,记忆散于锈物,魂魄眠于长夜。一个人如果为别人考虑的太多,运气也不会很好的。
I‘m so lonely
类似于英国版的《入殓师》,却有更深的批判性,一位专门替老人了却身后事的中年社工,工作就是为孤独终老的死者寻访亲人,联想到Coco里所谓被最后一个记得死者的人忘记时,这个人的灵魂就会消散的设定,甚至可以将这位主角视为联系生与死之间的信使,让生者怀念,令死者安息,让他孤独的寻访平添了某种悲天悯人的善良,而他自己无亲无故的背景、离群独居的现实、生活细节的放大,更让那种寂寞感沁出屏幕,他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工作被基层政府裁员或是因为上位者根本看不到他的价值,就像他为之奔走的那些人一样,大部分是在社会边缘被忽略的人群,其实他又何尝不是,所以可以理解了他对最后一个案子的执着所为何事,既是一种了结,也是一种存在的自我实现吧。结局令人难过,但又有那么一丝温暖,你做过的,总会有人惦记。
俗不可耐
冷靜克制,以最後一案留懸疑伏筆推進劇情,稱得上佳,且幾處承繼了Frears似的節奏、剪輯與音樂魅力。但結尾轉折突兀,過度搧情的只為滿足"Still Life"的概念與硬要做出的對比,可惜的爛尾。
整个一厢情愿的走向,最后一镜“幽灵送别”说是催泪,其实是偷懒,强行上价值,拔高抒情,几乎不忍卒看。
特别喜欢那本相册,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活生生的人生,虽然到了最后可能已经无人知晓,但都真实存在过。看到最后还是没忍住泪点。。。
it details the story of a case worker who looks for relatives of those found dead alone
他的葬礼无人问津,却高朋满座。
除了结局的十分钟,整部影片笼罩在强烈的孤独感中,无人出席的一个个葬礼,一个人的办公室,独自晚餐,鱼罐头配面包,人到中年被开除,梅对苏西妈和billy的寻找还原的也是一个个孤独的灵魂,孤独者并不可耻,苏西写给妈妈的感谢信,billy珍藏的女儿相册,他们渴望亲情、友情,但也许他们不擅于表达,讽刺的是,观众其实很早就能发现,身为处理这类人后事的梅,本人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他自己一定也意识到了这点,这才如此努力地寻找愿意参加葬礼的亲人吧。好多镜头看得印象深刻,特别是梅和两个流浪汉在阶梯上你一口我一口地喝威士忌,回忆billy,挺伤感、无奈,让我想起《海边的曼彻斯特》里丧丧的感觉。还好,导演虽然残忍但也温柔,孤独死去、无人参加葬礼的梅,有那么多鬼魂送别,那些是梅真心付出帮助过的
电影结尾真的是会心一击,几乎让人抽泣的地步!尤其是当下空巢现象愈发普遍,莫说空巢老人,空巢中年和空巢青年也已不再罕见,意味着电影展现了太多人临终时可能呈现的孤独状态,因此其扎心的效果确实MAX!这也更体现出男主角这样的人是多么可贵,所以在这里我愿为他写下悼词:约翰·梅 于1967年夏天一个明媚的日子里来到了这个世界。在之后的日子里,虽然他没有学会怎么做饭,但是却极为擅长收纳、整理,做事仔细认真,而且善良、安静又非常可靠。在区公所工作的22年间,他结识了很多朋友,虽然彼此已经无法交流,但是他始终尊重他们,并用笔记和相册的方式记住他们。曾经有人说: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那一刻你在做什么。那么在约翰·梅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心里充满着爱。我们在这里深刻怀念他,怀念他的高尚人生,他的寂静人生。
好故事,可惜讲得属实有些过于斧凿了。
拍的还可以,但不是我的菜,人都死了,还整这些虚的有啥用。
好人 但拧巴 看完心情不好
英国版的“入殓师”,结尾和“单身男子”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处。如何做到安静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