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是相当喜欢两个主演了,周迅是我从小的女神,朱亚文的戏我经常看,闯关东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个潜力股。
但这个红高粱,我使劲看看到20集说什么也看不下去了,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剧情太松散,太没有吸引力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这部剧很好。
首先从阵容上来说周迅朱亚文秦海璐,演技方面肯定是有保证,再说导演郑晓龙,上一部作品应该是甄嬛传吧,就连主题曲都是韩红老师唱的,前有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做样本,怎么这些个优秀的因素合起来会是这样一个效果呢?
剧情毫无吸引力,逻辑上漏洞百出,余占鳌上来就不小心杀了三个人,他拿着刀吓唬别人,然后人家就不知道怎么回事撞到了他的刀上?
七十多岁老头用头去撞他,他一躲,撞到柱子上死了?
这是神剧的剧情吗?
九儿跟俊杰好了那么多年,就因为一件事,以她的性格马上就死心了?
明明可以解释清楚,她以为什么?
一个那么爱自己,都可以只身一人闯进土匪窝里救自己的男人,竟然把自己卖给了土匪?
她那么聪明,能信?
然后就因为这个鬼都不信的理由马不停蹄的喜欢上了余占鳌,跟余占鳌在高粱地里野合,怀上了孩子还理直气壮的说这是单家的后代,这不叫放荡?
再说整个剧三观都不正确,说的不好听,明明九儿的孩子就是野种,竟然还在人家单家光明正大的和余占鳌私会,住在了一起,单家的叔叔来捉奸竟然还成了坏人?
这不就是三观扭曲?
想想我要是单家里的人难道不会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要回家产天经地义,九儿还想让跟别人生的孩子继承家业难道不过分么?
这部电视剧跟同档期的父母爱情比起来简直就是扯淡,怪不得第三十届飞天奖颁给了梅婷演的父母爱情。
其实最开始喜欢周迅的时候是看了风声,还看了很多遍,大学好几次论文都以风声为题材,虽然周迅是以电视剧起家出名的但我还是觉得电影的简短精湛更适合她。
最近拍了个电视剧「红高粱」。
不明就里,难道还要借着莫言去日东风再兴些风浪?
「红高粱」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不可复制的文本,八十年代思想解放,那种农业社会里长出来的赤裸热辣的性意识,在长期政治压抑后发出了第一声低吼。
巩俐姜文都土和硬到了骨子里,岂是现在一切都绵软精致的小资们喜欢的?
巩俐那种山东女人与生俱来的粗骨头厚腰胯,任你把轿子颠个底朝天,姑奶奶屁股都不会挪一下。
周迅适合做一个徽州新嫁的三房姨太太,心气虽然高,脚还是小的。
或者做一个追随摇滚乐手的骨肉皮,情到真处,虽然吐着烟腆着脸,但是眼里透出难以掩饰的疲惫和寂寞。
叫她进到高粱地里,不怕被叶子划伤了小脸?
我估计现在九零后oo后都不会有我对于那种农业社会文化,山药蛋蛋山丹丹花文艺,溲曲荤段子的体会。
那是曾经「故事会」一类刊物上的描写,是农村世俗的情欲和爱憎,是天阉汉子用耙子废了偷汉媳妇,是爬灰的公公和高粱地里偷情的寡妇,也是公社的书记和结婚的小二黑。
是郭沫若的思无邪和张国师的伊甸园。
我写了篇长的正式的,发在了<文学报。
新批评》上三人谈第一篇有兴趣可以看看http://wenxue.news365.com.cn/wxb/html/2014-12/04/content_196499.htm
在微博看到说能演九儿的姑娘必定是不平凡的 巩俐 再者便是周迅 最出众的或便是她的那双会说话的眼睛 灵动 娇媚 不娇柔不做作 说不出那种感觉 就像是麻制品带来的实在感 踏实 深厚 沉重 把戏演到这样让我真的以为她就是九儿 内心确实是感触颇深的 那个时代的女人大概就是那样的吧 巩俐的九儿我没看过 但在周公子的一片好评声中我也没有非得看看巩俐的演技并将之一较高下的念头 这部剧看完这么久了 却依旧是印象深刻 她的眼泪 她的笑 她的哭喊 她的委屈 所有感情 我觉得她拿捏得如此到位 确实是部好戏 大爱
花了半个月时间,每天的空闲时间都在刷《红高粱》。
之前电影院做老片新映的时候,我特意去看了一遍这部电影,电影里的姜文和巩俐还很稚嫩,电影的制作也很粗糙,毕竟是八十年代的电影。
但是从光影配合到剪辑到后期,水平简直超越了当今的某些电影。
所以当听到周迅要重演,还是电视剧的时候,我内心其实有很多的未知数。
我个人挺喜欢周迅的,演员本身到她塑造的形象,我都挑不出什么毛病。
一个演员身上的气质,是后天也弥补不来的,这大概就是周迅的优势。
我格外喜欢这样独立,勇敢的演员。
想到这里,我忽然宽心了,她大概是可以演好九儿的。
《红高粱》里面的九儿,勇敢、不依附男人、有主意、敢于维护自己的爱情。
时代创造出来的奇女子。
一路走来,从九儿恋爱、出嫁、和大嫂争斗,都是正常戏路,我独独喜欢琪官被送到日本人那里之后的戏。
九儿明知道女儿回不来了,一路狂奔回去,到最后为了救余占鳌,唱着歌,走向了高粱地深处的酒窖,点燃了所有的坛酒,同归于尽。
豆官一路给娘唱着歌,一路前行。
九儿的灵魂从此和三十里红融为一体。
这一段看的我眼泪转了又转,她爱余占鳌,可是为了孩子,她不能和一个固执于小利的男人在一起,更不能和一个落草为寇的男人在一起。
几十集里,九儿一直和余占鳌吵吵闹闹,尽管剧情被撑起来了,但是还是觉得有点弱。
更显得余占鳌这个男人不招人喜欢,一个只想着让自己女人看的起的男人,固执的男人,还偏偏看不懂自己女人的心的男人,也真的是蠢到家了。
相比较之下,这部剧里我最喜欢的一个男性角色是朱豪三。
作为一个退役的国民党军官,他的身上依稀可以看到不甘心的痕迹,他有一腔爱国热血,可惜废了一条腿无法抱国。
于是投身于建设高密的热情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造一个模范县,证明自己的能力。
作为一个老公,他怕老婆怕的理直气壮。
作为一个父亲,他大概是最不称职的父亲。
女儿因为自己剿匪被杀死,儿子在军中,儿媳妇不理他们。
把九儿认作自己的干女儿之后,却还是时时利用。
于荣光把朱豪三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我一直以为没有什么改变了。
但是当朱豪三得知儿子战死的时候,一刹那的反应,我瞬间入戏。
父亲失去儿子的悲痛,让他活了过来,又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报国也要有方,再也不是一味的愚忠。
他可以联合自己的死对头余占鳌,一起抗日。
大敌当前,不管谁是谁非,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如此。
近代史中,我最熟知的历史就是抗日战争,大概是太惨烈,总会激起我内心的痛点。
偌大一个中国,被一个小岛欺负到如此地步。
而这段历史中,故事太多太多,我们记忆又太少太少,没法一一陈述。
当朱豪三彻底瘫痪,需要坐着轮椅指挥战斗的时候,每次看到他的出场,我总觉得诸葛亮附体……矛盾点也在这里,《红高粱》里面,出现了三派人物,朱豪三余占鳌为首的抗日小分队,花脖子为首的中立分子,钱玉郎为首的汉奸。
中立分子和汉奸竟然超过了抗日小分队,故事的结尾也没有讲述这场战争的胜负,但是大家可以看出,抗日小分队的力量薄弱只剩下了十几个人。
这应该是我看到的第一部,没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结尾的抗日战争片。
不管如何,都给抗日神剧提了个醒,没有手撕鬼子,没有地道战,我们仍然可以做出好作品。
我不喜欢余占鳌这个角色,朱亚文演绎的版本不如姜文的版本。
姜文刚中有柔,但是朱亚文版本可能演绎的集数过多,一直牵扯到九儿是否看的起自己的问题上,反而凸显这个男人小家子气。
如果60集缩减成40集,也许会好一点,观众看到的不满足,但是7分饱才是最好的。
电视剧版本的《红高粱》比电影版本增添了恋儿这个角色。
我一直没有弄明白这个角色的用处,纯粹忠于原著?
为了剧情的饱满?
原著中恋儿没有这么的蠢,余占鳌也没有这么的坚定,恋儿为余占鳌生了孩子,被日本人杀了。
但是电视剧中,恋儿一直为了得到余占鳌,做了一件又一件的蠢事,真的有一种一看到这个女人就直接快进的冲动。
和国产抗日剧相比,《红高粱》算是中上水平了,作为老导演,郑晓龙太擅长塑造角色冲突了!
《甄嬛传》里面的爱恨情仇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我记得自己早年刷《少年包青天》(郑导是出品人)的时候,一遍一遍从来没有腻,一转眼过去了这么久,电视剧越来越多,但是这块五花肉,却再也没有之前的口感了,与时俱进四个字,好写不好做。
首先,我是相当喜欢两个主演了,周迅是我从小的女神,朱亚文的戏我经常看,闯关东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个潜力股。
但这个红高粱,我使劲看看到20集说什么也看不下去了,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剧情太松散,太没有吸引力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这部剧很好。
首先从阵容上来说周迅朱亚文秦海璐,演技方面肯定是有保证,再说导演郑晓龙,上一部作品应该是甄嬛传吧,就连主题曲都是韩红老师唱的,前有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做样本,怎么这些个优秀的因素合起来会是这样一个效果呢?
剧情毫无吸引力,逻辑上漏洞百出,余占鳌上来就不小心杀了三个人,他拿着刀吓唬别人,然后人家就不知道怎么回事撞到了他的刀上?
七十多岁老头用头去撞他,他一躲,撞到柱子上死了?
这是神剧的剧情吗?
九儿跟俊杰好了那么多年,就因为一件事,以她的性格马上就死心了?
明明可以解释清楚,她以为什么?
一个那么爱自己,都可以只身一人闯进土匪窝里救自己的男人,竟然把自己卖给了土匪?
她那么聪明,能信?
然后就因为这个鬼都不信的理由马不停蹄的喜欢上了余占鳌,跟余占鳌在高粱地里野合,怀上了孩子还理直气壮的说这是单家的后代,这不叫放荡?
再说整个剧三观都不正确,说的不好听,明明九儿的孩子就是野种,竟然还在人家单家光明正大的和余占鳌私会,住在了一起,单家的叔叔来捉奸竟然还成了坏人?
这不就是三观扭曲?
想想我要是单家里的人难道不会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要回家产天经地义,九儿还想让跟别人生的孩子继承家业难道不过分么?
这部电视剧跟同档期的父母爱情比起来简直就是扯淡,怪不得第三十届飞天奖颁给了梅婷演的父母爱情。
其实最开始喜欢周迅的时候是看了风声,还看了很多遍,大学好几次论文都以风声为题材,虽然周迅是以电视剧起家出名的但我还是觉得电影的简短精湛更适合她。
据制片人曹平介绍,剧版除了最大程度上保留原著的“精气神”外,还会对原作进行大胆的修改。
剧版会另辟蹊径,改为以“九儿”的人物命运为主线。
讲述了一段关于爱与恨、征服与被征服的充满生命力的传奇故事,通过塑造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一种旺盛的、原始的生命力。
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情节,比如九儿出嫁颠轿、野合等等,都会在电视剧中有所表现,它们真实地表现出男女主角之间征服与被征服的情感较量,好比一场男人和女人的战争。
该剧是一部散发着勃勃生命力的大制作,如果说当年巩俐塑造的“九儿”野性十足,那么周迅版的“九儿”更加野性,更加大胆,且机敏而果烈。
在加上曾执导《北京人在纽约》、《甄嬛传》等多部力作的金牌导演郑晓龙的全情演绎,真的是让人感觉酣畅漓淋、不可多得。
之前看到电视剧《红高粱》的官方微博上配图说莫言老师看剧看哭了,莫言老师哭得楚楚动人我见犹怜,当时就被打动了,一定要追剧。
追了六集就知道莫言老师为什么哭了,改成这样,也只能哭了。
周迅拿出刘晓庆不老的勇气和赵雅芝不变的容颜演19岁的九儿,本来也没有什么违和感。
但看到九儿在母亲死了之后的表现,那么不正常,之前还逢人下跪想救母亲,母亲死了之后就在院子里胡闹,完全不管母亲的尸体挂在那里,情感反应那么出戏。
这当然不怪周迅,编剧的问题,最起码不应该把一个尸体掉在那里,掉在观众的心头不放下来,这即使在不怎么讲价值观的中国也是也不对的,死者为大,况且剧中人物九儿有勇有谋更应该先把母亲的尸体放下来。
在这个地方应该是表现价值观的地方,编剧错过了。
母亲去世这么大的事情,对九儿就好像没有什么事似的,马上就跟情人张俊杰准备结婚,甚至私奔了。
两人约定私奔,互换草做的戒指,还接吻。
不说这段表达的多么21世纪,多么西方。
总体还是很浪漫,很感人。
万万没想到,张俊杰被母亲套话,被父亲出卖,九儿被花脖子掳上山了。
九儿误会是张俊杰出卖了自己。
尽管张俊杰一个人不顾父亲的反对上了强盗山来救九儿,但九儿铁了心,认定是张俊杰出卖了自己,自己高攀不上张俊杰。
还反过来让花脖子也绑了张俊杰,帮助花脖子赚钱。
这个剧情扭转真是天雷滚滚啊。
不说前一天你们刚刚私定终身啊,你们还是亲梅竹马好了很多年不是兄妹恰如情侣。
九儿还是有勇有谋有胆有识的一个人,怎么突然那么铁了心呢,哪怕你用被你玩得团团转的花脖子的脑袋想想,张俊杰会是出卖你的人吗?
出卖了还会做孤胆英雄上山来救你吗?
这个情感大逆转,编剧用自己的情感代替了九儿的情感,花脖子没有办了九儿,编剧亲自办了。
还是价值观的问题,怎么就那么容易不相信爱的人,对爱的人怎么就那么不信任,对爱为什么没有理解和宽容。
同样是用误会这种编剧技巧,想起同时在播《唐顿庄园》第五季中贝茨发现安娜竟然用避孕药,而他们两个一直想要个孩子,贝茨大怒。
但马上一个更大的秘密被公开就是其实贝茨一直知道安娜是被强奸了,他一直没有说破,他爱她,两个真正爱着的人即使对方真有秘密不说,彼此也知道一定是因为爱,也是能够理解能够原谅能够继续相爱甚至爱得深的。
我们的爱情就那么浅薄吗?
这不是一夜情,不是一吻别,这是爱情。
算了,弃剧。
4.已经追完全剧,但是追剧小结只到44集:朝着神剧的路上飞奔的…戏。
(省略号有待填空,因为故事风格每日一变换。
)追剧小结:1-3集,以山寨版让子弹飞场景开场,导演镜头感太弱,剪辑生硬,节奏混乱,早期九儿过于淡定,迅哥儿举重若轻的成熟演技使观众跳戏,另外主演之间毫无火花,赶场子似的。
4-6集,九儿很灵动,只是与原著设定不符,并进而导致画面与剧情违和。
另外,初出茅庐的丫头,在土匪窝里掌控全局游刃有余,俨然调戏欧阳父子的黄蓉。
在对待初恋的态度上,让女主的智商和性格上的不连贯极为突出。
7-9集,严重偏离原著的主题,抛弃了对最原始最质朴的人性的表达,脱离时代,走上偶像剧路线。
10-15集,原来这不是一般的偶像剧,这是神剧。
只能等抗日戏码上了,看看能否逆袭。
16-17集,为了衬托主角,开始黑化女二等若干配角。
话说,棺材里起死回生的戏码,是想往原著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挂靠吗?
18-19集,建议改名,就叫高粱红了,注明红高粱原著改编。
这样噱头也有了,时代背景也全了,观众也无需和原著及电影版一一对照,也就不心塞了。
20-31集,于占鳌貌似有吸粉的趋势了。
一赌气收了恋儿倒是挺真实的,让剧情略为不那么玛丽苏了。
然后对待俊杰的态度,其实各种骄纵啊。
有一句台词:“你以为谁都和我一样,爱听你讲道理?
”很有爱有木有?
还有后面军师虽然一再排挤俊杰,可是被花妹妹一激将,就趁机宣布:“谁都不许撵俊杰走!
”矮油,于大哥你这是终于吐露心声了吧?
九儿找那种下三滥的流氓来祸害大少奶奶,真心太下作了一点。
还让下人当场捉奸,这对大少奶奶来说,还不如被卖到土匪窝呢。
33-44集,从第43集开始,抗日前奏终于上场了。
之前朱县长的各种用力过猛怎么就变成了热血沸腾呢?
县长夫人的坚毅和柔韧形象很完整,看来我果然还是主旋律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好青年,目前看这剧顺眼很多了,评分也更新一下。
关于那么多质疑周公子演技的评论,也想说两句:全剧中人设最矛盾的就是九儿,忽而痴傻,忽而聪慧,忽而圣母,忽而恶毒,为了60集,胡乱加剧情,导致人物性格极不连贯,剧中玛丽苏的设定,更让剧外的观众排斥。
周公子本来也不适合九儿这个角色。
但是如果换成体型上契合一点的张雨绮之类的来演,那种钝眼神,力度把握得艰难至极的表演,谁还能坚持看60集?
这两点硬伤,怎么就能推论出迅哥儿演技不好了?
县长戏以及相关的四奎娘等人等,基本都是春晚小品风。
男主过于刻意地用低嚎来表达所谓匪气,前期的浮夸无脑导致掉粉严重,估计到抗日戏部分会吸粉。
硬伤还有,当剧情需要快速推进时,当主角不需要多余戏份时,本该出现的配角就会自动隐身,比如单家二位叔叔。
使得剧情根本就经不起任何推敲。
最后说一下女主。
女主以玛丽苏模式开启故事,然后一路外挂,金手指没暂停过,我都忍了。
可是,圣母光环和白莲花资质同时开启有点过了不是?
何况,女主的智商和性格都缺乏连贯性,忽而黄蓉,忽而秀禾,忽而杜心雨,每隔三两集,女主的人设貌似都会突变。
编剧毫无逻辑地添加了一个不省心的丫头,以及女主对大嫂的打脸。
这是甄嬛传后遗症吧,导演迫切地要走上宅斗的路。
红高粱不是红高粱,九儿也不是九儿。
好吧,只能冲着迅哥儿的颜和秦海璐的戏看下去了。
编剧和导演,你们是几零后啊?
现在,这剧不仅没有任何红高粱里的淳朴大气,而且根本就是一部侮辱观众智商的剧。
为剧而剧,为斗而斗,为无脑而无脑,为圣母而圣母。
莫言这是一千万把自己孩子卖了吧?
3.七至九集:这不是红高粱,这是江南大院戏。
节奏终于放缓了,迅哥儿开始入戏了,但不是九儿的戏,而是少奶奶戏。
应该说目前这剧走偏了。
之所以剧名叫“红高粱”,而不叫“单家大院”之类的,是为了要突出生命的热烈奔放,赤裸直接,无拘无束。
可是郑晓龙却放弃了正剧路线,拍成了偶像剧。
九儿不再是烈日下高粱地里,那个对生命本身有着最直接的渴望的女人,她是江南月夜下,深宅大院里灵动的少奶奶。
她以玛丽苏模式开启故事,有着让每个人折服的娇俏聪慧,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接着开启打怪升级外挂模式,不管陷入什么逆境,都能神挡杀神佛挡杀佛;随后以绝对优势开启宅斗模式。
迅哥儿的颜越来越灵动娇俏,演技越来越得心应手,作为迅哥儿的真爱粉,真是超级福利。
可是,我还是想问导演:说好的红高粱呢??
怎么就只看见了莲叶何田田了?
目测二十集内都是目前这种偶像剧风格了。
不知道等日本人的戏份开始,能不能转回到正常模式。
不知道九儿有没有机会以她原始的热情和淳朴的勇气打动观众。。。
导演呐,周迅不是孙俪,拿周迅来拍偶像剧,尤其是如今演技炉火纯青已臻化境的迅哥儿,会不会太奢侈了?
2.四至六集第四集开始,九儿慧剑斩情丝,摆脱毫无cp感的初恋,不再囿于涉世未深却遭逢变故的青涩设定,淡定地与土匪谈判,感觉就鲜活了起来。
虽然站在高粱地里的形象更像文青拍乡村体验美图,但是,逃出土匪窝之后与男主面对面时,眼神灵慧而明净;还有和占鳌欢好之后,坐在毛驴上,微风吹开微笑,婉转流动。
只是随后回家面对那个要卖她的爹,任性傲娇的感觉,有几分备受宠爱的小太平或者杜心雨的影子,和情景设定有违。
这种演员和设定相左的冲突,在随后俊杰劫亲的时候也出现了。
当文弱的新式青年迈出他能迈出的最大脚步,在高粱地里对着轿子痛心疾首喊“前面是火坑”,娇小灵秀的九儿却没有回应时,是很难让人理解的。
可是,如果九儿是个接地气的飒爽东北妹子,黄土地才是她绽放的土壤,褪去最初的青涩之后,必然被粗犷的男性荷尔蒙吸引,观众就很容易明白他们的分道扬镳了。
1.一至三集目前追了三集。
我以为迅哥儿就是灵气加文艺的代表,而郑晓龙是制作精美的保证,再加上莫言的故事,红高粱应该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剧。
可是,开篇就被粗糙的镜头,生硬的剪辑,凌乱的打光亮瞎了眼。
于荣光出场的步骤与场景,有种让子弹飞的山寨加粗剪版即视感。
首先,于荣光出场的步骤与场景,有种让子弹飞的山寨粗剪版即视感。
剧中其他配角也不知道是表演浮夸还是用力过猛,搭配那些粗糙的道具,加上节奏很混乱,为剧情而剧情,一个个镜头和画面切换缺乏连贯性,整个粗制滥造的感觉。
不知道郑晓龙是不走心呢,还是不懂怎么和周迅合作?
周迅的表演一向是很有张力的,可以把内心戏挖掘得很深,只要镜头没那么粗暴。
在窃听里,那么典型的快节奏商业片,只要周迅的镜头出现,感觉整个画面瞬间细腻起来。
但是,红高粱里的周迅,完全没有沉入角色的感觉。
比如去赎回妈妈那一幕,欢快地推门,然后不能直视地转身扑到门上,接着冲出去质问,最后爆发性地要打砸抢烧。
这一组画面里,有天真欢快,有震惊,有悲愤,有与众人对峙的倔强,也有孤注一掷的狠劲。
很多小花们拍上几十集偶像剧都带不出来的情绪,周迅几分钟内全发挥出来了。
我不能说她演得有任何不对,但是,为什么连在一起看就那么生硬,如同写硬笔描红贴一样,横平竖直一撇一捺无懈可击,但是缺乏毛笔字行云流水水到渠成的感觉。
可能我要求过高,但是,她是周迅,不是其他小花。
降低对她的期望值,才是对她的贬低吧。
周迅的肢体语言和招牌表情还是很少女感的,但是演十几岁的九儿却很违和。
除了刻意表现少女的撒娇和茫然的几个镜头外,其他时候的周迅都迅速开启举重若轻的淡定模式。
但是此时的九儿,还应该是青涩的,只是骨子里有种天生的韧劲。
而周迅驾驭这种角色,未免太驾轻就熟了,所以反而有点程序化,让人跳戏。
我感觉到后期,阅历加深后独当一面的九儿,周迅的收放自如会比较切合。
然后可能为了掩盖周迅的皮肤状态,几处特写的时候,柔光打得太明显,脸孔晶莹确实很美,可是镜头一转,下个画面就会回归正常模式,切换非常生硬,反而让整部剧显得凌乱。
造型方面,可能我先入为主,周迅第一个造型直接就让我想到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然后就会觉得这不是九儿,这不是一个新角色。
反而秦海璐的戏感觉沉下去了,她出场的时候,画风没有那么浮躁。
希望导演的镜头能细腻一点,后期剪辑也能流畅一点。
导演能多给一点细节,让周迅能沉入角色一点,不要再这么教科书式地演下去。
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电影,不存在比较,单就电视剧说。
前五六集很美好,四十岁的周公子演十七岁姑娘的娇俏竟然毫无违和感。
张俊杰也是一副典型的新青年模样。
余占鳌有勇有义,浑身肌肉看的人血脉贲张。
最喜欢的还是朱县长,既有性格又有谋略。
连秦海璐的出场都唯美到极点,几个镜头就刻画出一个恪守妇道又极有主意的少奶奶形象。
加上张力十足的配乐以及精致的灯光摄像,郑晓龙导演给这部电视剧开了个好头。
再往后看就慢慢狗血了,九儿的勇敢机智渐渐沦为固执。
余占鳌最为可恶,似乎只会好勇斗狠,遇事就大喊大叫,横冲直撞,还把自己的错归咎到别人身上,他的戏份多却缺乏内心描写,使人物显得单薄。
恋儿的出场就更不招人待见,本是一个心比天高的晴雯似的姑娘,硬生生演成了心机婊。
其他配角就不多说了,有好有坏。
《红高粱》改编电视剧,我是期待已久了。
但是,真的看到的时候,我真的是很失望。
电影《红高粱》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第一遍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才开始把看电影当回事,并没有看出这个电影到底哪好。
可是随着自己长大,我就越来越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我真的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用心,导演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深深地打动了我。
“颠轿”一场戏中,乍看来是几个汉子对轿子里无助的新娘的恶作剧,但是,实际从深层爱看是在那个年代里,这几个娶不起媳妇的壮汉,从内心里发出的对性的渴望。
而“野合”一场戏则更是对原始冲动的渴望。
“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爱情,其实就是源于性。
“我爷爷”在性的趋势下劫下了“我奶奶”,高粱地里野合交欢,当“我爷爷”跪在地上的时候,天地一体,那是对原始生命力最崇高的仪式。
满眼的高粱似乎都在低低诉说着那时候的蓬勃的生命,我为之一振。
这是个充满了阳刚之气的电影,十八里坡的每个人都潇潇洒洒,活的痛快,死的壮烈。
每个人对于生命都是尊重的,他们对性最极高的崇拜,对死的极高崇拜。
我也为这最原始的最蓬勃的生命力而震撼。
再来看电视剧《红高粱》,抛开第一集的时候就模仿《让子弹飞》的片段给我带来的不爽,只看“颠轿”和“野合”这两段戏,余占鳌已经没有“我爷爷”身上的气魄了,他变成了一个莽夫,一个有力气没脑子的人,“颠轿”也只是纯粹是当地的一种嫁娶的插曲了,“野合”也变成了一个莽夫不顾自己的老娘是死是活只知道自己憋得慌,就把九儿扛到了高粱地里的一段荒淫艳段。
电影里最精彩的两个片段在电视剧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展现。
电视剧看了一半了,也没有搞明白导演要讲什么,抛开这部电视剧的镜头什么的不说,九儿一路金手指玛丽苏开挂活到现在,却看不明白所有人都看明白的恋儿,故意要在身边留下条“蛇”给自己找虐吗?
余占鳌那句“我要睡你”真是流氓至极,九儿嫁到单家大院之后《红高粱》就变成《甄嬛传》的姊妹篇了,整个就是一个宅斗剧啊, 加个大少奶奶就是为了撑起这60集的剧情吧。
九儿和余占鳌钻了高粱地之后,还生下了两个孩子,为了和大少奶奶斗气,公然和余占鳌住在一起,别说在那个年代,就是在现在,估计也会被唾沫星子喷死,可是还偏偏有那么多男人喜欢她。
口口声声说和余占鳌张俊杰断了,可是一遇到危险,就利用别人对她的喜欢来自救,一旦获救,立马翻脸不认人。
不明白她对哪个男人才是爱情。
高密东北乡的男人都变成没智商的汉子,女人都是比悲情赛心计,导演,你能传递点正能量吗?
我现在深深地明白当初老师为什么大批特批《甄嬛传》了,你可以讲一个精彩的宫斗剧,但不要抛不下宫斗剧,还要搭着《红高粱》和莫言好吗?
前面几集尚可,朱亚文倒是把那种原始生命力表现得挺好。接下来就不行了,又是妯娌间的“宫心计”,又是抗日剧的,七荤八素搅在一起的,乱
白瞎了。啥烂编剧呢!
慢
一星是给周公子的!!!
一部红高粱家族,被导演拍成了前半部宅斗大妈剧、后半部抗日神剧,郑晓龙也就这点儿眼界了。
少爷攻一生推
两个女主演的一级棒
没有电影壮丽,有种炒冷饭的感觉。批上了红色的外衣,一言难尽的毁三观。
真的是经典了,周公子
电视剧的通病:太长了
挺喜歡周迅,所以看了一集。她美得那麼少女,演談戀愛時看不出破綻,演到求情演到母親之死時演技的薄弱暴露無遺,遠遠不夠情節的處理。忍不住重新看電影版紅高粱,開場幾分鐘內年輕的鞏俐就用幾個眼神展示了真正的演技派,真的只是眼神就完完全全表達了全部滋味好嘛。
生理上厭惡 戴九蓮應該讓斯琴高娃來演
味道完全不对,选角太失败,郑晓龙哪来的自信心,不说借鉴一下电影,硬生生搭个简陋的横店景就上台了,抗日剿匪剧既视感。一直不承认周迅有演技,甚至讨厌她千篇一律的装嫩装灵,朱亚文也别老接些糙汉子的角色了,明明一块孱弱小身板。当演员没突破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小时候和爸妈一起看的,现在自己重温到第三集就被弱智得看不下去了……
鲜少看完的大陆电视剧,当时除了要看周迅,也有部分是冲着《黄金时代》里朱亚文和黄轩来的。
狗血淋头,各种秀脑残。
开头还可以,看到抗日就完全看不下去了!
活脱脱演成了一个骚货……
秦海璐的演技简直炉火纯青 这部剧最好看的地方就是她和周迅神仙打架 你来我往的对手戏了
白瞎了一群演员。全剧就还蛮喜欢罗汉大哥这种禁欲系忠心男啊哈哈,大嫂竟然被个小白脸毁了清白,还不如和罗汉大哥捅破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