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词语我不会用,我也不是什么愤世嫉俗的批评家,我只能说说我对它最真实的感受。
关于摇滚,我最开始并没有对它有怎样的感情。
一直以来的印象也只是停留在那种狂躁的感知里,类似疾走的鼓点,疯狂的节奏,声嘶力竭的叫吼,甚至一度觉得它是某种噪音的来源。
最初关注它,理由也和它的本质无关,只是为了更好的接触某个人。
是,还是摆脱不了这种偶像剧中常有的情节,比如男主人公喜欢篮球,女主人公就场场看NBA。
记得最初问他是否喜欢摇滚,他的回答是 对于摇滚,不能用喜欢这个词。
我承认我似乎感觉到了某种热爱的情绪。
后来我也开始听歌,也许不排除有爱屋及乌的倾向,也觉得摇滚很好听。
也许好听这个词用的不合适。
它不是流行音乐的朗朗上口,也不是情歌让你感同身受。
它可能有点像我喜欢的indie,有点自命清高的气质。
没有我爱你你爱我的陈词滥调,更多的是一种发泄,不是对生活的抱怨,是,用杜伊的话说,是mad,是愤怒。
是真实的存在感。
听摇滚乐很爽,很真实。
它可以反映出很多问题,社会,人性,太多了。
可记着,摇滚乐是要改变世界的!
它的怒吼是对旧我的审判,是迎接新我的仪式。
它唤醒人们不要再沉迷于自己的小情调里,是时候表达出来了。
就像zark的那首曲子,最后看到他们的演出时候我竟然哭了。
我为这群摇滚着的孩子感动,更为杜伊感动,更为这个摇滚着的世界感动。
所以我猜,摇滚乐不仅仅是愤怒,它更是热爱。
让我们爱着这个世界,让我们摇滚吧。
用片子里的一句话说,It's so Punk Rock !
学校电脑房真是个看电影的好地方。
房间外零度的大冬天,人缩头缩脑。
而我安然地坐在靠墙的小角落,把电脑连上移动硬盘,脱下厚厚的外套,戴上起码还有海绵垫的耳麦,media classic,旁若无人,看电影,捂着嘴一个劲儿地偷偷地乐,从头至尾。
it was awesome i have to say.有评论说,这是一部摇滚启蒙电影。
okay,u can say that again & now i am in.最最喜欢电影与众不同的出字幕的方式。
没有无聊的黑底白字字幕,开头是一个长镜头,推拉、旋转、流畅的镜头运动,连带着把导演、编剧的名字还有电影的片名交代清楚。
结尾部分,Dewey Finn (JACK BLACK)歌词这样唱道:“电影快要结束了,看看旁边的名字吧,我一个也不认识;电影快要散场了,下场电影的观众快来了,你会妨碍到他们;清洁工人,就要来清理电影院了。
”hah...我想象自己如果坐在电影院里,在电影结尾的时候,被剧中的人物这么糊弄了一下子,他催着我离开,而我偏偏被深深吸引,粘在了座位上,久久地不肯离去。
真希望电影不要有黑场的时刻。
关掉media classic,扫视了周围一圈我全都不认识的人,一个个严肃的表情,在我看来“木讷”,心中鄙视了下,然后窃喜,酷酷地将外套甩在手腕上,一扬头,三步两步,跨着走出教室,每一个神经都在跳跃。
迎头,风大,i don't care。
内心,暖和,i want rock and roll.扭动身姿,crazy一回,coz i like it.
想不到林克莱特2003年拍了这部电影,在我搜寻他的影片时没发现。
这是我看过的拍的非常好的关于摇滚乐的电影,导演和演员生动,准确的解释了摇滚精神的内核。
落魄的摇滚乐手杜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混进名校做了代课老师,本意想混几个代课工资交房租,却一不小心把这个名校班级的学生培养成了一个成功的摇滚乐队。
这是个简单,理想,大团圆的故事,情节也难免落入俗套,但通往结果的过程中,杜威生动的,身体力行的阐释了摇滚精神,摇滚精神包括:1.反抗大人物,反抗强权;2.真诚,直抒胸臆,表达你生活中的愤怒。
他一直在践行这些摇滚价值观,和人(也是以前一起玩音乐的朋友,但已经“改邪归正”)合租的狭小房间里,堆满了各种摇滚唱片,他熟知地上地下,古往今来的知名摇滚乐队的每一首歌,每一个角色,贝斯手怎么耍酷,主音吉他如何疯狂的摇动胳膊,每个摇滚乐队的闪光点以及每首歌曲的特点(你学习一下这首歌里的鼓点,你去好好听听这首了的solo,这首歌里的和声唱的最好你学习一下),但同时,他不名一文,已经欠租半年,还被自己创建的乐队踢出局。
他被自己组建的乐队踢出局是因为其它队友更想达到的目标是比赛获奖,成名在望,飞黄腾达。
而他还是理想主义的摇滚客,骂队友的歌词虚情假意简直就是垃圾。
“你们都是垃圾,我找你们来是你们的幸运,你们竟然把我踢出局,傻逼,你们会后悔的!
”他又成了光杆儿司令,但头脑中关于摇滚乐的理想与被踢出局的愤怒让他快要爆炸了,他迅速写出了一首表达自己愤怒的歌,非常带劲儿,他开始四处找人组建新的乐队。
这时他和合租室友女友关于欠租的矛盾也大爆发了,他不得不弄到一笔钱交租,合租友人是代课老师,这天他收到电话找代课老师,于是走投无路的杜威,灵机一动接下了这个活儿。
这个小学是当地知名私校,家长对学校要求很高,学费也很高,他只是想混混工资,所以什么都不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学生上音乐课--众所周知,名校的音乐课就是交响乐团,有人弹钢琴,大提琴,古典吉他,吹管儿。
他看了之后又灵机一动,何不就地取材,组个摇滚乐队,于是他把古典吉他手叫上来,递给他一把电吉他,很快他就上手了。
把弹钢琴的孩子(亚裔)叫上来让他负责keyboard,拉大提琴的负责贝司,随便试了几个唱歌的弄上来做和声,一个乐队就这么组成了。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他迅速给学生普及了摇滚乐知识,排练了几首歌。
去参加了比赛,最后他们的乐队没有获奖,但得到了观众和家长的一致欢迎。
这部电影打动我的是杜威对摇滚精神的践行,他教给学生,摇滚精神就是反抗大人物,反抗主流的胆量,讲完对学生说,我对你们而言就是大人物,来,试试反抗我。
于是班上一个比较叛逆的孩子率先开始:你是个混蛋。
接着别的同学也陆续骂出来直到最内向的亚裔同学骂:你又胖又丑,是个loser。
他大鼓掌,对了,同学们,记住这种感觉,这就是摇滚精神。
接下来他告诉学生,摇滚乐就是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怒,来,说出令你们愤怒的事,一个同学说:做家务,他马上拨动和弦唱出几句:我讨厌做家务,那让我疯狂。
另一个说:bully,他也立刻唱出来。
这正是摇滚乐的精神。
摇滚乐一定要看着像二逼吗?
其实并不是,一个学生在参加彩排时看到一堆纹身夹克的乐手被深深的吸引了,乐手带他到车上打牌。
杜威找到他告诉他,那些不是真正的摇滚乐手,他们只是装模做样。
杜威是个胖子,没有纹身,也不穿夹克,但他玩起音乐来那种激情无人能及,他的创作能力也是。
同时,他尊重乐队里的每个人,他真诚的问一个学生:我能不能在这儿加段SOLO,我感觉来了。
这就是他教给学生的摇滚精神:反抗大人物,反抗主流,表达你的愤怒,同时,真诚,不要装模做样,尊重每一个乐队成员的意见。
我觉得年轻人对摇滚乐会有天生的热爱,因为你在那青春的年纪,已经长大成人,但世界不属于你这个校园里的青头仔,世界属于那些已经工作的人,你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你空有一腔抱负却毫无机会实现,你愤世嫉俗,对一个理想的,平等公正友爱的美好世界充满了向往。
但身边全是假恶丑各种装模做样,小人步步高升,君子默默无闻。
又或者,你爱的姑娘不爱你,姑娘爱的是傻逼。
这时,摇滚乐给你你要的一切。
抚慰你青春热血的心意难平。
这种精神会渗入你的血液,你未必会成为摇滚乐手,但你可以终生保有这种难得的精神,它在你血液里流淌,当你人到中年,被生活的重担操的万念俱灰,对什么都不再有兴趣,摇滚精神让你重新回到那叛逆的岁月,虽然你不会再叛逆,但它能擦去生活的锈迹,让人再次闪亮。
总得来说《摇滚学校》剧情还是很百老汇——除了个别几部,剧情都是欢乐是主基调,有一点点的小挫折,然后美好的结局,管他合理不合理。
剧情没法推敲的,硬要推敲只能负分滚粗。
男主一天到晚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白吃白喝住在发小家;在知道需要交房租的情况下,上班还迟到,还抢占发小的工作机会,不告诉发小的情况下顶替他去上班,而发小甚至有可能因此被吊销教师资格证;去顶替别人工作还不好好工作,叫小孩儿去参加音乐比赛,不是因为看出来孩子们心里有各种问题需要宣泄,需要跟家人沟通,而是因为自己想去参加,后面顺带解决的这些问题;出了问题被发现,不主动承担问题,自己跑了,留校长解决。
发小的女友说的非常正确:就是垃圾中的垃圾。
但是小孩子和发小就是可以原谅他,接受他。
校长还袒护他,还顺便拥有了爱情,以后的工作问题也解决了。
最不能接受的是,全剧最正常的发小女友,居然还被警察警告:这是在浪费警力。
宝贝们,要是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人,真的请一定报警。
总之一句话,剧情是屎。
音乐方面太过于专业,我不会点评,只能说挺好听。
最喜欢的是校长唱的那首,现场恋爱!
而且之前上课唱的应该是花腔吧,也很好听(应该是莫扎特的吧)。
演员都表演的很好,小演员们都太厉害了,开始表演之前,广播还专门说一下小演员都是真的自己在表演,太可爱了。
最后去比赛的那截,都看到下面的乐队都站起来在看小演员们表演。
大小演员们都很酷!!!
大爱校长,声音太太太太太好听惹!
然后居然还有录像时间,我快感动哭了,我看过的百老汇里,这是最大方的了。
一开始也会用古板的思维看待这个Mr.S上课的方式,会在想他是不是在误人子弟,只想利用学生完成自己的摇滚梦,但看到他后面一直给孩子传授的是真正的摇滚精神,发现每个孩子的能力,鼓励孩子。
当孩子们的思维不受局限时,他们有无限的可能性。
最后孩子们表演的时候,自己也就像他们的家长一样,超级骄傲🤘
原来这个片子我之前已经列入了想看的范围,点了才知道嘛,阿。
好吧,回到片子。
恩,,,虽然,虽然,虽然是很扯哦,但是看完了你不觉得过瘾?
你不觉得爽?
你不觉得真TM的现实才更扯吗!
靠!
所以,请允许我赞美一下,不为别的,就因为那种rock n roll的精神;因为那群天真无瑕的孩子;还有美丽的贝司手。
OVER
《金刚》里我就发现这个胖子身体中的狂热细胞不少,能在初次见到一群庞然怪兽却冷静地来上一句“准备入戏”,只有如此癫狂之人才做得出来。
想不到早在《摇滚校园》中他就已经用肥胖的身躯挤压过屏幕。
看这部影片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个胖子,另一个就是摇滚。
二者的融合加上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使这部影片充满了励志和积极向上的疯狂,它体现的是摇滚的精神,存在的意义,而不是只为光着膀子,弄几缕头发,只会摆酷的伪摇滚。
这一点非常讨人喜欢。
片中胖子的幽默几乎全部来自他对摇滚的热爱,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欺骗和偏执才显得可爱。
片尾他和孩子们一起唱着“电影结束,你们怎么还不走”之类的歌作为片尾曲,很是新意。
相信只要是看了这部片子,没有人不会为胖子和孩子们的表演而疯狂。
毕竟在这个如此和谐如此美好如此不狗日的社会,看这样的电影可能是少数几样宣泄愤怒和拥抱梦想的方法了。
我不懂音乐,至今也搞不懂摇滚的定义是什么。
看到片中JB抱着个电吉他,声嘶力竭地对着麦克风又摇又跳,到后来躺到地上打滚,我终于明白:哦,这就是摇滚。
之前看过张北海写的《美国:八个故事》,其中就专门讲到摇滚乐。
摇滚源自黑人,发自小城孟菲斯。
中国没有摇滚的环境和土壤,为数不多的摇滚人挣扎在生存的边缘。
这一点,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惊人的相似。
影片中,即便是在起源地美国,摇滚也被家长们视作洪水猛兽,看成不务正业。
JB是个极端疯狂而又执着的摇滚人,疯狂到除了摇滚就没有任何的谋生手段,而太过疯狂的他就连同样玩摇滚的队友都不堪忍受。
最后,他在一群孩子的帮助下成功逆袭,这么完美的结局,已然变成了童话故事。
JB这个死胖子在影片中的表现实在是很赞,尤其是玩摇滚的时候,观众只有一个念头:他就是摇滚,摇滚就是他。
没有对摇滚的热爱不可能表现得如此完美。
后来得知现实生活中的JB本来就是一个摇滚人。
怪不得……我不是那个摇滚年代的人,可是当我听到那激昂而狂野的摇滚响起,却发现自己的大腿不知何时早已情不自禁地跟着震耳欲聋的音乐声有节奏地抖动起来……
很早就知道这个电影,一直没看,心想会有什么意思,前段时间下到了,没想到带给我的却是震撼,看似幼稚的剧情,却蕴含着深刻的摇滚思想:摇滚乐不是喝酒吸毒和作混蛋,而是一种宣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我已经看了两遍了,真的是不错
很棒的电影。
看的时候想起来Pink Floyd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学校里总是强调纪律、填鸭式吸收知识,很多小孩在成长的初步丧失了自己的独特性,缺失了对于权威、世俗的反抗,而在人生的一开始就接受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
而摇滚校园在讲述这种反抗,摇滚精神不在于大麻酒精赌博乱性,而是敢于挑战权威fighting against the man。
这里面有几个人物值得注意,校长本是一个funny girl,但是工作和压力使她变得严谨刻板、循规蹈矩、趣味全无,男主是一个摇滚狂热少年(也可能是中年),有迷之自信。
男主的朋友,有一个专制的女友,为了适应世俗,放弃了音乐梦想。
小孩子,一个胖妞因为自己的身形自惭形秽,在音乐中找到自信。
摇滚可以带给勇气、自信、热爱,这些都是成年人和、小孩子逐渐缺失的。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人们爱摇滚,长期压抑自己的性格而委曲求全者在摇滚里彻底释放了,如果说人是自由和束缚的个体,那摇滚一定解放了自由的那一份。
同时,这也让人反思,到底我们想要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培养的小孩是什么样,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里面有几个有天赋的少年可能就不会走上音乐道路了,这确实是一种人才浪费。
当然,这是从一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提浪费,但是每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如果当时没有选择,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摇滚是个严肃的事业!
非常讨厌电影表达的三观 胖子完全是利用一班孩子满足自己的私欲 利用老师的身份半强迫孩子跟他一起胡闹 跟教育根本毫无关系 对基本没有判断自主能力的孩子来说无异于精神强奸 对孩子也没起到什么正面影响 教他们反叛?呵呵 社会会给他们上真正的一课 细节也讨厌 好孩子学着说谎 搞两面派 胖没错之类的
先别忙走嘛 注意最后字幕部分
让这个谐星来演还真是错不了
CCTV6
我爱杰克布莱克!
没什么惊喜,小孩子的摇滚也很生硬
那疯狂的青春啊~~~~~~~~~~~~~~~~
看到这海报我都要笑……
呃,不好说,好瓜哦。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说石头是最具有英伦摇滚气质的。电影里的梦想,无论有多不切实际,总能照进残酷麻木的现实。It's a long way to the top if u wanna rock 'n' roll.
除了烂还是烂
有时候就是关于演员。
还是得当年看,现在就觉得一眼望到头,而起承转合都没做好,一部分原因在于Black演得一言难尽,于是会幻想《IT狂人》的Douglas能否妙上几倍。其实都是在冲最后一曲,作为具有本土特色生活经历的我,当然也会为之触动。其实比起老赖Dewey的自我成就,我更关心被唤作Fancy Pants的非直男学生,在那个年代有多少艰难。话说,《无耻之徒》可爱的Sheila,是直接在这里把Cusack给捎走的哎。还有Summer,居然是《神偷奶爸》Margo的配音演员,还出了好些专辑……
好吧,我对猜得到剧情发展和结尾的喜剧一般没什么耐心。不过这个电影诠释的摇滚精神还是很积极向上的。
课上看的。和Ready Player One相似之处在于,以亚文化宣传为诱因制造二元对立性,企图将其平面化并诱导大众走向认知误区,实为对该文化的恶意消费。重重矛盾被制造出来之后,它们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解决,而是在一片混乱中自行消解。失败的剧作。
dream big,never quit.
蛮傻,蛮逗
女班长好可爱啊,像徐若瑄,又让我想到小时候的程康妮,那种家境颇丰、爱交朋友的爽朗女孩子
影片结束后真是一点也不浪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