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向家人出柜可以处理的这么清新,这么自然。
我太喜欢那个护工小男孩了,温暖可爱亮晶晶的眼睛,趴在石桌上向爱人的奶奶介绍着与爱人的第一次初遇,带着点委屈,还有数不清的雀跃。
和恋人争吵,说我不该陪你过来,说是我自己愿意来的我没有被强迫,我陪你过来,是不想你一个人面对。
怎么会有那么温暖可爱的人啊,请问存在这样的直男吗?
哪里可以领?
每天定了闹钟从恋人怀里重新睡回自己的床,怕被人发现;只敢在独立的浴室里接吻;被无数次的当面询问,什么时候结婚;在衣橱里发现妈妈重病的诊断单……有人说这是抓马,我却觉得挺正常的,躲避害怕担忧,生活突然降下的极其操蛋的折磨,成年人每天不都在对着这些顽强抵抗吗?
生活有的时候更加抓马,但是依然有些什么可以抵御这种无穷无尽的消耗吧——分离了很久激动地冲出来抱住你的母亲,把你青年时期的照片随身携带的奶奶,拿小鹿般澄澈的眼睛深情地凝望你的爱人,大雨时被冲刷的植物与从窗户里透进来的泥土的气息,厨房里炒饭“滋啦”的油声,书包里放着的一本小说……这些镜头存在在这个电影中,除了服务于剧情,形成风格,可能本身就是种宽慰。
这部电影我私人非常非常喜欢,它有很多缺点,可能别人看来平平无奇,但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
太细腻太自然了,也太贴近我的生活了——从机场到家那段很漫长的车程,看着风景从巨大的广告牌,面包车,混乱的十字路口变成了绿色的田野,陈旧的三轮车,车子开进大院子里,一大家子的亲戚热情欢迎,表妹长大了不少。
我一直觉得自己相比于城里人有一种乡土的愚钝,虽然出生地算是城市,但我身边的大人都是一些“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很多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谈起什么过去的农家器物或者习惯,我的同学们大多一脸迷惑,只有我轻轻点头说知道。
我曾经长时间的为这种愚钝自卑,不懂怎么吃西餐,分不清各类甜点,没去过迪士尼……但是慢慢的我能够感受到这种乡土气赋予我的另一些东西,我对于平常人的生活有着更深刻的感知。
就好像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亲戚的纷争,明白了表弟的嫉妒,明白小姑子对嫂子掌家的不满。
这些家长里短的纷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苦闷,我仿佛一开始就置身于其中。
暑假去到贵阳旅游,随意走在街边,潮湿的空气,穿着汗衫的小商贩,摆在街头巷尾售卖我不常见到的热带,亚热带水果的水果摊,本地人讲着难懂的方言,我交谈了好久买了根冰棍。
这些我以为忘记的东西在看着这个电影的时候纷纷回到了我的眼前。
没错,这部电影的风景与人物都与我经历的太过相似,就好像我生命体验的某部分被变成了电影语言,写上了荧幕。
我太喜欢这种体验了,新奇而美好。
感谢这部电影。
大概是第一次看越南电影吧,虽然之前在一些动作片里浮光掠影地看到过一点越南风光,但其实我对这个国家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的。
对它的无知与偏见,大概有点像西方社会某些人对曾经中国的看法。
很喜欢影片中的妈妈,一位不幸而坚韧、慈爱而豁达的女性。
她只做了很短时间的妻子,却做了很长时间的儿媳。
在一个大家族里经营公司,和政府交涉家中田地的去向,还要照顾好患老年痴呆症的婆婆,处理好与小叔和弟媳的关系,抚慰一直待字闺中的小姑的情绪。
现在,留美多年的儿子回国了,本以为他会留在自己身边,娶一个美丽贤惠的妻子,谁知,他带回了自己的男友,还要回美国定居。
她一定有过失落,暗地里难受,但作为一位母亲,她支持儿子的选择,只要他能找到真爱,快乐幸福。
这样的开明与宽容,在很多东方母亲身上是难以看到的。
影片把东方国家的人情世故展示得真实而细腻,阿棕的矛盾与纠结,伊恩的隐忍与期待,阿魁的落魄与放纵,弟媳的自私与计较,小姑的抱怨与委屈,包括阿嫲的糊涂与天真,都让人看得熟悉又亲切,着急又好笑。
能够在一部越南的电影里看见我故乡的味道,甚至是童年,是我所没有意料到的。
竹席,摇摇椅,蒲扇,插在垫席下的蚊帐,小木桌木凳,关不紧的门,每一处都是那么真实甚至于像是直接从我的脑子里浮现出来的一样。
然而,这是越南的电影。
确实得承认,亚洲文化,至少东南亚这一块都和中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我看现在国内的电影,能够真实的勾起我关于乡村关于年少记忆的,少,加上同性,几乎为零。
故事简简单单,回乡迁坟,然后向母亲出柜。
但是这部电影很有人情味,就是一家人的生活,有总是不知怎么回事和你作对的亲戚,有表面顽固但内心只希望你过得好的母亲,有看起来不灵范但聪明得很的奶奶。
一个大家庭,特别是在农村,几乎便是一个缩影。
诺回家,面对的不仅是母亲,还有那个一直在逃避的自己。
面对母亲一直开不了口,在酒席上面对谭的逼问躲躲闪闪打马虎眼,和伊恩陷入矛盾又无奈迷茫,出柜都是一场意外的偷听。
为什么我对这部电影寄予这么浓的共情,正是诺的犹豫才像极了大多数人。
面对一直积压的传宗接代的压力,怎么做都是错误的。
伊恩是理想,诺是现实。
奶奶则是整部电影最可爱的角色,大家都觉得她老年痴呆,但她一点都不迟钝。
偷瞟一眼就隐隐猜到两孙子的关系,先是用遗产试探,然后又拼命维护,老人家最希望的是他们幸福。
“把自己爱的人减少给自己的家人,没什么错的”一句话,道明了所有身为父母亲的爱。
妈妈或许早就猜到了,但诺一直不讲,她就装作不知道。
很多时候,不要小看母亲的智慧,自己孩子怎么样,就算不说也还是有点数的。
什么样是开心,什么样是郁闷,隐藏和躲瞒是糊弄不过去的。
科是我一个感觉很有张力的角色,他不断强调“我不需要一分钱”,或许是作为一种留存者的悲哀。
诺去美国,可以赚大钱,可以大手大脚,他只能留在这偏僻的乡镇,做一个货车司机。
明明小时候还是一家人玩伴,但忽然长大,一切就翻天覆地了,怎么会不嫉妒或抱有怨念。
最大的悲哀不是命中注定,而是分明曾经活在一起,现在却是两个世界的人。
最后,伊恩。
作为理想的化身,往这家里照进了一束光。
他希望坦诚,希望不用再躲藏起来亲热,希望回来陪伴诺走完这段艰难的时光。
他或许失望了,但一直继续走下去,最后得到了妈妈的认可。
整部电影节奏是缓慢的,即使有冲突,但之前就有所铺垫让气氛平缓下来。
从头到尾,给我就是一种沉浸与享受。
或许我在诺身上看见自己,或许蝉鸣才是夏天最后一抹回忆,我感觉看的不是电影,是对我未来的剧透。
除此之外,诺和伊恩真是清新系,看他们谈恋爱怎么都不会困好不好。
对于颜狗而言,简直就是一场享受。
再见,妈妈。
再见不是别离,是重新开始。
妈妈开始学车,诺和伊恩得到了支持,所有的事物都在往崭新的方向前进。
我真是当预告片看的,虽然我还没有遇到我的伊恩,但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说出“我们认识,很久了”。
早在2019年刚看到这部电影的海报和宣传照时,就非常期待这部电影,一直到今天才有空找资源看完。
可能是因为我个人常看幽默轻松类型的出柜同影,所以相比之下《再见,妈妈》这部电影真的太戳中了我的泪点。
电影前半段主要以轻松的气氛为主并且暗示了男主家族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整体节奏还是蛮快的,这点个人觉得真的很棒。
主线:男主们的出柜线电影后半段直接进入正题,男主意外出柜、家族矛盾激化、未来生活走向,所有问题一瞬间冒出来,但是剧情却并不乱。
母亲为独自生活做准备
机场分别一位辛苦操劳了半辈子的母亲舍弃一切独自生活只为等未来与儿子的重逢,电影片尾回顾男主母亲对伊恩说的那一番话“只要你们可以好好的在一起,我怎么样都没有关系”(大致意思),真的让我体会到一位母亲该要有多么的内心挣扎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记得在电影中期,男主发现自己母亲一直患有多种病,结合电影的名字,当时实属让我捏一把汗,几度以为会生离死别。
所以如果有想要和别人表白心意/爱意的,趁还不晚,行动起来,不要等迟了再后悔。
最后整部电影不得不提的亮点人物戏精奶奶与至理名言。
「再見,媽媽」這部劇是講的越南背景,一對從美國回來的同性戀人💑。
其實故事真的很簡單,就是在愛情與親情,社會與個人的選擇!
我很喜歡奶奶的設定,得了老年癡呆的奶奶誤以為朋友是大孫子,在客人面前出櫃,替「孫子」撐腰,忘掉了很多世俗眼光,過的簡簡單單,「你把你的愛人介紹給你的親人,這怎麼都不是錯!
」媽媽的角色其實很不容易,守寡多年,替丈夫收拾一堆爛攤子,一直希望兒子回到越南成家立業結婚生孩子,但是最後知道兒子的事情之後還是毅然決然站在兒子這一邊,所以回家的車上在哭泣,但是結尾她要學會開車的鏡頭,是真的很打動人,母愛真的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情!
裡面有一個片段是兒子蜷縮在目前前面,看著媽媽的鏡頭——不管你多大,在媽媽面前永遠是孩子!
其實我沒有講兩個人的故事,因為我覺得大同小異,但是我很喜歡裡面有一句話「你為什麼陪我回來,你知道會面對什麼啊!
」「我怎麼忍心你一個人面對這些東西」愛情應該相互支持,相互靠近,而且好的家庭真的對一個人的影響太大了,溫柔而有力量!
雖然一點點淡淡的憂傷,但是結局還是很好的!
值得一看
家庭永远是同志电影的母题。
没有非常极端的冲突,诸如众多欧美平权电影中展现的我们所面对的抵触、歧视、暴力;相反,电影温柔、平淡且疏离地描写——正如亚洲人的性格——所有关于他和他与他们和家庭的冲突,正如所有的普通家庭。
电影并未单一着眼于“我们”和他们的观念冲突,同时也提供了“他们”的视角,让我得以理解一些我未曾加以思考的问题。
以我们这一辈的视角来看,上一辈人当下是家庭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受老一辈人教育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同时也更直接地生活在这样一个诡谲多变的现代。
妈妈就是这个中坚力量。
她在丈夫死后操持家业,努力保证家的正常运作,她算是能把整个家凝聚在一起的人,不论这是不是“遗产”赋予她的力量。
所以,她的离开就会抽空这个家庭,本来靠着脆弱的纽带(年迈痴呆的奶奶、遗产和家业)联系起来的家族会在顷刻间分析。
通过各种财产纠纷所暴露出来的家庭矛盾也为主人公“抽走”这个中坚力量(即把母亲带到美国同自己一同生活)提供了理据。
生儿育女,就相当于接受了生活重心转移,自己将成为儿女的附庸的诅咒。
身为整个家庭的中坚力量, 妈妈不得不把所有都扛在自己肩上——如我的母亲那样。
结尾学车的情节,在我看来是她准备放下重担,把中坚位置让渡的象征:她自然愿意跟着自己的儿子去美国生活——这或许也不算诅咒。
老一辈人的生活实际上是被架空的,因为他们难以也不必要直接参与现代生活,而可以更多地依附在子女、孙子女身上,这也就是为何他们如此强烈地要我们“结婚生子”——这是他们秉信一生的观念,同时对于一个真正投入到家庭中的人来说,这是“理想”。
奶奶自然就是这“老一辈”人,于我,她也是影片中最动人的角色。
身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她在丧失了大部分记忆之后、在甚至不能认出自己的孙子之后所保留下来的“理想“被健忘剥离后只剩下了“爱”本身,也就是“我爱你爱你爱的人(I love that you can love the one you really love)”。
卸下所有外壳之后,这个“理想”——或者说“爱”——的落脚点是在于此“爱”的客体而非主体,也就是“我爱”的“你”。
而如今所谓“变味的爱”,问题就在于语境的主客颠倒,此“爱”本来的主体把自己切身的权威带入进去,便导致了“爱”变成了“束缚”,变成了“绑架”。
而奶奶,她或许已经忘记了她的“理想”的外衣、家人的外表,但她却不曾忘记她爱自己的孙子,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我看见有个男的亲了你的额头” 不论如何,我希望在习惯了用思维惯性思考的长一辈人能稍稍清醒地真正地思考——这就是“理解”所在;我们的“理所应当”与他们的“理所应当”,他们所秉信的是他们认为正确的,我们也一样,所以化解矛盾的点就在于把“正确”的外缘扩大和模糊化,而这个过程也是“理解”所在。
而当家庭的爱的落脚点真正地落到了你所爱的对方身上,“理解”便自然达到了。
把你爱的人介绍给你的家人,这怎么都不是错。
不被一个社会接纳,你可以逃离;而家庭正给了你叛逃的勇气。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一张废纸(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493819/定居美国的阿棕趁着父亲迁墓,带男朋友阿文回越南,希望将妈妈带回美国定居。
阿棕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奶奶将阿文认成自己的孙子,周围人对海龟香饽饽的逼婚,表弟一家贪婪的欲望……乡村生活的安逸宁静下是鸡飞狗跳的人心博弈。
我很喜欢阿文趴在桌上,瓮声瓮气地跟「绝对安全」的奶奶说他和阿棕的故事,喜欢奶奶知道全部之后,告诉他“你没有错”。
难得是一部结局好的电影,为了父亲的移墓,定居美国长达九年的阿棕,睽违许久回到家乡。
他带了伊恩一起回来,但全家族并不知道伊恩正是阿棕的男友,而此趟阿棕也正打算与母亲出柜。
长久以来,母亲一直希望阿棕能够早点成家,让她可以抱孙子,就跟所有平凡的家庭一样。
阿棕一直找不到最适当的时机开口,就在此时,他意外得知母亲罹患重病的消息……
影片:《再见,妈妈》(越南)导演:鄭霆黎明1.东方文化中特有的内敛、沉静、温和的情感表达与传递,所有的情绪都被一收再收,伴随着诗意乡村图景中的风吹树叶与舞曳的田野化为一种独特的意境与留白传递出来。
2.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碰撞,其实早在李安的电影《喜宴》中早被呈现出来,但与喜宴的动态对比,《再见,妈妈》则是异常静态,但是本质内核不变。
《再见,妈妈》中Van与lan的同性情感最后虽被母亲认可,但是伴随而来的却是两人的逃离,可见在越南本土文化整体还是对同性恋的否定,这场旅途放在整个文化语境中来看还是悲剧性的。
3.男性长辈的缺席与失语,整个家族由女权所统治,父权的没落同时导致家族的分裂,因此传承与延续在一定意义上被搁置,母系家族意味着感性,爱为大,Van与lan的情感得以被默认。
4.故事发生场域为越南乡村,传统的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影响更加凸显对同性文化的排斥与疏离,但是恬静、悠然的乡村图景又给予两个少年纯真情感展现的纯美空间,印证的这段情感的生机与美好,乡村场域的排斥与情景绝佳的交融产生一种悖论。
两人暧昧空间的游移,从厕所→卧室→候机大厅,隐喻感情的黑暗肮脏→明亮、隐蔽→公开。
5.蛮喜欢最后一场母亲学车戏的设置,东方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需要后辈孝顺、照顾长者,而影片中母亲对儿子的放手与学车是展现自己自立自强,由此母亲成为一个独立个体,也与东方文化中长辈对后辈的束缚背道而驰,影片因此没有走向因为发现母亲生病后滥情的基调,而是展现彼此味独立个体的正向积极结局。
6.科这个人物的设置很诡异,行为动机让人摸不着头脑,引导剧情走向有点刻意。
7.自认我对越南的固有印象太刻板了,可能因为不怎么看越南电影的原因,看见现代化的越南一时有点懵逼,原来越南电影也可以展现接吻的镜头,况且越南都可以上映同性题材影片了,为什么中国大陆还不行!
因为看过的同性电影不多,我觉得这个很好看。
先说一下母亲吧!
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希望孩子快乐的,她们是最不在意世俗的那个,也是最支持你的那个,当然母亲的艰辛也是很令人心疼,自己一人撑起家,还要处理满地鸡毛的家中关系应该很是头大,没法想呀!
这可能就是母亲的伟大吧!
永远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可能。
love is love.自己母胎单身到现在,可能对于此的见解会过于直白,但或许我的直观便是他们爱的体现。
彼此守护,害怕对方受到伤害,在对方难过时陪伴,因为你被揍,我会很气的和别人打架,很是心疼的给你上药,然后在你熟睡时疼惜的看着你,默默的吻你,我看到那就觉得这就是爱呀,这样的人只要遇到就是幸运,还哪里去管性别。
看到那里的时候真的是好幸福,看到别人幸福的幸福,我已经粗浅的认为这就是爱了。
总得说,观感很好,值得看!
男孩带着男友回家。误把孙子的男友当成孙子!睡觉时还偷看“孙子被人亲”!两个人晚上一块睡觉,定个闹铃男孩起来睡床上。一起出去游玩,玩耍。路上也有村民找事儿。“孙子”给奶奶“出柜”!40分钟有一段激情戏。男孩发现妈妈糖尿病病例单后两人厕所吵架”。之后全家人迁坟吃席奶奶当着别人面说“孙子”要和这个男的结婚。奶奶太可爱了吧。男孩路上遇到几个混混被揍。奶奶救了。男孩就和那个混蛋打架。拉开后家人抢家产的戏码。妈妈送他们离开说“她永远支持你们”!!离开哭泣的小两口和学车的妈妈!平淡如水的故事。
368th 越南版《暹罗之恋》,对越南等同于柬埔寨缅甸电信诈骗地区的观点有所改变。这才是【外宣】的正确方式,而不是一边痛斥西方对中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一边又在各个领域无孔不入地加强刻板印象的铁拳。(特供结尾,阉割下架,“技术原因”,条目消失)
这种电影男主的颜值一定要高,这部电影做到了台湾经常拍同类型的短句,当男主都惨不忍睹,现在越南,仅此日本了。
除了人好看,其他都一般
东亚母亲
“跟那个男的不成又怎么啦,大海里全是鱼”。好喜欢奶奶,我想起了我的外婆。很可很欲的诺,为母则刚的妈妈,人物刻画大多是有棱有角的,可能是一开始的期待没有很大,但却意外地击中了心底的柔软。最后,那些尖酸的指责吵闹,那些摊牌后的释然和平,提醒着我们生活还在继续,有些话想说就说吧,有些事想做就做吧,特别是对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
就是那种看了你也不会觉得跌宕起伏,也不会觉得在浪费时间。仿佛江南烟雨天的舒服温情电影
老套的出柜故事,挺没劲的其实,男主太像陈晓了,肌肉很可
寂寞鳏寡孤独,了贪嗔痴同成眷属。
让她看到,你并不孤独,你过得幸福。这才是答案。我已不再有机会,但倘若你还来得及。
再见了妈妈今夜我就要远航~
抛出的矛盾,在家庭问题的夹击下,变得更剧烈,导演似乎也从没想过去解决,用戛然而止的收尾,用类似于再见的结局收尾了故事。不过这也真是个无解的故事。
“把你的爱人介绍给你的家人,这怎么都不是错。”我喜欢这个可爱的奶奶。
奶奶的亮点很不错。整个片子就很一般吧,越南可以放了;啥时候国内可以公映就说明有进步了。
东亚
小细节动人,什么都想讨论导致焦点模糊又不够深入
3.5)两个好纯的小帅哥(///ˊㅿˋ///)。
当暹罗之恋遇见家族之苦,甜度爆表的亚洲同影。导演接受提问时对抓马的解释很有意思,他说两个注定在一起的男孩就像细水,家庭抓马则是向水里丢石头——会掀起浪花,但不会打断河流。两位男主干净清爽,光靠脸就该给我锁死。全程助攻的戏精奶奶太可爱啦~!
我觉得亚洲人活得好累哦,而且这个片子其实挺无聊的….
叙事太淡。武田家辉好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