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的老片了今天电影频道在重播,就又看了一遍,主要是喜欢后半段战争场面。
记得当年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大概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的震撼和残酷,是内心被震撼到。
让我第一次觉得一直被标签化的日本鬼子,也是跟我们一样的,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有家有父母也有情感的人类,而并不是一部机器,或者一个怪物一样的存在。
所以难怪在那之前无论是国产的战争抗战片或教科书什么,完全让我对战争提不起任何感觉,对历史也产生不了任何兴趣。
总觉得是离我很远的事,教科书上的一面倒的流水帐,无数背颂的意义、精神,都只是让我有了机械化的爱国情感,知其然而并不知所以然。
因为当敌人被标签化成一个怪物或战争标签的时候你是无法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战争的,这让人感觉不到真实性,就像动画片一般的虚无,也就根本无法去深刻地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只留下像是打怪物一般的抽象感。
珍珠港里对日本士兵的表现,或者说有些人认为的“美化”,相信正常点的中国人都并不会因此而对日本人在中国的屠杀行为就洗白了,不过我只想说,当时我看到这部电影在这里对日本人的表现,却让我感受到的是美国这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当时美国国力强大,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大,文化上的包容度,思想上的自由性,只有足够强大和文明有足够高度的郭嘉才能容忍各种声音、各种观点,因此在当时,我觉得美国真的有一种让人无法战胜的感觉。
这种感觉可能类似于你在对一个智慧长者发脾气的时候他并不会说去跟你泼妇骂街一样的对吵,而是明白你只是智商不够实力不够而已,你自己也明白,他也明白,而他只是有不揭穿你的包容度,也不觉得有必要去争,而你就有像是对着高山无法逾越的那种压迫感,尽管恼羞成怒,能做的也就是在山脚下踢几脚挣扎一下罢了。
十二年过去了,世界有所改变,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能更好。
当然,也觉得活在没有战争的年代真是幸运,在今天这个日子,感谢所有为国捐躯的烈士,以及致敬所有保卫过祖国的老兵们。
其实是听了主题曲there you will be然后看电影的,电影还是不错的,不过里面的 一条爱情线真的不是我所能接受的,女主角在得知男主角的阵亡消息之后转眼爱上男二,最无力吐槽的是发生了一夜情,顿时整个人都三观全毁,或许是文化认同感的差异,所以我不是很喜欢外国的爱情电影,不是很适合我的爱情观,不过说回来除去这一点电影本身还是挺值得一看的,空战画面还是很震撼。
整体情节还不错
第一次看是在繁忙的高中。
学校放假了(其实只有一天),窝在家中看了整晚的电视。
一直到了10点多还不愿睡,于是锁定了CCTV-6的“佳片有约”的《珍珠港》。
应该说这是第一部深深震撼了我的电影。
甚而电视做广告时也不舍离去,双眼紧紧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一点画面。
看完后已是两点多了,但仍然激动的不得了,在日记本上胡乱写着一些纯感性化的文字,抒发着自己狂乱的情感。
后来,就考大学了。
在那长长的假期中,某台又播放了《珍珠港》,依然很晚,依然看得很激动。
在这期间,我也向几个最好的朋友强烈推荐过,但他们有没有机会就不得而知。
再后来,大学轻松又繁忙的生活吸引我的注意力,差不多半年时间没有好好看一部电影。
直到有一天,自己无比悠闲的坐在机房里,想要看一部电影,首页即为《珍珠港》,于是又打开了。
当飞机在一片金黄的晚霞中伴着那舒缓的音乐缓缓飞来,感动之情充满胸襟,我竟不能自持的浑身颤抖……宿舍也有一个爱好电影的女孩,和她聊天时《珍珠港》的名字没少挂在嘴边,谈的多了,自己也会好好想想。
其实《珍珠港》的爱情故事挺俗的,而且战争中有能不能有那么浪漫悬空的爱情也让人难以确信,影片还是那种“灾难+真情”的典型好莱坞式,为什么我会那么喜欢?
我决定积极一点,要让他们和我互动,便向写作老师建议放此影片,没想到老师真的买来并要放了。
我当然是要去了,他们拖家带口的也去了好多人。
晚上的电影,我下午去占时居然就没位了。
于是,搬凳子,忙的不亦乐乎。
真到了晚上,人又多了,不仅屋里连个站的地都没了,而且前后门都挤了好多人,真有种我大一时看免费电影的感觉。
这种状况,我很满意。
可以说是圆满谢幕。
但一种怅然若失之感又取代了之前的焦急期盼,我又为此亢奋了一个多星期。
纯音乐、中英文主体曲,通通下来听。
我真的是中毒了——你知道吗,那些旋律、那些画面就是让我激动,可真让我说出具体原因,我却无法表达。
喜欢《珍珠港》到如此地步,在向别人推荐它时反而留有余地了(这种自卑感是谈起自己时常有的)。
我想,在我的内心深处,是把它和自己融为一体了。
不知道这是不是正常痴迷的最极限。
反正它至少让我明白,对于我来说,好的电影,是一个随着自己而来的至亲,它让你沉醉不知归路,而不会让你有不舒服的尴尬拘谨等和人交往时常有的感觉。
在它面前,我是完全放松的,呈现出的是最本真的状态。
而曲终人散后的惘然,也许是它更深层次的完美。
当再有机会,我相信自己还是会去看的。
与我同在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不仅仅那么简单。
《珍珠港》开始时,雷夫和丹尼正在玩着飞行游戏。
雷夫总是坐在前面而丹尼坐在后面。
两人一直都是如此,较年长的雷夫总是保护着丹尼。
注意他们两人,雷夫戴着飞行帽,而丹尼戴着防风镜。
到了《珍珠港》的最后几幕,丹尼两次救了雷夫,并为雷夫而牺牲了。
(也许那是他一直想做的吧,他并不希望被雷夫保护,希望自己也能保护雷夫吧) 临死前,雷夫对丹尼说他快当爸爸了,不能死。
而丹尼却对雷夫说:不,是你要当爸爸了。
(丹尼知道自己不行了,把自己最爱的伊夫林和孩子托付给雷夫。
也许他知道自己死了才能成全他们吧) 雷夫一行人返回美国时,但伊夫林看见雷夫安然无恙时露出了高兴的笑容,但雷夫虽然看见了,但他没笑,转身抬出了一副棺材...而伊夫林立即再也笑不出了,因为她知道棺材里的人士丹尼,她走前摸了一摸丹尼的衣服,忍不住抱着雷夫痛哭... 也许丹尼并不是她最爱的人,但她确实是爱他的。
几年后,战争结束了,雷夫和伊夫林结婚了,和小丹尼一家三口回到了小时候的家乡。
那里一切依旧那么美丽,红色的飞机依然在那,唯一不同的是屋旁多了丹尼的墓碑... 雷夫看着天真无邪的小丹尼在爸爸的坟前好奇的玩着花朵,随后伊夫林从后抱着他。
一切看起来是多么的完美,但在雷夫心中却有着遗憾。
虽然他如愿和最爱的伊夫林结婚了,但代价是失去了十多年来一直在一起,最亲密的兄弟。
值得安慰的是,丹尼留下了他和伊夫林的儿子。
对雷夫来说,小丹尼不但是好朋友的儿子而已,也是丹尼留给他和伊夫林的纪念。
雷夫带着小丹尼乘着飞机飞上天空。
飞机上只有他和小丹尼。
小丹尼头上戴着雷夫及丹尼小时候戴着的飞行帽和防风镜... 意味着丹尼依然在他身旁,不曾离开过... 天空是雷夫和丹尼两人而已独特的天地,他们两人的友情和亲情依然在天空中飞翔着。
和看泰坦尼克号一样,真的很震撼,其中让我最震撼的是关于信仰的诠释。
我记得影片里有有一个片段,上校问飞行员:你有信仰吗?
飞行员回答说:我以前不信,但我现在开始相信了。
紧接着,他做了一个祈祷的动作。
一来一回一次简简单单的对话,却道出了人类精神生活中最本质的品性,没有那个人是不需要依靠的,哪怕那依靠是虚无缥缈的。
在珍珠港中,我理解了他们对人本身价值的看法,对信仰的看法;在罗斯福的镜头里,我又被深深的陷了进去,他不愧为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
高中的时候看的电影,应该算是启蒙美国电影了,那时候没把这片子当战争片,纯当爱情片看的。
后来重看过几次,我想说的是不管它的情节有多商业多俗套我还是喜欢丹尼带着伊芙琳在夕阳的天空中的飞翔,金灿灿的云朵排山倒海,飞机掠过的轰鸣,煽情的恰到好处的配乐,那绚丽一直在我的记忆里直到现在。
就是喜欢贝金赛尔这样的美女,古典大气,眉目分明。
有些爱情经过以后当初的感觉会不知不觉丢的一干二净,记忆那么短,要让美好定格,我们需要一些够震撼的人生片段。
别说我俗的一塌糊涂,我还真觉得这样的爱情其实够刻骨铭心了。
影片珍珠港拍摄技法分析(电视编辑课作业)影片《珍珠港》是美国好莱坞于2001年出品的一部以二战为历史背景的一部战争大片。
影片集中讲述了美国两位飞行员的深厚友情以及二人与一位女护士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以二战中著名的日军偷袭美海军基地珍珠港为时间背景,加之以唯美的、富于表现力的镜头和激烈、富有冲击力的战争场面,为这部商业电影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影片由好莱坞著名导演迈克尔•贝执导,他所导演的《永闯夺命岛》和《绝地战警》等动作片都带有浓厚的“迈克尔•贝”特色,即富有英雄气概的主人公,优美艳丽的景色和惊险刺激的打斗场面等。
《珍珠港》这部影片也不例外,影片宏大的历史背景是吸引人们眼球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影片中体现出来的炉火纯青的拍摄技法也是可圈可点的经典范例。
历史背景是对这部影片的剧情和氛围影响最大的因素,所以富于表现宏大历史背景的场景和段落充斥整部影片。
不难发现,片中的日常场景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全景、中景和近景都是仰拍,间或平拍。
这样的拍摄方式是由整个故事情节的背景和基调作决定的。
影片的主要线索虽然是主人公们的爱情故事,但是故事的战争背景是无法脱离的,所以这样的拍摄方式将剧中人物推到了历史人物的高度,也让观众有“仰望历史”的感觉。
影片中在表现白宫会议室罗斯福总统出场时,将机位放在走廊的地毯上,使镜头正对着会议室,然后总统轮椅的轮子入画转角,由人推着走进会议室。
这一镜头的上一镜头是俯拍白宫的移镜头,下一镜头是总统入画的近景固定镜头,它在这里起到了渲染凝重气氛和设置悬念的作用。
这一镜头的画面比较暗,配合轮椅的闪光会给人压抑,严肃的感觉,而这种方式的人物出场也会给人带来悬念和好奇。
它用“人物未知”和总统的代表性暗示了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暧昧不明却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故事的后半部分,美国因受到日本的袭击而决定奋起反击加入战争。
同样是在白宫会议室的场景里,总统在发起反击的问题上遭遇官员们的阻力,为表现问题讨论过程中的胶着、复杂的状态,影片中使用了交叉蒙太奇和积累蒙太奇。
在总统发表意见的时候,总统的近景或特写镜头之后,伴随着总统发言的同期声反复插入官员们的近景或特写镜头。
这样的表现方式既避免了总统发言时单一镜头的沉闷,同时也表现了美国在做出这一决定的曲折与坚定。
所以,这部影片中所体现出来的浑厚的历史和政治的严肃性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在制作作品时也不能抛开这些因素,而是要将它们“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作品当中去。
影片还大量使用了近景跟镜头而且伴有前景,这种方式有助于营造现场感,使观众因视觉上的跟进而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甚至是压迫感。
在影片的前一阶段,军官与护士的联谊舞会上,这种拍摄方式体现得尤其明显。
舞会上灯光阴暗,光影交错,镜头在人群中穿梭,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在镜头与主体之间会有额外的景物等入画,这样构成的前景迫近自然,伴随着镜头的移动,观众就会置身于场景之中。
这一段落还是节奏蒙太奇的完美体现,伴随着轻快的乐曲,人们在舞池中翩翩起舞。
此时,镜头的组接紧凑,节奏较快,与背景音乐和场景气氛相呼应,体现了没有卷入战争之前的美国欢乐富足的生活。
片中另外一个集中体现节奏蒙太奇的地方是战争部分。
为了表现战争场面的惊险刺激,影片在剪辑上也加快了蒙太奇节奏,让镜头的切换速度符合影片对于冲击力和战争气氛的要求。
在日军轰炸基地的场景中,影片在大景别时总是使用摇跟的长镜头或是将镜头的时间延长。
例如,一架飞机在浓密的硝烟中入画射击,接下来的镜头是地上的卡车、飞机等被炸弹炸飞的情景,镜头一直追踪到整个过程结束。
这种做法能让观众看清毁灭的过程,这往往比残骸和硝烟更有感染力。
在处理战争中的近景时,影片中通常快速切换镜头。
在轰炸中医院抢救伤员的场景,为了表现人们的慌张和场面的混乱,影片堆砌了大量摇移不定的近景镜头,以非常快的节奏将它们串连起来。
这种做法能够充分表现慌乱的场面带给人们的刺激和冲击。
历史资料转场和空镜头被频繁地应用到这部影片中来。
影片中的几个大的历史阶段的划分是依靠插入历史资料的影片来转场的。
在两位男主人公儿时的场景之后,影片连接的是黑白的历史资料,内容是1940年德军横扫欧洲,美国拒绝参战,其作用是交代历史背景,使前后连贯不突兀。
在此后的影片中,还有两次大的转场应该用了这种手法。
片中另外一种大的转场方式是利用空镜头转场。
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美国场景与日本场景之间的切换中。
在人们以为雷夫战死,为他悼念的场景之后,租接的是一个日本军旗的镜头,然后是日军备战的场面,由此过渡到南云中一等人筹划的情节。
后面日军在拟定作战计划时,这一场景的镜头落在珍珠港的海域图上,接下来就利用一个海域和礁石的空镜头转场,然后是丹尼和伊芙在海中玩耍的场面。
这两处的转场前后都连接了两个较远的、差距较大的空间背景,但是在消除前后的断点,使过渡平缓上,二者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爱情观里,真正的爱情应该从一而终,所以,自古以来才有那么多贞洁烈女被歌颂赞扬,贞节牌坊才成为很多女人莫大的荣誉,在片子中,女主角的行为让很多人想拍砖了,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是在课堂上,周围坐着很多女生,当伊芙琳以为雷夫死了,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开始新生活,她和丹尼两颗寂寞的心再度在海上相遇,电脑上那段感情戏在播,教室里开始有女生给配音,不过我听到的都是嘘声,各种嘲讽不屑不解不满愤怒“这个女的怎么这样啊”,“这才几个月啊就这样啊”“那个丹尼也真是的,朋友妻不可欺啊”······我们一般看的爱情片应该是男主角死了,女主角伤心欲绝神经几度崩溃产生亲生念头之类的跟着殉情,亦或是过了几年最好十年之后也许会再次遇见那么个人重新唤起沉睡的爱情,这样观众就会觉得”嗯,这么多年了一个女人也怪不容易的,这时候我们就觉得女主角可以”移情别恋“了,而伊芙琳不过几个月就爱上了别人,爱上别人也就算了,但爱上的还是自己男朋友最好的朋友,这也就算了,她竟然把自己的第一次也给了这个男人而不是给前男友,这就让众女生鄙视不满了,尤其在最后她和雷夫说她想全心全意爱着丹尼,但每天想着雷夫,她最爱的还是雷夫,在丹尼和她做最后的道别时,她又说她爱的是丹尼······凌乱了,估计此时此刻连伊芙琳自己也搞不清楚究竟爱谁了吧,这个问题我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评价,面对已经”死“了的人,你不能要求一个女人孤独终老吧,她不讨观众喜欢的原因应该是时间问题吧,你试试让故事来个十年之后,那就必定是另一番褒贬了吧。
第二个问题,看到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兄弟比女人重要。
尽管雷夫丹尼因为一个女人闹了矛盾,但是后来的经历还是让他们情同手足,所以,女人和兄弟对男人都是重要的,千万别让他在其中做出选择,在当今这个社会,男人没有女人并不可怕,大不了就搞基嘛!
(我有点邪恶了)这个片子看完之后很容易煽起反日情绪,日本太不地道了,侵略你就侵略,非干见不得人的事情,不过日本偷袭的事情屡试不爽,从高升号事件尝到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谁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呢。
最后,战争的场面太震撼了,那些求生的渴望夹杂着海水席卷而来,让人揪心!
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为了二者,让战争滚远一点吧!
汽笛聲聲響起,他倚著窗外,猜想著她會不會來到,一襲紅裝,她為他送行,生死別離,却找他不見,他狠命的拍打著玻璃,看到她的側影足矣,只是不想她失落而歸,她終究沒能覺到,轉身一刹,美到心碎,焦急掩飾不住心底的幸福,他輕斜著嘴角說:“She Loves Me.”寥寥三言,寫滿了驕傲,為她。
越想起电影里的爱情戏就越愤愤不平。
一开始男女主角的爱情戏倒也合乎情理,而后面编剧的脑子跟被驴踢了一样。
仅仅三个月,风情美丽的女主角就变了心,仅仅三个月,最好的朋友就冲破了对男主角所应承担的道德感,尽管他也一面在说对好朋友的不幸的伤痛,却义无反顾理直气壮的与好友的爱人在一起,在约会的第一夜就坠入被风吹起的降落伞飞扬的诱惑里,并且女人还怀了孕。
想起雷夫临走的那一夜,他本有机会与深爱的女子缠绵一夜,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不想让这种“与别人一样的做法”毁了他们在一起度过的浪漫的夜晚,不想女人日后想起会后悔,在酒店门前他止步了,尽管身旁不断有别的大兵和女人们进进出出。
仅仅三个月!!
印象中丹尼好几次对雷夫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剧中一个无干痛痒的配角说了一句实话,“若是我的朋友在我刚死不久就搞我的女朋友,我一定会从坟里爬出来和他算帐的!
”雷夫被友情忽悠了,丹尼被爱情蒙蔽了,女人被命运愚弄了!
我并不提倡女人都要像王宝钏一样为生死未卜的丈夫苦守寒窑十八年,但三个月来忘记一个深爱的男人是不是太快了??
是因为编剧太烂还是薄情寡义本就是人的天性?
若女主角不是真正的爱雷夫,那么何必一直通过各种镜头强调她对雷夫的爱以及听到爱人死讯的悲痛?
这不合逻辑,或者西方人都比较博爱?
还是他们比我们更懂得“庄子逝妻”的豁达?
用爱情戏作为大片的线索并非不可,但这种结局的爱情与电影本身所表达的思想相去甚远,或许编剧只是希望利用女人的遭遇渲染战争的恶果,但我看到的剧情似乎更想表达信仰,若是它配合一个曲折忠贞的爱情我会更喜欢一些,对信仰的坚持,对爱情的坚持,或者会使电影也更受欢迎一些,更不必一定得用第三者的壮烈牺牲来结束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丹尼临死前,雷夫让他挺住,说他快要当爸爸了,而丹尼说,不,你才是。
有些可笑,仿佛这个女人专为他们哥俩而生一样,甲不行了,乙挺身而出,乙去跟上帝报道了,甲又无可推卸的包揽女人和她跟乙的孩子。
就此一点,我不很喜欢这部电影!!
Evelyn某几个镜头真的很Peggy,Rafe和Evelyn一开始的爱就来的太快,所以显得不深刻,假死才多久就和兄弟就好上了,3个月?这狗血的剧情,偏偏是自己的大亲友。后半段才终于有战争的样子了,不过半开挂,两个人干掉7架飞机。珍珠港的历史也是很电影,现在美国商业大片大部分都是这个主旋律,先失败后翻盘。最后杜立特空袭,Danny就这么死了,Evelyn怎么办。我勒个去他们还真的又在一起?真无语了,这感情戏真的很莫名其妙,只要死了就能换人。。。珍珠港确实不能算战争片,有Titanic的影子。
用了这么长的篇幅居然标榜的主题一个都没说清楚,很佩服导演的功力。
蓝光重刷。剧情主干是个三角恋爱情片,三个小时的片长,前一个半小时基本全是这段三角恋,可爱情戏呈现的毫无惊喜,内容上就是个teen爆米花片的程度,无非男主和女主一次次穿着衣服配着弦乐拥吻,能称得上亮点的就是贝金赛尔穿旗袍去军营找哈奈特那场戏的剪影画面很漂亮,做B站那种剪辑小视频可能用的上。中间的珍珠港事件呈现了十几分钟,技术在2001年还是很精细的,被扣在船舱里的水兵、死前竭尽全力下命令的舰长、误以为是臭弹的机枪手,中间还有段手持摄影好像在模仿斯皮尔伯格。之前的戏铺垫了情报部门发现日本袭击珍珠港的蛛丝马迹,似乎本片编导有回应珍珠港阴谋论的意图但不明确。片尾轰炸日本本土实施报复,哈奈特死去完美解决了这段三角恋,但感情戏跟珍珠港事件究竟有何呼应之处?难道是阿弗莱克得老婆,而哈奈特以身许国,一切很完美了?
1.第一个小时讲述了一段三角恋故事,得益于女主角的选角,在迈克尔·贝的镜头里,将凯特·贝金赛尔的纯欲魅力释放得淋漓尽致,为第一幕增色不少;2.第二个小时讲述了日本精心谋划与迅速进行的偷袭珍珠港,将战争的残酷性在一个小时里彻底呈现在观众眼前;3.最后一幕则讲述了美国的反击与三角恋情的归宿,略显仓促的前提下显得可有可无,没有前面的情感力度,停在珍珠港被袭后的惨烈场面或是罗斯福的慷慨陈词或许更有余味。3.5
取材于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以及事后美军的反击,但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铺垫三角恋的设置值得商榷。事实上,贯穿主线的三角恋未免有点太狗血(这不就是美版《纵横四海》吗),导致后文想将小情小爱升华为家国大爱时显得有点无力,还不如多花点时间拍罗斯福,杜立德,黑人小哥米勒,甚至山本五十六,做成个更大气的珍珠港群像。对战争残酷的渲染除了大场面之外(日军轰炸珍珠港的段落长达40分钟,看得挺过瘾),也有像用可口可乐瓶装捐献血浆,只能伸出一双手的士兵在隔开生死的铁板下逐渐咽气的动人细节。汉斯季默的配乐很好,既有恢弘的战争乐章,又有动人的爱情小调,胜过他同年的另一部战争戏《黑鹰坠落》。主角三人团的Casting都不错,表现也有模有样,原计划定的达蒙和帕特洛也未必能有哈奈特和贝金赛尔的效果。
跳过所有护士的情节,只看剩下的一半就好,补充了虎虎虎那个年代拍片技术所限欠缺的投弹沉船镜头。
去完珍珠港就想着补看一下,想看战役过程结果加送1/3珍珠港三角恋,MV拍法如今看着超尴尬😅总体的话,只能说十几年前应该挺大场面很震撼吧...
拿來試試音響還行……
电影叙述的是二站期间日军偷袭珍珠港的事件,战争很残酷,很震撼,影片中唯美的爱情和兄弟情给整个影片带来一丝丝的温情,仿佛战争中的一道曙光,生活总是遗憾的,但是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
~~(这尼玛2014-03-05我评论的是个啥?)莫名其妙并且篇幅巨大的三角感情戏以粗制滥造的东京轰炸和迫降中国的水分戏。
很好看!场面不说了,没想到剧情做得如此出色!
讨厌死那个女人了。。。完全就是被欲望驱使的动物。。。可能我偏激了。。。
看到一半才发现女主是贝金赛尔。还是喜欢她穿着黑衣提刀砍人的悍妇模样,比这部片子里脚踩两条船还装无辜的形象好太多了。
劇情扯過頭,以至於觀眾無法體會到任何大時代的感動,看完只想把編劇導演抓起來搖一搖。
依附在战争世界里的爱情片~
猜都能猜出来是Michael Bay导演的 。。 实在是 场面有余 内涵不足 十足的钱砸出来的烂大片
其实这是部爱情片,我还是狗血的洒了点泪。
模仿铁达尼号催泪爱情+灾难背景,然而1.45亿成本仅仅勉强回本,迈克尔贝对历史题材把控能力的欠缺使得一部严肃的历史剧变成了爱情片
珍珠港其实本质上应该拍成一部灾难片,不过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放到这部电影里,其实是在琼瑶剧里加了战争的佐料喧宾夺主,如果三个主角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就还有救,可惜片尾也没有表示,说明更多是艺术创作,那属于自己找死。于我而言,有点精彩的反而是珍珠港之后的轰炸东京那部分,可惜他也和主题关系不大。还是那句话敢叫《珍珠港》那就老老实实围绕珍珠港拍一部,把战争前的歌舞升平,和突然袭击的措手不及,茫然,残忍,绝望,以及袭击过后的悲伤,愤怒,整个过程众生相的转变拍出来。可惜并没有这样的电影。
迈克尔·贝想转型的作品,可角色写得太不动人,少了点史诗气质,还是偏言情剧了点,倒是配乐够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