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有一段时间,甚至于现在,俄罗斯文化对我的影响久久不能忘怀。
乡愁,土地,和野蛮这三种是我对俄罗斯文化的第一印象,其中影响我最深的仍然是塔可夫斯基的对于生命的思考。
美国文化和俄国文化在过去的某一时间形成了两股极具分裂的力量。
从现在通看历史,我仍认为美国电影文化要比俄罗斯电影文化的影响力要大,因为俄国的电影文化不如美国电影做的精美,包括当时的很多苏联的电影流派到最后影响力越来越小甚至于无。
《回归》Возвращение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处女作,电影的影调冷冽到了极致,除了父亲开的红色的车,几乎没有其他颜色。
在塔可夫斯基的《乡愁》里诗人流亡意大利开的也是一辆红色轿车,究竟是由心底的抒发还是向塔可夫斯基的致敬只有导演本人了解了,但不难看出塔可夫斯基对俄国电影的影响仍然存在。
电影当时是2003年,播出之后影响力很大,被认为塔式的俄国电影又再一次崛起,但从现在看来,虽然有塔式电影的影子,但仍然没有延续的趋势。
导演本人说:故事是以寓言式的故事讲述,不想因为他自己的解读影响了观众的解读,但是只要循着自己内心来看一定会在电影中得到自己的答案,这点故事空间的延展性足以让钻牛角尖的影迷们内心雀跃。
再讲讲导演本人的,就能让人更加客观的看待一部作品。
导演是1964年出生,同时代的中国导演应该是娄烨和管虎会比较接近他的年龄。
娄烨是95年拍摄的《周末情人》,00年拍摄的《苏州河》,而萨金赛夫是2003年拍摄的处女作也就是这部电影,相对导演里起步算是晚的。
因为是以演员身份毕业,他当时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拍片,一直到很久之后才进入一家电视台有机会拍摄电影短片。
《回归》对他来讲是一部意义重大的电影,如果对于刚毕业的电影学院的学生来说让你十年内都没有机会拍摄电影。
而十年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会是什么样?
故事本身很简单,12年没回家的父亲突然回来要带两个儿子安德烈和伊万去旅行,旅行期间用近乎暴力男人的方式教导两个儿子一些道理,最终伊万终于忍受不住跑向高台,父亲在爬上高台的时候失手掉下去摔死,而安德烈和伊万用父亲之前教的技能造了一个木筏,木筏最终落水,父亲和父亲很久之前埋藏的盒子一起沉入海底。
看完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怎么这部电影做的这么干净?
”没有一丝浪费的嫌疑,镜头仔细观察之后发现都是近乎打磨好的,演员台词没有一句浪费,表演没有一丝夸张。
这样之下的控制力让这部电影看起来冷酷和严峻。
关于摄影的调度,虽然没有很长的镜头调度,但是仍然能看到导演对于长镜头的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之前也有想过一模一样的调度,可是我的镜头单纯的为了长镜头调度而牺牲了故事本身的逻辑性,有一段时间我还误以为这是一种风格,后来我明白我错了。
全片出现的很少有配乐,基本上都是干净的对白和环境里的声音,这点也很喜欢,不煽情。
剪辑上对于演员的表演处理的也很干净,印象最深的就是电影里很少出现三个人以上的景别,伊万,安德烈和父亲几乎是分开的,这也是加强隔阂的一种镜头处理的方式。
影片的开头出现在海里,安德烈和伊万和玩伴们一起玩,伊万因为不敢从高台跳进海里被小伙伴亲们嫌弃。
而第二天伊万和安德烈在一间废墟的工厂里撕扯回到家里发现母亲告诉自己父亲回来了。
父亲躺在床上在睡觉,母亲留给安德烈和伊万的是背影,奶奶一个中景链接了一个眼神的近景。
父亲睡着时的羽毛,以及安德烈和伊万翻找的相片。
这些处理我不想刻意的解读,但是我能看到某种影像独一无二的叙事魅力。
很多人都试着解读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可是电影看到四遍,最吸引我的还是这种视觉极强的处理。
所以说这部电影包含着制作者的纯粹,和干净。
越是干净而纯粹的东西引起争议就是越多,这点我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本来还想多写一点,但是就想写到这里了。
这部电影让我很激动的一点就是,我仿佛看到了属于我自己的电影大门,那扇门如同伊万追赶安德烈的那道门,有若隐若现的光芒,但是走进去之后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回归》俄罗斯电影导演安德烈·彼得洛维奇·兹维亚金采夫(АндрейПетрович Звягинцев)是解体后俄罗斯涌现出的一批杰出新生代电影导演之一,2003年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回归》获得了第 60 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及最佳新人导演奖,之后他先后拍摄了电影《将爱放逐》(2007),《伊莲娜》(2011),《利维坦》(2014),《无爱可诉》(2017),先后斩获国内外多项大奖。
兹维亚金采夫的电影主题鲜明,他继承俄罗斯电影的传统优点[1],以自己创新的隐喻手法,在柔软或严峻的俄罗斯自然风光铺陈下,叙述着属于自己的电影哲学与诗意。
关键词:俄罗斯电影;导演;诗意;自然风光;隐喻俄罗斯非商业电影的结尾似乎是习惯定格在世界广袤而空旷的地方。
无论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主角魂牵梦绕的故土成为了圆满的虚无,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男主角目送着心上人悲哀纵马奔驰在俄罗斯广阔的平原,消失不见。
土地,作为一个电影语言中常见的符号,似乎无数次地被俄罗斯导演放在了镜头诗意的中心。
不同于美国西部片的土地符号,往往喻示着对淘金热时代占有与梦想的缅怀,俄罗斯导演的镜头语言似乎永远无法离开土地本身的美,和个体本身宿命般的无奈与悲哀。
而导演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无疑用诗意的镜头,将两者发挥到极致:极其空旷的荒原和人性内心极其孤独的悲哀。
在统一却富于变化和魅力镜头语言,及台词极其克制的、平静的叙述下,俄罗斯广袤壮美的领土成为了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个体本身,俄罗斯社会本身乃至人类无解的命运。
一、电影中的哲学思考同许多后现代明显具有存在主义风格的电影一样,兹维亚金采夫的电影中充满着实体与虚无的交融与对立。
在《回归》中,消失12年的父亲如幽灵般出现,并在短时间内以强硬姿态占据了两个儿子的生活,带他们去旅行,尝试着用自己的世界观、逻辑和价值再次教育孩子。
而当镜头叙事一点一点将虚无抽象的“严父”形象筑立得复杂而生动时,父子不和,刹那间,父亲为了爬上高台寻找儿子,自高台上的跌落有,又将这一形象化归虚无。
而在《将爱放逐》中,母亲的形象几乎成了对塔可夫斯基电影中女性形象的致敬[2],温柔,优美,纤细得近乎虚幻。
直到电影最后,才以蒙太奇手法揭示了她切实想要重新被爱的欲望与思索,而此时,她已以最激烈的方式挣脱出了现实,重归虚无。
导演继承了俄罗斯老一代电影人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3]以电影表现出了自己对人生命运无常,自由意志以及世界之荒谬感的信念。
与此同时,兹维亚金采夫在电影中将关系高度抽离。
他借用剥离时代感的、模糊的“现代”背景,不涉及时事的核心“小”家庭,俄罗斯传统且一以贯之的政治观念,抽离出一组组关键的人物关系:《伊莲娜》中金钱纠葛不断的中年夫妇,《利维坦》和《将爱放逐》中的丈夫与出轨的妻子们,《回归》中的父子关系等,再将这些关系一一拆解,以崩裂作为结局,推翻观众的传统认知和价值观,从而近乎唯心地凸显出个体自身无法调和的欲望、宿命感、虚无感、自我与孤独,让观众感同身受。
而一切又被放置回导演精心设计、极其统一却又富有差异和魅力的镜头语言中。
大片的高纬度针叶林和水域、富有异域感的巴伦支海冰川与海峡风貌,都成为了导演哲学表述的方式,将渺小而极具特征的个体放置于极其广阔的自然中,电影所推动的情绪与镜头中自然的调性逐渐统一,观众的感受也被放回入自然之中。
看似归于实体,实则重入虚无。
《回归》二、电影强烈的宗教特征电影中随处展现的上帝视角,东正教和神秘主义元素并非全部。
兹维亚金采夫强烈的宗教信念贯穿电影叙事的始终。
而俄罗斯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作为镜头语言之一,又基于宗教而超越宗教,进一步扩大了这一信念的深度和广度。
剧情本身,往往就已经极富宗教寓言色彩[4]。
兹维亚金采夫在他的电影中置入了一系列宗教故事及形象:《回归》中的基督隐喻(被“拯救”的家庭关系和赎“罪”后离开人世的父亲),《将爱放逐》中女主角身上的圣母色彩,以及《利维坦》中极其浓墨重彩的宗教叙事,“圣愚”形象随男主毁灭,他终于成为了《约伯记》中葬身鱼腹的约拿。
而电影也随之运用含有大量变化的自然景色的空镜头,却并不直接构造出承接的序列[5],而是以一种近乎带有魅惑和迷惑性的方式,牢牢牵引着观者,辅助这一叙事风格继续发展,构成了更为广阔的宗教场域,同时也每一处剧情推动和寓意以极富诗意的方式,自然向前延申。
在其他宗教元素并不明显的《将爱放逐》与《回归》中亦然,俄罗斯茂盛的山林、乡间小路、广袤而层次分明的丘陵与层叠白桦树不断牵引着叙事;宽阔的巴伦支海域,红松林和礁岸同时构筑了生与死的意象[6],仿佛精心设置的谜面,却在电影的最后成为了答案。
而在俄罗斯强烈的东正教文化背景下,兹维亚金采夫又在电影中展现出了强烈的超越性和普世性:即宗教情结破灭后强烈的虚无感。
这一信仰崩裂后的虚无感既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导演所反复叙述的主题,也是兹维亚金采夫所最擅长叙述的核心之一:一切神像和信仰崩塌后,反而又回归了俄罗斯文化中无所不在的信仰本身,构成了更深的宿命感。
以宗教形象最深的《利维坦》为例,电影中所批判的腐败的市长正是最虔诚的信徒,亲吻主教的胸牌,定期带家人前往教堂祷告。
在镜头以极其残酷的角度,摧毁主角一家位于海边、象征着希望与幸福之所的小屋时,他则俯下身,对看着神父布道的孩子耳语:“上帝什么都听得见。
”“你能用鱼钩吊起利维坦吗?
”当《利维坦》中的神父发问的时候,东正教文化中的原罪感从天而降,虔诚的信徒从不应该怀疑主的考验和主的旨意,而主角本人,作为约拿的象征,也以放弃挣扎,接受被构陷的杀妻罪名,入狱,实现了自杀式的救赎。
在电影的末端,一切的悲剧被罩上了宏大的宗教阴影,空旷而干枯的湖泊中,死去的巨兽骸骨,惨白,宏伟,如同可供崇拜的死去的圣像,以自然元素构成了强烈的宗教意象。
自然本身,构成了独特的宗教仪式与场域。
《利维坦》
《利维坦》三、电影中的抽象与超越正如第一点所说,兹维亚金采夫不仅从时代中抽离出了小集体与个人,更从个人中抽离出了一些特殊的,“俄罗斯”式的特质,并使其发挥至极致。
这并非摒弃了角色人物的立体性,借这一鲜明的特质,更清晰地点出了全片的核心主旨回归中性格。
《回归》中看似无比冷酷,而暗中展示温情的父亲;《将爱放逐》中性情极其冷硬,又因爱而变得脆弱而盲目的丈夫,《列维坦》性格单纯,莽撞,情感懦弱而精神极其顽固的一家之主。
他们极其鲜明的性格,与电影中温和、深沉、甚至有些遥远的女性形象(参考第二点,宗教)形成相当的二元对立。
而剧情的推动,也以他们性格特质的缓慢展现,直至摧毁作为终结。
而第二点,则是人物行为的绝对化。
正如前所说,兹维亚金采夫电影中的角色都具有绝对不可调和的特征。
《回归》中至始至终都没有成功调和的父子关系,《将爱放逐》中以自杀展现对婚姻与生活之绝望的妻子,《列维坦》中不惜一切代价,官商法勾结,摧毁主角一家,以获得完整海岸线风景搭建商业区的市长,都体现了这一特征。
而此时,电影镜头所匹配的自然景物也是近乎冰冷与抽象的。
干涸湖泊边缘出现的巨兽骸骨,冰冷的礁石,苍白的天空,俄罗斯秋冬季节针叶林阴暗的色调,无疑给兹维亚金采夫的电影增添了一抹浓重的超现实色彩,进一步凸显出人物的性格特质。
随着剧情向前推进,人物的性情也随着自然景物的移转跳跃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而更多时刻,主角于俄罗斯自然风景间追逐他人或开车奔向目的地,漫长的动态镜头扫过了成片暗淡的、深色的自然景观,作为观众,我们也在镜头所挟持下的或狭隘或空旷的视野下,感悟到了人物最终的命运走向。
《将爱放逐》正如俄罗斯电影评论家叶莲娜·斯季绍娃所说,“如果我们敢于正视变革时期的现实生活,就会发现它比最尖锐的虚构作品还要残酷,只需对现实生活进行观众和体会。
可是,观照和体会——这是很难的。
”[7]在俄罗斯越来越多主打愉悦观众、抚平现实不满、甚至人物塑造几位割裂片面、仅仅忠诚于简单的欲望和幻想的剧情片背后,展现出了一种对社会近乎麻木的认知,近乎是对俄罗斯伟大艺术传统(非指俄罗斯传统艺术或俄罗斯传统)的背离。
俄罗斯富有深意,甚至独特的城市与乡村(或外省)的景观终究成为了平滑的喜剧景观,成为了人物打闹嬉笑的场所,营造起电影里节假日的传统气氛。
而在兹维亚金采夫的镜头下,不妥协、疏离和淡漠支配了电影的大部分基调。
他极具现实主义,同时又极其富有诗意的镜头永远致力于用最贴近、也是最熟悉俄罗斯的方式,简洁而深刻地揭开人性、关系、家庭内部,乃至冷战和苏联解体后,整个俄罗斯社会所面临的种种无法弥合的割裂与破碎。
《利维坦》[i] [1] [1]李勇.以不同视角构建多重影像系统——对安德烈·萨金采夫影像书写方式的一种可能性读解[J].当代电影,2019,(8): 136-140[2] 李勇.以不同视角构建多重影像系统——对安德烈·萨金采夫影像书写方式的一种可能性读解[J].当代电影,2019,(8): 136-140[3] [1]苏晓棠,佟延秋.导演兹维亚金采夫电影主题的隐喻性研究[J].电影文学,2020,(12): 72-75[4] 叶海涛. 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电影语法与叙事形态探究[J]. 电影评介, 2020, (18):109-112.[5] 李勇.以不同视角构建多重影像系统——对安德烈·萨金采夫影像书写方式的一种可能性读解[J].当代电影,2019,(8): 136-140[6] 李勇.以不同视角构建多重影像系统——对安德烈·萨金采夫影像书写方式的一种可能性读解[J].当代电影,2019,(8): 136-140[7] [1]叶莲娜·斯季绍娃,汪隽.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的十诫[J].世界电影,2015(03):143-146. [i] 叶莲娜·斯季绍娃,汪隽.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的十诫[J].世界电影,2015(03):143-146.叶海涛. 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电影语法与叙事形态探究[J]. 电影评介, 2020, (18):109-112.李勇.以不同视角构建多重影像系统——对安德烈·萨金采夫影像书写方式的一种可能性读解[J].当代电影,2019,(8): 136-140苏晓棠,佟延秋.导演兹维亚金采夫电影主题的隐喻性研究[J].电影文学,2020,(12): 72-75电影《列维坦》,《将爱放逐》,《回归》,《伊莲娜》欢迎关注公众号:行星栖居,阅读更多诗歌哲学电影分享
故事梗概:恐高的伊万因不敢跳水而被朋友孤立,被哥哥安德烈嘲笑后,自尊心受损的伊万和安德烈追逐到家中,母亲告诉了他们离开家十二年的父亲回来了。
父亲在家中重新确立权威,并提议带二人去看瀑布。
二人出发来到一个小镇,却找不到餐馆。
父亲让安德烈找餐馆,安德烈找到后独自参观了小镇,却被久等的父亲训斥。
二人去了餐馆,叛逆的伊万拒绝吃饭。
餐后父亲接了电话,兄弟二人遭到抢劫,父亲开车追人,带回抢劫者交给兄弟二人处置,但二人一致放走了他,被父亲嘲弄。
父亲接到电话要去办公务,于是去往了一座岛屿 ,在路上伊万说自己要去钓鱼,被父亲赶下车。
之后下起大雨,父亲折返回来接他。
之后他们来到了海边划船,很快伊万和哥哥商量想独自出海钓鱼,父亲把手表交给安德烈。
在时间快到的时候伊万提议再开远一点,安德烈犹豫后同意。
二人迟了好几个小时带着鱼回到岸边,安德烈因为超时被父亲殴打,伊万忍无可忍爆发了,崩溃地跑入森林。
父亲追逐伊万爬上了高的眺望台,却失手摔死。
伊万和安德烈带着父亲的尸体乘船而归,在搬行李到车上时才发现船没有拴好,父亲的尸体永远沉入海中。
影片分析:父权的回归和最后倒塌,使得两个男孩最终成长。
在父亲死亡之前,两个男孩都是父权阴影下的俘虏,在一个绝对暴力和强壮的象征面前,他们一直是从属者。
而当父亲死亡后,二人开始独立解决生存问题,独立面对挑战。
父权的回归无法使儿子获得成长,而只有父权的倒塌才可以。
而在对抗父权的过程中,曾经恐高的伊万最终战胜怯懦,间接弑父。
优点:*视觉语言丰富:广角仰拍、对称构图、偷窥视角、望远镜视角*低沉的电子乐*实景外拍、阴雨天、森林、湖泊自然景观*追逐的运动摄影、晃动手持摄影*故事隐藏信息点制造的悬念-父亲身份*过去的照片和旅行的照片交叉剪辑作结,将曾经的父亲的唯一照片放在最后一张,存在于可被篡改的记忆媒介里的父亲*两个儿子态度的差别:不论对回归是欣然接受还是叛逆,最终都接受了父亲的死亡*通过高/宽的建筑物增加景深*通过伊万发现父亲偷窥女人来表现父权在性资源上的压力*父亲始终以命令的姿态出现,安德烈因为父亲的决定而戛然而止的笑话*吃饭那场戏的父亲为正面,所有家庭成员为侧/背面的构图+推镜头体现父亲权威的重建*父亲以在卧室沉睡的面貌出现,把重心交给伊万和安德烈的接受*流动的情感,对父亲回归的茫然、多疑、恐惧在死亡后最终成为安定缺点:*男孩们的成熟没有最关键的最有记忆点的时刻,使得父亲死后的力度渐淡,只能靠着船没靠好、尸体彻底沉没的意外事件制造波澜*父亲的追伊万的情绪转折有一些生硬,更像是求和,和之前坚硬冷峻的人设不太相符
心目中的TOP1《回归》是父亲角色的一次失败的回归,并且同《无爱可诉》一样,一段关系的彻底碎裂一定要有其中重要角色的献祭,父亲最后的意外坠亡显示了本就疏离到极致的父子关系难以通过一朝一夕的相处而彻底缝合。
(最后弟弟伊万对待父亲情感的最高潮却发生在父亲溺于水中,便有十足强烈的悲剧感。
) 并且传统的父子关系已经不能适用异化的或者说是有缺失的家庭(父子)关系中,父亲强制性的、带有十足男性特征的教育方式使得他两个与之截然相反性格的儿子感到不适与被压迫。
“知道了,爸爸” 哥哥安德烈选择对待突然出现的父亲百依百顺,绝对的服从。
“你活该,矮子”矮子是哥哥对弟弟伊万的戏谑,对跳水的胆怯是伊万的心结。
伊万而兄弟二人性格中的女性化成分都是与父亲形成极大冲突的,这也注定了父亲的死去。
从我所看的萨金塞夫的第一部电影《无爱可诉》中就可以窥见其非常明显的导演风格,极尽冷峻。
摄影技法十分精巧,常见有大量的远景与全景的呈现,疏离感自内而外得散发。
本片之中车中座位的安排,敌对关系一目了然,在大多数镜头中,弟弟伊万始终与父亲和哥哥安德烈分隔开来,最后走入一个画面还是在父亲死后。
父亲与两个儿子心灵之间一直保持着远距离。
有一个画面,父亲在岛上的小木屋收拾,主体是木质墙壁,画面上方是较小的窗框,里面是兄弟二人逐渐走进。
父亲关于儿子的记忆似乎只能也只会停留在相册、相框中,这是其缺席孩子成长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划船登岛,父子三人来时父亲的挺立,儿子如左膀右臂,直至最后离岛,父亲轰然倒下,儿子去为父亲最后“送终”,前后有照应在,印象深刻。
影片之中有一些象征和隐喻非常有趣。
首先是开场 小孩儿们用来跳水的瞭望台,是伊万的一个心魔,而后与父兄共处的那座岛上同样模样的瞭望台,最后终于登顶确是伴随着父亲如野兽形象一般的追赶与父亲的坠亡,不得不说是成长的代价。
初登岛,只有伊万一人注意到的草丛中坠落的飞鸟,既是后面父亲命运的暗示,也是对伊万本人的讽刺,飞鸟坠落之地,何尝不是伊万的梦断之所?
影片最后几张黑白照片的快切,实在令人动容。
摄影水平,叹服啊!
2021.07.01
离家12年的爸爸回来了,哥哥安德烈显得很高兴,弟弟伊凡却心事重重,尽管妈妈已经确认是爸爸,他还是心存疑虑,充满敌意,任性的不断制造摩擦来试探爸爸,比如无缘无故犯倔不吃饭,顶嘴被爸爸撂半道淋了个落汤鸡。
哥哥就乖巧的多,一口一个爸爸,唯一一次犟嘴被扇了一个耳光就不再敢反犟了。
奇怪的是弟弟伊凡一再犟嘴犯倔,爸爸却不对他动粗,选择不搭理他。
这一路对弟兄俩来说充满神秘,不知去向,半路爸爸和神秘的人交谈和交易,另外爸爸的野外生存能力非常强,遇见劫道的小混混、汽车抛锚、爸爸都能不费力的一一摆平,弟俩搭建的野外帐篷,爸爸一眼就能看出毛病。
他们来到一个沙滩上,修复了一艘破船,行至半路船上发动机坏了,爷仨划船前行,终于到达一个小岛。
上岸宿营。
爸爸好像对这个岛很熟悉,还带着安德烈爬上高高的灯塔。
爸爸独自一人来到一个破旧的小木屋里,挖出一只军用木箱,从里面取出一个金属铁盒藏在了船舱里。
弟兄俩随后也来到小木屋,发现了屋里的坑,在里面找到了钓鱼用的虫子。
弟兄俩划船去钓鱼,回来晚了,爸爸又一次打了哥哥,弟弟气恼的爬上灯塔,爸爸追了上来,不慎坠落,当场毙命。
弟兄俩把爸爸的遗体一点点拖到船上,回到岸上,弟兄俩刚刚把行李扛到车里,回脸看见船载着爸爸的遗体飘回海里,在伊凡撕心裂肺的大喊“爸爸”声中船带着爸爸沉入海底。
爸爸活着的时候,弟弟百般任性,哥哥也尽量顺从弟弟,爸爸走了,弟弟变得依赖顺从哥哥了,弟兄俩仿佛一下子成熟了起来。
只是爸爸的缺席成为了永远的丧失。
这是一部寓言故事,暗喻俄罗斯人对前苏联的复杂情感,借以思考俄罗斯与苏联千丝万缕的联系。
影片故事发生在七天内,星期天父亲归来,周一父子三人开始远足,周六故事结束。
正巧与《圣经》里创世纪的七天相吻合。
至于如何解读和理解,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百个观众有一百个解读和理解。
1、家庭是国家的一面镜子,极拳国家容易产生极拳的家庭。
2、当爱国成为了单一的服从性测试,父亲对孩子的爱也会畸变为一个个显性或隐性的指令,除非你消灭自我,完全执行这些指令,父亲才能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否则独立思考就是‘弑父’。
3、没有人愿意‘弑父’,更没有人想消灭自我,无论天平怎样倾斜,悲剧都会诞生,这就是极拳体制的悲剧。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于是有了这个相册: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55939631/故事本身没什么 可是分镜以及光实在是太有美感了 这种风格一直我都很迷恋 金基德就是这种风格 一切都仿佛在不经意间发生的 却被冥冥之中不可逃避的宿命感包围着 连争吵和死亡都显得平淡 欢笑和愉悦反而显得冷漠整部片子下来 镜头感极强 人物塑造完全用光影就实现了 这才是偶心中的大师啊……完全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剧本来搞噱头。
从最开始的跳台 到最后的灯塔 仿佛宿命的轮回 再次让我想起了金基德 春去春又来那个寡言 冷漠 粗暴的男人 就是赐予你生命的男人 不管你喜欢与否 这是不争的事实 你把盖子盖上 妄想与现实隔离开 可是 宿命是逃不掉的当被无情的水钻了空子 看着载着他的船远去而且逐渐沉没的时候 你情不自禁的喊出了 爸爸 爸爸然后 你就知道了 什么都无法隔离亲情 剥了皮 连着筋
主持人:@子夜无人场刊嘉宾:@franzcopy、@Run Erika Run、@POORTHINGS#GBA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子夜无人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1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子夜无人 ,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回归》。
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franzcopy3星。
说实话前半段我还是真的不能忍受,那种过于父权的表达让我数度想关掉电脑。
但是在后半部分惊人的转变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了这种“反面”内容的魅力,那是没有解药的毒素,是代代传承从不停歇的祸根。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4星。
本届少数几部能被称为纯粹的电影之一。
场刊嘉宾 Joyside3星 萨金塞夫一天晚上梦到上帝,上帝问他你现在拥有一个复活的权力,你是愿意复活苏联还是愿意复活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萨金塞夫突然脸色难看说道:我宁愿复活斯大林!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4星,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对长镜头、色彩和音乐的运用十分娴熟自如,镜头语言充满了诗意和克制,摄影展现了俄罗斯全程灰蓝的冷色调给人一种压抑感。
内容可以从亲情、政治两方面解读,我比较喜欢的是弑父这个主题,这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环节。
主持人 子夜无人刚刚有人提到了结尾的惊人,那么想请大家谈谈,这个宣示和解“无效性”的结尾,在电影前面建立的铺垫是否充分?
打个比方就是这个结尾相当于一个人抽了你一耳光,那么在他打你之前,你有没有感受到他潜在的敌意?
场刊嘉宾 franzcopy看起来两兄弟都对父亲有所反抗,但最后父亲意外身亡、尸体被水吞没之后,他们还是爆发出了对父亲依赖的本能。
后来我想了想,我觉得这种反抗其实是无效的。
场刊嘉宾 Joyside一种弑父的无能。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我觉得有点突兀,因为前面对父亲的态度是暧昧的,最后甚至还没让我把善与恶的关系理清,父亲就突如其来的殒命了,以至于有种导演给了我结论,然后我倒推回去理解前面导演的态度。
主持人 子夜无人大家在电影当中具体有从哪些时刻感受到,它可能不会是一个和解的结尾呢?
场刊嘉宾 Joyside父亲责怪钓鱼的时候。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到父亲死的时候。
因为我完全没想到导演会给这么凌厉的结局。
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当时也没有,前面还是有一些温馨的假象的。
场刊嘉宾 franzcopy父亲死了我真的吓到,好像看到jump scare。
主持人 子夜无人主要想看看,大家感受到的是“欺骗性”偏多,还是“水到渠成”更多?
场刊嘉宾 franzcopy会很意外,但是最后你会发现这种突然倒是可以理解。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我一直觉得最后会是孩子们反抗,逼父亲妥协或者孩子们直接逃跑这种折中的方案。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我倒是觉得父亲在开头无缘无故出现,也可能突然就消失了,父亲的背景,之前为什么消失都没有很好的交代。
主持人 子夜无人本届其实有不少电影是关于父子关系这个主题的,同在无人知晓单元有《野蛮入侵》,主竞赛单元有《父与子》,还都是俄罗斯的,大家觉得本片在这个主题的呈现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场刊嘉宾 Joyside俄罗斯有个父亲叫做苏联,苏联也有慈父。
场刊嘉宾 franzcopy我觉得这个很残忍很冰冷,《父与子》那种更多是一种朦胧感。
这种决绝感还是很罕见的,他完全不掩饰那种令人有些不适的强势父权。
我看的时候完全没想到政治隐喻,看完翻影评才知道可以这么理解。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前两部的父亲可以理解为实际个体的父亲,他是有妥协有温度有情感的,回归的父亲其实完全可以当做父权的隐喻,他的一切“温情”都是宏观对微观虚假的“安抚”罢了,所以前者可以感人,后者只会吓人。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我感觉很难从《回归》里面的父亲身上感受到人性,这个角色就是一个象征性的隐喻。
场刊嘉宾 franzcopy我觉得很惊叹的一点是,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手表,也变成了父亲一样的人。
那个大儿子最后表现出的那种姿态,其实就是他父亲那样的;他虽然没有像小儿子那样强烈的反抗,但其实也不想这样的(尤其是结尾因为弟弟贪玩而导致自己回来晚了那里),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忍受顺从,成为那个样子。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回归》的亲子关系有种加强加狠版《宝贝男孩》的感觉,让我不适。
场刊嘉宾 franzcopy《宝贝男孩》比这片差一些,它太碎片化,不如《回归》那么明确。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宝贝男孩》依然是具体的父亲,所以最后给出了和解的空间,《回归》没有,要么反抗要么逃跑要么顺从。
只不过两个爹都很烦人罢了。
萨金塞夫的电影的好像最后都是不可调节的,这是他高级的地方。
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第一次看他电影是《无爱可诉》,当时我很诧异,怎么有人能拍出这么冷血的东西,后来我才看了他前面这些,原来处女作就已经是这样了,他的电影一直是撕裂“和解”的可能性的。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但是《回归》的结局某种程度上算是好的结局吧,《利维坦》和《无爱可诉》是完全冰冷的,没有希望的。
主持人 子夜无人下面大家就详谈一下这对父子和政治表达上的紧密度。
场刊嘉宾 Joyside弑父之后路在何方,继承的精神遗产依旧如附骨之疽般常伴左右,悖论的是,杀死了父亲,就杀死了自己。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其实单从电影看没那么容易和苏联啊俄罗斯啊联系到一起,只是说把电影看成政治的隐喻的话结局的决绝就合理很多了。
场刊嘉宾 franzcopy总而言之:萨金塞夫真的敢想敢干。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结尾父亲从一家人的合照上消失感觉很诡异。
从开头父亲came from nowhere 到最后沉入水底从照片上消失 也可以认为可能父亲这个人从来没有存在过,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杀死了内心的“爹”。
主持人 子夜无人最后一个问题,谈谈《回归》在萨金赛夫作品里的维度。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回归》最佳罢了,他的五部电影我都看过。
如果把父子关系看做苏联和俄罗斯的关系,我其实觉得俄罗斯人也没多怀念苏联,可能还不如b站的人怀念。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是的,我刚想说精苏。
主持人 子夜无人最怀念苏联的可能都在中国。
场刊嘉宾 franzcopy要我说,怀念个屁啊,那父亲掉下去的时候我虽然很惊讶,但还是一阵窃喜罢了。
“这老东西终于没了”,这样结尾很精彩罢了。
#FIFF23#DAY1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父亲的回归父亲的回归让我想起《伯尔尼奇迹》,不过《回归》里头一上来色调就非常阴冷,与伯尔尼那片的明亮形成鲜明的反差,但对于一个素昧平生的父亲来说,孩子们的反应都是类似的。
期待,害怕,感觉到隔阂,然后反抗,可是我一直都以为最后父亲会把最不服他的小儿子训斥得服服帖帖,没想到,啪啦一下就摔下去了。
后来想想,战乱归来的父亲,一直都是用着极其霸权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大儿子表面上接受了这种强迫式的教育,但一方面自己又拿捏不住主见,在父亲和弟弟(个小的那个应该是弟弟吧)之间徘徊,倒是父亲翘了以后变得异常的冷静,像是父亲的一个翻版,而小儿子则是不停地用一种孩子式的反抗来排斥父亲,隔阂在最初的训话和父亲在倒视镜里的窥视产生,小儿子虽然孩子气十足,倒却经常能在他哥哥面前讲出一些实在话来。
后半个小时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后半个小时的出人意料,《回归》实在不能算是精彩的作品。
小儿子对父亲的反叛愈演愈烈,那种戏剧化的冲突潜藏在所有人的内心深处,正当我觉得像普通的故事片一样父亲将用一个“感人入深”的故事或动作感染自己的儿子时,恐高的小儿子居然爬上了望塔顶,玩起了自杀,更让观众想自杀的是,父亲爬上去终于明白应该对孩子说什么的时候——居然摔死了!
当时有一个镜头,先是平视着塔顶,父亲爬进镜头,然后失手摔下去,这个时候镜头迅速地移向塔的边缘,作为屏幕背后的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动作给吓了一跳,不自觉地也随着镜头把脑袋伸过去,想看一下底下究竟发生了什么……感叹一下导演的功力,这是我第二次被一个简单的镜头这么吸引,第一次是在希区柯克的《后窗》里的那个紧张的窥视镜头。
不过这下倒是把之前的剑拔弩张的气氛给打没了,我突然发现这么一个风光欹旎的片子也有黑的地方,小儿子爬下来失声痛哭,倒不是为了他死去的老爸,多半是发现自己做错了事情手足无措。
结尾结尾挺让人费解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了,作者在这个杜撰出来的城市废墟小孩的心中刻划出了一个符号:“爸爸”。
哦,爸爸,他们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爸爸呢?
他们那一圈子中可能父亲都被上调前线去打一场不知名的战争了,那么,爸爸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那种虚化了的形象是否已经让孩子们无法接受一个从未打过交道的活生生的父亲。
最后父亲漂走沉往湖底,两个孩子才突然反应过来那种必需的符号一去不复返了,拼命地追赶,可是,追到了又有何用?
费解的地方在后头,那些陈列的照片有什么意义我一直没怎么弄明白,时间顺序仿佛是倒过来安置的,但是两个孩子在车上翻出了一张久远的照片,里头并没有父亲的形象,这时候我才感觉到导演同志可能想说的东西很多,但是篇幅短了一点而收得有些急,或许日瓦金采夫想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大的臆想空间,呵呵,超现实?
摄影与节奏哦,像不像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的画面比这个更广袤一些,但是有一点类似,壮阔并且有一点阴冷。
我在看《回归》的时候常为了那些漂亮的画面而唏嘘不已,一些低角度的拍摄更是让水天一色的风景往屏幕前的我直压过来。
缓慢的叙事节奏让本就不怎么流动的湖水显得愈发的平静,想到《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也是这样安安静静的,却让一个生命能轻易地在潮水的抚弄下陨没。
表演精彩!
到位!
只是后来加林居然用片中的动作在现实里死掉,给黑色的基调又平添了一层黑色。
逝者如斯夫,真乃传奇啊。
如果他是我的爸爸,我不会接受;但片中的他所饰演的爸爸,让我很喜欢。
如果这部电影只是单纯的讲述父子情深的故事,它不会捧回一尊金狮,因为类似的故事多得去了,不必我一一道来。
它所讲述的其实是政治。
遭遇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如何找寻自己的回归之路?
父亲离开孩子的时间正好和苏联解体的时间一样长,而没有父亲的孩子在这12年里早已失去了方向感。
于是,一个专制式的父亲带领他们进行了一次荒岛之旅。
但这突如其来的父权显然让孩子无所适从。
以上种种,无一不是一种政治式的隐喻。
影片用色很冷,除了那辆红色的汽车。
影片的人物不多,景致则愈显孤独。
正是色调和环境的双重孤寂构成了影片的主调。
对于父亲,这是一次如何做父亲的回归,对于孩子,这是一次父爱的回归,尽管当他俩理解到这份爱的时候父亲已经在没有渲染中死去。
而当父亲的形象第一次出现时,画面的构图犹如耶稣受难时的景象,这如何不是一种隐喻。
事实上,正是双方心灵的回归共同完成了兄弟俩最后的回归,他们居然回家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它还是俄罗斯电影的回归。
1962年,塔尔科夫斯基的一部《伊万的童年》首次为俄罗斯捧回一尊金狮。
而这一等,就是40年。
更巧的是,两部电影的导演都叫Andrei,而小儿子Ivan的性格有点像《伊万的童年》里的Ivan。
这部影片更被《纽约时报》评为:“重新肯定及延续了塔可夫斯基所代表的俄国电影思维。
”失落的兄弟俩精疲力竭地回到车中,弟弟无意间翻出那张褪色照片,可那个原应存在父亲位置的地方却空无一人。
而大儿子旅途过程中拍摄的很多张照片中也没有任何一张出现过老爸的身影。
【注】这部电影是2005年底在CCTV-6看的,当时只写了一点草稿,直到2006年初刚放寒假时才补充完全。
这也大抵是我挖掘电影政治内涵的滥觞,当然也包括其宗教意象。
即便除却这些,这本身就是一部很美的电影,故事也不错。
大家长死了
户外生存指南?
整片都透着一种阴湿的味道。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呢?
莫名其妙地回,莫名其妙地永远离开;片尾音乐不错
【B+】来晚了,开始十分钟没看着。最后的反转设计感略重,但瑕不掩瑜。相比野心有些过大的利维坦,这部回归显得更纯粹,我也更喜欢。
觉得很简单但好像也没看懂。
8.0 几近完美的处女作,结尾半小时有如大师附体。关于父与子、关于俄罗斯民族的残酷诗。萨金塞夫和我一样喜欢海——只是这样蓝的冷海只属于俄罗斯。
想了半天片中水天极清冷的蓝到底在哪里见过,最后只想到Henri Rousseau的《Carnival Evening》和《The Sleeping Gypsy》中的夜色,在寂静与平整中潜藏神秘与生命,与世隔绝的自然景观从不无辜。苏联解体后12年,对父的想象实现了宗教、国族与亲缘三位一体,他如此有力又如此暴力,即使年轻一代需在恐惧与叛逆中亲手创造父并亲手杀死父,父也依旧携带着无可触及的过去与谜团。开场片段几个机位的切换一下抓住我,而影片自此在多处呈现出一种在我看来镜头语言的暴力,或者说是异于恐怖片中的音画jump scare传统的独树一帜的jump scare,这种“恐怖”到结尾摄影幻灯片部分达到高潮,消失的父与取而代之的本不存在的旅途愉快让我毛骨悚然,甚至越简约越骇人。
吹啊吹,这种垃圾剧情脑瘫逻辑就硬舔。什么严厉的父爱,这是一个正常人父亲?你看看谁会这样。儿子这边也是离谱,这也是正常人儿子?跟仇人一样,你看看谁会这样。剧情交代的一点都不清楚,结尾也是莫名其妙,就这?你非要爬上去?爬你吗呢,过会人家说不定就自己下来了。还有那些说政治隐喻的,我呸。如果剧情是故意激怒让儿子把他给杀了,估计又会有一群脑瘫在哪舔什么冷酷无情的父爱什么不再懦弱什么的。垃圾就是垃圾。除了镜头用的好,其它都是垃圾,失望,浪费我时间。
他以同样的平躺姿态,闭着眼归来又闭着眼离去,出现得悄无声息,消失得尸骨无寻,仿若历史幽魂,从1991飘到2003。海水埋葬着过去,垂钓似有重访之意,废弃锈朽的大船凭空授人以鱼,以巨大的沉默提醒着曾经的存在,但海底才是其应有的归宿,正如那个或许名为潘多拉的从土中挖出尚未打开就沉没无踪的盒子,也让小儿子放生和丢碗的动作有了深意。和自己的过往切割必然是带着痛的复杂纠葛,所以“弑父”是必要的,但终究情不自禁喊出了“爸爸”。告别了童年的伊万能否克服对高处的恐惧?长片首作,从技法到表达都如此成熟。|3200
这片子,深了
你们情商好高
通过唯美诗意的镜头 展现了父子情
没觉得特别好..
这个爹真是又典又臭,暴力易怒自以为是,以后再听到说父爱如山的我直接愚公移山
一遍不懂
看得挠头。
影片年份的2003,正好是苏联解体后的12年,故事又说的是强权的回归和瓦解,两个儿子的性格组成,实在让人无法不多想… 虽然种种设定都有种太强的寓言感,但作为一部处女作,它真的非常纯熟,长镜头、色调、音乐,都充满着自信和上帝一般无所不能的感觉,萨金塞夫真是起点颇高啊
这部电影写的不是亲情,而是一种信念的生与死,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的背景下,整个民族都带有一种片子里的灰青色的基调,包括儿子一进门看到父亲的角度,和父亲最后的死法,以及一种混乱迷茫的感觉和儿子对父亲的叛逆都是有特殊含义的。
资料馆温度敢不敢再开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