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文艺生活片。
导演用犀利的笔触刻画出奥地利底层贫民的艰难生活,气愤灰色压抑,描绘冷峻直露,将底层年轻人的无奈、挫败、挣扎和绝望表露无遗,我想对他们来说,委屈地嫁给一个行将就木的看人,或是夹着尾巴默默徜徉在无情街头也许并不是一种最不好的结果。
因为被贬低、轻视、嫉妒、怨恨、排挤、欺负……负面情绪让他们生如地狱,只能一次次无力挣扎,在苦笑中接纳一切……影片分两个年轻人双线推进,并无交集。
一个单亲妈妈一开始在一个妇产医院工作,经常被克扣工资,干得没有意思。
想投奔一个朋友那里,通过色情视频聊天赚钱,但是发现自己不是这块料。
于是跑去奥地利,在当地由一个好朋友介绍到一家有钱人家做家务。
但是有钱人家的孩子都经常对她呼来喝去,还怀疑她偷东西,最后主人家因为不喜欢她和孩子们一起玩,所以辞退了她。
于是她去了一家老年人医院当清洁工,却被那里的护士嫌弃看不起,不准她与老人多接触。
一个老人看上她,要和她结婚,她正准备和他发展,老人突然心脏病去世了,她的打算落了空。
最后因为和男护工打得火热,护士竟然和她打了起来,让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还有一个父母离异的年轻人,他先是和一群人参加了保安力量的培训,然后与一只狗狗练习扑咬,但是女友不理解,让他在自己和狗狗之间做选择,青年选择了狗狗。
然后当保安的时候被一群流氓凌辱,他寡不敌众,被脱光了衣服,暴打一顿,他觉得丢脸,就跑去和父亲一起营生。
父亲带着他到处搞游戏里和抽奖的机器换钱,然后就是肆意挥霍。
他不齿于父亲到处寻花问柳,但是父亲恬不知耻,竟然让他看着他享受。
小伙子受不了跑走了,但是到处找工作都找不到,想要回家连车子都拦不到,满眼的绝望。
狭小的生存空间,只能艰难苟延残喘,为了生活奔忙,却永远得不到认可认同,想要委曲求全,天公又不做美。
绝望的社会让人步履维艰,但是为了生存,为了仅有的尊严,还是得不断抗争。
感觉奥地利的底层生活已经远不及中国的八九十年代农村,谁还会用那种在电视上按频道的电视,几乎绝技了,但是奥地利的宾馆里还有。
还有很多孩子扒着门讨要吃的,那是在贫困地区才有的事,竟然在现如今还能看到。
不过雪地的风光还是很美。
偶尔看到的欧洲妹子,美xiong无敌了。
这是一部不怎么被人关注的奥地利影片,影片的名字就叫《进出口》(或被译作《寂寞边际》),导演是更小众的尤里西·塞德尔。
他的摄影视觉很乖张,影片的开始和结束是这样的:一个陌生男人在冰天雪地中多次发动一辆两人坐三轮摩托车,一下,两下,三下…来到奥地利谋生的原乌克兰女护士奥尔加在养老院的太平间里静静地看着那个想要和她结婚的死者。
画面一转, 奥尔加在餐桌上与同事们不知所谓的哄然大笑,她前途未知,找不着工作搭不着便车的乌克兰年轻小伙保罗则继续一个人凄凉的走在边境路上,他生死未卜。
老人院的过道里,煞白的白炽灯灯光刺目,死亡的气息笼罩着整个屏幕,刺鼻而来,导演选择就这样终结这部电影,观众也心情纠结的收回了自己窥探的眼晴。
整部片子强调做多的除了人人都摆脱不了的寂寞,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辛辛苦苦。
无论是从乌克兰来的奥尔加还是到乌克兰去的保罗,都是在生存的边缘游走,辛辛苦苦地做着每一件事情。
奥尔加为了赡养母亲和幼小的子女先后做过女护士,网络调情女,家庭清洁员,养老院清洁工,而保罗则当过保安,帮助继父出口游戏机。
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遇见过各种不堪与槛尬的事情, 奥尔加要重新学习用陌生的语言说: “把你的阴茎放在手里!”她拒绝用自己身体不熟悉的姿势取悦客户,而保罗在帮助继父的过程中,被逼债,找继父要钱却又不得不站在一旁观看继父用钱让19岁的妓女学狗爬学狗叫,不但评头论足,还被怂恿玩3P游戏。
无非是为了活下去,无非是想活得更好一点,但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人却在冷酷的环境不断抛弃尊严。
这就是现实。
我想起一篇文章的结尾:人生就是这样,好一点,坏一点,再好一点,再坏一点,在好好坏坏之中,人变得坚起来。
奥地利影片《进出口》(2007),又名《寂寞边界》,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关于“寂寞”的影片。
“寂寞”作为该影片的最突出的特点始终贯穿这部141分钟的影片,为了突出“寂寞”的特点,整部影片基本上运用长镜头,没有配乐,更像是一部社会纪录片。
这样“寂寞”的风格这对许多观众来说,是很难看下去的,就连我这样经常观看小众电影的观者,在中途,也打起了瞌睡,不得不按下暂停键,等精神恢复过来之后才接着往下看。
看完全片之后,我至少有这样六点感受。
一是影片不仅仅是“寂寞”,还特别的“冷”。
从影片一开始,室外取景基本上全是冰天雪地的场景,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有一种“冷”的感觉,整个影片冷冰冰的,随时都感到是在零度之下。
这种“冷寞”显然是对当今奥地种和乌克兰社会的一种隐喻。
二是影片中乌克兰的小城市中到处都是破旧的房屋,公共汽车也是破旧不堪,这与我国许多内地小城市的场景十分相似。
如果把影片中的人换成是亚洲人,我想很多观众很可能会误认为这是一部中国拍的影片。
三是影片采用了两条完全不相交的主线,一条是学护士的乌克兰的单亲妈妈奥尔加因贫困,将幼小的孩子留给母亲,只身前往奥地利打工,先后从事保姆、亲洁工等底层工作,但受到奥地利人的排斥。
另一条是奥地利的一名保安保罗,因贫困而欠债累累成为了无业游民,不得不跟限继父前往乌克兰。
在乌克兰的宾馆里,继父挥金如土,与妓女调戏,但就是不肯出钱为保罗解决债务问题。
为此保罗选择了离开,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流浪。
这个乌克兰版的打工妹故事、奥地利版的无业游民的故事与我国众多来从农村来到深圳打工妹和地方小城市中的无业游民极其相似。
看来贫穷给社会底层人群所造成的困境,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当然,这里要补充一点,奥地利属于高福利的发达国家,就业机制很健全,像影片中保罗这样的无业游民只能是极个别的异类。
四是影片拍摄于2007年,正好进入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时期,而这几年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下行,经济危机再次降临整个世界,各国许许多多的普通打工族又再次面临失业,无业游民又再次成倍增长,他们不得不再次重复着影片中的经历。
五是影片后半部中关于老年人福利院的场景,无论是男是女,全都老得来只能躺在床上,身穿纸尿裤,大小便都无法,全靠福利院的护士进行护理。
导演拍摄这一段显然是针对奥地利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借此比喻奥地利这个国家也进入了老龄化,是一个行将就木,即将走向死亡的国家。
至于导演的这个观点,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至少对于我来说,像奥地利这样的发达国家,有民主体制的保障,“即将走向死亡”就有些言过其实了。
六是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初,乌克兰成为国内大众关注的焦点,其中不少人谈到乌克兰盛产美女,许多乌克兰美女在国外从事色行业,或在国外给别人当情人,赚取外汇,养活家人。
从这部影片中来看,至少部分证明了上述观点。
影片中女主角奥尔加的确长得很美,无论是身材、像貌、气质都是一流的。
但在乌克兰,奥尔加失业后,只能从事色情行业,当起一个不合格的色情女郎,最终被淘汰后不得不远走奥地利从事保姆、清洁工等社会底层的职业。
影片中的另外几个女性配角虽不如女主角美丽,但也是长得很漂亮的。
“把你的阴茎放在手里!
这是份严肃的工作,要认真对待。
”令人崩溃的对白,让所有的信仰在瞬间坍塌。
没有生机的肉体,苍白无力,难以鲜活。
养家糊口,追求物质,都可以成为理由,终归结底也仅为了钱而出卖身体,无论出发点如何结局都一样悲凉。
任何人都可以,付钱,然后发号施令。
钱是万能的,有时候你可以不信,有时候你一定要信。
两线平行,几场没有欲望的性事交织,用最冷静的镜头,来表达最彻底的绝望和孤独。
粉饰过的太平,往往让人产生假象。
浮躁,膨胀到极致的自我,让很多人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为所欲为。
“我让你看看钱的力量”——女孩面目空洞,于是塞进胸部的那一点钱,就可以让她像狗一样的在地上爬行,那个男人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可是一切都是徒劳,再熊熊燃烧的壁火,也难以排遣此刻的冰冷心情,一瞬间的世界尽头。
冰天雪地里漫无边际的行走,满天神佛。
生活所迫,护士、保姆,再到清洁工,从乌克兰到奥地利。
默默的隐忍,在与孩子的电话中,落下泪来,“谢谢你宝贝,你能这样去爱”,失控中戛然而止。
现实的艰辛,让人与人的关系在电影里失去了温度,彼此画地为牢。
老人院里的嗫嚅,连帮老人梳头发也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还好后来那场莫名其妙的扑打,让我解了口气。
一段白色的舞蹈,点燃的一缕生机,在推开太平间的刹那,天国降临。
从奥地利到乌克兰,还是为了生存。
逃亡、暴力、神经质、不停的絮叨和挣扎。
停车场内,凝固的冰冷空气,浇注在赤裸身体的啤酒让人窒息。
男人的无奈,在那场忧郁的蓝色舞蹈中安静下来,蓝色就像文德斯电影中的梦镜,无休无止。
爱情不过就是你眼睛看到的一场梦而已。
Import/Export,有些话说不出口,有些心情找不到出口,何时才能卸下无力的伪装,坦然的给自己找个出口,收拾那些破烂心情。
惨绿的灯光,静止的镜头,谁在哪?——死亡!
影片主演:苏珊娜·罗莎 乔治·弗里德里希 影片分类:剧情片 影片地区:欧美 影片状态:DVD+BD 快播在线地址:http://www.vod1905.com/vod/32125.html 剧情介绍:剧情片进出口是由苏珊娜·罗莎 乔治·弗里德里希 主演,2007在欧美发行, 《进出口》剧照 《进出口》剧照 以双线交叉方式描写两个人的生活。
奥尔嘉是乌克兰的一位单亲母亲,她的职业原为女护士,她移民到奥地利,想改善自己的生活,但却受到歧视和剥削,成为养老院里的清洁妇。
保罗是迷失人生方向的奥地利青年,由于在国内苦无出路,他最后到乌克兰谋生。
导演以冷酷的长镜头呈现现代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人性丑恶面,赤裸裸地暴露老年化社会的无奈与悲哀、失业、贫穷、种族歧视、以及卖淫的问题。
想说很多,先从电影名讲起吧。
我是被电影名吸引的,进出口,像是人生的出生和结束,电影中也的确出现了出生的婴儿和濒死的老人,所以如果把电影理解为关于生死的话题,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我没看电影之前的想法。
看完电影,发现进出口另外一层含义,乌克兰和奥地利,电影开始时,一个是男主的进口,一个是女主的进口,电影结束是,对方的国家成为了彼此的出口,进出口此时成为了一种国家地域性的意义。
生死也好,国界也好,导演不关心生死,也不着笔政治,电影中讲述的的,是如何活。
准确说,不是教观众怎么活,而是给观众看,大多数人的生活。
电影给我的感觉是真实、乏力、迷茫;女主被富家女主人辞退时的无力和无助、给孩子在电话里唱歌时忍不住哭泣、还有她看着太平间老人的遗体,像是溺水的人失去呼吸,只能接受慢慢的沉底。
男主是迷茫的,没有方向的,失业让他无所适从,欠债让他多处受困,母亲让他感到压力,继父的所作所为让他愤怒、困惑、不解。
贫穷、失业、衰老、漂流;这些带给人压抑和乏力的东西想空气一样存在于人生中,人生的进口与出口不过生死。
而生死之间被称为活着的这段路程,大多数人的这段路程,就想出生时在婴儿车、濒老时在病床。
电影最后,镜头先是跟随男主,而后镜头停下,男主继续向前走;女主最后的镜头是她与一群清洁工同事在大声的、发泄似的笑。
进出口之间这段路程,还是得孤独、离奇、压抑、不如意的走下去。
就像在《爱》中那样,影片最大的悬念就是主人公未知的命运,他们的命运吸引着观众坐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两个半小时,甚至更久。
这让我觉得电影和纪录片原本就是在这个地方分开的。
一部纪录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唯一能够吸引观众的就是让观众看到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他周围环境的变化,与其他人和事之间关系的变化,在外界环境改变下他内心的变化,和由这内心变化引起的行为方式的变化。
这种对真实的捕捉,不论是以戏剧的方式,以纪录片的方式,还是以电影的方式似乎有着对观众永恒的吸引力。
《进出口》有意避开了剧作家眼中的戏剧性,而对事实产生的戏剧性,这种最本源的戏剧性进行了探索。
这表面上降低了电影的观赏性,没有做到3分钟一个小高潮,5分钟一个大高潮。
但实际上,影片是通过追求真实本身的力量并对戏剧性本身抱以更加严肃而非哗众取宠的态度而赢得赞美的。
沉下来,沉下来,不着急,慢慢讲。
他们作为人,必有动人的地方。
这样的电影,默默的看完,会不太想说话。
有些华美的电影,让我激动的想立刻与人分享,音乐,片段,色彩,故事.....当然,一样的是,都会想打上很高的分,或者说应该给很高的分。
有时,我是那么主观,对于我看的电影,觉得完全应该基于自我的视角,躲在自我的角落,而有时,我又知道有些是自己无法感受的,说不出所以然的,却能慢慢感染了我。
每部电影只为喜欢它的而存在。
价值也会被颠覆,反省,肯定,时间会证明一切,而不是简单的因为看不懂而骂娘,也不必装的很文艺,言必称大师。
适合你的总在角落等着你。
这个电影在这个冬日格外有点冷,两个平行的故事又有点关联的交叉着进行,对于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停留的镜头,就像是截取的片段,断续的,而不是故事。
她离开时小孩可爱又可怜的样子;裸聊的色情场面,那曾经让人兴奋的呻吟声那刻是多么冰冷和绝望;东欧的贫穷,又可以联想到新闻里不知什么时候经常能听到的北约东扩的问题;她拖着沉重的行李在飘雪的时候被赶出别墅连个清洁工的工作都没有,人生而平等,可是历史,人种,地域已经造就了不平等,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又让这种不平等凸现出来,政治看似遥远,却停顿在每个镜头里,在每个场景中延伸开来。
影像,文字的一个功能,有时并不应该是纯粹的艺术表达,而是记录表达我们各个阶层自身局限而无法关注关怀到的一些东西,女性,移民,老龄化......这样的电影并不会太好看,人太想看美的东西,来充实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但人不得不正视自己的生活,周围的生活,才能理解生活是什么。
梦想给人信心,反省使人深刻,有时反省往往又是绝望的。
这样的电影是我放入书架收藏的一类,但我无法确定能带给我什么,我也没有因此去改变什么,去做什么,有时生活展现的,感受的,理解的,行动的,就是那么平行的发生,没有交点,那么自问,我又与那些并不关注喜欢这种电影的人有什么区别?
2009-1-15
下了好久,偶然间在硬盘的角落里发现了它,竟然射手上还有中文字幕,赶紧下了字幕来看。
但是字幕与我的版本不匹配,还是我自己用vobsub分割的。
我猜测,这是一部奥地利电影。
欧洲真是复杂啊,真正的欧洲电影,看来都是像这样,混杂了各种语言。
德语、俄语、乌克兰语、斯洛伐克语、英语,很乱。
一男,一女,两个人的故事都没有交集,只是他们都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外国的钱好赚,都来到异地他乡来赚钱。
最主要的是,影片充满了寂寞,大量的固定镜头,旁观者的视角,冷冰冰的。
和影片的另一个中文译名《寂寞边界》很贴切。
影像风格和侯孝贤很像。
欧洲人很开放,表演也很大胆,我怀疑是不是直接找的真实的人演出自己呢?
里面有很多露点镜头。
乌克兰的金发美女真多,比美国的强多了,但是感觉跟北欧的相比,颜色更浅一点,有点发白了。
电影至少涉及三个国家,奥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
可以看出来,乌克兰很穷,一切都很破旧。
但是斯洛伐克好像更穷,更破,治安好像也不好,可以跟中国的6070年代的时候拼一拼了。
奥地利很好,完全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能领略异国风情的电影,多看看也好。
2010-08-17Import.Export.2007.PROPER.BDRip.XviD-AEN
http://axinlove.com/2009/03/import-export/《Import Export[寂寞边界]》惨白,没有一丝温暖by @xinl.ve 090327是幸运还是悲哀,已经把自己裹起来,避免进入电影之中。
若是稍微温暖的的结局,无论有没有陷入之中的我,为电影中的人物(也为自己),心情可能会好受一些。
惴惴不安中看完《Import Export[寂寞边界]》,先小心翼翼地庆幸自己,游离于电影之外是对的,因为导演Ulrich Seidl[尤里西·塞德尔]在整个电影的惨白气氛中,不给一丝温暖。
不给镜头里的人物,也不给观看电影的人。
对那些想从本片或者本片人物中寻找振奋的理由的人而言,恐惧更加低落的情绪,不去放任感情随着情节发展,暂先靠裹紧自己的身体保温,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做法。
无论是《Chop Shop》、《Under the Same Moon》,还是《La Graine Et Le Mulet[谷子和鲻鱼]》,当世界变得萧条的时候,草民真和蝼蚁并无二样。
平头老百姓中,幸运的人暂时拥有一份可以温饱的工作,不幸的人或许真只能象本片里的Olga和Pauli一样,从一地迁徙到另外一地,继续茫然的开始与结束。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用社会优胜劣汰和道德的眼光来评判电影中的人物,卖弄身体和谎话连篇都已经可以把他们盯在耻辱的十字架上。
高尚的人,凭借稳定的工作,不菲的薪酬和良好的衣食住行,从上往下地去打量他们,具有无限的道德和身份的优越感,如同人看待正在在河水中挣扎的蚂蚁,看它们少部分爬上漂在水面的树叶继续等待未知,而其它的都被河水吞没。
恻隐或同情,坚信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人没有在他们的字典里储存。
参评2007年5月戛纳电影节的影片,导演也并不会预料到电影展现萧条景象,会这样应了世界经济危机的景。
正是这个与《Stuck[车祸惊魂]》一样的“未曾预料”,表明即使正常的年份,也会有人要靠出卖身体,来弥补无法全额发放的工资。
现在形势更差之后,是否会有更多的“交易”发生,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祥和温暖的世界—-坐上电脑前悠闲上网,灌水,或者XX网上东家田里拿个黄瓜,西家地里摸个青椒,社会的底层在和谐之后是看不到的。
表面上看起来,人世还不至于到饿殍遍野,易子相食的地步,但萧条和寒冷其实已经吞噬了Olga、Pauli和其它不幸人的世界。
渴求一份正常的工作,等于全部的需要。
(在无法独善其身更无法兼济天下的时候,无谓的牢骚和感概如此之多,拿着道德的杀威棒不过是掩饰自己的色厉内荏罢了)一贯把焦点对准“特殊人群”的导演,时时刻刻不忘提醒世界,有一群人是以某一种方式在生存。
白茫茫的冰雪罩住颓败的楼房,女人贩卖身体,男人坑蒙拐骗,在乌克兰和奥利地之间的迁徙没能和飞鸟的越冬一样获得温暖,没有希望的寒冷落在清扫女工的制服和大拇指朝上的拳头,轻轻感叹于两人依然坚守的底线。
稍微提醒下,本片不宜镜头很多(海报示意),请不要在公共场合观看。
Import.Export.2007.SUBBED.DVDRip.XviD-AEN
正值俄乌摩擦之际看完这部电影,留在脑海里的是久久不能磨灭的长镜头们,像是摄影师画面的长镜头,拍摄的是毫无意义的内容,“毫无意义”本身即是绝大多数人生的主要构成部分。镜头切换的突兀感叠加毫无遮掩和修饰的运镜像极了几个哥儿们一起在拍纪录片时没有剪辑的混编。影片的内容更偏向于实验作品,用极其空洞的内容来试探观众对生活价值的态度底线,无法忍受在电影院坐满两个小时看完这部电影的人是幸福的,代表着他们人生中的黑暗都被挡在了看不见的地方,他们不用去体味国家社会和生活的悲惨。电影本身似乎甚至都没什么情节可言,但字幕滚动的那一刻你会去想,去想自己过去这么多年以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想很多事情当时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进出口,在导演的视角中,人的生命和人的生活,都是一种商品吧。
眼前俄乌,又似昨日。悲剧永远笼罩在底层群众身上,人物在挣扎,人与人之间交流充满隔阂,不仅是语言不通,更多是心灵的淡漠。有几分考里斯马基的影子,更多却像纪录片式的,男女主两条线交错着,一进一出,没有幸福,没有安逸,只有静默,只有徒劳。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无聊,冷。
不如达内兄弟一半。。
2022年乌克兰战争期间观看此片。走投无路之下背井离乡,可到了异乡还是无路可走。
两条线很妙,各自奔赴,同等无望,而始终没有交集。太狠了,一点音乐都不给,镜头语言冷过冰点。扒光,呈现,仅此而已。而死亡是我们最后的归宿,一直都是
节奏慢慢的白色惆怅 ,好文艺的头疼!
最冷静的镜头最真实的生活
不必强求
那场小丑舞会
7/10。空间构图的精妙设计特别对口,色彩缤纷的室内装饰却覆盖着简洁朦胧的苍白幽光。群像正面摆拍的平面镜头凝视那些流浪狗般偷生的小人物,如打扫卫生间的工人、啤酒浸身的羞辱、质问老人的尿枕等段落,有种把人当猴耍的残忍。导演还把对宗教的关注隐藏在医院墙上挂的十字架,就是叙事碎到看不懂啊。 @2015-02-16 11:22:09
不喜欢,太闷
景框变成了橱窗,纯展示别样/边缘生活,反戏剧性进而放弃意义的生产,只为让观众彻底成为一名观赏者。有点不太认同剧情片采用这样的拍片方式,毕竟景框中的文本是虛构出来的。
这都是些啥?!
生活不易,人间疾苦
好冷,好孤独,好压抑,好自虐。结尾是个无底洞,因为一切还在进行着,没有终点,何来结局?即便你老得在床上“濑屎濑尿”不能自理。生存的逼仄,现在的通货膨胀及劳力过剩,更让人感受其中。
两条线尽管互不相交,但充满关系,都是社会底层的人,一个从乌克兰来了奥地利,一个人从奥地利来了乌克兰,好像是一条路的两条车道,一个正向,一个逆向。养老院的设定不错,安静但却又吵闹。要想留在奥地利就得和当地人结婚,有个老人愿意这么做,但他却撒手人寰了。最后女主被痛打的镜头也是仿佛她的缩影,其实什么都没干,但因为身份使然就会被人往最糟糕的地方想。两条线的这个设计确实不错。 2022-5-22看
我觉得我快要告别戛纳了……
太冰冷了,没有精神支撑还不如死了,先打倒资本主义!
欧洲劳工难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