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不在平行视野中的下坡路,打破了我们观影的习惯,看似无意,也在暗示生活的负重;一个专注音律的“少年”,尽管与世俗格格不入,但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他就是无人替代的王者。
一部温情暖心的情感小品,作为一部处女作电影,完成的相当出色,没有过分制造自闭症人群境遇的悲惨,通过平常生活的实记,以及我们这个社会对于这样一个群体的势利眼,反映出当下一种存在的社会现实和管理弊端。
电影的前半部分穿插着欢声笑语,所有的矛盾对立和紧张冲突都设定的极为流畅,没有显出刻意化,家常性的故事输出也在传达着拥有“特殊病人”家庭生活上的不易,一次较大的情感对抗过后,电影过渡到了温情的部分,暖心,感人,直到最后时刻,“大型装置”的完成,我们才懂得了哥哥的梦想,和那些他所专注的音阶。
或许也是因为电影主题和音乐有关,整体的配乐都相当精妙,无论是钢琴独奏,还是混合其它乐器的奏鸣,都恰达好处的烘托出了剧情的气氛,选择到了情感输出最佳的节点。
虽然是国语对白,但毕竟也是一部马来西亚社会风土的影片,里面一些马来的俚语和语言习惯还是有些晦涩,只能大体去猜其中的玄妙。
这是一部马来西亚的片子,上映连个热搜都没有。
以下有剧透:主要是讲了自闭症的文光如何通过音乐活出自己的人生。
“你好,我叫文光,我很善良,乐于助人。
”结结巴巴的文光把这段话说出来的时候,看起来怪怪的。
很明显,跟正常人不同文光的弟弟努力让文光去找份工作,好好养活自己。
可有自闭症的文光连洗碗的工作都做不好,最后被辞退。
兄弟的导火线来自文光偷了商场的水晶碗,其实他收集杯子和碗,只是在集齐一套能发出正确音调的杯子。
可是被生活压抑的弟弟无法理解哥哥文光行为,他觉得是一个累赘,让他面对前女友求复合的消息 ,只能选择当缩头乌龟。
当警察上门的时候,哥哥直接奔溃,打骂了文光一顿,并且把他辛辛苦苦收集的杯子一股脑丢到楼下。
文光呜呜地哭了,像个孤独无依的小野兽。
弟弟无法理解这一堆杯子对文光的意义,大概和前阵子某乎上女友闹脾气删了男友的毕业论文。
于我而言,就是烧了我的书出奇愤怒于是文光离家出走了。
哥哥回来发现文光不在家开始发疯地找。
我的泪点在于回忆,弟弟回老家找文光回忆起妈妈临死之前说的话,“弟弟,以后你就是哥哥了。
记得叫他刷牙,看着他把饭吃光。
”妈妈用台湾腔说出来的话,特别感人,弟弟,以后你就是哥哥了。
可是在妈妈死的时候,文光都没有哭弟弟丢他的杯子的时候,他哭了那是对他最重要的东西深层次讲,那就是理想梦想,生存的维系,那是唯一的光,光从哪里来,从希望里来,从现实照进梦想里来,从暗不见天日的深渊里来,文光生气奔溃了,离家出走了。
弟弟本来以为失去这个累赘会开心,结果却是心如刀割。
后悔了,到处去找文光弟弟的朋友,纹身的大哥说话痞里痞气的,江湖老油子一样,但是挺讲义气的,开车带着弟弟一直找。
久违的粤语,挺带劲的有些话,虽然糙,听起来全是刺,实际上,都是满满的关心。
这个时候,弟弟的前女友,最后忍受不住了 发过来消息说,我结婚了。
这无疑是更大的打击弟弟不想拖累前女友 ,因为有文光这个累赘同时恐惧下一代的孩子也是自闭症很多男生可能认为她不懂事, 非得跟我挨穷挨苦我得懂事,把她往外推自认为是对她好,她能找到更好的从未想过,这样推开她,她得有多难受从未问过她开不开心,快不快乐她嫁的那个人,爱不爱她可能在推开她的那天,她就已经心死如哀活着的只有躯壳在不断寻找文光的路上 ,弟弟也终于明白文光的想法。
后来文光一身狼狈,满身肮脏回来,问弟弟借抽水管。
他流浪街头的时候集齐了一套音乐杯子。
(此处槽点,就过分艺术夸大那光)最后,文光因为他的天赋,当了钢琴调音师,有份好工作。
其实文光的世界里,他很快乐的
说几个印象深刻的点吧。
一是当哥哥偷那个昂贵的水晶碗被警察追到家里之时,弟弟崩溃了,他愤怒地把哥哥收集的杯子和碗都丢了出去,哥哥哭了,弟弟苦着脸说,“妈妈走的时候你都没这样哭过”。
哥哥是比弟弟幸运的,他有自闭症,他不是正常人,他不懂这个世界的爱恨情仇,他不会为了琐事而痛苦,他不必为了弟弟而操心,甚至在他妈妈死亡之时也不会感觉到痛苦与伤心。
而弟弟不一样,他是一个世俗的人,他不能像哥哥一样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妈妈临死之时跟他说,“从今以后,你就要做哥哥了”。
从那时起,弱小的弟弟就独自承受了太多,就注定要牺牲自己。
但即便是如此,他还是尽力去满足哥哥想要的一切。
看电影之时我一直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份爱才能做到如此。
二是哥哥离家出走后,弟弟每天都出去找他,寻找无果回到家之时,如同一个木头人一般呆坐在凉椅上,缓缓点上一支烟,眼睛里没有一丝光亮。
这里没有太多言语,但弟弟的自责与无助之情早已溢于言表, 我看到这里哭了。
如果哥哥出了什么事的话,我想弟弟一辈子也不会原谅自己。
三是哥哥在垃圾堆里翻到那个“B”的时候,一路跑回来,那种满溢而出的欣喜。
所谓梦想,大概就是让你一次次地去接受磨炼,一次次地跌倒又爬起,然后在某一天,所有苦痛都化为欣喜,都化为如满筐糖果倾泻而出般的甜蜜。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看到片尾那句“致敬我的哥哥”,我才知道导演的哥哥竟也是个自闭症。
或许就是这样的感同身受,才能让导演如此自然把握那些镜头,把这样一个平淡的故事讲述的那么感人。
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样的一部影片,评分还偏高,如果说要看出来什么东西的话,可能有点冒昧的感觉,那就是马来西亚的情感方面还处于一个纯洁的年代。
影片整体有点句流水账的感觉,在剧情方面很尴尬,只能在其中刻意的去煽情,并没有真实的体现一个自闭症患者的生活,只是在整篇幅当中描写了一个自闭患者的小世界。
有点像小学生的作文。
《光》这部电影呢,一点也不像处女作,非常成熟的一部电影作品,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了自闭症,自闭症是怎样的病,会给他本人和他的家人带来什么伤害,再者就是,让我了解了什么才叫爱,什么才叫真正的爱,这些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可是总是被人忽略,正如剧中弟弟一样,他以为对自己的哥哥尽到了所有的义务,可是却忽略了自闭症的哥哥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他根本就不了解他的哥哥,根本没有去了解自闭症,自以为的去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当然,他很爱自己的哥哥,可是这份爱给哥哥带来的不是快乐,是悲伤,是难过,是不被理解。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对一个人好,爱他,一点错都没有,但你不能把你认为正确的强加于人,你既然爱他,就要去了解他,站在他的角度,明白他为什么做这些,去了解他真正想要的。
既戳笑点又戳泪点,一部值得大家到电影院去看的片子。
讲述自闭儿的生存艰难,具备高智商的亚斯伯格症且绝对音感的天才,在不识货的俗人眼中只是连洗碗和清洁都不会的白痴,差一点就让人扼腕明珠暗投。
可是相比起来,俗人却比他更痛苦,因为他对外界有清晰的感知,会为三餐不继烦恼,会为交不上房租发愁,会为患有自闭症手足日后的际遇忧虑。
这个俗人肩负起家里的经济重担,为不懂人情世故,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兄长收拾烂摊子操碎心。
爱情、事业、梦想全是奢侈品,他眼下一心想着如何让他俩活着。
他责怪自己没有倾听哥哥收集玻璃杯的原因,他自责不够关心哥哥,连去哪儿能找到人都一无所知,好朋友也责备他不该对自闭症的哥哥大动肝火。
没有人告诉他:你已经做得够好。
他已经牺牲了爱情和人生,他还要牺牲到什么程度才叫做得很好?
我心疼文光,但我更心疼他,全片中唯一一个没有听到名字的弟弟。
Miracle Boy里的姐姐,与这个弟弟是每个有特殊孩子的家里其他手足的写照。
他们总是最容易被忽略,却又被赋予理应照顾关爱比他们弱势的兄弟姐妹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又有谁会关心他们?
如果他们家境小康,也许文光的天赋早就被发掘出来,弟弟也无需为家计奔波劳碌,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所以,世界上最难治的是穷病。
这部电影是以导演的哥哥为原型,我想导演应该很爱他的哥哥,难舍难离、又爱又气的纠结情感在文光和弟弟身上充分体现。
演员们的表现都很棒,尤其是两个小朋友,生动自然。
小时候的文光很出彩。
最喜欢的一场戏是三个人在家里打麻将,言语中参杂粗口显得非常生活化,没有刻意字正腔圆的马来西亚华语很加分。
该片根据导演自己的故事改编,讲述了一段关于两兄弟的故事。
哥哥文光是一名自闭症患者,他个性敏感,无法集中注意力,更不善与人交际。
母亲去世后,弟弟多年来努力照顾哥哥。
大城市的生活压力逐渐让弟弟喘不过气,他决定用尽所有办法训练哥哥面试的技巧,设法帮他找到工作。
“您好,我叫文光,今年27岁,我很友善、平易近人、乐于助人,有时候我看起来可能会有点奇怪,希望你可以理解,我有自闭症。
”这是弟弟为文光准备的面试台词,但到了真正面试的时候,文光眼神飘忽,只会背台词,总是不小心把面试搞砸。
面对不断“闯祸惹麻烦”的哥哥,弟弟虽然无奈但还是用力爱着他。
几经周折,弟弟终于帮哥哥找到一份在餐厅洗碗的工作。
在餐厅洗碗时,文光竖起耳朵听客人的杯子碰撞的声音,他对声音有特别敏锐的感知和超出常人的绝对音感。
他想买钢琴来弹却买不起,当听到玻璃杯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时,他开始疯狂地搜集各种型号的玻璃杯。
偶然间,文光遇到了女孩素恩,他告诉素恩他听到的声音和他对玻璃杯的理解。
素恩没有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文光,耐心地倾听他讲话,她说:“我这样的人满大街都是,你才是特别的那个。
”素恩赞赏文光独有的音感,鼓励他继续寻找,给予他善意的回应,成了文光生命中的一束光。
文光因为偷餐厅的杯子被老板羞辱打骂,弟弟愤怒反击:“我哥哥不是白痴,他只是有自闭症。
”没过多久,文光又因擅自拿走咖啡厅的玻璃碗招致警察上门……这时候,弟弟再也受不了了,暴怒之下对哥哥大打出手。
他朝哥哥怒吼:“你为什么不能像正常人一样!
你为什么不能像正常人一样?
”并把哥哥收集的一箱子玻璃杯扔到了楼下。
文光失踪了,弟弟怎么也找不到他。
弟弟回到老家,看着妈妈的坟,想起妈妈临终时让他照顾哥哥的嘱托,十分懊悔。
弟弟决定找回哥哥,他想尽办法找到女孩素恩,但她也不知道文光去了哪里。
弟弟很绝望,回到家却发现文光带着满身泥巴回来了。
这段时间,他像个乞丐一样露宿街头,目的依然是为了收集玻璃杯。
文光向弟弟借来鱼缸吸水器,就回到了自己的屋里。
过了一会儿,弟弟听到文光的房间传来音乐声,推开房门才发现,哥哥把各种型号的玻璃杯叠放到一起,他用脚蹬链子,杯子就会转动,水帘打在杯子上发出了像钢琴一样美妙的声音……
文光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成了一名钢琴调音师。
他不仅得到了弟弟的理解,也收获了人生的友谊,以及充满希望的未来。
文 | 青年大红1998年,作家阿来屡遭退稿的小说《尘埃落定》终于得以出版,并在两年后夺得茅盾文学奖。
从此,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多了一个“傻子少爷”的经典形象。
在阿来的笔下,这位一身傻气的主人公,却能在每一个风云际会的转折点上踩对节奏、找对方向、做对选择。
荣华富贵在30万字的篇幅中几乎从未离开他左右,甚至连爱情这种很吃缘分的东西,也不曾在他的世界里消失过——当然你也可以说,有了荣华富贵,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就像你知道的那样,不是每一个“傻子”都会有这样的好命,也不是每一个“白痴”都能够有这样的运气。
更多被人们轻而易举归类为“呆”“傻”“痴”“颠”的人,仍然生活在遥远的大地之下、坚硬的泥泞之中、人们的视野之外。
他们拿出所有的精力,在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间,谋一个毫不起眼的平衡——有时,还需要再透支一下自我,向那些陌生而又严苛的人们解释:“我不是白痴。
”“我哥哥是自闭,不是白痴!
”影片中,自闭症患者文光的弟弟,这样说。
日本的电影一贯剧情比较缓慢,但若仅仅是从片长上来看,绝对算不得冗长,在电影院都有一股让人打瞌睡的迷幻感觉,影片的剧情并不算难懂,但故事主线颇让人有些摸不到头脑,毕竟是主竞赛单元的电影,深刻有深刻的解读,浅显有浅显的解读,电影讲述了亲情、爱情与残障人士的生活,女主在给视障的男主讲授电影的过程之中产生了爱慕的情感,她的讲述功底也随着讲稿一次一次的打磨变得完美无瑕,导演对于镜头的拿捏非常重要,并且对于视障人士采用了面部的特写,甚至是大特写的方式来进行描绘,每一个表情、甚至是每一丝毛孔每一丝肌肉的抽动都淋漓尽致,并且镜头会随着主人公的不同行动方式而进行相同的共振,让人们看到了不为人所知的残障人士们的生活,许多是健全人即使是模拟也无法得到的体会,其中有天主教教会所做的公益资助,所以在欧洲能够拿上提名也有这个的因素。
电影取名《光》这正是视障人群所没有,或者说是梦寐以求的,在电影的好几处山巅与海边都描绘了阳光普照大地的景象,让人感到尤为的温暖。
阿光是电影中哥哥的名字。
他有自闭症,不喜欢见工,找工作碰壁,可耳眼心对音乐和声音频率有高超敏锐力。
不过,没有钱啊,买不起钢琴。
弟弟一直在帮哥哥找工作,练习见工的台词:“我叫文光,今年27岁,我很友善,平易近人,乐于助人。
有时候我看起来可能会有点奇怪,希望你可以理解......”。
弟弟因为要照顾哥哥,没办法给女友一个未来,放弃了与女友的联系。
因为哥哥喜欢收集大小高低玻璃杯具,直到警察找上门来,拿出哥哥偷一个昂贵的玻璃大杯的照片,弟弟情绪爆发了,把哥哥收集一纸箱的玻璃罐罐一下子全部扔到楼下……电影最后哥哥自制了一个自行车架的皮管滴水的玻璃杯版“钢琴”,弹奏他心中五彩阳光鸟儿飞腾的一曲。
最后的最后,哥哥也找到钢琴店调音师的工作。
这个电影有感动到我(ಥ_ಥ):1.是贫穷与梦想。
2.是承担与无奈。
3.是正常与不正常的边界。
就像歌曲配乐《抽象图》,唱道:“你不是怪物,别害怕谁来欺负……”。
如此秋日,来一杯温度电影,留几滴后中年的眼泪,不枉时光。
2020年11月注意到一部国内院线上映、排片票房稀少但豆瓣评价7分多的电影《光》,本来以为又是部口碑不错的冷门国产文艺片,结果一查,原来是马来西亚电影,就关注了。2021年今天下午偶然发现《光》可以观影了,就决定晚上来看片:「你好,我名叫文光,今年二十七岁,我很友善、平易近人、乐于助人,有时候我看起来会有点奇怪,希望你谅解,我有自闭症。」记得影片好像根据导演及其哥哥的经历改编而来?但一直没太了解剧情内容。看片时,起初以为《光》是讲述盲人的故事,在知道是自闭症后,观影过程中不时有想哭的冲动,看到弟弟生气扔掉哥哥收集的杯子那段,眼泪就夺眶而出了。(回忆起曾经在影院初次观看《奇迹男孩》时,开头就让我涕泗横流、即使抑制住哭声但还是哭到抽泣的经历。)后面哥哥在房间里演奏自己制作“乐器”的段落亦令我流泪。……
演技也真…导演把那个弹杯子的片段整得自我陶醉的一塌,感觉像在调侃
电影本身也和这个自闭症的哥哥一样 虽有几分笨拙却又格外真挚
虽然最后弟弟去找哥哥有些打动人,但有些情节有些刻意,总体一般
弟弟是怎么就认出来那女的就是文光的朋友的?
因为哥哥的病症和父亲角色的缺席,兄弟变成了错位的父子。未来局限、爱情停滞、经济压力,大展拳脚的年龄背上了大负担而哥哥是不懂得表达的,其实最后我们对于他的情感世界有怎样的波动依旧模糊。他似乎懂得亲情却不知道难过,感受到悸动却不了解爱情虽然大体框架和情绪表达都承接自《雨人》,但《光》中哥哥的完美音准天赋更像他生活和亲情的解决答案而不是讨巧的卖点摄影灯光设计感太重了,风格基本承接自香港和好莱坞的混合。但坡道的两种摄影角度我挺喜欢的:正常人与特殊人严重的“标准”是不同的以及煽情太满,明明只有不到半小时却依旧显得拖沓,可能是因为冲突点太少,以及高潮不是那么高【7.4】& 忽然好奇马来西亚人口和文化的构成
3.5
以为哥哥是吃水草的飞狐,将自己的人生啃食。却不知哥哥是发出不同频率的鲸鱼,自己竟然毁掉了他的声音。母亲去世那天,弟弟被迫变成哥哥。哥哥离开那天,自己竟然无法庆祝。他不是自己想要的哥哥,却参与自己人生。你是正常不是特别,他是自闭不是白痴,你只知道黄药水不能喝,他却用玻璃杯创造世界。
真的真的好温暖啊!为哥哥设置目标,让哥哥的目标受阻,最后让哥哥实现目标。就这么简单的结构,这么常见的题材,还是能够被击中!导演把所有想说的话都通过电影对“哥哥”说出来了,除了温暖的感动,别无其他。
看到哥哥弹着他的水钢琴,觉得又荒诞又感动。
最近一直在了解关于抑郁症、自闭症的相关内容,恰好看到了《光》这部作品。有的时候我们一直觉得这些疾病的痛苦更多的是归于患者本身,但其实《光》在告诉我们,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在彼此相互的承担着。从小得了自闭症而又没法康复和痊愈的哥哥,对弟弟来讲是压力是责任,但最后一切的一切都被亲情化解开。弟弟在寻找哥哥不得回家后看到哥哥自己跑回来的场景,那些微小的情绪细节都在讲述着弟弟对哥哥复杂的情感与感情的羁绊。影片的落点是亲情的温暖,很多催人落泪的诸多细节也都值得看一看~
每次有新发现时的镜头处理 下一秒感觉会发生美少女变身 从头至尾无法感受到哥哥角色的力量 既要享受对待病人的包容和呵护 又要他人像对待普通人一般的态度 是下毒和偷窃都情有可原 而最后社会关系以及角色之间的谅解 竟然基本依托于天才能力 不如改名才子传记
整体还不错,但这高光温暖的结尾实在有点满的溢出来了[doge]
之前在上影节看过,我记得当时看的时候还哭的不行,亮灯还要赶紧把眼泪抹掉。在无尽夏天里,什么故事都是有种泛黄的滤镜,铺上兄弟之间真实互动和真实生活。有种亚洲的《奇迹男孩》的感觉,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但是却没有过分煽情,假如最近想去好好释放一下的话,绝对不会错的。
画面细腻 情感表达太粗糙 我不清楚看到老泪纵横是种什么体验 演员自闭症演不好 会有种白痴的感觉 单从亲情线做故事线索可能会引起共鸣 想看文艺温情片的可以忽略了。
剧作差一点,都用台词表达出来了。兄弟二人的感情缺少铺垫,看不出来为什么彼此那么重要,好像哥哥从来没有为弟弟做过什么。弟弟也没有多爱哥哥,只是遵从了母亲的遗嘱。
两星半。完成度较好,音效呈现不错,但配乐失之泛滥,动辄用配乐强拉情感。人物高光时刻滤镜与升格过于梦幻,有点像珠宝钻戒广告片的感觉😶此外,最大的问题是哥哥有针对性的的视点镜头太少,大多是常规对话正反打才用到,所以始终无法深入哥哥的内心,很难唤起心灵上的共振,导致我越看越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冷漠了……
完成度可以,不过还是有比较刻意的地方。
为他制造的乐器加两星
糟糕,完全没有被打动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