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发生在西北中原的故事,暴力地撕开一个大口,将那些偏远农村 暴力 没有法制的生活展现在大家面前。
不禁为这些贫苦农民的日子始终无法提升赶到可怜,更为这样无视文明的族群感到恶心
放火活活烧死李忆莲,全村一起围着做法,甚至搞成了一场狂欢,以为牺牲了他全村就会有希望就会有救济粮。
可是你们这是谋杀啊!!谋杀 为什么你们还能笑的出来
小孩贪玩,让自己母亲命丧黄泉全村为了救济粮谋地害命从县长到管家,再到族长保长 无人不贪,最后到百姓手里,只剩下勉强活命的口粮。
作为一部处女作电影,导演已经展现了实力。
整个故事完整且值得思考,想表现的太多,所以略显杂乱,有点贪婪。
配乐是这部电影的特色,看完还能记得!!
片子至少是中上水平的,题材和风格尤其有特色,只不过这种电影受众还是偏小,小情侣去电影院也没这心思看这个,也难怪当初上线率0.4%。
不过豆瓣只给6.9分,就有点吹毛求疵了,有的影评吐槽配乐不协调,也有吐槽影片风格不着调,还有吐槽中心思想不明确的。
我就纳闷了,看电影是看歌剧吗,而且这部电影配乐不见得很差,我特意回看了一遍,配乐分量也并不多。
至于影片风格,豆瓣很多影评最欢卖弄,像谁学谁抄谁,似乎不找出点渊源,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博学多识。
导演就不能有自己的风格了?
中心思想更是扯淡,先不说看不懂的人的智商水平。
我就问黑色幽默,荒诞喜剧,你要导演给你把阅读理解的答案都打成字幕告诉你吗?
一个年轻导演处女座可以达到这种地步,还有人吹毛求疵,难怪中国现在用心拍电影的导演越来越少了。
最后说句心里话,看现在的市场,拍电影最好是学学xxxx团队,直接买外国版权,电影工厂似的制作电影,还能名利双收。
已经很久没有看见这样有历史气息的电影了,讲了一个黑色幽默的故事,然后通过故事塑造了一个“荒城”,这是一种书卷气很浓的叙事手法。
导演在构造这个故事之前,就已经还原出了那个时代。
所以在整部电影中,最令人心中一动的,还是这个故事背后的、那个不远也不近的,清晰的乡村,朦胧的南京。
故事在一开始就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开始推行。
这里可以给不太了解的朋友普及一下,这是老蒋在抗战前,抗战期间,甚至台湾期间,都一直在民众中推行的一场思想改造。
影片中保长为了多要救济粮,建“礼义廉耻堂”,但却听成了“李忆莲祠堂”,硬是要给村中一个有了相好的小寡妇建祠堂,强征她男人的地,最后寡妇被烧死了,钱也被上面的人刮走了,没有一个人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礼义廉耻”听着一点都不陌生,中国的老祖宗把这四个字说了上百年,但依然把这四个字作为思想运动的核心,可以发现,在“蒋委员长”看来,民众的的精神状态和革命实力息息相关。
中央命令一发,地方为了奖励,纷纷附和行动。
最后,蒋委员长想要的思想革新没怎么成功,倒是炸出来了一大堆更加荒谬的东西。
上面的政策到了下面不仅变味,还往往起到反作用,这本质上是因为,中国地方原本就有自己的一套运行规则。
中间有一段,林硭拿出家中政府发的地契,想要证明土地是自己的,但是却被人告知:“土地早就归村里所有啦。
”这实际上也反映出我今天想说的主题。
南京政府的法律、政策甚至思想意识,在面对乡村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宗法结构时,是没有什么还手之力的。
相比于遥远的南京与蒋中正,县老爷对这样一个村子已经顶天了,最终,村民们在村中遵循的规则,依旧是以宗族为根本的差序格局,以血缘和地缘为基本的长老统治。
中央再大的命令,都会化到这样一种乡土格局中,最终被消化。
实际上,在南京政府的秩序之下,这种地方性的乡村面貌正是体现出当时中国地方上特有的江湖。
我们再回到电影的叙事中,保长和族长作为村中的领导者,控制着救济粮的发放,也控制着村中的舆论,为了达到建祠堂的目的,动用这种权利发动村民。
但村民也都不是什么淳朴的村民,只不过是建祠堂恰好可以多发粮食罢了。
但是在逼迫李忆莲和林硭时展现出的样子,可以说是乡村秩序下,粗鄙道德和原始人性最显著的结合了。
男人们披着厚厚的脏棉衣,双手放在袖子里窃窃私语,女人们在私下里用大胆泼辣的语言讨论着性、男人和其他女人。
县长管家来到村子里后,提倡蒋委员长的“礼义廉耻”,“读书写字”,下面此起彼伏的都是“识字有什么用?
”。
可以见得,乡村完全不理解上面的行为,上面似乎也没多在乎“礼义廉耻”到底存不存在,祠堂建立起来才是关键。
同一个事物(礼义廉耻),上面和下面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理解,事情还能进行下去,这才是最奇怪的地方。
村中的族长和保长一心为了粮食和三十万大洋,驱使民们用语言,用暴力行动对待李林二人的反抗,并不在乎寡妇和猎户的牺牲和痛苦,在这一过程中,被牺牲的人始终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最后李忆莲被烧死,林硭失去了一切,最后都在一场怪异的飞雪中安静了下来,仿佛村子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会给现在的我们造成很强的反差,甚至共鸣。
人与人之间没有命运之中最基本的那点同情和公理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肆意的侵犯他人。
但导演在人物塑造上并没有局限在脸谱化上,《荒城纪》中的每一个角色,不能说好或者坏,只能说是又愚昧,又令人同情,李忆莲骗了林硭,保长的妻子吸鸦片还把女儿嫁给了一个傻子,村民们在温饱的生死线上挣扎。
我们觉得给寡妇建祠堂很荒谬,但也要注意到村中根生蒂固的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
这个荒城是灰色的,乍一看,好像大家做的事情都在理,都有自己的那么点理由,不能一棍子打死。
但我们依然认为故事是悲剧与荒诞的。
这是因为现在我们的人性不再需要被不断的考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也远远超过了那个三十年代的北方乡村,站在看台上俯视一群人为了自己那么卑微的一点欲望头破血流,并不是我们的人性有多大进步,而是时代已经变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黄土高坡原住民,影片看着很真实。
小的时候村里没有祠堂,不过有庙。
每年大年初一的时候,全村人抢着上早香,要说人们有多虔诚?
也不见得。
只不过像是片中的抢黄饼,自以为先到便能得到更多。
村里也有风言风语,小学的时候孩子们经常骂一个同学,说他妈妈跟另一个光棍有染,还时不时的传出某某人老婆的偷人事件。
当然那时候也没在意,现在想来那是何等的无知。
说什么民风淳朴,不过时愚昧无知罢了;说什么大好河山,不过是雪后的两三天;说什么宗法,不过是掌权者愚弄人的手段。
村里人很无知,甚至不识字。
村里人很迷信,甚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村里人有时候很单纯,中国人大多单纯。
这本没有什么,但是无知➕迷信➕单纯,演绎出的是惨不忍睹的悲剧。
因为无知,他们可以不敬畏生命,一个人说烧死就烧死;因为迷信,他们可以忽略人情,一片地一家人,说散就散;因为单纯,他们可以看着那个人被烧死,看着那家人被拆散,脸上并无同情反而似乎很有趣。
鲁迅很多年前就写了一群中国人看另一群中国人被杀头的故事,那时候这些事情到处都在发生,在战场上,在庙堂里,在村庄。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从破棉袄过渡到了阿迪达斯外套,从白馒头升级到了小龙虾。
物质生活的提升似乎使人们忘记了精神的疲乏,中国人难道不无知了吗?
难道不迷信了吗?
难道不单纯了吗?
这时候有人会大声疾呼:依然无知,依然迷信,依然单纯。
我太同意了!
也有人会说:慢慢来嘛。
五四运动过去这么久,甚至变成北大校庆日也有十几或几十年了。
五四到底有没有留下什么?
还是说后来的我们又失去了什么。
片中的底层人在小小的族长面前无能为力,族长与保长又在那什么管家面前无能为力,不知管家是不是也在县长面前无能为力?
我倒希望如此。
那么我们是否在小小的主任面前无能为力过呢?
说回电影,除了音乐其他都好。
醒醒吧,村里人上门,哪有那么摇滚。
都是不干着我就随便起哄,一干着我就立马撤退的人。
哎,城市套路深,农村套路是不多,但是招招致命。
关于贞洁牌坊,片中也说了:都是假的!
呵,女人!
呵,男人!
贞洁牌坊都是男人立起来的,牌坊作假却是女人搞出来的。
说白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人,却都要每天尽量展示君子的一面。
很可笑?
但这就是人啊。
《荒城纪》 徐啸力 2017年电影讲述了在民国初期的西北偏远小山村里,有个保长从闺女那得到一个小道消息,建一个礼义廉耻堂就可以得到救济粮跟三十万银元,可是文盲的保长却以为要建“李艺莲祠堂”,于是活生生的拆散一对婚姻,并把李艺莲给烧死了。
这部电影很有讽刺意味,好一个礼义廉耻堂阿,还有蒋中正理解成“讲忠贞”了。
可见文盲的可怕性阿。
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了,如果还有人告诉你读书没鸟用,那么你就应该在内心低看他一眼了,那绝对是一种思维高度低下的表现。
中国还有一句“穷乡僻壤出刁民”,其实即使到2020年的现在也还是存在的,很多地方信息很匮乏,与世隔绝,村民根本不懂法,无所畏惧。
就像这部电影里面的村民🔥 烧李艺莲,他们的内心并无大恶,更多的是一种无知,一种“从众心理”,反正大家都这样干,我也就跟着这样干。
这真的太可悲了。
中国还是一个蛮多元的国家,在后藏那边还有可以娶两个妻子的村落。
新疆还有金头发白皮肤的中国人呢,摩梭族到现在还是母系社会。
大晚上的为什么要选择看《荒城纪》简直是找堵[捂脸]… 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封建礼教吃人再现江湖……节奏慢了点,可能是导演风格?
看的时候很多弹幕diss配乐,然而个人觉得恰巧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配乐,给这个荒凉荒诞的故事添一抹反差色彩。
最震撼的是愚昧的村民烧死李忆莲的戏,仿佛回到了黑暗的中世纪…… 另外就是林硭和李忆莲以为村里为他俩的事儿大势张罗,但最后却得知是要为李忆莲建祠堂,导演的处理很有意思,全世界都是黑白色,只有象征着两个人火热内心喜事的红布条显出颜色,可以说是相当讽刺……这种手法不是他第一个用,但在这个戏里令人印象深刻
当封建的大树被砍倒后,人们似乎忘记它的根还在,看!
饿殍遍野,听!
黎民哀嚎,青天白日下的大老爷仍自顾自地宣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的口号,若说清朝是封建时代的昨日黄花,那民国便是民主时代的野草!
大树顷倒,青草长高了!
翻土变新,那可不得了!
由此窥民国一角,长似野草,生机有余,希望微渺!
法不责众风俗?
文化?
观念?
还是哲学?
糟粕啊 没有什么是非黑即白的,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会出现什么样的事你我都不会知道 现在的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评价对错,我们根本就不能理解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功过即有,感慨一下出生在当代还是挺幸福的 虽然有不好的地方,但是比起当年好得太多了 以后也会越来越好的
细思极恐的一个细节是,女主带着儿子逃出去,跑到男主家中,晚上小男孩说要出去守着报信,结果真的去给人报信了,然后就是男女主就被逮着打的镜头,然后镜头一切,是一群小孩子围着小男孩讨好他……这能说是亲儿子间接害死了亲妈吗?!
影片结尾小男孩还在骂男主不对他负责任……小孩子尚且如此,何况是那帮大人们,真是凉透人心。
又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国产影片,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好片子,只是好片子都被埋没了。
一连串荒诞的事情,愚昧的老百姓,麻木冷血。
一个好好的人没有任何罪名却被硬生生扣上对祖宗亵渎的罪名,活活烧死。
那些看客的嘴脸,那些帮凶的嘴脸,我感到恶心和丑陋。
我想到了《无问西东》里被差点打死的章子怡,想到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人血馒头》。
小小的保长和族长,也能玩弄百姓,唯利是图。
族长前一秒还跟保长说,膝盖是给祖宗跪的,后一秒,他自己跪在了大洋面前,这么大大的讽刺惟妙惟肖。
我给十分!
黑色荒诞包裹着的讽刺与悲剧
电影节奏有很大问题,情绪无法带入,分数虚高啊
拍的还可以
导演的黑色幽默是智慧的 引人发笑又发人深省 大堆“荒唐”“荒凉”“讽刺”的字眼 或许过于沉重 让人疑心这是一部民族的血泪史 虽然这部电影引人思考 但并不过于沉重 导演很会带节奏 搞笑的部分尽力搞笑 悲痛的地方依旧用粗糙的方式处理来弱化令人难受的感情 粗糙荒凉的地方上一群荒唐的人做的荒唐的事
故事内核薄弱,剪辑、表演都略显粗糙。倒也还能看。奔着爸妈喜欢的斯琴高娃老师去的。
一个时代的国家悲剧
这么恶心的电影 居然还打这么高分 不是豆瓣被脑残占领了 就是自己炒作分数,辣鸡剧情 人物关系乱 男主演跟个傻b一样 一分都嫌多 这个导演什么背景???这么捧????
反腐反封建,文化的缺失,妇女没有人权,大背景下的黑色幽默,反抗的不给力,音乐倒是不错,还是四星吧
四星,杀生+驴得水,八十年代风的蓬勃乡土野心,镜头和配乐加分,有些演员是短板但新生代导演的够胆带种五星鼓励
开头挺有意思,但是导演真的不大行。乱用音乐,整体音乐不伦不类的。后面已经看不下去了
味不够,力不足
不识字也不代表愚昧不堪,刻意的主题先行,距离黑色荒诞的好作品还有两万五千里路。。。
好本子 导演实在乏力 表现手法是不是太多???
电视剧
裸戏不够劲
都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啊,集体杀人可不算杀人。
嗯,蒋中正,讲忠贞。
好一个“荒”字,令人唏嘘。瑕不掩瑜。山西话很绥德话有些像,听着有那么点亲切感。
确实是低配版杀生。煽情部分不输于杀生的庸俗。制作很精致,演员也不错,但这种老旧的叙事手法,这种缺乏深度的角色设定……
做作的慢镜头,故作玄虚的故事,电视剧镜头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