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所有灿烂的和受苦的时光看《玫瑰人生》的时候,我感到这个银幕上的PIAF,几乎是一个会唱歌的我的耶稣。
因为她能感受的痛苦,正是我所感受的,她所能承受的破碎,正是我所承受的,她能唱出的一切美妙的痛苦的声音,正是我想唱然而无法唱出的。
她是一个圣徒,我想,是一个和我一样信奉着爱的圣徒。
当多年无法唱歌的PIAF听了一半《无怨无悔》,就忍不住打断,惊喜而凄凉的说:“这是我的歌!
这就是我!
”时,我也忍不住想站起来,打断所有电影院里正在看电影的人,这样大声说:“你们看!
这几乎就是我的人生!
这是我的歌!
”没错,就像《在地图消失的地方》里的威利,坚信午夜电视直销节目里出现的圣诞老人是对他一个人训诫教诲一般,那个时刻,我也获得这样至高无上的感受:我深信那个又矮,又丑,又不幸的女人,此时此刻,正在为我一个人歌唱,就为了我们心里那种几乎愚蠢的信念:爱,是我们唯一的道路。
所以,她死了,死于失去爱,死于孤独,死于无法唱,但是电影并不以她的垂死而结束:电影无限放大了她最后一曲演唱,那简直是对黯淡无光的人生的战歌,那就是在对所有挫折扇过去的响亮耳光,碾碎了她,曾经把她碾成碎片的压路机,在歌声里轰然倒塌,她借由歌声,就像耶稣一样,重生,复活,光芒万丈,因为,她唱歌。
我想我们爱电影,就像我们爱耶稣:我们爱一个人替我们受难,我们爱一个人比我们更不幸,我们爱一个人饱受摧残但是无法磨损的灿烂。
我们的人生太长,我们感受得太多,而且太平淡,尽管我们的房间就是我们的受难地,尽管我们爱过无数个人(但是失去任何一个人的痛苦都不亚于电影里浓缩的痛苦),我们仍旧需要一个人站在十字架上,展示我们的痛苦,因我们的痛苦而升华,并且让我们知道:活着,仅仅是怀有信念的活着,是一件多么珍贵的事。
在考学面试的时候,我们同学里流传着一个段子,一个高年级的男生,在被老师们问到:“电影,对你意味着什么?
”时,冷冷的回答说:“电影是我的宗教。
”现在,我突然明白了这句话。
致所有灿烂的和受苦的时光。
人生是回旋往复的声部写完了感性的文字,我想为《玫瑰人生》写一点理性的文字。
一个伟大传奇人生的传记片,我见过三种:一种是展开这个人物的人生数轴,将每一个重大事件作为一个坐标点,一一展示,比如《吴清源》,一种是截取了其中一段最精彩的旅程,告诉我们为什么伟人会成为一个伟人,比如《摩托日记》,一种是不讲重大事件,只讲人生的状态,虚掉历史背景,沉浸的是人的内心,比如《玛丽 安东瓦内特》。
《玫瑰人生》呈现给我的是第四种:电影总的来说仍旧是从年幼到死去的流程在走一趟她的人生,但是并不清晰明确的按照时间顺序来讲故事。
电影遵循的不是时间的节奏,而是音乐的节奏。
PIAF的人生,以不同的时段,不同的主题,就像好几个声部一般,回旋往复的出现。
不是一个人在客观冷静的读着她的传记,整理她的人生大事要事考,而是像一个人垂死的时候,人生各种碎片纷至沓来,聚合成一个万花筒,从那个小小的孔里看出去,有事件,有感觉,有色彩,有情感。
各种东西看似杂乱无章的来了,就像我们的人生况味,多少东西并置,重叠,放大,倒回,省略,混乱,模糊,无法重现。
请注意“看似”两个字,好的电影里没有任何东西是杂乱无章的,一切种种当然是精心设计的,我倾向于是编剧设计的。
电影不是各种偶然造就的神赐之物,就像魔术师变出的是魔术而不是魔法一样。
《玫瑰人生》的各个关节都很好:表演超级棒,音乐也棒,剪辑很棒,导演不用说了,但是作为一个编剧,我感受最深的是:剧本真棒啊!
就像电影的最后一个段落,基本上是这样几个部分组成的:PIAF最后一次登台的各种筹备工作,PIAF即将死去,身边只有一个护士,她向她倾诉自己的孤独和痛苦,(从属在这个部分下的一次往事追忆:PIAF曾经有一个女儿,死去了)PIAF的零碎童年回忆,PIAF在海滩上接受最后一次访问,安详而智慧,PIAF最后一次登台献唱。
这几个部分,不是以“12345”的顺序出现的,而是每个部分都打碎了,揉合在一起,灵光一闪的,即兴的,恍惚的,渐渐向最后的时刻滚动而去。
有的传记片重故事,有的传记片重感受,但是《玫瑰人生》两者兼有,因此,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人物,一个旅程,而是一整个人生。
你们知道,人生不是一个渐渐清晰的画像,而是回旋往复,神奇多变的声部。
一年前,我了解到这部电影,用驴子下了所有电影原声反复听了很久,曾经以为她是个众所周知的艺术家,自然也有与众不同的人生,09年的第一天,我看到她的人生,尽管简短的两小时二十分,尽管我很冷,尽管这一天让我不开心,抛开所有的尽管,她还是让我看到了爱,看到了选择艺术的悲壮人生泥泞的法国小镇,嘈杂的生活,混乱的童年,我爱上了这个踩在青石板上蹦蹦跳跳,唱出自己人生的姑娘,她决绝,孤僻,古怪,偏执,但是她迎着夕阳,靠在海边,她说,我相信爱,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她是法国香颂最完美演绎者,她的声音让所有法国人深信距离无法抵抗过那份热爱"你的声音,让我今晚重新回到Paris,回到Paris的天空下,走在Paris的街道,由衷的感谢你",我想这是对一个深爱chanson的艺术家最大的赞美,或许Edith不需要任何赞美,她说rien de rien ..rien de rien rien de rien Non,rien de rien 没有就是没有,人生不再去遗憾,不再去回忆,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当Edith一个人蜷缩在午后的阳光里,什么都没有了,这一刻从零开始,圣特蕾莎,上主耶酥注定结束你的受难,结束你的爱,结束你的玫瑰人生,这是我所能想到最温暖的结局,但是日本人非要残酷到最后一刻,暴烈的美会令人窒息,是我不够成熟吧,我受不了,我受不了看着她充满空洞的双瞳,我受不了她将回忆从生命里根除,我受不了她说,我不怕死,但我害怕寂寞..别抛弃我好吗,小Edith一直都是耶酥的孩子,是来人间受难的天使,她唱出了最凄美的香颂,她让世人看到耶酥赐予信徒们的光明,是的,她自私,暴力,靠吗非坚持演唱,走不出爱的阴影,但是她相信爱,她说我每天都做祷告,因为我相信爱sans amour, on n’est rien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我喜欢她跟从心的勇气,我爱她那张印在夕阳里,被海风吹拂的脸,她笑着回答女记者的提问给女性的建议:amour给少女的建议:amour给孩子的建议:amour我在她身上看到了不同于德兰姆姆的光明,她从一生坎坷的回忆中醒来,她让所有法国人重温那个时代的一切,她让人爱上Paris,她让人相信,耶酥正俯视着受难的人们所以,她说Non, Je Ne Regrette Rien
Non, je ne regrette rien这是电影《玫瑰人生》里的一首歌,也是法国传奇女歌手Edith Piaf的一首歌,意思是:不,我无怨无悔。
她无怨无悔于自己的一生,歌唱的一生。
可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无论如何是一种不幸。
她幼年被母亲抛弃;被父亲寄养于妓院;稍大一些随着父亲流浪四方,开始卖唱为生;二十岁街头卖唱时被慧眼发掘,从此走上演艺生涯。
爱上有妇之夫,爱人死后注射镇静剂成瘾,百病缠身,未老先衰,在不顾身体开巡回演唱时在舞台上倒下。
传奇的一生。
只是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太苦了。
Marion Cotillard凭这部片子拿到奥斯卡影后,应该说名至实归。
她神经质的小动作,总是害怕似的瑟缩着身体,即使成名后仍无法克服的胆怯眼神,把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女人演的淋漓尽致。
况且,不是每个美女都肯把自己搞这么丑的。。
虽说,女演员扮丑就能拿奥斯卡都几乎成了定律了,但这次我要说,她演技真的很好。
当一个女人幼年时代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和爱,她会长成什么样?
看Edith Piaf就知道了。
她拥有惊人天赋而不自知,每次听到她肆无忌惮用野性的嗓音唱歌总让我为她的声音揪心,她似乎从来不知道珍惜自己是什么含义。
她登台前总是怕的想逃,即使在成名多年后也无法面对观众,不戴着十字架就不肯登台。
她不相信自己的歌声具有巨大的魅力,美国巡演时受到玛琳·黛德丽的当面褒扬,惊喜到受宠若惊,甚至无法完整的表达感谢。
她极端渴望被爱,一点点温情就足够让她满足。
成名之前,她在街头卖唱赚钱供恋人花销,即使受到打骂侮辱,仍然可怜巴巴的对着嫌钱太少拂袖离去的他说:回来。。。
成名后她脱离了过去的圈子,却无可救药的爱上一个欣赏她的拳手,一个有妇之夫。
她不敢要求对方离婚,只能安守着他一点空闲的时间。
不幸的是(抑或幸运?
),他在一次飞来看她的途中飞机失事,从此她的爱情永远定格了,不再有背叛和欺骗,他永远是她的Marcel。
记得一个片段,一个女记者对她进行专访,要求她对自己的歌迷说些什么。
对儿童,她说,要爱。
对少年,她说,要爱。
对女人,她说,要爱。
爱是她背了一辈子的重负,也是她极度渴望而很少得到的感情。
只是她不懂,极度的渴望往往造成极度的贪婪,最终造成施予者的恐惧,从而一无所有。
即使把自己低到尘埃里去,也是无济于事的。
爱是女人一辈子破解不了的魔咒,即使她是如此一个不世出的天才。
真的能无怨无悔吗?
Non,je ne crois pas.片子很好看,算是一部不错的音乐传记片。
里面的歌尤其好听,非常美,值得一听再听。
在电脑上看的,断断续续的好久才看完。
港真,我不是很喜欢。
看她的一生,最多就是让人对她抱以悲悯。
全剧几乎看不到她为取得成就所做努力的过程,仅凭唾手可得的天分,她就拥有了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这样看来,她难道不是幸运的吗,天生就拥有极好的嗓音和唱歌天赋,并可以凭此改变命运,大红大紫。
如果是作为传记给观众看,我觉得应该更多的表达她在探寻歌唱艺术这条路上所做的努力。
而不是简单的陈列她的出身有多么悲惨,生活有多么窘迫。
我不是否定她的歌唱成绩,只是感觉这部电影有点流水账的感觉,每一个事件都让人感觉是随口一说就过去了,让主人公的形象一点都不生动具体,导致有时候甚至会对剧中的主人公感到反感。
不推荐
也不得不摘抄这一段。
年老的Edith Piaf在沙滩。
记者:如果要给女人一个建议,你会说什么?
Edith Piaf:爱。
记者:年轻女人呢?
Edith Piaf:爱。
记者:孩子们呢?
Edith Piaf:爱。
她爱得投入无悔,她一次一次一次面临分离,撕心裂费。
而宁愿这样,她也不会选择不爱而保全自己不受伤害。
看了"La Vie En Rose"(La Môme), 有點期待, 且不易買票, 週六半夜上網購買週日傍晚的票也只剩前三行, 還要只有Palace IFC放映. 電影算可以, 但沒預期中好看.本身對Edith Piaf認識不深, 和許多港人一樣最熟悉都是Danny仔唱過她的"La Vie En Rose", 而Danny的版本名為"粉紅色的一生". 之前看明哥演唱會也知道他返唱了Edith Piaf一首曲, 看畢電影, 回家拿了"若水"CD出來看, 原來那首"給你"就是改編自Piaf的"Hymn To Love"(1951).電影對Edith Piaf的一生描寫得頗細緻, 從她的童年說到死前. 時空交錯, 不過都十分清晰, 不會把觀眾弄得一頭霧水. 關於歌者的電影, 音樂當然是非常重要. 電影中穿插多首Edith Piaf的名曲, 許多都聽過, 令人更懷念歌者.故事內容豐富, 沒有悶場, 不過沒有給人很深刻的感覺. 或許始終會把電影和同類型的比較, 個人覺得關於Johnny Cash的"Walk The Line"(弦途有你)(2005)比此片更優勝.飾演Edith Piaf的Marion Cotillard是法國女演員, 不太認識她, 演出過而我又看過的電影只有"A Very Long Engagement"(2004), 完全對她沒有印象. 1975年出生的她, 其實頗年輕, 不過演繹不同階段不同年齡的Edith Piaf時都算恰到好處, 但個人認為她樣貌不錯, 但在電影中卻不太吸引, 為什麼導演要如此? 不知道Edith Piaf本身是否走路時都是那個怪模樣, Marion Cotillard就整齣電影都是走得怪怪的, 有點神經兮兮. 回家看youtube上Edith Piaf的片段, 她可是個美人兒, Marion Cotillard卻演得有點醜化了她, 何解?飾演Piaf好友Mômone的Sylvie Testud十分面善, 原來就是多年前參與電影"Beyond Silence" (Jenseits der Stille)(1996)的女孩子. 這回雖然是配角, 不過給我頗深刻的印象, 真想找齊她所有電影慢慢看. 另一面善男演員是Pascal Greggory, 飾演Piaf的幕後要員, 原來HKIFF時看過他有份參與的"The Page Turner"(翻琴譜的人)(2006)及"Gabrielle"(嘉比愛)(2005). 大鼻子情聖Gérard Depardieu也有份參與, 不過戲份不多, 飾演發掘Piaf的經理人. 當然還有飾演Titine的Emmanuelle Seigner(The Ninth Gate)(1999)也是許多觀眾熟悉的, 這回演技依然出眾.可以一看, 不期望太多便不會失望.Rotten Tomatoes有75%好評.
你带给我了幸福,却换走了加倍的牵挂。
但是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哪怕再多疼痛,我知道我不会有一丝的后悔。
我不想因为懦弱放弃追求,我不要永远活在众人生活之中。
玫瑰人生,Edith Piaf。
这个女人,无双的歌喉,充满生命力的生活态度,直率坦诚而又任性,令人痛心的童年,却从不刻意保护自己,“怎么了?
人总得玩点儿什么吧!
”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神情让人心疼。
似乎有些歇斯底里的疯狂,风趣而不羁,具有天赋又固执,有点偏执又敢爱敢恨。
可以说,她的性格是复杂而又单纯,而在主演玛丽昂·歌迪亚和导演的共同努力下,立体而形象地替我们重现了Edith从童年到青年,从街头卖唱到被伯乐发现到辉煌成功最后英年早逝的大半个传奇人生。
时间转至Edith Piaf的最后一晚,她躺在床上,心绪飞到童年,父亲沉默地将手伸进衣服里,掏出一个可爱的洋娃娃。
这是电影的结尾,却犹似《百年孤独》的开篇。
导演从她的未来,回到她的过去,再回到她的未来,再回忆。。。
她的一生也正是如此错杂繁复。
凌乱的叙述方式是她在接近生命终点时回忆起的点点对过去的记忆碎片。
一会是儿时在妓院受妓女们的爱护,眼盲重生,一会是父亲马戏团用嘴巴喷火的杂耍艺人和火中见到的圣母,一会是人生中第一次演唱时的紧张和兴奋。。。
渐渐回忆起来的是那最忠诚挚爱不舍不弃的好友,是巴黎街头无法无天的小酒馆,是年轻青春时洒脱恣意地随街卖唱,是和最爱的那个男人共度的那晚纽约的夜空。。。
是无数次的演出,是成名路上饱受的艰辛痛苦。。。
最后,回忆起的是最爱男人飞机坠毁的那一天,是自己孩子夭折的那一晚。
在痛失爱人的那个片段中,导演用一个完美而奇幻的长镜头来给观众展现当时Edith的感受。
她深情地爱着他,狂热地想着他,在他答应坐飞机赶来看她以后她幸福地吃下小药丸,在一觉之后的清晨迎来男人的到来和热吻。
为他端来美味的咖啡,“让我来服侍你!
”想送他准备好的手表却找不到。
却在找寻之时被告知,飞机失事了。
马赛死了。。。
我们跟着Edith在房间里穿行,跟着她的情绪从最美天堂跌入世界末日。
原来,马赛的到来只是一个美丽而又残酷的梦啊!
Edith悲痛而嚎叫,脸部扭曲,一瞬,眼泪就流下。
一瞬,我们的心也跟着她一起碎掉.。。。
Edith的自我放逐,很大原因是因为马赛的死去。
其实,不羁到有些偏执的她也只是一个简单的女人。
深爱一个男人,对他充满希望,为他编制一件毛衣。
没有了希望没有了爱,从小没有安全感得不到抚慰的她只好用放纵掩饰哀伤。
失去恋爱中的美丽她只有对酒精和毒品的依赖。
一个街头卖唱女歌手和杂耍艺人的女儿,一步一步地迈向国际巨星。
虽然拥有人们无限的爱戴,却始终无法得到自己的最爱。
她因为爱的缺失而孤独,却也因为她的天赋而用洪亮饱满甚至用力过度的歌声来弥补心中的那份空白。
所以在最后,Edith在海滩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女人、女孩和孩子的建议是三次淡定而有力回答--去爱。
“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
”Edith Piaf这样说过。
真实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率性的人生态度,是她比歌声更宝贵的财富。
玫瑰最终走向凋零。
最后一次演出,奥林匹亚,她已尽衰老,一脸惨白只有唇色血红,却好似一个孩子,带着些许羞涩和顽皮,内心依旧茫然脆弱。
是啊,除了歌唱,每当她爱上什么命运就冷酷地拿走什么。
尽管如此,她依然用尽自己的气力,诉说着:《Non, Je Ne Regrette Rien》(不,我没有遗憾)“没有遗憾,不 我没有遗憾还有那些情谊,那些懊悔悲伤 我已忘记过去没有遗憾,不 我没有遗憾爱主宰一切 慢慢逝去 步入迷途忘记吧 过去我用我所有的记忆 点燃了烈火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 都已扔进火焰逝去了旧爱 还有承受的痛苦逝去吧 我要从零开始没有遗憾,不 我没有遗憾还有那些情谊 那些懊悔悲伤 我已忘记过去没有遗憾,不 我没有遗憾我的人生 我的快乐就在今天 与你相伴……”突然感到人的一生就是由不完满组成的,爱是赚到的。
有人抱怨他的孤独,既害怕,又长久无法摆脱的孤独。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不记得这是他第几次向我发出这样的倾诉,或者也算不得倾诉,只把我当作树洞,一种根本没期望答案的表达。
或者,抱怨本身已经成了排解孤独的方法,并不见得好的方法。
最初的时候,我还诚惶诚恐,心想坏了,有心理问题得尽早疏通尽快解决,别把孩子给郁闷坏了。
花了几次整天上班时间里网聊到手指抽筋的代价,循循善诱、晓以道理,还把自己平日琢磨出来自我心理疏导的想法都表达了一遍。
除了得到答复说我太了解他,就是抱怨我总喋喋不休讲大道理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拜托,如果我真能解决此世界性难题,还会是现在这个迷茫无助的自己么?
就算不做心理医生赚翻天,也可以发明个什么孤独排解器造福人类吧。
“人生来孤独”,这句话讲到不想再讲。
面对这样的事实,能做什么呢?
只能靠自己。
人这种生物,最强大的本领就是复原。
小到细胞再生,大到民族重建。
在绝望中寻找存活的动力,在乏味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也算是种生存技能。
“做自己最好的朋友”,这是我目前唯一能想到的解决方法。
高中时候的随笔就自说自话讨论过寂寞和孤独的区别。
现在早已不记得内容,回想起来只是汗颜语文老师的忍耐力,能够看得下如此浅薄又自以为是的东西。
人民教师是伟大的。
晚上看的是《玫瑰人生》。
Edith Piaf显然是孤独的,一个竭尽全力燃烧生命去绚烂自己人生的人,无法不孤独。
因为鲜有人有如此勇气陪她燃烧,走完全程;更因为鲜少有人有如此实力伴她燃烧,一路到底。
这让我想起《她比烟花寂寞》,Jackie同样是个任性、尖锐、孤独、燃尽天分的艺术天才。
若两者相比,我更喜欢后者。
可能是前者的坚强太过骇人,而后者如孩子般的单纯脆弱却能让我原谅她的所有错误,就像她的姐姐Hilary一样。
也可能是那种来自世俗底层的野草般的生命力和张狂给我的距离感。
无论现今经历了多少心理上的磨难,我仍旧不能否则自己来自温室成长于近乎真空的事实,同样也无法和解内心中“不疯魔不成活”与“安静本分”之间的长年对战。
她们又是幸运的,因为天才,因为找到生命重心,因为天才得以发挥,因为生命热情得以释放。
凡属已知的天才,皆是得到认可的,便是幸运。
那些大多数没被发现的天才呢?
那些更大多数不是天才的呢?
平凡生活的重心将何处寄放?
羡慕那些找到生命所爱进而投入精力终有所成的人,幸运的人。
昨晚又看李宗盛的《理性与感性》演唱会DVD,他说,小李是只是个写词的,平凡的人。
能给自己贴上这么个身份标签,已是难得。
有你我般找不到标签来给自己贴的人,还未来得及给自己找到合适的身份,便已终老一生。
这样的人生,在结束之际,总该是会有遗憾的吧。
可是,又能怎么办呢?
最近让自己被很多事缠上,缠得没时间细想,没时间问自己问题。
又逼自己去接触陌生人,去看更多人是怎样生活。
让自己神经大条,跳出自我框定的逼仄空间。
缠绕在实际实在的人事物上,现世安稳,好像也是可以的。
可惜呵,停下来的时候,心里总还是空落落。
手中的剑再利,也斗不过心里的孤独。
脚步再忙,也找不到让心存放的地方。
香颂是法国通俗歌曲的音译兼统称,诞生于世界公认的黄金法国时期。
法国香颂的味道因为法语发音的委婉和写实华美的歌词而形成独特魅力。
香颂歌曲从上世纪初开始流行,30年代开始风靡法国,又因为电影的发明而传入美国,更彻底的被广为流传。
在现代流行音乐和摇滚时代尚未来临之前,法国香颂相当于重量级流行音乐之一而影响几代人。
说实话,当知道《拯救大兵》中决战来临前弥漫在废墟上空的婉约女声就是“玫瑰人生”这首歌后,才发觉 “一代香颂女王” 伊迪丝琵雅芙的强大号召力;法国香颂在如今依然备受高雅人士偏爱,不禁更为琵雅芙的坎坷人生所敬佩感动。
与琵雅芙的辉煌事业相比,这位传奇歌手的人生几乎是平民的,也是孤绝的。
她的生命仿佛只为普罗大众歌唱而来,而在人生之初和之末,却始终饱尝着孤寂和无望之感。
导演奥利维埃达昂用一个集中琵雅芙生活剖面并层层递进的组合体来表现这部传记电影。
奥利维埃达昂把持了传统传记电影线性结构的根基,融合大量闪回画面与回忆片段,发掘了一种一环紧似一环的情节链条。
这条高密度的人生之路适度恰好,通过种种煽情技巧和叙事留白,不仅延续了传统叙事的清晰性,剔除了易枯燥的弊病,更通过人物命运的遥相呼应而产生明显、强烈的戏剧性。
不曾想为这部电影竟然两次流泪,竟然很痛快,竟然很释怀。
一次是琵雅芙第一次跌倒在舞台上,另一次是她的最后演出。
之所以她身体已经不行了,却依然站在舞台上饰演那个光彩照人的小云雀,不仅是她对事业的热爱,而且出于对命运的忠诚。
也许,一无所有的她最清楚舞台上的那个歌者才是她的光芒所在,才是她能够实现的那个自己。
在灯光下,她用天赋和努力共同搭建完美,她才能感受到另一个自己的真实存在,才能战胜命运一直以来对她的苛刻和偏移。
琵雅芙并不是忠诚于体制的人,她只是忠诚的追逐人性中的美好。
在即将不久人世的最后演出中,强烈的归属感和个性中的意志力得以让她彻底区别于他人。
她依然需要站在聚光灯下,愿意用完美嗓音打动听者。
然而这是最后的演出,她自己固然不信她的现实,但谁都清楚这是绝别,是一种无法直视的残酷。
病入膏肓的琵雅芙固执的站在麦克风前,使命和宿命、无畏与伤悲、死亡和生命都在舞台上歌唱。
就因为如此,那种隶属于伟大的光芒才能照亮人性中的黑暗。
这个瞬间,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琵雅芙的前半生几乎是一条流浪狗的生活写照,后半生则是与命运抗争的典型浓缩。
贯穿其一生的,就是她“小云雀”一般天赋的好嗓音,上天只给予她这份生理上的馈赠。
这唱红世界的歌声,不仅为世界留下了瑰宝,也为她自己的坎坷人生形成了巨大保护。
她身体里张扬的某种精神与她天赋的美妙歌声根本不同。
看过琵雅芙的经历,才明白这个存在着众多外在、内在缺憾的女性为何光彩依然照人,为何可以感人肺腑。
如果一个常人经历过小琵雅芙的生活,很难相信她还能能得到上苍的眷顾和青睐。
天生丑陋,生活在丧失关爱中。
母亲疯了,垮了,父亲自私。
在妓院里度过童年,关系最好的是一名年轻妓女。
后来,在马戏团中过着几乎无语的日子,直到那次让人震惊的街头卖唱,从而变成了街头艺人,以此为生。
终于有所转机,少不经世的她只能面对夜总会老板丧命后留下的麻烦。
如此经历,相信不会有人还要求琵雅芙可以是淑女,可以回避毒品,可以不任性,可以高贵如出身名门。
诚然,成人后的琵雅芙依旧有着数不尽的坏毛病和臭脾气。
她脾气暴躁,气质恶俗,吸毒酗酒,刚愎自用,喜怒无常、与有妇之夫相恋,视朋友的关心于不顾。
如此等等,都是成名后、舞台下的她。
可是,这样品行的一个女人又怎会始终有全世界听众的追捧和众多朋友不离不弃的陪伴呢?
琵雅芙的伟大之处在于她不停歇的与命运抗争的态度。
无论还是小女孩的她睁眼重见光明时、小小的她站出来引吭高歌一曲、少女时期为糊口站在贵族街头卖唱,她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种种不堪的悲惨人生躲避过,痛苦过。
上天仅留给她一副好嗓子,却让他生活在丧失被爱中。
然而,琵雅芙做到了不为命运所战胜的境界。
她用唯一的潜力和无惧的心态成就了自我,并不断的前行。
这样的人站在山呼海啸的舞台上,反馈回来的就是某种力量。
其实,这种力量同她卖唱时的勇敢和投入完全相同。
一个人势必会遭遇命运的不公,可能先天不足,也可能后天不良。
而对于残酷现实的洗礼,重要的是不要跌倒在生活中任凭灵魂彻底死去。
琵雅芙能够做到的并与众不同的是:她坦然接受命运的残酷洗礼,并无畏于所带来的一切悲伤。
相反,她可以利用自己少少的天赋作为战胜命运的砝码,也会坚持在自我升华的力量中对抗现实,并且她成功了。
一切正常的人是不是真的有这种勇气、耐心和毅力。
因而,当伟大的一代香颂女王即使时日无多依然坚持在舞台时,你得到的答案不是关于虚荣和商业化的感受,而是真的会凭借你的所见为之感动。
一个人,有爱、有坚持、有对自己的专注、有对世界的忠诚,就可能战胜命运的悲惨。
法国演员马里昂歌莉娅通过外形的大幅修正以及精湛演技神似一般的重现了琵雅芙的生涯。
歌莉娅将 1.8米的身高和漂亮容貌一并毁掉,成功的将角色神经质的精神世界以及那种赤诚的热爱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诠释这个复杂角色的确很难,不仅是早期的公众人物,而且拥有极端的精神世界、相当纯朴的内心以及复杂的人生经历。
A的表演绝对让人信服,进而被深深打动。
《玫瑰人生》是法国人的电影,有着与《放牛班的春天》相同的温情味道。
这种戏剧性有着法国式的浪漫情怀,有着浓厚的法片人文底蕴。
虽然在整体叙事上过于用力,削弱了写实风格的真实感,但味道依然。
《玫瑰人生》其实在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每个人都要尊重自己些微的优点,让它变成潜力。
这样做的话,很多痛苦的根源就会离你越来越远。
又看了一遍《玫瑰人生》,这次看是重温,也是翻新,汉语里把法国的Chanson翻译做“香颂”,当然是好的,但失之浮华,像许多人提到法国,总是冠之以“浪漫”,这理解里的油腻稍微多了一些。
Piaf初次在夜总会登台亮相,征服众生是以一首“乡下姑娘”(歌词来自DVD版玫瑰人生):一周接着一周,在巴黎市郊的大街上,我们看到他们成群的闲逛。
他们和爱人穿着肮脏的衣服,十天没洗的衬衫,穿行在路灯微薄的光芒中,穿行在蓬巴杜夫人式的氛围中。
他们是我们美丽的铁匠,我们的玩偶,我们的玩具,我们的木偶。
在夜晚时聆听,他们唱着这样的歌。
我们是乡下姑娘,钟楼的乡下姑娘,我们四处流浪,身无分文,我们是穷光蛋,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夜晚降临,可以到处落脚。
她们没有漂亮的梳妆台,那是属于富人的玩意儿,她们也不能到展示拉斐尔画作的画廊,挣几个小钱。
在巴斯蒂安圣马丁运河旁,有一座小教堂,那里总可以看到衣着光鲜的纨绔子弟,没有漂亮的玩具,在破败的市场上,也没有30苏丹丝绸洋娃娃,我们是穷光蛋,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只能在令人害怕的洞里,或是残破的车厢后度过长夜,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花环也没见过王冠,我们中没有任何人有活可干,我们一无所有,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天,那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了。
这是香颂,可又不是我想象中的,浮华奢靡的香颂。
它的调子是快活的,有种穷开心,穷人的那种嘲弄,在垃圾堆里也要插着腰大笑一场的嘲弄,对整个世界的嘲弄和大笑。
可是歌词是真实的,真实得让人害怕。
这也是整个玫瑰人生给我的感觉:是痛苦的,然而这痛苦是有力的,是明亮的,是饱满的,而不是扭曲阴郁的灰蒙蒙的龌龊。
有人不喜欢Piaf的歌声,说像男人,哦,是要这样的力度,要有这样的金石一般的力度,才能超越这些痛苦,高高的站到废墟上面,垃圾堆上面,人生的一切残缺上面,她是玫瑰,可是是多么明亮,多么高亢,钢铁一般的玫瑰。
好的艺术,无论小说或音乐,都是美而有力的,这一点,Piaf让我想到麦卡勒斯,同样是在中年即身缠重病,Piaf有药物依赖症,出过车祸,断了两根肋骨,四十多岁已经像八十岁,麦卡勒斯三十岁已经半身不遂,长期酗酒,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签支票的手不抖。
一样的残破,可是田纳威廉西管麦卡勒斯叫什么:铁蝴蝶!
——她像钢铁一样,坚不可摧。
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1米47,佝偻着腰颤颤巍巍在台上的Piaf,如此脆弱,然而坚不可摧。
“不,绝不,我绝不遗憾,我不为生命中的美好遗憾,也不为生命中的糟糕遗憾,发生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一样;不,绝不,我绝不遗憾,我清除,放逐,遗忘所有的过往,我嘲笑过去;我将回忆燃烧,我所有的记忆,我所有的哀伤,我不再需要他们;带着颤抖的声调,我将我的爱情遗忘,常常清理往事,我要从头开始。
”——最后这一段,演Piaf的玛丽昂·歌迪亚大睁双眼,纵声放歌,如此用力,面部肌肤几乎出现痉挛,那是彻彻底底的生命之力,是脆弱肉体所能达到的意志的极限,美的极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a4e7c01009b2o.html
演得很出色,但是真的很难听。
不要说剧情,就连片名我都快忘记了,看后不过半年而已
片子讲得很乱,当然这也无所谓了。丝毫没看出这样的人有什么爱,也没看出对艺术有什么执着的追求。这样的人生是玫瑰还是臭水沟,只有她自己知道。
夸张,但是不像,导演大概是个很普通的人吧
又一項用心良苦的去神化工程.....怎麽沒見找人扮個Jean Cocteau呢!?
那个完美的长镜头真的令人心碎
这么漂亮的低调摄影,场面调度,歌迪亚这么华丽的演技,却被这不知所云的剪辑给毁了,太可惜了。
如果哪一天我不再喜欢音乐,那说明我已经死了。
缩着胸驼着背耸着肩,摇摇晃晃长短腿,从年轻开始就神经质小丑老太太形象,实在感受不到明星风范。谁给画的眉毛?锦上添花
女主角演得非常非常棒 但是听说输给了中国的余男
无需惶恐你在受惊中淌泪别怕 爱本是无罪
剪辑东一榔头西一棒真是碎片化叙事了,本来是晚年回顾人生,弥留之际又再次闪回……好好捋捋能看得更舒服。本片能坚持看下去全靠玛丽昂歌迪亚的神演技,以及得知空难的长镜头。
不太喜欢这种类型的传记电影
一辈子都是任性的小孩子。
是因为玛丽昂·歌迪亚所以看了,是因为盗梦空间中反复出现那首歌所以看了.
1 长镜头很绝,但是整部片子剪辑稀碎,很多坑没交代,一团乱麻。2 演技是在线的,但是表情好夸张,偷感好重,一定要佝头缩颈才能演出1米47的感觉吗?分不清是本尊如此还是后世自我发挥。3 当艺术家不作干嘛,但是当你太作了,老天会把一切都收回的
歌剧和传记片真不是我的菜,没那个欣赏能力
只喜欢小时候的那部分~ 从两小无猜起就不喜欢这个女主角~
演员演技到位,但主角性格实在不敢恭维
马良演技巅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