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杀戮

Carnage,躁爸爸狂妈妈(港),今晚谁当家(台),杀戮之神,会客厅杀戮,屠杀之神,文明的野蛮人

主演:朱迪·福斯特,凯特·温斯莱特,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约翰·C·赖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波兰,西班牙语言:英语年份:2011

《杀戮》剧照

杀戮 剧照 NO.1杀戮 剧照 NO.2杀戮 剧照 NO.3杀戮 剧照 NO.4杀戮 剧照 NO.5杀戮 剧照 NO.6杀戮 剧照 NO.13杀戮 剧照 NO.14杀戮 剧照 NO.15杀戮 剧照 NO.16杀戮 剧照 NO.17杀戮 剧照 NO.18杀戮 剧照 NO.19杀戮 剧照 NO.20

《杀戮》剧情介绍

杀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平凡的一天,名叫扎克利和伊森的小男孩在某公园内发生争执,前者用棍子将后者的嘴打破。这起不大不小的儿童纠纷,将两对本没有任何交集的夫妇拉到了一起。经营小百货商店的麦克·朗斯特里特(约翰·C·赖利 John C Reilly 饰)与身为作家的潘妮洛普(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饰)是伊森的父母,他们在家中迎来扎克利的父母——律师艾伦·考温(克里斯托弗·沃尔兹 Christoph Waltz 饰)以及投资经纪人南希(凯特·温斯莱特 KateWinslet 饰)——的拜访。他们就孩子的伤害事件协商、讨论、争执、冷嘲热讽、旁敲侧击,时而强作欢颜,时而面露不快,可是又不得不面对面度过这难熬与痛苦的一天…… 本片荣获2011年波士顿影评人奖最佳群戏奖、2011年威尼斯电影节小金狮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触不可及亚特兰大第一季奥德赛神耆小子静雪睡睡你的爱睡睡我的爱明星危情警察锅哥第2季碰撞地球雪国列车云下的日子你是我兄弟之牌王非战区人生双行线乌龙院仗义执言灵偶世界的胜利义妹生活前任2:备胎反击战正午阳光热搜真爱不迟到卧底肥妈3:绝地奶爸为爱担当给你我的独家宠爱尖叫的男人怪女孩邪物萌动猎魔人:深渊海妖

《杀戮》长篇影评

 1 ) 此片很北美。想纠正一下某些影评中不是很对的地方。

有人说这是两个中产阶级家庭的矛盾。

其实本片真的很北美。

不在这里生活过的人真的很难get到其中有趣的地方。

很多现实生活中就发生过在我身边的例子。

所以忍不住站出来讲一讲清楚。

所谓的作家老婆其实不是算是全职作家。

因为从她和她老公的对话里看出来,她问她老公:你说我是作家?

她老公回答:是啊,你是作家呀(在他眼里)。

如果她真的是全职作家,根本没必要反问她老公。

我的直觉是,她是普通学校里或者图书馆里的研究人员,但绝对不是正规人员。

不然可以直接称呼为Research Assistance。

她老公不是五金店的老板,而是五金店的销售人员。

在律师老公问她老公关于抽水马桶的种类时,他说了如果你想问细节我老板知道一切。

这说明他只是销售人员,不是老板。

其次是这完全是两个阶级之间的一场杀戮。

其中一家不仅不是中产,从他们的住房情况来看,导演强调只有一个厕所(律师老公和投资老婆都在一个厕所清理),窗户外非常嘈杂(书呆子老婆和销售老公打开过窗户透气,当时外面的噪音特别大),窗户直接面对轻轨,都说明这一家其实不是中产。

中产基本上一人平均至少有一个厕所以上。

而这一家四口人(书呆子老婆加销售老公和两个孩子)只有一个厕所,都说明其实是工薪阶级。

但是这一家有个最有意思的老婆:可能上大学读过Bachelor of Arts等文科类专业(从她对各种非洲文化的喜爱),所以在她那个五金店打工的老公(去五金店打工高中文化就可以的)眼里,她算是”非常有文化“。

而且这个老婆特别喜欢用big words。

例如armed with(武装), disfigured(毁容),deliberately(故意)等,总是想彰显一下自己有文化。

所以这一点总是被律师老公各种嘲讽。

因为说真的,这些词在律师老公的职业范畴内,可以算是起诉暴力罪犯的词汇了。

他不懂两个孩子斗殴,至于上升到用这种词汇么?

思想特别白左,一定要另一家的孩子自觉主动地道歉,如果只是被父母抓来道歉的就不接受,不然就要亲自教训别人家的孩子。

因为如此,五金店打工老公特别顺着自己老婆。

崇拜老婆有文化,过蜜月去印度过(以彰显对人类文明起源的兴趣爱好,白左真的好多喜欢干这事并天天特别得意地吹呀吹)。

所以最后看到五金店老板开始和书呆子老婆开始对骂的时候,我觉得导演绝了。

他把这两个本来也是两个不同世界,有着不同价值观的夫妻之间的矛盾开始深入解读了。

不得不说我是有私心的哈,看着白左和老公吵架,为了一些屁大点的事情激动且失态,例如是否该扔hamster,是否该留馅饼给邻居,是否该买郁金香,我心中是暗爽的。

所以第一家是赚得不多心比天高的老婆加主要经济来源但没什么文化的老公。

第二家算是我平时每日共处的同事们的情况:两个professional。

lawyer and investment broker。

律师老公从骨子里特别瞧不起这一家人,从各个方面。

例如他拉着自己老婆看窗户,还吐槽说”哇老婆,看窗外就是轻轨呀“,这意思就是:老婆你看这家人穷的,有什么必要继续和他们说话的?

此人说话特别反讽,尤其讨厌另一家老婆那种喜欢居高临下彰显自己有文化的各种显摆。

包括说自己孩子就是个maniac(疯子)。

基本就是希望此事尽快了解。

我都承认我儿子是疯子,你总能放过我们了吧?

很显然,白左并不是会这样就放弃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他人的人。

当五金店老公说”你工作真有趣“的时候,他明显是被挑衅了,问对方:what does that mean,然后开始逼问对方的工作性质和内容,脸上带着各种嘲讽。

最后说investment broker老婆,其实吧,她刚开始真的想当一个和事老。

职业习惯。

她虽然很担心hamster的生死(这点我不是很懂啊),但是依然忍住了没有指责对方扔了hamster的事情。

毕竟做生意,用道德指责对方是最没有效率的事情了。

她说她老公stressed out。

其实我看她老公真的是在把工作把握在股掌之间。

倒是她是真的stressed out。

她的教养让她忍住和另一家人吵架,但是她最后实在是忍不住了。

在那一吐之后,她开始了用一个professional的姿态(用所谓的逻辑推理和字眼推敲)开始和另一家人argue为什么两个孩子会打起架来,她的儿子到底是不是告密小人,如她所说"it's a mistake not to consider the source of the problem”。

然后开始用hamster的遭遇来指责五金店老公做人和教育的失败,导致了另一家老婆和老公的彻底情绪失控。

吐槽不下去了。

太累了。

我还得去加班呢。。。。。。

 2 ) 小评两句

剧本写真好,全部对白,一路张力到底。

两家四人,外表文明克制,内里波涛汹涌。

Alan是个hardass,言语吃不得一点亏,骨子里狂妄自大优越感十足。

对家女主人Penelope,外表知性感性,其实也是个hardass,有道德优越感,总试图站在道德高度bully对方。

hardass下的产物是配偶都胆小中庸虚伪,他们在万般凌辱下终于爆发,扔手机的扔手机,喝醉的喝醉。

然而一切架不住仍然关系好好的两个娃和完好无损的一只老鼠,可笑!

可叹!

这片总算好好利用了三个小金人得主,演最好按顺序我觉得是Waltz, Foster, Reilly, Winslate小弱。

 3 ) 向着中产家庭生活呕吐

(原载腾讯娱乐,为威尼斯电影节报道期间撰写)“我们迈克尔家小孩,在X年X月X日X时,被艾伦家的孩子以一条棍子击打致伤,经双方家长友好协商,决定……”在伤者母亲、自由作家佩雷洛普(朱迪.福斯特饰)按下“打印”按钮前,她又谨慎的将棍子前的介词with改为动词carry,内疚的对方家长诚恳而主动的担下了这个责任。

文明社会,有话好说。

孩子的小事,无需闹上公堂,社会契约论的理性西方,保证了沟通的顺畅,理解万岁!

可就在影片完整按真实时间发展后的70分钟后,民主教育下的社会契约土崩瓦解。

“你别对我们的婚姻指手画脚”,佩雷洛普咆哮道;“你他妈的也别对我们的孩子指手画脚”,侵犯者的妈妈、投资顾问蓝茜(凯特.温斯莱特)也毫不客气。

此前的客气话彻底激愤为F开头的那个著名单词,对彼此职业的礼貌询问也上纲上线为对非我专业领域的冷嘲热讽,一切的目的只为放下自尊、激怒对方,十足一个杀戮战场。

实在吵累了崩溃了,那再以一杯咖啡回到和谈桌前,小憩一瞬。

铺垫、压抑、受挫、再重逢、再受挫、两败俱伤,这着实是一部精彩的战争片,也像极了一首最终阳痿的交响曲(动机不断受挫却始终没等来那锣鼓齐鸣的终声)。

“我们干嘛还要呆在这该死的房子里?

”蓝茜三番五次的要求那位律师丈夫艾伦(克里斯托弗•瓦尔兹饰)收包走人,却每每在电梯口又将矛盾爆发到高潮——连邻居家的狗吠都比不过的声调。

于是,那个总想着挽回局势的老好人、佩雷洛普那个做浴室设备销售商的老公迈克尔(约翰•C•赖利饰),只好又让对方消消气,回来吃点蛋糕喝点咖啡。

电影也就因此具备了叫人过瘾的节奏和结构,一次次休憩后的重新冲锋,最终也没能收拾残局,甚至没让人见到残局。

就连每次重回室内激战的大段落,也总能在不可收拾的尴尬高潮来临瞬间,被艾伦那永无休止的黑莓手机挽救。

“哈哈,看他们夫妇俩自己斗起来了……喂……”,又一个重要的工作电话到来。

从孩子教育问题,到达尔富尔局势,双方交火的战线持续不断的变化着。

正写作南苏丹人道主义危机的佩雷洛普,在上升抵达的人权问题上,因为经验自然占据道德制高点,可也抵不过吵红眼的蓝茜一句:“你的人权只配用来擦屁股。

”而每每在某个细节问题上,夫妻双方一旦不能一致对外,就反过来激化着内部矛盾。

内忧外困,让这四个理智的成年人彻底崩溃了。

被自己电话不断的丈夫恶心到的蓝茜,甚至不可思议在主人家客厅呕吐了,吐向那些伦敦买回的精装当代艺术茶几图书、吐向阿谀我诈的中产生活。

恢复元气后,在影片的下一个高潮,蓝茜将怨气再次砸向丈夫,这一次倒霉的是蓝莓手机,而这也让刚被污秽物侵犯的女主人欢欣鼓舞。

因为美国的通缉,波兰斯基这部被迫在巴黎拍摄的纽约故事,给演技派明星们搭建了一个近乎单场景的戏剧舞台。

挖苦不断讽刺不停的台词,伴随着每个角色的伶牙俐齿适时出现,这片子简直就是朝着最佳编剧奖奔去的。

当然,电影本身就改编自近些年大红大紫的法国新锐女剧作家雅丝米娜•雷札的同名舞台剧,也曾由上海班底用中文演绎过,精彩故事的最大功劳非原作莫属。

波兰斯基所做的,只是将戏剧舞台上需要观众用肉眼亲自挑出的场景焦点,转由摄像机在室内逼仄空间的运动来完成。

而惟一的两个外景,是分别位于片头和片尾的孩子放学场景,开头挥向同学的棍子,到结尾变成了两小无猜的相伴同性。

似乎想为这场中产家庭激战做一番注脚:人类一出生,就不可避免的携着暴力因子,和平不过是例外,人性本恶。

毫无疑问,影片精彩至极,怎么都是五星长相,可由于它过于得益于强大的戏剧原作,所以最终在电影节一无斩获也就不太奇怪了。

 4 ) 面具下的伪装与阵营的更迭

罗曼·波兰斯基一直是我很喜欢的导演,因为他带有典型的独属于他的作者风格,无论是他的处女作《水中刀》中三人的平行角力暗流涌动,抑或是《苦月亮》中对于两性关系、人性畸变的自身思考,都充斥着的波兰斯基式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风格。

而《杀戮》这部片子,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很难猜出其出自于罗曼·波兰斯基之手。

这部“非典型”波兰斯基式电影,看似并没有对于人性鞭辟入里的分析与反思。

但如果细细看下来会发现,整部电影的核心,其实类似于《水中刀》——两股力量的暗流涌动与角力、文明社会下的伪装以及话语权与集体意识的更迭。

但不同的是,波兰斯基经过40年在电影世界中的沉浸,对于整部电影叙事节奏的把控、微妙情感的拿捏、镜头语言的掌握、演员的调教,都已经驾轻就熟。

先说演员,在这种全封闭空间下并且仅仅依靠对话推动情节转向的剧本之下 ,极其考验演员台词与肢体协调的功底。

而 Jodie Foster 和 Kate Winslet 两位奥斯卡影后则贡献了教科书般的表演,两人同作为方法派演员通过演员外在的肢体和表情深入地挖掘人物。

并且整部电影的表演重头也压在了两位女主角身上。

波兰斯基也深知,女性癫狂起来的情感张力比男性会拉扯得更加巨大,同时,那种文明社会下伪装出的知性女性到后面两人所呈现出的歇斯底里的泼妇摸样,也为电影拉伸出了更加广阔的维度。

Kate Winslet 呕吐

Jodie Foster 歇斯底里 而两位男主角 John C. Reilly 和 Christoph Waltz 的表演则不需要如此激进和外放,他们的作用在于推波助澜,需要用肢体表演的写实来消解两位女主角无由来愤怒的突兀感。

例如,在两家人坐在客厅中和和气气地吃着水果派聊着天。

而这时 Christoph Waltz 手机响了,他直接起身端着水果派并且口吐脏话最后还把靠在墙上把水果派放在书桌上边吃边打。

在这种情况下,Christoph Waltz的表演如果缺失了上述的任何一环,都不足以消解后面 Jodie Foster 生气的突兀感。

但也就是这种一次又一次漫不经心、毫无礼貌的肢体细节。

才为后面 Jodie Foster 和 Kate Winslet 的情感爆发打下了长足的铺垫。

运镜方面和场面调度,波兰斯基绝对算的上大师级别。

他极其擅长利用某种媒介来塑造某种氛围或者说利用某种物体的特殊属性来折射出他想要的效果。

在《杀戮》里,这个媒介就是玄关上的镜子,它不止一次的出现在画面中,如下图,它既可以使我们在单一视点镜头下观察到其他人物的下意识反应,同时还能为一些定格镜头折射出更加丰富的纵深镜像。

这也是为什么在如此密封空间内仅仅依靠对话却丝毫不让观众烦闷的重要原因。

就例如一开场的纵深镜头,可分为六层,第一层是最靠近镜头的 Christoph Waltz,第二层是 Kate Winslet 和 John C. Reilly,第三层是 Jodie Foster ,第四层是电脑及墙壁,第五层是窗户,第六层则是窗户外疾驰的火车。

《杀戮》开场镜头 而奥逊·威尔斯导演电影《伟大的安巴逊》中留名影史的纵深镜头的层次则达到了恐怖的七层,如此丰富的层次与搭配,即便在几分钟不动的固定机位里,也能使你的眼睛里可以在画面中随心所欲的漫游。

在探讨《杀戮》内容前, 可以先来说说波兰斯基的《水中刀》,这部初出茅庐却震惊四座的处女作和《杀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它讲述的是一对步入中年的中产阶级夫妇开车去海边“游艇假期”的途中,遇到一个搭便车的青年学生。

丈夫出于一种古怪而隐秘的炫耀心理同意带年轻人一同上船度周末。

而为了与中年夫妇的富有和阶级优越感相对抗,年轻人自称是“徒步旅行者”,一方面,用“徒步旅行”这一带有西部的、精神救赎般的称号来彰显自身精神层面上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也作用在女人对于这种粗犷、奔放、原始又带有诗意的男人的天生迷恋上。

《水中刀》的剧作依据正在于这场三角关系中力量的平衡和失衡间传递的张力。

《杀戮》同样如此,两对夫妻因为自家孩子斗殴而出面交涉协商此事,一边是貌合神离的资产阶级富有夫妻,一边是普普通通的中产阶级家庭,从一开始和和气气到后来阵营与话语权的不断更迭,体现的还是波兰斯基式的内核——人性中的嫉妒、贪婪所酿成的后果。

两个家庭的矛盾的展开,也就体现在这种绵里藏针互不相让的对话里。

但有趣的是,电影中kate 和 christoph 与 jodie 和 john 这两对夫妻,并非始终处于同一战线,反而在许多时刻处于敌对关系。

而在整部电影中,无数偶然事件与鸡毛蒜皮小事所造成的阵营更迭,才是全片精神所在。

事情的起因,是 kate 家的儿子扎卡里打伤了 jodie 家的儿子伊桑,原本双方态度出奇一致,认为出错的是扎卡里。

而第一次的阵营更迭,则出现在 christoph 在双方家庭交涉时不断接听电话,并且 jodie 言语中若有若无的理所当然意味,引起了 christoph 的不满,而 kate 和 john 不得不站在自己丈夫和妻子这边。

第一次阵营更迭所围绕的矛盾在于孩子以及双方的教育理念的不和。

christoph 家处于完全放养的姿态,面对男生之间的斗争主张像男人一样自己解决问题,而 jodie 家则对孩子有严苛的要求,jodie那句:“我们一有时间就带他去音乐会或者画廊。

”同样有所体现。

第二次的阵营更迭,是在双方谈判时,两边丈夫都认为小孩有自己的小团队是一件好事,而双方妻子都不认同此观点。

在此双方阵营也在心理上进行了微妙的转换。

此次阵营的更迭所围绕的矛盾,在于夫妻内部教育理念的差异。

第三次的阵营更迭,是 jodie 和 christoph 两个丈夫之间的角力,两人互相嘲笑彼此工作, christoph 看不上 john 卖五金器材这种低贱的工作,而 john 也看不上 christoph 每天惺惺作态的虚伪模样。

这一重的矛盾,则在于普通中产阶级与高层资产阶级的认同差异。

第四次的阵营更迭,是 jodie 和 kate 分别控诉自己的丈夫,jodie 认为自己的丈夫粗鲁野蛮,丝毫不理解自己,如果说 jodie 的控诉代表了那些工薪阶层家庭的烦恼。

那 kate 的控诉则是一种脱离于物质的精神控诉。

所以说 kate 后来将丈夫的手机扔进水中,使得两位妻子站在同一阵营。

围绕的,是夫妻之间三观及相处之道的矛盾。

而最后响起的手机,则寓意着新一轮矛盾的开始,不管 christoph 接不接,生活的矛盾始终再继续,工作的矛盾、夫妻的矛盾、自我认知的矛盾和生活里鸡毛蒜皮的矛盾,都在重复上演。

最后扎里克和伊桑的和好如初,及其讽刺。

成人世界的残酷和孩童世界的单纯,尽收眼底。

 5 ) 《杀戮之神》这部戏你得自己看看

一生都富有传奇色彩的罗曼.波兰斯基,他自己就是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未来,准会有与此公无关的人,借他的名来成就自己的事,但愿有这样的美作诞生。

这样的话,见“罗曼先生”的作品必介绍他一番的琐屑就可避免了。

而且说起罗曼先生自己便亲历过《钢琴师》的遭遇,母亲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幼年家破人亡,到成年再经历“曼森家族”对其妻儿的灭门惨案,直至如今有关性侵少女而被美国通缉31年最终演绎“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江湖传奇,这些茶余饭后的谈资都将披上星光,留在好莱坞的红毯上,这样一来对罗曼.波兰斯基或许是如电影般奇异的存在传说!咳,我就这么随便一想象了。

书归正传,看过罗曼.波兰斯基最新热门作品《杀戮之神》之后,我其实是没有举手发言的冲动与感想的。

因为我异常在乎那些如彩蝶飞花般簌簌乱坠的文字炮弹,砸在心坎上,句句散发着法布街24号女士的香气。

仿佛法国新锐女剧作家雅思米娜.雷乍的才情是一指无影无踪的神功,隔空点穴,直接击跑了我无畏无惧的乱说细胞,只留下了仰望与痴迷的心得,满脑子都是赞,也不用顾及斯文了。

说来,我是非常喜欢一些满脑满腹构造奇异绚丽的剧作家,那些如雷灌耳的泰斗们就不提了,我有限的视野中闪亮着马丁.麦克多纳,金英贤,浅野妙子再加雅思米娜.雷乍等等大名,国内英年早逝的梁左先生抱憾于自己未能成为小说家,而我却认为一部《我爱我家》足以成就梁左先生文学巨匠之名。

看来我又跑题了,说来说去我大概只想说这部从伦敦西区、百老汇的舞台转至摄影机前的故事,换锅换灶了,却依然是原汁原味的戏剧浓香。

我记得小时候,常常听奶奶对她的朋友们说:“老了就享清福吧,不要管他们,儿孙自有儿孙的福!

”她老人家的确是这样“放养”子孙后代的。

现在想来,这句话做引线,其实是可以排演成一部戏一部电影的。

只想问雅思米娜.雷乍,你怎么就长了一双显微镜似的眼睛,还被上帝眷顾赐予了录音笔似的脑袋跟似泉水不枯竭的艺术灵感…… 毫无疑问,要谈电影《杀戮之神》就绕不开剧作家,问题全在电影表现的形式上,分析起来也异常简单。

散场了,你或许只在乎四点:1.演员演得太棒了,克里斯托弗.沃尔兹的灯亮了!

2.这剧是谁写的?

简直把生活当成“闺蜜”里外扒了个遍,让人幻觉这仿佛是天涯!

3.导演厉害,厉害在哪儿?

人家争着玩3D 4D就怕自己赶不上潮流,他老人家被囚在家里,让四个演员走走位,惊世大作就出来了。

4最后想问,这聚会点是谁家?

偷听的邻居大爷很眼熟。

没错,这几点中,至少有两点我们会达成共识。

剧情的好玩之处似乎无从概括了,循着每一次冲突的高潮起伏,句句台词下都埋伏着使人回味深长的熟悉面孔。

从小孩子们在公园发生冲突起,转换到一处公寓引发双方父母四位成年男女间的交战,之后回到公园外两位小朋友和解,再配上在野外也可以自由生存的小仓鼠(约翰放跑了女儿的宠物),全剧在封闭抑或开放式的结局中“暂时”宣告了讨论结束,但生活大爆炸依然进行中。

这样一个首尾相接的轮回,我所理解的还真是我奶奶说的那句话,再加一个无奈的“顺其自然”。

事实上,要讨论整部剧孰是孰非,这定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也无从讨论,因为生活处处烂尾楼,个人的思想圣地又是只为自己开放的,关键在于这场寻求和解的矛盾冲突中,他们都相当大方自然地展现了不同背景中不同的人性。

既然不说是非,那么简单说说我被电影情节感动之处。

印象最深刻的是,电影接近尾声时演绎的扔手机的闹剧。

凯特把丈夫克里斯托弗的黑莓扔进了花瓶里,那一幕真像跨年敲碎了彩蛋来迎新,充满了欢乐。

再看克里斯托弗像个小孩子瘪了气呆坐在地,约翰忙着用吹风机帮克里斯托弗烘干手机,朱迪又在旁边笑话自己的老公一整天都在用吹风机烘干东西,这场突然变换成男女对抗的闹剧让人捧腹大笑。

作为看客的我,站在女人的立场上,觉得男人很幽默很有意思,不属于一个星球的人在一起的确欢乐多多。

这样有趣的情节自然是贯穿全剧的,问题还是在于电影文本的魅力,这就有点像喝白开水了,渴了要自己喝,品尝也要自己尝,别人很难代替。

显然,朱迪、凯特、克里斯托弗、约翰这样的卡司必然是为飙戏召集而来的,这一选择又是罗曼.波兰斯基的明智之举。

虽说都是了不起的大神,我个人最喜欢克里斯托弗的表演,他是全场唯一至始至终“收”着表演的,而且纵观全剧,他的人物性格最饱满立体,而且最复杂,说他冷漠也不尽然,说他冷静显然不客观,总之,他没有歇斯底里的爆发,也不做温温吞吞的陪衬,但在与朱迪夫妇“暗战”中尽显他插科打诨的本事,与自己的妻子凯特的对戏中也表现了一个复杂的丈夫形象。

唤妻子的昵称,但在妻子呕吐时却表现相当冷漠,在卫生间擦自己鞋上的污物时,更对朱迪的甜品与可乐恶意品评,始终不太关注凯特的状况,这样一出戏生动得无以复加。

事实上,全剧的讽刺效果多半落到了克里斯托弗与凯特身上,也就可以变相地理解他们俩的角色是制造全剧黑色幽默的两张牌。

约翰与他母亲的电话对白也起到了一定的渲染喜剧的效果,但朱迪的角色则是让她完全脱离了世俗以为的“幽默”,认真执着的个性必然要与“放轻松、别那么认真”的论调不可调和,由此,塑造成刻板、执拗、认真,反战,成为了独立存在的一类“人物”,似乎不讨巧,但让人敬佩,就像克里斯托弗所言,对非洲战乱苦难了然于胸的朱迪可以跟她的朋友简芳达(反战斗士)合得来。

总之,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混战”,没有四位超赞的演技,很难预计这部戏的效果。

这时全靠导演、演员、剧本的真功夫了。

最后想起一个小故事。

英国某大学举行短故事比赛,内容要求与皇室、宗教、性及神秘有关,要求文章短小精悍,有回味。

有位女学生写下:“伊丽莎白女王怀孕了!

我的天啊!

谁干的?

”据说,该女生还被女王授予伊丽莎白奖。

说这么多,始终认为有故事有情节的电影、戏剧魅力无穷。

精悍有时更有战斗力!

 6 ) 《杀戮》

人与人之间最鲜明的区别就是思想上的差异,我们永远不能掌控或改变别人的想法,所以才会有停不了的战争。

精彩绝伦的七十分钟短剧,四位影帝级主角代表了当下最典型的四种人,波兰斯基的剧本和台词把控功力超群,精辟到让人一秒钟也不愿放过。

中产阶级们的面子功夫看上去显得那么虚假,一开始情绪还能靠理性控制,几杯酒下肚,文明不复存在,人性野蛮的一面毕现。

但那些以文明自导的人啊,以为一味的造就和忍让就是所谓的尊重,并以此来包装自己那并不真是的假想,于是,内心真实的爆发下,看似文明的且坚实的面具就此崩裂,現出最真实的原形……殊不知,若真的懂得尊重,造就和忍让便是最自然而然的一笑而过!

 7 ) 呵呵呵呵呵呵后

诸多文艺作品证明,把两名以上的角色放入一个封闭的环境里静待发酵,出来的都不会是什么含情脉脉的好结果,比人猿直立行走更难的是接受一个与你不同的价值观,比接受一个不同的价值观更难的是同时接受自己的虚伪,求同存异是谁发明的?

没有那个词比它更虚伪了。

有人,就有矛盾,而矛盾,是构成一个剧本的最核心。

《杀戮之病》的剧本,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这就是它的精彩之处,还有什么,能比看两个中产阶级家庭一步步脱掉文明的外衣更过瘾的事情?

《杀戮之神》是喜剧,而且是拍桌狂笑级的喜剧,剧中人越是剑拔弩张竭斯底里,观众就越是乐不可支。

能做到这点,当然要归功于波兰斯基老到的场景调度和四位主演奥斯卡级别演技。

Cowan家的孩子用一根木棒打掉了Longstreet家孩子的两颗大牙,这是一切矛盾的开端。

因此,两个本来永远不会有交集的家庭聚在了一起,讨论事故的解决办法,麦克,佩尼洛浦,艾伦,南希,四人一厅一个精彩至极的故事就如此展开。

其实这个电影用语言来解析是显得多余的,因为电影本身即充满了连珠炮般精彩绝伦的台词,这些台词,几乎是无孔不入的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无法逾越的隔阂。

同时,电影的场景语言也是非常丰富的。

虽然故事仅局限于一间客厅发生,但是,通过Longstreet家整洁的客厅和凌乱的卧室与卫生间的对比,我们依稀能够窥得这对夫妇并不如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光鲜亮丽。

细看能够发现,整个客厅里,只有那一捧临时买来的郁金香闪烁着突兀的金黄色光泽,它的虚假,就等同于中产阶级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虚假。

剧中,矛盾的分布即明显又纷乱。

四个角色,几乎每两人之间都有一次争锋相对的争论。

1. Longstreet夫妇&Cowan夫妇两家人真正的矛盾,其实并不是谁的孩子打伤了谁的孩子。

而是作为受害人的家长,Longstreet 夫妇觉得对方的孩子“武装”了一根木棍,毁了自家孩子的容。

而另一方Cowan夫妇呢,人家根本没把这当一回事,只想尽快尽简的解决这个麻烦。

他们并不真正的在乎孩子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对于艾森的关心也纯粹是出于一种礼貌和责任。

这种看待问题本质上的区别导致了虚伪无法顺利延续,客套话谁都会说,只有当着手开始解决问题的时候,真正的态度才初现端倪。

2.麦克&佩尼洛浦同样是家长,对于儿子的受伤害,其实佩尼洛浦是更看重一些的。

每一次都是佩尼洛浦“委婉”的提出,道歉或是谈谈,事故需要有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法,而正是这样一种隐形的咄咄逼人,激化了矛盾的发展。

与之相反的是麦克,他试图扮演的,是一个好好先生的角色,佩尼洛浦激化矛盾,麦克就用咖啡或威士忌来调和矛盾,这样一来一回,这对夫妻之间建立起来的统一战线很快就崩溃了。

这样的崩溃来的如此之快当然还有另外的原因,佩尼洛浦是个作家,她去过非洲,关心第三世界儿童的生存状况并且以此著作,她对文化和艺术情有独钟,在剧中她也表示过希望在儿子身上培养起相关的兴趣。

而麦克呢,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对于威士忌、雪茄和厕所门把手的种类能够津津乐道的他却报不出一个完整的画家的名字。

他们之间的矛盾其实是夫妻间最常见的矛盾,是现实和理想的不可调和,是文艺青年和普通青年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种鸿沟平时你可以忽略它,回避它,但当它存心要现身的时候,你绝对没可能幸免于难。

3.艾伦&南希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没错,那只总是不合时宜的嗡嗡直响的手机就是他两之间最致命的矛盾。

当然矛盾不在手机本身,而在于它所带表的东西——事业。

艾伦和南希,一个是律师,一个是投资顾问,这两个职业组成了一个看上去很高端的家庭。

事业或者家庭,好像是所有男人面临的巨大选择,但是片中的艾伦不需要选择,他明显更倾向于他那颠倒是非黑白的律师职业。

夫妻之间的疏离和家长对于孩子的漠不关心是显而易见的,更显而易见的是,虽然南希一直都在忍耐,但是她的确是受够了这样的丈夫,当然还有他的手机。

4.艾伦&麦克男人之间的关系和男女之间的关系一样诡异,艾伦和麦克之间的矛盾集中于两人的职业,很明显,艾伦看不起麦克那份捣鼓门把手的毫无创造力的职业,而麦克,对于艾伦那种自以为是的脾性相当的不满。

好笑的是,这样一种较量的关系,在好烟和好酒面前就被轻易的化解了,美酒当前,谁还会去在乎那微乎其微的身份差异呢。

当南希将艾伦的手机丢入水中的一刹那,麦克一跃而起,瞬间成为了艾伦的战友,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说只有男人懂得男人吧。

5.南希&佩尼洛浦南希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吐让人忍不住拍手叫绝,当混杂着佩尼洛浦引以为傲的点心的呕吐物浸透她那基本绝版的画册时,无异于是在佩尼洛浦脸上扇了二十个耳光又狠狠的踩了两脚。

呕吐,一个原始的动作,捅破了文明的窗户纸。

就是这样,佩尼洛浦让南希想吐,就如同她想拿佩尼所谓的人道主义精神擦屁股。

佩尼洛浦是这四个人中最有层次的的一个角色,她从冷静到克制到爆发到崩溃到最后的scream,在scream之后,居然还会想要去礼貌的给离开的Cowan夫妇开门送客。

她想做一个她理想中的文明人,但是还是克制不住的恶毒的称南希为bitch还嘲笑她的昵称。

其实想想看,大多数人都比较像佩尼洛浦,只不过让他们崩溃颤抖的那个契机没有出现,他们的一生也就顶着一个优雅的头衔过去了。

6.其他片中的诸多矛盾,比如仓鼠,比如男人和女人,比如孩子帮和告密者,它们单独出现的时候甚至不能称之为一个矛盾,但当这些矛盾糅合到一起时,则迅速滚成了一个没办法排解的大地雷。

任何的个体差异,任何观点上小小的不同,都能够成为攻击他人的利器,波兰斯基用精湛的镜头语言重现了何为“每一句呵呵的背后都有一个NMB”,作为旁观着的我们或许为此发笑,但当我们成为当事人的时候,是否就能给出更好的答卷呢?

最后,当大人们的难题以一个无解的方式暴露在眼前时,孩子们早就释尽前嫌重归于好了。

结果是,手机很好,仓鼠们很好,孩子们也很好,但是这个世界上有四个大人,他们都非常巧合的,度过了他们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天。

 8 ) 解决矛盾的办法

在这部遵从了三一律,极具话剧感的电影中观众一点也没觉得枯燥乏味,只是短短的一个下午,两男两女,两个家庭,一下子点出了种种问题,往深了说,政治、人性、西方的价值观,现代文明的认知水平;往潜了说,男人、女人、家庭、中年危机、婚姻矛盾。

对话中这些问题一一涉猎并且点到为止。

不得不说波兰斯基真是一个天才,就是在这话唠十足的话剧味电影中他仍然没有丢失幽默和笑点,对话的几个阶段,阶段中的小高潮,整个对话的大高潮都起伏有致,每个阶段的起承转合都拿捏的火候适中,永远保持观众的新鲜点。

  在四个人的激烈争执中,最主要凸显或者最能引起观众思考的,应该是西方人在对于文明和粗野这两个认知观念的怀疑和辩驳。

同时也是美国人价值观的碰撞,是杀戮还是和平,是英雄主义还是沉默主义。

  孩子本是这场争辩的导火索,孩子是传承未来的种子,而成人世界的价值取向在一个下午的争辩中已经初见端倪,文明是否是现实世界的一块遮羞布?

混沌和迷茫是个各抒己见的西方人该思考的问题,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思考这些的条件和时间,饱暖之后思的并不只止于淫欲。

中产阶级代表的是主流的话语权和价值观,四个成年人的对话向我们展开的就是美国中场阶级中对于这类问题的几种态度。

  理想主义的道德高度和现实主义的道德观永远是无法调和的。

而施暴者和受害者是永远不可能站在同一个平面上和谈的。

所谓的道德和文明可能只是现实暴力上虚掩的一张面具,而这块面具又是极易脱落的。

就如C先生说的,每个人的心中都一个杀戮之神。

杀戮是人的本性,而文明则成为了一种虚伪。

事实上,人人都希望成为一个施暴者,道德的高度永远只是在一个利益集团的相对范围内。

就如剧中被伤害的孩子家长在将自己摆到一个道德高度,认为自己是文明的象征者,因此,他们才会摆出郁金香,摆出馅饼伪造一个和平文明的和谈局面。

但是事实上呢?

他们永远有分歧,他们依旧存在着不满和怨气,他们更希望的其实并不是和谈,而是像最后penny做的那样把nancy的包扔掉,用暴力的方式解决心中的不满。

反过来,carren一家也并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愧疚之情,或许开始是有的,但是内心的深处依旧没有感到自己有什么问题,只是迫于“文明”的枷锁不得不道歉和谈。

而当这个四个人永远谈不拢的时候每个阶段的态度都开始暴露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酒精更是让心中的“杀戮之神”开始苏醒。

  nancy的温文尔雅,penny礼貌的极力克制都土崩瓦解,这两个女人的戏里,在对冲突的问题上她们字字玑珠,在对于男人和家庭的问题上她们一拍即合;反过来两位先生也是如此,在孩子的问题上他们剑拔弩张,在女人和家庭的问题上他们显露出无所谓,更希望谈谈威士忌或者抽根雪茄。

这反应的就是男人和女人在家庭问题中的态度以及男人和女人互相的看法。

  其中四个人对于社会的认知反映出美国人对政治的看法和几种存在的主流价值取向。

penny的理想主义道德观,penny丈夫的古典主义价值观,nancy的女性主义思维方式以及她丈夫的现世主义价值取向都充分的得到彰显。

在这一下午的几个小时中,在一个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中产阶级家中一切关于文明的假象都被渐渐扯下,我们看到的是不是就是我们自己的样子呢?

 9 ) 实在界的入侵与波兰斯基的嘲弄

从齐泽克的意义上讲,波兰斯基就是遭遇过“实在界的入侵”的人——无论是曼森家族杀人案还是其后的性侵事件——其坎坷起伏的人生轨迹正如一次次“创伤性回归”,破坏颠覆又浸入支撑着他的象征秩序与符号宇宙。

这是一部发生在室内空间的高密度电影。

所谓密度之高,就在于在这仅八十多分钟的时间里,电影内容充满了各种极具矛盾与张力符号性象征(且是以影片中的四位主要人物为象征载体的),同时在情节推进过程中,各个象征的势力阵营归属又几度发生转换甚至“洗牌”。

最终呈现出了极具辩证性的局面:一方面是错综复杂的符号网络;另一方面,其错综复杂就意味着其脆弱不堪。

首先从符号性象征来讲,在《杀戮》所呈现的西方中产阶级的背景之下,波兰斯基对四种符号性象征逐步予以展开并进行解构:首先,作为精英阶层代表的律师,实则是一刻也离不开手机的现代资本奴隶,在逐利的流动表层深处——也就是在价值层面上——却陷入了深深的虚无主义,毫无崇高与庄重可言;然后,律师的妻子,那位兼顾着事业与家庭的成熟女性,其表面四处周旋且对妥善解决问题满是诚意,然而其内心深处却从来没有正视过问题并尝试诚恳地认识对错,一而往之的只是虚伪的和谐面具,面具之下便是再也抑制掩盖不住的最不体面的肉体与精神龌龊;再者,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关心达尔富尔大屠杀的女作家,却惯常于站在道德制高点,以西方惯有的普遍主义思想道德性地、怀有优越感地去强迫他者,接受自己的“伪崇高”原则。

讽刺的是,如此关心遥远地方的人,却做不到对身边的人予以宽容,更做不到以此来约束自己;最后,女作家的老公,那个老是一幅乐呵呵模样的男商人,则代表了小市民们享乐主义的普遍姿态。

在自得其乐的同时又时刻不忘自己狭隘可怜的自尊心,其捍卫方式也是某种粗暴的抗拒与低陋的“幽默稀释”。

至于在这一斗争进程中,各个符号性象征进行了数次势力阵营的变换,乃至几度洗牌:从最开始的家庭符号秩序,演进到观念符号秩序,后变为性别符号秩序,最后完全破解掉。

我们目睹了象征势力不断离合、符号秩序不断重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便是:整个符号秩序倒塌了,象征界最后在那座房间中不复存在。

余下的全是实在界的“原质”,即“一小块的实在界”——两个男孩的打斗。

后续一切皆触发于这一原质之上。

这一切当然非常极具讽刺意义。

“杀戮”乃是一种彻底的破坏符号秩序、创伤象征宇宙中的符号性个体的实在界方式。

同时,“杀戮”也是波兰斯基对现代人类文明的道貌岸然的一次活生生的剥开。

最后,波兰斯基把希望投给了电影结尾:在公园里重归于好的两个小男孩,便是对成人世界的家长视角与社会符号予以最无情的嘲讽。

而对小男孩的拍摄始终使用远景,对成年父母的拍摄始终是中景,也通过这样的对比距离暗示并提醒着每一个观众:我们正在靠近哪一边。

(靠近被嘲讽的象征,远离作为原质的实在。

 10 ) 《杀戮》中的四个万能公式

艺术史人类学书堆子里出来的学者+五金店老板=女权主义的绝对优势冷漠的工作狂律师+妆容精致八面玲珑的投资人=孩子家务一手揽的怨妇这两对couple几乎能成为全世界所有婚姻不美满couple的原型。

西方文明史观+始于人类本能(暴力)行为=不可调和柯克西卡+呕吐物=最幽默的亵渎这两处冲突再次证明高雅艺术与文明难敌人类本能的摧枯拉朽波兰斯基真正用一个客厅讲了整个世界。

套用《失恋》里的台词,有些导演用巨资特效3D换你几十元电影票,有些导演用一个客厅四个演员真心告诉你电影世界的神奇绝妙。

我不评价谁更好,我只想说,更多选择更多欢笑。

《杀戮》短评

只可能发生在西方世界的故事。

8分钟前
  • 哔呣咣啵の哸啐
  • 还行

神仙、老虎、狗

9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a fancy blahblahblah

13分钟前
  • W'
  • 还行

就几句话 倒逼叨叨逼叨倒逼叨叨逼叨倒逼叨叨逼叨倒逼叨叨逼叨倒逼叨叨逼叨倒逼叨叨逼叨 真烦人

18分钟前
  • Rabbit.1080P+
  • 较差

过瘾

20分钟前
  • 宇宙塑胶魔怪
  • 推荐

竟瞎BB

24分钟前
  • V
  • 较差

不明白要表达的是什么,很混乱。

25分钟前
  • raul
  • 较差

一户一客厅,一个场景,2对夫妻,4位主演狂飙演技,黑色幽默本质,却依然有实质笑点。特别理解温丝莱特,胃不舒服后那顿狂喷。真真难受!结尾字幕后,仓鼠活得好好地;2个孩子一笑泯恩仇;和着这4位,白费劲儿了!

26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还行

文明,以及文明的虚伪;沟通,以及沟通的障碍。每个成年人心中都藏着一个God of Carnage,人的面子是多么的虚伪,一杯whiskey就会让人的野蛮本性完形毕现。Polanski真是个让人过瘾的混蛋,虽然似Woody Allen式的话痨,但是79分钟仍然一眨眼就过去了。

28分钟前
  • incognito
  • 力荐

。阵容很豪华,结局很讽刺。又一部局限在小空间里的话痨电影,四个主演狂飙演技。罗曼·波兰斯基 黑色幽默 喜剧

32分钟前
  • i.mzyf
  • 较差

我竟然看完了

33分钟前
  • GEEK
  • 较差

波兰斯基给我们上演的一出闹剧,即使在四个人的谈话中也出现了不同的立场,先是两个家庭的对立,然后是男性与女性的对立,接着受害者女性与施暴者男性联盟,最后竟然成了三个人围剿受害者女性。沟通这种东西真是一个笑话!(里面出现了培根的画册)。

35分钟前
  • Eco
  • 还行

最佳群戏往往意味着强烈的舞台剧感 小场景 重要道具 逐渐显露本性的角色 但冲突终究没有表现方式和视角相对局限的舞台剧激烈 两个转折在手机和呕吐上 一缓一急 结束时两个孩子的行为 显讽刺意味

40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每个人都有死穴,每段婚姻都是千疮百孔

43分钟前
  • 穆菀
  • 还行

中年危机+所谓‘文明人’的嬴弱不堪,四个NB演员+一个日常故事,很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不是波兰斯基的拿手类型,个人感觉很一般。

46分钟前
  • 乔大路
  • 还行

剧本非常不错,四个人物互相之间的矛盾也设计的很巧妙,可搬上荧幕略显不足,张力略欠点,更适合做舞台剧,四个人的演技真没的说!

47分钟前
  • Cappuccino
  • 还行

这针对观众群至少30岁以上

52分钟前
  • XU
  • 还行

演相声呢这是?

57分钟前
  • 普莉恩皮察雅
  • 较差

在T60火车上铺用PSV看完.太他妈好看了!不拍惊悚战争阴谋的波兰斯基拍出一部四个演员在一个场景里谈话却高潮叠起波澜起伏让人叹为观止的好片!由一开始的客气伪善到撕破脸后的发飚,加以喜剧元素,人物状态、关系的变化简直绝了!剧本的优秀是关键,四个老戏骨的精彩表演也功不可没!

60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可以看得出是一部好戏剧 但是完全没有拍成电影的必要 what comes from stage should be left on stage

1小时前
  • 大红苹果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