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椒麻堂会

椒麻堂会,A New Old Play

主演:易思成,陈浩宇,关南,邱志敏,薛旭春,顾桃,徐刚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法国语言:四川乐山话年份:2021

《椒麻堂会》剧照

椒麻堂会 剧照 NO.1椒麻堂会 剧照 NO.2椒麻堂会 剧照 NO.3椒麻堂会 剧照 NO.4椒麻堂会 剧照 NO.5椒麻堂会 剧照 NO.6椒麻堂会 剧照 NO.13椒麻堂会 剧照 NO.14椒麻堂会 剧照 NO.15椒麻堂会 剧照 NO.16椒麻堂会 剧照 NO.17椒麻堂会 剧照 NO.18椒麻堂会 剧照 NO.19椒麻堂会 剧照 NO.20

《椒麻堂会》长篇影评

 1 ) 记录一些导演访谈中的细节

昨天在多伦多木兰电影节看了《椒麻堂会》,影片结束之后还有三十五分钟的导演访谈视频。

其实看完三个小时的电影我已经憋尿憋得很辛苦了,但是对访谈内容很感兴趣,所以还是听完了全程,有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内容,记录一下。

创作过程《椒麻堂会》的主角丘福,原型是导演邱炯炯的祖父,乐山川剧团著名丑角邱福新。

邱炯炯一直想为祖父拍一部传记电影,但是一直觉得没准备好如何讲这个故事。

2017年,父亲邱志敏为纪念邱福新逝世30周年,写了一本传记,请邱炯炯来画插图。

传记共十五章,他画了十五幅插图。

画完觉得可以开始了,就写剧本,初稿一共十三万字。

影片全部是棚拍,在父亲一个朋友工厂的停车场四百平米的空间,所有的场景都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生造”出来的。

整个影片的呈现,也像一幅画卷一样徐徐展开,观众像看连环画一样,看完了丘福的人生故事素人演员演员很多是邱炯炯的亲戚和拍纪录片认识的朋友。

“麻儿”刘师长是邱炯炯的父亲饰演的,少年小丘福则是他的侄子饰演的。

男一号易思成,曾是云之南纪录片影像节的策展人。

女一号关南,也是云之南纪录片影像节的工作人员,她是主动请缨参演的,第一次剧本会上试读了一段,导演说,那就你了。

易思成是人类学PhD,一个很严肃的人,导演觉得他很能体现小丑荒凉的内核。

而小丑的其他面,其实在另外的角色上都有所体现,所以这其实是一部“群丑戏”。

虽然演员都是素人,但他们对导演的拍摄手法和理念大都十分熟悉和认可,所以只要在这四百平米马戏团一样的空间里“包个浆”就行了。

另外,负责搭建置景的工作组人员都在影片中出镜了,因为他们包浆包得最多,不管演什么都很和谐。

题外话:这个访谈的英文字幕不知道是谁翻译的,文字功底真好,非常信达雅。

没有记录原文,只记得一处说小丑又癫狂又悲伤,用词是"maniac and melancholy",对这个头韵(Alliteration)印象很深。

 2 ) 椒麻堂会观后——时代和人物的割裂

电影中的人物不应该成为时代的背景,人之于时代是微小的,但是时代是通过人折射到观影者视觉中的。

椒麻重视对于时代的刻画,抓跳蚤、戒烟瘾、古巴糖援助、吃婴儿、画饼充饥、补蛋白质、砌墙、推到重新砌等元素都可以追溯当年的记忆,这些元素电影表现出来却非常散乱,很难看到上一个镜头和下一个镜头之间的关联,几乎是跳跃式的,堆砌感十足,但这几乎花费了电影的大部分篇幅,像是在赶场一样。

不仅仅是观众很难被平滑代入,其中的角色在不同时代下也显得十分统一,比如老丘上一秒还是人民艺术家,下一秒是人们公敌,但是人物台词语气和此前一样,表情和此前一样,我们就看不到人物的精神变化,他如何看待这一切?

他戴上了高帽子,但这是时代压在他头上的,他依旧站着,彷佛时代的烙印仅仅刻在头上,并不影响他的内心。

同样,在女主人公身上也是,她一直展现出一种叛逆且乐观的心态,甚至遭遇老丘被打倒后,也是一样,面对看不懂的时代变化,她没有对未知的恐惧,没有对老丘的担忧,她甚至表现得和荧幕前的我们一样在静静的看待着这发生的一切。

当然,我作为一个四川人,了解这种天然的乐观淡然,但是作为人的内核依旧应该是相通的,人物在时代面前,其转变是有层次的,很遗憾,没能看到这种层次。

因而剧情显得十分单薄,毫无力量感,好似一颗十吨的铁球从高空急速坠落,但是落地的时候却轻如棉花,远不是预期的砸出一个大坑。

以下聊几个场景:开场交代麻儿心中对于戏剧团的梦想,两次用了镜子这种非真实画面展现大帅,可以看到在戏迷麻儿心中,大帅的将令也和戏剧中一样,但是镜头为何不从麻儿的主观视角出发?

而仅仅是我们看到麻儿在准备出发。

值得称赞的是在麻儿大老婆葬礼上,戏上老丘在唱,戏下麻儿在向投共转变,从这一桌的残根剩菜转到下一桌,这段是十分精彩的,精彩的不仅仅在台下,台上的老丘在唱的隋朝乱,虽然听不懂唱词,但是隋朝末有大量武将变节的故事,也暗示了台下的转变,二者形成了某种统一性。

在时代变天后,剧院也变成了人民剧院,这场无聊的演讲让老丘扯衣领显示有点呼吸困难,这里是暗示空气从此不再自由,梨园祖师爷招收和老丘告别,显示戏剧在这一刻暂时告别了,然后画面一转,老丘回想当年挨打的场景,当年挨打的时候可是坚定不变节的,但是这一刻,一切都变了。

在老丘收养女婴后,小黑有两次开窗,第一次看到了死神(小孩可以看到死神的传说),第二次死神消失了,说明女婴在老丘夫妻两个艰难又伟大的举动后获救了,奇怪的是窗口花盆里的鲜花,这一象征生命力的印象却在第一次也以完整的生命力展现,是否换成第一次看到死神的时候,盆里的花快已经快枯萎了,形成和女婴危在旦夕呼应好些?

最后,说说整体的感觉,群像太多,但是其人物也不鲜明,难以形成深刻印象,而最糟糕的是在时代面前,所有的人物遭受的命运几乎是相同的,很难看到在这个时代,代表不同背景的人物走向不同的道路,拥有着不同的悲剧。

我们知道时代巨轮下,都是沙粒,但是一颗沙粒和另一颗是不一样的,有的被风吹起来,有的被挤入了泥土深处,这或许是对导演和电影的苛求吧,听说导演是费里尼的粉丝,但是费里尼一开始的电影就在编剧上下足了功夫,剧情人物的链接十分紧密,人物的转变注重铺垫,十分润滑。

回顾本片,大部分问题应该都出在编剧身上,期待导演的后续作品,超越自己。

 3 ) 椒麻堂会

①极简的镜头语言和舞台设置表达了极为深邃的含义。

的确是有潜力冲击《霸王别姬》之后最好的华语电影。

但网上的版本字幕似乎都不太行,四川话又过于晦涩,严重降低了阅读理解能力,只能雾里看花看个大概。

②相较于《霸王别姬》宏大的故事性,本片更趋意识流,运用了大量舞台剧的布景与观众保持距离,让观众以类似陪审团的角色来回溯、感受和反思川剧名角邱福跨越整个近代史,起起伏伏的一生。

当然这又何止是邱福的一生?

③亮点很多,明喻暗喻借喻都很多,遇一些高级到不明觉厉,一时半会理解不了的点,还会有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笃定。

一个普通人经历大时代不见得是好事,时代的沙砾飞流直下,每个人都奋楫奈河中,随波逐流,分不清方向。

④可以想象这部影片是拿不到龙标的,但时代需要这样的影片,让孩子知道身为普通百姓的父辈祖辈,曾走过一段或无所适从或荒诞不经或苦中作乐或茫然无措或忍辱负重的路,这才能体会为什么要坚持人民至上。

 4 ) 时代一粒沙:评椒麻堂会

“新戏从来演旧事,周而复始话沧桑。

离合悲欢忘川渡,生死不外两茫茫。

”——《椒麻堂会》故事《椒麻堂会》的故事,初见感觉很像《霸王别姬》,但随着电影剧情的深入,我个人倒是想起了波兰斯基那部《钢琴家》。

由阿德里安布劳迪饰演的波兰犹太裔钢琴家,在德国闪击波兰后,随家人一路流离失所,从最初还能在占领区的酒馆里弹琴补贴家用,到最后只能在炮火摧毁的城区里觅食维生。

片名虽叫《钢琴家》,但钢琴曲并没有奏响几次;就和《椒麻堂会》里的丘福一样,虽然贵为川剧“大艺术家”,但全片中丘福并未唱过几段戏。

钢琴家和川剧名角一样,都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颠沛流离、命如草芥。

影片开头就是打扮独特的“牛头马面”来到人间,把命将休矣的丘福带上黄泉路,剧情也由此开始,回忆起丘福的一生和国家历史的大变迁。

其中一段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丘福与妻子去茅坑偷屎的段落,几乎是理解全片剧情的最佳注脚。

偷屎当然不是为了吃屎,是为了找出屎里的蛆,烤熟了吃还能补充蛋白。

除了这一端偷屎找蛆的段落外,片中丘福自己还说,国共内战时期,由国军刘师长支持的新又新剧团必然式微,缺了戏台的丘福染上大烟,天天抽个不停,活得像个蛆一样。

人物自比为蛆,其实是形容主角从未脱离底层的生活状态,更是在时代洪流下像蛆一样寄生、苟活。

年幼丧父,又被母亲抛下,丘福偷偷地在剧团生活,受尽霸凌;成为名角没几年,战争来临,改朝换代,丘福一家只得随着时代潮流“浑浑噩噩”地活着。

因此,丘福先是被当做“戒除鸦片”的典型对象,在全剧团人面前“示众”;十年W/G时期又被打成“文艺黑帮”,必须服从命令接受劳动改教。

历史无情,人生薄命。

就像文章开篇所引用的那段诗句一样,历史就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而个体的命运总是免不了离合悲欢,甚至在动荡的大历史面前,人的生与死可能都无足轻重。

美学在《椒麻堂会》的一场映后交流上,邱炯炯导演特别提及,电影中的美学灵感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祭坛画。

祭坛画全名为《根特祭坛画》,是由15世纪的凡·埃克兄弟创作的尼德兰绘画代表作,也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幅真正的油画作品。

根特祭坛画

图片取自椒麻堂会邱炯炯导演说,由于自己是画家,他的影片是通过一个风情长卷的感觉来展开,让观众感觉自己是在看画。

同时,邱炯炯还在映后交流中表示,由于《椒麻堂会》是有关戏曲人的作品,所以选择了特别贴合舞台的表现方式。

在观影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影片采用了舞台剧式的布景,大量的远景都采用“假”道具或背景画来呈现,甚至很多可以用实景拍摄的部分,也用舞台道具来替代。

远景的房屋为背景画或道具布景

近景的室内均为现实物品除了电影本身是有关戏曲的原因之外,导演选用舞台剧式布景的一个重要,和他想呈现的间离效果密不可分。

“我把握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沉浸到某一个个体里与它发生共情,而是希望通过一种间离,让大家达到一种观看的立体的效果,就是观众是可能会跳出来的,然后真正地意识到一个观看的存在。

”邱炯炯说。

强调观者的角色,让观众意识到自己在观看,而非共情体验。

私以为,这背后是导演想强调的一层隐喻:即超脱现实本身的戏剧感与真实悲情,就是对那段历史最好的诠释。

全片虽以真实历史为背景,但无一处呈现历史大事件的起因和影响,而当一团云雾升起,丘福和丘福的儿子都曾飞向天空,这些超现实的场景继续强化间离效果,提醒观者的观看属性;同时也在反复强调着那段历史的荒谬与可笑。

就像丘福的儿子升上天空,看到不同的两派青年剑拔弩张,他们不会去问派别形成的原因,只为了划分阵营、党同伐异。

在这里,故事的张力与美学浑然一体。

年代戏从第五代导演开始,拍那段动荡历史的电影并不少,但我认为,没有一部能超越《椒麻堂会》《活着》《蓝风筝》《霸王别姬》的故事都非常具有张力和冲突性,但《椒麻堂会》有一种来自底层的悲悯真实感,比如丘福和妻子去茅坑偷屎被发现,稽查人员认出丘福是名角,最终“丘艺术家”不得不用一场戏,换来一泡屎。

讽刺与苦痛尽在不言中。

不仅是故事,邱炯炯考究的、体系化的布景美学绝对技高一筹,这是第五代导演在相应作品中所不具备的。

最后的最后,导演在片中设置的小细节无处不在,比如那樽新又新剧团最开始祭拜的祖师爷像,在战乱中被迁走,又在新的政权上台后,被两位小鬼送去归西。

超现实的表现手法背后,新神赶走旧神,历史仍在继续。

 5 ) 看盗版的就不要纠结翻译问题了

5.5 更新!!!

VS官网预售地址:https://vinegarsyndrome.com/products/a-new-old-play(预售限量版限购2个/人)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1Hkm4xbNDG8GvJE_qHXJYQ3.9 更新!!!

香港可以冲!

日期是3.23、3.24和3.30!!!!

假装分割线在国内电影院看的翻译是完全没问题的,很流畅,作为非川渝地区的观众,我看得十分顺畅,朋友是四川人,她也觉得很地道,字幕也没什么问题。

盗版片源是来自美国某校的线上放映,这个片源只有英文字幕。

中文字幕是人工听/根据英文字幕翻译成中文的。

这本身就丢失掉了原片的一部分精华,而且没有官方授权。

所以如果想体验原汁原味的《椒麻堂会》的话,还是希望大家走进电影院支持国产独立电影。

我不知道听过这部电影以及想看这部电影的人为什么会选择看盗版。

因为没钱吗?

可以选择不看呀,看了还耽误你赚钱的时间。

因为热爱电影吗?

所以就选择盗版吗?

电影还在上映中,真的热爱就更应该支持正版。

因为只爱看盗版吗?

那希望您看的是免费盗版资源,而不是找盗版贩子买的资源。

要不然我可就瞧不起您了,看盗版还看收费的,跌不跌份儿啊。

我知道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人都会通过盗版资源来观看这部影片,但如果你因为翻译问题影响观影体验的话,这锅原片不背哈咱就是说,现实往往比电影还魔幻。

《椒麻堂会》演员明确表示拒绝盗版资源传播(可能这不能代表导演本人意愿,但是演员的态度是这样的)

啥都不说了

收费资源商之一

盗版资源二,这个微博表示片方到处封资源,暂无法确认是否真的是片方在封禁资源

扬言要举报的资源大V,宣称散播片源是想“让大家看看这个非主流思想的丑陋面目”我的语气可能不好,介意的,我很抱歉。

但我也不会删除。

因为这是我在看到以上这些言论的有感而发。

 6 ) 比较《椒麻堂会》与《霸王别姬》:可以但没必要

〇、写在前面《椒麻堂会》是独特的、罕见的、万里挑一的文艺片。

我毫不吝啬对这部电影视觉效果及舞美设计的喜爱、对邱炯炯导演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艺术功底的敬佩。

本篇影评将省略上述溢美之词,着重讨论《椒麻堂会》与《霸王别姬》看似千丝万缕实则风牛马不相及的关联。

笔者强烈反对将两部影片进行简单比较的行为。

换言之,能看懂两部影片的观众都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二者为数不多的关联只有:都基于同一段历史、都以戏剧为素材、都从个人的角度介入历史。

除此之外,两者是两条平行赛道上的产物。

用“新旧””互补“之词轻描淡写进行类比的行为是对两者都不负责的、过于基于表面的、堪比“卡梅隆比伍迪艾伦有灵气”的恼人叙述。

真正的喜爱是对优点的不吝赞美和对缺点的坦然承认——甚至在一部文艺片中缺乏人物塑造和波澜起伏的剧情可能并非缺点。

一、情节主旨《霸王别姬》是有着标准电影的起承转合的。

它着眼于个人创伤,用跌宕起伏的情节反复让“生、死、爱”的宏大主题像一团浓墨一样连续不断地在观众脑中绽放,并随着拥有极致美感的悲凉结局画上句号。

它是刺激的、不知收敛的、大开大合的。

抛开陈凯歌导演在电影中展现的拍摄手法,李碧华创作的剧本的可读性本身就是它的一大亮点。

而邱炯炯导演并非志在剧情。

《椒麻堂会》并非要叙述新颖的迥异的故事,它想讲述的正如它的英文译名A new old play一样:太阳底下无新事。

它在讲一个四川的普通人,讲一个丑角演员,在众所周知的历史的周而复始的作用下是如何生活的。

“讲一个大家都类似的故事,然后用轻盈的方式重新整合。

”此外应当清醒认识到的是《椒麻堂会》的文艺片属性。

邱导很反对宣传话语,画家出身的他坚持保持艺术的纯洁性。

在《深焦》对谈中,他坦然表示他最为看重的就是艺术语言,自己完全没有试图将其树立到某种思想层面上的高度。

“这不是艺术作品能去承载和完成的事情。

一旦把它和思想联系起来,很容易被联想成宣传片。

” 甚至在笔者心目中,这部电影所带有的纪念意味更重。

“像幽默的爷爷给你讲了他小时候的故事,半真半假,带着他的记忆美化。

”再加之剧组的大部分人手都是剧团里的长辈,拍摄过程看起来更像是其乐融融的大家族重聚。

在此背景下,把一个着眼于鲜有人涉足的川剧背景的、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故事记录下来本身就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之事,哪怕它的剧情如流水,也是在记忆中平缓流淌的河。

二、人物塑造《霸王别姬》诚然也是在谈论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个体,但不能忽略的是它作为剧情片突出的人物塑造。

从“不疯魔不成活”的极度理想主义的程蝶衣、到有情有义敢爱敢恨的菊仙、到从意气风发的“真霸王”到向世俗低头的段小楼,到每个人少年和成年的性格变化,一直并不太注重人物形象塑造的陈凯歌在这部电影中展现了创作历史的变法。

他们的性格过于鲜明、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可以说是时代的映像,但很难说是时代中寻常人的缩影。

不同的是,邱导在访谈中多次提及”庸常个体“的表述。

可以说对比霸王别姬,他塑造的小人物简直是庸碌而毫无特色的。

甚至作为一部群丑片,在整部电影中横向比较,也很难感受到邱福身上的丑角特点和其他人物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在导演的叙述里,“邱福是小丑的悲剧内核,其他人是小丑的其他面向。

” 换言之,每一个配角身上的小丑性格都是在不断地为主角的性格作补充,从而浑然一体地服从于这部电影的七寸:丑角精神。

导演不仅想展现他们在四川人和丑角演员双重基底下的、面对时代洪流的苦中作乐的、混不吝的洒脱感,更想展示出这一表面的诙谐与丑角演员在台下的苍白无力感交织的小丑内核——正如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一样,小丑的内核也是苍凉的。

两种相反且对等的、一内一外的性格表现会使得主角性格杂糅、缺乏张力和鲜明特点。

但这就是文艺片中时代下的普通人,他们不必个性鲜明。

三、导演态度在《深焦》播客与邱炯炯导演的对谈中,主持人与邱导用“值得谅解”来点评将《霸王别姬》与《椒麻堂会》相提并论的做法。

但主持人尖锐评论道,“只要你是一个有经验的观众——甚至不用是创作者,不是不打比方就活不了的人,你会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东西。

”在影片的叙事方面,邱炯炯导演也直言,他希望能通过“间离效果”,让观众不只是沉浸在个体里共情,而是可以从情绪中抽离出来、以旁观者的视角、感受到旁观这一体验的存在。

这也是与霸王别姬这种具有极强情感共鸣的影片截然不同的处理手法,不是简单的一句“霸王别姬旧了”就可以定义的。

抛开影片本身,两位导演经验形成的年份不同,也是导致他们对人物和时代的理解不同的原因之一。

陈凯歌是一个经历了动荡年代的人,他更倾向于作为一个目击者来直视那个时代;而邱炯炯作为一个倾听者,他选择用旁观的视角展示那个出现在他的父辈和祖辈身上的时代。

“陈凯歌是经历了洪水的人,而邱炯炯给我们展现的是洪水退去后墙角干涸的影子。

”(附上本文大部分讨论基于的访谈链接:深焦 Deepfocus Radio:从《椒麻堂会》到《椒麻神游记》,邱炯炯和他的椒麻宇宙很好的播客,推荐关注。

也推荐在北京的朋友们去798支持邱导的画展,一直到今年7月底~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2cbd8fd3aa76bb8bc39e74e?s=eyJ1IjogIjYxYTg5MjU1ZTBmNWU3MjNiYjMwYTgxNCJ9

 7 ) 漂

在老丘最后去往孟婆处的船上,他对晕船的同行说,你哟,一看就没跑过摊。

说书唱戏原本就是个看人吃饭的活计。

有人捧了是老板,没有捧就是下九流。

而时逢乱世,老丘们是四处漂泊惯了的,习惯了坐船,因为身在江湖。

漂其实是本片的主题,漂泊的漂,飘零的飘,所以在导演的意向中,既有长绸为海的漂泊度日,也有突然飞升的四处飘零。

丘福少年孤儿,一无所成之时尚且可以在剧社混饭度日,而长大成人,成名成角儿后却只能四处游荡,居无定所。

个人命运自然被大背景所左右,但最为无可奈何的是其必然性,也就是你好与不好,其实与你自己无关,而在于你所处的时代,而时代的车轮只要前进必然会撵过一些什么,而不出意外的,我们必在其中。

你会发现时代向好或向坏没什么不同,都是与你渐行渐远。

你想要跟上必然需要放弃些什么,遵从些什么。

但无论是什么都不再是你,而既然已不再是你,也就无所谓好坏之分了。

“阿桂,你是哪个的娃啊?

”“你勒的嘛”“咋个证明?

”“我父阆中归了天……”阿桂的出场不多,但仅此一处就成为意难平。

好娃,天赐的。

桐花凤是本片最出彩的角色——很难想象关南之前几乎没演过戏。

有了桐花凤之后,丘福才定了下来。

救婴返亲一场形神俱佳,淡中有浓,令人不忍。

而后三人对坐吃饭,可以说是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最为暖人心的一幕了。

 8 ) “我父阆中归了天”

椒麻堂会如梦似幻的舞台化间离观影体验用川剧小丑(导演祖父)的荒诞喜剧一生消解了宏大叙事的苍凉和严肃历朝阀国共三代 横跨阴阳二界随波逐流身不由己的命运里在各路丑角神仙插科打诨的对抗中彰显了小人物尊严最动人的是川剧戏班里鲜活悠闲市井氛围的再现与对川剧的刻板叙事无关的刻在基因里的热辣与清澈同充满呼吸感演员的自由表演和横移画卷般的人物群像志一并将站稳的尊严端到眼前这是与北方苍凉质朴截然不同的气质

与霸王别姬并不相似的是面对时代悲剧没有沉沦男主面对新时代靡靡宣讲师言萦绕神游天外女主面对批斗丈夫的任务戏台上假戏真演大方抱怨一路耍到阴间这贯穿家族三代的悲喜剧宿命轮回式的弑父成长当那些悲剧成为模糊的背景版祖父归天 女儿惨死 叛父革命痛苦叙事都被悉数跳过化解在“我父阆中归了天”的调侃中如同这片土地不断轮换弑父的命运在经历死-生轮回中 也算保有希望这是属于不自由环境下(指经费)的自由电影独立制片带来自由个体化的表达舞台化间离带来自由进出的观影关系演员的高自由度的表演余韵无穷面对斯坦尼斯拉夫大师众人依旧可以蹲在茅房自如探讨我们又何以在对知识作怎样故作高深的诠释姿态呢

 9 ) Film Comment评《椒麻堂会》:The World’s a Stage

(本文发表于“独放”公众号)作者:Lawrence GarciaLawrence Garcia是一名自由职业影评人,目前正在约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译者:Pincent时长近3个小时的《椒麻堂会》(A New Old Play)的开场设定于上世纪20年代,影片通过一个川剧团的首席丑角丘福(易思成饰)的命运变迁,追溯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历史。

因而作为邱炯炯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时代的巨大断层,影片的叙事跨越了“大跃进”和“十年浩劫”等时代标志,电影中的人物见证了许多新事物轰轰烈烈地宣告出现。

然而这部电影同样也是一个关于延续性的故事,探索了我们与文化传统和习俗的关系,特别是从艺术的角度。

正如影片中的一个标题卡所提示的那样,“新戏从来话旧事”。

那么一方面,《椒麻堂会》是对艺术家的历史角色的一次肖像,受制于物质存在的各种偶然性;另一方面,这又是一部讲述那些超越个体局限的古老传说的电影——那些尽管有人一直在尝试根除但似乎永远不会消失的故事,那些在叙述中生动再现并重新创造的故事。

然而,当影片开始时,这位艺术家就已经死了。

电影首先呈现给观众的是他在一个迷雾笼罩的村庄里游荡,年老的丘福遇到了两个奇怪的人物,他最终认出他们是牛头和马面这两个中国民间传说中负责将人们带入阴间的神灵,他们受阎王爷之邀,护送丘福到鬼城酆都,那里是亡魂转世投胎的地方。

丘福别无选择,只能跟随他们。

从这里开始,《椒麻堂会》的叙事主要在这个阴间的部分和丘福的前世场景之间交替进行。

其生前的部分从他7岁就进入了四川“新又新剧团”学校开始讲起(他在这个年龄段由陈浩宇饰演),虽然他一开始他是个讨厌鬼,但他很快就成了剧团的明星演员,也很受剧团的创始人麻儿(邱志敏饰)喜欢,麻儿是个军人,也是个狂热的戏迷。

宽泛地讲,2021年洛迦诺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得主《椒麻堂会》可能会让人想起贾樟柯的《站台》(Platform, 2000),该片同样从一个小剧团的角度描绘了宽广的中国历史。

但就风格而言,邱炯炯完全摒弃了贾樟柯的现实主义美学倾向,转而选择了川剧的视觉语言。

影片在精致的戏剧场景中展开,以正面构图与充满运动的平面构图为特点。

例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士兵抬着伤员的情节在如同立体模型的舞台上上演,人物都成了剪影;当新又新剧团在经受战乱后暂时逃往台湾时,他们的旅程是通过一艘船在蓝色织物的波浪上摇曳的动作来展现的,即使是阴间的场景也呈现了与阳间部分同样饶有趣味的形式技巧。

因此,邱炯炯采用了创造性再现历史的方式,其魅力不在于详尽描绘,而在于使用选择性的细节,依赖于观众想象投射的能力。

在其史诗般的篇幅里,《椒麻堂会》包含了一些川剧舞台之外的艺术和文化发展的关键形式。

在一次为鸦片成瘾的演员举办的讲座中,有人展示关于鸦片危害的幻灯片,其间接地指向了早期电影的“拉洋片儿”(一种中国民间文娱活动,在装有凸透镜的木箱中挂着各种画片,表演者一边说唱画片的内容,一边拉动画片,观众从透镜中看到放大的画片);在一个褐色调的视点镜头里,摄影机无声地平移摇过一个院子,让人想到了无声电影时代的在美学上的限制;影片中还出现了一份详细介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种系统性训练演员的方式,由俄罗斯剧作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i]在20世纪上半叶提出,他的方式强调了他所谓的“体验艺术”)的地下读物,指向了与川剧传统相去甚远的表演技巧。

即使在丘福和他的剧团伙伴们面对执政党的审查压力和反革命活动的指控时——更不用说当时普遍的饥荒和个体遭遇的悲剧——我们也目睹了他们正面对着他们的艺术在日益过时和衰败的问题。

“现在我已经死了,我才知道大幕落下的时候戏还没有唱完。

”当他们快到酆都的时候丘福对他的一个阴间同伴说道。

这句台词不仅肯定了来世,也强调了《椒麻堂会》的核心张力,即这样一种观点:社会中所有的变化,无论是革命的还是反动的,最终都是过去某种程度上的延续。

(我们不仅在影片的各种风格形式中看到这一点,在影片最后围绕着丘福儿子的代际冲突叙事中也看到这一点。

)在影片结尾的部分,唯一存有悬念的问题是丘福是否会喝下孟婆汤,这将抹去他的前世记忆,为他转世投胎做准备。

换句话说,他最后对抗的不是死亡,而是遗忘——这是每个演员都面对着的巨大恐惧,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远存在的威胁。

言下之意,只有当所有人都遗忘了台词时,一出戏才真正结束。

在一个满是想让我们忘记过去而只关心他们对未来的愿景的人的世界里,《椒麻堂会》证明了严肃艺术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我们记住过去。

原文:https://www.filmcomment.com/blog/the-worlds-a-stage-a-new-old-play-qiu-jiongjiong-review/

 10 ) 20240921 椒麻堂会

如梦之梦。

这是高度形式化的电影,定格动画的置景,戏剧式的构图和调度,在形式上和《布达佩斯大饭店》有相似之处,不过又是一种新的东西,一种中式的荒诞、迷幻和讽喻。

影片叙述了一个人从民国到新中国所经历的各种事件,特别是不同时期的苦难,但以一种僵硬的、戏剧化的、荒诞的叙事手法来表现苦难,消解了其沉重和苦涩,却反而使其给观众的印象更为深刻。

不同时期的各种事物总有荒唐的合理性在,新旧交替之间,我们总拿新的坏处与旧的好处比较,以此怀古伤今,或是拿新的好处与旧的坏处比较,以此否定历史,或者将新旧都混为一谈,则因而陷入了循环的漩涡。

这部影片我想并非在批判什么,也并非在怀念什么,只是在呈现一种事实、一些历史、一段故事,“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爱比克泰德),我们的一生或许和主角的一生一样,都是一出戏剧、一场幻梦、一瞬朝露。

这是一部值得看的好电影,特别是在电影院看更能提升观影体验,可是我的积淀太少,不知该如何解析,或者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独特的,或许这根本就是一场梦,一场醒来后不知为何而流泪的梦。

《椒麻堂会》短评

有点像阿尔伯特塞拉,但是台词太“细糠”,剧情又勾勒得偏猎奇向

8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戏剧电影,审美还不错,剧情是真无聊

13分钟前
  • 十文
  • 很差

片方真的好高贵 不让别人看美国大学放映可以别卖版权给美国发行

16分钟前
  • kintsugi
  • 很差

装置美术拿个摄影机拍一下就是电影了吗?舞台剧用平移运镜录下来就是电影了吗?扁平化的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少见就是高级了吗?为什么少见是有原因的想过吗?符号化就深刻了吗?流水账叙事就宏大了吗?……为了送电影节而存在的自嗨式作品,形式只是噱头,装杯而已。一切都无关电影,居然还能被不少人奉为年度最佳……审美饥荒

18分钟前
  • 自由无用卡
  • 很差

绝对五星,名副其实的华语年度最佳!荒诞的艺术,光怪陆离的社会变迁,《霸王别姬》的隔空对唱,模糊舞台和荧幕的扑面而来的丁达尔效应,极具个人色彩和地方特色的空灵的戏梦版的表达,文革时期向右野蛮生长的水泥砖墙,屎里找蛆的桥段。细节和记忆点很多,非常大胆,导演也极具野心。在釜山电影节看的,179分钟,中途走了几个韩国人,亮灯后也有几个韩国人昏睡在座位上,只有我和个位数的同胞在诺大的影厅里鼓掌到人潮散去

21分钟前
  • 【已被注销】
  • 力荐

类型片

24分钟前
  • 铜tt
  • 较差

三个钟头过去了,旧时代也就过去了;年轻导演青胜蓝,中国电影新又新噻。

28分钟前
  • DR邬梦雨
  • 推荐

新戏从来演旧事周而复始话沧桑离合悲欢忘川渡生死不外两茫茫里面这几句印象深刻。

30分钟前
  • 月亮出來了
  • 推荐

形式是新的(也有为了省钱之嫌),但内容是温和不批判的,揪心的历史看得不是太揪心。“极苦的事,过几天笑着说”?

35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无聊

37分钟前
  • Logic
  • 很差

确实是当代的“梅里爱”,但谁要现在看三个小时的梅里爱啊

40分钟前
  • 崔酥饼
  • 较差

#LuciDallaCina2022 毫无发展且裹足不前的电影。

43分钟前
  • 衔蝉
  • 较差

不伦不类。不错的剧本被拍摄拖累了,这不是什么“创新”“实验”,而是美学上的复古和“大跃退”。

46分钟前
  • 小侠
  • 较差

看完这部影片会短暂失语,兴奋与惆怅同时涌现,你固有的审美秩序似乎变得失灵。只想说,我想再看一遍。

49分钟前
  • zhuangdande
  • 力荐

为什么要逼自己看原本就知道没兴趣的电影…

51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较差

恍如川味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但其浓烈的东方元素与地域特色,更显独树一帜、不拘一格。它用舞台布景、装置艺术和演员的走位、镜头的调度讲完了所有的大背景、大历史、大冲突的东西,这种讲述却建立在冥间回忆录上,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折射。你说它是舞台剧吧,他实实在在是电影,你说他它是电影,它的道具和场景布置又那么像舞台。

53分钟前
  • 石头
  • 力荐

节奏太慢了,剧情也很平淡了没啥引子看着有些枯燥

58分钟前
  • MaidPunk
  • 较差

看睡着了。就以目前这个文本,撑起三个小时的片长还是太勉强了。全片用的是舞台剧形式,画面好像经过了脱色处理,有些阴郁、飘忽的气质(符合开场的森罗鬼话设计),有传统话本标题的间幕设计,本片美术就是舞台美术,吃菌子的场景已经是全片最具创意的发挥了,但这个转场本身设计的并不好。主角在各年龄段都是红鼻子,有助于观众辨认。剧情是在死后的男主叙述中,展开他经历抗日、内战、批斗的绵长一生。剧本比较差,死后男主的叙述跟回忆的主干没深度勾连,每个段落的视角不够稳定——那位拥有剧团的师长几乎有喧宾夺主之势,可他的经历跟性格依旧呈现的糊涂,囿于舞台剧的形式限制了对角色内心的呈现,关于六七十年代的描述也没什么突破性。总的来说,拍纪录片和有川剧出身的邱炯炯,只是以个人的家族记忆为导向,几乎胡乱堆砌素材凑成了一部剧情片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都说好,但我看不懂看不下去看睡着了………………………………

1小时前
  • Lee_刁
  • 较差

话剧还是别改成电影了,又臭又长

1小时前
  • 何欧点益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