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迈耶的痴梦
La folie Almayer,阿尔迈耶的愚蠢
导演:香特尔·阿克曼
主演:斯坦尼斯拉斯·莫哈,马克·巴贝,Aurora Marion,Zac Andrianasolo,Sakhna Oum,Solida Chan,Sun Yucheng,Bunthang Khim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1
简介:《奥迈耶的痴梦》改编自约瑟夫·康拉德1895年发表的处女作小说,影片在马来西亚取景拍摄,被《电影手册》评为2011年法国今年最受期待的新片之一。该片讲述了一位荷兰富商在马来西亚寻找黄金的故事。详细 >
被法语系逼着看的,上星期看完觉得世界上应该没有比那更难看的电影了,这就是了。。卧槽什么鬼!!!那女主角到底受了什么苦也不演,浪费时间一等一的,结局到底是怎么回事!法国这些导演脑子里都是屎。。。
是男人和西方人的痴梦
很长,观看的时候一度闭上了眼睛,在半梦半醒的状态里睡过去了。被种草了康拉德的小说,接着补一补。
#7.5/10.0# 剧情其实并不复杂,但导演用很长的篇幅去雕琢人物的内心情感。懦弱的父亲总在幻想着金矿,却又从不凭自己的力量去实现梦想,所以只能裹紧自己那“白人”身份来寻求一些卑微的自我价值,把自私包装成对女儿的爱。混血女儿在白人寄宿学校中受到排挤,回到家中面对的又是父权,于是她跟着戴恩私奔。她的身份认同非常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在那段她和戴恩在森里的对谈直接体现,长期在这种矛盾中生活的她才会对一切都已无所谓。母亲在这个家庭里是沉默的存在,比起妻子和母亲,她觉得自己更像是奴隶,只能以自己薄弱的力量帮助女儿逃离这个牢笼。这个家庭的构成非常特殊,有很强的拉扯。很喜欢热带雨林里潺潺的水声,和夜晚的虫鸣。
身处环境闭塞、无行动力却欲火中烧,自以为可以征服自然征服全世界,但只长了张嘴,一个句子重复念800遍也不会显化,仍在肖邦德彪西陷阱里……的一个「男的」——必然会觉得太阳都是冷的,突出一个活该吧。。。家门口剧院给观影体验加分,开头唱歌片段很勾人,快要把我和放映机的丁达尔一同拽进幕布里了。
像幽灵般自主的摄像机
是一款永远被动等待的废物 也是一款着实美味的落魄脆弱瘦削白男
补标
5.0 开头犹如附了魔,殖民者的占有狂热逐渐侵蚀自身,梦魇经由夏水潜入精神领域。但中段发生不必要的情绪外溢,把潮湿的外部意境暴晒得无比干涸,最后一镜只能是低配版杨贵媚。
告别一个丧失了行动力的阿基尔,逃离濒临疯狂和腐坏的白种文明
香特尔•阿克曼的这部讨论种族问题和个人野心的家庭剧尽管移除了康拉德原著的许多细节,但其对男主角直接同情的回避仍令作品具备复杂性,甚至不断调动观众的视角与感知,并强迫其与无台词的角色产生认同。丛林与水域作为影片的绝大部分场景也与摄影机的缓慢凝视相吻合,并为强烈的光影对比创造条件。
叙事主体太有问题啦,谁的故事也没有讲清楚,人物一个都不立体。不过倒是看到很多中国月光族白人的影子,一边享受特权一边意淫自己遥远的故乡,穷得要死还要装哈哈哈哈
开头懵懵懂懂,结尾戛然而止;一个一颓到底的父亲和一个面无表情的女儿。三代人的悲哀。大概基于文学作品改编,所以恰如散场时和春春聊天,这已经算阿克曼叙事性很强的作品了。“你的(父)爱从来都只停留在口头,没有行动。”不太明白的是戴恩怎么又活过来了以及为什么他们家仆人(应该是吧)要杀他?哪那么大深仇大恨啊!但总体的调子我还算喜欢,文学性很强,搭配那种东南亚湿热的雨天海边氛围,值得为此转赠了今晚《宝岛一村》的票。殖民地属性、直男父爱,看似和女性主义关系不大但时时似又都在诉说。这片子不止法语英语吧,当地马来语也有,角色们还都会说能听,真厉害。香特尔·阿克曼作品回顾。她的作品风格真是多变,我想得去看看普鲁斯特了。内嵌中字。资料馆1号厅,五六成满。今日二连之二。今晚空调正常,户外还有些闷热,好很多了。
来自Akerman的后殖民叙事,每一帧都充满暴力和冷冽的痛感,会想起阿彼察邦的影像,从潮湿浑浊的河水到清澈明亮的大海,不变的永远是沉重和悲伤的现实生活,一瞬间仿佛又回到了达内的影像里,全程压抑的情感在最后一幕倾泻而下,女孩诉说自己的饥饿,对生活彻底绝望,本质和父亲病态的控制欲和爱一脉相承,男演员在阳光下微微颤抖的头,最震撼的细节是他在彻底失去和女儿的连接以后,一个人痛苦到极点是没有眼泪的,于是只剩下流鼻涕的镜头,“太阳好冷”不但是一句文学化的台词,更是赤裸裸的具体呈现。
2022.9.25
痴梦有三:黄金、欧洲与掌控。在湿漉漉的河岸上,酒、唱片和白肤是主人的象征。nina的命运在夹缝里左右摇摆,她很高大,选择果敢,神情冷淡。父亲奥迈耶懦弱自大脆弱,在父权面前,nina不过是从一个父逃向另一个父,最终折戟于父的影子杀手。以拯救的名义来禁锢你。
四刷,资料馆,23.8.12。
阿克曼14 / 3.5
一种没落,某支挽歌,阿克曼作品里很“跳”的一部。
镜头语言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