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些评论,有些部分契合心意,有些则未必如我看后所想。
这部电影是我看的韦斯安德森的第五部电影了,因为时间有先后,体会各不同。
这一部穿越大吉岭,我感觉让我联想和思考的方面比较多。
也许是我对家庭关系比较关注,因而感受多一些。
我觉得这是一部人的关系的电影。
三兄弟的关系,和父母的关系,和其他人的关系。
电影其实并不很“完整”,很多背景没交代。
比如老大有钱,老二穷,老三应该经济好一点,老大个性有点强势自负,老二有点软弱犹豫,老三有点放荡颓废,他们的父母不是离异就是分居多年,关系不好,各自寻求自我人生。
父亲开着保时捷老爷车,用LV行李箱,老派富足,可以想象一个这样的老派有钱保守的美国白人男性养大三个孩子的后果,也就是三个孩子的问题。
老大事业成功,鞋子三千刀,腰带六千刀,安排了这次印度心灵之旅,全程付费。
两兄弟其实是来蹭老大的旅行。
老大的强势自私体现在控制欲上,对自己雇佣的助理苛刻,控制弟弟的自由。
但心灵之旅只是幌子,老大耿耿于怀母亲的长期远离甚至不出现丈夫的葬礼,可见父母的隔阂之深。
这次旅行暗地里是想见母亲,并破解心中的难以解脱情结。
本就隔阂不少的三兄弟个性冲突,难以调和,火车上闹出不少事,终于被赶下火车。
这是第一段。
转折是三人救落水的孩子,也是三兄弟,其中一个死了。
这次拯救他人的行动也救了他们,他们第一次有了如此高度的默契。
在印度人的无声关爱中,他们感受到了善良和感恩的回报,内心得到了净化。
参加了死去孩子的葬礼,看到人们庄严的悲伤和哀悼,想起来他们在父亲葬礼上的表现,心灵受到触动。
在参加父亲葬礼的路上,他们的表现简直不为人子,争抢父亲的汽车和皮箱,一心关注母亲而完全忘记了父亲葬礼。
电影里有一个重要的未出现的主角,就是他们死掉的父亲。
他们三兄弟和母亲都受到父亲的影响,可能是负面影响。
三兄弟一上车各自喝药,嗑药美国人,不就是常常出现的生病的现代人典型吗?
老二恐惧于即将降生的孩子,想要离婚,摆脱父亲的责任。
老三是写小说的文艺阴郁男,一直查看前女友的留言,希望复合,但却在火车上放纵。
精神有问题的三兄弟或许可以各自代表一种现代人精神疾病。
虽然他们努力嗑药,并试图在宗教灵修之中找到解决方法,但他们前期失败了。
他们不尊重人,也缺乏爱的能力,自私冷漠、贪图享乐、追逐利益、恐惧承担责任,让他们难以真正和他人建立美好的关系,孤独冰冷侵蚀他们的生命健康,陷入病态。
也许他们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母亲无法忍受这种病态生活,远走他乡,寻求心灵幸福。
他们的母亲似乎找到了。
三兄弟中一开始只有老大很固执地要见母亲,老二老三并没这想法,是被诱骗而来。
但他们都倾向于,母亲并没有想见他们。
因为多年来,他们母子不见面不联系。
虽然内心深处,他们渴望母爱,但得不到回应。
老大开车撞上墙,把自己搞得伤痕累累,可能是精神崩溃的原因。
他来寻找母亲,是寻求解救自己。
三兄弟经历了印度小孩的葬礼,建立起理解,在登机离开印度的前一刻,他们一致决定满足自己的渴望,违背母亲的意愿,去见母亲。
在修道院,他们见到了母亲,但纠结于得到答案,场面并不很开心。
母亲告诉他们不要用语言而用其他来沟通,告诉他们不要抱怨他人,抛弃过去的负担,重新开始今后的生活。
第二天,母亲离开了。
三兄弟有些失落,但得到启示,登上山顶最终虔诚地完成了那个一直未完成的仪式。
为了赶上火车,他们丢掉了父亲的箱子,抛掉过去的负累,轻松上路,回到各自的生活中。
这就是整个故事。
一次心灵之旅,也许宗教氛围浓厚的地方,确实更有精神上的神圣感之类的。
对于缺乏敬畏的现代人,宗教可以提供某些美好道德和价值的补充,是一剂药品。
但在根本上,人类的疾病需要自己去领悟去行动去解救。
这是一部给人颇多想象空间的电影。
就这样吧。
看了一圈影评,没有发现特别满意的答案,索性还是自己总结一下吧。
1. 为什么是大吉岭,而不是其他任何一个有东方特色的地区?
因为大吉岭最合适。
在这部处处都藏隐喻的电影里,导演选择大吉岭也是有原因的。
稍微看一眼大吉岭的历史的就能知道:大吉岭产红茶,而且是和中国祁门红茶、锡兰乌瓦红茶并称的世界三大高香红茶,有“茶中的香槟”之称,汤色橙黄,芳香馥郁,一如这部电影青黄的主色调,浓郁靓丽,而其中生活的苦涩一如茶的苦之底味一般。
另外,“大吉岭”这个名称是由两个藏语词dorje(霹雳)和ling(地方)合并而成,意译为“金刚之洲”,宗教的形式感呼之而出,金刚怒目,却心怀善意,不就是寓指这三个兄弟的关系吗?
从一开始互不信任,甚至排斥敌视,争吵干架,到后来因为一次奋不顾身的拯救落水的孩子,心中的善念被激发,说是拯救被人,其实也是拯救了自己。
历史上大吉岭还经历过一次分离主义运动。
1980年代,它和附近的噶伦堡要求单独成立廓尔喀邦的主要中心,后来因为成立自治的山地委员会,这种分离倾向才逐渐降温。
这和三兄弟一年来分离没说过一句话,后因为这次旅行而重新连系在一起,形成了暗合。
再加上1999年,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遗产,历史和风光都足够知名足够迷人,作为一部公路片,要拍这样一部片子,除了大吉岭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2. 三兄弟的关系,为什么他们长得一点都不像?
因为他们很可能是收养的。
这个从片尾他们见到母亲时应该就能推断出。
母亲在印度传播基督教,传教的教堂似乎还收养了很多孩子。
三兄弟也很可能就是当年他们父母从教堂领养的孩子。
后来母亲继续去其他地方传教帮助其他孩子,父亲则成为家中联系兄弟情感的唯一核心。
忽然父亲遭车祸被撞死了,母亲又不到场,原本就没血缘关系的三兄弟也就因此关系崩裂,再无联系,直到老大提出这次心灵之旅。
3.片中三兄弟,分别是如何获得心灵救赎的?
这场旅行被三兄弟定义为心灵之旅,目的地是母亲传教的地方。
那片中具体哪些细节可能让他们获得了心灵救赎呢?
先说老二吧,一脸苦相的AB这次倒是演了一个剧中最有喜感的角色。
从第一次追上火车,架起老花眼镜看了没追上火车的Bill Murray一眼,就有一种冷冷的微刺的喜感。
特么原以为老戏骨Bill Murray至少会是一个有不少台词的配角,结果因为没赶上火车就没他什么事了,这像什么话!
说起来当年父亲车祸时,是AB首先赶到了现场,抱着倒在血泊中的父亲,没听清遗言,结果迷失了自己。
在这次旅行中,三兄弟分头救落水的三个孩子,却只有AB没有救活他的那一个,即便他拼尽全力满身鲜血,自己也受了不小的伤。
这让AB自责到几近奔溃,在第一次离开村庄时忍不住向小男孩倾诉,说自己没有不尽心救那孩子,被水冲下去时有一刻失手了,之后一直抱着他。
男孩理解了他的话,回去告诉了家人,大人们才从悲伤中醒来,邀请三兄弟也参加葬礼。
也因此,AB觉得自己获得了原谅,连同父亲死的那一次,因为这两次其实都是意外。
AB的心结,在于当年目睹了父亲惨死,又因为自己执意要提车而差点赶不上父亲的葬礼,没有好好的告别。
再来说老三。
他刚和女友分手,却不断去偷听女友的电话留言。
从火车上一段艳遇来看,他们分手的原因应该是女友出轨了,男方还恋恋不舍,于是报复性的也出轨乱搞。
而他获得心灵的安慰,应该是在他们被赶下火车时,那个漂亮的印度女乘务员为他落泪吧。
似乎自己也没有那么糟,还有人为自己流泪。
虽然那原本不过是一次逢场作戏。
最后说老大,他的纠结恐怕就在于自己的责任感。
在一次骑行中,老大差点像父亲一样出车祸死了,醒来后想到的首先是自己的两个兄弟。
于是他决定代替父亲弥补兄弟间的裂痕,所以就有了这次心灵之旅。
他的目的最后也达到了,兄弟隔阂在那次印度葬礼中被化解,母亲也因为他们三兄弟在临上飞机的一刻突然变卦而终于见到了。
见到了母亲,问出了那个当年她为什么不参加父亲葬礼的原因,就够了。
至于原因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
追火车有什么隐喻?
片中追火车主要有两段,一段是AB带着行李追,代表背负着过去启程去寻找。
另一段是片尾三兄弟扔掉全部行李追,代表抛开过去,重新开始。
行李就像承重的枷锁,火车代表新的旅程。
有人说,抛开过往重新归来,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最后,剪出片中4首好听的歌,也很好地展现了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上的风光和百态哦。
4首歌穿越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世遗风光
首发于公众号“河畔电影院”。
2017-10-21 CHRISTAN 河畔电影院◇ 标题取自豆瓣网友艾小柯对电影《穿越大吉岭》的评论 ◇《穿越大吉岭》是最不韦斯·安德森的一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
熟悉韦斯·安德森的朋友都知道,这位美国著名导演的作品,往往带有很强烈的独一无二的个人风格和特色,比如《布达佩斯大饭店》,单构图而言,就足以让无数强迫癌过把瘾,随便一帧截图,都可以用来当壁纸,分分钟收割一众粉丝。
▽
以后,我们会单独用一期的篇幅来介绍《布达佩斯大饭店》,下面进入今天的电影推荐。
▷ 第38期
故事讲述了美国一家仨兄弟在印度的心灵救赎之旅。
不得不说,主题是老套了一点,因为这样的电影真是太多了,而且美国人一言不合就去印度的电影也不少,好像自己国家的宗教不灵验,去印度用恒河水点化一下、接受一番洗礼就能荡涤灵魂了。
但是旅行嘛,路上总有各种各样的意外,这也是旅行的魅力之一,如果拍成电影经荧幕放大后,更有赏玩之趣味,也说不定有某个景点就刺激到观众的神经末梢了。
自从父亲的葬礼后,仨兄弟有一年没有来往了,彼此间也构筑了很深的隔阂。
于是,老大弗朗西斯主动带头安排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旅行,企图让兄弟三人在印度会聚,坐大吉岭号列车穿越城镇,找回自我,联络感情,寻回心灵。
为了这次旅程老大可谓煞费苦心,行程详细周密,甚至专门雇了私人助理,将每天要参观的庙宇打印塑封(要是以后出门遇上这样做攻略的小伙伴那真是福祉啊),可见其用心良苦。
但是这样无微不至的行程安排终究没有让兄弟三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旅途中他们各怀鬼胎,神经质的老三皮特偷偷买了机票准备去意大利找藕断丝连的女友,而且在火车上背着其他俩兄弟和列车员来了一发,但是转身甜青柠列车员又跑去和列车长xx,列车圈真乱,后来皮特再次要求但是被甜青柠以有男友为由而拒。
看,下面这位就是老三念念不忘的女友,够大牌,不过只在末尾出现了几秒,说到底娜塔莉·波特曼只跑了个龙套。
不过,在韦斯·安德森的短片《骑士酒店》里,可以看到他俩的戏份,这部片子里老三身上穿的那件黄色浴袍就是从《骑士酒店》里的过来的。
再说说老二杰克,这货买了一条响尾蛇准备带回去当纪念品,但是在火车上装蛇的盒子破了个洞,最终三人被列车员赶下车。
被列车员踢下火车后,计划可谓全乱套了,助理也辞职了,在沙漠里徒步穿行了一晚后,他们第二天救了几个落水的孩子,但是其中一个不慎挂掉了,当地村民要求他们留下来参加小孩的葬礼。
印度少年的葬礼实属剧情的转折,也开始接近了他们所谓的“心灵之旅”。
同时也穿插了父亲的回忆,让旅途的起因和背后的四分五裂的家庭关系得以展现,这段剪辑也推进了影片的主题,三兄弟也开始从内部分裂走向难得的统一。
当然了,还有抛弃他们的妈妈,他们去找母亲,试图询问她没有参加父亲葬礼的原因,但是我不能往下叙述了,否则要剧透了。
总之啊,人生没有必要一直背负过去,那真的没有意义。
(可是臣做不到啊!
)所以,最后三兄弟趴火车准备走向归途的时候,连行李都扔掉了,回归生活才是影片的主题,至于那些咖喱味的风景画,只不过是旅途终结时回头的背景而已,生命有始有终,旅行亦是。
•END•差点忘了说,还有个大龙套,在开头。
▼往期佳文浅谈新浪潮电影是我唯一能握手言和的朋友关注河畔电影院否则你没好电影可看
我还记得十年前游江南。
我从学校外教那里借了一本澳大利亚出版的《孤星中国游指南》,把旅程安排得滴水不漏:星罗棋布的苏州园林,上海小笼包、菜肉炒年糕跟蟹壳两面黄,黄山迎客松飞来石,还有翻滚升腾的云海。
但在杭州,没想到我的完美计划却被一场大雨和一个骗子打乱了。
本来要去灵隐寺的我们在公车上被一位好心的“路人”指点,改道钱塘江下车,眼看着他收了路边小摩托的钱,也只能无奈的被载去旅行指南上略过的九溪十八涧“龙道”。
车上的我垂头丧气,甚至气急败坏,却没曾想竟看到了满眼的绿!
泛黄的嫩绿、透青的翠绿、倒影的水绿、层叠的墨绿,还有间歇点缀的紫红、粗葛、青灰,映衬着弯曲逶迤湿漉漉的碎石小径,浸透了烟波水光雾气,沿着密匝匝的树林向山景深处隐去,除了偶尔的车声,只有水声、鸟声和脚步声。
路尽头,烟雨中远眺狮峰山上低矮的茶园,青草味混着湿润的地气漫延消散,还有茶香,从隐隐的农户院墙里飘出来。
下山路上,一片绿荫中竟突然冒出来两只孔雀,油绿的脖子一伸一缩,拖着明丽的长尾,不紧不慢踱着步子,让人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在2007年的电影《穿越大吉岭》中也描绘了旅途中的这份意外之趣。
怀特曼三兄弟一年无联络。
大哥弗兰西斯严重车祸,出院后决定将兄弟三人召集到印度,坐大吉岭号列车穿越城镇。
弗兰西斯对这个重要行程的安排可谓精心备至。
他专门雇佣了一个私人助理,每天清早将需要参观的景点庙宇打印成文,塑封压模从门缝里悄悄塞进三兄弟的头等包厢。
但这样无微不至的安排并没能使三兄弟的隔阂减轻,他们不得不忍受彼此的臭毛病——大哥的独断、老二的阴郁,还有老三的神经质。
他们甚至各怀鬼胎打主意临阵脱逃,直到被意外踢下火车,助理辞职,所有计划安排乱作一团。
可正因为这场意外,三兄弟搭救了了两个落水的孩子,参加了一个印度风俗的葬礼,旅途中久寻不遇的心灵涤荡竟不期而至。
他们从没像现在这样团结过,甩掉包袱寻找丢失的母爱,直到每个人终于找回自己。
看看,这就是旅行的奇妙。
再怎么计划打算安排,在一个未知的陌生世界里也总有无法预计的偶遇,不能预测的风险,及由此而来的浪漫与惊喜。
当然,未必全是巴黎《日出之前》那样的浪漫,也极可能是《午夜狂奔》的狼狈,甚至如《走进荒野》那个自我放逐的小子一样不走运,客死异乡。
但不管什么样的旅程,在记忆里终于沉淀下来的,往往并不是计划中的美景,倒是那些问题、焦虑、矛盾,和终于坦然迎接未知与变数的勇气及决心。
然后,更重要的,是因离去而终于体会到的对归来的反思。
就好象怀特三兄弟在尼泊尔山巅庙宇终于与母亲团聚,一家人的无声交流一样,我们再次看到了载着鲜活生命隆隆而来的大吉岭号,有孤寂、有无奈、有迷惘、有暗喜,从一站奔向下一站,拥挤无停歇。
原来,人人都在旅行。
生命就是一场旅行。
由生到死,由青春到暮年,由此端到彼端。
目的地固然重要,沿途风景更不可或缺;但最令人刻骨铭心的,竟是一次次的意外、偶然、惊讶,甚至挫败、错误、失去。
我们总在寻找,寻找舒解乡愁的方法,寻找旅行的意义,寻找目的地的轮廓。
然后,毫无意外的,蓦然回首,灯火阑珊。
在电影《最后一周》中,身患绝症的本·泰勒向西横穿加拿大,寻找他生命尽头的“格朗普斯奇兽”,最终意识到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是转身,是继续生活;《走进荒野》中的克里斯托弗在生命终点终于写下的是“幸福必须分享”;而《穿越大吉岭》的最后,三兄弟抛弃父亲遗留的LV旅行箱,追赶回归各自生活的列车。
转身,回家。
原来,旅行的意义从不在旅途本身。
千山万水,都只为了转身回程的那一个背影,只为了让我们从他乡终于奔赴故乡。
《Open》杂志2010年5月刊稿
这是一部探讨人类精神救赎的电影,在某种意义上算是一部公路片,因为主人公一直在路上,在追寻灵魂自救、情感归宿的路上。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为了所谓的生存,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披星戴月、马不停蹄地奔波着,以至于像影片《穿越大吉岭》一样,同胞的兄弟却能做到长达一年不见面不联系。
然而,沉静的水流下隐藏的一种激烈踊跃的气势,充实忙碌的生活掩盖的却是一种难以言明的寂寞和隐痛,已是暮霭沉沉的时光,附加上情感的冷漠,心灵的空虚,精神的孤独,他们终究有一天会在追逐中感受到一种叫做失重的感觉,甚至可能会逐渐地丧失自我,沦为物质的奴隶,只是幸运的话,这一天会提早到来,否则,你只有像《野草莓》中的伊萨克教授一样在悔恨忏悔中渡过晚年。
惠得曼三兄弟还是比较幸运的,由于哥哥弗尔西斯在一次车祸中侥幸逃生后意识到生命的价值所在,他们就计划了这一次心灵之旅。
可是,经过一次所谓的心灵之旅就能真的寻回失落已久的亲情吗?
这部影片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很俗套的,尤其是与《野草莓》这种大家大师大作相比,就显得更加幼稚了。
三兄弟之间开始是发生了种种不愉快之举,他们习惯了自私,习惯了怀疑一切,直至旅途中经历了那场直面生死的救人事件,印度独有的仪式化宗教色彩浓厚的葬礼,印度中那浩瀚苍茫的大自然风景,他们终于被润化了,尤其是在了解了母亲的生活方式和对人生的态度之后,他们更是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所在:人生如旅行,我们是一群在路上的旅客,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车厢里,在寻找生活意义的同时,也在播种爱,播种自己心灵的种子,并且,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随性而行!
无所谓磨难,无所谓形式。
故事是俗套之极,影片的最大亮点当属影片的摄影格调,明朗诗意、富有异国情调的风景是信手拈来,土黄色的色彩主调,感觉到的是印度深沉醇厚的文化内涵与悠远的意境,让繁忙的都市人在喧哗的世俗社会中体会这一份冷静与浓厚;毫无张力的流水账式情节机构与收缩自如的长镜头、慢镜头组成的张力十足的细节蕴含交织成了一套貌似韵味十足的风光大餐。
记得之前偶尔看到《中国诗词大会》,里边的选手说,自己有一次在森林里躲雨,脑子里就冒出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时我还朦朦胧胧,心里想着这得是种多浪漫的体验,甚至有点点怀疑。
今下午翻到朋友圈里大四的学姐毕业清东西,下课就去了。
找了一圈看中了一条手链,带着一个小太阳。
学姐说这是她淘了好久挑了好久才买到的。
我不喜欢三毛,她太浪漫了,浪漫得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我和她一样喜欢旧东西,一想起它们之前都得经历过多少事情,现在才安安静静地躺在我手里,就有满满的满足感。
下午阳光很足,空气都是泛着金光。
然后就突然想起来上学期,第一次去学校里的影协看的电影了,《穿越大吉岭》说实话当时里边的蕴涵啊,结构啊,映射啊,感情内核啊,我都没看懂,后来压根也就没再想起来过也没想出来过,只单纯地电影结尾曲出来,满脑子都是里边的大田野,大长路,就差闻着了。
翻出电影的背景乐听,走路的时候我觉得我都要化在阳光里;我觉得我就走在大吉岭金黄色的黄土里,走在大长道上。
一下子明白那个选手说的话了。
慢慢地觉得,看电影抱着一种挑刺找框架想内涵的心态,是能看出很多刺来,但好像就失去了看电影本来的目的。
要说看电影有什么用,其实用处不大,你花两个小时的时间坐着看一场电影学到的知识,肯定不比你埋头学俩小时习,或者到人前吃苦耐劳收获得大。
但这种不经意冒出来的感动啊,是真的超级让人感动。
(还有能连我都能挑出刺来的电影,可能本身也不太好)附一张太阳神🌞
和好听的歌。
三兄弟丧父后印度寻母,奇幻旅行family melodrama。
1️⃣人物塑造这个病态家庭非常典型,出走的母亲+极度缺爱的小孩。
大哥觉得自己有责任团结一家人,弟弟们应该听他的。
他有钱($3000的鞋$6000的订制皮带)、讲究、爱计划(每次拿itinerary说事不太随机应变)。
表面上是心理状态最积极稳定的(一直是他在主动做出reunion努力),实际上是病的最重的人(头伤是自残)。
他太孤独、太缺爱,没有朋友,没有人关心他,他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这趟旅行对他来说最重要,因为找到妈妈是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二弟是典型的the lost cause,他感觉一切都无所谓,在面对可能的美好时第一直觉是逃离,有自己毁掉自己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倾向。
因为缺爱造成的创伤,内心深处是极有责任感和极无安全感的,行动表现出来则是极无责任感和不需要安全感的。
所以他会默认爸爸的东西是给自己的、想象爸爸遗言说最喜欢的儿子是自己(心理补足),会假装不想找母亲、有儿子爱老婆却想离婚(自我防御)。
三弟就是那个蠢萌可爱的老实倒霉蛋。
他的烦恼没有哥哥们那么大(自杀/自毁倾向),就是无果的爱情、我方真心而你方只是利用。
他有比较健康的情绪疏导方式(写小说),不喜欢站队、参与到矛盾中(哥哥吵架:I don't want to beincluded)。
因为缺爱,所以特别容易爱上别人。
母亲在配偶、子女、自己的排序中把自己放在了第一。
这似乎应该被批评,却又似乎没人能指责她。
她是爱她的孩子们的,但她不知道怎么爱,她不愿给、给不了他们想要的;但是她有愧,所以她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失、自己过失给孩子带来的巨大的伤害,她不敢面对,所以她说“往事不要再提”,所以她逃走了。
三兄弟和解弧线很完整,从代管护照到你留着吧,从互相隐瞒自己生活中的big problem到没有秘密坦诚相告,从不想与对方有任何交集到互相成为彼此的emotional support。
非常美好的感情弧线。
2️⃣戏剧结构开端部略疲惫,喜剧效果不足,进入故事有点慢;被赶下车后持续走高,救小孩、儿子/父亲葬礼并置剪辑、放弃回程票寻母、母答应一起后逃跑,情绪一点点加重,big gun problem一个个出来,观众开始了解messed up的家庭关系、理解角色;结局非常satisfying,baggage这个隐喻极妙:要赶上通向未来的车,就要扔掉爸爸的旧包袱。
The first step of starting a new life is throwing away your old baggage that’s become more of a burden than useful experience. It doesn’t solve any problems (they probably can’t be solved), but it’s a good start.3️⃣情感主题Isn’t it sad, when you want something so desperately from someone, your whole life depends on it, but they’re just not able to give it to you?电影聚焦了一个主题:如何自愈原生家庭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谁都知道要throw the baggage,可是如何做到?
电影的答案是兄弟抱团取暖。
可是在独生子女zc下,那一代的🇨🇳“孩子们”,又该怎么办呢?
金黄色的滤镜,长镜头内急速却规则的摇移,随着《青春年少》《天才一族》《水中生活》的成就,已成为韦斯.安德森电影中一以贯之的风格了,在《穿越大吉岭》里,他几乎是不假思索的筵席了这种属于他的独特属性。
然而可惜的是,本片并不如他前三部收入标准版的作品那么自然,他试图通过一次异域之旅展示家族兄弟之间情谊的失而复得,可旅途这样富有形式感的载体在这泛黄色的镜头里被演绎得有些做作,美式幽默的台词本是他的拿手好戏,在本片中成为了刻意为之的不好笑的冷笑话,故事相比之下稍显想象力匮乏,也许是《青春年少》中的师生情愫、《水中生活》中的家庭伦理被安德森充斥大脑的那种主宰一切的导演力量包装得过于惊心动魄了,于是被威尼斯冷落的《穿越大吉岭》,一旦收敛了那种肆无忌惮的狂想锋芒,就只能沦为一场豪门盛筵的鸡肋了。
即便如此,这部影片仍以异域风情的绝妙摄影和灵光一闪的镜头捕捉能力抓住了观者的心。
三兄弟的精神之旅最后终于达成了共识,能相互谅解和包容心结解开了,包袱也丢掉了真是开心啊不过,这样的片子要表现的东西太明显了,所以观众是在一上来就明了导演目的的情况下看片,看这部电影就成了观众与导演间的一场捉迷藏游戏,导演迟早要现身的,但是他要尽量久的把自己藏起来,要不游戏就没有意思了,而观众虽然想找到思路,但又害怕太早找到,找到就没有意思了。
还好,导演躲得不错,大部分时候都能躲出新意来。
此外,片子的画面设计也不错,最喜欢的几个场景是:1、从印度村子里出来时,摄像机在中间,环顾四边,每次移动镜头都有不同的画面,一个长镜头,没有对白,却讲了很多故事。
2、母子四人闭目进行心灵沟通时,不同文化、种族的人的世界都被连接在一起,在一列飞驰的火车上,也是没有对白,靠镜头就把思想表达清楚了。
3、片头和片尾追火车的镜头,片头是带着包袱踏上精神之旅,片尾是丢掉包袱结束了精神之旅。
本片适合于有耐心玩捉迷藏的观众欣赏。
Can't explain why I love it in details. Just feelings, maybe it reminds me those days back in my grandmother's house located in a sub tropical small village. Maybe it is the way they talk the way they walk. Maybe...who knows. But if you watch it one day, you got to get hold on the film making trivials too. Although it is called "trivials", but it is so fun to get to know how they made things happened. By the way did I tell you that the director of this film, yes, looked like a smaller size Andrien Brody? In white, yes, he is all in white in that film trivials. Very attactive. Also the scene of they trying to catch up the running Dajeeling train.Well I can't just tell you every emotional stir that I got from enjoying the film. It is just so impressive that I had to watch it again. Just now. Ok I will leave it to you to judge by yourself whether it is worth a 5 stars recommendation.
屌丝之旅……屌丝的心灵之旅……屌丝千里寻母记……1h18'处有一组百态人生列车隔间蒙太奇,Community 201开场晨起NETA了这段,是怎样的上天力量让我在同一个晚上同时看见它们啊……韦斯·安德森真是很喜欢这种非典型家族剧啊。有谁知道最后出字幕那段列车开了多少公里?
关于人生境遇的思考 很有意思 人是需要坦诚对待彼此的 影片的色彩很不错 温暖 和谐
人在囧途
和大吉岭其实没任何关系,印度背景也更多只是猎奇的一些异域元素罢了。主线的三兄弟之间以及他们和母亲的心结也并不有趣,不是一部足够好的韦斯安德森
很一般
节奏很乱,号称心灵之旅,但既沉不下去,又飘不起来,故事不荡气回肠,也不隽永,不是意识流,摄影剪辑无惊艳才华,印度风光不过浮光掠影,母亲角色非常怪异不讨喜,三兄弟也没呈现出本身魅力。评分虚高浪费时间
D / 这次剧情松散生硬到连配乐都有点谜之尴尬,观影全程都是一脸“关我什么事”的表情。
维斯安德森这时候感觉恰到好处,之后的片就是一部比一部刹不住车的放私货
极度无聊, 一部无法剧透的片子, 根本不用剧透,装13必备
导演水准仍旧安德森,演员阵容也颇为强大,音乐总是能将人瞬间情绪点燃,只是剧本上稍显混乱,且推动整个故事的基础做的不是很牢固,不论是前史还是人物上都感觉差点什么。对于安德森来说这不算是优秀的。
来看喜剧却笑不出来,太文艺,太神经质
异域风情加心灵之旅 大量美妙的音乐
松松垮垮无法看下去
没啥意思
看到Bill Murray和Natalie Portman。
不好看。
5/10。花一个半小时讲了个拖沓又无聊的故事,具体拖沓到什么地步呢?我看了半小时才知道知道这三个男的是亲兄弟。
旅行的意义。
在如此狭窄的空间也要追求强烈的视觉感,不愧是韦斯·安德森。说实话全片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三兄弟的行李箱了,求同款啊求同款!
牛逼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