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4-01 瞧天r 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
许多经典影片中,如《守法公民》、《稻草狗》、《狗镇》、《亲切的金子》等,故事的主人公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对抗着所谓的“规则”,但结局有喜有悲。
即将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展映的影片《我是布莱克》(2016)和《荣耀蚀刻》,(2016)也是两部同样主题的电影。
“映像英国”单元收录的热门影片《我是布莱克》在2016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一举获得金棕榈大奖。
这部肯·洛奇导演的新作坚持着他对社会问题的一贯关注,质朴直白却更添温情。
59岁的木匠丹尼尔·布莱克心脏病突发,此后他必须听从医生的建议停止工作。
而医保专业人员却把他评估为“尚有工作能力”,这使他没了收入,也无法领取福利。
丹尼尔由此开始了漫长的申诉之路,在这期间,他还需要申请另一种“就业支持津贴”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就是这样一个连鼠标都不会用的,填个网络申请表都面临着无数次“ERROR”的丹尼尔·布莱克,在英国的官僚体系中被当成皮球踢来踢去,却从始至终固执地和政府部门周旋,和繁琐的程序对抗。
片中有许多可笑又异常熟悉的情节。
比如,机构为布莱克安排了“如何快速使你的简历脱颖而出”的讲座,好像听完之后,你就能成为那2/325,成为C***A的正式员工一样。
即使这样,布莱克也从没停下过保全自身“体面”的努力,同时,对待与自己遭遇相似的凯蒂和她的孩子时,他也温柔而体贴。
不过,片中最富冲击力的一幕,甚至不是丹尼尔的反抗,而是凯蒂终于抵抗不了饥饿,在食品救助站里把拿到的罐头倒在手上狼吞虎咽。
这时我们才真的感受到,对于一个活在夹缝中的人,想保留一点尊严竟这么难。
小人物的遭遇都是相似的,人生的轨迹却各有各的不同。
在“一带一路”单元展映的保加利亚影片《荣耀蚀刻》中,铁道工赞科则因被卷入腐败的官僚体制,从英雄沦落成了罪犯。
赞科执勤时在铁道上发现了成山的纸币,老实的他立即报了警。
交通部首席公关尤莉娅是个十足的女强人,她为替交通部挽救民望,把赞科打造成了“道德模范”,给他办了颁奖典礼,却随手弄丢了赞科父亲留给他的手表。
赞科被相关部门利用完后,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昨天还是英雄,今天却被当成了大麻烦踢来踢去,得不到任何回应。
而“被抛弃的英雄”的故事则被媒体抓住,用来抨击交通部,赞科又一次成为工具。
但人的尊严是不能被这样践踏的,最终,走投无路的赞科以惊人的方式为一切画上了结局。
而他仅仅是想“找回父亲的表”而已。
佩塔尔·瓦查诺夫和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这对创作搭档,继大受好评的《教训》(2014)后,再次以精准的社会观察、犀利的剧本,正面批判人性与现实。
不同于《我是布莱克》通过朴实的生活细节将观众包裹进影片的情绪,《荣耀蚀刻》来得更为猛烈、有力。
面对着“您是否有严重排便失禁的情况?
”这种例行提问,布莱克已有明显的局促,自尊受到侵犯的尴尬从他的回答就可听出。
而穿着唯一一身西装来领奖的赞科,则被尤莉娅要求当着众人的面脱下裤子换上别人的。
尤莉娅自己换衣服时,却躲在了欧盟旗帜的后面,对比之下显出了十足的讽刺意味。
事实上,《荣耀》大量运用了相似场景的对比,其中的反差更加令人唏嘘。
无论是没裤子穿的“英雄”,还是固执的公民布莱克,都并没有要求更多的东西,他们仅仅是想被当成一个人而非“一只狗”,他们唯一想得到的就是尊严。
长按识别二维码 进入选座页面
中国电影资料馆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宣传团队撰稿 / 瞧天r编辑 / 郭 舟
很好的一部讽刺现实社会的细节片。
人物形象的塑造很丰满,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这样的人会做这样的事。
经历过种种以后,通过字幕最后的彩蛋,不难猜测,女主上车回了家以后还是会过着同样的日子——雷厉风行没有温度的公关工作➕不停跑医院人工培训孩子,男主也会依然不变地每天在铁路上修理过着无人问津的日子。
后来,一切都没变,才是现实的残酷。
女主演员气质真的棒,电影中的每套衣服都很有品味很好看,赏心悦目。
感谢不散观影团的观影,给不散比心~
作者:王霞来源:幕味儿2000年后随着跨国合作电影在保加利亚的兴起,新的产业环境下涌现出一波新导演。
特别是加入欧盟以后,欧洲合拍片数量增加,国家电影产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复兴,保加利亚新电影作为小国电影开始得到更多的国际关注。
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与佩塔尔·瓦查诺夫这对电影人从2014年至今已创作完成《教训》(2014)、《荣耀时刻》(2016)、《父亲》(2019)三部剧情长片,部部皆为保加利亚与希腊的合拍片。
从制片人到摄影、剪辑、设计、主演、音乐等一众人均为固定班底,采取低成本、现实取材、手持摄影、低照度、封闭视角、黑色风格的悲喜剧形式。
《荣耀时刻》两位导演 既习得了最近十多年流行的东欧社会电影的写实拍法,又加之这对男女编导独有的双线戏剧结构,在一次次触抵国家无休止的社会过渡期里普遍存在的系统性腐败、无知又无能的权力胁迫与无知而莫测的个体受辱时,本片比之罗马尼亚新浪潮式的严肃批判又多了一层喜剧性的调和,从而对新兴中产阶层的道德焦虑给与了更多的理解。
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自刚刚在我国发行上映的《荣耀时刻》,作为戈洛佐娃与瓦查诺夫“剪报三部曲”(newspaper clippings trilogy)的第二部,仅耗资26万欧元,赢得了32枚国际奖项,并代表保加利亚参加了2018年奥斯卡奖角逐。
这是二人电影创作中票房和声誉最高的一部,也是主题与结构相对严谨、悲喜交替最为均衡的一部作品。
双线叙事的反配结构《教训》中腐败的受害者与道德的焦虑者集一身于女教师(玛吉塔·戈施瓦饰),到了《荣耀时刻》中分化为两个人茱莉亚(玛吉塔·戈施瓦饰)与特赞科(斯特凡·德诺利博夫饰),一个系统内的两个阶层——前者是国家交通部的公关主管,后者是工薪阶层里的最底层的铁道线路工。
也因此生出一个新的主题:当意外的个体遭遇被现代传播媒介疯狂吸收后,纳入到两股政治势力的意识形态叙事争夺中,作为反差巨大的两个阶层的个体,是否还有对话与交流的可能?
这个主题在叙事策略上被设计为经典的反配式喜剧结构,像极了法斯宾德在《卡斯特婆婆升天记》(1975)中的使用。
《荣耀时刻》中的第一个段落讲述的是线路工特赞科是如何从底层空间(单调破落的郊外空间)经视觉媒介平台(摄影镜头、计算机与电视的屏幕)登堂入室,以将真人引入首都索菲亚政府大楼交通部的外事活动发布厅,与(脚下垫了凳子的)交通部部长齐头并肩地站在了台前。
这个一路高开的段落占了三分之一片长,奠定和支撑了影片的主要喜剧构成。
看上去是掌握视觉权力的茱莉亚在背后操控,借台前一个小人物的“拾金不昧”, 如《大理石人》(1977)中一般试图建构一段东欧国家耳熟能详的“英雄”叙事,转移公众注意力,以掩盖交通部卷入的一场系统性窃取国有资源的丑闻。
但同时,这个过程也是朴素的底层逻辑直接切入腐败的权力阶层的一次荒诞的现场直播。
反配设计不要太工整啊。
特赞科的孤独与结巴、简单与诚实;茱莉亚的众人围着她转、总是捧着电话滔滔不绝、肆意伸展各种权力触角支配他人并且以不实的谎话为职业。
特赞科世界里有嗡嗡不断的苍蝇,茱莉亚世界里是铃声不断的电话。
特赞科的幸福时刻是按时撸兔子,茱莉亚的温馨一幕是随时虐老公。
进入茱莉亚的世界,出现了两个突出的喜剧段落:大街上接人与办公室换裤子,都是将代表人物习性和阶层的动静动作置于一个固定机位的定焦长镜头里,够成巨大反差,再配合喜剧的重复技巧,以丰富的动作层次展示出来。
特赞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定时定点,虽然贫穷乏味,但平安自足。
一旦进入茱莉亚的世界,就流露出无比的笨拙、迟钝且霉运不断,如片头采访前突然暴露的严重口吃,接人时突然洒了一裤子饮料,换裤子时莫名出现掉不完的硬币。
但同时这些笑料也揭示着权力顶层的谎言的社会常态化逻辑、不同阶层间的视而不见、以及高效率的价值逻辑背后的非人性和对尊严的无视。
身体叙事的社会隐喻权力系统对无知的个体的肆意蹂躏在电影《利维坦》(2014)中是通过海边祖屋空间的物理式摧毁完成的一段家族寓言,在戈洛佐娃与瓦查诺夫的电影中,主要以身体叙事纳入日常生活细节的各种权力隐喻完成。
《教训》里女教师被年轻继母、被黑帮势力身体羞辱,还仅仅停留在语言暴力上,在《父亲》里也只是父亲单线不断遭遇骗人的预言家、腐败的医生和懒惰的警察的身体羞辱和威胁。
这一点在《荣耀时刻》中却现得非常丰富。
由于身体于日常生活的自我主体认知如此先在,往往被看作是社会交往的初始媒介。
个体的身体与外界互动中的修饰与剥夺,展示与躲闪,在场与隐匿,看与被看,都是身体的社会化过程,都能从中诊断出不同权力关系下的社会问题。
这一点也可以在特赞科与茱莉亚的反配式对比中寻迹。
特赞科的身体呈现被置于传统的空间伦理中:在家里的私人空间里可以裸露肢体、发须蓬乱、穿着破烂,工作场所收束身体毛发于色彩样式鲜明、粗笨的订制工服中,公共空间以正式的礼服、油光滑顺的头发体现自己人格上的正派、庄重与值得信任。
而茱莉亚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是交叉的,或者说是界限模糊的。
她与特赞科的出场,同为裸露肢体、衣着不整,不同的是茱莉亚是于医院这个半公共空间中。
并且全片里茱莉亚紧绷的着装生怕不能展示被物化的身体的纤毫轮廓,也没有介意过身体隐私的公开化。
如在开会时、在乘坐出租车时,都非常坦然地展示腋下浸着汗液的白色纸巾,不仅在医院脱换衣物不在意偶然暴露,就是在会议室的工作场所里,也不过随便地扯着欧盟旗的一角象征性地遮羞。
这其中的政治隐喻,同样表现在交通部长身上。
一定要在发布会现场,在众媒体的凝视下脱掉鞋子,赤脚完成拍摄任务。
用身体隐私于公共场所的暴露,来宣示权力的在场。
这是导演们对于权力泛滥的厚颜无耻的道德观察。
发生在特赞科的身体上,从强迫在众多陌生异性的围观下换裤子,到衣衫不整地被帮派势力勾结警察机关暴力执法,以至于最终被直接暴力剃光了毛发。
系统对特赞科的权力压榨就是从对身体的观看、驱赶、没收、改写与剥夺上一点一点变本加厉实现的。
而整个过程中,身体的受辱只不过因为他道德上的朴素与单纯。
滚雪球式的道德焦虑戈洛佐娃与瓦查诺夫的电影中最迷人的部分是将道德失控的焦虑置于滚雪球式的喜剧情节中,创造了一种集合惊悚、荒诞与社会批判于一起的压迫性气氛。
有人从中看到了科恩兄弟式的怪癖风格:随着一个简单的物体或动作不断叠入更大的场景里,戏剧强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角色被卷入混乱。
在《教训》中是一张十元纸币,在《父亲》中是一通未接到的电话,在《荣耀时刻》里是特赞科的老牌机械表。
这个滚雪球的楔子,在前二者中还是局部性的,在《荣耀时刻》中则是结构性的。
在双线叙事中,它不仅是特赞科的无法取消的寻回动作线不断受阻后一次强过一次的伤害,它也提示着茱莉亚一线的不得不进行的欺瞒行为在越来越难以包裹时,越发失控的道德焦虑。
茱莉亚终于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作为权力系统机器里的一员,无视生命的尊严会遭到反噬——如果医生也官僚主义起来,或者对她一向无视他人尊严的品性作出对等回应,哪怕就那么一瞬间,就如她无数次对待别人那样,那么已经40岁的茱莉亚可能永远丧失了拥有孩子的机会。
这一瞬间的人格清醒,犹如《亲爱的同志》里女主在一场哭泣中得到的自我认知。
本片原名“Glory ”指的就是特赞科的苏联手表,在中国被命名为光荣牌,曾经是苏联最大的手表制造商,以价格合理的机械腕表闻名,现在业已停产。
但因为它古典怀旧的历史地位,仍有假货冒名生产。
所以影片中出现的三块手表,无不隐喻着保加利亚当下社会并存的几种社会价值观。
一块作为被人耻笑和利用的“荣誉”奖励给特赞科的廉价电子表,总是跑慢;一块作为欺瞒糊弄特赞科的造假的光荣牌手表,总是跑快;一块被主流社会随意丢弃的传承自父辈的老旧手表,仍然守时。
在肤浅和腐败横行的灾难性的社会政治全景里,一块重新寻回的手表,是否能挽回因阶级和城乡分化而走向支离破碎的人性呢?
戈洛佐娃与瓦查诺夫的电影一向重视声音设计,特别是每部影片片头与片尾的前置声与后置声的奇妙对应。
《教训》中是女教师的板书声,但经历过一场劫难,女教师课堂里的粉笔声已经不是最初的粉笔声,虽然生活仍然继续。
《荣耀时刻》的结尾,茱莉亚丈夫的车内欢快的音乐结束,黑屏画面中传来一声车门响,丈夫在画外空间里看到了什么呢?
他们的中产阶层幸福生活将因片头出现的那块手表,被底层受害者丧失天真后的暴力颠覆了呢?
还是他们终于懂得释放善意,以平等对话的生命态度,赢得了仍不失天真的老实人的原谅呢?
导演瓦尔查诺夫说,愿意邀请每一位观众以自己的理解方式,成为此片共同的作者。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结局,都发挥着影像媒介释放社会压力的功能。
作为“2021年中东欧国家优秀影片播映活动”的第五部影片,保加利亚社会讽刺电影《荣耀时刻》已于12月9日登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
故事的主人公灿科(斯特凡·德诺利博夫 饰)是保加利亚的一位铁路工人。
虽然工资不高,甚至还总是被拖欠工资,憨厚老实的灿科却兢兢业业地工作了25年,从没有和偷原料的同事同流合污。
一天在执勤时,他发现了地上散落的一笔巨款,没做多想就报警交了公。
当时正值交通部丑闻频传,政府公关尤莉娅(玛吉塔·戈施瓦饰)决定炒作灿科的“英雄”行为交通部洗白。
然而在嘉奖仪式上她弄丢了灿科祖传的旧表,并在事后不断敷衍,也没有为此道歉,这使得灿科不计代价,和交通部对抗,以求要回他的“荣耀”手表。
《荣耀时刻》终极预告本片是编剧与导演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和佩塔尔·瓦查诺夫的合作电影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获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提名,在9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曾代表保加利亚入围最佳外语影片奖。
该片延续了他们前作《教训》(2014)的社会性,全片充满黑色幽默与戏谑,剧本的构思精巧,人物塑造丰满,直击人性深处。
两位保加利亚国宝级演员也凭借精湛的演技将影片中剑拔弩张的气氛渲染至高潮。
左一 导演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左二 导演佩塔尔·瓦查诺夫
斯特凡·德诺利博夫 与 玛吉塔·戈施瓦「你的“荣耀”不是你的“荣耀”?
」故事的开始,伴随电话中标准时钟报时的滴答声,灿科在镜头前调准他的(Slava)“荣耀“手表。
现在时间是8时29分10秒,8时29分20秒,8时29分30秒……现在时间是8时30分整……
两块新手表,一块电子的跑得飞快,一块赝品指针像睡着了一样,只有属于他的“荣耀”(Slava)不快不慢,笨拙地忠于标准时间,就像灿科一样忠于心中的良知底线。
当灿科丢失了心爱“荣耀”手表之后,在和记者叙述事件时,他指着手腕上手上戴着的嘉奖手表,说道:“这份‘荣耀’不是我的‘荣耀’”——这份老实人的死理儿,显得格外掷地有声。
的确,拾金不昧的行为被冠上了“英雄”的高帽子,以祖传手表换取了一块名不副实的嘉奖手表和一块顶替旧手表的冒牌手表,这个故事的走向是多么荒唐。
一个之前从未融入社会、很少与人交流、很少使用电子产品的人,本应在家养兔子,仅仅因为做了一件善事就被卷入媒体舆论的漩涡中心,过去平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返,挚爱的旧物也被他人轻易丢失。
这对于普通人而言是生命无法之重。
这也是为什么主人公的原型会说出这样的话:“如果我再碰巧找到一大笔钱,我就会走过去。
让其他人找到它,让他们拿走或交给警察。
我不想和它有任何关系。
”
「报警的时候有没有片刻的犹豫?
」在影片一开始,交通部的人采访灿科并要求他回答一个问题:“你在报警的时候没有片刻的犹豫?
” 灿科结结巴巴地说出答案,他患有口吃一事暴露于公众视野之下,遭到了交通部公关团队背后的嘲笑。
导演将主人公设定为身患口吃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现代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失语者”,和交通部所极力营造的英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大众面前被塑造为英雄与传奇人物的灿科,在公关团队看来不过是他们维护自身形象的傀儡。
无论是行政人员、记者或是主播都在向灿科不断强调“你是英雄,人们会相信你说的话”,但他们从未耐心听完磕磕绊绊说话的英雄,也从没有想要倾听他所说的话。
「我们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
」从陈建斌的《一个勺子》到肯·洛奇的《我是布莱克》,小人物于社会之中挣扎求生的现实题材电影一直活跃在大荧幕之上。
保加利亚电影《荣耀时刻》同样聚焦于小人物与社会不公对抗的故事,通过一块手表丢失引起的舆论事件将矛头直指国家交通部,探讨了媒体舆论下普通人的身不由己,“有苦说不出”的生存状态。
受保加利亚的一个真实新闻事件启发,两位导演将一位铁路工拾金不昧和一位建筑师被迫道歉的新闻故事移植于《荣耀时刻》。
“和《教训》一样,新闻报道的结束正是电影开始之处。
我们在新闻上读到一个铁路工人拾金不昧后被授予英勇奖的故事,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丰富,引人启发的故事情节。
”佩塔尔·瓦查诺夫在采访中说道。
两位导演借灿科这一角色,将生活中可能会面临的道德拷问直白地抛向观众:你会拾金不昧吗?
自尊被践踏之后,你会如何反抗?
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利益还是良知?
同时,本片最精彩之处在于双线叙事之下灿科和尤莉娅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人物的无助与铁道部的强势、国家机器代表与小人物代表两方形象的鲜明对比,使得该片戏剧张力十足。
无视铁路工人个人自尊的强势公关首席,在生活中也会为人工受孕等日常琐事而烦恼。
被塑造成“英雄”的灿科,最后也并没有在舆论之下成为“真正”的英雄,风光百出,依然过着困窘拮据的生活。
本片中没有过于激烈的场景,没有打架斗殴的血腥画面,没有英雄的神话塑造,在关于平凡人的故事中融入了着贴近真实的人性冲突与张力。
一番风波过后,人心早已自见。
影片最后定格在灿科最终的抉择,悬念留到了片尾滚动字幕结束的小彩蛋。
属于灿科的正义到底有没有来临?
让我们一起去故事里寻找答案……
荣耀时刻,分秒之间,人心自现。
对于错正与邪,都是相对而言。
每个人都是一颗棋子,处在自己的位置去做事。
或许一个不以为意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一定不要错过这部电影哦。
结局有点出乎意料,女主良心发现去归还遗落在车上的荣耀手表,结果男主却过了忍耐的极限,露杀机,遗憾。
可能他以为再也找不到父亲送自己的手表 也许是自己养的心爱的小兔子没来及喂水被渴死了。
today I have watched this movie with Ali.well,Ali got a bad mood because of his illness.in order to make him fell better I persuaded him to join me to watch this film.Ali said this one is the second best movie he has watched in recent days(the best one is
迟到了两分钟,难得的观影体验,上午9:30甚至取票机都没开,包场,全是虚席,得益于县城。
质感和观感都很棒(除了影片开头巡道工在轨道上巡逻那段,太晃)。
有几个镜头是有冲动扒下来做壁纸的,但是没有寻到资源...人物刻画十分立体。
巡道工代表一个社会中的基本人,虽然在影片中有弱势群体的缩影(后文会涉及);女人代表中层;部长代表高层。
巡道工和他的同事共同组成了底层,每个人都是基本人。
巡道工面对自己的同事只能算受欺负,面对中层和高层博弈才算弱势群体(好像也面对不了高层,多少底层人有这样的荣耀时刻呢)。
女人代表的中层,生活工作繁忙,有手段,做事看结果。
部长代表的高层正如他可怜的戏份,我们是很难接触到的。
阶层之间可以沟通吗?
影片好像给出了答案,但也提出了条件:可以,但是要像和口吃的人交流一样,困难。
原因是什么?
一个角度是价值追求不一样。
对于巡道工重要的是那块刻有“送给我的儿子,灿科”的荣耀手表和他的兔子;对于女人重要的是事业、顺利的家庭和一点点良心;对于部长重要是的维稳。
港片里双方对峙马上就要打起来的时候,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就要出来说一句:“大家求财,大家求财。
”求财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句话一说出来,就说明事情还有得商量,毕竟双方就是为了求财,而不是求两败俱伤。
但是如果没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阶层之间是不是就鸡同鸭讲(女人在被巡道工惹急后,直接问:“你要多少钱?
”),随后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线索环环相扣,衔接很顺畅。
本身是故事片,却会有看悬疑片的快感。
胚胎这条副线没有看懂,但是从女人打针不积极,事业的优先级总是高于家庭来看,这孩子也不像是她的。
que了下新闻业,另一个电视台也不只是表面上地对巡道工嘘寒问暖,实际上还是要利用他爆出猛料,赚取流量。
烛光晚餐...婚姻的虚妄...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做了件好事,被卷入了另一个圈层的社会,被欺骗、利用、要挟、恐吓、殴打,简直就是一出闹剧。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大兔子很可爱。
2016保加利亚剧情片《荣耀时刻》,又名《荣耀蚀刻》,豆瓣评分7.8,时光网评分7.8,IMDb评分7.6,于2021年12月9日引进国内上映。
跌宕起伏的“拾金不昧+物归原主”。
又是一部小国别冷门佳片,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保加利亚电影。
这些年总是有小国家电影引进,肯定是文化政治交流的产物。
2016年的电影时隔五年在2021年末上映,显然是在清库存。
本片的味道有些像塞尔维亚剧情片《漫漫寻子路》,同样是2021年引进国内,同样是小国家电影,同样是聚焦下层老百姓,同样反映政府作秀和政治腐败,同样的影片风格质朴,同样的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看之前,以为是一部表现男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电影,看进去才发现是一部深刻讽刺政治作秀的电影,朴实的老百姓只是政客手中用完就扔的玩具,这些人从股子里就没有服务于民的心思,老百姓只是他们谋得政治筹码的工具罢了。
本片中的男主有严重的口吃,不过由于好久没看口吃电影了,所以我多次笑场,倒不是嘲笑男主的缺陷,而是严重口吃有时确实引人发笑。
我认为导演如果将男主设定为沉默寡言会更理想,像我一样的笑场会破坏影片的氛围和观感。
女主角色刻画得很成功,女强人一枚,工作繁忙,在家庭生活中处于强势地位,操纵舆论,控制媒体,高高在上不把老百姓的事当回事,结局虽然她将手表物归原主,那只是她一丁点的良心发现,代表不了她的改邪归正。
她利用政治强权,权色交易,诬陷好人,颠倒是非,其卑劣的行径令人发指。
影片的风格很写实,多采用手持跟拍晃动镜头,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
影片从始至终充满着讽刺,充满着政客们的强势与虚伪,充满着为官不仁的冷漠,充满着老百姓的弱势和任人宰割。
虚伪的政客和朴实的百姓形成极为强烈的反差。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式结局——女主专程送表、物归原主,伤残男主愤而反击,女主丈夫在车中听音乐,女主是死是活是伤,命运如何,留给观众以遐想的空间。
今年看到最好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之一。
延续了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佩塔尔·瓦查诺夫前作《教训》的风格,剧作方面仍旧着重挖掘人物“角色”转变的讽刺性。
非常智慧且结构巧妙,同时直击人性不留余地。
编导的前两部长片分别入选了东京、洛迦诺主竞赛,但相较那些活跃于三大的罗马尼亚“邻居”一点不逊色呀,所以说血统很重要,当然关键更是时机。
御用女演员玛吉塔·戈施瓦继成功塑造一个被堕落的为人师表者后,再次栩栩如生的饰演了一个国家机器下的公关婊,在我心中俨然可上升为东欧银幕女神级别了。
他看起来什么都不求,什么都没有。
但他却什么都有,有父亲的爱,有一只兔子陪着他。
他原本看起来邋遢,满脸胡子,十分肮脏。
但当他把胡子剃掉的时候,是他开始对这个肮脏的社会彻底失望了的时候。
保加利亚是一个什么国家,是否真的如此腐朽?
但当这样的电影能够拍的出来,让人看到,那说明这个国家还有救吧。
人家啊…我们啊…
善良小人物的无助和政治掌权者的卑鄙相互碰撞,却始终没有刀光剑影般的激烈交锋,哪怕最后小人物拿起铁锨准备施暴的那一刹那,全局戛然而止依旧没有血和暴力镜头,留下的是片尾最后汽车开门的声音。最卑微的人连最基本的暴力都无法实现才是最悲怜的事情。冷静的讽刺和黑色幽默般的抨击,才是最理性的抗议。
21-12-16 13:05 @萬科裡中影
三星半。好像这段时间一直在看中东欧国家拍咱们国家存在的问题。体制下的小人物微不足道,体制下说话结巴的小人物,更加微不足道。
看过~
越往后越好,尤其是有一个点睛之笔的结局,女主线写得相当不错。
小人物的无力。。可以说是近期最佳了
什么是政治正确?当政者的意志就是所谓的政治正确了。国家机器的公关处理矛盾危机的手段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小人物的请愿就该被碾压,诉求就该被无视么?再善良的人也是有底线的,坑老实人一次两次三四次,你也得换个人坑啊,不能总逮着一个欺压。最后你要明白,捡到宝,上交给国家才是正确的!
她有100种方法刑事他,而他只有没有退路的一锤子🔨
老实人灿科是政治作秀和博弈的棋子,其实不是那一袋钱所引发的血案,而是父亲留下来的“荣耀”表,上面的人才不管底下人民的诉求,燃油盗窃背后也许是上面深层的腐败,就像咱们这边的黄牛总是能第一时间获取大量的票。懒得帮灿科找回表的女主真的是一个典型的婊子,字幕结束后的结尾是丈夫熄火下车关门去找寻女主,等待他的也大概率是灿科手中已经粘上女主脑浆的扳手
太现实了,搬到国内也很适合。把人当人,说起来很基本但做到的没几个。
real写实real讽刺。创作者也会有一些思维引导陷阱,用的非常好。摄影跟着角色而有很大区分,混乱的手持和稳定体面的稳定镜头如同两位主角形成很大反差。结尾开放式,你看到什么,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请问你手里有扳手吗?
很奇怪的电影
太浅
简单的小故事 又把那种渺小无力的感觉彻底的激发出来了…即使表现形式再怎么有喜感 还是无奈啊
6.0。權力體制被創作者悄然替換為女發言人個人,真正的權力擁有者在面對幾處不痛不癢的諷刺後完美脫身。
脏心烂肺的贪官污吏,说不出话的底层小民。
结尾那一铲子举起来,就是保加利亚电影;结尾选择了和解,就是王小帅的《地久天长》。幸运的是,那一铲子举起来了,而且挥舞的如此用力。一个保加利亚铁道工人的故事,他不是雷锋,他是蝴蝶效应。
可以代表中国去申奥!保加利亚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