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保利观影活动。
多多益善,多多益善。
本来我对这片子期望值不高,因为看过的朋友没有人大力推荐,基本都说平淡无趣。
如果大家把全场皆高潮理解为平淡无趣,那么我只能说,大家的阈值太高了,人类已经很难再做出别的动画电影取悦你们了。
人鹰狗追逐的那场戏,是要写入电影史册的。
你不必不屑于丁丁和船长永远不死,连狗狗都要吃饭而他们水米未进却依然精神抖擞,也不必讽刺任何剧情上逻辑上的任何纰漏。
我有一个朋友,他看任何片子,都要说出内在逻辑的重大问题,然后给出一星,我只想问,当天生的批评家有意思吗?
咱们就让自己跟随超酷的视觉体验,来一次或数次历险,开船开飞机,追人追老鹰,踏上永不停歇的征途,有何不可?
书柜里真的有一套他的小人书,翻箱倒柜也找不到,心痛。
有相同童年记忆的你们都知道电影结局应该是在下集红色拉克姆的宝藏精彩的海上航行后才出现的,然而还是很大的惊喜,除却主人公,每个配角包括船长,警察兄弟和snowy,性格和外貌都像复制出来一般,故事是有点不尽相同但大部分都可说是重现经典。
台词和rum酒更是如出一辙,小时候还不会英文,看着中文译本已经欢乐无穷,对于一众挑剔的骨灰影迷,塑造童年是很难的,一个不小心就会被骂得狗血淋头,史匹堡再次成功地把童话与商业天衣无缝地连在一起而看官依然受落,五星不能手软。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有那么多钱来拍一部“仿真”电影,那为何不直接拍一部《阿凡达》那样的真人动作特效大片,又或者拍部如皮克斯梦工厂那样养眼的动画片?
但我相信如果看过了斯皮尔伯格的《丁丁历险记》,或许就不会再有这样的疑问了。
这部所谓的特效大片《丁丁历险记》给我的最大惊喜,也是我认为其成功关键,正是它的“仿真”。
好莱坞之前的确也捣鼓过几次CG电影,但是《丁丁历险记》竟成功找到了动画电影和真人电影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一方面它比动画片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观众的代入感也会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它又不像真人电影那样局限,技术后盾保证了其最大限度的创造力。
因此这或许是将《丁丁历险记》这样妙趣横生的漫画搬上大银幕的最佳方式了,而老顽童斯皮尔伯格则也终于能无拘无束放肆其童心未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丁丁历险记》最出色的莫过于片中大大小小多达十多场的动作戏,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丁丁在摩洛哥的海滨小城与反派抢线索的那场戏。
还记得在电影院看《变形金刚》时第一次看到擎天柱变形时,恨不得能按下暂停键或慢放键以便研究细节。
同样在《丁丁历险记》这场摩纳哥追逐戏中,得益于顶尖CG技术的支持,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毫无顾忌似的跟着主人公高速移动旋转飞跃,飞速变换的画面中如同细节大爆炸,使观众彻底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而同时镜头中主体清晰又避免了过于混乱的问题。
整场戏我是张着嘴巴看完的,如同当时看《阿凡达》一样。
《丁丁历险记》为了达到老少皆宜的标准,同时也将重点放在了把漫画搬上大银幕的过程上,因此故事方面沿用了传统的冒险电影套路。
编剧应该是清楚丁丁和小狗白雪这样观众熟知的角色是没有太大发挥空间的,因此保证“原汁原味”才是首要任务。
从这一点来看《丁丁历险记》绝对不会让漫画粉丝们失望,无论是丁丁的洋葱头造型,他的口头禅还是整部电影的画风,都非常符合漫画原作。
而角色塑造的重点则放到了Haddock船长身上。
船长这个角色无疑是影片另一成功之处。
这个酗酒又傻帽的小眼睛大胡子男人散发着一种奇怪的魅力甚至好几度让人想起了风靡全球的Jack Sparrow,而那段闪回的海盗戏对比《加勒比海盗》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独角兽号和海盗船互相重叠的设计实在是震撼,再一次的得益于影片的“仿真漫画风格”,斯皮尔伯格可以毫无顾虑的在这样的大场面上发挥其创造力而又不需要考虑常识和逻辑问题,同时也让观众大饱眼福。
要说怨言就是为什么在《加勒比海盗》系列风靡了那么多年后,还继续要动用海上寻宝这样的主题,《丁丁历险记》漫画中可以用来发挥再创造的题材那么多,至少我对海盗宝藏什么的已经有点厌倦感了。
另外,虽然动作戏都很精彩,但未免也...太多了吧!
Jamie Bell的配音实在是太萌太适合了,感觉丁丁就应该是这样的声音。
而西蒙·佩吉和尼克·弗罗斯特的声音识别度太高,他俩一出声观众都会忍不住发笑。
值得庆幸的是《丁丁历险记》没有滥用表演捕捉和CG动画的顶尖技术,在从细节上尽量保证人物和场景的真实感的同时,还保留了漫画式的幽默,夸张和童趣,斯皮尔伯格再一次为影迷们奉献了一部娱乐精品。
推荐去电影院享受3D。
1、片头动画虽然是Flash风格,不过也有3D效果了。
基本思路是来自1991动画版的片头,包括火车、聚光灯等元素都在,可以对比一下。
2、开场给丁丁画像的是埃尔热本人(也只能是他,虽然跟真人不太像),身后画板上全是埃尔热笔下丁丁原著里的人物。
两个镜头。
这一段的结尾展示了那张著名的丁丁画像。
这个细节值得表扬。
3、丁丁家里墙上的剪报:有奥托卡王的权杖、法老的雪茄等故事。
这个细节真是让人热泪盈眶。
4、剧情主要来自《红钳螃蟹》和《独角兽号的秘密》,只保留了《海盗失宝》(用小人书版的译名吧)的结尾,大约下一集会保留《海盗失宝》的开头也就是教授出场的那一段。
不敢想象下一集《七个水晶球》+《太阳神的囚徒》要改成什么样。
5、卡斯塔菲尔唱歌借的是《卡尔库鲁斯案件》里超声波武器的桥段,表示可以接受。
不过酋长怎么能没有儿子呢!
而且这纯属生拉硬拽把第三条船给了酋长。
另外一点则是,虽然纳萨林成了大反派(这大概源自《海盗失宝》里一群红色拉克姆后代那场戏),但是拉克姆是如何告知他后代与阿道克家族的恩怨的……蒙谁呢亲,不带这么改的。
6、阿道克船长讲故事,改成了北美电影常见的精神分析式的过程,可以接受。
不过闭着眼睛想想,也知道拍海战是为了跟[加勒比海盗]较劲。
所幸拍得还不错。
然则,原著本来逻辑是通顺的,丁丁、船长、教授三人跑了大半个地球,宝藏却在他们鼻子底下,这个过程很“有哲理”,这么改,你妹啊,反高潮啊亲。
为啥呢,因为高潮戏是塔吊大战啊。
7、其实原著最有趣的是丁丁在小偷那里找到了伯德兄弟的钱包(不过也没有说明为什么伯德兄弟要把纸条放在钱包里,随身带着怕丢么),这个很幽默。
但是必须夺宝,于是必须抢来抢去,丢掉还要抢回来。
小偷这一条线改动的不好。
不过,拍得还是很流畅。
8、还记得最后一场墙上那个洞么。
原著里丁丁和伯德兄弟在马里斯派克大厅的戏其实很有趣。
不过场面不够大,不入斯大叔法眼。
9、丁丁的脸敢不那么像个倭瓜么,被打进去了一块似得。
10、这次改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强化了“血缘家族”这条线,很有意思。
不过,所有海盗片免不了裹挟一些殖民主义历史在其中(也许索马里海盗除外……),老阿道克船长带回来的是小头,真正的大头还沉睡在海底……后好像在说,拉美那里还有一片“无主的宝藏”等待现代这批人去寻找,这是历史的遗产(难道不携带债务么?
)。
最后的正义力量是“国际刑警组织”,它的肉身代表是一个不穿袜子的美国警察,好有趣。
11、看看热闹就算了,下一部还得去看。
不理解为什么第三部计划是要拍蓝莲花+西藏而不是那两部登月故事(难道太冷战意味了,而且现在要讨好的是中国?
)12、我心目中阿道克船长的最佳人选是——埃里克·坎通纳。
不仅有胡子,而且有迷人的法国口音,自然不会少了连篇的脏话——当然,听着最亲切的还是“该死的成千上万只臭贝壳”,那坑爹的翻译啊,你敢参考一下固定翻译么!
藤壶能跟“臭贝壳”比气势么……
有时候故事很重要,但如果讲的方法漂亮,即使是些滥俗的桥段也可以很吸引人。
看《丁丁历险记》时,感觉还没有把椅子坐热放映厅的灯光便亮起来了,但脑袋里却觉得像刚看完一部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被塞进了很多东西。
这算是这部电影节奏紧凑情节饱满的一个旁证,而这对于购票入场的观众而言就是最好的回报。
不觉得有什么特别深刻的主题探讨之类,就冒险寻宝题材的这种故事类型来说,这部电影也没有特别机智的推理转折,叙事线索简单,情节推进环环相扣,但诸如密码解读、宝藏线索等都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中规中矩不过不失一如各影评所说的就像这类型电影的标准范本。
这部电影便最令人赞赏的地方在于它的视觉技术了,即使最微小的细节也是栩栩如生,从衣服纹理到皮肤上的雀斑毛孔到海洋沙漠令人叹为观止。
而且,原著是一部漫画,这类形式个人觉得很好地平衡了真实与漫画之间的感觉,虽然可能有人会觉得人设会与漫画本身有出入甚至会可能觉得有点接受不了,但我却觉得恰到好处,有原著漫画的卡通感觉也有真实的逼真感觉。
而电脑数码技术同时可以实现真实拍摄中不能或者很难做到的镜头,例如丁丁骑着摩托追那只鹰的长镜,很多都是很刁转的角度。
不像现在的许多作品那样刻意把角色的性格塑造得那么纠结,像原著创作那个时代的同类作品一样主角的性格就是简单的自此至终的勇敢正直,坏角色也坏得很简单很专注,冒险的故事也带着男孩子童话的味道,不纠结的角色不纠结的故事让人看的时候也格外的轻松和愉悦,像躺在床上听睡前故事一样。
而电影中像阿道克船长酗酒、和两个糊涂警探以及小狗白雪带来的令人忍俊不禁的情节诙谐有趣令电影大为增色,阿道克船长与丁丁之间的友谊也很让人觉得温暖。
嗯,简单而美好。
我相信,每一个男孩子或者曾经是男孩子的人都会喜欢这部电影。
我在看完《丁丁历险记》之后,就有一个困惑一直萦绕不去。
为了解决这个困惑,我换了家设备更好的影院又看了一遍,然后终于确认了我的这个困惑:这个电影没有缺点,所有该做的都做到了,但它就是让我觉得有点无趣。
我作为一个“丁丁迷”,之前对这部电影有着很高的期待。
然而在看了两遍电影之后,还是觉得这个电影无趣,是一件让我很困惑的事情。
我第一个反应是我年纪大了,失去了当年的童心。
这个感觉的打击面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我都没兴趣写观后感了。
《丁丁历险记》从技术上来说是无懈可击的,动作捕捉技术营造出的华丽视觉,以及动画片所独有的3D视觉优势,都让这部电影无可指责。
而丁丁的题材、故事、人物造型,在很大程度上都非常忠实于原著,对于一个丁丁迷来说,也几乎没什么可抱怨的。
但是,我看完之后就是觉得有点不对劲:这一切都太圆熟了,太完美了,隐约间缺失了点什么,让这个电影失去了打动我的东西。
后来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无意间说了一句刻薄话,让我忽然反应过来,丁丁不应该是《夺宝奇兵5》啊!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这部《丁丁历险记》,其核心本质难道不是《夺宝奇兵5》的动画版吗?
如果我们要看夺宝奇兵,我们就要看挥舞着鞭子的印第安纳琼斯,就算福伯已经老到不得不在电影里给他安排一个二十多岁的儿子,可我们要看的还是那个牛仔版的历史学教授,而不是一个披着丁丁外衣的印第安纳琼斯。
现在的这部丁丁电影,有着一切娱乐电影所应具有的元素,动作、冒险、友谊、坏人,一切元素都被精心地设计过,所有的比例都按照观众所可能会有的情感反应进行了反复的调试,也努力让尽可能多的观众从中得到娱乐和欢笑。
但是在这一切的背后,我还是觉得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情怀。
我们为什么要看电影?
因为我们要在电影银幕里的冒险故事中,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小我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完成现实世界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对于《丁丁历险记》这个电影来说,它带给我的感动,远没有当年我第一次看到丁丁小人书时带给我的震撼那么真切。
当然我知道要求一部好莱坞电影带给我情怀和感动是有点过分了,因为人家要照顾全世界的市场,不太可能顾及到一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里曾经看过黑白版小人书的中国孩子。
在那个时候,我刚刚小学毕业,借着父母在北京培训的机会,在暑假来北京游玩。
那时北京的街道还显得很宽敞,天空几乎每天都是蓝的,还能喝到放在大冰块上的北冰洋汽水,喝的时候还要插根麦管(是真的麦管)。
中关村当时还算是郊区,我坐了很久的公交车才到了一个亲戚家。
就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了丁丁的黑白版小人书,带给我巨大震撼的同时,也给我的人生留下了第一个巨大的遗憾——他家的那套丁丁丢了几本,以至于我看完了《向月球飞去》以后,一直到我上大学才看到了下集《月球探险》。
中间横跨的那些年里,我没事儿的时候就会琢磨,丁丁、船长和教授在月球上到底都发现了什么?
(作为人生的一种补偿,我后来去过比利时的丁丁博物馆,作为丁丁迷来说,也算是得偿所愿了。
)作为陪伴我和整整一代人成长的一个漫画人物,丁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偶然来到了中国,从此给无数人的童年或青春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后来当我在丁丁博物馆看到了全世界几乎所有语言的版本被陈列在一间巨大的房间时,我意识到还有无数的孩子曾经和我一样被这个穿着风衣的小伙子所感动过。
但是,那种感动属于一去不返的时光,它其实和故事、技巧、技术都无关。
所以,尽管《丁丁历险记》的电影版无懈可击,但它和那些汹涌流逝的时光无关。
1.原著小时候看过几本连环画,忘光了,省却了参照的不适应.2.片头居然没有梦工厂的厂标?怎么?真的已经垮了不成?3.前半段节奏慢,看得急人,到了北非那个俯瞰的镜头,一下子精神来了!!!哎呀呀,摩洛哥得去啊,北非啊!!!4.华彩段落人狗鹰的追逐,你敢说没有借鉴<章鱼的爱情>!!!同时穿越的还有吉娜戴维斯不成功打星生涯的灾难,割喉岛.阿道克船长回忆海盗,有the usual suspect的神韵.5.技术活就不赞美了,多少技术控已经开始等待出碟研究分镜头了吧.6.三张纸条的秘密,艾鼬,我又穿越到鹿鼎记去了.7.看的时候在想,干嘛不拍真人版,纯粹是秀技术革命吗,看到后半的时候又想,这要全班人马移师沙漠,伤财未必(电脑上做也贵得要死吧),劳民是真的啊,演员伤几根肋骨那是一点不稀奇啊,这么一想,技术还真是未来大方向.8.读书的时候挤在录像厅连看3集夺宝奇兵的那个爽,到如今电影厅里舒服的看3d,人生又完整了有没有!9.超越当年了吗?当然没有,技术再牛拼不过idea,巴特,这个月进了几次电影院,伤的不轻.如果男孩的童话全是<铁甲钢拳>那样的,女孩的童话全是<失恋33天>那样的,世界很黑暗啊.人民群众需要童话,还好,斯老爷还能给我们童话.
类型片的剧情早就是不用说的了,聪明的观众,永远都知道后两分钟荧幕上会出现什么样的剧情。
斯皮尔伯格也不用多说了,从叙事的角度上来说,还是成功的。
看起来不想睡觉,不想频繁上厕所。
又是参杂了很多的意思在里面,比如说隔辈儿恩仇,职业使命,热心的群众,背叛,小狗小老鹰的忠诚(人与动物有爱啊!
)⋯⋯等等等等,总得来讲是十分励志的。
虽然带入感弱了一点,但是还是回想起来还是挺好的。
现在大家对大片都似乎有了免疫能力,在一直讲究形式的现在,能有几部内容取胜的片子时不时能票房大红,就像《失恋33天》,投资1000W,到目前票房也有了3个亿之多。
然而《丁丁历险记》在形式和故事上都有亮点,第一,这部片子的3D制作,绝对是以往没有的,人物的制作上,除了手的力度和面部微表情的还不能完全仿真之外,是已经做得很好了,相信技术时代这些问题都终将不是问题。
让人更后怕的是,如果真到了那个科技地步,演员们只能做前期工作了,终将不需要踏上荧幕,导演需要什么样的表扬都能被技术呈现。
再看看片子里面流体和粒子的做法,海洋和沙漠都还原得太真,除了丁丁的造型能让我觉得这是部动画片,别的乍一看还真难分辨。
令人担忧,以后的电影,不需要演员来演了怎么办,玛丽莲梦露张国荣什么的想复活就复活。
我是学影视美术的,这种画面需要多么强大的技术支持可能是比较有体会的。
相当可怕。
第二,丁丁也是好大一批人的童年玩伴,这又是一个卖点。
可能对于有些人来说,这部电影,每一秒都是回忆和希望。
恩⋯⋯我感动的点很奇怪,在看到最后一段,船长在用钢铁吊臂进行决斗时处于劣势,他被击倒,帽子掉到了一边。
他想都没想就伸手抓回帽子带上,那镜头也就一两秒吧,让我特感动。
这就是一个人认清自己了,他不需要酒,他是船长。
是有家族使命感的船长。
最后那段也挺好,阿道夫没有看到满满的金币,他更在乎的是那顶祖先留下来的帽子。
我觉得这个细节做得特别好,很励志很温情。
就写到这儿了,这篇观后感太不认真了。
如果一部电影都是路人甲——数码复制产品的灵韵电影已看过很久,到今天才有时间说说。
这个电影在大陆的票房不如预期,一周票房第一都没搞到,甚至不敌《失恋33天》第二周票房。
虽然票房不能说明电影好坏,(《东成西就2011》居然骗到那么多钱),可《丁丁历险记》也不是艺术片。
当然有很多原因解释《丁丁历险记》的表现,动画片了,只有3D场次了,档期了,但条件相似《里约大冒险》进账不错。
说到底,还是电影本身出了问题。
自从《阿凡达》之后,特效大片越来越多,而且大陆的3D及IMAX电影是不受配额限制的,所以今年排在电影院里等着上映的大片极其多,多到片名都来不及好好取,什么《铁甲钢拳》,《天魔战神》(这是香港正在上的一部电影,还不如直接叫天雷滚滚来得痛快)太有上世纪B级片邵氏武侠片的味道了,还像山寨的《变形金刚》和《钢铁侠》,别管拍的是啥,反正一听就没兴趣,还有数不清的侠和队长,观众连片名都分不清楚。
一年到头,就《失恋33天》还有辨识度,就看这个吧。
《丁丁历险记》漫画虽火过,但又不是变形金刚和哈利波特正当红,先就被炮灰了一下。
不知是因为出生的时间不对,还是家乡的地方太小,我小时候并没看过《丁丁历险记》的漫画,而且是听说斯皮尔伯格要拍这个电影的时候才知道他的存在。
因此,对很多人来说满满的情怀与我并不存在。
我是在九龙塘AMC最大的一个3D影厅里看的,虽然没有IMAX,但香港的影院大多都是4K分辨率,清晰度和亮度都在内地影院之上,九龙塘AMC的条件在香港也算是好的,因此视觉效果并没太大折扣。
电影还不算差,情节也很紧凑,场面也很激烈,而且技术很好,画面真假难分,动作又能发挥漫画的夸张,人物表情细致入微,连丁丁的头发都纤毫可见。
但是,但是,这个电影实在是缺些什么,太均衡了,太四平八稳了,就像满分的高考作文,很难挑出什么毛病,但绝对不是好文章。
如果这部电影不是斯皮尔伯格和彼得•杰克逊搞出来的还好,对这两个来说,简直是水平线下。
作为一个勉强算得上是研究电影的文化研究的学生,我的品味毫无这个专业的特色。
爱科幻,爱特效,一度以为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影明星将风光不再。
看了这部电影,才意识到明星或者至少是真人演员,在特效大片里的路,还长着呢。
网上很多人将这部电影和《夺宝奇兵》做比较,同一个导演,差不多的题材和情节模式,太多的重复让这部电影流入平庸。
可是千万别忘了《夺宝奇兵》有,《丁丁》无的知名利器——琼斯博士哈里森福特,前星际走私者银河反抗军Captain Solo。
我今年春节才看了DVD版的《夺宝奇兵》第一集,对这个题材并不感兴趣,觉得那些追逐戏和同时期的港产片比虽然场面更大但并不更有想象力,更有趣味——想想《警察故事》里从山顶棚户区冲下的场面,但是怎么也忘不了如此身手矫健的流氓博士,总之,哈里森福特往戏里一站,看见他那张脸,听着懒懒的声音,二十几年的技术差距就消失了——哦,我也不是哈里森福特的Fans,觉得他抢了Vader大人的风头。
可我刚刚出了电影院,就彻彻底底忘了丁丁同学长什么样子——漫画里好歹还有个大鼻子,到了电影就是张路人脸,而且是高大全的路人啊。
不要以为有了技术就有了一切啊,《阿凡达》是的确靠技术取胜的,但问题是它的技术是观众切切实实看得到的奇观,可《丁丁》的技术太含蓄了,而且观众被《阿凡达》吊高了胃口,不能明显地超越,怎么能硬碰硬地正面迎上啊。
即使是拼技术的大片,有个存在感强的形象也让魅力平方级增长的方式。
想象下没有基努里维斯的《黑客帝国》,没有约翰尼德普的《加勒比海盗》,没有奥兰多布鲁姆的《指环王》,甚至是N年前N年前靠技术出名的《星球大战》,要是没有卢克、莉亚和韩,哪能有那么多续集外传周边产品。
当然了,最有魅力的Vader我们看不到脸,但他够有特色,那头盔就算是张脸了。
本杰明说机械复制艺术之前的艺术品的灵韵在于它的独一无二性,但能无限制复制的电影却没有这种灵韵。
不过他那个时代还没有大规模的明星制,还没有见识到后来电影明星普遍的作用。
对于现在已经进入数码复制时代的电影来说,灵韵还是存在的,那就是明星。
大众媒体塑造他们的神话,时光也雕刻出他们在每一部电影中的独一无二性,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仍然超出技术控制能力之外,赋予电影神秘的面纱和蛊惑人心的魅力,或者说那唯一的,超脱于技术手段的,被神化的自然的力量。
即使是像《哈利波特》这样有轰动的改编作品,演员们长相的变化都是电影的卖点,媒介炒作的话题。
想想我们抱怨哈利波特长残了,如果是用CGI加动作捕捉制造出来的路人甲,不管如何完美,能会有那似乎不可控制的自然真人的魅力么?
退一万步,就是《阿凡达》这种彻底的技术流,也不能忘记纳美人的形象设计,想想他们要都是长成路人甲的形象,即使潘多拉星再逼真奇幻,震撼力也去了大半。
当然,动画片也是没有真人演员的,而每一部皮克斯的动画片的主人公都能让很多人痴迷。
比如我看见Wall-E和Eva,以及多啦A梦等就挪不动脚步。
但这些形象本意就是要与自然界中的人的形象拉开距离,而不是《丁丁历险记》中尽力去模仿人。
这些卡通形象的魅力本质上等同于明星。
还有《变形金刚》里的大黄蜂、擎天柱、威震天、红蜘蛛等等,这些汽车飞机有着明星般的魅力。
我对各种奢侈品毫无感觉,但第一次在北京街头看见大黄蜂的那款雪弗莱却激动了很久很久。
但是对真人形象的数码模仿,却夹在真人明星与卡通形象的夹缝中,还看不到未来。
而《丁丁历险记》的平庸,就在于它完全没有任何灵韵,以高超的技术,打出了一部彻底由路人甲组成的电影,而且最要命的是,主人公也长着张路人甲的脸。
好多年前,我还是个每月买《科幻世界》的中学生,在《科幻世界》上看到要出一部基于游戏的电影《最终幻想》,没有真人出演,完全是虚拟角色,作为一个常常幻想时间旅行和星级漫游的文科女,对一切可能带来变化的科技都充满了向往,太期盼那部电影了。
那时候盗版事业没有现在发达,小县城没有电影院,有也不会上演,我就在YY中度过了很久,直到上了大学,下载了个来看,真是不如相忘于江湖好得多。
《最终幻想》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丁丁历险记》精美异常,技术上无懈可击,但他的平庸暗示明星的时代,似乎还未过去。
我小时候应该没有真正看过《丁丁》的连环画或者动画,因为我没有什么关于具体情节的记忆,但要说没看过吧,却也不是一点印象都没有,尤其是最近的某天,我看见原作里的杜邦兄弟的形象,那穿着西装拿着手杖的笨手笨脚的双胞胎警探,有种强烈的似曾相识的印象。
那么我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看过的呢?
是不是刊载于某儿童杂志上的片段?
这尚且是一个谜。
不管怎样,我觉得,如果我小时候有机会得到一本丁丁的连环画,应该会很喜欢。
就像我如此喜欢正在上映的这部电影版。
用前期表演捕捉+后期CG动画,应该是斯皮尔伯格和彼得杰克逊这两个“大丁丁”所能找到的向原作致敬的最好方式了。
它既能尽量保持原作的卡通气息,又融入了真人表演的细腻精致——无论多好多合适的演员,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心中对原作形象的执着。
但是,这也只是“尽可能”的完美。
像阿道克船长、杜邦兄弟那类面庞圆乎乎眼睛滴溜溜的形象倒还好,丁丁这样更接近真人面容的设计,看久了,反而会让我产生一种感觉:要么就更接近真人吧——干脆用真人来演!
要么就干脆退回到同样圆溜溜的眼睛,手绘卡通式的简约稚朴。
不过,抛开人物形象永难完美的缺憾,就场景的宏大和物体的细腻质感而言,《丁丁》让人叹为观止。
而且我两遍看的都是2D版,已经相当过瘾——3D效果理应是锦上添花,没有3D效果也是上好的锦缎,这才是好电影。
老斯耗费三年的心力没有白费,这个故事就情节而言不算出人意料(况且它不是推理故事,而是冒险故事,追求情节的扑朔迷离本就没必要),但他把故事说得环环相扣,趣味盎然。
拍电影是拍什么?
就是把故事讲好呗。
这是正理,也是老斯一贯坚持的核心理念。
全片节奏紧凑,全无“尿点”。
从一开场丁丁意外发现并买下独角兽号的模型开始,情节就迅速展开,毫不拖沓,丁丁被绑架,忠诚的小狗白雪勇敢而灵巧地紧紧追随,其间还有一不留心“胸袭”到奶牛的笑点,接着丁丁逃出被监禁的船舱,结识醉意朦胧的倒霉船长阿道克,一同携手逃出生天,却又被困海面,又劫持了萨克林手下的飞机,跌跌撞撞穿越乌云闪电交织的“死亡之墙”,最后一头扎进北非的沙漠……丁丁和阿道克的不断遇险脱险又遇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又时刻有滑稽笑点让人开怀,但更让我心潮澎湃的,则是由阿道克船长时不时灵光闪现的记忆里叙述的阿道克的祖先弗朗西斯爵士与海盗头子“红色拉克姆”那场悲壮的正邪对决:在风暴肆虐波涛汹涌的大海中。
两艘几乎被海浪吞没的船在厮杀,船员们和海盗们在厮杀,智勇双全的弗朗西斯爵士和凶残狡诈的拉克姆在厮杀……相比之下,作为后人的阿道克与萨克林在码头的吊车对决就没有这么惨烈了,影片也没有设计阿道克一赢到底,而是萨克林占了上风,毕竟此人一直是一个厉害角色,只不过,螳螂捕蝉,丁丁这只大黄雀在后,出其不意地夺走了萨克林手上的三张纸卷。
瞧,这对所有反派角色都是一个警告呀:得意的时候话别太多。
不可不提的是摩洛哥街头的追逐戏:为了三张纸卷,双方展开争夺,把城里折腾得水漫金山,鸡飞狗跳。
一个长镜头不间断地跟下来,简直是叫人气都来不及喘,车子散架了的丁丁飞了出去,拎着轮子在电线上滑动,我的心脏也差点要飞出去了。
而为了缓解一下紧张气氛,这时也附送了一个可爱的笑点:当巴格赫旅馆一路浩浩荡荡滑到海边,旅馆里的杜邦兄弟开心地说我们到了海滩了,而旅馆老板则淡定地走出门瞅了瞅,然后给旅馆门口的两颗星旁边又挂上了一颗大星星——因为是海景房了嘛。
与主线相比,老窃贼费罗塞尔则是一个有趣的副线人物,他的偷窃行为,避免了丁丁放在钱包里的纸卷被萨克林迅速获得,而这位手法优雅不留痕迹的扒手本身也是一个“萌点”——他不为钱,偷来的成百上千个钱包里的钱他甚至没有动用过(还根据证件在标签上注明主人的名字和窃得的时间),仅仅是出于爱好收藏钱包,堪称十足的“钱包控”。
声评之前就知道丁丁给了上译,这对于一个根据老连环画改编的冒险电影来说实在是再合适不过。
更根据情报得知丁丁是翟巍配音,不由喜上眉梢。
因为自从他转为非专职之后,我只能调整心态:上译的片子里没他是正常,有他是惊喜。
今年他参与的公映片,印象里也只有《雷神托尔》里的大反派洛基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依然没几句台词的德拉科马尔福,还有目前尚未上映的巴西佳作《精英部队2》。
而丁丁,是久违了的男一号,主人公,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
一个有着尖翘翘的俏皮刘海的大男孩,一个自由记者,对所有神秘事物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坚持不懈追求真相,脑子总是转得飞快,又机灵又勇敢……所有这些特质,都符合翟巍的声音性格,并且他的声线和杰米贝尔偏纤细的原声也很贴近,只是他比后者更明亮,更开朗。
第一遍看,刚开场的时候,我还突然担心影院会不会错放原声版,刚开口问帮我买票的妈妈时,字幕就打出了“丁丁配音翟巍”的字样,顿时安心了。
回应街头画家的“我以前好像见过你”,丁丁正脸未现,声已响起,仿佛带着一点笑意的一句“有可能”,那个我熟悉的声音回来了。
元气十足。
整部片子丁丁的台词量很大,且根据场景转换的情绪转换也很频繁,但我们翟导的嘴皮子很利索地完成了,流畅而灵动,谜一样的青春(因为丁丁从未公布实际年龄)和冒险的气息显露无遗。
至于胡平智的阿道克船长/弗朗西斯爵士和张欣的萨克林/拉克姆,真的是只能用驾轻就熟来形容了。
胡平智老师那种憨而浑厚的声音太适合酗酒成性半醉半醒的阿道克船长,包括回忆起自己惨遭背叛后垂头丧气的怒骂:“那只肮脏的猪!
”,被丁丁感染着一起露出满怀期待的表情之后却是呆呆的一句“我忘了”,真能让人笑喷,而在表现弗朗西斯时则是一种豪迈自信又不失聪颖的气质;而堪称反派专业户的张欣,深沉的邪恶气质与萨克林/拉克姆实乃绝配,存在感超强,让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在冲天火光之中“红色拉克姆”临死时咆哮着发出诅咒“我诅咒你们……我们之间的决斗还没有结束,将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生命……”(大意)吴磊和邹亮分饰杜邦和杜庞这对圆滚滚傻乎乎的双胞胎警探,压着嗓子你一言我一语,喜感十足,特别是在老窃贼费罗塞尔的“钱包博物馆”旁,还没意识到人家的偷包贼身份,却在那里争吵各自的名字怎么拼写,终于惹得惶恐不安的老人家发了飙——“拿去吧!
都拿去吧!
”倪康老师也把老窃贼的惶恐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抖着嗓子可怜兮兮地解释自己的“钱包控”。
看完后才意识到全片基本没有女性角色,除了“米兰夜莺”——女歌唱家比安卡卡斯塔菲尔,台词没几句,本来以为会是曾丹导演顺便代劳,没想到会把王建新老师请来,其浑厚华贵倒也更贴合人物的女高音身份。
好片+好音,当然是影迷&声迷的享受,丁丁的银幕之旅才刚刚开始,我非常非常期待续集
电影视效非常赞,特效一波波目不暇接,让人喘不过气来。童年的美好记忆跃然屏上。CG动画还原了很多当年漫画的感觉,情节上也老少咸宜,风格有些当年【夺宝奇兵】的感觉。开场好似【007】。船战堪比【加勒比海盗】。摩洛哥港口追逐超越【里约大冒险】。每一秒都觉得值回票价!
科技与时俱进
皮尔伯格流畅的叙事手法,完美的场景切换和强大的摄影技巧!后半段连着三个紧凑宏大的动作场面让人过足了瘾!船长回忆与现实场景的交替,摩纳哥抢夺三张羊皮纸这两段超级精彩!Williames大叔的神配乐又是听觉享受!雪白和船长作为配角好耀眼!
故事对不起这制作
为什么3d则么调的这么暗
一部让我们都睡着,除了画面毫无新意的动作片
相当一般
斯皮尔伯格大导演拍电影,美国化主角+各种巧合+各种爆炸
技术好棒!!!!不过没怎么看过丁丁的故事所以觉得剧情好白痴= =
是我笑点太高?
斯皮尔伯格是多不喜欢丁丁这个人物啊,呵呵要说搞他可真不为过,原版动画里的他十分聪明矫健怎么放这片里就显得那么愚笨弱智了啊,正面人物心慈手软又2B,反面人物嚣张未雨绸缪计划又周密,这剧情也跟着牵强附会,看到最后的结尾估计连观众都能猜出个一二来,毫无惊喜感可言若有第二部希望细心设置!
没太多意思的一个片子,下载的版本翻译还不错,为了翻译多给一星。
酒鬼船长
平淡无奇没有笑料就是它最大的错,IMAX了果然不是real的,冷笑
够没劲的!
片头给力,后续乏力。追来逐去,没完没了。无情怀,不感动,唯技术值得称道,这是另外一种悲哀。
3D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斯皮尔伯格完全落伍了,他的电影总是执意扩大电影的轮廓,内容就马马虎虎,剪辑和摄影接近一流,叙事最多是三流,人物对立设置的太过简单,缺乏悬念,结尾似完非完,抄了一笔《加勒比海盗》,太过无力。
一星给狗
蛮热闹
一场动作捕捉和视觉特效的盛宴。还有萌翻天的白雪和阿道克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