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有这样一个女人,在七年间谋 杀了9-25名婴儿,其中还包括一个自己的孩子。
手段极其残忍,勒死、溺死、投进火炉烧死......被审判时,她不仅对自己的罪行毫无悔意,反而振振有词地叫嚣:“你们该给我颁个奖章!
”她就是丹麦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杀 婴 凶 手”——达格玛·约翰娜·阿玛丽·奥弗比。
本期影评小派想要推荐的便是这部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由丹麦导演马格努斯·冯·霍恩执导,丹麦国宝级影后崔娜·蒂虹、维多利亚·卡门·索内主演的惊悚片《拿针的女孩》。
《拿针的女孩》Pigen med nålen
故事开场便是一段极具德国表现主义特色的蒙太奇影像。
一张没有血色的人脸在光影扭曲的作用下,呈现出恐怖、诡异、令人作呕的变形,奠定了暗黑惊悚的总基调。
(《拿针的女孩》截影)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步入尾声。
丹麦虽未参战,但也受到战争的波及,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女工卡洛琳的丈夫皮特跑去参战,下落不明。
(《拿针的女孩》截影)没法领到阵亡抚恤金的卡洛琳生活陷入了窘境。
为了生存,她投向了多金的工厂主的怀抱,二人不顾路人的目光在街巷间交欢做AI。
很快卡洛琳便怀孕了,工厂主也答应她要娶她。
卡洛琳(维多利亚·卡门·索内 饰)悲催的人生似乎终于迎来了转机。
可就在这时,她那失踪许久的老公居然回来了,还被毁容的不成人样!
弹片削掉了他半张脸,看着就像是从地狱逃出的怪物。
(《拿针的女孩》截影)卡洛琳眼下只想着嫁入豪门当阔太太,哪里还在乎丈夫的死活。
只让他饱餐一顿后,便毫不留情地下了逐客令。
但报应说来就来,工厂主的母亲压根看不起出身寒门的卡洛琳。
她给儿子下了最后通牒,敢娶卡洛琳就别想要家产了。
(《拿针的女孩》截影)无耻的工厂主想都没想就把卡洛琳扫地出门了。
绝望的卡洛琳又想起了前夫。
此时的他在马戏团被当作怪胎供观众调笑取乐,夜里还因为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疯的狂叫。
(《拿针的女孩》截影)卡洛琳实在无法忍受与他生活,也不想让孩子出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便萌生了堕胎的想法。
因为实在没钱打胎,她只好在公共浴室洗浴时,用长针猛戳自己的下 体,想要自 行 流 产。
(《拿针的女孩》截影)结果不仅流产失败了,还流了不少血。
所幸,遇到了好心大姐奥弗比。
奥弗比(崔娜·蒂虹 饰)表面上是个糖果店主,背地里却是个婴儿地下买卖的掮客。
她不仅帮卡洛琳给孩子找了个好人家收养,还收留了走投无路的卡洛琳给自己做助手。
(《拿针的女孩》截影)每当卡洛琳看着那些母亲不舍的眼神,于心不忍时,奥弗比便会安慰她:我们这么干其实是做善事,积德行善。
就在卡洛琳心中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时,命运又给了她重重一击。
(《拿针的女孩》截影)某天,她尾随奥弗比出去。
亲眼看到她将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婴儿扔进了下水道里......就像王生回家看到朝夕相处的美人竟是一个穿着画皮的女鬼一样,她的精神世界彻底坍塌了......末了,奥弗比被警方抓获,她站在审判席上,审视了一圈身后的母亲们说,我只是干了你们想干而不敢干的事罢了,这个烂时代哪有你们所期望的好人家会收留他们?
(《拿针的女孩》截影)这里的处理明显致敬了卓别林的《凡尔杜先生》。
凡尔杜靠骗婚杀人挣钱,被抓后却义正言辞地为自己辩护——真正的凶手其实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制度导致自己堕落,遁入魔道。
(《凡尔杜先生》剧照)这也是本片导演想要论证的观点。
片中除了卡洛琳的前夫皮特,几乎没有一个好人,所有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边堕落,一边用自己浑浊的心去影响感染尚未堕落的灵魂。
他们笃信,在这个混乱的世道下,不自私、不冷血就无法生存下去。
(《拿针的女孩》截影)片中多次出现母亲控制和影响孩子的场景。
影片开头,卡洛琳想用老鼠当由头吓唬新租户的女儿。
小女孩被吓得吵闹着离去,却被母亲用一记巴掌制止。
(《拿针的女孩》截影)奥弗比的养女伊蕾娜感觉自己被忽视后,竟然想要闷死卡洛琳最爱的那个弃婴。
结合后面奥弗比闷死婴儿的场景,令人毛骨悚然,很难想象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干出这样冷血的事。
(《拿针的女孩》截影)小派很喜欢本片的结尾。
身心俱疲的卡洛琳回到了前夫皮特的身边,同那些衣冠禽兽不同,虽然他的相貌像魔鬼一样,但却有一颗天使般美丽的心灵。
卡洛琳还到孤儿院接走了奥弗比的养女伊蕾娜。
她从黑暗中缓缓走出,奔向光明。
这个从小就备受摧残的女孩,第一次露出了真心的笑容。
(《拿针的女孩》截影)根据卷宗记载,杀 人 魔奥弗比在儿童时期便遭受到父母的虐 待,造成了她不健全的人格。
没有爱,就没有救赎。
卡洛琳拯救的不只是一个备受欺凌的女孩,还是一个没有成为魔头的“奥弗比”。
图源于网络/ 图片石安浅 / 作者
啥是德国表现主义?
去看《卡尔加里博士的小屋》,不用查阅任何资料,就明白啥是德国表现主义了。
夸张的表演,诡异的光影,扭曲的建筑布景,战栗的配乐,这一切构成表现主义的表观要素。
《持针女孩》简直复刻了这些要素,只是2024年了,演员无法用100多年前的舞台剧式的夸张表演去演一部电影。
影片叙事风险非常大,导演冒着千夫所指的道德指控去改编一个令人发指的“dogma杀婴案”-这是在挑战正义,良知和社会公德。
但在结尾处那个糖果店老板的控诉下,我几乎认同了她的观点,不是吗?
抱到那里去的,不就是因为无法养育而抛弃吗?
这跟杀掉婴儿没有本质区别,她只是帮助那些母亲做了个了断,这下我明白女主手里那根针的含义了,到底谁才是凶手,其实你在做堕胎的决定时,就已经无意识的决定做一个凶手。
生命的差别无怪乎是:一个是要喝奶,哭闹,一个是靠脐带供养,在隆起的肚皮下熟睡罢了。
即时在当今社会,世界也没有变得更好,战火在某个角落燃烧,饥饿阴霾仍然笼罩贫瘠的土地,灾难时刻肆虐家园,罪恶无时无刻不在滋生。
此景此境,是否让婴儿来到这苦难重重的世界,是不是应该应该想想…虽然导演没能再现表现主义式的表演,那两处变形,扭曲,错位的脸的柔和,叠加,溶解处理更具表现主义的特征-那张脸,那些脸,那张丑陋残缺的脸,那些抛弃孩子的人的恐怖的脸,有哪个是你自己的呢?
不得不说,演员演的太好了,观看体验是,完全忽略了这是一部2024年的电影,忘记那个拿针的女孩是演员,忘记丹麦这个国家是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国家。
正当世界上其他的恐怖片影迷期待更多的视觉恐怖元素够不够吓人的时候,这部电影已经开始让你体验到人性中振聋发聩的人性黑暗之恐怖-那些坚称道德高尚,心地善良的母亲其实各个都是杀人凶手。
还有比这个更令人不寒而栗的吗?
丹麦,又是丹麦电影,又是全画幅4:3比例的,上一部是《儿子》。
两个都有获奖潜质。
尤其这部《拿针的女孩》,我甚至觉得它会包揽美术,配乐,剧本,最佳女主等各种大奖。
本届我看的所有影片里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五星出现了,方方面面的好,非常喜欢。
整部片的色调和配乐都做得太漂亮,德国表现主义最具魅力的展现方式,结合在一起张力很足,加上非常精准的主题和内容,构成了这部我心里的top1,对于我来说其实没有形式大于内容,反而是有轻有重带来的舒适观感。
战后创伤问题,资产阶级压迫,性别不平等,都在黑白的惊恐中被展现出来。
女主角的形象太深入人心,没拿影后真的可惜。
无数个情节都让人感到抓心挠肝,这种恐惧不来自所谓的音效或者扭曲的物质的腐烂的身体,而是来自作为女性,对男性对社会对自身环境的恐惧。
拿针的女孩,拿着纺织机的针,拿着戳伤自己身体的针,拿着杀死自己孩子的针,拿着囿于窟臼自我困滞的针,时代的罪恶被刻画,无数个“孩子”被亲手虐杀。
btw,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最大的闭环体现在我身边的很多男士都提前离场或者直接睡着,女士们却都愁容满面屏住呼吸。
坏人也是好人,好人也是罪人。
“This world is horrible, but we have to believe it’s not so.”
《拿针的女孩》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社会议题和出色的表演,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影片以20世纪初为背景,通过黑白摄影和精心构建的场景,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压抑与不安。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导演运用了3:2画幅的黑白摄影,将破败的工厂、阴暗的小巷和温馨的糖果店等场景渲染得极具象征意义。
光影的对比不仅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氛围,还深刻地揭示了主角卡罗琳内心的挣扎。
当她将那把长长的缝衣针扎入身体时,观众仿佛能感受到她的痛苦与绝望,这一镜头无疑成为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片段之一。
演员们的表现也是影片成功的关键。
饰演卡罗琳的女演员凭借精湛的演技,将这个坚强又脆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她所展现出的无助与恐惧,让人感同身受。
而达格玛的扮演者则以其独特的气质和复杂的性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两人之间的对手戏火花四溅,将影片的情感推向高潮。
然而,《拿针的女孩》不仅仅是一部视觉与演技俱佳的作品,它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议题。
影片通过探讨女性地位、阶级差异和道德边界等问题,引发人们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在那个年代,未婚妈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社会歧视,她们常常被迫放弃自己的孩子。
影片中的达格玛看似在帮助他人,实则可能是在利用他人的困境为自己谋取利益。
这种复杂性使得故事更加丰富,也更具现实批判性。
影片的叙事结构紧凑而流畅,真实事件改编的背景为故事增添了沉重感。
卡罗琳在战争与贫穷的乱世中寻找依靠,却始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
最终,她只能选择依靠自己,这种孤独与无助令人心生同情。
影片结尾,法庭上的一通控诉将那些生而不养的母亲推上了道德的审判席,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懦弱与阴暗。
总的来说,《拿针的女孩》凭借其出色的视听语言、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社会主题,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更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无论你是惊悚片的爱好者,还是对社会议题感兴趣的观察者,都不应错过这部触动心灵的作品。
让我们跟随卡罗琳的脚步,一同走进那段被遗忘的历史,感受其中暗流涌动的惊悚与温情。
达格玛·约翰娜·阿玛丽·奥弗比(丹麦语发音:[ˈtɑwmɑ ˈɒwɐˌpyˀ];1887年4月23日-1929年5月6日)是一名丹麦连环杀手。
在1913年至1920年的七年间,她谋杀了9至25名儿童,包括她自己的一个孩子。
1921年3月3日,她在丹麦历史上最著名的审判之一中被判处死刑——这个案件改变了有关儿童保育的立法。
后来她的死刑被减为无期徒刑。
奥弗比是一名职业儿童保育员,负责照顾非婚生婴儿,却谋杀了托付给她照顾的婴儿。
她通过勒死、溺死或在砖砌暖炉中烧死这些婴儿。
尸体要么被火化,要么被埋葬,或藏在阁楼里。
由于其他案件证据不足,奥弗比最终被判定犯有九起谋杀案。
她的律师以她自己在婴儿时期遭受虐待作为辩护理由,但这并未打动法官。
她成为20世纪丹麦三名被判处死刑的女性之一,但她和其他两名女性一样获得了减刑。
她于1929年5月6日在狱中去世,享年42岁。
与她案件相关的记录保存在哥本哈根诺勒布罗的警察历史博物馆中。
丹麦作家凯伦·松德高·科尔斯特根据她的故事写了一部名为《造天使的人》的小说。
哥本哈根的黑马剧院上演了一部名为《一个杀人犯/母亲的故事》(丹麦语中"杀人犯"为"Morder","母亲"为"moder")的戏剧,该剧改编自她的生平。
奥弗比是2024年电影《持针女孩》中的一个角色,由特丽妮·迪霍姆饰演。
在电影中,她是一个糖果店老板,暗地里宣称可以收费帮助婴儿被收养,但实际上在家庭将婴儿托付给她后就将其杀害。
该片在2024年戛纳电影节首映。
女主的原型是结合举报人卡洛琳和奥弗比自身经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个女主的原型是同一个人。
Dogmar在丹麦语中是白天或光荣的意思,并非英语里的教条(dogma)。
原名《道格玛杀手》,丹麦连环杀手道格玛·奥弗比借保育员的身份,在1918年前后杀死了9至25名托付给她照顾的非婚生婴儿。
电影中她被改编为一个糖果店老板,帮助那些在一战大萧条中无法养育自己骨血的人杀婴。
导演对重述一个连环杀手的传记片不感兴趣,电影将叙事角度调转到道格玛案的一位受害(参与)母亲身上,一名织女,片名中那杆针的持有者,但那并非是她的生产工具。
电影从一部简单的传记片,摇身一变成为一则被遗忘与抛弃人们的黑暗童话,刻划了一战结束时哥本哈根的哥特面貌:大面积的失业和匮乏,稀少的工作机会,被战争毁容的人只能到马戏团去扮演怪物,以及堕胎被视为罪恶、孕妇被逐出工厂、许许多多没有出路的非婚生孩子在铁板一块的礼教社会中企图钻出一线生机。
电影用恐怖片的手法勾勒出没有未来、没有后援、也没有逃脱选择的女性困境,正因为如此,被生活磨砺得冷酷无情、同样破碎,但又残存着人性的道格玛才对织女构成了致命的吸引。
对她而言,与爱着被战争撕裂的丈夫或跨阶级的软弱少爷,倒不如与魔鬼共舞更加轻松。
一部表现主义的噩梦,揭开了隐藏在文明面纱背后中的毁灭性真相。
故事简介: 一战结束后,丹麦制衣女工卡罗琳生活陷入绝境。
丈夫赴战场未归,她因拖欠房租被房东驱逐,与工厂老板约根的恋情也因怀孕而破灭,约根母亲取消了他们的婚约。
走投无路的卡罗琳试图用针自行堕胎,却被达格玛打断。
达格玛声称能帮卡罗琳给孩子找个寄养家庭,卡罗琳信以为真,甚至还为达格玛照顾孩子。
然而,她逐渐发现达格玛的收养生意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自己也被卷入了一场可怕的阴谋。
观者吐槽中: 影片采用黑白摄影,光影对比强烈,突出了贫穷、罪恶的画面冲击力,同时营造出复古凝重的氛围,展现时代伤痛。
幽闭的画面比例增强了叙事空间的压迫感,让观者感同身受角色的压抑。
音效配乐配合精妙,环境音效增强真实感,不和谐的配乐适时渲染紧张惊悚氛围,与视觉效果相得益彰。
与此同时, 主创团队深度挖掘女性生存困境,以卡罗琳的遭遇为缩影,从经济、生育、社会歧视等多维度揭示性别不公。
通过达格玛的罪案,剖析社会底层因贫困、战争、道德沦丧带来的创伤。
卡罗琳在黑暗中坚守善良、抗争命运,为影片注入希望,升华到人性哲思层面。
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演员出色表演:维多利亚・卡门・索内饰演的卡罗琳,精准演绎出角色在苦难中的坚毅、脆弱和挣扎,从肢体语言到眼神细节,全方位展现其复杂情感。
崔娜・蒂虹饰演的达格玛,神秘狡黠,在伪善与邪恶之间自如切换,展现出人性的复杂。
二人对手戏张力十足,引领观者深入角色内心,感受人性善恶。
然而题材过于沉重,影片中包含大量暴力、绝望、死亡元素,如堕胎危险场景、收养黑幕、心理折磨等,可能会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观者造成精神创伤,限制了影片的受众范围PS 片中的视觉恐怖只是用来烘托主题的配菜,观者个人觉得女主的原配老公就是一个人不可貌相的token,而那个小白脸妈宝也是女人遇人不淑的工具人。
而最后七岁女孩的归属或说就是导演给女主最后的一束救赎之光。
注:本片视频素材来自imdb 官方电影预告视频和海报
看这部片子前我只知道和社会议题有关,以防被剧透没再看任何其他影片信息,更没注意到这原来是一部惊悚片……。
开篇看到王子爱上灰姑娘、恶婆婆以及妈宝男的熟人要素眼前一黑,又在看到致敬工厂大门的镜头眼前一亮。
丈夫诡异的面具再到马戏团的身体恐怖,我和周围观众急迫的呼吸声配上电影的视听真是最好的呼应。
看达格玛处理送养的婴儿,我有想到是杀死,但我想的更阴暗,我以为杀婴后会把他们的某些部位做成商店里的糖……后来发现糖只是糖时甚至默默松了一口气。
达格玛让卡罗琳尝试弄死婴儿,画面只取景到两人扭曲的腿部,第二天又是以一人怀抱另一人后背的姿势醒来,这种画面设计我用刻板的想象猜测,难道也是一种达对卡「强奸」的表达吗?
以及从开篇将卡罗琳赶出房子的母女,扇女儿一巴掌是不是也是在暗示人物命运的轮回?
马戏团男妈妈喂养侏儒的表演,救下卡罗琳的达格玛母女,和无数个将孩子送到达格玛糖果店的母子…这种人物关系像一串珍珠项链一样一个个穿到法庭那场戏,最后达格玛站在画面中央声诉自己应该得到奖章,周围全是唾弃她的受害者,好一个全员恶人局。
多次打破第四堵墙的眼睛,前进或是退后都没有给女性留下空间的社会,真正的凶手究竟是谁呢…?
以及我还有一个疑问,达格玛带着卡罗琳一起吸毒,卡罗琳还能用母乳喂养艾蕾娜吗…?
真实故事改编,改编的我看到后面真的只想求饶…求你别再吓唬我了…。
感觉描绘和资本家的那一段篇幅可以少一点。
看这段时就忍不住想真有这么容易跨越阶级过上幸福的生活?
最后大着肚子离开确实合理了。
达格玛出场时就感觉她带着悲悯和冷酷的气质。
最后庭审上她的发言不得不承认有几分道理的:意外怀孕自己又无法处理或养育,选择交给一个陌生人相信孩子能去到优渥的环境和有爱的家庭,可那时的环境她们身在局中难道还不清楚吗?
当把婴儿送出去的那一刻命运就不随她们掌控,能活着都是幸运了。
这些送出孩子的人只是害怕后果和无法下手而已。
片中的音乐配的很好,隐隐地催着观众的心变得焦虑且不安。
女主的前夫代表战争对于普通士兵的影响,就算赢了他们这些残疾的只能在马戏团使用着残缺的身体勉强糊口。
不过这个前夫能看出来有些柔软的内心,尽管只剩下一只眼睛,但光影下湿润的眼睛静静地凝视着发生的一切,比如从战场回来听到妻子遇到新的人时、比如看到妻子抱着孩子回来尽管不是自己的血脉但仍然愿意抚养时……女主抱着孩子离开的同时他还拿着摇篮回家呢。
总之,是时代之痛,是性别之痛。
電影有些刻意地披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子,開頭的多臉畫面、三面鏡和黑白色調奠定了電影的風格,故事在戰爭下的哥本哈根發生,著重描寫兩位女性的故事。
可能是真實故事改編的因素,節奏和劇情皆富有戲劇性且拿捏平衡,插入的那些細節(拿針、戰後毀容男人、道格馬口中的玩物男人),都為劇情添增巧妙的一筆。
;從女性視角來看,那些孤立無援和不得不從,被拋棄以及孕育的犧牲,導致她們走向了極端的深淵,令人難受的是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如此,而ㄧ戰後的女人只能遵從社會運轉的規範。
到底拋棄是不是道德上的犯罪,本片並沒有深入的討論,這也是片中比較可惜的一處;從美學、編劇的角度來說,整部電影是在水平之上的,然而在意義深度的討論卻不小心被落下——更著重在殺童魔的可怖,但相對而言,她必定是可悲的,而可悲之處為何?
這有待討論。
不過最後的法庭審判令人唏噓,道德上的辯駁和男性眼裡底下的暗戳戳操控(及言論),讓人憤怒。
不管是資本階級又或者是性別對立,永永遠遠地存在,而女性始終是被漠視的一部分。
塔尔味重,但又不得不刺激观众,不太好看我觉得。
#TIFF2024#3.5.德国表现主义的视听风格让观众根本无法猜透故事到底会把他们带往哪里,而这种在黑白画面间的”迷失“可能正是本片最奇特的一点。错付的爱情,战后马戏团的心酸与"奇观”,结果最终走向了真实事件启发的杀婴故事。Trine Dyrholm的“无罪控诉”也是在血泪中戳破每一个人的谎言。自私让他们生育,也塑造一种“放手可能会更好”的错觉与欺骗,Magnus von Horn用独树一帜的影像语言展现历史是如何让我们成为反出生主义者。
疯狂的世界会让恶棍变成圣徒。这个电影花了大量笔墨,不过是为最终的证词寻找坚实的支点。它试图论证的是,当一种系统性的不公并没有因为极端的反抗行为而获得纠正反而加剧之后,那么最最普遍的日常生活,都将成为地狱。战争与血汗工厂不断制造身体或心灵的畸形儿,糖果是装点罪恶的门面,乙醚是意淫崇高的致幻剂,针是生产工具(制衣)、体制助手(军工业)也是自戕凶器(堕胎),并同时成为极端之恶的辩护词——“我只是做了你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可与《白丝带》对照而看。一战前后的历史与文化土壤,可见一斑。
现实又有点魔幻 很喜欢
好故事不会讲 用画面和猎奇补的典型
【4】想知道“一个本来打算拍个行活儿北欧惊悚片的导演忽然突然奇想打算空洞地写一个所有人物都是空壳和符号的剧本蹭一波女性主义热度并顺利得逞进入戛纳”是什么感受吗?请看本片
战后伤痛绵延不绝,社会萧条无路可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可谓时势造杀手~
母亲要靠报纸才知道日期,但记得住女儿生日。怪物要戴面具才能够示人,但能够给婴儿展示。女人分泌的乳汁是身无分文时唯一的价值,有人拿着易断的针穿过织布,拿着不易断的针捅入下体。有人推婴儿车,把针当成自己的勋章。法庭众多弃婴的母亲握着针,幻想孩子被送往律师或者医生的家庭,战争从未结束。
【BJIFF15-11】拿针的女孩虚假的恐怖=Jump scare真实的恐怖=无法跨越的阶级,无法挣扎的被抛弃,战争里变成畸形人沦落马戏团被形容成“大战吐出来的核”,停止妊娠的方式是穿进下体的钢针,送走无法养活的孩子,幻想里找到律师医生的“寄养父母”,实际上两指一收,被带到厕所和井窖冲走,身体畸形的丈夫靠吗啡镇定,心理崩溃的母亲靠乙醚逃避,最终落在法庭戏,是残酷又讽刺的 “你们应该给我颁发奖章”。一个没有冉阿让的芳汀,珂赛特还未半月就会被扼杀在婴儿车里。既然这样一个永无下文只是体面的killer,手上都能沾35条人命,还看不出要抨击的是更宏观的社会,而去苛责个体,有的评论看了真的会生气。
#Cannes loosely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一个好故事被装腔作势耽误了,看得人一脸冷漠,比柏林《像这样的小事》和《恶魔之浴》差太远。剧本处处都是其它电影的痕迹,无原创灵性。音乐比同样黑白的《万物理论》更kitschig,后者有浓重的“致敬”味道,本片赤果果炫技。两处跳剪看得人想笑。一个孜孜不倦吃女性主义红利+不斟酌视角+讨好电影节的白男导演,全片感受不到对受害者及思想跑偏者的真情实意。
1.学院画幅加黑白摄影,我还以为是这几年流行的波兰文艺片,变换莫测的脸孔和对比明显的轮廓光,看上去很精致的惊悚剧情片,但实际上风格和主题都不够统一。2.从开场充满紧迫感的手持摄影到后来令人窒息的固定镜头拍摄,叙事重点从前半部分的拿针女孩转移到后来出场的婴儿杀手,无论从堕胎女孩还是杀人魔的角度来说,对于人物关系、行为动机和心理刻画都不够深入,其实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在里面,另外对于在战争中受创伤的丈夫这个角色处理的也是莫名其妙,可能导演想要表达和控诉的内容太多,想面面俱到。3.影片的声音设计很特别,场景当中除了主角的人声之外,基本听不到其他环境音,有种萧瑟孤绝的感觉。毁容的丈夫很惊悚,杀人魔的扮演者演技和气场都好强,看着眼熟一查才知道原来演过道各玛95一号作品《家宴》!
故事性非常好 流畅 真实故事改编 片名对应里面的缝纫机的针 织毛衣的针 自己流产拿的针 .....
无功无过的优质电影,一度被裹挟在氛围和尺度的震慑中,荧幕暗下的时刻却索然无味,正如女主的造型一击即中观众的共情,但除了被苦难击穿的麻木之外再无多余的层次。导演出于什么动机叙述这段历史?杀婴事件设置于历史的某个刻度特殊性又何在?除了猎奇色彩以外,三次与丈夫的相聚都不能让我们对人物更进一步。电音蹦出的带节奏戛纳时刻更是令人下头。
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像内功一样表现出来和被技巧覆盖是两回事,没有故事、人物、台词、节奏,都是空谈。天上再见的下巴、水形物语的窗。👩🍼还能喝乙醚?黑白里的崔那真的很像Scalan,看串脸。把小女孩写成这样,导演有点病,看到最后知道了,为了反转,写这么扭曲,剧作能力差到瞠目结舌。友情提示:1.5倍速,可以控制在90分钟内看完,2小时,没有的事儿。比一些剧本一样干巴,但连形式也没灵感努力的那类导演强。1.5倍速时,电影速度正常,但她们看的影院里的黑白电影已经略鬼畜,你就说这节奏是不是太慢吧。原来标题的语法结构在仿写“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看戏前匆匆吞了两块达美乐,但还是巨饿,本想完事儿去旁边肥鸡整点儿串,结果活生生给整恶心了。不是人性的扭曲、社会的不公,而是纯埋汰,从头到尾一种黏糊糊呕吐物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导演成功了。全片没有一个完人,女主很难引起人同情or同理,每一步都是自己的选择,说白了选的时候受欲望/利益驱使,遭罪的时候怪他人/社会,这不fair吧。反派的塑造也是,不是一昧黑,说好了人血馒头利益链加点儿心理变态,不对但normal。少见多怪养尊处优的白右或许觉得unbelievable,建议他们读读鲁迅,太阳之下无新事。
对弗朗西斯·培根图像的化用与身体恐怖主题的结合很合宜。什么叫优质电影?有隔壁房间那样烂俗调度下富裕中产的有病呻吟在,还轮不上这部当典型。我看杀婴妇人和产业工人女主在电影院大笑或犯罪后同榻而眠,比畅销女作家陪纽约时报名记者窝在沙发上看基顿谈环保等死,有情有理有风格有社会意义有人文关怀多了。
我的生命被白白浪费了感觉是用强化女性痛苦的感官来故作沉重,让人觉得无语又窝囊。喂奶的桥段想到了《乳汁》,时隔一年这部片子在心里的含金量又上升了
这摄影太屌了!
剧作最厉害的一点便是,以卡罗琳的遭遇来剖析达格玛的罪行,而如此高效的叙事结合风格鲜明的影像迸发出强大的惊悚之力,究其根源是战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畸形发展,进而产生人性扭曲,达格玛结尾的自辩让人不禁反思,难道真的只有她一个人的双手沾上鲜血吗?
这两个小时度过得太难受了,视听盛宴但精神伤害。弃婴是父权制下特有的产物。女性没有生产资料,靠身体和生育能力在父权制下讨饭吃,一旦婴儿不被那个本来想占有她的孩子的男的认可和接受,她就面临增加三重生存压力:失去工作、养活自己、养活婴儿。是生死攸关的时刻。道格玛说的好呀,我只是替你们把脏活干了。在各影评中看到诸如“女主想走捷径嫁入豪门”、“那些母亲们才是杀手”之类的字眼只想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