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男人的影片。
男人到让我汗颜。
就好象当我白衫长裤的坐在庭院中看着小花园喝着咖啡的时候,突然一个赤裸的男人闯了进来,浑身绘满肮脏的图腾,跳着粗旷的舞蹈,挥舞着大刀,把花园的花朵全部毁掉。
可我却无法谴责他们。
甚至隐隐感到自己的虚伪。
那些关于道德、良知、生命的理解,似乎变得没有了价值。
而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拒绝入侵。
这是一个没有赢家的故事,又或者是一个没有输家的故事。
他原始、粗旷甚至歇斯底里,让我觉得如果去追究细节、去讨论思想都是一件无聊的事。
就是这么一部电影。
我就是想告诉你这样的故事。
没有原因,没有含义,没有未来,这样的一群人,这样的一个事件,他们就是这样发生了。
賽德克巴萊觀後感/林開世.by Nien-Ru Tsai on Tuesday, October 11, 2011 at 4:26pm ·.林開世(臺灣大學人類系助理教授)原文刊載於《人類學視界》第七期當觀看一部有關台灣原住民的電影成為全民運動時,唸人類學的人似乎必須對這部電影發表意見。
連我80多歲的母親都到戲院排隊進場時,我就知道,我再也無法逃避一件難以逃避的任務:對一部很難讓我喜歡的電影,發表一段不會太影響別人觀看慾望的評論。
首先,讓我說幾句好話,賽德克巴萊作為一部具有娛樂目的的電影來說,顯然在很多方面,比起魏德聖導演前一部作品《海角七號》,是有相當程度的進步。
本片節奏明快,剪接俐落,比起海角煽情的拖泥帶水,敘事方式的確更顯順暢。
龐大的成本與卡司的加強,讓導演更有餘裕具體呈現其視覺構想,更讓這部電影的整體成果有了國片少有的自信成穩。
更重要的是,本片大量使用業餘原住民演員,並以賽德克語為主要對白語言,挑戰漢族中心主義的視野,也具有尊重在地族群主體的意義。
單就這些成就來說,這部電影已經穩穩的成為台灣電影史上的里程碑。
而就一個電影迷來說,觀看過程中,我主要的抱怨還是導演那種高中文藝青年般的傾向,炫耀又重複使用「象徵性」的符號,例如血紅的櫻花與通往祖靈的彩虹橋,彷彿擔心觀眾看不懂他所營造的「深層意涵」。
先不去深究這些象徵是否合適用來表現賽德克人對於死亡與獵頭的意像,全片持續的賣弄已經造成觀賞上的困擾。
然而作為一個人類學者,面對賽德克巴萊所敘述的故事與支撐起這這個故事背後的歷史觀,比起觀看時的不快,更加的造成我的不安。
我們可以從戲院中,以年輕族群為主的觀眾,對於這個電影的正面甚至愉悅的反應,以及在報紙與網路所掀起的一連串有關莫那魯道是不是英雄的討論等等的現象中可以發現,這部電影成功運用多種「再現」歷史的手法,一方面肯定社會目前存在的多元文化主義教條,另一方面,製造一種彷彿可以允許不同觀點爭辨的詮釋深度,讓所謂「霧社事件」可以繼續安全的,安置為台灣歷史編撰學的一部分。
但若是這部電影已然肯定多元文化的價值,又允許不同的觀點爭辯,那麼,這種將「事件」歷史化的工作為何會令我感到不安呢?
首先我想從電影如何鋪陳與解釋「殺戮」切入。
賽德克巴萊的第一部,一直到運動大會當日高潮的殺戮場景之前,主要的敘事主題就是要交待與解釋:為何莫那魯道會帶領賽德克族人展開一場毫無勝算,而且血腥殘忍的反抗?
電影把重點放在兩個面向:日本殖民政權的剝削與歧視;以及賽德克族人渴望尊嚴的面對與連接其祖靈,並保衛他們的傳統生活型態。
有趣的是,在沒有相當的可靠史料與口述歷史支持下,電影在此顯然運用了大量想像力與臆測,讓莫那魯道內心掙扎的過程,成為支撐故事的主要戲劇張力。
因此,我們看到的觀眾反應,基本上是圍繞著:這部電影是否對霧社的殺戮事件提供滿意的答案。
有人認為,無論反抗異族壓迫的名義有多崇高,從人道的角色來說,殺害婦女稚童的行為就不對的。
有人則認為,反抗外來政權,維護文化尊嚴,是值得我們付出生命的代價。
不過編導想要傳遞的訊息,還頗為「在地性」的:他們認為這整件事件,從賽德克人的觀點來說,就是延續祖先們出草的傳統。
要活得像個男人,殺戮是必須的,獵頭也是必然的。
可以預期的,這樣的詮釋方式會引導出一些相當複雜的議題。
對具有眾多長期互相敵對部落的賽德克人來說,莫那魯道的重要性與英雄地位,本來就是充滿爭議。
如果他只代表了某些敵對一方的部落,無法說服與代表全部的賽德克,那這個事件可以被視為是件反殖民抗爭嗎?而就詢問「文化」內涵方面來思考,議題將更為尖銳。
如果出草獵頭其他族群代表了賽德克族的核心文化價值,那這種違背最基本的人權的制度,我們可以接受嗎?
然而,我想要提醒大家的是,這些看來冠冕堂皇的爭辯,其實是建立在某種合理與安全的歷史觀之上。
我們只是利用一個異文化的傳奇,來製造出一個可供消費的道德想像空間。
殺戮與毀滅如何被呈現,在歷史書寫上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如何能用文字或影像去再現那些陰暗與恐怖的存在,卻又不會把它們正常化與美感化,成為曾經走過那些黑暗幽谷的作者與倖存者來說,努力尋求的救贖。
然而,那些嘗試用寫實的手法來做忠實的歷史重建者,發現他們往往無法解釋那顆鬼魅般的黑暗之心為何存在?
而那些採取脈絡化與心理動機解釋的人,卻發現他們細緻的掌握主觀與客觀面相解釋的結果,卻是一步步持續的在合理化那些邪惡與殘暴的行為。
我們賦予了過去一個個解釋的框架,將那些難以理解的事件,轉變為可以被評價的的歷史的同時,我們建構了一個排除非「合理」的世界觀,也讓我們距離事實越來越遠。
人類學在面臨異文化時,也往往面臨這類呈現知識的難題,人類學家用自己的語言嘗試去作跨文化翻譯,我們借助各種既有的理論框架,來幫忙我們尋找了解他人文化實踐中的關鍵秩序。
然而,如果有所謂「他者文化」存在,那最難描述與解釋的,正恰恰是那些不符合我們解釋框架的思考與行動的關係形式;這顯得人類學家在意的「在地文化」與「土著觀點」的框框只是某種笨拙的理解方式與論述。
我們常常忘了:理解與翻譯的別人的文化現象是建立在各種物質與權力關係之上,「他者」並不該是因為滿足了我們的多元文化價值,才能得到認可。
在這種以一種合理且具有心理深度的歷史觀來敘說一起異族的傳奇,就是我面臨賽德克巴萊時,產生不安的來源。
整部電影的敘事是以一種全知的歷史框架,嘗試重建編導心目中所謂的「在地」觀點,來合理化一場基本上可能是無法也不需要被合理化的殺戮。
它採取的策略是將這群人塑造為異文化的他者,並將他們的出草文化浪漫與美感化成為即將消失的鄉愁,最後再讓莫那魯道與他的族人的行動轉化為延續賽德克祖靈的血祭。
於是,「霧社事件」一方面在殖民史與大社會的脈絡中得到了一個位置,另一方面將原本被視為「野蠻」的蕃人,轉變為傳統文化的守衛者。
這樣的詮釋固然比起過去那種反抗異族壓迫的國族論述高明,但這也更進一步把莫那魯道變成可以被定位的歷史人物,讓他的意識與行動成為我們以為的對錯與合理性爭辯的題材;更讓賽德克文化成為現代化所生產出來的那種永遠不可能彌補的鄉愁。
於是,獵首與殺戮成為可以被理解、同情甚至讚佩的行為,文化與祖靈成為神聖、遙遠但又抽象的象徵。
傳奇與圍繞著傳奇的騷動與危險,沉淪為那些有關族群、尊嚴、人道與認同的道德論述。
我不是主張因為難以呈現,所以我們就不應該去拍攝有關原住民事蹟的電影,相反的,我們更可積極的讓發生的事件被呈現出來。
但當我們面對謎團、疏離、矛盾與空白時,應當保持尊重的距離,抗拒深度詮釋的慾望,讓觀眾嘗試用自己的想像與困惑填補那些裂縫。
面對賽德克族人難以撫平的過去,我們不需要再添一個馴化版本的詮釋。
面對這群活在不同世界觀與不同的歷史感的賽德克人,過去留給我們的就是一些破碎的記載,以及太多不可靠的追憶。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這群人的內心世界,我們甚至不知道這些人有沒有內心世界,即便有,所謂的內心世界是否可以以對談與反思的方式來陳述。
但是,面對詮釋的困難時,我們有必要用各種想當然爾的祖靈觀,族群意識,人性尊嚴,父子親情,來虛擬化出一位我們可以接受的英雄嗎為什麼,我們不能尊重那些我們所不知道的,那些無法被合理化的,那些不能被再現的;而讓自以為是的重建真實與歷史評價,留給我們自己。
【影前】一直很喜欢台湾电影的我,怀着朝圣一般的心情,到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等待了将近半年的电影,从在台湾上映到香港上映再到内地上映,每一次消息的传出就让我对这部戏的期待多加一分。
因为排片的数量很少,我果断放弃看复仇者联盟的时间,买票的时候也有一段小插曲,我一到前台,售票小姐还问我是否要看复仇者联盟,但是这并不会改变我看赛德克巴莱的决心。
赛德克巴莱的制作成本堪称台湾史上最高,达七亿新台币,但是换算成人民币,其实这算不上是非常大的大制作,与那些动不动就好几个亿的内地商业片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看完这部片子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诧异于这豆腐块般的宝岛竟然可以拍出这样的片子,实在是惊喜万分。
从海角七号开始就觉得魏导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导演,这次的赛德克巴莱也没有让影迷们失望。
其实内地的影迷对这部戏不感冒也不是没有原因的,首要原因当然是戏名,赛德克巴莱对内地的观众来说其实是极其陌生的,只觉得拗口又奇怪。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戏名,才让我在看电影之前万分好奇,然后去查了很多有关这部电影的背景,才大概了解到这段被遗忘的历史。
其实抗日的故事,作为一个内地学生实在是看了不少,课本影视作品都有好多好多,但这段在海峡对岸的悲壮的历史,几乎是一无所知,所以还没有看就收到以往的一种定性的思维的影响,觉得说这又是以往那种千遍一律的抗日爱国电影,这样更不用说那些没有了解电影背景习惯的影迷,不了解导致兴趣大减。
其次是排片实在太少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一众电影人纷纷在微博上呼吁增加排片,但也是于事无补。
每天关注着这部电影排片的我,也只能看着排片的减少而叹息缺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反复推荐身边的朋友去看,在他们身边不断的灌输这部片子很值得去电影院看这样那样的思想,而广州这边的排片,最多的应该就是华影万晟和天娱广场这两家电影院,每天有大概十场左右,其他的都是个位数。
除此之外还有媒体的关系,之前在威尼斯影展的那个版本让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期待下降,国内很多媒体报道的都是没什么赞美之词,可能就是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让很多人对这部戏兴趣全失,再加上台湾的DVD已经开始出售,网上的高清完整版早就已出现,以至于很多人不屑于去电影院看所谓的阉割版。
种种原因导致这部电影在内地的上映状况有些惨烈,与好莱坞大片的对抗甚至可以说是无力抵抗,但也无减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俗话有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我很想要帮它平反,这部戏是:期待越高,收获越多。
【影中】听着最后十分钟的《看见彩虹》,电影院很好地没有开灯,两个半小时的观影在一种沉思中结束,恍然发现在过程中连我妈也看得偷抹眼泪。
故事其实不难懂,马关条约签订后,宝岛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日本对岛上的资源虎视眈眈,但他们对岛上原住民的凶猛早有耳闻,不得不部署以后再出动。
而镜头的另一端,讲到少年时候的莫那鲁道,脸上还没有图腾的他,打猎成功,成为族人的英雄,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赛德克人,莫那鲁道英勇善战,与族人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唱着属于他们的歌,跳着喜庆的舞蹈。
只是平静的生活随着日军的入侵而被打破,赛德克人被迫渐渐失去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信仰,作为首领的莫那鲁道也有过不甘心,但看清现状的他不得不忍辱负重,却其实在私底下近三十年不断收藏火药。
三十年以来,赛德克人一直过着他们不甘过着的生活,男人必须服劳役而不能打猎,获得的报酬缺只够买几口小酒,女人只能当帮佣而不能织布编衣,画图腾的习俗也被禁止。
但种种压迫总有被反抗的一天,一次误会令赛德克人与日本人的关系紧张,自此族人不得不活在日军的报复之中,年轻气盛的族人忍受不了如此屈辱,纷纷怂恿头目莫那鲁道反抗,但莫那鲁道深知日军实力强大,犹豫着是否带领族人誓死抵抗,但三十年的屈辱一直在心,父亲的教诲令莫那鲁道想起成为赛德克人的意义,决心用生命守护民族尊严,以血祭祀祖灵,明知只有死路一条,也仍然英勇抵抗,决心夺回自己的猎场,也为了让没有图腾孩子找到祖先彩虹桥的路。
【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这是莫那鲁道决定出草时候对花冈一郎所说的话,一郎原以为头目不会出草,而自己像夹心饼干一样夹在日本人和赛德克人之中摇摆不定,想接受日本人所带来的文明缺忘不了自己赛德克人的身份。
野蛮与野蛮的硬碰,不在于谁输谁赢的问题,因为这场战根本就没有公平可言,飞机大炮与火枪箭矢的较量,文明与野蛮的对话。
看这部电影而不喜欢暴力的人可能会觉得赛德克人也野蛮得难以理解,对日本人像是屠杀一样的出草,令一直看黑白分明电影的观众来说是一种挑战。
但我要说的是,赛德克巴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抗日爱国片,我们并不能用现代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去看,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他们所经历的时代和精神洗礼,他们从小就被灌输着一种思想:真正的人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
而赛德克巴莱的意思正是:成为真正的人。
这可能是导演选赛德克巴莱为戏名的原因吧。
日本人给赛德克人带来的可能是我们现代人所自认为的文明,但对于赛德克人来讲,这样的文明相当于精神的侵略,赛德克的孩子被迫学习日语,男人不能狩猎,女人只能做帮佣,做着不属于他们本性的事情。
这种侵略看似文明,但其实是慢慢地侵蚀到原有的文明,让这种文明从根本上土崩瓦解,而且连根拔起,其实看花冈一郎和二郎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是被同化了的赛德克人,矛盾的两种思想在他们的脑海里不断纠缠,连成年人都没有办法分清这样的侵略到底是对还是错,何况那些完全没有接受洗礼的小孩,从小就被灌输着日本文化的思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这样的思想完全盖过了赛德克族人的原有的思想,到长大的时候,他们已经几乎完全忘记族人的思想了,就是这样渐渐的,从家园到精神上完完全全的侵略。
【赛德克巴莱可以输掉身体 但是一定要赢得灵魂 输掉灵魂的赛德克 一定会遭到祖灵的遗弃】“我们现在过着文明的生活,有教育所,有邮局,不必再像从前一样得靠野蛮的猎杀才能生存,被日本人统治不好吗?
”“被日本人统治好吗?
男人被迫弯腰搬木头,女人被迫跪着帮佣陪酒;该领的钱全部进了日本警察的口袋!
我这个当头目的,除了每天醉酒假装看不见听不见,还能怎么样?
邮局、商店、学校?
什么时候让族人生活的更好?
反倒让他们看到自己有多贫穷了!
……达奇斯,喝酒吧!
回家以后喝他个醉吧!
我们自己酿的酒可以让人无拘无束,让人唱歌跳舞,苦笑随性,大醉一场你就会懂了……”印象最深刻的正是莫那鲁道与花冈一郎的这一段对话,而这一段对话也是整部戏的精神所在,短短几句对话概括了几十年来莫那鲁道的心路历程。
忍辱负重,思考了三十多年,终于到处个所以然,文明并不是一昧的顺从,而是忠于自己的灵魂。
其实,文明应该是没有分高等还是低等的,日本人的精神腐蚀就叫文明,为什么赛德克人的茹毛饮血就不叫文明呢?!
可能对于现代人来说,有学校商店邮局这些现代化产物就叫文明,但其实对于赛德克人来说,这些东西他们不是不知道,而是觉得根本没有道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为什么一定要同化才叫文明?!
试设想一下,如果全世界的文化都被同化成一样的话,那是多么无趣的存在,没有文化碰撞,没有火花,只有呆板的一种文化,那么文化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以彩虹桥为最终归宿的民族,如此美好的夙愿,赛德克人这种视死如归的态度真令人敬佩。
明知道是一场没有胜利的战争却依旧为了高贵的灵魂血战,不苟且偷生接受现实地活下去,真的很震撼,相比起在很多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被屠杀的国人,这样的血性和骄傲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很久了,你可以说他们是去送死,但绝不能玷污他们高贵的灵魂。
【孩子啊 你们白净的前额 还能走过美丽的彩虹桥吗】很难想象那群的孩子在拿刀厮杀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仇恨,还是天性?
看着巴万跳进水里徒手捉猪的时候我还是在笑着的,但从他沉思了过后,果断拿起刀,大喊跟我走的时候,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最后看着他像英雄一样誓死抵挡,机智逃脱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击的,最终挟着日军纵身跳下悬崖,其实我想说,就算你的前额还是白净的,就算你的脸上没有图腾,你已经用温热的鲜血洗涤灵魂祭祀祖灵,还是能找到回到彩虹桥的路。
纹面被禁止,其实对于族人来说,就是被隔断了与祖灵的联系,失去了被祖灵辨认的标志。
为了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成为真正的男人,孩子们也纹上了属于他们的图腾。
【母亲很高兴你已是守护猎场的战士 我们先去彩虹的另一边等你】整部戏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这一幕,说真的,在查背景历史的时候就知道有这一段,看电影之前也想好要做好心理准备,但个人建议还是自备纸巾。
因为粮食不足,还没有到收成的季节,赛德克的女人们为了让战士们有粮食抵抗纷纷自缢,古木也被压弯。
悲壮的气氛其实从这里才刚开始,孩子们一个个恳求母亲祖母留下跟他们一起走,但其实她们比谁都要清楚,这一走会发生什么,全族人都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但为了守护猎场,守护家园,守护灵魂,他们选择的是默默地离开,你们在彩虹的一端奋战,我们在另一端酿好胜利的酒等你们,何等悲壮的民族。
但也正是有这些女人,才能让男人们在前线可以不顾一切,感谢你们女人孩子,成就了部落男人的灵魂。
【切开吧 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吧 哪儿也别去了 当个自在的游魂吧】花冈一郎,也就是达奇斯,到选择自尽的一刻还是在纠结,到底自己是日本天皇的子民还是赛德克的子孙。
不同于早就已经选好了的二郎苏达,文明与野蛮既是贯穿整部戏的内容,也是导演想要探讨的问题,也是蕃人的矛盾中心,之前也说过一郎是矛盾的夹心饼干,身份的尴尬令他即使有着最高的学历也只能拿着最低的工资,从行为上和精神上其实他也接受了日本皇军所带给他的文明,但他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他身上流着的是赛德克人的血,出草的代价他当然也知道,但其实我觉得他已经选好了,因为他选择武道士的切腹自尽。
【三百名战士抵抗数千名大军 不战死便自尽 为何我会在这遥远的台湾山地 见到我们已经消失百年的武道士精神?
是这里的樱花开得太艳红了吗?
】连负责雾社事件的日本陆军少将镰田弥彦也慨叹赛德克人的果敢。
赛德克人的勇敢和誓死抵抗实在令人敬佩不已,顽强的斗志和赴死的态度,连敌人也敬佩。
看到有些人评论说这是一部媚日的片子,将日本人美化了,连我妈看的时候也跟我说,为什么抗日的时候日本人对台湾人比对大陆人要好。
在这里还是要平反,个人认为其实不是这样的,其实日本人的罪行大家都知道,如果过于把注意点放在日本人如何对待赛德克人上,整部片子的基调就会变了,就真的变成了以往我们看到的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爱国抗日片了,这样赛德克人精神的呈现就会失焦。
而对日本人进行这样的处理,其实更能体现他们的虚伪,除了那些大家都知道的劣行以外,还故意挑衅两族的恩怨,用族内自相残杀的方法打倒赛德克人,两败俱伤之余,他们就能够坐享渔人之利,这种心理战更恐怖,更不用说那丧尽天良的违反国际公约的毒气弹,其实如果不是用这种非正常手段,恐怕日军在雾社事件中还要失去更多的士兵。
【配乐、舞蹈、美景和表演】整部戏除了精神层面上的刺激以外,其实也顾及到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受,雾社的美景实在令人心旷神怡,悬崖峭壁,小溪大河,烟雾弥漫,再加上洗涤心灵的歌声和赛德克人的传统舞蹈,其实这一些都和电影中的杀戮和血腥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从某种程度上缓和了观众的心情。
还要说的就是演员们的表演,当得知青年和老年莫那鲁道的扮演者竟然都是第一次演戏的时候,我感到十分的震惊,尤其是老年的莫那鲁道,那气势和目光实在令人难以相信是第一次演戏,还是演一位如此重要的民族英雄。
【影后】到戏院看完电影以后,立马回家找了幕后花絮来看,说真的,花絮比电影本身更令我感动,看着导演自己在马赫坡的造景扫水,一大班工作人员一起想要改变水流为了让拍摄更顺利,还有大庆和指导交换着下水拍摄,两人都拍到失温了要坐到热水盘里去,还有太多太多令人感动的画面。
只想说的是,魏导,谢谢你和你的团队呈现了那么震撼的史诗大作给我们观众,其实你就是现实中的莫那鲁道,请你继续拍下去,我们会支持的。
最后对看下载版完整版的告诫几句:请到电影院看国际版。
电影院的版本不是所谓的阉割版,而是更加主线分明的导演剪辑版,通过一个小小屏幕看的效果是远远比不上在大荧幕上看的震撼,想要感受那我们丢失已久的血性和骄傲,请到电影院吧。
不知不觉就写了那么多,愚见不少,请见谅。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有血性的电影了如果满分五分我会给他十分面对这两年的抗战时期的影片中莫名其妙的都把影片的着重点放在了我们那些受凌辱的女人身上看的让人内心焦躁窝囊说实话我很气很气我们国人总要拍这样的影片在那样一个激荡的历史中就只有这样的点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吗还是这样能更吸引人们去看更甚的观影之后还会讨论是不是妓女拯救了什么什么的我们现在要的不是铭记曾经受过的屈辱我们更需要的是活的血性就像影片中的莫那日本人比树林里的树叶还要茂密 比浊水溪里的石头还要多但我反抗的决心比奇莱山还要坚定!
影片中年轻的一代也抱着必死的决心一定要赢回灵魂 去彩虹桥见赛德克巴莱的祖先绮丽的台湾岛 秀丽的山水世代守候着自己猎场的部族他们都抵抗不住时代的车轮但唯有坚定的人们才能找到自己在这时代洪流中的位置在对人们反抗精神的赞颂之外影片又不禁让人反思历史 思考现在赛德克巴莱一部充满了阳刚之气的影片
魏导说,五个小时去爬一千米的山,和一个小时去爬山是完全不同的。
我赞同,但是这次能在国内的影院里看这样一部主旨明确、情绪饱满的电影真的非常痛快!
国内的院线从来不缺妇联这样的爆米花电影,是的,很好看,但是我们知道还会有2、3,总之是奥特曼打小怪兽。
但是我们呢?
我们的肉身经历这一程,不会有续集,不会有第二种选择,不会有两种版本的结局。
首映之后,一个观众问“会不会有续集”,大家都笑了,导演很无奈,“所有人都死光了,没有续集”,那一刻,我为身边的同胞汗颜。
肉体的延续,灵魂的自由,哪一个更重要?
我想现今大多数人都会和某个族长一样选择苟且的活着延续命脉,或者像警察说的,再熬20年,那时我们就不再有差异。
我们一直被教育,好死不如赖活着,被教育要好好活着,想一下,是活的越来越像早晚高峰地铁站里那一张张疲惫而麻木的面孔?
还是活出我自己的颜色?
梦想是什么?
是否正在一步步接近?
是否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信仰引导我执着前行,即便荆棘占满道路,即便各种声音忙着为我出谋划策。
很开心的是能在影院看这样一部充满梦想的电影,不只是在滂沱历史中曾经呐喊过的梦想,更是现在有人执着去发掘、重塑,最终重现梦想的过程。
期待有更多有意义、有意思的电影在院线出现,期待更好的观众。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9/seediq-bale48.html賽德克·巴萊 (2011)本片获得2011年第48届金马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台湾赛德克族人反抗日军侵略的故事。
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后,日军侵入赛德克族的猎场,赛德克族奋起反抗。
经过几场战斗后,日军很快打败了赛德克族,并占领了族群,赛德克族长只得承认失败,做起了顺民。
三十五年后,赛德克族人已经成为日本人的运输工具,每天都在运输木材。
一次,一个日本警察看不惯一个族人的行为,对他拳打脚踢,族人看不惯反抗起来,直到被族长制止。
从此,警察就与族人结下冤仇。
几天后,族人举行婚礼,警察突然出现并肆意挑衅,还不喝族人敬的喜酒,于是遭到族人们围攻。
幸好族长及时出现,警察才没被打死。
事后,族长带着酒来赔罪,警察却依然上报了此事。
回到族中后,大家都知道大战在即,只等族长的命令。
族长考虑后,决定先发制人,并联络其他部落一起行动。
就这样,赛德克族与其他部族的人联合起来,将山中的日本人全部杀光,只漏掉一个。
行动中,族人们得到两位同是族人的日本警察的帮助。
逃掉的日本人将此事通报上级,日本人派遣军队来反攻。
同时,一个日本人因为与族人友好,没有被杀,成为了日军报复族人的中坚力量。
就这样,族人与日本人开始了一场场血战。
族中的孩子、老人以及女人为了不给男人们添加负担,大多自尽而死。
当日本人死亡上千后,族人战斗得只剩下几个战士。
族长决定停止攻击,自己走进山区,其余人则全部自尽,只有一人被抓遭毒打致死。
最后,日本人取得胜利,族长死在山中,活下来的女人则承担着传宗接代的重任。
本片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一部记录历史的电影,一部赏心悦目的电影,可以说它是好电影,是一部具有史诗气质的大片。
但是它算不上优秀的电影。
因为本片的主题——抗日,虽然正确,却没有任何新意,而且片中对于抗日的描绘太简单:占我猎场,就要赶走你!
就像赛德克族人的生活方式一样原始。
换句话说,本片主题没有深度,只是一部非常表面化的抗日电影。
当然,换一个角度去看抗日电影的话就会发现,抗日不需要什么深度。
因为抗日不需要理由!
也不需要思考!
联系现在的中日关系,更能深刻体会赛德克族人的处境了。
本片没看之前,以为是一部闷闷的文艺片,看过之后才发现,竟然是一部动作片。
影片将近270分钟的时间内,战斗场景占去70%左右的时间,让最近很少看动作片的我直呼过瘾。
在片中,无论是与异族人打、与日本人打,还是枪战、肉搏战,都是刀刀见血、枪枪毙命。
这样一部血浆洒满屏幕的电影,竟然出自以文艺片见长的台湾,实在让我刮目相看。
总之,看本片的的战斗场景,就像看一部二战的欧美电影,或者是《太极旗飘扬》的感觉,爽啊!
这些都使得本片成为一部大片。
除去动作场面之外,电影在剧情方面也很好的描绘了赛德克族人与日本人之间的交往、仇恨,以及对于战争的观点。
从这一方面来说,它也是优秀的。
首先,本片节奏适中、结构清晰完整,影片四个多小时的时间并没有感觉难熬,很快就过去了。
可见,本片在讲故事方面做得很完美,魏德圣拍摄这种大片的能力让人赞叹。
其次,电影对于赛德克族的描绘很细腻,他们的信仰、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每一处小细节都描绘的很细致,让我这个根本不了解台湾原住民的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个种族的一切。
第三,影片对于人物的塑造非常完整,且角色们的感情变化也通过画面与对白精准的表现出来。
比如,坚韧的族人、桀骜不驯的儿子、善良的日本友人以及全家被杀后只想复仇的他,等等。
尤其是对于两个身穿日本制服的族人的描绘最完整,影片将这两人在夹缝中生存的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看起来仿佛有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第四,电影故事将整个赛德克族人反抗的历史表现出来,从大到小、从中到日、从男到女、从家庭生活到战场,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几乎完美的程度,这更使得本片具有一种史诗气质。
因此,本片虽然主题思想性不够,但抛开这一点,本片还是可以称为完美电影的。
电影拍摄方面同样表现出大片感觉。
血腥的枪战、大规模的肉搏、眼花缭乱的刺杀等等战斗场景,以及高山峻岭的秀美风光、颇具特色的原住民生活,这些都让电影十分“好看”。
此外,凌厉的剪辑、变换的画面、各种特效做出来的假景,都给人一种“奇观电影”的感觉,像一部欧美好莱坞大片一样。
片中最出色的场景,是族长在幻境中与父亲一起唱歌时的画面,这个场景不仅色彩、灯光完美,更通过画面表现了族长回归信仰的过程,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如此“艺术”的表现手法,使得电影不仅有“武”,还有“文”。
这更让我赞叹本片编导魏德圣的才华。
总之,电影拍摄技术上完全与世界同步,一点也不逊色于欧美电影。
不过,本片在拍摄上有两个致命缺陷,一是特效太假,一眼就可以分辨出;一是电影重复的地点反复使用。
比如那个山涧,片头出现一次,1895年反击日本人出现一次,攻击雾社的日本警察出现一次,最后日军镇压族人又出现三次。
这些都是特效,但是制作人员也不能只用一个假景吧,他们太懒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本片音乐。
本片作曲是Ricky Ho,一个在九十年代就响当当的名字——他曾给港台多位歌手写过多首知名歌曲。
由他作曲的本片音乐,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每个场景出现的音乐都与剧情紧密结合,生动的诠释出此时的场景氛围与角色情绪。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本片音乐,这部电影就像失去了灵魂一样,只有音乐与电影合为一体,这部影片才是真正优秀的好电影。
Ricky Ho不愧是音乐大师!
本片演员同样表现出色。
游大庆、林庆台是本片的两个男主角,两人将角色演绎的非常真实,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他们的野性。
此外,两人的内心表现也很细腻,尤其是林庆台,不仅眼神犀利,更是将韬光养晦、忍辱负重的克制,以及血战到底、祭奠祖先的斗志表现几乎完美,让人感觉到仿佛他就是男主角一般,他就是那个传奇的族长。
除去这两人之外,其他人都是龙套,无论是温岚,还是徐若瑄,或者是安藤政信,他们都是出场不多的小人物,不过他们都完美的演绎了相应的角色。
总之,本片演员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尤其是两位男主角。
总结一下。
这是一部好看、优秀的电影,虽然主题不那么深刻,但却表现了一段中国人不为人知的抗战历史,很有历史意义。
此外,片中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将来你是要入日本的神社,还是要进我们赛德克祖灵的家?
可见,人类的抗争都是由信仰引发的。
现在影响中日关系的钓鱼岛问题引出我的思考,中国人没有信仰,那么你战斗的力量从哪里来?
中国人你凭着什么去抗日?
序列:0930Warriors.of.the.Rainbow.Seediq.Bale.Part1.2011.BluRay.720p.x264-MySiLUWarriors.Of.The.Rainbow.Seediq.Bale.Part.2.The.Bridge.of.Rainbow.2011.Blu-ray.720p.x264.DTS.MySilu2012-09-23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特别震撼的地方有两处,其一是这些番人在雾社起义中,不分士兵平民的残忍杀戮,连日本的女人和孩子都不放过;其二是当番人决定打一场持久战时,女人们集体上吊自杀,为了给战士多留一些粮食。
很多人说《赛德克·巴莱》是台湾版的《勇敢的心》或者《阿凡达》,我觉得其实差别很大。
好莱坞以野蛮部落为主角的电影中,对这些野蛮人的表现总是充满了理想化,他们比文明人似乎更文明、更有道德。
所以我从来不觉得《与狼共舞》比起其他西部片更尊敬印第安人,反而还比不上那些把印第安人当反派的电影。
因为这里的印第安人成了披着棕色皮肤的白人,他们成为了白人道德的理想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者,让白人为这些虚构出来的所谓野蛮人掬一把同情的泪。
赛德克人搁现在其实就是一群恐怖分子,而雾社事件就是针对平民的一起恐怖袭击事件。
我们隔着一层银幕,远远地观赏他们,又因为都是抗日的题材,所以情感上能够完全接受他们那真实的野蛮。
但想象一下,某些少数民族的(×)独势力,当他们像电影中的赛德克人一样,突然出现在你身边,进行无差别的杀戮时,你还能带着敬佩之情么?
所以这部电影恐怕很难获得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虽然我觉得它已经完全当得起这个奖了。
因为美国电影,不管是商业的还是艺术的,只要是主流电影,它都是要造梦的,它必须对自己的历史和自己的民族进行一种神话性的描述,所以把侵略印第安人的土地说成是西部波澜壮阔的开拓史,又把那些已经被他们所同化吸收的印第安人描绘成具有白人道德的楷模。
而《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引起了我一些生理上的不适的,这种不适倒不是因为它有多血腥,而是里面那种人的野性和对现代文明道德的无视,让我作为观众在移情的过程中很受到间离。
我并不觉得文明一定比野蛮要更好或者要更先进,文明很多时候很虚伪,当文明被逼急到一定程度,它会比野蛮更加野蛮和残忍。
但文明毕竟是有自己一层薄纱披在身上的,当你直视那种赤裸裸的野性和残忍时,总会有一种被灼伤的感觉。
我挺喜欢《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的一个地方,就是它正面表现了一支野蛮部落英勇反抗暴政和压迫的同时,毫不回避这支部落那种野性的力量与血腥可怕。
我不敢说这种表现是最真实地还原了那个部族,因为我不了解台湾的那些部落,但这的确是我从未见过的。
比起好莱坞电影中那些民主、自由、开化和睿智的印第安人部落,这些赛德克野蛮人让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野蛮,这种野蛮很丑陋,也很震撼。
它不回避,它骄傲地展示自己的野蛮。
如果文明就是意味着被奴役被驯服的话,野蛮就没有理由不骄傲。
文/头大脑仁小关于电影《赛德克•巴莱》,还是忍不住说几句。
这部电影投资达到七亿新台币,是台湾本土电影中难得一见的大制作。
关于电影幕后拍摄的诸种不易,导演魏德圣在他的《跟自己的名字赛跑》这本手记、以及电影拍摄纪录片中都有详细的描述。
它的幕后故事和银幕上呈现的一样具有话题性。
记得当初,魏德圣导演和制片人黄志明曾经来到公司,讲述了电影拍摄的辛酸历程,它如何一开始就不被看好,拍摄中如何资金短缺,演员如何身入险境。
黄sir像是上了一条不归路,为了这个片子呕心沥血,到处借钱,拆东墙补西墙,在票房上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他半自嘲地说道,如果这个片子最后票房失利,他以后就躲到某个沿海不知名的小城市里去,隐居起来不再见人。
我当时心里还琢磨,导演可能为了实现艺术理想,但制片人做到这样,是出于对导演多大的支持和信任!
那时魏导还带来了电影上下集的初剪版本,看完这个初剪版,办公室里分成了截然对立的两派,支持者有支持者的理由,反对者有反对者的声音。
有些同事接受不了影片所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受不了它残忍的杀戮。
有的觉得这个片子拍得惊心动魄。
也有人担心引进这部片子的票房压力,还有它的政治风险。
在办公室纷乱的声音中,我属于支持的一方,觉得它虽非完美,但绝对是一部有力量、不一般的片子。
最近它在国内上映票房不利,口碑却一致叫好,这倒令我觉得意外,因为我预测它是一部争议性的片子。
相比较威尼斯电影节这部片子爆出的对大陆媒体负面的言论,这回内地媒体的声音普遍友好,魏德圣也给人兢兢业业、勤俭可亲的印象。
片子拍得那么有诚意,导演跑得那么有诚意,让人觉得感动。
另外,看了大陆上映版本,觉得内容筛选、剪辑手法上都颇有亮点,相比原来看的四个多小时的导演版更集中、更精彩。
感觉原先的版本导演太沉溺于自我表达。
而经过好几版的修改,导演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逐渐走出自我,用一种抽离的状态来对待自己的作品。
文章是改出来的,电影也能越改越好,可以看到魏导自我修正和进步的轨迹。
我记得初剪版结尾暂时配着《勇敢的心》的音乐,画面是莫纳鲁道登高望远,就像华莱士最后成为大英雄,这个结尾看起来挺傻。
国内版结尾是看见彩虹桥,这既保留了关于莫纳生死的悬念,也使电影变得更有意蕴。
很多人把这部片子和《勇敢的心》作比较,但我觉得它们还是截然不同的。
《赛德克巴莱》之所以能激起人的兴趣,不但在于它的大场面大制作,而且因为它不同于好莱坞、不同于如今轰轰烈烈的电影产业化浪潮,它所呈现的异质文化色彩,它所带有的创作者的理想主义色彩,它的不妥协、一根筋和与电影商业运作的格格不入。
电影所呈现的价值观并非好莱坞式的普世价值观。
某些地方,它崇尚民族信仰,淡化人道主义,当时看的时候,赛德克族的战士杀死敌军老弱妇孺,这是好多同事接受不了的一节。
包括再后来,赛德克族的妇女自杀并杀死孩子,这也让很多人接受不了,觉得这种行为太匪夷所思。
女人孩子为男人的英雄梦买单,何必呢。
在我看来,第二条倒是可以作为第一条的补充和解释。
在战斗杀红眼的状态下,是顾及不到对敌方仁慈的,这些“野蛮人”部族对待生死有自己的一套理念,既然如此淡漠自己的生死,又何以会对对方手下留情?
导演只是真实地呈现了这一切,而没有去粉饰什么。
其实,他的态度也是蛮暧昧的,既崇尚“野蛮的骄傲”,也暴露他们的杀戮和残忍。
我觉得这就是电影的好处,它引发人去思考,而没有盖棺定论。
文明与野蛮的关系,在当今国际社会仍然可以找到不少水深火热的案例。
不管如何,强加的文明,必定还是会引发一些悲剧。
有观众还指责电影中魏德圣表现出来的亲日魅日,一如他在《海角七号》中所表现出来的。
我不否认电影中有表现出台湾和日本的亲缘性,但这或许是历史造成的,片子只是客观地呈现。
何况它总体是反映原住民抗日的。
如果放弃一种大国的思想和姿态,站在台湾角度考虑一下,五十年割离大陆之外,受到相对缓和的殖民统治,不可能不受到一丝文化的感染。
受片子影响,我最近在读日本记者伊藤金次郎的《台湾不可欺记》。
作为一个历史的亲历者,伊藤记录了台湾人对外来政权的抗议与适应过程,一个割裂的岛屿面对着外来的政权更迭,确实有很多无所适从和无力感。
而魏德圣通过“雾社事件”,在相对缓和的情形下(而非刀逼在喉咙眼)暴发的战斗,还是强调了台湾本身的民族意识。
影片中莫纳鲁道说道:邮局、学校、商店,有没有使我们过得更好?
没有,它们只是让我们更加贫穷!
我觉得这话很有力量,不但关于文明与野蛮,更是让我们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反思如今的时代。
星光天地、燕莎、赛特有没有使我的生活过得更好?
没有,它们只是让我感觉自己的贫穷。
各种智能手机、各种繁复功能、各种更新换代的电子设备,有没有使我的生活过得更好?
没有,它们只增添了我的困惑。
影片价值观没有选择普世的主流的,演员也没有选择明星,为了争取合拍片导演也没有妥协让步。
所以在很多方面,创作者还是把电影当作一种艺术,在产业运作方面的意识相对薄弱。
这也和整个台湾电影产业的生态有关。
虽然台湾电影有所复苏,但整体产业基础还是薄弱。
所以拍摄这样一部作品对本土电影来说也多了几分探索价值。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为监制的吴宇森说,赛德克•巴莱就是魏德圣•巴莱。
赛德克族的首领莫纳鲁道最不能承受在相对安定的殖民生活中被慢慢消磨掉英雄气质,而“小导演”魏德圣宁愿一文不名、欠债累累,也要用生命拍摄这部史诗巨作。
有的人相信,好死不如赖活着。
而或许有些人,情愿去死,也要拼命去证明,我曾经在这个世界存在过。
【期待】看完《太阳旗》,一直惦记着《彩虹桥》。
但桥不如旗。
【阐释】隔一阵总会有一部大众电影能激起学界的强烈阐释欲,比如《色戒》,比如《赛德克·巴莱》。
因为有痛感,所以要表达,因此难以避免这样那样阐释的剩余。
我不怕过度阐释,就怕粗暴的阐释,源于文明的骄傲的粗暴。
比如有人说,四个多小时血战的出发点只是空洞的“骄傲”。
还有人说,莫纳鲁道嘴上讲日本人带来的文明只是让部族人照见自己的贫穷,但他也觉得教育是好东西。
【联想】杀日本同学的部落小孩说,我杀的不是同学,是为了血祭祖灵。
当时听着打了一个激灵,想起“7·5”,并且在那之后不断想到“7·5”。
屠杀的人在举起刀以及利落乃至痛快地挥下去时,觉得自己面对的都不是活生生的个体吧。
接着这个话题的是,【时间】。
有人说再过二十年,部落也就习惯了日本人带来的文明和生活方式。
可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每隔十年、二十年,伊宁、乌鲁木齐,这里那里,总有惨剧发生?
二十年够长了,为什么伊宁的伤口刚抚平,乌鲁木齐又划一道?
答案不知道,但肯定不是对宗教原教旨进行批判就够解决。
对了,还有人批评魏德圣在电影里没有态度,没有历史观。
可我觉得,这么长时间电影看下来,能够促进你多想一点问题就够了。
文明没有高下之分,认同啊同情之理解啊有些高蹈,那么那么多文明,也认同不过来,不如先做能做的——接受。
心平静气地接受另一种文明、另一种生活仪式的存在。
所以这个电影还是有他不一样的存在价值。
一在电影院看过后,意犹未尽,网上找到上部《太阳旗》的完整版,又看了一遍。
虽然不是我担心的那种大段大段地剪,但被剪掉的一处又一处细节,有它们没它们还是很不一样的。
看电影期间正好在读何伟的《江城》,他关于文明、文化的议论,与影片这一部分深潜的价值观有着惊人的一致。
——莫那·鲁道与困惑的花岗一郎(达奇斯)的那段对话,句句撞在何伟言说的那个点上。
花岗一郎问莫那·鲁道:“被日本人统治不好吗?
我们现在文明地过生活,有教育所,有邮局,不必再像从前一样, 得靠野蛮的猎杀才能过活。
”莫那·鲁道反问:“被日本人统治好吗?
男人被迫弯腰搬木头,女人被迫跪着着帮佣陪酒……邮局?
商店?
学校?
什么时候让族人生活过得更好?
反倒让他们看到自己有多贫穷了。
”莫那·鲁道决心带领族人反抗,花岗一郎飞奔进村,惊得一村的狗狂吠,他向莫那·鲁道强调日本的军队如何强大,反抗如何等于自取灭亡,莫那·鲁道一字一句道:“如果你们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带你们看野蛮的骄傲:真正的赛德克·巴莱!
”这场绝对不可能取胜,甚至不能全身而退的反抗,不为求活,只为求死。
莫那·鲁道只想率领族人通过这场必败的原始猎杀,获得灵魂的自由。
当信仰被剥夺,习俗被禁止,传统的生活方式被迫改变——猎人不再能持枪,族人不再有猎场,男子不再能出草,不再能纹面,不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往生之后,灵魂不能通过彩虹桥,不能回到祖灵身边……——生命还有何价值?
什么是借“文明”、“文化”之名,行破坏文明与文化之实,什么是对文明、文化的捍卫,不已昭然若揭了吗?
何伟在涪陵和他的学生们一起讨论始于18世纪末,终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西进运动。
他给学生们呈示19世纪晚期的两难境地:印第安人被白人蚕食挤占,印第安文化也岌岌可危。
他让学生们想像一下,假如他们是美国公民,会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中国涪陵师专学生的回应令他很困惑,书中他例举了两位学生的回答,并特别指出:所有的回答跟这两例如出一辙——“印第安人应该像其他人一样,成为美国社会的一部分。
哪怕他们贫穷野蛮,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保留地,提高他们的文明程度,教给他们先进的知识和经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
这样子,我们可以让他们富裕起来,适应现代生活。
最终,印第安人才会和我们友好相处,共同前进。
”“世界在发展变化。
我们应该让印第安人适应我们的现代生活。
印第安人习惯了平原生活,时常迁徙,居无定所,但在我们的现代生活看来,这非常不实用……我们的国家要强大,就一定要让印第安人适应我们的现代化生活,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强大起来。
”何伟感慨道:“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们对于进步和现代化的看法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异。
……我觉得是自由和文化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却是苦难和无知。
”触发他这番回忆及议论的原因是他在新疆的见闻——紧张关系触手可及。
(那个暑假他去了新疆),对于中国的“西进”,他的观点一致:“当汉人来到西部地区,如新疆和西藏之后,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些人应该变得跟内地一样,尤其应该实现现代化,哪怕是以牺牲他们的文化为代价。
我一直很难理解这样的观点。
在我看来,世界上已经有太多美丽的地方过快地经历了现代化。
我因此觉得,中国这些相对没被人动过的角落应该保持原封不动。
”当然,他也一再承认,他没经历过贫困。
二有意思的是,这几天我在看何伟另一本关于中国的书:《甲骨文》,关于台湾的历史,书中有一段完整的叙述:“这座岛的历史是由外来的人层层堆积而成的。
土著居民从石器时代就存在。
十七世纪时,来自大陆的移民大规模地迁入岛上定居。
该世纪下半叶,清朝正式把台湾纳入版图,但是并没有管辖得很紧。
它变成一个贸易和前线防御的基地,移民大多来自对岸的福建。
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连战连败后,满清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
(签订这项条约的清朝大臣解释说,这个割让不算太糟,因为台湾的‘男女毫无用处,对朝廷也没有感情。
’)日本统治台湾直到二次大战结束,那段时间,台湾叫做福尔摩莎(注Formosa ,意为“美丽”) 。
日本人不像在占据南京或其他大陆城市时那么短暂而残暴,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的时间长达五十年。
日本人在岛上铺路、筑铁路、建设其他基本民生设施,他们办的学校则训练台湾本地精英得以成为帝国的一份子。
即使在今天,很多台湾人对日本仍持着正面的评价——那是一种跟大陆人完全不同的看法。
”吴念真导演的《多桑》,表现的就是受日本教育的那一代父亲形象,他们的一生,何其无所适从。
(我看《多桑》:《东京初雪·多桑无语》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40287/)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中,大哥林文雄说:“我们本岛人最可怜,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国人。
众人吃,众人骑,没人痛。
”何伟继续写道:“日本投降,国共战争之后,国民党把另一层殖民主义带到台湾。
蒋介石的政府刚迁到台湾时,跟着他前来的人跟原有的台湾人比较起来并不算多,但是他们统治严历……” 他言简义丰,继续勾勒了后来台湾如何走上改革、民主之路。
对于台湾人的心态,他也言之成理:“随着政治的转向本土,台湾人对文化和历史的看法也转变了。
台湾人开始强调岛屿的本土历史,而非传统、大陆的朝代传承,历史课本也以台湾的观点重写。
”但人类的心理却也跟地表板块一样不可移动,大陆人如是,台湾人也如是。
他观察到:“在某方面,台湾人看历史的眼睛,基本上还是很中国的: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受外来侵略者误解和伤害的无辜受害者。
”改变的,只是侵略者的不同。
三、整部影片中我最喜爱的部分,是莫那·鲁道与父亲的灵魂在溪流中对唱那段,可能因为它是整部影片中,真正可以神经松驰的唯一一段。
父子俩一句一句浅吟低唱道——怀念过去的人们啊……我来到这里,我曾英勇守护的山林。
这是我们的山唷,这是我们的溪唷,我们是真的赛德克巴莱唷。
我们在山里追猎,我们在部落里分享,我们在溪流里取水,愿我为此献出生命!
溪流啊,不要再吵了,祖灵鸟在唱歌了。
请唱首好听的歌吧,为我们的族人唱,来自祖灵的歌。
愿我也献出生命!
巨石雷光下,彩虹出现了。
一个骄傲的人走来了,是谁如此骄傲啊?
是你的子孙呀,赛德克巴莱!
……四台湾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诗人之一赖和,以“安都生”笔名,为哀悼雾社事件而作《南国哀歌》:所有的战士已都死去,只残存些妇女小儿,这天大的奇变,谁敢说是起于一时?
人们最珍重莫如生命,未尝有人敢自看轻,这一举会使种族灭亡,在他们当然早就看明,但终于觉悟地走向灭亡,这原因就不容妄测。
虽说他们野蛮无知?
看见鲜红的血,便忘却一切欢跃狂喜,但是这一番啊!
明明和往日出草有异。
在和他们同一境遇,一样呻吟于不幸的人们,那些怕死偷生的一群,在这次血祭坛上,意外地竟得生存,便说这卑怯的生命,神所厌弃本无价值。
但谁敢信这事实里面,就寻不出别的原因?
“一样是歹命人!
赶快走下山去!
”这是什么言语?
这有什么含义?
这是如何地悲凄!
这是如何的决意!
是怨是仇?
虽则不知,是妄是愚?
何须非议。
举一族自愿同赴灭亡,到最后亦无一人降志,敢因为蛮性的遗留?
是怎样生竟不如其死?
恍惚有这呼声,这呼声,在无限空间发生响应,一丝丝凉爽秋风,忽又急疾地为它传播,好久已无声响的雷, 也自隆隆地替它号令。
兄弟们!
来--来!
来和他们一拼!
凭我们有这一身,我们有这双腕,休怕他毒气、机关枪!
休怕他飞机、爆裂弹!
来!
和他们一拼!
兄弟们!
凭这一身!
凭这双腕!
兄弟们到这样时候,还有我们生的乐趣?
生的粮食尽管丰富,容得我们自由猎取?
已辟农场已筑家室,容得我们耕种居住?
刀枪是生活上必需的器具,现在我们有取得的自由无?
劳动总说是神圣之事,就是牛也只能这样驱使,任打任踢也只自忍痛,看我们现在,比狗还输!
我们妇女竟是消遣品,随他们任意侮弄蹂躏!
那一个儿童不天真可爱,凶恶的他们忍相虐待,数一数我们所受痛苦,谁都会感到无限悲哀!
兄弟们来!
来!
舍此一身和他一拼!
我们处在这样环境,只是偷生有什么路用,眼前的幸福虽享不到,也须为著子孙斗争。
五、魏德圣魏德圣为《赛德克·巴莱》用时12年,耗资7亿新台币,赌上全部身家,何尝不是另一种面貌的莫那·鲁道?
(请勿转载)
野蛮与文明纠葛不清。但男人亲手杀妻子和婴儿,女人亲手把孩子摔下悬崖…恕我理解无能。
上下集合并版
竟然看哭了我操
剪辑后故事零碎,人物一闪而过,部族信仰的描述浮于字面,妇孺自杀极端荒谬。在这个刻意中立、混淆民族认同的价值观选择下,谦和道义的日本将士反而成了被蛮族血祭祖灵的受害人,部族内部厮杀更是讽刺至极。最终交还给日本军警的迷茫眼神,更将所有“正面”形象、赛德克巴莱一族的反抗彻底推翻……
这电影除了配乐不错,里面的行为逻辑和传达的价值观不是一般的二,最反感这种把日本人YY成傻逼的电影了,要真日本人和电影里一样打一枪到处乱窜,甲午战争能把中国人打到台湾岛都割了?别做梦了,在我看来,高喊“野蛮的骄傲”和高喊“新中国万岁”然后端起机枪扫日本人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场面。
妇女集体自杀把我撼到了
原始部落+现代火器的设定带感,但是拍得实在太冗长,前戏虽重要但是缺乏流畅度,看到第四个小时才感觉正片开始。全片如果控制在150分钟之内会好看得多。
经典中的经典,十年来中国最优秀的电影
神作,太震撼,开始仇视野蛮,又理解,再仇视。。。
上映的剪辑版很多地方都显得突兀...
制作精良,但不推荐。看个“雾社事件”词条就差不多了。
150分钟左右的哪个国际版无所谓了 不知史近乎耻 好的角度不好的电影 骗到眼泪又怎么样,我满脑子想的是丘逢甲等等@Centre Pompidou|有印象在蓬皮杜遇見你也到了裝作沒看見
年轻人拍给年轻人看的电影,最大的用处是荼毒年轻人的心灵。这个导演好奇怪,上一部电影还在歌唱大东亚共荣圈,这部电影却寻根反日到像闪闪的红星。或许正如电影所言,他分不清自己是赛德克的后裔,还是日本天皇的子民,于是他用青春热血向日本人和自己的族人都大开了杀戒。
那位刚开始对这些生番蛮类恨之入骨最后却终被赛德克人的血性与尊严所折服的日本军官一回去就退隐市井埋头创作,他要把这位骁勇善战的马赫坡社头目用漫画记录下来传至子孙后代,他说:“巴嘎轧路!娃大洗娃!要你滴这些哦哆哆一摸多都大大滴记住!More Naruto!!!”#(not so) True Story#
看了半小时。。。真心看不下去了。
一个基督徒导演拍的敌基督电影。
好多蒲巴甲哦!
幹了!
骄傲和信念 说的是赛德克 也是魏德圣...彩虹桥的两端 生与死 灵魂的矛盾与救赎 我没有太多的伤感 却被唤起对生死的思考和灵魂的敬畏...很久没有看到史诗般的巨片了 1.3亿vs6亿 赛德克巴莱vs金陵十三钗 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如果2012第一部推荐片太过平淡 那么这部推荐将带去心得震撼!
待会去看个regle du jeu补回今天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