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永远在重复自己,遥远的屠杀其实就发生在几代人之前。
本是一个假期,刚刚看完了《头号玩家》,还没有从斯皮尔伯克建造的酷炫未来世界里清醒过来,又接着看了《巴黎围猎》,这场发生在1942年夏天的屠杀,距离今日仅仅76年,还不到一个世纪。
太平时期永远体会不到战争的残酷。
斯皮尔伯克的《辛德勒的名单》带来的震撼还犹记在心,不过黑白色的背景总会让人误以为是发生在很久之前,然而在这场巴黎的围猎里,赤裸裸又一次揭开了往事的伤口,这个伤口依然鲜红、未曾愈合。
影片一开始是一段真实的黑白录像,希特勒已经占领了法国,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巡视这个国家,这座城市。
曾经在《起名风波》这部法国片里我还有些诧异,为什么左派的知识分子会对小舅子准备给孩子起名“希特勒”(同音不同名)有那么激烈的反应,那么在这部电影里就会很好的诠释了这种激烈的情绪来由。
二战的战事不再讨论,关于犹太人和集中营的电影也看过不少,但是大多还是从旁观者或者是营救者的角度来讲述,更多揪心的是对影片中人物命运的走向。
而在这部电影,没有机会去感到紧张,有的只是深深的恐惧。
就如片中逃脱的那个小孩所言:我们害怕的不应该是死亡,而是生存。
死亡已经成为一条提前到来的必经之路,如何能够生存下去,才是真正让人害怕的。
整部影片的主角不是面临灭绝的男人和女人,而是未成年的孩子们,懵懂而纯真的眼睛里还不理解死亡的含义就面临着人类历史上的残酷。
影片从开篇不久就开始赚取我的眼泪,尤其是在家有两宝之后,看到和她们同样年龄的孩子们遭此灭顶之灾,让人怎能不泪奔。
占领区的巴黎,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只有犹太人胸口的六芒星提醒着风雨欲来。
越来越严酷的规定,给这个艳丽的夏日添加了一抹阴暗。
约瑟夫年仅11岁,和很多犹太人一起聚居在一个院子里。
他们依旧每天按时上学放学做游戏,妈妈们安详地在院子里织毛衣,只有被辞退的爸爸的到来可以提醒他们的困境。
这一切似乎都与战争毫无关系。
然而就在犹太人对法国人盲目的信任之中,这场风雨加紧速度地赶来了。
法国当时的傀儡政府,成立了秘密警察学校,配合德国人对巴黎境内的犹太人进行了围捕,比德国人的残忍更加残忍。
所有犹太人就如圈在包围圈里待宰的羔羊,还茫然不知自己即将见面的屠杀。
地中海上的法国还是艳阳高照,二战席卷了大部分的国家,巴黎已经被围攻,然而在这段短暂平静安宁的生活里丝毫看不到战争的硝烟。
正因为此刻阳光的明媚和紧接而来的残酷形成了鲜明对比,才会让处于旁观者状态的我更加无奈和无助。
命运的镰刀已经高举到了头顶。
划定围捕目标——成立秘密警察机构——制定围捕计划——集中圈禁——分散消灭——加紧火葬场修建,这整个一套流程如此残酷而又冷静。
德国人的严谨高效带来的是法国犹太人的灭顶之灾。
法国户籍制度的完整健全,助长了这场屠杀的可执行性。
影片中短暂而高效的围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勇敢的巴黎人:有房东太太彻夜不眠守在门口,就为了在发生围捕的过程中好及时警醒大家;有邻居家善良的太太,冲到诺诺家,假装诺诺是自己的孩子想要将其带走;有偷偷收留犹太孩子的普通家庭;有挺身而出、解救陷入困境的诺诺姐姐的善良妓女们;有坚定信仰、帮助犹太女孩的牧师;有干着脏乱工作却能挺身而出的水管工。。。
正是这些勇敢而善良的巴黎人,藏匿和帮助了上万的犹太人躲过了这次浩劫。
然而排犹不是希特勒一个人的事情,整个欧洲普遍排犹。
也不是所有围观者都是如此善良和勇敢,还有很多幸灾乐祸、口出脏话的巴黎人对围捕表示了赞同。
影片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讲述这段历史,更多的是从这段历史里讲述人性、揭露真相、警醒未来。
进入到自行车赛场的体育馆里,密密麻麻聚集了一万三千名犹太人。
随着镜头的慢慢移动,我们看到了一层一层密集的、惶恐的犹太家庭。
这个本该承载欢乐的体育馆里装满了即将被毁灭的人群。
善良的莫诺护士是整场事件的见证人。
她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帮助着孩子们,然而在这场残酷的种族清洗中,一个人的力量真是微乎其微。
让·雷诺大叔高产不断,又以一位犹太医生的身份出现在影片之中。
他以一种达观来看待整个事件,坚信这些侩子手终会得到审判,然而他个人的命运却没有得到任何改变。
导演用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态来小心翼翼讲述这样的故事。
从体育馆到集中营,短短的行程中走过了夏日浓郁的树荫之下,远远走来的人群不像是走向死亡,更像是结伴来出游。
集中营里偶尔的一顿较丰盛的午餐在音乐的伴随下像是一场欢愉的午后聚会。
然而这一切看来温馨明媚的场景并没有丝毫削弱这场屠杀的残酷,只是让人们还有机会在死亡来临之前微微享受到些许团聚、爱情、亲情和人情味。
短暂的集中营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地是男人被带走了、女人被带走了,相互之间简单的挥手就已经成了永别。
当看到孩子被强行从母亲身边带走的那一刻,我的眼泪简直止不住了,多么残酷的人才会用如此方法来强行拆散母子。
一万三千名犹太人仅仅只有25人生还,运抵集中营的4501名孩子无一幸免。
影片结尾,莫诺护士收养了一百多个孩子,并为幸存的犹太人们提供寻找彼此的机会。
当我们看到幸存的约瑟夫,喜极而泣的场景让这部悲情电影增加了些微温暖。
而当莫诺看到了照片之下的诺诺之时,让没有宗教信仰的我也在感谢上帝了。
可爱的诺诺,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了整部影片泪点,不管是悲还是喜。
影片结束了,历史还在滚滚向前,这不是唯一的种族清洗,这也不是人类仅有的大屠杀,然而历史总在不断重复自己、不断周而复始。
只希望未来,不再有历史。
犹太复国主义,看完就明白了,为什么犹太人拼死都要拥有自己的国家!
说起二战,全世界都知道罪孽深重,极端种族主义仍阴魂不散,所以每年我们都会缅怀前人,以敬效尤。
法国人今年上映的这部的确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我只能说此类题材老去这样,总有些疲劳,但我还是哭的稀里糊涂,看到坠死的那对母子,我还是恨的咬牙,也许我们不能用评论来糟蹋严肃的反战题裁,此部亦然。
2009年法国首次公开承认历史上的傀儡政权维希政府在二战时曾根据纳粹德国的意旨,把生活在法国的数万名犹太人送到了德国设立的集中营。
法国电影《围捕》中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法国排犹运动的前期,在这个一度被视为禁忌的事件中,包括4000多名孩子在内的13000名犹太人被捕并被送往集中营,最后仅有25人生还。
而当年法德当局原计划逮捕的犹太人是20000多名,但是在很多有良知的法国人的帮助下不少犹太人逃脱厄运,可见即使再黑的黑暗之中也会有微弱的光芒。
和《辛德勒的名单》、《伪钞制造者》等大批反映犹太集中营事件的电影相比,《围捕》几乎没有多少展示排犹暴力的镜头,而重点放在了表现亲情和人性良善上面。
对于笼罩在片中人物身边的黑暗和心中的痛苦,导演有意使之边缘化和模糊化,但在这种被“温柔化”的氛围之下,影片的悲怆丝毫没减弱,同样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影片开始,在游乐场中的旋转木马旁,一名正在拍照的德国军人的相机镜头内突然闯入了一个小孩,他胸前的那颗黄色的星星让这名德国军人勃然变色,而随后影片中佩戴黄色星星的人越来越多,这预示着在1942年二战正酣的时候,在德国、波兰等犹太人惨遭屠戮的时候,法兰西曾被很多犹太人视为避难所。
尽管面包店的女老板表现出鲜明的排犹情绪,但是另外的很多法国人依然对犹太人友好,这让大多数犹太人有理由相信,这只是清晨的微风中偶尔带来的一两粒沙子而已,法国政府是不会抛弃他们的,与生存相比,这点委屈又算什么呢?
只是他们忘记了胸前的那颗星星是一个凶兆,一个和平宽容而富于人道主义的政府怎么会把同属上帝的子民人为地加以区分呢?
而种族主义的直接特征就是首先要把人群按照不同的种类做出严格的区分,佩戴了那颗星星就如同待宰的羔羊被标上价格标签一样,厄运只是早晚的事情。
于是,当影片中约瑟夫一家还在讨论法国政府会不会继续对他们友好的时候,维希政府和德国纳粹已经开始密谋围捕了。
少不更事的约瑟夫正在父母面前煞有介事地模仿希特勒的疯狂讲演时,画面突然一切换,立刻变成了真的希特勒的歇斯底里的讲演:消灭犹太人!
这应该是这部电影中最经典的一个镜头。
一边是犹太人寄人篱下但平静快乐的生活,另一边是邪恶力量的磨刀霍霍。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当军警们粗暴地破门而入时,覆巢之下再无完卵。
人性是不会彻底被湮灭的,即便是在历史最黑暗的时候。
电影的后半段把重点放在了善良的法国护士莫诺(梅拉尼.罗兰)的身上,从这10000多名犹太被塞到冬季自行车赛场时,她就自觉地开始了人道主义行动,在让.雷诺扮演的犹太医生被限制了自由之后,这种行动一直持续到最后。
只是很多人还不相信这些犹太人的命运是死亡,毕竟种族灭绝是超过大多数人心理极限的事情,他们认为这不过是上帝打了个盹,只可惜,上帝经常打盹,而且有时还一睡不起。
在围捕过程中,有人自杀有人逃走,在集中营中也有拳脚相加的暴力,也没有出现赤裸裸的处决犹太人的画面,但这丝毫不影响影片的震撼力。
影片以男孩约瑟夫和护士莫诺的感情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生离死别为重心,表现的是人性的良善以及围绕在这些感人力量周围的强大的邪恶力量。
我们看过很多反映犹太人在二战中的苦难经历的电影,我们只能远远地无比同情地看着那些无辜死去的生命,同时也惊愕而厌恶地看着实施这些暴力的刽子手,但是我们永远都无法真切地揣摩和理解对犹太人的那种仇恨到以至于非要从肉体上消灭他们的思想。
然而有一点可以明确,这绝非希特勒一个人的过错,希特勒只不过是反犹太群体中最疯狂最极端的一个代表罢了,他真正的作用在于推波助澜,倘若没有长久以来深埋于普通民众心中的仇视犹太人情绪,这样的人间惨剧是不会发生的。
尽管上帝教诲他的子民要仁爱,但是有时这只是教徒们挂在口齿之间的华丽词藻,当资源和欲望受到挤压时,他们就会把上帝的教诲抛到九霄云外去。
而就在不久前法国政府又开始驱逐吉普赛人了,只不过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文明的发现已经不允许太野蛮的方式,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惨剧而只是牢骚。
但是历史上一群人对另外一群人的疯狂灭绝实在太多了,心有余悸之外有时很难确定人性之中到底是善多一些还是恶多一些,唯一的希望是在人类的不断自省之中抑恶扬善。
《围捕》可能是反映犹太人集中营历史的电影暴力色彩最弱的一部,着力表现的是家庭和个体在历史的洪流里的无奈,在强大的政治力量面前,生命是如同草芥一般微不足道。
影片中在室内自行车赛场中的一个长镜头中,充满了密密麻麻的犹太人,局促的空间压抑的气氛,庞大和渺小,形成强烈的对比。
黑白的影像资料有一种无声无息的历史质感,透过天真的儿童的眼睛,将这种历史深处的罪恶又一次挖了出来。
如果《美丽人生》是笑中带泪的先喜后悲,那么《围捕》就是苦中作乐的先悲后喜,在战后,莫诺和死里逃生的男孩约瑟夫偶然重逢,历经劫难喜极而泣的场面充满了悲剧美,让影片在情感上更加丰润。
不断地唤醒记忆是这类电影的历史责任,历史的黑暗之中的光芒也同样需要有人知道。
首先是结构松散,其次是剧情沉闷,尤其是后半部分,我都不想看了。
最后一点,就是此部电影有美化历史,弱化残酷的嫌疑,尤其是集中营里犹太人们跳舞的段落,让观众有一秒不觉得他们很悲惨,毕竟这是法国人自己拍自己国家的历史,弱化战争的残酷也许是有意的。
总之,《围捕》(又叫《巴黎血色围城》)是一部很平庸的二战电影。
每天打开新闻,总是会听到,看到太多杀戮地信息。
好像生命从什么开始变得如此轻,轻易就是这么消失了?
我无法想象他为什么能让刀就这样落下?
始终记得影片里的场景,希特勒一边看着德国孩子的欢笑,一边下令屠杀犹太孩子。
同样的天真,同样的可爱,仅仅因为他们的民族!
所幸还有许多人在关心,那个美丽的女孩,那个消防队长……或许世界有恶,才有了美的存在吧。
本来是与老师给我的阅读材料有关,在上课的时候看了预告片,觉得还不错,便特地去看了。
果然是部赚眼泪的电影。
利用孩子和亲情作为整部电影的主线,无疑是让人内心最诚挚强烈的情感毫无保留地被激发出来。
孩子的纯真善良,父母的温情关爱,还有好心的巴黎人的帮助,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当孩子与父母分离时的撕心裂肺的叫喊声传来,我还是忍不住留下眼泪,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事了。
片尾,小男孩见到护士时,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只有一双哀怨的,孤独的,害怕的眼睛,看着曾经关爱过他的护士,泪水涌出,我真是心都在痛,是怎样的残酷,把这个可爱的小孩的童年撕碎了,可怜他都算是个幸运的人,因为他在失去了母亲和哥哥之后,竟然走出了那入地狱般的黑暗世界,他是个幸存者。
这是一段黑暗的历史,也是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又是一部关注二战中犹太人被迫害的电影,这次是法国人拍自己人抓自己人,所以还是有些不同之处。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不由暗想它的现实意义,今天把吉普赛人或者是其他各种各样的种族进行放逐难道就比过去更为道德了么,而且理由也是惊人的相似,他们肮脏的血污染了我们的国家,这样的论点看似支撑了这一切,却让历史在阴影中哭泣。
对一个国家或一个种族以偏概全的论调是最为危险的,但事实上现实之中我们每天都在重复这种认知。
看到有人评论说电影里拍希特勒一家是为了反映出他有人性的一面,个人认为应该是用来和被送到毒气室的那些犹太家庭作比较吧。
有很多事情我们看不见或者不愿意去看,但这并不表示它们不存在。
很久以前看过的电影,那时因为有让雷诺。
现在回想,已经忘了具体情节,只记得女主角梅拉尼·罗兰 Mélanie Laurent,而且也不是因为这部电影。
而是因为另一部昆廷的《无耻混蛋》,同在巴黎,同样的二战,同一个女主角,一部是委婉的悲歌,一部是赤裸裸的复仇,交错的时空与剧情,在La rafle 软弱无力的人们终于复仇了吗?
复仇的故事深入在记忆,留下的确是无限伤感。
还有那不能忘记的蒙马特高地的旋转马车,永远在心中旋转。
◎IMDB评分 5.8/10 (305 votes)一句话评论 在梅拉尼·罗兰温柔而令人心碎的演绎之下,《围捕》将法国在被占领时期那些不那么荣耀的往事又浮现出来,好在影片中被人们称作“正义者”的勇气让我们倍感欣慰。
——《费加罗视点》 影片的情绪渐入佳境,导演没有丝毫的卖弄和偏离主题,始终带着一种形式感的审慎。
——《星期天日报》 影片令人震惊,引人入胜。
演员们在隐忍、真诚和克制中展现出巨大的表达力。
——《法兰西西部报》 影片的激情是卓越的:面对这种耻辱,没有一个观众能不为之动容。
为什么现在才有人调查我们历史上的灰暗地带?
《围捕》将在法国电影史册上写下重要的一笔。
——《影视迷》 罗丝琳·伯胥全身心地投入这些历史事件,她的诚实和正直彰显无遗。
但她过分典型的视角让她的电影看起来像一幕沉重的情节剧。
——《20分钟》杂志 这部影片有点法式好莱坞的腔调,强烈的情感堆积在其中,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有些僵硬、格式化。
——《巴黎人》杂志
看前稍微迟疑了几秒钟,怕是部虐心的法西斯屠杀血腥片。
二战题材片层出不穷,优秀的导演一直在另辟蹊径一直在努力超越,因此有了1972年完成的1942年的夏天,1991年的地中海,1997年的美丽人生,2001年的上尉的曼陀林,2002年的钢琴师,2008年的朗读者,2009年的无耻混蛋。
这几部都是我尤其喜欢的二战片,优秀在于不同角度之表达,好几部看了电影不过瘾,还特意找来原著深度挖掘。
除了无耻混蛋刻意表达血腥外(However血腥场面是用YY的形式反映的,德国刽子手们被砍头被削头皮被挖眼睛,拍手叫绝大快人心),其余的几部片子都尽量回避了种族屠杀的场面,以反映战争时期的爱情亲情为主,或表现犹太人的乐观豁达,或者是坚韧勇敢。
可喜的是这部片子又有了人性的突破,而且人性的表达异于之前对于犹太人的自身悲惨遭遇或者战乱时期的爱情亲情描述,而是对慈悲心的深度挖掘,同时一笔带过的对比了人性善恶。
法国维希政府的那段丑恶的傀儡历史在2009年前一直被包裹得很严实,2009年2月16日,法国最高行政法院正式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政府曾大规模将犹太人遣送至德国纳粹集中营,并对此道歉。
这部片子在法国政府首次承认历史耻辱之后应运而生,导演对傀儡政府的表达很大胆。
影片一开始很美好,法国仿若庇护犹太人的大家园,在德国波兰战事如火如荼之时,犹太人能够在法国生活无疑是幸运的,在灿烂阳光与无忧笑容之外,隐隐的忧郁与担忧也仅仅通过小约瑟夫姐姐的眼睛表达出来,但是爸爸一直坚信法国政府会继续保护他们,大多数法国人的仁义善良友好让寄人篱下的犹太人有理由相信法国政府不会抛弃他们,孰知维希政府未经反抗便已屈服。
法国导演的犀利从希特勒与部下的随意交谈中透露出来,让人汗颜。
原话记不完全,大意是与西班牙的拼死抵抗不愿交出犹太人相比,法国政府的软弱真是弱爆了。
反之,越是凶残的杀戮者越是崇敬勇敢反抗的民族。
与维希政府助纣为虐相对应的是大多数法国普通民众的善良美好,Melanie Laurent一出场就那么圣洁美丽,她扮演的护士眼神坚定勇敢,是在1942年7月那次事件中有良知的法国人代表。
除外还有消防队的士兵们,有意放走犹太女孩的体育场警卫,通风报信泄漏机密的警员,奔走相告撕声力竭的房东奶奶,还有那个想要掩护邻居小孩却没有骗过士兵的善良太太,央求妈妈带走邻居弟弟的孩子。
1942年7月16日,消失在巴黎晨曦里的7000个犹太幸运儿,历史的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人性的光辉,那是黑暗中的微弱光亮,可贵,温暖。
围捕是反映犹太集中营的电影里最少暴力的一部,虽然叙事手法显得结构不够紧凑,中部有些拖沓,让雷诺与Laurent的含蓄感情有些多余,希特勒家庭的穿插对比没有达到该有的效果。
但是总归是部另辟蹊径的好片,街头巷陌帮助过犹太人逃亡的巴黎市民应该让人牢记。
(备注:经查百度,法国的“正义者”在二战期间帮助法国四分之三的犹太人逃脱了被送往纳粹集中营的悲惨命运,法新社统计,法国有2725人在战后因帮过犹太人而被以色列授予“国际正义者”称号,人数仅次于波兰和荷兰。
法国目前尚有200多名“国际正义者”健在。
)助人者人恒助之,碰巧今日看到一则沈阳老板找寻并报恩21年前行善陌生阿姨的新闻,施恩与受恩者都是满满的正能量,让人温暖。
(GS原创于2014年10月8日,成都。
)
正如Jo的父親説的“They can ban you,but can not ban your talent。The war will end one day,all wars do…”,希特勒能围捕犹太人,却剥夺不了他們的天賦,戰争迟早還是會結束。
http://www.56.com/u18/v_NjI5NTUzODM.html
哪一部犹太题材的二战片不虐心?实在是很沉重很真实的题材,但本片感觉拍得不是很深刻,尤其是小胡子这个演员实在太让人出戏了
每一个场景都漂亮,还有蓝眼睛的小男孩,精灵。
再一次泪奔。对法国来说,维希政府时期的这段历史应该是耻辱吧,作为德国纳粹的狗腿子,当时的傀儡政府没少助纣为虐。好在法国人尚敢于自我反省,将这段历史拍作电影。在二战题材电影中,永远能感知到人性的残酷与伟大的鲜明对立,所以看多一部都是多一次对自我心灵的荡涤。推荐!
我cao他娘的Nazi,太妈的的不是人了。孩子们真的是很天真无邪的,一车的小孩全死光了,真催泪!无数个家庭,那种压抑和疼痛感,让人酸楚!
很好的题材 但是拍的很是杂乱 没有轴心 各条线索感觉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像是法国版的南京南京 男主角的出现也略显突兀 只剩一个一个得片段加上配乐来打动人 群像类的戏要拍好真的不容易
忍不住流泪,看到今天的欧洲、美国,可以拍出这样的电影,正视历史,冷静反思,再看看我们,简直是一种彻骨的羞耻。我们的几百万同胞,死于自己同胞的迫害和凌辱,难道就这么过去了吗?20世纪的三大魔头,希特勒只能屈居第二。
无辜的孩子总是能感动人。好几个场景感动的哭了。小孩子天真脆弱的内心,是应该好好保护的。
又是一个关于纳粹的
犹太人: 我好惨,不信你看。法国人甲: 我们当然是反犹的,但灭犹是隔壁的意思。法国人乙: 我们还是有20个法国人暗中帮犹太人的,我们很人性很伟大。德国人: 妈的,脏活总得有人干啊。
....当男人没办法保护妻子 母亲没办法保护孩子....
让。雷诺的主演,苦苦的等啊,等到演了快一半了,我都以为是演员重名的时候,他幽幽的来了。只能说是一部纳粹摧残犹太人的流水纪实片,后来实在看不进去了,快进看完,太流水了。。。
The boy with blue eyes~
让雷诺 你胖了!
时间点挺有趣的
最后几分钟有点小湿润~~~
标准的法国片
法国版的辛德勒的名单么???
落泪了,最后找到诺诺的时候感动了,诶……拍的也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