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钢的琴

钢的琴,The Piano in a Factory

主演:王千源,秦海璐,张申英,刘谦,罗二羊,国永振,周逵,田雨,张亚希,项燕,许江宁,张惠志,刘星禹,王早来,王玥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俄语年份:2010

《钢的琴》剧照

钢的琴 剧照 NO.1钢的琴 剧照 NO.2钢的琴 剧照 NO.3钢的琴 剧照 NO.4钢的琴 剧照 NO.5钢的琴 剧照 NO.6钢的琴 剧照 NO.13钢的琴 剧照 NO.14钢的琴 剧照 NO.15钢的琴 剧照 NO.16钢的琴 剧照 NO.17钢的琴 剧照 NO.18钢的琴 剧照 NO.19钢的琴 剧照 NO.20

《钢的琴》剧情介绍

钢的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某重工业城市。原钢厂工人陈桂林(王千源 饰)在下岗后,独自拉起了一支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生活勉强维持。他的妻子小菊(张申英 饰)离家出走,转投有钱的假药商人怀抱。如今小菊光鲜回归,不仅要与桂林离婚,还要争夺独生女小元的抚养权。桂林慨叹自己失败的命运,于是一心要将女儿培养成钢琴家。为了得到女儿,他四处筹措买钢琴的钱,甚至和女友淑娴(秦海璐 饰)以及当年钢厂的好哥们夜入学校偷钢琴。 当所有的办法都失败后,桂林偶然翻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俄国文献,于是叫上伙伴们在早已破败的厂房中开始了手工制造钢琴的征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西游记八戒降妖飞吧,霹雳钻石王牌第二季妈妈加我等于十全家福糊涂蛋虎啸龙吟灰影人决胜零距离龙套王龙胆荡五音不全适宜北风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初吻不会结束若草物语——恋爱的姐妹和不恋爱的我边境美女总裁Devidol!宴会春迟金猪玉叶第二季铁血茶城扯淡生命史2020去死眼泪女王相逢时节红色呼叫铃双宝斗恶魔朝颜云淡风轻

《钢的琴》长篇影评

 1 ) 做琴的念头

贫穷的爸爸要为了女儿做一架钢琴——多美好的念头。

电影制造奇观与美梦,使其跃然于银幕之上,着实动人。

但空有念头并不能代表什么,就像电影里一样,制造一架钢琴,得搭伙找人,材料,术业专攻,分配,连带做饭……一个也少不了。

念头固然好,但过程百般辛苦,孤独,无法言说,打落牙自己咽……最终才成就一桩美事。

我知道这部电影有个好念头。

在一个没有是非与良心的国度,它的视角与勇气可敬可佩(说这部电影在当下中国是可贵一点也不过分)。

但,电影的过程远没有念头那么可人。

虽然材料一应俱全,剧本和演员都算是一流,但掌勺的将菜捣得四分五裂,虽然尝着还有那味儿,但菜早已不是那菜。

看看《钢的琴》中后段剪辑的那种仓促,情绪未完已经赶趟儿似转场的忙碌,以及那些没完没了的音乐,根本不给你任何沉浸思考的时间。

这部电影早已经偏离自己的念头。

如果它是奔着温情去的,这时已经是滥情(如果不是因为那个滥情韩国导演郭在容的话);如果它还想触及一下所谓的时代痛楚,现在也不过就是隔靴搔痒。

黑色幽默与镁光灯打下的那一束束光,连带那些忙不迭跑出来的音乐,在商业片里看着肯定节奏明快美轮美奂,而在这电影里,也不过浮躁二字而已。

我当然知道张猛是个好导演,不矫情的说,在中国导演里,能文以载道地看到他难得的对弱势群体的悲悯和同情。

但他对于电影语言的短板也很明显,《钢的琴》更是在节奏上失衡得厉害。

电影当然可以谈主题先行,可以谈中心思想。

但念头可贵并不可能就让电影本身跟着高贵起来。

结尾那架钢琴做完之后,工厂里的大吊臂吊着它在画面中缓缓运动。

突然间整部电影的节奏都慢了——这才是应该属于这部电影的节奏之一,希望营造一种沉稳内敛,希望在生活表象下直指人心的力量——而现在不过是感受到了表象而已。

《钢的琴》算是一部真正的电影,而现在院线上映的电影中很多连“电影”的称谓都够不上。

文艺作品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处境堪忧,所以我依然愿意买票支持,并推荐大家去戏院,因为它的难得。

但一切不代表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对一个导演而言,肯定固然是好事,而过誉则如揠苗助长一样没有什么好处。

毕竟这才是张猛的第二部电影,当虚浮的荣誉涌来的时候,票房的惨况会被暂时忘记,而再好的念头也会变得不理智起来。

 2 ) 不是活太糙

共有十年以上的青春,在加工金屬的工廠裡度過,視角可能和很多人不一樣。

刻薄之處,還請多批評,多見諒。

看過電影,克制住了自己的評論欲。

冷靜三個月後,聽聞金馬提名時,正和一幫子老東北軍工廠出身的大哥們在大排檔裡喝酒吹牛。

把這張盤送大家傳閱,等待他們的評論。

大哥們很快給了我反饋。

十幾年二十幾年以前,大家就都知道:國產貨,質量比較差。

但普遍認為是:總有一天,我們國家的產品質量會提高。

誰知道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一直在下降。

從牛奶到樓房,無不如此。

為什麼?

因為相信沒校驗的爐子,憑感覺就能出熱處理製程工藝;相信機床設備沒有電也能開;相信天車不保養也能吊重物;相信操作員可以站在天車吊物垂線下泰然抽煙;相信配鑰匙比修琴軸更牛B;相信憑一個大俠+一本密籍+重機加工手上活兒的經驗+一堆廢料就能實現流水線上千個工時的生產工藝;相信雞爪瘋就等於表演彈手風琴;相信為了能文藝一把,玉米穗也能當胸毛貼……文藝創作原來完全和煽情劃等號。

沒有寫現實的,更沒有超越現實的,只要能胡說八道就行。

制片人和導演都沒想到,一部從編劇到殺青總共不到一個多月的粗制濫造,竟然可以炒得這麼火。

幾萬幾十萬工科院校本科畢業生競崗工程製造行業不如專科生沒人過問;幾十萬上百萬工廠下崗/農村待業的漂亮女孩子迫於生計當小姐沒人過問;幾百萬上千萬缺乏工業常規技能的青壯年產業工人流離他鄉沒人過問;幾千萬上億青少年受的教育不包括基本生存常識沒人過問;假醜惡,為什麼“假”排第一?

沒人過問;倒是一包情節虛假表演蹩腳的精神鴉片,一群人吸得起勁,喧嘩叫好,社會被忽悠得挺和諧。

「世說新語」有:“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

赴客皆作一驢鳴。

” 這就是文藝和二B發生聯繫的奇妙時刻。

人群如摩西過海,瞬間被分為兩大列:普通青年,和非普通青年……我們這個民族的魂呢?!

有位大哥還給了我一張盤。

上面有一段,講1910s三菱重工長崎造船所的紀錄電影。

那時候日本在工業上比英國、德國還要落後幾十年,但在用心追趕。

老實說,今天的中國製造業,比那時候的日本還要落後至少十年。

中國的電影業呢?

醒醒吧!

大哥總結說:Gangdeqin,沒他媽一個是在工廠長大的。

日本鬼子、德國鬼子,給他錢都拍不出。

不是活太糙,而是忒TMJB扯淡!

`•.¸¸.•´¯`•.¸¸.•´¯`•.¸¸.•´¯`•.¸¸.•´¯`•.¸¸.•´¯`•.¸¸.•´¯`•.•´¯`•.¸¸.•´¯`•.•´¯`•.¸ ><((((º> PS: 王粲死的時候很有文名,國家煮席曹丕好文藝調調,曾經把王粲和其他六位相提並論,史稱建安七子。

於是曹煮席親自去吊喪,這就好比某寒死了的話僅掏去吊喪一樣(我呸呸)。

可人家王粲平生寫的都是什麼“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曹丕身為軍委主席,他要歌頌這個,不是大耳光抽自己的臉麼?

於是他忽悠大家說:“王粲吧,沒事喜歡學大毛驢叫,你們不妨一起學驢叫,送他一程。

”曹大大這樣一說,底下人頓失滔滔,啊哈啊哈的叫成一片。

為了文藝,不惜二B,且還是裝出來的。

 3 ) 钢的琴,不锈的心

与父亲、母亲、姑姑一起看这部影片。

片中《三套车》、《送别战友》、《山楂树》的老歌旋律一次次触动着我们的情感,我们几乎忘记了这部电影所有的突兀之处:被无端宽恕的小青年,被无端逮捕的季哥……但理智还是告诉我这部影片的叙事被剪辑得过于松散。

片中处处是东北钢煤锈带败落衰颓的象征——阴沉的天空、热电厂巨大的冷却塔、作为职工住宅的破旧的筒子楼、小区里无人过问的红砖烟囱、前厅摆上台球案子影厅放着香港三流电影的文化宫,还有随处可见的年久失修的厂房。

这一切汇聚起来组成了巨大的立体的布景,再加上凝重的沿水平方向缓缓推移的长镜头,向我们呈现出一副老工业基地的末日景象。

人们充满着辛酸的笑与泪,慢悠悠地生活着,只剩下过去可以骄傲,却不知未来在哪里。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陈桂林为女造琴的故事主线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他和他曾经的工友交流、调侃、争执、回顾往昔的情景。

同理,那两根标志性的烟囱也不重要了——工人的切身利益尚且不能保全,更何况它们呢。

不过是为死水般的生活提供一些谈资,为自己提供一个凭吊过去的理由罢了。

但我能说他们的心灵也被这平庸繁重的生活锈蚀了吗?

全片的最高潮无疑是陈桂林放弃女儿后重新聚集工友做钢琴的段落,此时影片一贯波澜不惊的长镜头终于沸腾起来。

陈桂林的小乐队演奏起《卡门》里斗牛士出场时那激昂的旋律,淑娴则身着艳丽的舞裙踩出弗拉门戈那热情的舞步。

与这一景象相交错的是沸腾的钢水、绽放的火花,钢水在季哥留下的翻砂模具里铸造成型,火花则焊出了钢琴的骨架。

他们专心致志地在这个已成废墟的车间里制造着最后一件产品,这产品凝聚着他们的汗水、意志与智慧,夹杂着对“老大哥”时代的记忆,还有一丝未曾消泯的对未来的期冀。

但现实却是,这架理想中的“钢的琴”发不出悦耳的声响。

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国营工厂的生活远非牧歌,现实里不光有高耸的冷却塔和烟囱,不光有转动着的车床、磨床、铣床,也有着老化的设备、管线,堆积着滞销物资的仓库,倾圮的围墙,它们是早已锈蚀了的“共和国长子”内心的真实写照。

当政策由东北转向沿海时,无数农民离开给他们带来了千百年希望与痛苦的土地进入都市谋求着莫测的工作机会,而他们几十年来所供养着的工人们则被逐渐挤到社会的边缘。

工人们被____抛弃了,正如几十年前____为了他们而抛弃农民一样。

而直到这时,他们才意识到,除了对已化为废墟的工厂的记忆,他们一无所有。

结尾天车吊着“钢的琴”缓缓前行的长镜头是意味深长的。

操作员淑娴应该明白,在厂子还没黄的时候,那里悬挂着的是什么——那些使人仰视的钢铁铸造的庞然大物,就是这样被一件件吊入吊出,工人们用双手和头脑创造了它们,他们凭这些挣得报酬、荣誉与尊严。

而此刻,工厂的一切皆已腐朽衰败,仅剩的住宅也被一座座废弃、推倒,盖起商业楼盘。

淑娴所做的,正是陈桂林所想的,纵然女儿要远离这片失落的土地,跟随母亲去新的地方过未知的生活,他还是要叫住她在这架理想中的“钢的琴”上再奏一遍现实中奏不出来的乐曲。

这是他所能给予她的未来的最后礼物——一段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记忆,即使它并不真实,它依然能证明:她的工人父亲母亲们,活过、爱过、奋斗过。

 4 ) 2021 再看《钢的琴》

我是个刚刚成年的南方人,几十年前东北的落寂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仿佛都离我很远。

不过这并不影响这部电影给我的触动。

它从电影层面不惊世骇俗,但是我很崇敬它关注的群体,也认同它传递的观念,所以我写了这篇文字。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本身我想给四星,但因为它表达的东西我应该给五星。

站在2021回望这部电影,我只觉得《我和我的家乡》之流的的电影早已忘了劳动人民的疾苦,所以放在当下,这部电影在我心中有了更深的意义。

注:我只是个穷酸学生,请各位罗杰伊伯特温柔指点先力所能及的谈谈这部电影吧————————————————————1优点1 适当的黑色幽默既舒缓了现实的沉重又颇有苦中作乐之感。

个人认为在抓出轨那一段特别有意思,压抑与沉重随着男主一跃而出烟消云散,音乐的喜感配上滑稽的追逐戏让这本应悲凉的被绿捉奸显得分外荒谬

长颈鹿烟囱过于喜感2 超现实主义镜头颇为惊艳甚至有库布里克式的感觉

废墟上的舞蹈

第一次出现的超现实镜头3 电影的背景音乐上也是很有特点的,反复出现的lube乐队的歌唱着我听不懂的语言,咏叹着一个充满激情的时代。

同时,这些歌曲是源于时代的,因而更具有现实意义。

4 本片在剪辑上保持了良好的节奏感,不像有的文艺片一样随性,让人看着实在有点累。

可以说 ,从剪辑上已经很注意观众的感官了,但是这部电影实在有门槛,无论是观影素养还是共情能力上,总之,六百多万的票房让人心酸。

5 本作在构图和色调上还是很有水准。

直接上图

恶搞最后的晚餐,隔壁老王坐在犹大的位置上

老爸的穷和老妈的富一目了然,镜头语言还是拿捏了

两束光形似两个烟囱,烟囱承载着理想与羁绊

看不出什么含义,但是凸显钢琴对于他们的意义———————————————————2 缺点第一个缺点挺无奈的,我觉得很可能是成本所限,本片后半段在群像塑造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总的而言就是一些部分将人塑造的很有特点,但是看完了还是不知道谁是谁,也记不完全记得谁擅长什么,没有在支线上展开足够的剧情。

第二点人物动机上,其实也很可能经费所限吧,男主和前妻的释怀,和女友的复合,琴的续造,最重要的是和女儿的关系这些部分都显得含糊不清,尽管我可能能理解,但是作为一个电影作品就有点混乱了,也失去了很多能触动人心的点。

所以,这部电影本身四星还是五星都可以,它没有神来之笔让它留名影史,但是它很优秀,如果放在2021就各位优秀了————————————————————3 接下来谈谈这部电影之外的东西我想问一个问题,理想是可以被赋予的吗?

世界文化已经越发迪斯尼化,最近刚刚开展了未成年人反电子游戏沉迷的一些措施,我对这种唯心主义行为是否可以让祖国的花朵争奇斗艳保持怀疑。

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我承认沉迷游戏是有如鸦片,但马克思的话还是其实不止于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说“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又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就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有毒的,游戏是有毒的,但人民的苦难是真实的,年轻人的空虚是真实的。

游戏大可被消除,但假大空的东西填补不了年轻人的空虚,也弥补不了现实的不公,更消极不了飞天的房价。

就我个人讲,我周边最“爱国”的人都是毫不含糊的既得利益者,这与其称理想不如说是自私。

理想是不能被填补的,苦难是不能被消除的。

当互联网和消费主义消解掉个人意志与现实生活,妄谈理想都是一种自欺欺人。

但是他们这群人是有理想的 哪怕是和命运的抗争

———————————————————

结语当这台钢琴在一堆废墟被抬出来的时候,我几乎热泪盈眶。

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可以随意炸掉两个烟囱,但却扼杀不了一群时代的尘埃去做一件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只知道可以用钱去买木的琴,但不知道可以去做一台钢的琴。

也许“钢厂”和“钢琴厂”之间,一字之差的鸿沟仿佛不可跨越,但理想给予了人的伟大是永远无法被这鸿沟掩埋的。

公众号:pseudo影评频道学有余力 努力写作

 5 ) 很棒的国产片

影片有浓厚的苏俄怀旧风格,而且每一个转场都有音乐过度,镜头也很文艺。

在国产电影里也算的上市良心之作。

据说这是王千源称帝之作,确实电影本身很有味道,不是硬菜,值得细品,难得的片。

这是隶属小人物的故事,但却深谙大时代的变迁。

本片以钢琴为媒介,将现实主义的压抑与浪漫主义的文艺,巧融一体,荒诞的黑色幽默中呼之欲出的是梦想的坚韧,而与之中电影所寄予的情怀不仅饱涵以友情的羁绊,更令人动容于那父爱的伟岸。

看完着实被感动到一把,虽然我一点也不熟悉那段历史的变故以及它带来的影响,但导演硬是能以一种朴实而有趣的方式吸引我一直认真看下去。

在我看来,我看的下去的,能够触动我的就是我喜欢的好片。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王千源的电影,真的很棒的一个演员。

 6 ) 一切正如你想象的那么糟

我出生在矿山,十二岁之前,认为许多事情是天经地义。

新结婚的两口子,需要自己打制家具,自筹木料,自己动手。

样式刻板,但整整齐齐的摆放在家里,好像拥有一支队伍,向新生活开拔。

节日里有福利的带鱼和鸡蛋,每一季度,父母会领来新的毛巾、手套、洗衣肥皂。

工作时发的午餐,间或有匮乏时期少见的煮鸡蛋和午餐肉。

每学期要看电影,至今仍然记得的是《宝葫芦的秘密》。

新年有花灯展,五颜六色,旋转的静止的,下方干干净净一块小牌子:某某车间或某某工区。

运动会、合唱比赛,文艺队和电视台。

游泳池一样的热水澡堂,下班的工人通体黢黑,只剩牙齿和眼珠。

灰色的宿舍楼,庄稼生长在河的一侧岸边和另一侧岸边。

夏天的夜晚永远是男人们女人们打牌,老人们孩子们叽叽喳喳。

我们没有兄弟,但拥有整座楼的“小朋友”。

学校里的一切潮水般蔓延回来,红领巾,军鼓,儿童节。

在爹妈尚未下班的钟点,楼下和小花园的世界熟悉且安全。

我们的父母工作在一座巨大的门的后面,地下或者地上,干净或者肮脏,一杯茶水或一盏矿灯。

我们的世界有一条路一座桥联通十七公里外的县城,在东面,我们一直以为,世界只有东面。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一切未必会永远那么的美好,甚至正如你想象的那样糟糕。

“工业”是共和国赋予我们的巨大的母体,一切孕育其中。

所有的困顿、丰饶、痛苦、享受,所有的两情相依、情窦初开、平淡一生或反目成仇。

发育的一切阶段,骨骼咯咯作响,骑着车横冲直撞,把硬币放上铁轨等待列车飞驰后留下的均匀的,薄薄的金属片。

在墙的外面,路的一旁,是农田标记的另一块版图。

只有在那里,冬天雪后满地的黑色泥浆才不至于陌生,只有在那里,夜班后大桥上的水饺和炒菜顺理成章。

“工业”有神秘的力量,创生或毁灭,在轰鸣的声场中,按时起床、按时死亡。

无法用谈论电影的方式谈论《钢的琴》,也无法以观赏故事的态度去观赏《钢的琴》,它幸运地讲述了某些人的生活,它也不幸的就是某些人的生活。

它是什么,无关紧要,它只是在恰当的时刻,识相地歌唱着C小调。

感谢淑贤阿姨,那正是我们青春期所有的阿姨。

漂亮,干练,清澈,永不退缩,向着悲剧。

感谢汪工,我们见识过那样的知识分子,谦和,顺从,一丝不苟,忍受并沉醉于生活。

感谢季哥,在我们的世界,雄性的力量和哲学,无非如此。

大烟囱轰然倒地,定向爆破,欣欣向荣的世界毫发无伤。

它的笨重与陈旧不合时宜,欲盖弥彰。

但它连成为一处伤疤的权利也不应享有。

掩埋,平整,新的建筑拔地而起,新的广场迎接翩翩起舞。

大跃进与此再无关联,回家的路与此再无关联,广播喇叭与此再无关联。

忽有一天,世界不再想当然,而且正如你预料的那样,无比糟糕。

是谁赋予了尊严,是谁又不动声色地将其没收。

农民的儿子们、孙子们进了厂,田园和村庄不再接纳牛羊,钢铁水泥的器官刹那间布满共和国的角落。

毛泽东的婴儿们改造着自身的血液和基因,“创造一个新天地”。

一九九八年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在我所出生的地方,鞭炮的声音都被严格禁止,但仍旧有无数的人,为了获取那种声音不惜高额罚金当作赌注。

当被宣判不再占有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自己动手制造。

“工业”幸运,在于他已经死去,“工业”不幸,在于他尚未完全死去。

随着一种体制的转换,一种财产的分割,一个全能的世界消失了,即使他衰老的骨骼千年不倒,千年不朽,也已经结束了。

连带着所有的困顿、丰饶、痛苦、享受,所有的两情相依、情窦初开、平淡一生或反目成仇,都结束了。

别再使用“挽歌”去做无所指的形容,如果你看见过下班后,无论怎样尖叫轰鸣的机器都会戛然而止。

 7 ) 不太喜欢

这片子评分很高,也因为推荐,特意看过,我不太喜欢。

故事是超现实的,一个父亲为了给女儿一台钢琴,找到一群下岗的老朋友,在车间用纯钢打造了一台。

后来女儿还是跟着前妻走了。

现实中,这基本不可能,不论是否造的出来,只是造琴这事,费时费力而且不实用,应该不会有人干。

这应该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幻想,是对梦想的坚持,对过往生活的交待。

整个片子色调暗沉,节奏缓慢,空间狭小,人物面目模糊,我不喜欢。

 8 ) 《钢的琴》:春梦了无痕

在真正接触到影片的主题之前,我一直以为《钢的琴》是一部关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励志电影,一个普通工人为了满足女儿的音乐梦想,用工厂废料做了一架钢琴,这个一个多么《生活空间》的情感奇观故事啊,类似的题材还有农民造飞机、村民拍电视剧等等。

但是电影演到最后,这架钢琴能否造出来,圆圆是否能够留在父亲身边,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他们暗淡生活中的一抹梦幻曙光,这架钢琴如一台时光机,引领他们重温往日的温暖和荣耀,这是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已经忘却很久的感觉了。

《钢的琴》是在辽宁鞍山拍的,我的整个青春期也是在一个类似的东北重工业城市度过的,因此我曾亲眼看着这些产业工人几乎是一夜之间褪去了身上的荣光而变成歧路亡羊,他们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阵痛,却不得不接受被时代抛弃的命运。

《钢的琴》就是为他们拍的电影,与影片导演张猛的第一部作品《大耳朵有福》一样,这里弥漫着一种颓废的反励志主题,但这反而让我觉得熨帖。

因为对于这些由社会主人翁沦为弱势群体的人来说,下岗再就业的成功事迹离他们很遥远,“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歌声听上去有点刺耳,只有触手可及的困窘磨砺着他们的精神和肉体……《钢的琴》没有《耳朵大有福》那么绝望,于是更像是一场有抑有扬的春梦,这样的精神抚慰更能体现出一种实际的人文关怀,其功能就相当于伴着苦哈哈的哥几个喝一顿大酒,遥望一下当年的意气风发和志得意满,然后回家睡个舒坦的囫囵觉,第二天起来各自继续面对糟烂的生活……只有这些真正在困境中挣扎求存的人才知道这片刻的超脱对自己有多么重要,知道了这些才能真正读懂当他们高唱《怀念战友》时脸上的忘我和陶醉,才会知道那两个面临拆毁的烟囱对于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就是在为我们再造和捕捉这些转瞬即逝的真实。

《钢的琴》让我想起了一些优秀的东欧电影,如捷克的《柯利亚》、前南斯拉夫的《爸爸出差时》、《我与铁托》等,都是用一个温情的故事来折射社会巨变之下心理动荡,而且片中大量运用前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流行歌曲作为配乐和有源音乐,更是突出了这种语境。

可贵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关怀旧的惆怅和现实的无奈这些情绪处理时,避免了廉价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来化解掉影片本应有的沉重和感伤,这一方面有利于观众始终以较为兴奋的状态接收信息,另方面也不至于让黑暗和消极内容影响到影片过审,面对目前的观众趣味和审查体制,《钢的琴》体现出一种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两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都表现出人物所应有的极精准的生活状态。

【河北青年报】

 9 ) 《钢的琴》镜像话语分析

《钢的琴》2011年中国内地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好口碑电影,也是青年导演张猛的代表作,获得了第14届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优秀新人导演奖和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等荣誉。

影片讲述了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东北的一个工业城市里,下岗工人陈桂林的生活艰难,面临妻离女散的危机,为了挽救自己生活中的希望——女儿,希望她能留在自己身边,决定用尽全力去满足女儿的音乐梦想,送她一架钢琴。

为此,他去借钱、去偷钢琴、去造钢琴也终未能留住女儿。

影片通过对小人物辛酸而幽默的生活展示,表达了对那个年代记忆的一种情怀。

这部电影是一部风格化很强的现实主义作品。

虽然影片的主题是当代电影中不并多见的关于工人阶级的现实主义题材,但导演在题材的影像化处理过程中却做出了背离传统现实主义的大胆尝试。

在电影投资越做越大,大片云集的今天,《钢的琴》以四五百万的小成本创作,达到了高质量的艺术效果,为我们的电影创作提出了一种思考。

本文试从镜像话语的角度对影片的艺术效果和表意内涵做出分析。

一、低角度与舞台效果《钢的琴》影像多采用正面或侧面的低角度仰拍镜头构图,不论是在运动拍摄中还是在固定机位拍摄中,镜头都保持着这种低角度的仰拍构图效果。

这是一种非常态的影像画面构图方式,是一种强化性的表意方式,能够造成影像的扭曲和畸变,一般只偶尔参与特定影像的画面构成,用来对特定人物的姿态与环境风貌做造型处理,以强化对象的高大、突兀、压迫感等效果。

在本片中,导演大量使用低角度仰拍镜头来拍摄这群社会中的底层小人物,并将这一手法贯彻影片首首尾,并非是要制造他们的高大形象,摄影机在低角度中拍摄人物时采取了中规中矩的正面或侧面对准人物的方向,这样就避免了影像的扭曲变形和镜头的主观化,而使镜头保持了一种观众的客观视点。

这样的镜头拍摄方式在画面中制造出了一种舞台效果,导演仿佛是要给这群被社会遗忘,被时代抛弃的底层小人物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展示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追求。

而镜头的视点则恰恰保持了一种坐在电影荧幕前面,仿佛坐在这个舞台下面的我们观众的视点。

如在影片的片头部分,以持续两秒钟的内银幕开场,仿佛是话剧开场前的暗场,这时画面中已经出现人声,开始了人物对话,接着画面开始亮起来,出现了一男一女两个对话的人物并排站位正面面对摄影机的中景镜头,低角度镜头中的二人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位置和一定的空间,但导演把摄影机仰角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了影像的过度变形,中景中的人物并没有给人非常高大或带有压迫感的形象,而是观看舞台人物式的一种感觉,使视点与人物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在一个与舞台相似的平坦开阔的地方,一个废旧工厂外面,人物后面的背景是导演有意选择的,背景是一间有着两扇巨大屋檐的废旧房屋,人物站在房屋的正前方,在低角度仰拍的镜头前,这两扇屋檐正好分别处于两位人物的肩头,像一双张开了的翅膀。

历史的车轮辗过,让这双破败的翅膀再也无法载着昔日的工厂翱翔了,而对于这对正在谈判离婚事宜的夫妻来说,这双背景中的翅膀又成为暗示他们劳燕分飞的一个象征。

仔细看来,这两扇屋檐中,挨着男主人公一面的屋檐是破败的,只剩了空的钢架,而挨着女方这一面的屋檐则是完好可以遮蔽风雨的,这一细节也暗示了这二人在生活中、在这场离婚谈判中以及在影片叙事即将展开的二人对女儿抚养权的争夺中的优劣势地位,为后面的叙事做出了铺垫。

这一背景的选择与利用以及与人物形成的一种叙事关系都与舞台背景的作用与效果相似。

本片中贯穿始终的,执着的低角度仰拍镜头为影片叙事提供了一种舞台式的间离效果,对于影片处理现实主义的题材来说,起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意想不到的特殊艺术效果。

二、景别的选择与叙事表意景别与对象的关系是电影镜头构成的重要部分,不同景别的选择具有不同的画面表现力与叙事功能,在本片中,导演充分利用了不同景别的功能与效果来构图和叙事,使影像的话语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例如,在影片的片头部分中,镜头利先用中景呈现画面中并排站着的两个人物,根据对话可知,二人正在进行离婚谈判,中景使我们既能看清二人的面部表情又能看到人物形体上的神态和动作,同时也交待了废旧工厂的环境场景,便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二人对离婚这件事情的态度以及二人之间的关心矛盾。

接着镜头根据对话的内容进展,改变了景别,当小菊提出孩子的幸福问题时,镜头忽然跳至近景,使小菊说话时的面部表情在画面上更加清楚的凸显出来,起到了提示和强调的作用,提示了叙事的重点所在,使二人关系的矛盾在画面中逐渐凸显起来。

接着是陈桂林的近景镜头,镜头中凸显了他脸上坚定的表情,面对小菊的质疑,他内心充满了坚定的信心,认为他心爱的女儿会跟着他并且会幸福,如此,关于幸福的问题开启了影片的叙事。

接着,俄罗斯名曲《三套车》的音乐声响起,画面转入送葬场面,镜头先用中近景展现奏乐队伍的整体,接着切为近景,分别聚集两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陈桂林与淑娴,交代他们在雨中卖力演出的情状,接着镜头切为远见,交代人物所处的大环境,在一块荒草丛生的空地上,矮墙背后露出两座高耸的大烟囱正在冒烟,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非常渺小。

接着镜头再次切为小全景,使画面中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与人物的位移、动作得到了完整的展现。

这一叙事段落结尾,影片再次转入远景,一大片荒凉的空地上,前景中死者的祭坛与后景中的两根冒烟的大烟囱形成一种画面张力。

镜头中两次大远景的展示具有很大的暗示力,大烟囱是那个工业化时代的象征,就如片中人物所说“烟囱比楼多”,这个场景中所展现的既是一个老人的葬礼,也可以象征整个大工业时代,以及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葬礼。

在影片的叙事中加入了一支关于烟囱的线索,在影片的最后,两根巨大的烟囱作为工业时代的记忆,在人们无奈的留恋中轰然而塌,摄影机在远景中仰望送别烟囱的人群,尘土在镜头前升起,遮蔽了人群,工业空间的摧毁暗示了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的丧失,历史变迁的大潮将渺小的个体淹没其中。

这里,影片充分利用了不同景别的功能与效果进行选择与变换,使画面构图有力地辅助了叙事中矛盾的凸显,并使故事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扩展。

此外,景别的选择也与叙事空间和话语权利有很大的关系,特写与大特写的镜头使人物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将镜头注意力的焦点集中在人物身上,给人物充分的话语权。

而在本片中,镜头几乎没有用到特写或大特写,镜头的景别配合摄影机的运动形成了一个关于剧中下岗工人社会位置的有效视觉表达。

在景别上,他们被限定在一定的画面空间之中,无法占据镜头画面;在镜头运动中,水平移动镜头任人物在右侧入画、左侧出画,不去干预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也使人物无力掌控镜头。

如影片中有多处拍摄人物在巨大的废旧工业建筑中穿行的镜头时,采用了大全景水平移动镜头,刻意把巨大的废旧工厂建筑展示出来,让人物在画面中显得渺小,在巨大的建筑中出现,又在其中消失,人物与镜头的关系作为叙事中的驱动因素在本片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三、水平运动机位的悖反与创新本片的影像主要是在低角度仰拍的固定镜头与低角度仰拍的水平运动镜头里完成的,在镜头运动的方式中,水平移动的镜头最具机械特征,它不能伪装成人眼自如地观察事物,所以导演们一般都要慎用水平移动镜头,通常只出现为恐怖片的鬼视点。

而《钢的琴》中则有大量的镜头运动采用了水平移动方式。

不论是表现人物在场景中运动的画面还是表现人物在固定位置中的场面,导演都执着的采用这种单一的运动方式来表现,并配合水平上的场面调度,以这种看似简单的但却是非常大胆的艺术尝试创造出了一种丰满有力的艺术表达。

水平移动的运动镜头与场面调度强调一种画面的“扁平感”和空间的封闭性,导演利用这一效果来进行画面造型,在较适合水平移动的运动镜头的短景深或无景深场面中,摄影机用水平移动镜头从与人物移动方向成90度的侧面来横移跟拍人物运动。

在演员的调度上,刻意采取了从右侧入画,从左侧出画的走位方式来配合这种镜头运动方式的叙事需要。

本片中的低角度水平运动镜头在画面内成功地创设出了一种观众的在场感,从而使镜头的视点呈现出既与片中人物亲近,又保持一种观众的冷眼旁观效果。

而在大景深场面中,摄影机则采用了固定机位的长镜头静止或推拉来表现人物在景深场面中的纵向移动,塑造了一种纵深的空间感。

影片将水平移动镜头画面与固定机位长镜头画面交替剪辑在荧幕上营造出了一种垂直十字交叉特殊画面空间效果,这种空间是一种限定性的空间,是限定性视点下所能看到的空间,这样拍摄方式的选择体现了导演对本片题材处理时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导演张猛出生在东北的工业区,在那个环境中长大,他熟悉那里的一切环境与那里的下岗工人们,他和影片中的小女孩陈小元一样体验了那个时代的剧变,张猛的影片关注现实、关注底层,但他的重点却不是批评,他热爱那片老工业区,他崇敬那时候的老工人,怀恋那段工人阶级在社会中占据主人翁地位,热火朝天干事业的社会主义岁月。

导演采用这种限知视角,尽量少的干预题材,在影片中营造一种充满温情的诗意来避免现实主义的苦情,将观众的目光引向对那些处于现实困境中的普通人的内在精神的注目上,体现了导演内在的一种人文关怀。

如影片第一个段落中,镜头利用轨道在低角度仰拍镜头中展示故事发生地的某一条破旧的街道,然后镜头水平向右匀速移动,逐一展现人物,街道对面先掠过片头出现的几个奏乐工人,接着在镜头中近景中,骑在摩托车上的男主人公陈桂林从右侧入画,接着是第二个人物女主人公淑娴入画,人物在镜头中依次登场后,镜头接到表现陈桂林骑摩托车回家的场景上,镜头在水平横移侧面跟拍与固定长镜头之间交替,在画面中塑造出了垂直十字交叉的限定性空间效果,让观众明确掌握了陈桂林的运动轨迹,镜头中布局有序的工业建筑群也让观众熟悉了陈桂林所处的城市的环境状况。

第一段落通过陈桂林往家中窗内望的动作与画面上响起的钢琴声实现转场,画面剪辑到小元在红布帘内弹钢琴的推镜头,这一段仍然使用了水平横移镜头与固定推镜头的交叉配合,镜头在小元和陈桂林之间呈现出距离感和限定性的空间,通过镜头的操作暗示了剧情中陈桂林无法触及小元的音乐梦想以及掌握小元的成长空间的叙事线索。

四、声光色的能指渲染本片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影像画质与音响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但导演在画面构图上的独特造型与配乐上的精心选择则足以弥补这些不足。

本片结合影片不同段落的叙事节奏选取了多首五、六十年代的苏联、东德流行的社会主义音乐来烘托气氛,这些极具时代感和社会主义特色的音乐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使影像的时代特点一下子凸显了出来,同时也渲染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如陈桂林和他的朋友们聚到一起,各司其职的合力造琴段落,配音欢乐的节奏渲染了片中人物内心的兴奋感,影像中的场景在配音的烘托下也使观众感到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欢乐的音乐所属的那个年代。

本片画面影像采用了一种怀旧的冷色调处理,人物的着装上面,只有淑娴有粉红色的大衣与大红裙装,而她那一群人中的唯一一位女性,也是在陈桂林挽救女儿的一系列行动中对陈桂林的支持与鼓励最多的人,是她帮助陈桂林度过了影片本文中那一段艰难的日子。

所以她的着装提示了她作为整部冷色调影像与影片叙事中的一个亮点的特殊性。

在影像布光方面以采用自然光为主,以配合其现实主义题材叙事的需要,在叙事中插入的几处超现实主义镜头中采用了不同颜色的人工的顶光来造型,如偷琴失败后的第一次超现实主义段落,导演使周围环境在一片黑暗之中,以示暂时逃离惨淡的现实,而安排一束白色的顶光投射在那台令人纠结的钢琴上,偷琴者陈桂林坐在钢琴前动情的弹奏着,渐渐将刚才偷琴失败的尴尬与失落驱散出去。

白色人工光和缓缓飘散的雪花营造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情境,黑暗中顶光的投射便于表现人物的整体行动,不易造成画面形象的变形,能够造成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分离,使镜头表现的焦点投注于人物自我的精神状态当中。

本片中的人工顶光运用起到了渲染诗意气氛,表现人物内心情绪的重要作用。

影片《钢的琴》中镜像话语的特征体现了导演对现实的一种特殊理解。

运用一系列反传统现实主义的电影语言来表现现实,特写了张猛对工人阶级精神的一种深切理解。

影片以一种积极乐观、充满喜剧幽默与诗意的“语调”来讲述这个现实悲剧故事,导演让我们看到了“钢的琴”所象征的工人阶级在没落中自我救赎的精神。

 10 ) 《钢的琴》有哪些精彩的细节?

杂谈:《钢的琴》——我的另一个东北农历七月初七,周五,在这个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日子里,孑然一身的我百无聊赖地寻找能打发时间的东西,一屋、一人、一桌、一椅、一电脑,一水杯、一手机······要不,看部电影吧,我对自己说道。

各位别误会,当然是自己在家看喽,我可不会去电影院,为什么呢?

一位友人的话可以完美地回答这个问题,“瞧你那抠门样!

”好了,言归正传,很久之前我就下载好了一部电影,叫《钢的琴》,但一直没看,原因无它,这部反映国企下岗职工生活的电影对我而言太过沉重,毕竟我身上也有着类似的经历,昏暗的厂房,破旧的设备,低迷的经济,电影中的这些场景勾起了我的回忆。

我生长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同电影中的以钢铁为支柱产业的鞍山市类似,我的家乡以林业采伐和木材加工为单一支柱产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市工人几乎全部下岗,时至今日当地经济依旧低迷不振。

影片中的主人公和他的兄弟们有着精湛的手艺,仅仅依靠一本陈旧的俄语版《钢琴制造》就逆向测绘仿制出一部货真价实的钢琴,但是,这群熟练的产业工人却只能挣扎的温饱线上。

这群工人能吃苦、有本事,但只要留在家乡,他们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就只能维持基本生活,其中就包括我的父亲。

可能有人要问,他们为什么不出去闯一闯呢?

很简单,和片中主人公一样,父母和子女总需要有人管吧,想管,你就走不掉。

那狠心走掉呢?

老人生病没人管撒手人寰,孩子么,打架斗殴辍学进监狱,这种情况我见的多了。

片中背景音乐以苏联歌曲为主,没有一句二人转,演员对白也没有现在电视上常见的那些东北口头语诸如“唉呀妈呀”之类的,或许有人说,这是因为说演员不全是东北人啊。

不对,我的成长环境似乎和片中如出一辙,伊春市的历史比共和国还短,移民来自五湖四海,主体移民是1952年组建的林业三师的退伍官兵,这支军队之前驻地是湖北荆江,该部原属中原野战军,队伍里没有东北人,大家可想而知,伊春人的祖辈口音有多复杂。

至于我家,祖父来自辽宁铁岭,1958年来到伊春,外祖父,山东汶上人,一嘴的山东话,同样是1958年来到伊春。

两人都是知识分子,被补充到伊春以支援当地经济建设,当时的伊春是不毛之地,他们最开始住的是窝棚,后来的房子也是自己动手建的。

家中老人爱听京剧,都是票友,作为90后,我第一听到二人转是在2003年,还是因为接触了电脑才知道有这种娱乐,不过一直都享受不了。

现在常见的东北饮食,猪肉酸菜炖粉条、锅包肉、铁锅炖、蘸酱菜、鸡蛋焖子、土豆酱、饭包······这些东西儿时的我一概没吃过。

诸如“哎呀妈呀”这些方言,上了学之后才在某些同学嘴里听过。

至于苏联烙印,倒是异常的多,时至今日,我的父辈们仍旧喜欢去俄罗斯工作。

去了外地读书,才知道东北人的口碑异常差,在西北某地,当地人对东北人的印象就是花钱大手大脚,生活铺张浪费,结果我的抠门将当地人的三观尽毁。

电影中,鞍山的街头到处是破旧的厂房和倒闭的商铺,90年代的伊春某区同样如此,看这电影,我身临其境。

我在91年出生,母亲的单位在93年倒闭,父亲的单位似乎是在98年解体,不过家庭的经济状况似乎在96年之前都挺好,起码在96年,父母购买了一户楼房,大概花了17500元左右,从90年结婚,购买全套日本家电,再到买楼房,父母的日子过得似乎不错,不过96年之后,日子便过得不堪回首。

我依稀记得,应该是97年冬季,在昏黄的白炽灯泡下,父母因为花在我身上的200元的医药费在吵架,因为钱不凑手;似乎是在98年的夏季,又因为我上学的书本费在吵架,当时小学课本还收费,同样是钱不凑手;似乎是在98年的秋季,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母亲在街上卖月饼,月饼是父亲开的糕点厂做的,我只记得那天雪很大,踩上去没过脚面,而且还下个不停,之前熬了整夜烤月饼的父亲一边在风雪中挣扎着给母亲搭帐篷一边喝斥我赶紧进屋,因为他担心体弱多病的我感冒,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那一幕。

有钱,我也真的舍不得花。

说道教育和文化,我的中小学老师大部分来自江南锦绣之地,小学的班主任是绍兴人,初中的物理老师似乎是大理人。

电视里的赵本山,嗯,不喜欢,不是我另类,而是真的听不太懂他的冷笑话。

至于懒惰,起码我的父亲和他的同事都不懒惰,而且比其他人更能吃苦,能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和内蒙古呼伦贝尔零下五十度的天气中爬冰卧雪工作的人,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懒惰吧。

胆小吗,也不是,出生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伊春人一直为了一个目标参加军事训练——挡住苏联人的坦克,万幸的是,战争没有爆发。

我和我的父辈祖辈并非出身农村,但在生活上也没有享受太多,讨厌二人转,也不太喜欢东北食物,我们来自很多人都不熟悉的另一个东北。

efu.e�

《钢的琴》短评

冲着朱亚文来看的,硬朗正气那会儿就有的。整部剧还好,就是那个年代的校园,正是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产物。

5分钟前
  • 觅味尤趣
  • 力荐

卧槽这剧既然有朱亚文?里面片头曲很好听,就是剧情挺狗血的

10分钟前
  • 就是一只刺猬
  • 还行

!!!

11分钟前
  • Fiat Lux™
  • 力荐

三观蛮正的,虽然是老剧,但是没什么很陈旧的东西,小演员演技也都很好,很朝气蓬勃的校园的感觉

12分钟前
  • 城市捕手
  • 力荐

王瑞虹老师演的魏老师真好真不错,来看朱亚文的,正阳门下演的非常棒。

13分钟前
  • 面包树
  • 力荐

梦想着——成为这样的老师

18分钟前
  • 愿是一盞茶
  • 推荐

支持,演技派,仇永力

22分钟前
  • !。!。!
  • 力荐

为什么知道的人这么少呢?这里面的片头片尾曲都很好听

27分钟前
  • 乔帮主
  • 推荐

这个电视剧很好,王瑞虹老师演的魏老师真好真不错,来看朱亚文的,正阳门下演的非常棒。

31分钟前
  • 豆友204561169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