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革命之路

Revolutionary Road,浮生路(港),真爱旅程(台),革命路

主演:凯特·温斯莱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克里斯托弗·菲茨杰拉德,尼尔·布莱德森,马琳·爱尔兰,萨曼莎·索尔,山姆罗森,大卫·哈伯,凯瑟琳·科廷,凯西·贝茨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革命之路》剧照

革命之路 剧照 NO.1革命之路 剧照 NO.2革命之路 剧照 NO.3革命之路 剧照 NO.4革命之路 剧照 NO.5革命之路 剧照 NO.6革命之路 剧照 NO.13革命之路 剧照 NO.14革命之路 剧照 NO.15革命之路 剧照 NO.16革命之路 剧照 NO.17革命之路 剧照 NO.18革命之路 剧照 NO.19革命之路 剧照 NO.20

《革命之路》剧情介绍

革命之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他们第一次见面,他是高谈阔论的有志青年,她是向往成为名演员的未来之星。而如今,婚后的他们变了。他变成了在公司做不喜欢工作的无聊上班族,她成了不入流的糟糕演员。在一次演出后,丈夫弗兰克(莱奥纳多•迪卡布莱里奥饰)与妻子爱波(凯特•温斯莱特饰)大动肝火,两人多年的积怨终于爆发。莫非婚姻真的躲不过七年之痒?悲痛的爱波整理照片,发现弗兰克年轻的照片,想起他曾经描述的“美好的巴黎”,她提出了一个计划“全家搬到巴黎”,以拯救这个家庭。但是,这看似遥不可及的计划,却成为了催化剂,将两人推向婚姻更痛苦的深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浴血记者捉鬼记惹不起的宫主大人黑帮暴徒你好倾城逃离循环动物园先生Kyrie之歌吸血鬼生活第五季一念向北克罗克特先生绽放你是我的城池营垒陡岸凶杀案旁观者遇上中国女孩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唐顿庄园第三季斯派德先生摩斯探长前传第八季恐惧之灵亲爱的天狐大人首秀神府红军游击队决战死亡线鳄口逃生刺客信条金玉满堂之一网不捞鱼日出英烈祠狎鸥亭报告

《革命之路》长篇影评

 1 ) 我们那些纯真的理想呵

1.高中的时候爱上三毛的书。

她的文字为成日困在书卷堆里我唯一的精神出口。

压抑无趣的高中生活被迫压榨掉对生活的想像,考大学不过成了一个理想的尸体,成为学校和家长心目中闪闪发光的真理和鲜活的希望。

三毛说,她在作文时写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成为卖冰棍的,一边有钱赚,一边还能享受日光,同时有免费的冰棍吃。

她这样的作文自然被老师判为不合格,连带她作文里的"理想"也是不合格的。

老师的评判不仅仅是针对作文,更是针对她人生理想的批判。

老师的评判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的评判,也代表着整个社会对个人价值和选择的判断。

作为爱三毛的读者,自然是认为除了正捧着她的书疯狂阅读她的字、阅读她的人生的读者之外,其余所有人都是不理解这一切的、看上去正常的疯子。

但是作为十多年后智商和身体发育同样成熟的我来说,倘若遇到一个这样的小盆友,我则会像过去遇到的成年人一样投之以善意的嘲笑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看到April歇斯底里、几欲生死追求她的巴黎梦时感到理解、尴尬、可悲又麻木。

2.April苦苦挣扎,从平静到麻木的生活泥泞里奋力站起,只为快步奔跑起来,向着巴黎及其不成熟的新生活之梦投奔而去。

去巴黎做什么?

我一直在心中默默地追问,她含糊其辞,她也不知道去巴黎能做什么。

她出去工作而Frank留在家里做他想做的事情--这难道不是她的一种设想,或者说是她一厢情愿的想像吗?

留在家里做想做的事情--这件事听上去很美好,这表达了千万陷于现实泥泞中难以自拔的普通人的真实心愿。

只是,什么才是想做的事情呢?

养花种草,饲猫喂鱼,琴棋书画,天天树下下象棋?

只怕是当这些理想成为了现实,又该寻找另外一个出口了。

瞧,虽然我喜爱这部影片,可是在我讲述它时,却充满了被世俗烟尘浸染后的市侩气,流露着尖酸与刻薄,流露出一个被现实生活吞噬了、无力也再无心去反驳的"正常人"的无趣。

她的丈夫作为一名共同生活的伙伴,以及一名志同道合的革命之友,在她的说服下决心携手革掉旧生活的命,向新生活奔去。

可惜半途又倒戈,April燃烧的革命激情就此被泼了一盆冷水,她崩溃了。

这对住在革命路上的夫妇的革命就这样夭折了,可是它却触及到了屏幕前那个冰冷的正常人的心口。

她在探问:你,是否还在继续寻找新生活的出口?

我同情Frank,他的反复,他从现实的泥泞中站起来,却又屈服于现实的种种压力与诱惑之下,他是无数个有志青年的真实写照,他很好地再现了社会中循规蹈矩、沿着社会阶梯拾级而上的正常人们是怎么样就范于社会规则和生存规则的。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不过是一个大嘴巴、会说些甜言蜜语和鬼话的年轻人,他有那么一点理想,不过很容易被现实的各种利益和压力所左右,恰巧的一个信口胡诌为他觅到一个机会,于是他便渐渐开始觉得理想变得陌生。

3.疯子数学家其实才是最清醒的人。

他像一根坚硬的、扭曲的、怪异的大树一样,孑然屹立在正常人中。

只有他坚持了他所看到的真实,所以他变成了正常人眼中的疯子。

我们没有疯,只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渐渐放弃。

4.语言的贫乏无力乃至讨厌面目在这部影片了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April和Frank的喋喋不休又大呼小叫的争吵,都是在自说自话。

相信交谈和沟通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在有些时候,努力的沟通不过是高频度的自说自话,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逻辑里打着圈,于是一场场对话变成了一出出怪诞的戏。

婚姻专家说,婚姻需要沟通。

可是在某些情况下,沟通只是无用功。

如果彼此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发生了错位,在这样的前提下谈论一切都是徒劳的。

即便April没有死去,我也并不认为他们会因为私自堕胎风险后而变得更加恩爱。

生气、吵架乃至厮打会成为他们生活的主题,甚至不难想象,April会渐渐成为一个受困于现实生活的喋喋不休老太婆,而Frank则在工作的压力和不顺畅的婚姻生活之下变成一个易怒、烦躁、缺乏耐烦心的老头。

有时候,闭嘴比那bullshit的沟通要好。

有时候,闭嘴抑或沟通都是bullshit。

5.April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Frank是一个现实主义者。

我们会为April而感到痛惜,她是我们心目中那个不屈服的自我的缩影,她为我们心中渐渐死去的理想之躯作了一次祭奠。

可是我却在悄悄地靠近Frank。

我知道我没有April的勇气,毅然决然地追逐自己的那个梦,即便在并不知道结局会怎样的情况下。

现实的磕绊渐渐将我养成一个谨小慎微的"小人"--适当放弃一点理想,以换取一点即得的现实利益,直至放弃所有那些纯真不可靠的理想。

April朝着头脑中那个光明的出口奔去,即便我们的眼睛看不见它,但是它真实地存在着。

存在于哪里?

心里。

它那样明亮地冲我们打开一道新生活的出口,安静地喷射着祥和的光芒,只有正常人中少数的疯子才会试图飞身而去。

这个疯子就是April。

而看上去正常的我们,按捺住表面的平静,心里却试图追随她而去,穿越那个喷射着光明的出口。

出口那头是什么?

不得而知。

更加光明,充满希望--这只是我们的希望。

我们都曾有过有梦想的年代,我们的心里都曾有过无数大大小小的理想,现在也是,将来也还会有。

但多数都会像水中冒起的泡泡,咕嘟一声便消失了。

在面对现实社会的种种,我只能悄悄地承认,我一定是一个屈服者。

年少时试图的抗争和不走寻常路都证明,我走过了许多莫名其妙的弯路,自以为捡到了一块黑宝石,在人们看来不过是一块煤渣而已。

当所有的理想遭遇冰冷的现实,生活无情的面目便会展露出来。

 2 ) 没有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的<revolutionary road>

阿来说过,一本好的书就是你读过后不知所言。

对于电影这种评测的方法也是能通行的吧。

我现在就处于一种说什么都无法描述现在的这一种复杂的心情的状况,像是绝望,或是顿彻,像是沉郁,又或者是一种被释放的快感。

很出色的电影。

好像忽然能体会到了我父母婚姻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

其实他们也是很无力的。

我觉得原著的作者所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言语的沟通其实很无力”,又或者是“希望爱人为自己做什么”,更多的或许只是他内心的一种软弱,一种沉甸甸的悲哀,一种情绪,没有理由存在的东西。

他没有像是我们读过的一些畅销书一样讲一个如何引人入胜的故事,然后让大家知道哦这是什么道理,我觉得我得到的那些感触,更多是自发的,而且每个人的感受,也会是不同的。

这是一个没有设计性的,真诚的故事。

1961年理查德·耶茨的处女作《revolutionary road》参与了当年的美国图书奖,虽然他最后惜败,可是他的这本书对后世的人产生影响无疑是巨大的,2005年的《time》就将其评为“100部最优秀的英语小说之一”。

评论家理查德·拉卡约说“……如果《革命之路》不能让理查德·耶茨成为不朽,那么不朽也不值得拥有了。

”在看了这部电影后,我要马上去找这本书回来认真看看。

这部电影出现的正是时候,而我也在一个最好的时间里看了这部影片。

它让我正视了一个我一直知道但是却想方设法逃避的问题,关于梦想与现实的问题。

如果说让我说这部电影哪里好,好在哪,那么我会这么告诉你:1.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讨论中产阶级婚姻,那些发生在Frank和April的故事好像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或多或少也有处在与他们相若的窘境中,to be,or not to be?

it really a damn question.影片首先就非常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共鸣。

尽管这个故事被设定在1955年间处于二战胜利后带给这个国家的乐观情绪中,四处的歌舞升平隐蔽了美国梦的进取精神,除了少部分不甘寂寞的人在与环境的对抗中获得了个人的价值的实现以外,其他人则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丧失勇气和朝气。

当时有一部分人的确是渴望住在一个郊区,过着一种舒适安宁的真正是享受的生活,而这种想法无疑是当时美国勇敢的革命精神的背叛。

为什么这条路叫做revolutionary road而不是淘金路啊幸福路什么的,其实是有很深的一层含义的,它既可以理解为“提醒人们50年代的革命之路已经结束了”,同时revolutionary有“创新的”的意思,这也可以说想表达创新的,富有革命性的路到底有多难走。

就像是john说的那句"the nice young wheelers on revolutionary road""the nice young revolutionries on wheeler road ",一语道地。

2.影片的深度超乎想象。

我可以从两性的角度分析,那我多少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出轨,就像是frank说的那样,只是a simple case of wanting be a man,又或者是像april说的那样,wanted in,or out。

出轨更多的并不是我已经不爱你了,而是我爱你可是我们之间产生了问题没办法解决,于是我创造出一种转移问题的办法,让自己躲到另一个怀抱里,或者给自己制造麻烦,让自己不再烦恼现在的这个问题。

从他们的邻居milly和shep,房屋经纪人helen和他的丈夫howard,他们的儿子john,同事fellas等,我觉得就像是鲁迅《藤野先生》里提到的那一种“看客”的再现。

在影片中映射出来关于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关系,很悲哀。

没有一个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没有一个真心交往的人。

人的喜好变化如此迅捷,之前还是这么的亲密,下一秒这种“友谊”就成为一种餐桌上的gossip。

引人心寒却无能为力。

从shep对april这种错误的爱等等的这些不同细节进行玩味分析你会发现你感悟了更多那些没有被台面化的东西。

3.影片中两位演员表现出色并且旗鼓相当难分高下,我一直对片中的好几个场景回味不已,像是那个原作者本来就认为在影片前半段他们两人在餐桌上喝酒聊天的场景是他写过最好的场景,“我一直觉得他很温暖”。

在这之前,两个人的心从来没有如此的接近过,他们深情的说“i love you”你一点都不觉得侨情。

你还记得frank是怎么和maureen说他小时候生日的故事么?

他说要告诉她what‘s a real joke。

然后他说了一段我觉得很心酸的话。

——“no,not really.i used to sit there,and think,'i hopes to Crisit i donn't end up like you.'now here i am,a 30-year old KNOX man,can you beat that?”一脸落寞。

还有他在和maureen第一次偷情后回家的那种心虚的表情,之后流露出来的那种内疚自责,淋漓尽致表现了人物个性。

还有他们那些如同暴风雨一般迅猛而又激烈的争执,两人之前的那种温馨的日子,神采飞扬的神情等等,人物的情绪被拿捻的刚刚好,没有过分表现,也没有丝毫底气不足。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物形象饱满的frank和april,一个曾经雄心勃勃想要真正的活着去感受世界却没有把梦想付诸于行动的懦弱的frank,一个内心不甘平庸极力想要摆脱现状却又力不从心固执的april。

我就像是那样的april,同时我又是frank。

不甘平庸,雄心勃勃,不敢面对失败,执拗,懦弱4.设定了的场景巧妙适宜,真正做到没有浪费一帧一格。

配乐符合影片氛围讲故事衬托的很好。

而且故事讲述的节奏紧凑,以一种人物情绪高低波动的数轴线让听故事的我们随之缓缓情绪饱满,在影片的最后,frank疯狂的跑着,跑着跑着,被那背景音乐一烘托我当时就有种我也想去跑几圈发泄的感觉。

还有那个howard关掉助听器的那个行动,天啊,那正是我当时就想做的,关掉音响!我猜测这部《revolutionary road》最少将获得4项奥斯卡提名,分别是最佳影片,最佳表演(男女不确定)与最佳剧本改编,最佳导演。

可是最终能不能拿到金人很难说的,不过最起码这片子走的路线还是很合奥斯卡评委的胃口的,文艺片。

再加上5次奥斯卡提名,的凯特·温莱斯特,3次奥斯卡提名的莱昂列多·迪卡普里奥,执导获得5项奥斯卡的《美国美人》的山姆·门德斯这样引人注目的组合,我知道我们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好吧,结果我错了..)真喜欢这句。

“everything's kinda going out of focus.”P.S:(20090103 23:25)呃..当时看完了心头一热就上网打打打..敲完也没细看就上传了..发现有很多错字..改正了..这部电影就像是在给我敲钟,告诉我要坚持啊不要怕啊,我也可以拉着这部电影和内心懦弱的自己说,你看啊,你要是老是瞻前顾后的你最后就会把自己逼到和april那样啊..要坚定啊没什么你做不到的..然后就会觉得自己好像就真的能触摸到梦想一样。

最近很羡慕那些可以脑子一热就义无反顾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的那一种人。

很羡慕。

觉得我活的真他妈的累啊那么小心翼翼。

以前老师教的“三思而后行”真他妈的歪理,它把我死死的捆在了绝境里,无法自拔。

 3 ) 如果我不够坚决,你会不会绝尘而去

其实最开始,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我们不一样。

-你的职业是什么?

-我正在上课,要当演员。

你呢?

-我是个码头工人。

-我是真的。

-我也是说真的。

虽然下星期一才开始,不过我会做比较迷人点的事。

-那是什么?

-自助餐馆的夜班收银员。

-我不是问你靠什么维生。

我是说,你的兴趣是什么?

-亲爱的,我要是有这答案。

我保证接下来的半小时,我们两个都会无聊到死。

我们清楚地知道,我是理想主义者,你是现实主义者。

我执着于理想并为之奋斗;我很情绪化;看电影会随着剧情的起承转合而高低起伏;会为一朵花的盛开欣喜,也会为它的凋谢哭泣;会专注于每个小细节;专注于相处的感觉,需要精神的契合,认为身体和灵魂是一体的。。。

而你,不是这样。

你周旋于柴米油盐之间,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会为了电影戏剧这些东西感动,即使感动了,你也克制自己,不愿意承认;你认为风花雪月的浪漫只是浪费时间,你也羞于表达欢喜和悲伤;为了大方向,你可以舍弃一切的细节;你需要的只是恬淡的人生,认为身体和灵魂是分开的。。。

瞧,我们多么不一样。

可是就是这样的我们,恋爱,结婚,住进革命路那所斜坡上的温馨小屋,并有了两个可爱的小孩。

有人说,生活就是不断地妥协,其实我们的内心都堆积着许多的不满,只是沉甸甸的爱与过往,让我们一次次地选择原谅。

只是我们的心都慢慢地厌倦了。

终于,我们的生活有了转机的可能,唯一的可能。

亲爱的,我们去巴黎吧!

抛弃已有的一切,去巴黎吧!

从此,你不用年复一年一直做着无法忍受的工作,每天回到你无法忍受的地方,看到一个一样无法忍受这些的我,我以为你会喜欢。

最开始,你的确欣喜的,你告诉每个人,从今天起,你要做个幸福的人。

巴黎,梦想,解脱,开始。

丢掉包袱的你,工作顺手,家庭和谐,一切都不同了。。。

你却退缩了,你舍不掉这些,你舍不掉初见成效的工作,你舍不掉大男人的自尊,你舍得的是我们的机会,唯一的机会。

我只专注我们之间,而你专注的很多。

大概你还没有意识到,单单是要去巴黎的美好心情,就已然让你的生活起了大变化。

大概这就是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或许这只是你和我的区别。

你的现实让我太寒心了,我做好早餐,收拾好房间。

我的希望,我的梦,我都随那个孩子而流产了。

我依然爱你,只是我对这样的爱充满了绝望。

亲爱的,都是因为你的不坚决,我要走了,永远地走了,绝尘而去。

 4 ) 生活在别处

不久前,有一个在北京工作的美国记者,和我聊到中国的“剩女”现象。

她居然在专门研究这个话题,访谈了很多人家。

连她这个老外都注意到,“剩女”问题,很多是父母逼出来的。

父母怕自己的女儿嫁不掉,或是儿子娶不成亲,所以四处张罗。

这又何苦?

亨利·大卫·梭罗曾言:大部分人过着默默而绝望的生活,带着心中尚存的歌谣,走进坟墓。

(Most men lead lives of quiet desperation and go to the grave with the song still in them.) 默默而绝望的婚姻,可能比当剩女打光棍更为惨烈。

这种绝望,有时候是会造成悲剧的。

青年演员白静,被丈夫扎死,其夫随后自杀。

此后,我们州一个在外人看来是模范夫妻的家庭里,29岁丈夫杀死了妻子和女儿,自己跑到拉斯维加斯一旅馆自杀身亡。

《革命之歌》就好比是用故事的方式,重述了梭罗的那句话。

当初在《泰坦尼克号》里完美搭档凯特·温斯莱特和里昂纳多·迪卡皮奥即便双双幸存,如愿配对,婚后是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革命之歌》仿佛就是《泰坦尼克号》改变了结局后的续集。

我在微博上建议未婚青年不要看,这跟少不看水浒一个道理 —— 不要年纪轻轻,就被这样的作品看得失去志气,怀疑爱情,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还未登台,就颓然离场。

有朋友回复,建议已婚青年也不要看。

七年之痒、危机四伏的中年夫妇更不要去看,否则更会怀疑人生。

这样一来,此片的目标观众是把女儿、儿子急着往婚姻里头赶的老头老太。

真的,好多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这是一部关于婚姻的恐怖片。

真正的恐怖片发生地不是在古堡或是森林,而是在你熟悉的环境里,好叫你去对号入座。

片中的弗兰克和爱波的生活让很多人看了不寒而栗:他们是一中产,有两个孩子,住在郊区一个漂亮的房子里。

他们的家在一个叫 “革命之路”的街道上,生活平静得一趟死水。

当年《泰坦尼克》里的美女已经成了黄脸婆,她想当演员的梦想破灭了,做着家庭主妇。

丈夫做着一份自己不大喜欢的销售工作,其实也不过是接父亲的班,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有一天,爱波突然想起丈夫参战时曾经喜欢的巴黎,于是突发奇想,说动丈夫准备一家一起搬去巴黎。

孰料生活充满讽刺,就在弗兰克准备辞职的时候,有人看出了他的能耐,给了他一份更为吸引人的工作。

他动心了,找借口不去巴黎了。

薪水多了,但不过是在更高的层次上继续过绝望的生活。

除了婚姻之外,更可怕的,是电影搅动了人灵魂最深的幽暗: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片子中的爱波不怎么喜欢自己的女儿,事实上也未必喜欢自己的儿子,孩子似乎只是一种累赘。

周国平作品《妞妞》中说过的一些父母,生孩子不过是给自己投资,这种人是不配当父母的。

电影中的弗兰克说爱波不过是“女人的空壳”。

只不过如此空壳一样的父母,有一些还不承认自己内心深处对子女、或是个别子女的冷漠,而试图将其转嫁到他人身上,好叫他人代他受过,把他的内疚感打发掉。

把账算到他人头上,会让他们得到片刻的平安。

假如没有了爱,仅仅靠内疚、责任这些东西来经营的婚姻家庭,实在不如独善其身。

诚然,人生的繁华会退去,归入恒久忍耐。

这时候的婚姻兵分两路,一路是认命,不再过多言语,接受自己得到的一切,并试图把对方变成自己的朋友。

我在美国看到很多老夫妻,号称对方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或者我们中国人说的“老伴”,这也不错。

片中爱波和弗兰克夫妇的好友米利夫妇,最终就这样对生活妥协。

而带助听器的老夫妇,应对的方法是关掉助听器,拒绝聆听,等于是过一天是一天。

美国好多中国夫妇,好不容易熬到绿卡之后,发现所谓的美国梦其实一无所有,无法继续面对再无指望的生活,于是一方离开,去海归。

名义上有很多是事业发展,但恕我像片中约翰那样直言,很多人其实是要逃避无奈、无趣的生活。

这倒也是一个解决的办法。

说不定鲍威尔将军并不是开玩笑。

他说他和老妻之所以婚姻能保持快五十年,关键是他长期在外。

距离好歹还能保持一点温情。

另一路,则陷入慢性的相互毁灭,这才是更要命的下场。

很多人把这种绝望,轻描淡写地说成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但是片中有个高智商的数学博士 —— 疯子约翰,一语道破天机:空洞的生活很多人都可以承受,但是直面绝望,真得有种的人才能做到。

或许这个疯子是平庸世道上唯一的清醒之人,他本来看到了这对夫妇的卓尔不群,打破中产阶层对于幸福人生的各种迂腐界定。

无奈最终弗兰克打了退堂鼓,这连疯子都承受不了,崩溃了。

疯子大不了回精神病院。

而爱波面对的,则是走也不能走,留也不能留的无边的绝望。

小说或者电影有时候就这么可怕,它们不提供答案:我们只是被带到这绝望的边缘,听着相互回应的一代一代的叹息。

 5 ) 《革命之路》,又能改变什么?

看完整部片子,不禁倒抽一口气,结局果然在意料之中,以April的死亡作为wheelers夫妇在婚姻这场“革命”道路上的终点……wheelers夫妇是“解脱”了,但其他家庭呢?

尤其是那个逮着机会不停地对April说I love you 的Sheep家呢?

我是April,更是Frank,不对,其实尘世间大多数人都是April,同时又是Frank,年轻时,我们肆意张扬狂妄的青春,我们是无畏无知的梦想者,关于青春,关于未来,我们有太多狂想的设计,有时候甚至连死亡都设计好了,不说“重于泰山”,其重量起码也要与“庐山”相媲美。

然而,随着青春的逝去,也意味着不断地失去和远离,远离生命中原有的纯净与希望,远离生活最初的理想与方向,最后我们只能在时间的流逝中沦落为尘世的泥土,而那些关乎理想的青春不得不归于沉寂……很多人都说April是自私的,她只生活在自己幻想中的“舞台”世界里,失败的事业、繁琐的家务、吵闹的孩子、传统乏味的家庭主妇…都不是她想要的生活部分,与其说她憧憬巴黎的浪漫情调,憧憬巴黎的异国风味,还不如说她只是想通过改变环境来为平淡如水的生活注入些许的激情,让自己还能感觉到存在的价值。

April确实是自私的,她只想为自己而活,但她又是可敬的,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众声喧哗的年代,又有几个谁能这样真诚地“为自己而活”,这样“不顾一切”地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人生,然而,April错了,要想真诚地“活出自己”并没有那么简单,周围没有个人能理解他们,每个人都认为他们的决定是十分不靠谱,不切实际的,放眼望去,偌大的生活圈只有房东那个神经病的儿子才支持他们。

结局是不言而喻的…….Frank,曾经充满了浪漫的理想与火热的激情,就这样被繁琐乏味的工作生活给彻底摧毁了,尽管他比谁都清楚自己的生活处境与精神状态,也曾决定试图与妻子一起改变,但升职加薪的现实诱惑终将那仅剩的一点对生活的激情研磨干净,他拒绝了妻子,同时也拒绝了昔日理想的复苏,将任自己“义无反顾”地融入“正常人”的潮流……April的死是对Frank进行报复,又何尝不是对这个机械化的社会进行报复呢?

看完整个片子的你我,又何尝不是跟Frank一样继续这种“正常人”的生活呢?

 6 ) 革命之路的尽头,是死路一条

十年前,《TITANIC》摘走了奥斯卡十项大奖的桂冠。

虽然Leonardo DiCaprio和Kate Winslet什么都没拿到。

十年后,只获得了三项提名的《Revolutionary Road》在《Slumdog Millionaire》这种四星片的面前输的一败涂地。

不过没关系,奥斯卡已经不算什么了。

十年。

套用一句早已滥俗的话,人生能有几个十年?

一算之下我几乎被吓倒——看《TITANIC》的时候我才14岁。

14岁!

遥远的靠想象和回忆都够不到的年纪。

十年放在别人身上,变化也是一样。

当年意气风发的画家Jack变成了微微发福的无聊上班族Frank,当年珠圆玉润的大小姐Rose变成了有着深深抬头纹的家庭妇女April,当年伫立船头深情对望的恋人变成了住在革命路转角每日吵的地覆天翻的普通夫妇。

十年啊,白驹过隙啊,白云苍狗啊,看着《The Reader》里真真正正美人迟暮了的Kate Winslet,真是怎么感叹都不为过啊。

可我也必须承认,岁月终究没有白白把Leonardo DiCaprio和Kate Winslet变老啊。

《Revolutionary Road》绝对是2008年最好的电影。

没有之一。

影片结束,清冷的钢琴声犹在耳边,满心纠结说不出口。

导演提了一大堆问题丢到我们面前,却一个答案都没给。

想起最好的朋友出国之前,我们坐在大排档聊了一晚上人生道路的话题。

我说,你还记得中学时候我说过的话么?

即使不要家庭,不要婚姻,我也要有自己的事业。

现在我不这么想了。

24岁的我对未来的理想,已经变成了第一身体健康,第二家庭幸福,第三才是有份薪水够我每年出去旅游的工作。

至于工作的内容,只要能对社会多少有点意义,不算浪费了地球上的资源就好。

我怎么觉得我的想法开始向父母的方向靠拢了?

我是不是变老了啊?

朋友莞尔一笑,我现在也是这么想的。

后来妈妈对此的评价是,这是思想变成熟的表现。

可我现在这么写着,为什么突然就很心酸。

就像他们刚认识的时候,幽默睿智的少年畅谈着巴黎,笑容甜美的女孩梦想着舞台。

而十年之后,Frank俨然一副标准上班族模样,西服领带公文包,在通勤列车上翻着报纸,在办公室里糊弄着工作。

曾经发誓绝不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现在却成了和父亲一模一样的人,a real joke,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让天地都黯淡的落寞。

努力扮演着挣钱养家的好丈夫好父亲形象,偶尔偷个情心虚的回到家,妻子准备个惊喜就感动的眼泪汪汪。

巴黎?

那不过是年少轻狂的梦,谁到了这把年纪还抱有这样的梦想,简直成了ridiculous的事情。

可偏偏就有人不能没有梦想。

而这个人偏偏还就是他的老婆。

做饭洗衣倒垃圾,April每日重复的程序都在昭示着她家庭主妇的形象。

偶尔参演的蹩脚乡村舞台剧,在成为演员的梦想面前分明就是讽刺。

她幻想去了巴黎就可以开始完全不同的生活,不再于日复一日对生活的copy paste中走向衰老,而能展开一片充满激情多姿多彩的天地。

不幸的是丈夫意外的升迁和自己意外的怀孕打乱了她完美的计划,最终,在革命之路的尽头,April走向了失败,也迎来了死亡。

他们有谁想错了做错了什么吗?

谁都没有。

我们都年少轻狂过,然后现实会以各种各样的挫折来磨平我们的棱角。

高中时候我一直深信,被社会磨成光滑的鹅卵石是件让人恶心的事情,我做不到,也绝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现在有人对我说“如果日子过去了,并没更成熟而只是苍老了的话,大概就是最可悲的事了。

”,在下举双手赞同。

所以Frank没有错,他是我们很多人的缩影。

曾经壮怀激烈,挥斥方遒,而最终流于平庸,陷入循环,向往安定,用些许偶然的小满足自我安慰,于生命的流逝中,将梦想遗忘。

我们都不甘寂寞过,我们都热恋过。

可连医学研究都宣称热恋的感觉只能维持18个月,那之后的漫长一生我们还要不要和这个人继续走下去了?

April不懂得爱情就像冬天里的柴火,以为它可以一直熊熊燃烧而不必面对薪尽火熄之后的漫长寒冷。

所以她失望甚至绝望了,她想不通当初这么出色的一个总是能把她逗笑的男人怎么就成了现在这副德行,曾经和她是天造地设一对儿的完美伴侣怎么就剩了现在这么一张令人生厌的嘴脸。

她受不了乡下平淡无奇循规蹈矩的生活,她想去华丽的异国为人生谱写熠熠生辉的新篇,可身边的人们,连同自己的丈夫,怎么就都不能明白这种像要窒息的痛苦呢?

直到爱情烟消云散,梦想得而复失,那继续行尸走肉的活下去,也没什么意义了吧。

所以April也没有错,她是我们很多人最终被压抑了的自我。

执着于哪怕是虚无的幻想,追求变化,渴望激情,希望爱情永远充满新鲜与活力,而最终被现实打败,于梦想的破灭中,将生命埋葬。

有人说,《Revolutionary Road》就是Jack当年没有淹死和Rose一起上了岸的后续故事。

也许吧,我猜Kate Winslet在促成这次合作的时候一定也这样想过。

你看现实是多么的残忍,它把当年才子佳人的外表和内心都改掉,扔给我们一个血淋淋的悲惨结局,告诉我们王子公主永远只能在童话里幸福。

写了这么多,影片要讲述的东西还远远没说一半。

是我太啰嗦了,还是Sam Mendes实在太深沉了呢?

记得有次和同事说起来很期待这部电影云云,已经看过了的同事大摇其头说这片子超级无聊且莫名其妙,那个April简直就是个疯子。

确实,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Frank真够可怜的,他总是以非常温和诚恳的态度开始和April的对话,掏心掏肺的想来一次深入交流,最后却总是以失控的对吼吵架结束。

同Frank一样,我们很多人都以为沟通是很好的,甚至也许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但在这里不是。

因为沟通的前提是“通”,而April已经关闭了她的大门。

因为没有人懂。

她说的最多的话是leave me alone。

于是我不禁要问,还有什么方法能拯救这场婚姻呢?

至少在我看来,April确实犯了一个错误,她没有预见到即使他们真的搬到了巴黎,故事的结局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路路断绝。

革命之路的尽头,是死路一条。

可这样的结论未免太让人郁闷。

本来是多好的一对恋人啊,怎么最后就弄成这样了?

难道生活真的就糟糕到了这种地步么?

卖房子给他们的胖房东,在他们搬走之后转眼就换了评价他们的论调;邻居家的男主人说我们不要再提Wheeler夫妇的时候,心里无非在缅怀一段来去匆匆的风流韵事,如同贪恋一张线装书里的铜版纸彩页。

难道真的只有胖房东的神经病数学家儿子才能洞悉他们的想法并说出真话?

生活的本来面目不该这么让人绝望和悲哀。

没有答案。

所以说,《Revolutionary Road》实在是一部需要看很多遍的电影。

最后,还是让我把话题转回Leonardo DiCaprio和Kate Winslet吧。

奥斯卡没有把最佳男女主角颁给这部影片里的他们,进一步坚定了我认为奥斯卡越来越不靠谱的想法。

岁月的确把他们的青春美貌都带走了,可从那几场吵架的戏你就能看出来,两个人现在的表演是多么有张力多么引人入胜——即使演的略微有点过了。

 7 ) 刘擎:《革命之路》中的爱欲与政治

“浪漫主义”一词既可以用来描述感情生活,也可以用来形容政治运动,同样十分贴切。

因为两性关系与政治生活具有一种高度的结构相似:两者都始于某种人生理想,都会有制度性的“常规状态”(婚姻和政体),也都内在地蕴含着革命的潜力——或出于对苦难不公的抗争,或出于对平庸无聊的反叛——走向颠覆制度的“反常规状态”(解体与变革)。

而电影《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正是蕴含了这双重意义,它是一个关于婚姻生活的故事,但同时意味深长地指涉政治。

这部作品也因此而耐人寻味。

当然,仅仅出于片名的“象征性暗示”就去执意探寻其政治含义,会有“过度阐释”之嫌。

但原作者的一段告白明确无误地支持这种阐释。

这部电影根据理查德•亚芝(Richard Yates)1961年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

亚芝在1972年的一次访谈中吐露了他的政治意旨:这部小说“更多的是作为对1950年代美国生活的一种指控。

因为在五十年代,整个国家存在着一种对遵从性(conformity)的普遍欲求,即盲目地、不惜一切代价地拼命依附于安稳与保障……这一切困扰着很多美国人,他们感到这是对我们最好的和最勇敢的革命精神的彻底背叛。

而主人公爱普尔•惠勒(April Wheeler)身上所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

我用这个书名的意思就是要表明,1776年的革命之路已经在五十年代走入绝境”。

或许,只有从“革命精神”之生死的角度来解读,才能领会作品的寓意。

在美国东部的小镇上,有一条名为“革命”的郊区小路。

住在“革命路”上的惠勒(Wheeler)一家几乎是1950年代“美国梦”的缩影:丈夫弗兰克(Frank)在纽约一家大公司拥有稳定的工作,妻子爱普尔(April)做家庭主妇,照看两个孩子,时而参加业余戏剧演出。

一家四口享受着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生活。

但是,这个标准的幸福生活却潜伏着危机:日复一日的常规生活吞噬了夫妇间曾经的激情,而他们最初的钟情恰恰是发现彼此“与众不同的激情”。

在妻子的动议下,丈夫应和着,两人筹划了一个家庭“革命”计划——抛弃眼前的一切,辞去工作,卖掉房子,全家到巴黎去,开始全新的生活!

他们为这个计划激动,此后的日子浸润在梦想的光泽之中。

同事和邻居在惊讶中赞叹他们的勇气,背地里却怀疑他们的冒险“太不现实”,而这种怀疑更像是在竭力回避触碰自己甘于平庸的懦弱。

只有一个从精神病医院出来的疯子数学家由衷地为他们的巴黎革命计划叫好。

然而,革命阵营不久就分裂了。

丈夫是摇摆的机会主义者。

在一个难得的晋升机会来临之际,他退缩了,开始向他曾强烈抨击的现实妥协,并试图用各种托辞劝说妻子放弃革命——“巴黎”太过冒险,而且未见得比这里好多少。

最终,“巴黎”成为妻子一个人的梦想,一个狂热革命者的孤独希望。

夫妇之间开始争吵,面目狰狞、情绪癫狂。

最后一个清晨平静得出奇,但这是绝望的预兆,而绝望正是死亡的前奏……一场流血的夭折的革命,这是婚姻的悲剧,也象征着政治的悲剧。

在影片中,“巴黎”正是浪漫主义革命的意象。

的确,没有什么地方会比巴黎更胜任这个象征符号了。

这个浪漫之爱与激进政治的圣地,是激情与灵感的不竭源泉,是梦想者的精神故乡,是“生活在别处”的寄托。

但同时,巴黎也可能是蛊惑人心的幻影,是“左翼幼稚病”的幻觉,是乌托邦引导的一场噩梦。

一个人对于“巴黎”的态度就是其(对爱情与政治)立场的最终检验。

导演门德斯(Sam Mendes)明确站在“巴黎”这一边。

电影对女主人公爱普尔•惠勒倾注了巨大的同情,她反抗平庸的勇敢和不可抑制的激情,散发着夺目的生命光彩,她的悲剧命运也令人动容叹息。

问题是,我们每个人如何面对心中的“巴黎”?

我们的“革命之路”究竟通向哪里?

也许,悲剧并不是注定的。

令人遐想的是故事的另一种可能走向:假如弗兰克•惠勒并没有得到那个晋升机会,或者,假如他面对“体制的诱惑”没有动摇,最终和妻子一起踏上奔赴巴黎的革命之路,那又会怎样?

会终结于“王子和公主从此开始了幸福的生活”吗?

还是陷入“娜拉出走之后”的困局?

当时的主人公只有猜测。

但历史告诉我们,“革命之路”会将他们带入1960年代的狂飙岁月。

他们或许会在“五月风暴”中走上巴黎的街头,加入抗议示威的人流。

或许,会像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的电影《戏梦巴黎》(The Dreamers)中的几个年轻人那样,“深度探索”生命的“诗意”,领略最为极端的感官体验。

或者,如果有足够耐心,他们无需亲身前往巴黎,因为后来“巴黎”来到了美国,开启了世界性的激进运动。

那又会是怎样的情景?

他们会像是李安在电影《冰风暴》(The Ice Storm)中所描写的那对夫妇吗?

或者别的什么?

无论电影有多少可能的结局,历史的发展却是:1960年代的激进运动退潮了,“巴黎”返乡了,失去了象征性的光环,蜕变为一个简单的“地理”名称,然后是保守主义的强劲回潮。

放纵不羁的感情“回归家庭”,左翼革命再次落入晚期资本主义文化和制度的宰制之中。

如果惠勒夫妇生活在1990年代,那么导演门德斯的另一部作品——他的电影处女作《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或许提供了再好不过的写照:他们的中产阶级生活可能变得更为压抑、可怜、卑微而绝望。

因为“巴黎”已经来过了,幻灭了,“革命之路”似乎走向了绝境,而梦想仍然无处安放。

谁断送了革命?

或者革命本身就是一场无疾而终的“戏梦”?

我们就此可以“告别革命”而心静如水了吗?

爱情与政治之间的结构性相似并不是表面的。

在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读出两者在存在论意义上的亲缘性:两性关系与政治生活都是“爱欲”(Eros)的表达与安置,爱欲之“解放与压抑”的冲突是文明的永恒主题,同时发生在私人生活与政治生活中。

就是在小说《革命之路》发表的那一年,马尔库塞为《爱欲与文明》写下“1961年标准版序言”。

文章指出,他提出“非压抑性生存”这一概念,旨在表达一种向文明的“新阶段”过渡的可能,就是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解放迄今为止一直受到禁忌和压抑的本能需要及其满足”。

但马尔库塞的理想并不是力比多的直接简单的释放,而是他所谓的“非压抑性升华”——“性冲动,在不失其爱欲能量时,将超越其直接的目标”,将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爱欲化”。

而在“1966年政治序言”中,他更为明确地呼吁“爱欲化”的政治斗争:“在今天,为生命而战,为爱欲而战,就是为政治而战。

”文明对于爱欲的禁忌是弗洛伊德的论题,但在马尔库塞的批判中,现代资本主义的文明产生了“额外压抑”,形成一种新的控制形式,使现代人成为一种“单向度的人”。

对于现代文明类似的思虑与忧患,在韦伯对现代性“铁笼”的论说中、在阿伦特对经济事务侵吞“政治行动”而出现的“社会”的反思中、在福柯对微观权力与技术治理的诊断中,都有所表述。

问题是真实而深刻的,只是出路何在?

却一直朦胧不明。

也许,无论是爱情还是政治,爱欲的所有“实现”方式都不得不落实在某种制度的形态中,但所有的制度安排都意味着某种桎梏,都有“安顿”与“逃离”这两种反向的“围城”效应。

我们永远会面对“平平淡淡才是真”与“轰轰烈烈才是真”这两个至理名言。

那么,是否要打破枷锁走向革命?

这不仅取决于客观的现实状况,也取决于每个人对现状的阐释与判断。

如果是两性关系问题,那至多是风花雪月的哀伤。

但如果言及政治,那么会是攸关千万人的福祉甚至身家性命的大事。

许多信誓旦旦的“思想创新”,可能是新希望,也可能是新梦幻。

也许,永远存在着第三条道路:在平凡中眺望远方的巴黎,反观此刻的庸碌与乏味,在愤怒出离的冲动中,再看看眼前的草木与餐桌上的食品,并思考“改良”的可能,更想一想“娜拉出走之后”的严峻问题。

然而,第三条道路总是脆弱的,它要求审慎、耐心、智慧以及长程的视野。

这在美学上毫无吸引力,既无风雅,也不够浪漫。

而更深刻的指责在于,这不只是美学趣味与心理气质的问题,而是一个正当的政治问题。

因为所有折中主义的“第三条道路”的话语,都可能成为“维持现状”的借口托辞。

对于“爱欲”的言说至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会饮篇》,其中苏格拉底转述狄欧蒂玛的说法,爱欲并不是欲求美,而是欲求在美的身体或灵魂中“生育繁衍”,由此凡人可以达到永恒与不朽,“爱欲是奔赴不朽”。

然而,在《理想国》之中,苏格拉底也谈论过“爱欲的癫狂”——突破一切节制与审慎,奔赴不朽,导致暴政。

“巴黎”永远是一个选项,无论在想象之中,还是在实践之中。

如果拥抱“巴黎”的生活是不可存活的,那么没有“巴黎”的世界则是毫无生机而不可承受的。

我们永远会处在“安顿”与“出走”的紧张之中。

这不是因为我们保守或激进,是左派还是右派,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这是我们存在的地平线。

于是,我们记起亚里士多德的教诲:在政治与伦理行动中没有公式化的原则可循,我们需要一种“实践智慧”(phronesis)。

巴黎在哪里?

又何以前往?

这是极为深刻的政治问题。

只是审慎的人们会记得,我们当下身处的此刻此地,恰恰是彼时彼处曾经的“巴黎”。

【本文发表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09年3月29日】

 8 ) 这是我们最大的幸运

前两天看了《革命之路》,看之前对本片期望很高,看了之后有一点点失望,忽然想起很多年前看完萨姆•门德斯导演的《毁灭之路》之后基本上也是这样的感觉——这两部应该也算是好电影了,只是和他的银幕处女作《美国美人》相比还是差太多了。

当凯特•温特莱特一出场,我在心里暗暗感慨:时光真残忍啊时光真残忍,原来这是一多迷人的性感大妞儿啊,曾经少女般的娇媚,以及那一身丰腴的好肉,仅仅过了十年,就几乎全没了。

说回到《革命之路》这部片子,我之所以对这部电影失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它的很多情节和细节都太生硬了,感觉它是为了要有冲突而不断制造冲突,所以男女主人公的飚戏虽然看上去挺过瘾,但如果回味一下,还是觉得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有一点点苍白,有一点点无力。

如果说本片中有什么让我深感认同的地方,那就是本片揭示了庸常生活在扼杀一个普通人的梦想的时候,那可真是毫不手软,而且最让人无法忍受的就是,它在扼杀的时候绝对不会如手起刀落、人头落地般痛快,而是一个如钝刀割肉般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过程。

于是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事不断发生:那些神采飞扬的男孩慢慢地变成了灰头土脸的鸡贼,那些眼神灵动的女孩慢慢地变成了眼神呆滞的抠逼……我经常会想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做一个追梦者更痛苦,还是做一个鸡贼或抠逼更痛苦?

也许很多人都会说追梦太痛苦了,但如果仔细想想,他们真的曾经迈出过追梦的第一步吗?

根本就没有——而这也让我想起我在柴静的博客里看到她引的张越评价《阿甘正传》男主人公的一段话:“阿甘就是看到一个目标就走过去了,别的人是看见一个目标,先订一个作战计划,然后匍匐前进,往左闪,往右躲,再弄个掩体……一辈子就看他闪转腾挪活得那叫一个花哨,最后哪儿也没到达。

”这段话我之所以一直都记得,就是因为我发现有些时候我也是“闪转腾挪活得那叫一个花哨”,结果真的是哪儿都没到达。

而在另外一些时候,我决定放手一搏去做一件事,我就想着不管多难一定要把它搞定——做的时候发现的确是很难,但我咬牙坚持,最后还真就把这件事给搞定了。

前几天和我弟弟聊天,我跟弟弟说了我的上述想法,并对他说了拿破仑说的一句话:“先投入战斗,再去想解决的办法。

”弟弟听了之后说工作之后发现还真就是这样,没做之前想再多也没用,只有开始做了,才能把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掉。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另外一句很著名的话,和拿破仑的那句话基本上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我想《革命之路》男女主人公的梦想之所以胎死腹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把追梦的困难想得太充分了,另外庸常生活的控制力实在太大了,这使得他们还没来得及真正迈出追梦的第一步,悲剧就发生了。

假如他们真的不顾一切一起去了巴黎,开始走一段属于他们两个人的“革命之路”,并且在革命中学习革命,那么无论结局如何,他们一定能拥有一段值得日后反复追忆的美丽时光。

当然,现在再谈这样的“假如”,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了。

但对于我们来说一切都还来得及,因为我们还很年轻,假如我们愿意迈出第一步,那我们就有可能拥有一种鸡贼们和抠逼们想都不敢想的人生,这是我们最大的幸运。

 9 )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一家,占全了。

而且,还不幸住了一间凶宅。

还好,他们婚后没有遭遇家有恶邻,否则岂不是衰到贴地?

不过他们那家邻居算不上好.让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美国人简单的一生,如大家常说的那样,因为制度优越导致外国人太过简单,头脑简单,经历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只有像我们这样,生活在一个奇异制度下长达数千年的物种,才会一代又一代的『上下求索』怀疑人生。

别人用来享受人生的时间,我们统统用来怀疑,所以我们是何等深沉的民族呀。

在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里,一个小孩从小接受基督教的熏陶(或者其它宗教的教育),民主自由观念的洗礼,长大后经历一下摇滚、大麻、左派(也许还有滥交)、社会主义的洗礼,在舞会上认识心爱的姑娘,在洁白无瑕的婚纱、衣领和教堂里完婚,跟着就开始规规矩矩的生活,从此在宗教信仰中获得此后人生的一切满足感,变得保守、节制,虔诚到甚至古板。

即便在困难时期,他们也生活优渥,几乎从无冻馁之患,不明白因制度带来的人间惨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而我们就不明白,因为他妈的感情空虚带来的人间惨剧是怎么一回事儿)事实上,无论历史中还是电影里,你很难看到美国电影将问题指向社会制度,他们最擅长诉诸个人的精神世界,就算探讨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也仅仅限于一个家庭之中,例如《American beauty》《革命之路》也是此类探索型电影。

爱波和弗兰克的悲剧也是美国中产普遍的悲剧之一,它来自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对人生意义虚无的上穷碧落下黄泉。

故事的结局,弗兰克在爱波的感召下,满怀激情的探索之后发现自己内心一片荒芜,其实,他一直都不愿承认,作为一个小职员,他挺享受这种『身边有个好看的,家里有个做饭的』感情和生活,而充满人生理想的爱波,不得不面对『嫁错郎』的惩罚,虽就死(我觉得堕胎在美国有着宗教上的意义)仍不悔,故事的结局之一,弗兰克眼神空洞的望着两个失去母亲的天真浪漫的小孩儿---他是不是在想,孩子们,你们现在很开心,长大后,生活不过如此啊,又过十几秒钟,镜头切向那一对儿革命路上的老夫妇,老太太饱含深情的摸着怀里的猫猫,对着老头絮絮叨叨谈起那一对儿曾经与众不同的夫妇,老头放下手中的报纸,缓缓的拿下助听器--用中国的话说,黄土埋到脖子了,他不愿再忍受,画面就此定格。

爱波夫妇(确切的说应该是爱波本人)以一己之力,凭一张在巴黎的旧照片发起的对未来的探险,对打破生活设置的努力,以悲惨的失败告终了。

爱波夫妇闹出的动静,几乎令每个家庭都感到了危机,弗兰克的好同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忽然动感情的跑到后院儿,双手捏在一起低着头站着发呆,老婆追出来,他可怜的说:以后不要提弗兰克夫妇了,好吗?

说实话我最鄙视的就是这位,他胆敢在车上和爱波做爱,面对自己的危机却选择了龟缩,小镇的生活也逐渐恢复平静,更荒谬的是,透过华丽的面纱,揭示生活本质的人,竟然是个精神病患者。

在一次家庭聚会的歇斯底里中,他指着爱波的肚子说:我很庆幸我不是你腹中之婴,不必降生到这个世界(我怀疑,就是这个情景,令爱波最终决定自己堕胎)片中的场景,大部分是蓝天白云,绿草树荫,西装礼帽,一栋栋绿树掩映百花盛开的小院落,展示了一副所谓太平盛世下一群衣冠楚楚的中产们貌似快乐安静的生活,但偶尔露出的几个画面,才叫惊心动魄,几乎可算是中年丑态百出图,中年男人微微隆起的腹部,女人松松垮垮的皮肤及掩盖不住的鱼尾纹,每日单调的日出日落,锅碗瓢盆.....最可怕的是日益封闭的内心和枯萎的灵魂,比如Milly太太,就算想一下有人居然胆敢告别如今的生活都能把自己吓的大哭,导演还算厚道,他故意弱化了孩子的情节,片中的夫妇们,都是儿女成双的家庭,却鲜有孩子出现,小孩的形象在这部电影里像是无足轻重的纸片儿--因为孩子并不是危机的原因。

作为一个以探求生活多样化为生活目标的爱波,最长出现的场景是不停的神经质的抽烟和流泪,泪水花了她已不再年轻的脸,她如此的与众不同,这种勇气和理想令她在舞会上熠熠闪光,在小镇上被人传说一时,她热情洋溢的对生活的不同可能性进行了探求,用生命完成了对模式化生活的抗拒。

世俗力量是如此巨大,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如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处处充满了一个个的现代化程度发展不同的猪圈,用力突破围墙固然可精神可嘉,但如果不够强大,操作不好,就会头破血流,接着回去过旧的生活,甚至再也回不去了,就此毁灭。

如王小波笔下那头特立独行的猪兄一样,对生活的设置不屑一顾并能成功逃脱者,几乎只存在于想象当中,更何况,爱波想要突破的生活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家庭的生活,不再是她一人的理想可以承载的。

探寻人生意义是种可怕的冒险,因为并非每一个躯壳里都装有一个灵魂,尽管美国的小孩,受到优越的教育,年轻时又有Graduation GAP可以到处去游历,见识天下的美景和美女,大学时能感受多元思想带来的冲击,可这不代表他们就能明白人生的意义,有足够的能力解决生活中的精神危机,如我们所见,进入生活,逐渐成长,不也一样是这个破德行?

我们可以略感欣慰的是,这样的危机不会在中国产生,中国已过中年,尚无中产,中国古训所谓:虚其心而实其腹,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用某领导人的话说:『吃饱了没事儿干的人×××××』,连罗素都说:为下一餐而担忧的人,没有心理危机,中国一直生活在生存恐惧中,一代代的人都未曾逃脱饥饿恐惧,《活着》这样的小说已经成功的揭示了生活的全部意义生活的伟大成就就是:活着。

所以,我们可能很难理解,你丫住着高尚社区的小别墅,后院有花有草,门口还有个小树林,家里有车,儿女双全,老公又有工作,你还想什么呢?

目前我们每天兴高采烈孜孜以求的不过如此而已。

大约在我10-15岁之间,有一天,我到地里干活,经过大陆时,有一两四轮拖拉机扬起阵阵黄土,绝尘而去,黄土飘扬之中,我看到开拖拉机的小伙,着一件落满尘土的棕色皮夹克,头发卷在一起微微抖动,他叼着烟卷儿,神气活现的转着方向盘,车轮的挡板上坐着他老婆,扶着老公的后背,颠簸之中,坐的稳稳当当,头巾飘飘,自信满满,幸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突突突突的风驰电掣般呼啸而过,四轮拖拉机拉了一车粮食或者棉花,在那一刻我就想,这就是爱情和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呀 ,普天之下,莫不如是;十几年过去了,美国人民在寻死觅活于中产危机,而爱情和生活之于我们仍然如此,只是宝马奔驰代替了拖拉机,副驾上的小三代替了原配而已。

所以,我们没有如此指向内心的中产危机,因为中国根本没有一个叫做中产阶级的群体。

中国亦没有此类型的电影作品,看看《手机》《一声叹息》就知道,所谓危机不过如此啊。

 10 ) 步入婚姻的Jack和Rose

感觉在看着当年的Jack和Rose步入婚姻,再渐渐人到中年。

年轻时的爱情和激情慢慢消退,俗世中的无数琐事在蚕食着我们的生活。

也许在别人身上还能找到逝去的感觉,但又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终于两个人在重重压力之下爆发了,对生活对爱人的不满如泉水般喷涌。

发泄过后又该如何呢,日子还是要过的,重新检视自己。

发现内心的最爱还是彼此,那就相互扶持着继续走下去吧。

《革命之路》短评

让大家激烈讨论的片子不一定是好电影...

8分钟前
  • もも
  • 较差

真的很生气.. 拖拖拉拉想说什么?“你的梦想是什么?““我有一个梦想“... //一个因为没有子宫所以无能狂怒吊没死成的傻逼故事么..?导演标厌女蝻打,告辞..

9分钟前
  • 你说鲨呢
  • 很差

最后房东老爷子关掉了助听器,这一幕真的绝了。😂

11分钟前
  • 头梢柳上月
  • 力荐

OK,您已绝缘奥斯卡。之前抱太大期望,看后觉得各方面都相当平庸,中规中矩四平八稳之作,不算烂片,也谈不上优秀。格局很小,很单薄。题材本身属于门德斯已经驾驭得烂熟的中产阶级家庭婚姻刻画,这次应该有点较具想法的东西拿出来,否则就是重复,甚至重复都没做到,他在退步。画面、剪辑、音乐、表演

14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好俗套好cliche,跟婚姻故事差了多少档次啊,第二星给的是俩主演的杰克肉丝滤镜,无聊到没看完。

15分钟前
  • mori
  • 较差

1、女性对生活的触觉敏锐感是无法逃避亦无法说服的,对日复一日生活的视而不见最终只会窒息自己;2、巴黎的梦是一个变化,当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改变上时,坚韧又脆弱;3、kate演得真好,女性在追求幸福中左顾右盼直至不自由毋宁死;4、帅哥为什么要放弃做偶像派?5、结局很小说,很喜欢,后来发现真的是小说改编;6、描述的并非现代吧,然而这种桎梏却生生世世繁衍下去;7、有这样的妻子多幸福吧,因她心灵从未干涸;8、男人真的是鲁莽又不知足的动物么?

18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推荐

在看完书之前看了电影,比起书,电影有的地方显得太刻意。总而言之,这世界是“无望的空虚”是肯定的,但本应相濡以沫一同对抗这无望的空虚的两人,其实也永远都在自私地算计彼此,然后被寄予厚望的沟通也是完全无望的。平凡和懦弱,让我们无法承认以上两点。

20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推荐

女猪脚太强壮却太敏感,太投入却太突兀。不上道。也不能光批判幼稚的女性,这就是人生吧,过家家游戏。每个人都没长大。

22分钟前
  • 圆圆圆
  • 还行

有时候我真想让两个主角都去死。

25分钟前
  • 虎。
  • 较差

妻子被主妇生活剥夺了爱好和追求而丈夫嘴炮打得响并没有太为她着想或牺牲什么说得东西很多但我觉得还是有些刻意,看时一直在想据说美国城市规划现在有反思当时推广郊区生活市区上班路线的罪过。故意制造或回避骑虎难下状态、话出口或不出口来逼自己做些什么这点像我哎心有戚戚!

29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没什么感觉,还有点困,是我当时看完的感觉。莱凯组合的威力已经不在了,他们两个只要站一块儿我脑子里就是一艘船,别的什么都没有。也许是对中年危机和七年之痒没有什么体会吧,反正一般般,拿这个去申奥总觉得有凑数的嫌疑

32分钟前
  • blake88
  • 还行

凌乱繁冗的家务足够摧毁一个女人全部的甜美憧憬,平淡稳定的生活可以湮灭一个男人所有的壮志雄心。你眼中期待的世间美好,不过是我一时冲动的信口胡诌。我心中向往的真实存在,不过是你一厢情愿的海市蜃楼。婚姻就像是一场革命,一边自我安慰,一边自我猜疑。那对美满的神仙眷侣,多年后终于无人提起。

37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Kate & Leo!!!!!!! 下一次请一起演一部爱情喜剧吧TT PS: 这两天在bid Titanic collector's edition,太过瘾了><

38分钟前
  • acebaby
  • 还行

教科书版“嘴角的饭粒和墙上的蚊子血”。每一个沉湎于《泰坦尼克号》的人也都应该看《革命之路》,不同于门德斯此前的《美国丽人》这次将背景设置于上世纪更加呼应厄普代克笔下的中产阶级婚姻与人生危机,这些看似平庸的水面下实则暗流涌动。

40分钟前
  • 兮区柯克
  • 较差

看不下去,没看完。。。受不了太慢节奏

41分钟前
  • 画画_MgS
  • 较差

夫妻、情侣请谨慎观看

46分钟前
  • lv0401
  • 力荐

她,曾是,还可能是我。每个主妇都曾有过逃离此时此刻此地的念头,想重新开始,想去别处,但这都是暂时的止痛药。

51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巴黎仅仅是一个比喻,它指的是一个人追求梦想的勇气。弗朗克不仅仅是贪图安逸,他害怕自己勇敢地放弃一切去探索内心的时候,会惊恐地发现里面其实空无一物。”

53分钟前
  • L呐
  • 力荐

老题材,中产阶级、婚姻危机。电影中的雷蒙德·卡佛或约韩·契弗。正是老题材,才考验处理技巧。这一部,无论台词还是表演,都是高分。

58分钟前
  • 任晓雯
  • 力荐

下到手机看了2个中午 。。。 革命路好不好?别革命之路 引起误会

1小时前
  • untery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