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6.18看完被所有媒体都惯名“火爆动作大片”的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黑帮暴徒》,心里触发了好久以来没有过的震撼。
说实话,这个片名翻译得够恶俗,而反观其原名《Tsotsi》(《塔提斯》)来得更见名知义,而Tsotsi一词是南非街头俚语,意指城市中黑人罪犯、暴徒或帮派成员。
影片的主人公正是Tsotsi,一个游荡在城市中的黑帮小头目,和另外几个同伙以抢劫与谋杀为生,导演在电影一开场就抖出了一宗车上令人血迅速凝固的抢劫与谋杀,在观众还没反映过来,当时让我马上想到的是南非版的《上帝之城》。
可之后,也由于这场谋杀让他的一个同伙痛苦不堪并发生决裂。
故事的情绪开始转变,大部分时间留个了塔提斯如何在6天时间里由一名毫无人性残暴青年转变。
他一次劫车时,无意中发现车上的一名女婴并带回了家,于是第一次学照顾这个女婴的过程中,善良的本性逐渐被唤醒,最终放下屠刀。
该片的主演表演相当精彩,让我想起去年的金棕榈大奖的《孩子》的男主角,而整个与自己的过去决裂的痛苦过程并伴随童年的回忆在电影里也得到很有说服力的展现。
和其他直接平实的展现的边缘人物的生活的区别在于《塔提斯》对于自我拯救的过程。
似乎这两年奥斯卡都流行提出问题的电影,而《塔提斯》的高明在于它不仅提出了问题,更解决而问题,虽然这个过程看到最后似乎有点讨好,但毕竟是向上的,相比《上帝之城》对整个残酷显示失真而赤裸裸的展露,导演在直接呈现暴力的同时,更多了一份一股内在的动力控制着电影,演员以及观众的情绪,这种对人性本善的本质的挖掘与自我拯救确实是当今电影少有,也难怪该片击败众多电影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是实至名归。
对于国内引进的第二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第一部是《钢琴师》),也是唯一引进的一部2006年奥斯卡获奖影片,而且这种灰色题材一直更是国内的禁区,据说这次却送审过程非常顺利,而且一刀未剪,影片中的行凶杀人、住宅区暴力抢劫的镜头竟然没被删也让人颇感意外。
而题目改成《救赎》也比《黑帮暴徒》来得更实在,如此改头换面闪亮登陆国内市场也值得人期待,对于这样一部描写社会底层的人物命运,救赎与自我救赎的命题永远是电影里可以推呈出新的话题,而本片的引进,不论在当今好赖物商业片狂轰烂炸的空隙里,让国内观众呼吸一口难得的空气外,也为国内电影人提供了一个教科书般的第三世界电影如何以打开国际电影市场的途径。
《黑帮暴徒》。
7分。
加文·胡德编剧、导演,普雷斯利·奎文亚吉、特里·费托主演作品。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那一年李安导演的《断背山》格外闪耀。
凭心而论,就故事的精彩程度和情感渲染上而言,它还远远不够,但仍然不失为一部好片。
普雷斯利饰演的南非黑人小青年阿飞19岁就加入了黑帮,带着几个小弟整天在外面游荡,看到有钱人就上去抢劫,其中有个叫布彻的小弟更是二话不说就动手杀人。
一个大雨夜,阿飞独自一人来到富人区,抢劫了一个黑人富太,在对着富太开了一枪后,他抢了车扬长而去,然后被车后座的婴儿啼哭声惊醒。
从此生活多了一个累赘。
用婴儿的纯净来唤醒恶人的魔性,是许多文艺创作者惯用的套路,这正是本片救赎的主题。
它之所以没有经典到让人痛彻心扉,是因为救赎还有另一种更惨痛的方式——死亡。
小木屋中,19岁的小混混Tsotsi和他的三个小伙伴一起打牌,小胖,小老师,匕首仔。
除了小老师之外其他三个人甚至连个位的加法都不能算清楚。
夜幕降临,四个人走出木屋,这是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附近的一个贫民窟,经过人群时,有人戏谑的称呼Tsotsi黑帮老大。
他们来到城市的地铁站,在人群中寻找目标,选中了一个西装革履,打着领带的中年男子。
他们在地铁上靠近他围拢起来,匕首仔用匕首威胁着男人,其他人开始在他身上搜索值钱的物品。
男子稍有反抗的时候匕首仔直接用匕首杀死了他,地铁到站,乘客们纷纷下车,空荡荡的车厢里只留下男子的尸体。
他们回到贫民窟的小酒馆,这大概就是他们每天的生活。
小老师无法面对这次的杀戮,他痛苦的念叨着关于尊严的话题,和他们这样没有尊严的生活。
Tsotsi气愤之下直接把小老师一顿痛打,几乎打得半死。
Tsotsi一个人跑出小酒馆,跑过一片荒野,回想着他童年时同样的奔跑。
漆黑的雨夜,城市边缘的水泥管子中住满了流浪的儿童。
他继续跑到一所豪华住所前,一个中年女子刚好开车回家,按着门铃。
他用手枪威胁着对方准备抢车。
女子准备冲上车与他争抢,他开枪打伤对方后开车逃走。
开了一段时间后,他听到车后座传来婴儿的啼哭,他捡了车上值钱的东西带走,准备放弃车子,但婴儿的啼哭还是让他止住了脚步,最终他用一个口袋提着车上的一些婴儿用品和婴儿回到家中。
第二天早上起来后,闻到臭味才想起昨天带回来的婴儿。
他笨拙的扔掉婴儿的尿不湿 ,然后直接用报纸将小孩裹起来。
又用一盒糊糊喂婴儿,他的小伙伴来找他,他也遮掩了屋中藏有一个小孩事实。
晚上他们再次约着在地铁站见面,路上一个坐着轮椅的瘸腿乞丐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没有和小伙伴们会合。
他跟踪乞丐来到乞丐的住处,他认为乞丐是装的,他踢翻乞丐的钱罐子,用枪逼着乞丐,试图让乞丐站起来。
当他确认乞丐是真的残疾时,他问“那你为什么还要这样苟且的活着。
” 乞丐回答“我喜欢阳光洒在身上的感觉。
”小伙伴们在大黑帮头子那里喝酒打牌聊天,小老师继续着他对尊严的讨论,你们知道尊严吗,大黑帮头子说我当然知道,但你要想有尊严,必须去做有尊严的事情,像你这样终日沉醉于酒精中,谈什么尊严。
另一边大卫打伤的女人在医院养病,同时警方也绘出了嫌疑人的画像。
酒店老板娘 拿着报纸上的通缉令进来,通缉令上的人像很像Tsotsi,说是他打伤一个人,抢走了对方的车和一个婴儿。
她询问小伙伴们这是不是Tsotsi,他们认为Tsotsi是不会开车的,都否认那人会是Tsotsi。
回到家中,饿了一天小孩嘴边沾着Tsotsi喂给他的糊糊,脸上爬满蚂蚁,痛苦的哭闹着。
他闯入邻居一个年轻妈妈家中,用枪逼着她给婴儿喂奶。
年轻妈妈喂完奶,还帮孩子洗了澡后还给他。
他又一次让年轻妈妈喂奶,温馨的场面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的真名叫大卫,他的妈妈得了传染病,父亲不让她接近妈妈,父亲酗酒。
在一个雨夜,他从家中逃离。
交谈中他还了解到年轻妈妈的丈夫是在一次下夜班的路上被歹徒杀害的。
年轻妈妈让他把孩子留在这里由她照看。
他来到小酒店寻找她的小伙伴们。
酒店老板娘怪罪他把小老师打成那样,不让他带走小老师,他斥责酒店老板娘只会让小老师把钱花在喝酒上,经常醉倒街头的小老师之前一直是由他照顾的,他们把小老师带回小屋,他们似乎对人生有了新的想法,可以弄些钱供小老师上学,实现梦想。
他带走小胖和匕首仔,再次来到那个婴儿家中,他们劫持了男主人,Tsotsi到婴儿 房搜罗婴儿用品,匕首仔忙着搜寻各种金银细软,同时发现一把手枪,小胖忙着吃吃喝喝。
男主人趁他们不防备时按响了报警器,匕首仔准备杀男主人时被Tsots一枪打死。
Tsots和小胖开了车子离开,将车子卖给大黑帮头头,面对被杀死的匕首仔和被打得半死的小老师,小胖不愿继续和在Tsots混在一起。
Tsots带着卖车的钱和一大堆玩具来到年轻妈妈那里,年轻妈妈已经知道了孩子的来历,她劝说大卫将孩子还给母亲。
大卫带走了孩子。
他带着孩子来到流浪儿童居住水泥管,他告诉他们某个水管就是他当年的居所。
最终他还是决定将孩子还给他的父母,他来到房子前,放下孩子,按响门铃,主人下来时,警察也闻讯赶来,场面处于僵持状态。
最终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将孩子交给自己。
剧终,Tsots高高举起双手。
第一个镜头很棒,伴随节奏强烈的祖鲁语说唱乐,小混混Tsotsi从铁皮阁楼里走出来,画面跟随他的移动,摇出一个烟雾缭绕的非洲大都会边缘的贫民窟,一大片望不到尽头的低矮棚户区,穷人都站在明媚的阳光下——几个利索的跳接之后,四个小流氓已身处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之中,他们开始向有钱人下手,伴随着血腥和战栗,这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日常生活。
这明显的贫富对立,被处理成影片明暗对比清晰的大背景,温暖的故事则在之上徐徐展开……Tsotsi开枪打伤一个女人,并抢走了她的汽车,他没有注意到汽车后座还躺着个熟睡的婴儿。
这个“尴尬的意外”,造成原本冷酷凶残的Tsotsi逐步良心发现,他先是决定抚养这个小孩,为此他不得不用枪威胁住在隔壁的年轻母亲,帮忙给这个婴儿喂奶,此后他的善良本性被逐渐唤醒,他似乎爱上了这个掘强的女邻居。
最终,他选择了和自己的黑帮生涯彻底决裂,并打算在离开前将孩子送还给那个悲伤的母亲,但等待他的,可不仅仅是宽恕。
应该说,这是个多少有些可信度的传奇故事,有其感人的一面,但华美的摄影和伦理剧感人的故事情节,却还不足以令其显得完美和拥有力量,得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并不能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经典。
奥斯卡奖常常在权衡利弊之后言过其实,索性这也不是第一次了。
《黑帮暴徒》无法代表2005年世界电影的最高水平,它充其量只能代表2005南非电影的最高水平。
这么说不是为了挖苦咱们多灾多难的南非兄弟,他们拍出这样一部工整、流畅、温情的电影,我深感钦佩和尊重,甚至因为其中迷人的音乐、时髦的摄影,我还相当欣赏这个电影的独特美学,但它内在保守的人文主义情怀,却实在没法和几年前的《上帝之城》相提并论——相比之下,《黑帮暴徒》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迎合了欧美主流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只是满足了中产阶级无处释放的多余同情,对这个国家社会底层的关注和关心,则依然停驻表面,缺乏强有力的冲撞。
其中人性救赎、童年阴影等等文艺通俗剧惯用的招数,绝对不足以撕裂这个失衡社会坚硬的假面具,虽然镜头里也有摩天大楼和贫民窟的鲜明对比,也有地铁里悲伤的乞丐,贫民窟里孤独的寡妇,水泥管子里颠沛流离的流浪儿童,但影片对造成这些人间惨剧的社会根源却缺少应有洞察,其点到即止的揭示甚至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仿佛一个巧妙地侧身回避,令人相当遗憾。
这电影,如同一个裹着黑色巧克力脆薄外壳的清冷冰淇淋,虽然甜蜜温馨,吃完之后,却只剩一根光秃秃的木棍。
《上帝之城》那种赤裸裸的血性,那种深藏不露的悲怆激情,在这里,统统给打了大折扣。
昨天晚上看了这部电影,觉得这小子不是渐渐的回复到人性的真善,而是内心深处就保留着人性,才能在偶得一小BABY的情况下,被唤醒了那份感觉,哪个人愿意做刀头舔血的人,如果能过安逸的生活,没有人会放弃,今天杀了一个人,明天就变好了吗?
那也是有条件的,有些人照样手段残忍的对待任何人和物。
本质不同而已。
渡可渡之人。
2019.10.04,// 四星半 //。
这是一个向世界讲述的非洲故事,尽管发生在非洲最白的国家之一,至少我们看到了导演编剧所做出的努力,哪怕里面有黑人警察矫枉过正对着自己的同胞下死手和白人警察反躬自省关键时刻也要拉黑人小兄弟一把这样反反套路的cliche,这仍然是一部动人的电影。
动人在主演黑社会小哥那典型的非裔人凸下颌厚嘴唇时张时闭之际诉说出的整个非洲大陆在面对帝国主义欺侮蹂躏时的迷惘与愤怒和积蓄;动人在邻家单身母亲这样一个完美母亲形象的塑造:丰沛的乳汁、爱、坚韧与包容。
我喜欢第三个结局,他送回孩子后却被激动得神经紧绷的警察打伤,转身逃跑,再度消失在那一望无际原野般的贫民窟里——那里是他真正的母体。
哪怕比较浅短我还是挺喜欢这个故事的。
片名另一个翻译《救赎》更加能凸显主题。
主角tsotsi我是真看不出他到底多大了,脸年轻的让我总觉得是不是也是未成年小孩。
一些落后地区的常见状态,穷极一生追寻着母亲,摆脱着父亲,主角便是如此,一次抢劫中偶然带走了人家的婴儿,便陷入了与父母精神关系的博弈中。
他原本的名字是David,他给那个孩子也取了个名字叫David,像《完美的世界》一样,他把孩子当成了自己,把自己当成了自己的父亲。
他想好好照顾好那个孩子,就像他希望小时候父母能如此照顾他一样。
他的酒鬼父亲就是流浪汉口中说的,连狗都要踢的混蛋。
他问流浪汉为什么活的像狗一样还愿意活着,流浪汉说因为他喜欢街上的阳光。
他不理解,在此之前他从未试着去理解过。
在这个充斥着暴力与死亡的地方,生命与希望的存在令他不知所措。
他寻求帮助的那个女人靠做衣服和风铃为生,一半是锈铁一半是彩玻璃,他问这种玻璃碎片造的东西怎么能卖那么多钱,她说那是你没注意到彩色的光洒在身上有多美。
他曾经住的地方是许多其他没父母的小孩住的水泥管,而那个孩子却有有钱的父母和一间舒适的婴儿房,他知道以自己的能力不如原本的父母能给他的更好,所以片尾他泪流满面还是把孩子送回去了。
一个很简单的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不过主角之后要在监狱里待很久了(结尾后续有点归于平淡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Tsotsi在最后会如此泪流满面。
但是我知道那一刻,他的灵魂得到了彻底的清洗。
一个街头混混,一个靠抢劫为生的人,一个人人都怕的人,却在一个婴儿面前手足无措。
他的凶狠,暴力,野蛮却被一个几个月的婴儿打得落花流水。
不但如此,他还反过来,努力去呵护这个根本不属于他,也不鸟他的人。
并且由此而产生了责任感与义务感,他想养这个孩子。
他的灵魂就是被这样一个婴儿给唤醒并拯救了。
也许这和他的童年有关,因为没有从家庭中,从社会中得到爱,他希望通过这个孩子来反抗他父亲的暴虐,用给予的方式来得到爱。
片中还有个主题是尊严,从他的伙伴,到期乞讨的老人,到那么他劫持喂奶的妇女,他开始明白什么是尊严。
所以最后,他得到了尊严:警察局长给他选择自首,就是给他尊严。
片中可以看到Tsotsi的生活在贫民窟,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上帝之城》,一群生活在混乱,无序,贫困,拥挤,肮脏环境的孩子,可以想像这样的人长大后会如何。
虽然南非取消了种族隔离,可是贫富隔离作为社会现象,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片中的Tsotsi和被抢婴儿的家人完全展现了贫富的悬殊。
所以,我觉得这个电影也是希望我们关注那些贫困人口。
因为贫困不但是和平最大的威胁,同时也是犯罪最大的帮手。
电影比较客气,没有制造悲剧,可是现实生活因为贫穷导致的悲剧,犯罪事件每天都有成千上万起。
如果这个被抢的孩子在Tsotsi的地方长大,可以想像他的命运将完全不同于在他自己亲身父母的环境下的。
如果是落在《上帝之城》那些街头混混手里,大了说不定又是一个以杀人,贩毒,抢劫为生的混混。
看到这,想想我们这些没有生活在贫民窟的,我只觉得我们唯一比那些穷人好的地方,就是我们比他们要幸运。
建议如果没看过《上帝之城》的人,如果喜欢这个电影,再看看《上帝之城》,会有很大的收获
我觉得如果我是导演,结尾肯定是主角抱着孩子时被警官击毙,或者主角归还孩子后逃走,从此过上快乐生活。
一个是悲惨的结局,一个是美好的结局,但是导演偏偏选择一个平庸的结局。
不然,我给这电影5星。
“阿飞”(普雷斯利•奎文亚吉 Presley Chweneyagae 饰)是约翰内斯堡19岁青年,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当地一名黑帮成员。
从小的不良成长环境使他逐渐形成了残酷暴戾的性格。
他在当地无恶不作,然而却遇上了一件改变他一生的事情。
这天他刚刚差点打死一个小伙子,然后前去劫车,把车内的女主人杀死。
他飞车狂奔,车后却隐约传来了婴儿哭声。
阿飞心中有了恻隐,想到刚刚杀了孩子的母亲,他决定把婴儿带回家中照料。
照料起婴孩毛手毛脚的他,威迫隔壁有经验的母亲照顾婴儿,慢慢的,他心中善良的意识也在婴儿的哭声中苏醒过来。
故事很俗套...感觉有一部分想拍成南非版的《上帝之城》,结果放了个空响...音乐有点意思
一个黑帮暴徒带着婴儿本身就有惊悚色彩
呃,又用婴儿来感化匪徒了,已经没有任何的新鲜感了,而且要真是十恶不赦的恶棍也根本就是感化不了的。
多久前 买碟看的 、
一般啦~
宝宝黑不溜秋的超可爱
看了个翻译其烂的版本
多年前被硬拉进电影院看的垃圾片。。。
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帮助小混混找寻良知的故事。配乐比故事精彩!
本片获第7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片名为“救赎”。豆瓣的简介并不准确,应该是“这天他刚刚抢劫并杀了一个老人,差点打死同伙,然后去劫车,打伤车主”。你说这种人会因为婴儿的啼哭而被救赎吗?实在是编剧导演的一厢情愿罢了。最后抱走婴儿,弃车而逃的逻辑也说不通。结尾居然入室抢劫的时候还遇到了婴儿的家人。这种剧情也就骗骗小孩。
黑人小孩好丑
故事太薄了
说教 矫情 CCTV6
黑人黑社会
同样是讲良心未泯《中央车站》就做的非常不错。该片剧情化,人物内心变化有些突然,结尾配乐有些煽情。总之,被高估了。★★☆
强力推荐!残酷现实~虐心的片子~要看就看未阉割版!
还是会让人想睡觉。
这童年的影响太大了…不过最后的泪流满面打动真情。
劇場般的光影,卻是黑人區最低賤的生活環境。當大仔緩緩伸起手,良知全回來了。
以前看的。音乐对头,剧情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