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快结束之时,George和Ben一同在一间酒吧喝酒。
那是一次难得的相聚,因为两人虽然已婚却被现实所迫分居两地。
结束后,George送Ben去地铁站,路上两人亲切交谈,就像久别重逢后再次相聚的情侣,谈起Ben办画展的梦想以及老来的失意与无奈。
观众大概想象不到这是见到两人的最后一面,也是两人出现于电影中最后一次交谈。
紧接着这一幕的便是侄孙(Joey)的登门拜访,他送回了Ben寄居在他们家的时候所创作的一幅画作。
空荡荡的新家只剩下George的形单影只,这时,我们才获悉Ben刚刚离世不久。
导演艾拉·萨克斯在这里所使用的处理方式是一种我们所熟悉的“留白”:两人共同乔迁新居的甜蜜、Ben弥留之际的痛苦以及离世后的悲伤都被刻意地省去了;这是一些动情的时刻,将引发观众的情绪波动。
艾拉·萨克斯非常聪明地戕止观众的这种移情,并且将“留白”使用始终,从而令影片饱含温情与亲切的质感。
这些被删去的戏剧性冲突原本在影片的整体构架内有用武之地。
比方在一开始,两人婚后遭遇的卖房事件中,艾拉·萨克斯只保留了发生在前与后的两个动作:家庭成员间的讨论和寄居后辈家里,而将中间的具体讨论、可能发生的争执和最终决定悉数删去。
这些具有情感力度的动作,原本将产生剧烈的戏剧冲突,一如我们在处理家庭伦理问题的普通电影中所能见到的那样。
但艾拉·萨克斯的意图非常明显,他尝试采用一种温情的方式来处理围绕在这两位耄耋老人间的爱情波折和家族限制。
故而,我们不再能见到发生在传统家庭内部的冲突,那种冲突往往是被个人利益所包裹的无谓尖啸。
即便在两位老人分别住进年轻一代的家里,这种冲突也没有被放大,而是以隐形地方式加剧。
我们丝毫不排除Ben在寄居侄子家的时候对侄女和侄孙所带来的困扰,那位从事写作的侄女内心自然是不如意的,但她表面的宽容与和气却不是“装”的,虽然他们内心也会有小困扰,但他们不是表里不一的人(这由导演的创作定位决定)。
唯有一次,当儿子被发现与同学一同偷窃图书馆里的藏书,再加之丈夫对儿子过度严厉的呵斥,她才爆发出对Ben寄居家里致其写作不顺的不满。
如同肖邦在音乐中所营造的那个令人感怀忧伤的世界一样,艾拉·萨克斯有意创造出这样一个温情世界。
这是为何影片中不断出现肖邦钢琴曲(多是夜曲)的原因所在,实则与影片的情调相互契合。
故而在电影最后,送完画的Joey在楼梯上痛哭之时,这同样不是一种动情时刻,而是类似于侯孝贤“发现”的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想想《刺客聂隐娘》中隐娘的掩面哭泣)。
虽然艾拉·萨克斯的成效明显,但是当最后Joey骑着滑板车与女友一同在街道上飞驰,我们还是感觉到了导演过度的用意。
这一幕无非是让观众联想到那天晚上Ben对Joey所讲的恋爱道理:下次见到,你要主动打招呼。
而此时此刻,Joey寻获爱情的成功也便可以告祭Ben的在天之灵。
这个动作-影像因而成为本片的一处弊病,实则可以换种方式处理,而不是像现在所看到的这样一味地将观众拉向“Love Is Strang ”这一电影主题。
因为我是肖邦的狂热粉丝,所以在影院里看到预告的时候,我就决定一定要看这部电影。
期间,不知道感动到流泪多少次。
记得Ben问他的侄孙(Joey):Have you ever been in love?的时候,他说:“Love, you know it."先说主题当我提“同志电影”的时候,我其实是在局限这部电影。
推广人可以用这个词作为电影的噱头,但是这绝不是去形容这部电影的合适词汇。
比如,乱世佳人讲得是爱情吗?
不是,它讲得是战争。
那么这部电影讲得是同志爱吗?
不是,它讲得是爱情。
而同行婚姻带给他们的问题——比如教会因为George举行了婚礼而开除了他——在我看来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每一段感情或者每一个婚姻都会面对挑战的符号。
有几场感动的场景1,George自从搬进朋友家才发现他们天天举行派对,根本无法休息,时间久了,心中充满委屈,终于在一天晚上受不了了。
此时的纽约下着瓢泼大雨。
而另一边,Ben在侄子家也受着“嫌弃”,一个人坐在餐桌上吃饭,门铃响了。
Ben打开门,看见浑身湿漉漉的George,两人相拥而泣。
他们彼此的委屈,只有他们彼此能够了解。
2,当天晚上,George睡在Ben的侄子家,G睡在上铺,B睡在下铺。
B提议他们一起挤在下铺。
G爬了下来,和B缩进那张小小单人床。
3,George在给他的一个学生上钢琴课,学生弹的是雨滴前奏曲。
一边是学生的弹奏,一边是George的旁白。
他念的是一封写给学生家长的信,解释了无法再授课是因为学校无法接受他与和他相伴走过39的爱侣结为合法夫妻,并且感谢家长和学生这些年对他们的感情的宽容和理解。
4,Ben在侄子家的天台作画,有一次下楼回家不小心摔了下来,断了胳膊。
经过一段修养,两个人一起出门约会。
约会结束后,George在纽约地铁站外看着Ben慢慢下楼梯进地铁,直到看不到Ben的身影才转身离开。
5,Joey带着滑板来到George找到的新住所,道歉无法参加Ben的葬礼,因为无法接受这件事情,并且把Ben在从楼梯摔下来之前正在创作且未完成的画送给了George。
George把画挂在了墙上,然后注视着那副还有一半未上色的画。
关于配乐与镜头开篇说过,我是肖邦的死忠粉。
这里的配乐,可以说恰到好处,这可能也是我在观影过程中每每音乐响起,都会潸然泪下的原因。
导演通过音乐而非辞藻去表达那些画面背后二人的心境。
我对摄影一无所知。
但是从小在纽约长大的先生说,摄影很好的捕捉了纽约这个城市。
这个纽约不是自由女神像的纽约,不是华尔街的纽约,不是第五大道的纽约,不是时代广场的纽约, 而是人们生活着的纽约。
是大都会博物馆街角的热狗摊,是人们回家乘坐的地铁,是晚上三五好友相聚的小酒馆。
最后Love is strange,不是因为他们是同性伴侣所以strange,是因为爱上一个人的那刹那,决定与之共度一生的那刹那,相拥的一刹那,亲吻的一刹那,甚至争吵的那刹那。
完完全全不相干的两个人,就这么惺惺相惜,却无法解释的那个“爱” is strange。
说实话,我没有太看懂,尤其是Joey这孩子。
他怎么就情感波动这么强烈了?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同性恋,但是憎恨自己的性倾向而十分挣扎,可是故事的结尾是小伙子好像因为Uncle Ben的死成长了,并且交上了女朋友。
所以我一下子不明白这个电影里的好多情感了。
最后说一句,这样文艺和清新的电影我很喜欢,即使电影的前三分之二都在为了“钱” “房子”这种世俗的事情而让爱情受苦。
题外话,好想认识这么decent的 senior gay guys, 他们欣赏艺术,品鉴生活,珍惜爱情,眷恋亲情,似乎世界上的straight guys很少有这些品质,大部分直男给我的感觉是像小动物,不懂得人的感情,充其量算是“通人性”。
让我不禁想有一个gay friend. 回到电影,结局就这么平静中冷不防的逆转了,本来观众以为一切都过去了,找到了便宜可人的住所,应许的重逢就在眼前,这简直是hit the jackpot般的幸运啊,然而结局又要让Joey这孩子告诉观众人生就是充满了遗憾。
拨开“同行”这件事,这就是单纯的爱情电影,生活化,接地气。
如此这般美好,必将长留我心。
在东京时有个同胞男孩儿没考上理想的学校便和交往快7年的女友闹分手,夜晚更是常喝的酩酊大醉直言要了解了自己,众人纷纷相劝都无济于事,之后女友悄悄搬离所有物品从此两人分道扬镳形同陌路。
我看Love Is Strange的时候有一段被着实感动得落泪许久,那是Ben因为让侄孙的好友(Vlad)给自己当模特不料动怒侄孙,加上平日被侄媳各种嫌弃,忧郁地坐在餐桌边时突然门铃大作,以为是常来的侄孙的好友却不料传来的是一句简单的“George”,还未见人,先前愁眉的Ben却是突然激动得不知所措,他跑去开门,而迎面而来的George是因为受不了夜夜笙歌的寄宿生活逃了过来,一头扎进Ben的怀抱,不管不顾地哭了起来,外面的纽约在下雨,但当时的Ben和George的心则是从滂渤雨转为晴吧。
能够在自己最无助最挫败的时候让自己奋不顾身跑去寻求安慰寻求拥抱的除了至亲也真的就是挚爱了。
而当爱人的手臂环住自己,安抚自己,用尽一切力量鼓舞自己时,所有的痛楚和困难就好像迎刃而解般消失殆尽。
你瞧,就是这样的爱情。
不是相互誓约爱到海枯石烂,或把对方的名字刻在自己的身上,或迫于压力相约殉情。
不是这样“辉煌”且声势浩大的爱情。
年少时我们总幻想打败所有恶皇后,王子配公主。
灰姑娘掉落一只水晶鞋,在爱情奇遇里乘风破浪。
不,不,不,不是这样的爱情。
那是小小的,平凡的,仅仅是在拥挤的床上一起缩在被窝里,在约会后看着你慢慢走下楼梯去坐地铁,渐渐消失于人群,在你真的去世后用所有的坦然面对其他人却无法移开自己一直注视着你留下的画作的眼睛。
你瞧,就是这样的爱情。
一点都没什么了不起的却温暖入心房的爱情。
其他-特别喜欢这样的影片,虽然拍摄地在美国却不怎么特别“美国”,肖邦的钢琴曲一直贯穿着全片,镜头下的纽约完全充满着人文气息,博物馆,艺术馆好似这城市的代表映入眼前。
一点都无传统现代城市那样的速食,高效率节奏,和嘈杂的路人声。
一切都是缓慢而娓娓道来的姿态。
并且有好些画面真是那么美又那么迷人。
整片并未带上任何悲剧色彩,纵然,主角的工作没了,房子没了,被亲人误解,甚至最后有了死亡,却丝毫感受不到呛呛的悲剧。
片尾甚至根本没展示死亡却是用George和Ben的侄孙的对话来表达,一如既往不是悲伤而是遗憾与温情。
温情便也许是此片的主旋律吧。
两位男主演得特别好。
特别是John Lithgow,由于那部3rd rock from the sun,总被先入为主他的喜剧表演,去年的星际穿越也有他,看到他总有份亲切感。
Love is Strange里他扮演的71岁退休画家真是再次击中了我,被嫌弃时的慌乱与无助,见到爱人的热泪盈眶都好像是真实存在似的。
Marisa Tomei也表演出色,特别一段向丈夫表达自己对Ben的不满时实在是能看出那种隐忍了很久的爆发与对Ben的不理解。
看完影片总想着虽然本片挂着“同性”,但正如所有人说的,这不是在说同性的爱情,而只是通过一对同性恋人表现了一段爱情,这爱情是属于任何一对男女,男男,女女,的平凡爱情。
其实把老年同志换成老年夫妇也可以,因为同性爱在这部片子里并非主题,只是某种背景而已。
片名中的奇怪的爱,我想是指对艺术(或曰后现代意义上的“审美的生活”)的爱,而非同性爱。
影片以肇始于六十年代的纽约当代艺术场景及艺术家的生活为前景,以同志平权运动为一淡淡的背景。
当代艺术的兴起同时对应着高雅艺术向更广大“群众”的下放,而艺术门槛的降低,又同时对应着生活的审美化,以及生活和艺术之间界限的模糊和消亡。
于是我们看到Ben和George在极日常的生活场景中追求绝对严肃的,不妥协的艺术——不管是Ben自言作画的困难(尽管在旁人看来他只是一个从未进入institution的绘画“票友”),还是George在钢琴家教课上,以对待大师展演的态度对待学琴的黄毛丫头。
另外,片中主要人物的代际关系也颇令人玩味,以Ben和George为代表的第一代艺术人生实践者的执著和落魄,对照着第二代实践者Kate更为“理智”和“职业化”的生存策略,而新一代的艺术少年Joey的尚未成型的艺术倾向和人生态度,在影片的最后阶段异军突起,成为了一个带有强劲回响的尾声。
Joey究竟会成为Uncle Ben那样的理想主义者还是母亲Kate那样的妥协者呢?
我们无从得知。
我们仅仅知道,随着青春亡期的迫近,做选择的时刻也不远了。
于是,在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热爱法国文学的少年Joey敏感于某源自种生命深处的悲伤而落泪,壮烈的夕阳浸没了他未成年的脸庞——这似乎是新一代艺术青年的入教洗礼,从此他们将获权享受艺术带来的沉迷和狂喜,也必将终生承受把生命交付于艺术的脆弱和煎熬。
1956年藍調組合Mickey & Sylvia有首著名的R&B金曲「Love is Strange」,歌詞裡寫到「一旦擁有了愛,就不想離開」。
電影《Love is Strange》(2014)(港譯:流離所愛)中的「STRANGE」並不是單單指向怪異、更指向陌生,愛情世界當然奇怪,不然怎會有怨侶、分了手會復合,有一種叫因了解而分手,也有些感情開不了口。
可以找到自己愛的人就有如中樂透,是萬幸了。
在《流離所愛》之前,導演Ira Sachs早在第六十二屆柏林影展憑《為你流的淚》(前名:基情十年)(Keep the Lights On)而奪得同志電影的泰迪熊獎。
《基情十年》的自傳到老年人的憧憬《基情十年》的故事背景是導演自身經歷的故事,半真半假,所以稱做半自傳式的故事。
男同志的世界相對難以理解,特別是對關係的專一。
有很多同志電影的背景都是與愛滋病、出軌有關,似乎這個現象在同志圈老是常出現。
《基情十年》經歷的是兩種「癮」,男友的毒癮與愛情的癮。
愛情的魔力由原來的形影不離到經歷傷害,拖拉了十年終於要分開,經歷了一場跨越時間的愛戀。
一般同志電影主要聚焦在青年人、歷史與中年人的出櫃、社會如何接納不接納,家人的問題、性愛與愛情上。
同志電影離不開既有的模式與題材,比較新穎的是像《非單親關係》(The Kids are alright)(2010)、或者是跨性別的題材。
事實上同志電影表述的空間也是橫跨時代的,相對老人同志就是被忽略的一群。
《流離所愛》故名思義就是老人同志面對的困難,去年美國憲法容許同志伴侶註冊結婚,但老人同志的生活也如一般人一樣有問題。
一方面是如何與家人、子女交待,舊社會的同志因社會價值問題而與異性結婚。
婚後才知道自己最愛是誰。
又有一些人老來孤苦無依,仍然是獨身漢。
片裡的Ben與George已經是幸運的一對,註冊結婚,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誰知故事就因為結婚而開始,一對相處三十九年的同志因一方失去了工作而供不起樓房,二人要分別寄住在其他親友的家裡。
老年人臨老才失去了房屋,本來美好的相處空間一下子幻滅。
年輕人還可說得上什麼「東山再起」,移居去別的城市找機會,但對於老人家來說未來是奢侈的,收入大不如前。
社會雖然有婚姻制度,但整體的社會保障並不是一下子可以應許。
對於老人家的願望當然是想在彼此身邊守望下去,但現實卻不容許。
當「老」變成負累老人賣樓後寄居在親友的家,一個搬去侄子家裡住,這個家是個典型一家三口的家庭。
另一個就搬去青年人的家,每天都過著燈紅火綠多姿多彩的世界,偏偏與生活的環境格格不入。
衍生了與人相處必有的磨擦、生活與自己的想像有太多落差。
侄子那邊不習慣家裡突然多了一個人,很多時候講包容、接納都容易,但長期下去就會是問題。
簡單如何時聊天、聊天的內容都會惹人煩厭。
始終所謂的家人都不是真的了解老人的需要,而老人也未必顧慮到。
在這個家裡侄子的兒子帶了好友回家,二人有著「基」的疑雲,引起了父母的關注。
這也是很多人對同志的謬誤,或多或少會有戒心,自作聰明、自作多情。
小孩子起初不明白「基」伯父的內心世界,對「基」是存有質疑,但最終都解開了。
兩老的家人都只是義務上照顧他們一把,但他們並沒有一起「交心」的生活,要理解也不是一時三刻。
因為分開住,他們的「老」成為了家人的負累、家裡的瑣事變相是增添了「麻煩」。
放手與展望相處了三十九年,臨老才會承受分離,流離失所。
電影所呈現的是看似瑣碎的家事,生活的不滿、阻礙,但無阻兩個人的相愛。
一開始看到兩個人的幸福生活,到後來看到他們聚在一起聊天、喝酒、擁抱。
問及多年來有沒有做過傷害對方的事,「有」都已經不再重要,千言萬語都解釋不到兩個人多年建立的感情,對於傷害已經漸入化境。
老人家已經不會再像青年時期般要爭吵到分出一個答案,愛情猶在,但已變成醇酒。
電影到最後是一個真實的離別,面對生死議題選擇了留白。
一切事情都過去了,看到老伴的遺物。
學會捨棄、學會面對,不需要煽情、不需要一哭二罵,淡淡然的放手。
這部《流離所愛》比起導演的前作《為你留的淚》的痛愛多了一份釋懷,老人家將愛收在心底,幸運的是他們遇到的事已經比我們另一個空間的人開心得多。
相對美國有較好的平權制度,有財產的繼承權,他們的婚姻得到家人的祝福,等了多年守得雲開見月明。
在華人社會,對老年同志根本沒有太多的論述與關心,年長的同志會說老了要建立彩虹老人院,不知道到了我們這一代老了會如何。
現在歐美的同志電影也開始出現「老同志電影」,例如是《基爸愛留情》(Beginners)(2010)、羅賓威廉斯的《人生有彎轉》(Boulevard),或許可以從這些影片中看一下老年同志的出櫃與心思吧。
同時也期待亞洲會關心一下這群被忽略的社群。
文/Dorothy
据说,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我不明白的是,什么是“何以笙箫默”?
什么是“小时代”?
任何时代,都有它流行的部分,也有它传承不变的部分。
流行的部分,终将散去。
而不变的仍然稳如泰山。
这样一部小电影,讲的是两个老同志,过了39年的相爱相伴相守之后,终于得到了法律的认可,领了结婚证。
此时,其中一位已经72岁。
温馨、简单的仪式结束后,Ben被炒了鱿鱼,他们紧接着面对更加现实而琐碎的生活。
他们不得不卖掉住了几十年的公寓、寻找更便宜的爱巢。
在之前不得不分别寄居亲友的篱下。
亲人之间的爱,在有空间阻隔的情况下,一切显得那么美好、养心。
但当面对实际的生活时,它就被狠狠地扯下了幽暗的窗帘,赤裸裸展示了人情的冷暖。
两个相爱的老人在受过如此多的委屈、倍加思念对方、相拥而泣之时,你无法不为之动容。
爱情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如果限定说是同志爱情,我倒觉得它小了。
同志之间的爱情如男女之情一样,那么亲密无间、那么两老无猜,有拌嘴,有包容和理解,有相扶相持,有肌肤之亲,并无二致。
或许二人均是与艺术相关的背景,他们之间以及对待别人都显得那么克制,也因此没有被世俗的生活绑架,仍然保持着最初的爱情的模样。
他们都是普通的平凡人,为了居所、为了生存而奔波。
但他们不平凡,是因为他们兑现了为了爱情而长相厮守的承诺。
在Ben离开的那段拍摄,我不得不点十个赞。
两人终于偶然间找到了合适的公寓,重新在一起了。
一起看音乐会,交流各自的感受与对艺术表现的看法,在他们之间的一切言语、动作、表情都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边走边聊。
最后,Gorge送别Ben。
在一个街角,有一个地铁的入口。
两人相拥告别后,Ben慢慢走下了台阶,走进了入口。
极慢的镜头下,看到他的身体一点一点没入了黑暗中。
Gorge虽然多次回头再看他最后一眼,仍然无法阻止生命的洪流将他夺走。
不过,总有不变的东西再传承下去。
Ben虽然走了,但他未完成的画被完好保留,对侄子的小孩Joey的鼓励永远记在了Joey的心中。
Joey传承了他叔爷爷的精神,那就是勇敢的去爱。
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这是一部让我看完当天平静,事后想来会流泪的电影。
本叔叔问乔伊“你知道什么是爱吗?
”,少年第一反应回答说“我不是gay”,我猜,这是导演的题眼吧。
受委屈时会不顾大雨去找分居的另一半,乔治问本“你有没有因为这件事怪我?
”,本说“从来没有”,那个时候他们因为乔治的失业,生活已经走向窘迫。
乔治平静的在喧闹的派对中告诉帅气的年轻人“我和相爱39年的爱人最近在找租金便宜的住所”。
两位叔叔意外的得到帮助,开心的去酒吧喝酒,一个人老谋深算的骗酒,另一个开心的捧场,说起年轻时候的丑事两个人大笑而过,言辞中云淡风轻的道出两个人的感情也有过问题,最后两人在地铁口依依不舍的道别。
下一个镜头,我以为会是两个人搬到新家,生活又回到过去的温馨,而故事的转折特别好,叔叔的生活越来越明朗,而我的心情从云端落到地上,这就是无常,这才是现实,两人相爱几十年,逃不掉有一个人要先道别的时候,但好在,留有长久的回忆和他的未完创作,活着的人有真实的精神支撑。
最终,16岁的乔伊懂得什么是爱,导演回答了自己的问题。
我喜欢本叔叔的遗作,叔叔眼中的纯白少年和楼顶的无限风光,都是老人对生活保留的美好。
谢谢两位老戏骨精准的演绎,对生活、对他人不留一丝埋怨,让我感受到两人之间的爱克制而深厚,这份感情有眼前的苟且也有他们喜欢的远方,即使,一个人喜欢浪漫的渲染,一个喜欢原本的情绪,两个人求同存异,就这样平静幸福的一起走过。
人生能有几个40年?
爱如世间小事,不过如此。
生活需要这样安静的电影,一个人看看,感怀一下生活,配乐里那些肖邦的钢琴曲美不胜收。
“白发苍苍的爱情,带着甚于生活的含蓄隽永,连眼神变成无声胜有声的语言!
”我不会告诉你看本片时流了多少泪,但是我会告诉你我是有多么感动——我感动的是,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也要举行一场浪漫的婚礼;我感动的是,即使生活再苦涩,也要挽着手去听音乐会;我感动的是,即使出名的几率微乎其微,也要告诉对方,他是最优秀的。
看到本片,我总会不禁想起迈克尔 哈内克的《爱》,同样是面对生命的终点,无论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常生活,唯有陪伴、信任和相互支持才是爱情的真谛。
本片的镜头朴素且克制,爱无声无息,却又无处不在,一个拥抱,几句情话,默契全然写在脸上。
当两人挤在侄孙的小床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爱早已成了习惯。
爱不能打败偏见,甚至遮盖不了现实的残酷,正因为如此,乔治与本的情比金坚才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四十年的友谊也敌不过一纸明文规定,充满艳羡的侄子夫妻其实本质上还是存在恐同心理,看似豪爽的警察朋友也只顾自己享乐,倒是意外相遇的陌生人抛来橄榄枝。
人生就是这样喜怒无常。
本终究没能住进温暖的房子,满是遗憾,如同那幅没能完成的画作。
【导演说那是他丈夫画的】从某个层面来说本片更像是《点亮灯光》的延伸。
从青葱热血的爱恋冲动,到历久弥坚的亲情升华。
从琐碎的生活片段了解人生,从只言片语的对谈中体会到爱。
爱又很奇怪,爱到流离失所,爱到老无所依,当生命戛然而止时,爱却还在继续。
进入婚姻以后,要面对的是与所有婚姻一样的各种磨合和意外的难题。
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相爱相处都是最难的课题。
彼此支持彼此相扶的爱情,心底如水一般柔软温暖,感动不已……爱很怪,怪在超越了性别,超越了时间,超越了世俗与偏见,让两个陌生人也可以相伴走完一生。
相伴也可以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爱,我们寻寻觅觅也不一定能找到,却依然有人不放弃。
结尾那逆光中跳耀着的青春正是对那些仍然无法宣誓的遗嘱爱的续写和缅怀!
原文发表于《看电影》12月上,转载请注明 艾拉·萨克斯(Ira Sachs)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他并不是一位新导演,从九十年代至今,他已拍摄不下六部作品,其中《蓝色的40道阴影》荣获2005年圣丹斯电影节最佳剧情片,《点亮灯光》荣获第62届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比起这些有距离感的荣誉,他的新片《爱很怪》来得更为平易近人,绝对是一部意料之外的温情佳作。
还是同志题材,但比起《点亮灯光》里恋人间的甜蜜与伤痛,《爱很怪》成熟、饱满,充满熟悉的生活气息,道尽感情的真谛。
这部电影的出现标志着酷儿电影正在向主流靠拢,当然,西方社会的社会文化坏境提供了背景保障。
导演在《点亮灯光》中就已选择了对同志题材抑或同志视角的主流化表达方式,而这次他确实又往前走了一大步。
影片讲述了一对生活在纽约的同性伴侣乔治和本的故事,乔治是教会学校的音乐老师,本是画家,他们在一起生活了39年,终于举行了温馨浪漫的婚礼,但问题也接踵而至,乔治因此失去了教师的工作,经济问题使他们不得不搬家,而在未找到新公寓前,两人被迫分居,各自寄住在朋友和家人的住所。
在肖邦钢琴曲的陪伴下,情节漫不经心地娓娓道来,正是一系列生活流般的细节铺陈,使影片平静、流畅,又如生活本身一般有质感和重量。
导演用最平实的方式探讨着最让人无法平静的两件事——爱与偏见。
导演在表现这对伴侣之间的爱时,将重点放在了两人的相互依赖上,“奇怪”的爱竟让两人在一起这么多年不分开。
导演没有在同性婚礼或亲密镜头等一般酷儿电影更关注的方面浪费一点笔墨,而是一笔带过,准确、克制因而十分动人。
当本寄住在侄子布鲁克林家时乔治来看望他的那个夜晚,两人滑稽的一上一下躺在布鲁克林的儿子,也就是本的侄孙乔伊狭小的高低床上聊天,当他们终于控制不住挤在一张小床时,两人相拥在一起,那一刻爱是陪伴与习惯,是比欲望和激情更让人动容的部分。
当两人难得有机会去酒吧喝一杯,逗逗酒吧服务生,聊聊朝夕相处的曾经时,爱更是两人对视时默契与信任的眼神,尽管现实的无奈与不易已经在他们脸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这晚约会结束时,两人背对镜头走在夜晚纽约的街道上,边聊天边走向镜头景深处,本说起他们以前一起去画廊时,他曾希望有一天也能举办自己的展览。
当乔治送本去地铁站,本慢慢走下台阶,消失在地平线下,剩下安静又暗流涌动的纽约街景,而这一次也是导演呈现给观众的两人最后的离别。
当侄孙乔伊出现在乔治的新公寓时,我们从两人的对话中得知本已经离世的消息,乔伊带来了本寄住在他家时未完成的画作,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幅画,他画笔下的纽约简单、清澈,充满柔情,当乔治久久注视着这幅画时,我们不禁想到本未能实现的愿望,真爱与遗憾同在,本的一生已足够精彩。
当乔伊离开乔治家时,有一个乔伊在楼梯痛哭的长镜头,真是点睛之笔,本叔叔和侄孙乔伊这条感情线清晰地展现了本与家人之间的情感变化。
乔伊痛哭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来源于愧疚,愧疚于自己曾对同性恋抱有偏见,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来源于感谢,正是本叔叔教他什么是爱,这会令他受用一生。
所以当下个镜头,乔伊与女友一起出现时,答案不言自明。
对于偏见的表现,导演同样拿捏妥当,点到为止却发人深省。
当本叔叔请侄孙乔伊的好伙伴为他做绘画模特时,乔伊十分反感,认为这种行为很gay,而“gay”这个词在他还未完全成型的世界观里就意味着“stupid”,可见他偏见程度之深。
当乔伊的父母,尤其是本的侄子布鲁克林发觉到儿子与伙伴关系过分亲密的危险苗头时,他马上出面干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乔伊的恐同心理来源于他的父亲布鲁克林,布鲁克林可以接受自己的叔叔是同志,支持他拥有同性伴侣,但当他的儿子表现出一点可疑迹象时他就无法忍受,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这种时候本反而站出来支持乔伊,建议他们不要反应过度,至少乔伊现在不那么孤立,拥有了一个朋友。
当天晚上,睡在下铺的本叔叔和侄孙乔伊聊天,本问乔伊是否有过爱的感觉,乔伊马上回答说他不是同志,而本说的只是爱,无关性别,他让这个男孩对爱情真正开了窍,如果没有本叔叔的建议,或许就不会有最后那个镜头。
与本受到的这些来自家庭内部的偏见不同,乔治受到的则更多来自于社会,宗教和道德处处限制着他的选择。
当他给一位小女孩教授钢琴课时,钢琴声和乔治的旁白混合在一起,他在读写给小女孩父母的一封信,感谢他们多年来对他私人感情生活的宽容和理解,但很遗憾,他不能再教他们的孩子了,然后他偷偷抹去眼角的泪水。
虽然同性恋婚姻已在多个国家合法化,保护同性恋权益也被欧美多国视为绝对的“政治正确”。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人依然无法接受。
今年10月初,法国巴黎依然有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游行活动,而在去年5月法国国民议会通过该项法案前,愤怒的群众就已经抗争的十分激烈。
可见,从“合法化”到能够被正视和真正接受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些微妙的态度和情绪都被导演捕捉,从而更好地为叙事服务。
该片是一部酷儿电影,尽管在观影过程中我们几乎忘记这个标签,两位主角不仅仅是酷儿,他们更是一对相爱多年的生活伴侣,在导演的话语中,爱是能够超越性别二元论的。
其次,导演没有用某些酷儿电影的程式化方式为噱头,如裸露、被观看的性爱场景等,把影片的受众限定在酷儿群体,这也是该片呈现出主流化特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酷儿电影主人公们的社会身份合法化后,他/她们依然需要面对生活的无奈与烦恼,尽管现阶段,他/她们自身的困惑已经解决。
导演艾拉·萨克斯坦言,故事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生活,而片中本最后那幅未完成的画作,正是导演的丈夫所画。
最美夕阳红,温馨又从容。有些爱恋如同肖邦的钢琴曲般悠扬,隽永而令人回味。
无感
爱是点滴发酵
隐忍节制留白都有点刻意
还行,难能可贵在克制。
爱很安静
爱很怪,我很怕啊。
A-
干净又平和,会心一笑的默契不能更棒。但是Marisa Tomei的那个家庭在这里总觉得哪里略奇怪,特别是那个孩子的戏份。说起来竟然认出了那个孩子是Gotham的scarecrow,在这里发型好看一些,不过演戏略弱。那个爹好面熟,但是一查没演过什么0w0
导演似乎特别留恋每一个喘息的瞬间,镜头在那些地方停留得特别久,也因此留给了观众很多呼吸的空间,跳出来的同时更加如主角一般感同身受,那些生命中细小的捉襟见肘的艰难和考验,没有大喜大悲,只有隐忍之痛。
7.5 题材很像《明日之歌》,而创作者对这个题材的处理方式也像是模仿了《明日之歌》,两人在地铁入口的离别那场戏更是对《明日之歌》的赤裸裸的致敬,但它的剧作与《明日之歌》不同的地方在于它通过对年轻角色的刻画让主题有了一定的延伸。
7/10. 生活流,跟着生活流,躲不过的细碎纷扰,也有执手相视的静谧时刻来慰藉。“爱不会因不公而快乐,但会对真相感到欣喜。” 从细处折射生活和爱情,但是失衡略过,爱情的方面似要静静渗透却着墨过浅,让人对片名的选择略觉不解。转场的节奏和细节的把握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但这么拍下去准没错。
我们口口声声喊着人人平等,但似乎反同的立场从未消失。
Love Is Strange,贴上同性对这片太局限了。
i'd rather go to Iceland.
BFI
这种反而被西方电影运用的游刃有余的留白实在是很强大,观影过程几次忍不住想哭。能够把生活中的琐事,小到每一个小动作都真实的电影都是伟大的。主人公从一对老同志到小男孩的转换非常顺畅。老年人的生活都是凄惶的。通过这两个人也写出了一个家庭和一群年轻人。
@台南電影書院 / 電影本身不咋地,但蠻不可思議的,沒想到自己會在台南跟十幾個老人家一起看一部關於老人家的同志電影⋯
看都没看完就删了
普通的独立制片电影,肖邦配乐不错,剧情有点学东京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