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5 半个西安人的回忆——看《装台》最近看了《装台》这部电视剧。
装台主要由张嘉译与闫妮主演的一部关于秦腔装台与城中村油盐米醋生活的电视剧。
装台讲述了刁家村刁大顺与蔡素芬一波三折的爱情生活与刁大顺在秦腔团干装台零活的事。
刁大顺在一次外出干零活途中不小心用三轮车撞了蔡素芬,结果导致两人生米煮成熟饭,相继领证。
两个人的爱情先后遭遇刁大顺大女儿刁菊花的不同意、三皮杨波的从中阻挠。
经过一连串的亲人变故与三代的降生,刁大顺回味人生百态活明白,活得更加通透,最后也赢得蔡老师的回归,也算是个完美的结局。
对于这部剧,从剧本事老说,其画质制作精良,取景很真实,表达的内容很容易赢得大众的投入观看,也符合大多数在大城市打工人的心境,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新面貌、人民新生活与新心态。
有几点特色也要拿出来单独讲一讲:装台人与秦腔。
从秦腔舞台的装台人中折射出秦腔的文化厚韵,装台人顺子的踏实,大雀儿的能干,墩墩的厚实,折射出陕西关中人的吃苦耐劳、稳重实在的性格,正因为这样的性格,才会从秦腔的嘶喊声中体现出来。
记得陕西武装部发布过一个关于招兵的短片,里面从秦统一入手,一字一腔,关中好男儿志在四方,志在家国情怀。
西安人的市井与直。
北方人相对来说比较直,南方人相对来说比较婉转。
女性北方人落落大方,男性则说一就一,敢做敢当。
我在陕西居住十年半余载,能感受到陕西关中人的性格直爽,能干就埋头苦干,能干从来不说在嘴上,说话也要在气势上压倒你。
西安人是最典型的关中人,西安城中村的人也是与一般城市市井相似,但是充斥着关中人的直。
原汁原味的陕西人演绎西安城中村文化与生活。
张嘉译与闫妮都是陕西人,每一句的台词都散发着浓厚的西安味道,每一个神态都把西安人的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剧中,演员大量引用关中平原的西安话,虽然是陕西普通话,但是已经有了关中平原的味道,有着肉夹馍与凉皮的味道,有着自古以来大秦人不屈不挠的性格。
剧情的跌宕起伏与人生的寓意。
蔡素芬的离开让顺子失去安稳生活的意义,窦老师的离世让顺子失去交心的避风港,大雀儿的变故让顺子对承担起兄弟情义的责任,刁大军的撒手人寰让顺子瞬间懂得自己还要负重前行,承担起这支零破碎的家庭重新团聚,也要保证装台对这份工作的热忱、团结与传承。
当一切重新开始,三代的降临也让顺子看到家庭的希望,哑巴的天赋也让顺子欣慰装台队与秦腔团这个大家庭重新崛起,蔡素芬的回归更让顺子感受到生活的美满幸福。
在西安上JX的十年,也让我有机会去了解这个传承千古文化的古都,也让我了解关中老秦人的性格与文化。
登高秦岭一览众山小,寻畔黄河壶口大合唱,城墙脚上聆听古城的诉说,总有一种亲切感,总有一种畅享古往今来,总有一种盛世中国的自豪。
喜欢陕西,喜欢西安,喜欢那股坚韧不拔豪气干云的关中味道。
西安城墙
空工寺
空工寺
空工寺
空工寺
东梁
箭峪岭
日出🌄
空工寺
这就是生活,有喜有悲,有生与死,生死交织,悲欢离合,是开始也是结束。
是从二月份的某一天,无意间刷微博知道这部剧的,其实最早是看到在西安拍摄时的路透。
当时一个预告片就很喜欢了,一看阵容:闫妮、宋丹丹、秦海璐,追!
还有文章,虽然被删的干干净净,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是不影响。
一直喜欢二叔的戏,单纯的觉得老戏骨间的飙戏才是酣畅淋漓的足够过瘾,二叔的戏一个不拉全看过,这次看到新戏上映自然是欢喜的,等着上映,奈何学业繁忙,无暇顾及,然后开始了继续备考生涯,生活在继续。
或许冥冥之中有天意或者巧合,当我11月28日考完试下载了微博,通上网络,才知道29号这个戏要播出了,一阵欢呼雀跃,在熙熙攘攘的回民街蹦蹦跳跳,手舞足蹈的给队友讲述这个剧有多好看多好看,队友一脸看傻子一样的表情。
29号那天晚上七点多我就拉着队友坐在电视机前准备看,奈何酒店的设施不给力一直闹罢工,只好压着性子刷着B站的周乙、秋妍的cut,第二天一早一转眼就赶紧刷剧,当片头二叔骑三轮车出现时,我长舒一口气,真不赖!
二叔他变了,以后该改口叫顺哥了。
队友在我的带领下一口气补了十多集,直呼过瘾。
我们就开始了愉快的追剧生活。
这个剧每天晚上八点多更新,那个时间是我一天中最快乐的日子,不管白天多累、多难受,生活多么的操蛋,一想到晚上可以看顺芬夫妇就很兴奋,晚上追完剧,总是要上豆瓣看看讨论讨论才觉得满足。
喜欢剧中的菊,记忆中我也是这样一个叛逆的孩子,因为缺爱会和母亲对着干,和父亲吵架。
不善言辞的父亲总会被我逼的着急上火然后说一句啥东西嘛。
然后达成目的的我开心的继续躺尸,游手好闲。
家里也有过鸡飞狗跳的日子,但是随着长大,我越来越理解他们,他们也学着改变,就像不可一世的菊自从生了娃就变得温柔、成熟,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一样,每个人都有过叛逆的日子也终会恍然大悟,明白所作所为。
父辈们都是这样日复一日的起早贪黑,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奔波,晚上吃完饭再喝口酒解乏、隔三岔五约着好友闲谝,日子就这样慢慢过去,孩子会长大,老人会去世,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还活着。
活着就意味着责任,活着就意味着担当,活着就意味着不能闲着,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这不正是生活的意义?
昨天晚上大结局了,是结束亦是开始,桂绒母子该何去何从、八叔八婶如何处理拆迁的事情、顺芬夫妇如何面对这一地的鸡毛,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生活就是这个样子,没有标准答案,并非千篇一律,但是纵然生活虐我千遍万遍,我待生活如同初恋。
最近,看完了电视剧《装台》。
张嘉译和闫妮,两位老戏骨的精彩演绎,让人看得过瘾。
回过头来,看看这个故事,又让人如鲠在喉,总不是个滋味儿。
拿来小说,翻了一小半,有书友说,小说中的现实要比电视剧里残酷的多。
终于,没有敢再看下去,但觉得终有一天会把小说也读一遍的。
《装台》大火,媒体一哄而上报道,各种解读文字都有。
我一篇都没有读,为的就是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避免踏入别人的脚印里,出不来。
这两天,一直在心里揣摩着这部电视剧,故事和人物,以及贯穿其间的热气腾腾的人间。
有时候想一想,并不觉得蔡素芬和刁大顺有多么的好,但却有一股子浓浓的人情味儿,透着世俗人间的味道。
和大街小巷的裤带面或者葫芦头一样,随处可见可亲可近,在寒冷的冬天疫情施虐的一年,怎么不让人心头一暖呢?!
也许,这个温暖的人间,才是我们的真爱吧。
想着想着,就想起故乡,想起自己读书时候的小城,想起那些存放在记忆的人和事。
如今,远离了那片土地,多了几分干净潇洒,却少了人情冷暖,总觉得自己在飘着,不接地气,虚头巴脑,甚至有几分装腔作势。
这在人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乡里乡亲的世界里,是断然不敢有的。
人被浓浓的情谊包裹着,自然就是温暖的,多大的事儿都能在亲人的眼里得一些安慰和鼓励。
这是一个人的底气,所谓的情感支持系统。
如今,却渐渐的远了。
《装台》的大火,不无其中的缘由吧。
这个温暖的人间,才是我们的真爱吧。
如果说一个人活成了刁大顺,那么他必然是从乡里乡亲的世界里长出来的。
过去,老听人说,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
这种孩子,皮实有韧劲,放到那儿都能生龙活虎的活着。
这种活着,是站在人间低处的活着,生活已经这样了,再坏又能坏到啥程度?!
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这片尾曲,配着陕西味儿,地道地很。
蔡素芬从老家出来的无奈,大雀因孩子治病的拼搏,刁大军的游荡落魄,敦敦的傻气傻福等等,这些都是生活的层层面面,把我们卷滚着经历了一把烟火人间。
这滋味儿,不下于一碗油泼辣子面吧?!
这个温暖的人间,才是我们的真爱!
几十集的电视剧看下来,突然会觉得,人生其实也没那么难。
有什么难,挺一挺就过去了,累了的时候,睡个呼隆觉就过去了。
再苦再累,没有一顿热饭和一家人的温存解决不了的。
我不知道《装台》小说的结局有多残酷,但电视剧的结局还是喜欢的。
毕竟,人总得有点儿念想,有点儿苦累之后的甜,才能撑得更久一些,不是吗?!
《装台》小说作者陈彦老师,其长篇小说《主角》获茅盾文学奖,相当精彩,值得推荐阅读一下……
从场景到演员阵容、从故事细节到表演……非常认真地展示了生活市井中,小老百姓的酸咸苦辣,苦挣苦拼的艰辛,矛盾与轻松的笑点并存,每个演员都活脱脱地把自己带入了故事人物,,我给满分!
这样的好剧本,与厉害的导演与演员的架构组合,就是我前后两次给电视平台付费,分别买单一个月vip剧免费看的理由(一次是自己家人看,一次是给暂住来的老妈看,又一起回看了第二遍)。
看《装台》唯一的不好就是总不知不觉一集又一集的就半夜了影响了睡眠哈哈😄,,但值得!!!
文/虾米我是先看的剧,再看的小说。
看小说的原因其实挺简单,一是等不及了,二是总觉得剧里的人物怪怪的。
特别是菊拿着B超单冲进二代爸爸办公室里的时候,我脑子里闪出大大的问号,凭啥?
一个未婚先孕、没工作、还住在城中村啃老的“剩女”,凭啥理直气壮地去了老总会议室?
直到追完小说,我才明白,原来是剧本改坏了。
在剧里,菊的一切行为就两个诱因,缺爱和脾气差。
但在小说里,菊的行为有更多的诱因,就连缺爱和脾气差,都有合理的解释。
菊本该是个很有层次的角色,引人深思,让人同情。
可编剧改掉的这3个特点,却生生抹去了她的魅力。
失败啊。
01.菊很难看小说里的菊,因长得太丑,被迫当了“大龄剩女”。
她很想嫁人,可没人愿意娶她,就连农村来的装台工人也看不上她。
这人是顺子的手下,长得很帅,菊想法跟他上了床。
结果人家嫌菊太丑,工钱也没要就跑了,而菊呢,既失了身,又丢了自尊心。
正是有了这些遭遇,菊才变得攻击性特别强。
她嫉妒那些长得好看的女人,特别是韩梅和蔡素芬。
家里的其他女人越好看,越招男人喜欢,就越显得她惨,没人要。
这些农村来的外人,凭啥抢了她主人的风头。
所以,她要用最脏的话侮辱这两个人,而多骂一次“表子”、“sao 货”,就能多解一次恨。
菊没什么文化,更没什么见识,她只能用歇斯底里的脾气,守护着自己的自尊。
反观剧里,菊长得好看,还有富二代喜欢。
她没必要随随便便和人上床,反正她不求爱也不求性,而且这样的女人,在同性面前应该优越感十足,犯不着跟泼妇一样羞辱继母和妹妹。
居高临下的态度,可能更适合她。
总之,在对待两性关系和处理同性矛盾上,小说里菊的做法更能说得过去。
而剧版中菊的态度和行为,显得违和又刻意。
02.菊很自卑因为顺子的无能,菊受了很多委屈。
菊小时候也喜欢坐顺子的三轮车,喜欢跟他去剧场拉道具、跑装台。
可顺子太卑微了,对谁都点头哈腰,菊的妈也嫌他没本事,跟人跑了。
大家都把顺子当笑话,菊也连带着被人看不起。
结婚的新房她不能进,熟人看她的眼神总是寓意深长。
顺子心理素质强大,不在乎外人的闲言碎语,可菊做不到。
她深受打击,不再和周围的人来往,变得自卑又敏感。
可菊依然爱着顺子,直到顺子满心都是韩梅。
韩梅考上大学后,顺子逢人就夸他的女儿,这个女儿,当然不是初中都没毕业的菊。
菊本来就自卑,再看着顺子越来越不稀罕自己,就变扭曲了。
她糟践起了顺子,不工作,啃老,只管花钱和到处玩。
即使顺子都答应了,她也总是说些恶毒的话。
那是她掩饰失落的盔甲,只有贬低顺子,她才感到没那么自卑,没那么缺爱。
再看剧里,菊讨厌顺子,是因为她觉得顺子打跑了她妈,害她没了家。
这个点,真的太勉强了。
首先,菊接受过顺子的第二个老婆,这说明亲妈的分量没那么重。
其次,顺子没偏爱过韩梅,还让韩梅让着点菊,菊的心理落差不应该那么大。
最后,顺子的无能没对她造成什么影响,周围的人总拿顺子打趣,但没人敢笑她菊一下。
事出有因才有果,小说里菊的恨让人理解,但电视剧里的菊,却让人没法共情。
菊,才不是什么无理取闹的人。
03.菊很俗气菊是个城中村人,初中没毕业,长大后没赚过钱,这样的她,就算见过世面,也是很有限的。
小说里,菊最喜欢听的歌,是龚琳娜的《忐忑》,而且经常外放,声音很大,只顾开心。
她最关心的事是化妆,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上面,化妆品用好的,包买名牌的。
她常去的地方是麻将馆,一打就是一宿。
菊是个没追求的大龄女青年,肤浅又懒。
她喜欢跟大伯出门,是因为虚荣心会得到满足。
她没什么原则,不分对错,能让她坐享其成的,就是好的。
她看不起“过桥米线”,厌恶就摆在脸上,不懂尊敬。
她也不喜欢小黑,在她眼里,狗只是个畜生,该踢就踢,该骂就骂。
菊就是个俗人,虚荣,自私,没有多余的善意,也没有高的道德感。
她经历过不好的事,所以人也是不好的人。
这是小说里的菊最真实的一面,也是剧里的菊,最立不住的一面。
菊的派头、行为,一点都不像没钱花的剩女,更像中产家庭被宠溺的独生女。
顺子没什么钱,菊也没有工作,却好像一点都不缺钱。
她从没因钱窘迫过,耳机是流行款,衣服鞋子也都是耐克、阿迪,零食一买一大包。
最重要的是,菊没钱的概念,她闯了二代爸爸正在开会的办公室。
菊进门的那气势,看不出一点无知和怂。
多没经历的人,才会把有钱人这么不当一回事。
其实,如果不计较那么多,《装台》的电视剧还挺好看的。
但今天我写了这篇文章,就再也不能忽视菊身上的任何一个细节。
我能理解编剧想把剧本和时代接轨,讨好一下女性观众。
但是,不是所有的情节和性格都能套用啊。
合理、合情,才能让观众有真实感,才是源于生活的好剧啊。
这么好的演员阵容,可惜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女娃,朋友来玩我会带他们去钟楼,大雁塔,回民街,尽管每次他们都会兴高采烈地拍着肚皮离开,但自己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这部西里安气的《装台》给了我答案,我心底真正想分享给他们的,是西安人的温度和真诚。
如果你对陕西的认知还停留在佟掌柜的:额错咧,额真滴错咧……的话,一定要好好看看这部剧!
这个除了身兼“美食节目”,“陕西文旅宣传片”,“关中话在线教学”等数职以外的电视剧,最打动本本地人的,是“陕西人图鉴 ”。
神撒(二声,头的意思)的(神就是形容这个人的行为摸不着头脑,思想简单且非常轴,我觉得三皮就是个神撒),鸡贼的,瓷的(呆),骚情的,皮干的……一应俱全。
这个剧对于本地人来讲代入感有多强呢,看剧时我总有种错觉,好像就坐在我们院子门口的烤肉摊摊儿上听隔壁桌几个大叔谝闲传,明明身处外地,却感觉在吉祥村踅摸了好几天……这种真实的魔力就来源于这是一部西安人在西安拍的电视剧,创作者们太了解这片土地了,并且把这些元素(方言,美食,人设等)发挥的淋漓尽致。
张老师可太可爱啦剧中频繁出现一个场景:大家干完活围坐在一起分工钱,每个人的收入是透明的,缺钱的直接在桌上借,有钱的给大家加个荤菜,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
离开家去南方读书后,多长了些心眼儿,成年人的世界里钱是个有点禁忌的话题,问起来没礼貌,说出去不识相,我确实也只有和西安的小伙伴可以在钱上“斤斤计较”,敞明了说:“啊我最近好穷你狗师的赶紧请我吃火锅。
” or “我发工资了克里马擦出来吃一顿要不然一会就造没了。
”
剧中的大雀儿因为拼命赚钱被大家开玩笑包二奶,开着开着感觉真的有二奶的存在一样,这种无中生有暗渡陈仓的开玩笑方法我们叫“嚷(二声)”,听到这个字就能想象到一个人被一帮朋友你损一句我损一句的快乐场面。
在家以外的地方再真诚的朋友开玩笑也要收上三分,的确也没这种内心毫无波澜的蹭吃蹭喝和怼人了。
八叔(剧中我最爱的男人呜呜呜)和八婶的爱情也很有趣,虽说骂骂咧咧拉拉扯扯的相互嫌弃好像是中年夫妻相处方式的常态,但打心眼儿里的爱和心疼让我脑子里闪过好几个爸爸妈妈朋友的身影,当然,也像极了不断作妖的我爸和我妈。
弹幕上看到有人说刁顺子软弱。
他夹在女儿和老婆,上司和手下的兄弟间,这个本事不大的人,一直在勤恳踏实的尽他所能把生活的这碗水端平,对女儿的横行只能躲在背后骂两句“啥东西嘛!
”,和老婆还存有“搓二两,喝八两”的小热情,即使吵了架也不屈于眼前的利益“坏了规矩”去看狡猾的铁主任,对手下的兄弟们更是肝胆相照,季友伯兄。
他已经在自己的认知范围,能力局限里做到最好了。
这是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的写照啊,小家里哄家人开心,社会上给别人装台。
生活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地风风火火,就此快快乐乐地苦度光阴,暗暗受苦,默默享乐。
——木心
诸如此类,这种率真,坦诚,包容,热烈,信任,淳朴,粗犷,沉在心底却满口“滚滚滚!
”的爱,就是可爱的西安人啊!
看到很多其他地方的小伙伴也很喜欢这部剧,我也超级欣慰,因为我们都在被这些真诚美好的人性所吸引啊。
我相信许多西安人和我一样,在剧中看到了身边的人。
除了性格,还有对生活的态度。
真实生活就是充满鸡零狗碎,半掺喜忧,生活中真实的人也是这样,栉风沐雨,素履以往。
我们回西安无非就是听父母胡谝些家长里短,撒着拖鞋顺城巷,南门外,咂瓶冰峰,耳边的风带过几句永远没坐下来认真听但是因为听多了能跟着哼上几句的秦腔段子,看着身边的朋友从哈怂变成大哈怂……
或许创作者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在城墙根儿下走来,才有了这样自然放松,入木三分的作品,让我一个没有在城中村生活过的,也少和中年人打交道的碎女子产生如此深的共鸣,不得不感慨,我西安真的是:
过奖了过奖了 如果一定要给西安人装一个所谓刻板印象的标签,有点调侃带点损味儿的那种,类似于东北人嗓门儿大,南方人抠搜啥的,我觉得是pia(三声)气(陕西话里大概是低级拎不上台面儿的意思),和这个字的发音一样,pia读起来就像一个东西结结实实的掉在地上,我的理解是,无论飞的多高,西安人的灵魂始终会回到这片土地上,不论是曲江还是南门,城中村还是霍格沃茨,拐的(我叫BenerBener Bus)都能给你突突到,油泼面还是要就瓣蒜,遇到瓷锤我们还是会撅他,耶。
原来pia这个字这么写啊……
文章是菊的前男友,后来因为文章家里看不上菊就分手了,紧接着二代趁虚而入,嘘寒问暖,菊一冲动就把二代给睡了,又领了证,但是菊冷静一想,二代家里条件那么好,觉得二代家里也会看不上她,于是对二代经常是冷言冷语,后来菊怀孕,去找二代他爸,两人在办公室的谈话没有播,因为谈话的主要内容和文章有关,二代他爸知道菊和文章谈恋爱,突然菊来说怀了他儿子的娃,二代他爸认为二代当了接盘侠,就把菊羞辱了一翻,再加上后来菊和过桥米线的一出戏更让二代他爸认为菊和人乱搞,二代也被他爸一顿洗脑拿不准娃是谁的了。
二代家庭和文章家庭和菊之前都是相互认识的,原本也有一些戏份,因为文章的戏份全被剪掉,所以其他人和文章家庭相关的戏份也被剪掉,剧情被重新编排,有一段二代他爸去餐馆找二代,两个人在门口的谈话就是重新剪辑配音的。
菊和二代原本曲折的故事线被大大简化,这也就造成了两个人为啥突然领了证,菊为啥把二代睡了,二代为啥对菊那么死心塌地,二代他爸为啥突然对菊那么好,其实这些在未删减的剧里都交代的很清晰,删减后就让人看的莫名其妙了。
看了那么多的电视,如家,美丽,女孩,谈恋爱也有美丽姑娘的婆媳关系,还有就是富家公子与富家女的爱情故事,突然觉得社会发展这么快,我的穷是在社会的底层.嗯故事里的所有人物反应都不都是我父母以及周围人的生活吗?
我还记得歌词“使劲咬了一口馒头,骗孩子幸福的日子在后头。
”我记得我父亲老是跟我说他年轻的时候一个月的工资30到100但时候的汇率是1比1.5。
现在的工资3000都不一定能换到我父母的时候的收入了。
我还记得东德的一部电影(部长的汽车)虽然是讽刺当时东德政府的腐败。
再有一个现象,在50年代都60年代东德,普通工人都能买得起小汽车,我们我们现在又有多少家庭没有汽车。
国家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发展国计民生。
哎,也该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了。
不能再把他们当傻子骗了,
《装台》的戏唱完了,最后几集很匆忙:雀儿哥、刁大军、窦老师,三个人排着队,好像为了赶结局似的,一个接一个,被死神拉去斗地主,演完收工,回家吃饭。
生命无常的阴霾之下,大家看戏的情绪,也从前期的嘻嘻哈哈,变成了唉声叹气。
叹雀儿哥英年早逝,叹刁老大人走茶凉,叹窦老汉终生孤老。
如果说“刁老大的死是自作自受,窦老师的死是生命必然”这样的说法,可以让我们有少许安慰,那雀儿哥的死,就是最让人难过的。
为了给毁容的女儿一个正常的未来,身无长技的雀儿哥,只得凭借着自己仅剩的一身力气,来城市赚钱。
但相比于巨额的手术费,雀儿哥用汗水换来的工钱,只是杯水车薪。
所以,他只能省吃俭用,干最重的活,睡最少的觉,吃最没营养的饭。
尽管如此,兜里的钱还是离手术费遥遥无期。
就这样,在生活的重压之下,终于因为长期过度劳累而患上心脏病,雀儿哥倒下了,永远地睡下去。
导致雀儿哥倒下的原因真的仅仅是心脏病吗?
雀儿哥之所以得心脏病,是因为长期超负荷干活,省钱不好好吃饭。
所以,真正让雀儿哥倒下的,是穷病。
在《装台》中,相比其他角色,雀儿哥这条线是最完整的,从生到死。
所以我想:如果我们以雀儿哥为主角,去看《装台》,这无疑又是一部《活着》。
雀儿哥所代表的,正是千千万万为了养家糊口,从农村远赴城市的打工者们。
坐落于城市的城中村,便是他们来到城市的第一站。
因为这里离上班的地方近、房租低廉、而且社区功能齐全:超市、医疗、学校……地方虽小五脏俱全。
不夸张地说,在城中村的一条街上,你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早餐。
一言以蔽之:便宜、方便。
但同样,城中村也是一个繁华的现代城市,最不想让人看到的角落。
因为人口众多、鱼龙混杂、难于管理,城中村除了是打工者们的天堂,还是城市“脏乱差”的代表。
如果以“装台”来比喻城中村、打工者、城市三者之间的关系。
城市,就是被打工者们(装台工人)装点的舞台,城中村便是舞台看不见的角落。
就像剧中所展现的:舞台上莺歌燕舞,而舞台的搭建者——装台工人们则缩在看不见的角落。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脏乱差”的城中村必然变成废墟,被高楼大厦、繁华的商业街所覆盖。
由此问题便产生了:当城中村变成高楼之后,那些曾经寄居于,也只能寄居于那里的底层城市建设者们都去哪了?
——当“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时候,“大雀儿们”去哪了?
以上。
本文首发公众号「叶鱼影评」
上个世纪的作家心里,都住着一个偷窥者的灵魂。
因为时代变了,所以在现在的观众眼里看起来不伦不类,怪异而且令人厌恶。
我见过对三皮这个角色最典型的评价,就是不知道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对现在的我们当然没有意义,但是放在那个时代,因为类似的故事王小波写了一本叫做《黄金时代》的畅销书,如果读过这本书,大概就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类比,为什么要出现一个令人讨厌的农村学生,疯狂的追求一个知性的老师。
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存在过。
好多时候我们对于意义有所误解,认为存在就必须要有意义。
但其实不是,存在就是存在,有些人不满足于存在,疑惑每天吃饱了耍开心了接下来是什么?
所以才去追寻存在的意义。
不寻找意义,其实也能很好的活下去!
三皮这个角色产生的动机是因为它曾经存在过,有真实的人物原型与之对应,作者听过这个原型的故事,或者亲身经历过。
和现在的观众一样,为之痛恨过,为之不满过,为之疑惑过。
最后存在的就是存在了,没有办法改变,所以他努力的想去总结出一点意义来。
或许到了结尾我们就能看到作者总结出的意义,又或者编剧已经把三皮在原作者那里的意义更改了,改成了一个更加正能量的结局,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
在我看来,这个角色在现在这个时代唯一的意义,是给你一丁点的线索,有那么一丁点的冲动,去了解一下当年那些偷窥者的灵魂。
冲着张嘉译和阎妮看的,开场两集很吸引人。平淡中见不凡,网红城市的小吃,市井生活的风情,都很有趣。直到菊这个不合逻辑的讨厌人设出现,让人觉得是一碗好汤中掉进了一只苍蝇一样恶心。关键这个人物没觉得对剧情和主要人物的人设有啥重要性。为了推动剧情而安排这样一个人物强行曲折,最终只会本末倒置。有点想弃剧了,姑且三星吧。
前半部分还行,挺贴近生活。中后期秦海璐一出场就变得媚男莫名其妙起来。后半段是什么屌丝意淫梦。西安美食挺有食欲。
谭道厚真舔狗。菊和三皮这两个讨嫌的角色编剧可以考虑凑一对儿。
怎么说呢,不咸不淡,不似生活有有点生活的味道
有意思,想吃面。
一开始还觉得不错,比如演员阵容、故事还算能聊清楚,看了10多集之后,发现掉坑里了→_→这就是个烂剧啊。1.太慢了,33集20集就能讲完,剩下的就是在浪费观众的时间!每天两集,一集就能讲完。2.逻辑有问题,比如大女儿菊,你凭啥这么狂?富二代,你可是富二代啊,为啥这么怂?这明显不符合逻辑3.怎么后面演不动了就一个个都死了,大军、窦老师、大雀4.大顺、菜和三皮的三角恋,就更不正常,你兄弟抢你老婆,还废什么话?还显得你够兄弟情是咋地?都是深井冰吧。5.墩墩怎么就和钢管舞女好了?6.八叔怎么就上山“装傻x”去了? 都有病吧(;一_一)
这算是中央一这几年最结实的剧了吧
节奏不太行
魔幻年2020年有两部陕西大剧同时在年末来了,一个古代《大秦赋》,一个现代《装台》,《大秦赋》妥妥的扑街了,改名叫《大秦赋之嫪癌与太后秘闻》,别不好意思,大秦帝国之天下,留给别人吧。《装台》,我以在陕西长大保证,地道的陕西,陕北味的,陕南味,关中味,都有了,陕西美食,说话腔调,陕普,陕西人的性格种种,太接地气了,我仿佛切身回到小时候,说实话我想陕西早点了,想家乡了,老陕们。
不討喜的劇本,極薄弱的劇情,台詞聒噪,旁白多餘,人物邏輯各種異常!
艰辛,困苦的日子,依旧可以活得有滋有味!普通,枯燥的点滴,依旧可以折腾的五彩斑斓…好剧!接地气!值得一看…
家长里短,鸡零狗碎,烟火尘埃,古城群戏,没有明显的主线,演员都几乎素面朝天,或许像一条弹幕所说,这就是一部央视用来宣传西安的剧
这部最讨厌的就是那个菊了,其他的都还可以。
特意看了两集。怎么说呢,没有什么能吸引我继续看下去的点。要不是张嘉译和闫妮,可能我要打不及格了。至少我觉得,电视剧,不管再怎么大牌的演员,故事首先要能让你看得进去,看得下去。
4集暂弃..看着可太气人了 而且有点无聊 (不过看到张嘉译感觉还是挺亲切的 || + 翻了评论感觉原著这个女儿更可怕T_T吓哭了
避雷
没有硬凹“国际化带都市”就挺好,书里下里巴人裤裆里那点事儿也努力还原了一小部分。审查大概导致了一点缺陷,有点可惜。但这就是我想看到的西安。
剧情松散又平淡,人设也莫名其妙,那个刁菊花刁恶得令人厌恶,又无合理的理由,故事不好看,差评!
好看
看着评价不错想来看看,但看着有点怪,节奏略慢。去看了看原作的文章梗改,觉得剧作比较偏离原作的小人物市井气了吧,删掉了那些极度刺激性的,会改成央视温和黄金档合家欢吗?预告挺误人的,好吧这一定不是搞笑市井是更现实的,可又能演得现实到哪里去,所以呈现出来的作品一定是矛盾的。